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彙報材料

農民工作報告多篇

農民工作報告多篇

【第1篇】農民工技能培訓工作的考察報告

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化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大量的農民流入城鎮務工,不但解決了自身就業問題,有效地增加了收入,而且推動了全社會的經濟發展,爲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但由於農民工在思想觀念和文化素質的侷限性,只能從事一些勞動強度大、技術含量低、收入待遇差的簡單工作,很難適應現代工業發展的需要,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農民工的長期穩定就業。因此,加強務工農民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工素質,是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根本性措施,對於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構建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我區農民工技能培訓工作的現狀與特點

我區的農民工技能培訓工作始於XX年。自XX年以來,勞動、扶貧、教育等部門結合各自工作實際,先後啓動實施了農村勞動力免費技能培訓計劃,其中勞動部門主要針對進城登記求職的農民工開展培訓,扶貧部門的培訓對象主要是農村貧困家庭的勞動力,稱爲“雨露計劃”,教育部門培訓對象主要是初高中畢業生,稱爲“人人技能工程”。目前,我區的務工農民技能培訓工作,主要由農業、教育、扶貧、人勞四部門組織實施,其中雨露工程每年完成1000人,人人技能工程每年完成1200人,人勞部門每年完成4500人。主要特點是:

1、各級各部門高度重視。早在XX年,區委區政府就制定了《關於進一步做大做強勞務產業的實施意見》,對農民工培訓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XX年8月,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先後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職業技術培訓工作的通知》(商政勞社發〔XX〕176號)和《關於貫徹執行〈省就業再就業資金管理暫行規定〉有關問題的通知》(商財辦社〔XX〕55號)兩個政策性文件,爲農民工培訓工作的廣泛開展提供了政策支持。XX年省委趙樂際書記來商視察時關於“培訓農民、轉移農民、減少農民、富裕農民”的講話和全省實施人人技能工程電視電話會的召開,把我區的農民工技能培訓工作推向了新的階段。去年以來,爲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挑戰,緩解就業壓力,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啓動實施了《特別職業培訓行動計劃》,進一步加大了對農民工技能培訓的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力度,使農民工技能培訓工作的社會關注度空前提高。農民工培訓工作還被列爲區政協XX年重點提案。多年來,區委、區政府、區級各相關部門都把農民工技能培訓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作爲重點工作任務,納入目標責任考覈,精心安排部署,採取得力措施,認真抓好落實,確保任務完成。

2、齊抓共管格局基本形成。根據省、市統一要求和部署,人勞、教育、農業、扶貧部門以農民工培訓“四大工程”爲重點,落實領導,落實責任,落實人員,落實措施,狠抓農民工技能培訓工作。青年、婦聯、建設、殘聯等部門也按照各自安排,針對農村青年、農村婦女、建築工人、殘疾人等特殊羣體,開展有針對性的技能培訓。財政部門爲培訓工作開展提供了有力的資金支持。各鄉鎮辦事處結合工作實際,大力開展農民工技能培訓的政策宣傳,搞好求職登記、就業覈查等配合服務工作。農民工技能培訓工作在我區已基本形成了各級各部門齊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3、培訓內容豐富方式多樣。我區農民工的技能培訓涉及到農業、礦山、建築、加工、電子、機械、服務、旅遊等多個行業,設置了辦公自動化、電腦維修、電子裝配、電焊車工、針車縫紉、養殖種植、餐飲服務、家政服務、美容美髮、汽車駕駛、市場營銷、導遊服務、刮痧理療、手繡等十多個專業,內容涉及專業知識、操作技能、勞動保障法規、安全、衛生常識等多個方面,並且突出了技能操作訓練。培訓方式有訂單培訓、定點培訓、技能提升培訓、上門培訓等,學制從半月到二年不等,適應了不同對象的不同培訓需求。

4、培訓機構得到較快發展。由於我區爲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市區兩級均有培訓機構的審批權力,目前區內共有十八家培訓機構從事農民工技能培訓工作,其中區人勞局管理的有六家。公立培訓機構以市技工學校爲龍頭,民營培訓機構以新潮學院爲龍頭。區級公立培訓機構以教育部門管理的兩個職業學校爲主體;民營機構由人勞局管理,從XX年的兩家發展到目前的六家。這些培訓機構共同承擔着我區的農民工技能培訓任務。

5、培訓工作體制機制比較健全。經過近幾年多努力,我區的農民工培訓工作已基本成了政府宣傳引導,培訓機構組織實施,相關部門督促檢查,農民工自願選擇的體制機制。特別是人勞部門組織的農民工技能培訓,經過XX、XX年的探索和XX年的完善,先後下發了《關於農民工培訓有關問題的通知》(商政人勞發〔XX〕69號)和《農民工培訓班管理規範化要求》(商政人勞發〔XX〕30號)兩個規範性文件,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職責分工、責任落實、工作考覈、質量管理、資金審批制度,有效地保障了培訓工作的正常開展。

二、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1、多頭管理標準混亂。農民工培訓工作目前儘管已形成了全社會高度重視齊抓共管的格局,但也存在着條塊分割管理無序的弊端。農業、扶貧、教育、人勞四個主要部門各自都有不同的培訓對象,不同的質量要求,不同的管理方式,不同的資金渠道,不同的補貼標準和不同的運作程序。雨露計劃實施機構由省扶貧部門認定,而人人技能工程和人勞部門的培訓實施機構則按管理權限分別由市、區兩級認定。這種相關部門各自爲政的做法,不利於培訓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使用,難以堵塞重複培訓的漏洞,造成培訓資金的浪費。

2、培訓對象難以組織。必備的文化素質和充足的培訓時間是農民工參加技能培訓的基本條件。而我區是勞務大區,儘管農民工技能培訓是免費的,但培訓時間要求至少一個月以上。對於參訓人員來說參加培訓意味着少掙錢,況且一個月時間能不能學到真正的技術還是一個未知數。迫於養家餬口的壓力和發家致富的願望,絕大部分有文化的青年農民都把一年中的絕大部分時間用在打工掙錢上,不願意擠出時間參加技能培訓。留在家鄉的勞動力多爲文化低、年齡大、身體差的婦女或老人,這些人自身條件差,又有家庭拖累,沒有能力、沒有時間也沒有積極性來參加一月以上的技能培訓。於是各個培訓機構都把目光盯在了應屆初、高中畢業生身上,使得培訓生源十分緊張。各培訓機構之間互相競爭,關係緊張,培訓成本提高。缺乏合格的生源,已成爲影響農民工技能培訓的重要因素。

3、培訓機構條件較差。儘管市、區兩級共有二十多家培訓機構,但由於市上也有培訓任務,與我區開展培訓合作的潛力十分有限。所以,承擔我區農民工培訓工作任務的主要是區人勞局管理的六家民辦培訓機構。這些民辦培訓機構都處於起步發展階段,場地、校舍都是租來的,普遍缺乏合格穩定的師資隊伍,培訓所需教師多爲臨時聘請,場地小,設施設備缺乏,管理方式落後,辦學條件差,資金投入能力十分有限,根本沒有實力改善辦學條件,也沒有能力搞好培訓。而勞動部門由於培訓任務大,無奈之下只能將培訓任務交給他們,從而爲培訓質量管理埋下了隱患。

4、培訓組織方式不合理。以人勞部門開展的培訓爲例,按照有關規定,正常的組織方式應是:鄉鎮勞保所宣傳政策,願意參加培訓的農民工到鄉鎮勞保所履行求職登記手續,取得求職登記證明,憑登記證明自願選擇培訓機構參加培訓,培訓結束後,培訓機構要履行就業安置義務,並憑培訓對象的身份證複印件、求職登記證明、免費培訓證明(須由培訓對象簽字認可),就業安置合同或靈活就業證明到勞動部門申報補貼。由於缺乏合適的培訓對象及培訓機構自身原因,按此方式運作很難完成任務。無奈之下,培訓機構爲了掙錢生存,只能到農村去利用空置校舍開展一些簡單的技能培訓。在組織過程中,培訓機構往往付給村、組幹部一定組織費用,依靠村、組幹部半動員半強迫的方式把羣衆組織到一起。這種方式,一方面羣衆沒有積極性,另一方面參訓人員也極難管理,培訓時間根本無法保證,培訓效果大打折扣。

5、培訓質量難以保證。農民工培訓的根本目的是通過培訓,促使農民工學習到實實在在的技能,通過技能的提高來增加務工收入。從這幾年培訓工作的實踐看,培訓質量很難令人滿意,培訓與就業的關聯度比較低,培訓機構直接安置的比例更低。其原因:一是培訓時間不足。以人勞部門培訓爲例,按照規定,農民工技能培訓時間只要達到240個學時(包括理論教學和實踐操作時間),且培訓合格,就可獲得補貼,多培訓補貼不增加。而實際上絕大多數專業技能在短短的一個月時間是很難學會的,需要長期大量的練習。實踐中,培訓機構特別是民辦培訓機構是以掙錢爲根本目的,它的目標是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利潤。因此,培訓機構往往都熱衷於辦一個月的短訓班,而不願意辦長訓班。二是技能鑑定機構建設滯後。勞動部門設立的勞動技能鑑定機構是檢驗培訓質量的權威機構,全市只有一家。區上雖然設立了鑑定工作站,但只能做一些輔助工作。由於機構設立晚,缺乏專業人員和設備設施,鑑定工作量大,許多項專業技能鑑定工作根本沒有條件也沒有精力去開展。培訓質量是否合格,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以培訓機構爲主導的結業考試。勞動部門的質量監管僅僅侷限於對培訓人數、時間的檢查和教學計劃的落實,而無法也沒有能力對培訓質量做出權威性的判定。儘管我們不斷從制度上來規範農民工培訓管理工作,但仍難以保證培訓達到應有的質量。

三、搞好農民工技能培訓工作的對策

1、提高思想認識,完善政策體系。目前,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關鍵時期,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農民工已經成爲現代產業工人的主體,現代工業的發展離不開大量高素質、高技能的產業工人來支撐。開展農民工技能培訓,實質上就是培育適應現代工業發展需要的產業大軍。同時,農民工技能素質真正提高了,纔能有效增加收入,實現穩定就業,反過來推動三農問題的順利解決,實現統籌城鄉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因此,一定要充分認識搞好農民工技能培訓工作的重大戰略意義,把農民工技能培訓工作納入各級政府的總體工作規劃,不斷健全、完善配套的法規政策體系,實現專業學制、培訓教材、教學要求、監督管理、質量評估五統一。在培訓資金管理上,應該加大補貼額度,細化補貼標準,簡化補貼程序,最大限度地發揮資金的效應。同時要嚴控短訓班,鼓勵長訓班,嚴控鄉下班,鼓勵校內班,把好培訓對象審查關,對培訓過程實行全方位監督,真正把農民工技能培訓這一好事辦實,實事辦好。

2、整合培訓資源,形成工作合力。一要改變資金分散,多頭管理,標準不一的現狀。建議成立專門培訓管理機構,統籌管理全區的農民工技能培訓工作,進一步落實各級各部門的責任,加大監督力度,強化責任追究,促進工作落實。同時可以有效克服重複培訓,浪費培訓資金的弊端。二要加大投入,搞好培訓基地建設。要學習、借鑑渭南等地先進經驗,以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合格區創建工作爲契機,以職教中心爲龍頭,整合全區各類職業教育資源,擴大職業教育能力規模,搞好專業化的師資隊伍建設,加強實訓場地設施建設,創造一流的培訓環境,形成以職業中學爲主體,以民辦機構爲補充的培訓體系。三要大力整頓民辦培訓機構。要適當提高農民技能培訓機構准入門檻,淘汰一批條件較差的機構。對那些條件較好有發展前景的培訓機構要加大資金扶持力度,促其儘快上臺階、上水平,爲搞好農民工技能培訓奠定基礎。四要儘可能動員市上管理的實力雄厚、信用良好的培訓機構參與我區的農民工培訓工作。

3、堅持因地制宜,分類開展培訓。一要突出抓好新生勞動力這個重點。對於國中畢業生不升高中及高中畢業於不升大學的農村新生勞動力,強制實行六個月以上的職業技能強化培訓,並突出實踐操作訓練,確保每名培訓對象都能熟練掌握一門專業技術,並持勞動部門統一頒佈發的職業資格證書外出務工。二要抓住實用技術這個重點。要圍繞農村產業化發展和一村一品建設要求,對不經常外出務工的農民,積極開展果樹科管、畜禽養殖、中藥材生產加工、大棚蔬菜、食用菌生產等農村實用技術培訓。這類培訓應針對農民特點,結合農村實際,在培訓時間上應突破市上相關規定,以3-5天爲宜,並強化實踐操作訓練。在培訓補貼上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覈定。三要抓住在崗培訓這個重點。鼓勵培訓機構與用工單位合作,對全體職工大力開展崗位技能培訓,實現持證上崗,從而促進各類企業和用工單位提高員工素質,達到提高經營管理水平,促進企業發展的目的。

4、加強監督管理,提高培訓質量。培訓質量是培訓工作的生命。民營培訓機構具有天然的逐利性,實現利潤最大化是他們的根本目標,與政府部門開展務工農民技能培訓的目的與培訓機構的目標存在天然的分歧。在目前以民營培訓機構爲主體的情況下,如果在質量管理上放任自流,必然使培訓工作流於形式,失去意義。因此,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質量監督,一要對辦班條件嚴格審覈,看培訓機構是否具有必備的專業教師、理論教材、實習訓練場地及設施。二是對培訓對象嚴格把關,參訓人員一般應具有國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齡50歲以下。三要對培訓過程加強監督,採取明查暗訪的方式,督促培訓機構嚴格實施教學計劃。四要認真搞好結業考試考覈工作,應逐步建立完善各個專業的試題庫,成立相對獨立的專業機構,配備專業人員,專門從事農民工技能培訓班的結業考試、閱卷工作,並實行批班權、管理權和考試權三權分離,最大限度地堵塞漏洞,提高質量。

5、加大硬件投入,強化技能鑑定。能否通過勞動技能鑑定,是檢驗技能培訓效果的重要標誌。按照有關規定,各類農民工技能培訓班結業學員只有通過勞動部門組織的技能鑑定考試,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才能得到規定的補貼。由於市、區兩級勞動技能鑑定機構設立時間不長,均存在人員少,條件差,缺乏相應的鑑定設備和手段的問題,能夠鑑定的專業只有26種,絕大部分專業的技能鑑定根本無法開展,給培訓質量管理帶來了難題。因此,應該把勞動技能鑑定機構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來抓,組建專業化的相對獨立的鑑定機構,充實專業人員,購置專業設備,改善鑑定條件,提高鑑定水平,不

斷擴大技能鑑定覆蓋面,促進農民工技能培訓工作健康發展。

6、創新工作思路,改進培訓方式。一要着力營造人人學技能的社會風尚。通過開展勞動技能大賽,勞動能手錶彰評選、大幅度提高技能人才待遇等方式,提高務工農民參加技能培訓的自覺性,從而變“要我培訓”爲“我要培訓”,改變政府“剃頭挑子一頭熱”的現狀。二要改進培訓補貼方式,變補貼培訓機構爲補貼參訓農民工。對自覺參加技能培訓,取得相應資格證書的農民,由政府直接予以補貼,並要加大補貼數量,這樣可以改變培訓機構“吃政策飯”的現狀,把培訓機構直接推向市場,迫使其加大投入,改善條件,吸引務工農民參訓,實現培訓機構的優勝劣汰,良性發展,同時也可以減少職能部門的工作量,提高培訓質量。三要認真落實企業對員工開展教育培訓的法定責任,認真執行國家關於職業資格准入的法律規定,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力度,以法律手段促進農民工技能培訓工作開展。四要把技能培訓與創造勞務品牌結合起來,出臺優惠政策,加強資金扶持,鼓勵各培訓機構圍繞市場需求,發揮自身專長,辦好特色優勢專業,形成自己的品牌,以培訓品牌的創造推動勞務品牌的形成。五要大力組織訂單培訓。切實加強與用工單位聯繫,做到培訓一批,輸出一批,就業一批,把培訓與就業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培訓與就業的良性互動。

【第2篇】農民專業合作社黨建工作調研報告

根據市委組織部要求,我們於8月上旬對全區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情況及黨建工作進行了全面調研。一直以來,我們把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爲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基層組織建設年的重要內容,落實扶持,加強引導,促使其健康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運行規範,發展良好,黨建工作開展得力,有力地推動了合作社發展。現形成調研報告如下:

一、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概況

1、基本情況

目前,我區共有農民專業合作社26個(含合作聯社1個),成員18162名,帶動農戶2.7萬戶。其中養殖類專業合作社10個,種植類專業合作社13個,農業社會化服務專業合作社2個。所有合作社均有自己的農產品註冊商標,有2家取得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認證。在近年來的各級各類評選中,獲選省級“五好”農民專業合作示範社1個,南通市級“四有”農民合作經濟組織1個、“十佳”農民合作經濟組織1個,如皋市級“四有”農民合作經濟組織2個,南通、如皋市級農業龍頭企業2個。

2、發展特點

一是發展態勢迅猛。全區高度重視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出臺政策措施,積極鼓勵農民興辦專業合作社,使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呈逐年上升、增幅較快趨勢。截止xx年6月,全區共有農民專業合作社26個,出資總額達5083.06萬元。二是行業特點鮮明。我區合作社經營範圍涉及果蔬、桑蠶、花木、家禽、稻麥等農產品,主要分佈在種植業、養殖業兩大行業中。三是帶動就業明顯。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出現了農產品種養殖、加工運輸、銷售等市場需求,使更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有了用武之地,減輕了就業壓力,促進了社會穩定。

3、運作情況

幾年來,我區把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爲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增加農民收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所有合作社均依據《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農民專業合作社登記管理條例》註冊登記備案,在工商、農經部門監督管理下運行,基本做到有章程、有制度、有機構,人員專業化、運行制度化、管理規範化。多數合作社均參照示範章程,結合實際制定了本社財務制度、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社員大會、理事會、監事會“三會”健全,正常發揮作用。據不完全統計,xx年全區農民合作社實現生產經營收入5851.53萬元,直接帶動農民增收580萬元。

目前我們正全力服務和宣傳好我區特色專業合作社,努力將範氏生態水產、永晨葡萄、宏遠稻麥種植、神牛農機等專業合作社打造成有商標、有三品認證或有產品基地規模的合作社,擴大特色專業合作社的知名度、影響力和輻射力。

二、農民專業合作社黨建工作概況

1、黨組織情況

截止xx年底,我區26個農民專業合作社中,明兵蠶桑、志勇桑蠶養殖、龍池花木、雙樓稻米等9個專業合作社已成立黨支部。在今年的基層組織建設年階段性工作中,又新成立了如皋市冰淇葡萄專業合作社、如皋市滿口福生態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兩個黨支部。目前符合建支條件的11家合作社均已成立黨組織,做到了應建盡建。各合作社黨支部基本能做到制度健全,運行良好。

2、黨員情況

目前已成立的11個合作社黨支部中共有黨員82名,在合作社理事會監事會中任職的28名。從黨員年齡結構上看,35歲及以下的4人,36-45歲的8人,45歲以上的70人;從黨員文化結構上看,國中及以下文化的54人,高中(含中專)以上文化的25人,大專及以上文化的3人。大部分合作社黨支部活動開展較好,黨員能充分發揮作用,參與合作社重要工作,扮演好思想引領、決策監督、帶頭致富等先鋒模範作用,有力地推動了合作社各項工作的開展。

3、黨員領辦創辦合作社情況

26個農民專業合作社中,由黨員領辦創辦的13個,由村(社區)黨員幹部領辦創辦的6個,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發揮明顯。幾年來,花鳳禽業、志勇桑蠶養殖等幾個合作社在黨員骨幹的率領下,業務不斷髮展,規模不斷擴大。平園果品專業合作社在秦德來同志的帶領下,實行統一管理和銷售,努力提高果品品質,降低生產成本,成功帶動100多戶農戶致富,正吸引着越來越多的農民加入;天河橋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在陳昌來同志的帶領下,現有基地面積3350平方米,豬舍48間96張圈,年存欄1600多頭,營銷網絡覆蓋南通市六縣一市及周邊縣市計10多個農貿市場,形成效益200多萬元。

三、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黨建工作情況

近年來,我們積極推行“黨建強社、合作富民”工作模式,按照“圍繞發展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工作思路,鼓勵黨員帶頭領辦和創辦專業合作社,大力發展農產品規模種養殖、運輸、營銷等“一條龍”產業服務鏈,不斷推進專業合作社全面發展。

(一)全面調查摸底,擴大組織覆蓋

1、加強領導,明確責任。區(鎮)層面,建立了由主要領導任組長,組織、宣傳、農經等部門負責人及機關分村(社區)幹部爲成員的專業合作社黨建工作領導組,全面加強對該項工作的領導。村(社區)層面,明確各村(社區)書記爲合作社黨建工作第一責任人,把合作社黨建工作納入村(社區)工作年終考評,並將考評結果作爲村(社區)書記評先評優的重要參照。

2、摸清情況,建立臺賬。按照屬地管理原則,抽調相關村(社區)幹部,採取上門走訪、發放問卷、召開座談會等形式對轄區內農民專業合作社情況進行了全面摸底,詳細掌握專業合作社數量、分佈、生產經營狀況以及黨組織組建情況、黨員情況、黨的活動開展情況等內容,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黨建工作臺帳,實行動態管理,及時更新、便於及時掌握情況。

3、分類指導,健全組織。在全面調查、充分了解的基礎上,根據各合作社經營規模、經營狀況、黨員數量等實際情況,採取單獨建支、掛靠管理、下派黨建指導員等方式,使黨的工作覆蓋面達100%。目前有黨員的13個合作社已有11個建立黨支部,永晨葡萄、神牛農機兩個合作社的4名黨員就近實行掛靠管理。我們還向13個無黨員、暫不具備建支條件的專業合作社各選派了一名村(社區)黨員幹部擔任黨建指導員,爲開展黨的工作和建立黨組織創造條件。

(二)黨建與經濟同步發展,互促互進

1、加強支部班子建設。選優配強專業合作社支部班子,注重從村(社區)幹部、返鄉創業人員、致富能手、種養大戶、農民經紀人、大學生村官中選拔優秀黨員擔任合作社黨組織負責人;實行支部書記與理事長“一肩挑”、支部委員與理事會成員交叉任職,使黨支部與合作社決策層、管理層融爲一體,促進合作社經濟、黨建同發展、共進步。針對宏遠稻麥專業合作社黨建工作薄弱的實際,選派社會事業局副局長、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王兵同志兼任合作社支部書記,主持開展黨的工作,保證黨組織參與合作社決策,貫徹落實黨的各項政策制度。

2、重視黨員培養管理。開展“雙培”活動:把合作社中有知識、會經營的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把生產經營大戶和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和班子成員,不斷提高發展黨員的質量,壯大黨員隊伍。開展學習培訓:依託各村(社區)網上村村通、爲農信息服務室、農家書屋等學習資源,緊緊圍繞合作社生產經營、技術指導、產品銷售等環節有針對性地對合作社黨員進行培訓,進一步提高黨員致富能力和技術水平。開展結對幫扶:通過開展黨員與社員、農戶結對互助活動,向他們提供致富信息,幫助轉變觀念,引領帶動羣衆增收致富。

3、注重典型示範引導。我區志勇桑蠶、平原果品、天河橋生豬養殖、花鳳禽業、神牛農機等幾個合作社堅持黨建工作與發展經濟並舉,實現了雙贏的局面。花鳳禽業專業合作社創辦人建兼支部書記劉煒建同志幾年來帶領合作社一班人,堅持黨建、經濟兩手抓,合作社生產經營取得了飛躍發展。xx年以來,合作社相繼被如皋市委市政府、南通市委市政府評爲“四有”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被省農林廳確定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合作社現有生產基地3個,總資產700萬元,年銷售雞蛋9000噸,銷售收入5400萬元,實現利稅300萬元。合作社現有社員150個,帶動社外農戶500多個,社員年增收水平達到20%以上。

(三)健全黨建工作制度,落實長效機制

1、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堅持黨組織政治優勢和合作社經濟優勢有機結合,實現黨對合作社的民主管理。指導合作社建立健全議事制度、社務、財務公開制度,提高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水平,努力爲合作社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引導和監督專業合作社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要求,以市場化運作爲基本準則,按章程規範運作,在法律、政策的範圍內進行生產經營活動。

2、健全例會交流制度。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黨組織與理事會、監事會聯席會議制度,每季召開一次聯席會議,通報交流黨務、社務開展情況,共同研究解決合作社生產、經營、銷售等過程中的問題,交流探討新時期農民專業合作社黨建工作的途徑和方法,加強溝通協調,強化黨社共建。

3、健全黨組織活動制度。堅持“三會一課”、“三薦三審”發展黨員制度、黨員學習制度、黨員示範崗、黨員素質報告單等各項常規制度;以“雙促進”爲目標,強化“黨員聯繫社員”制度,通過黨員、社員的結對互助、共同提高,促使合作社黨建工作深入開展,更好地促進合作社生產經營的發展。

四、農民專業合作社黨建工作存在的問題

回顧分析我區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黨建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思想認識不夠。部分合作社負責人對在合作社中建立黨的組織、開展黨的工作認識不夠,存在着典型的“重經營發展,輕黨建工作”的認識誤區,對黨建工作支持不夠,抓得不緊,管得不多,黨建工作有一定的隨意性。

2、黨組織力量薄弱。目前11個建立黨支部的合作社中,社員在100人以上的有9個,每百名社員中平均有黨員不到7名,黨員比例偏低。彎龍花木、雲霧機械植保等專業合作社有會員近百人卻沒有1名黨員。11個合作社黨支部中,個別支部活動室陳設簡陋,黨組織活動制度不夠規範,黨組織氛圍不濃,影響黨組織作用發揮。

3、黨務工作者缺乏經驗。合作社黨組織書記基本由理事長兼任,理事長常年忙於合作社生產經營,缺乏黨建工作經驗,對黨的基本知識、組織活動程序不瞭解,開展工作方法單一。支部中的黨員絕大多數也埋頭生產經營,求致富,他在黨務知識、組織協調能力上有所欠缺。

五、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黨建工作的意見建議

1、進一步擴大組織覆蓋。對已建立黨組織的合作社,進一步規範支部各項規章制度,指導合作社落實好各項黨建制度,開展好黨組織活動;黨員人數不足3名的專業合作社,採取積極發展黨員和加強黨建工作指導兩手抓,待條件成熟後及時應建盡建;對社員人數較多,但暫無黨員、未建立黨組織的,先通過組建羣團組織等方法,進一步理順組織關係,把黨的工作開展起來,逐步培養、發展、壯大黨的力量,爲下一步建立黨組織奠定基礎。

2、加強黨務工作者培訓。將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或黨組織書記)納入區鎮層面的黨員幹部教育培訓體系,參與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後備幹部培訓及非公企業黨組織書記培訓等相關培訓班。向他們宣傳黨和政府關於發展合作社經濟及黨建工作的各項方針政策,積極引導和支持合作社黨支部及黨員隊伍發展壯大,讓農民專業合作社切實感受到黨的關心重視,增強做好黨建工作的責任心和事業感。

3、充分發揮村(社區)作用。合作社支部與村(社區)黨組織應加強雙向溝通和聯繫,做到資源共享,互相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會員以農戶爲主,且大部分專業合作社經營場所與村(社區)公共服務中心距離較近。鼓勵合作社黨員既參加本支部活動的同時,積極參加村(社區)黨組織活動,保持跟組織的緊密聯繫。村(社區)黨組織應發揮地緣優勢和人緣優勢,加強對合作社黨員、合作社黨建工作的指導和幫助。

4、進一步創新活動方式。在如何協調合作社黨組織和理事會的關係,調動黨員積極性,發揮其先鋒模範作用,提升黨組織凝聚力方面進一步挖掘內容。針對專業合作社的特點,組織黨員、社員以觀看專題教育片、小組討論、分組辯論、技能比武等形式學習理論、研習技術、討論時事,寓教於樂,以輕鬆的方式開展組織活動,讓支部成爲黨員、社員的第二個家,真正使黨建工作落到實處、恰到好處。

【第3篇】失地農民就業和社會保障的調查與思考工作報告

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農民只有循序從土地剝離出來,才能提高生活質量,才能加快現代化的步伐。黨的十六大提出,解決“三農”問題必須統籌城鄉社會經濟發展。“城鄉統籌”就是要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提高農業的競爭力,爲農村經濟發展開拓新的空間,爲農民增收開闢新的途徑。要做到這些,就必須創造條件,讓更多的農民離開土地,從而在工業化、城市化的牽引下完成人口與資源的優化組合。因此,部分農民失地不僅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時代進步的需要。合理地離開土地,不僅符合政府的願望,也是多數農民的願望和要求。城市化有利於農民富裕,而不是造成大批農民失地失業;有利於縮小城鄉差距,而不是擴大社會不公。但在具體操作中也應認識到,農民失去土地之時,便是政府引導農民建立長久生活基礎的“歷史性時刻”。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大量土地被徵用後必須做好補償工作。更要考慮到失地農民今後的經濟來源和生活保障問題。爲此,我們做了失地農民就業和社會保障的專題調研。

一、基本情況

(一)農村分佈和農民收入情況。到2003年底,奎文區共有人口33.9萬人,城鎮人口27.4萬人,農村人口6.5萬人。其中,城中無地村15個,人均0.2畝以下的村11個,0.2畝至0.5畝的村14個,0.5畝至1畝的村12個,1畝以上的村13個。鋼廠工業園區共有12個村,6652人,勞動力3463人,人均耕地面積均在1.4畝以上。2003年全區農村經濟收入32.5億元,其中來自一產的3.9億元,佔11.8%;來自二產的18.1億元,佔55.7%;來自三產的10.5億元,佔32.5%。全區農民人均收入3878元,其中工資性收入1774元,佔45.7%;經營性收入1467元,佔37.8%;農業收入636元,佔16.5%。農民人均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村22個,最多的爲濰州路街道楊家村,人均5371元;在3000元以下的14個村,最少的爲鋼廠工業園孫家村,人均2700元。

(二)農村勞動力就業現狀。近年來,我區把國有集體企業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和農民就業通盤考慮,城鄉統籌,優劣互補,在做好國有集體企業下崗失業職工再就業工作的同時,把街道企業、村辦企業、個體私營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作爲吸納農民就業的主渠道,不斷開發就業崗位,加強進城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就業能力,從而形成了城鄉一體,工農一體的大就業格局,促進了全區就業再就業工作的開展,保持了就業局勢穩定。

到2003年底,全區共有城鎮從業人口89935人,農村勞動力34101人,其中,年齡在20歲以下的佔28%,20—40歲的佔32%,40—60歲的佔40%。從事傳統農業的0.77萬人,佔23.3%;在企業打工的1.28萬人,佔38.8%;從事個體私營經濟的0.78萬人,佔23.6%;無業的0.44萬人,佔13.3%。無地村中,從村集體積累、村辦企業效益等方面綜合看,就業情況可分爲三個層面。

第一層面。部分近郊村、城中村的村辦集體企業效益比較好,村中80%—90%左右的農村勞動力在本村企業工作,其餘外出打工或在本村自謀職業。這些村就業問題解決得比較好,基本上無農村勞動力失業問題,生活安寧,社會穩定。如廣文街道李家村,廿裏堡街道南屯、廿裏堡村,大虞街道東莊村等。廣文街道李家村發揮集體經濟優勢,對自願參與本村企業就工的村民實現全部就業。南屯村依託金寶集團公司安置本村1300名村民,佔全村勞動力的73.7%。大虞街道東莊村結合舊村改造,騰出黃金地段聯合開發建設了早春園市場和沿街商業房,提供就業崗位300多個。據統計,全區在本村就工的農民達5980人,佔全部勞動力的18%。

第二層面。部分近郊村,村辦企業少,農村勞動力只有30%左右在村辦企業工作,其他在外打工或自謀職業,大部分家庭比較富裕,就業壓力不大。

第三層面。大部分遠郊村、小部分近郊村無村辦企業或村辦企業效益不佳,部分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或自謀職業,還有部分無業,就業壓力大。如廣文街道東上虞村、廿裏堡街道範家村、大虞街道劉家村等。

(三)失地農民生活保障情況。失地農民的生活保障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參加農村養老保險。按照“政府引導、羣衆自願”的原則,根據各村實際情況,分類指導,採取不同的投保辦法,對村集體經濟條件好的村,象廿裏堡街道北王村,採取村集體投保,村民達到領取養老金年齡時,由農村養老保險經辦機構發放養老金;對村集體經濟比較好的村,如北苑街道沙窩村、丁家,濰州路街道丁家道口村等,採取農民個人繳費與村集體補助相結合的辦法,由村裏統一組織爲適齡農民辦理;對部分村集體經濟收入減少、村民收入較好的村,如櫻桃園街道西櫻、櫻南村,組織村民自己投保。目前,全區共有3979名農民參加農村養老保險,佔農村人口的6.4%,其中無地農民2100人左右。二是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近年來,立足區情實際,我們積極爭取上級政策支持,在深入宣傳發動的基礎上,逐步將街村企業職工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範圍,提高了社會保險對農民合同制工人的保障作用。同時,與經貿局、外經貿局聯合下發了《奎文區個體私營企業參加社會保險辦法》和《外商投資企業參加社會保險辦法》,努力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做好應保盡保。到目前農民合同制工人蔘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人數已經達到3711人。三是依靠村集體發放福利和老年生活補助金等方式解決。村裏發放基本生活保障金主要依靠土地補償金和村辦集體企業收入。同就業情況相同,根據土地補償金多少和企業效益好差,發放福利待遇也分三個層面。第一層面。土地補償金多或村辦企業效益好的,對農民的生活保障待遇就高。大虞街道東莊村對男年滿50週歲,女年滿45週歲的村民實行了退休,每人每月發放150元生活費,節日期間發放麪粉、食油等生活補助品,並且對村民住房及水、電、暖等進行一定數額的補助。第二層面。村集體企業效益一般或有部分集體積累,也能保證村民的基本生活。廣文街道中上虞村,每月給村民發100元生活補助費,一年發兩次麪粉。第三層面。村集體企業效益差或沒有企業,集體資金積累又不多,大部分村民基本上沒有福利和補助金,只給年滿60歲以上的老年人每月發放30元左右的生活補助費,由於資金有限,這部分資金積累一旦用完,則60歲以上老人的保障也無着落。

二、存在的問題

調查中我們發現,農民在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後,在其自身觀念以及與其相聯繫的隨之而來的就業、保障等問題逐漸成爲社會關注焦點,這是一個全新的問題,也是解決農民轉市民的關鍵。從目前情況看,失地農村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一)思想觀念沒有根本轉變。一方面,就業觀念差。農民失去土地後,其生活習慣、思想觀念還停留在農民原有的層次上,仍存在只要有土地就有飯吃,就有保障,失去了土地就等於失去了生存的權利,只能依靠政府、依靠村裏補助救濟,認爲就業仍然是村和集體的事,通過自主創業、自謀職業和通過其它途徑實現就業的意識較差。對參加社會保險沒有充分的認識,這些問題在經濟條件差的村表現的尤爲突出。另一方面,社會保障觀念淡薄。在調查中,有50%以上村民對到了不能工作的年齡將如何保障自己的生活問題的回答是:到時候再說吧,先把眼前的吃飯、孩子上學問題解決了就行。有些村領導希望能有一個比較好的保障方法來保障村民今後的生活問題,但沒有達成村與村民的共識。

(二)社會保險開展難度大,覆蓋面窄。從調查情況看,全區無地或少地村的社會保障當前主要存在四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保障覆蓋面窄。目前我區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農民佔適齡投保人員的比例不足四分之一,全區大多數農民的社會養老保障問題沒有解決。二是保障數額偏低。目前我區已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村大多數參保農民都存在繳費基數低,保障數額偏少的問題,尚達不到解決基本生活保障的目的。目前我區大多數村已無土地,但這部分村的村民多數還沒有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三是生活補助少。由於村集體企業少或效益不佳,許多村資金積累不多,僅靠有限集體積累來對村民或僅對60歲以上老人進行生活補助,且補助額度偏低。四是失業農民依然存在。農村無地後,青壯勞動力外出打工,但有相當一部分中老年村民無業在家,僅依靠村積累或土地補償金進行生活補助也難以維持長久。

由於上述現實問題的存在,加上我區8個街道的經濟發展水平不一,各街道的村經濟發展也不一樣,對農村社會保障帶來了一定困難。如廣文街道東上虞村負債大於資產,村裏也沒有集體企業,村民主要靠外出打工和做小生意維持生活。如果參加農村社會保險,集體難以承擔繳納的社會保險費。還有的村村民有願望、集體也有願望,如廣文街道中上虞村,村集體有部分積累,但是不願一下子拿出很多的資金爲村民繳納保險費。村民的經濟水平也不一樣,有的農民從事個體經營,經濟收入較高,不在乎參不參加保險,甚至不願參加。有的經濟條件相對較差,僅能保障基本生活和子女上學,也無力參加保險,造成了兩極分化的問題。

(三)就業安置困難。 從我區目前的產業結構來看,有三分之一的農村勞動力處於就業不充分狀態,加上今後平均每年新增農村勞動力,就業壓力將不斷增大。從無業農民情況看,失地的中老年農民失業比率比較高。具體分析:一是企業提供的再就業崗位有限,安置大齡下崗職工十分困難,再要安排失地農民的就業更難。二是受下崗職工和外地來的打工者的衝擊,就業崗位競爭越來越激烈,加上無地農民對工作挑肥揀瘦,這與外地農民工“肯吃苦、低報酬”的優勢形成鮮明對比。三是農民素質低,尤其中老年農民素質更低,找到合適的就業崗位更難。由於文化程度低,掌握新技術難度較大,再就業困難重重。四是部分村辦企業效益不佳,也使失地農民減少了就業機會。五是失地農民中“弱勢羣體”就業難尤爲突出。這不僅包括身體上有缺陷的殘疾人和體弱多病者,還包括40歲以上的婦女,50歲以上男子農民。這些人有土地補償金,生活還能勉強維持,一旦補償金用完了,生活將無着落。

(四)社會不安定因素多。失地農民中的青壯年由於無事可幹,出去打工又怕累,又嫌報酬低,加上有一定補貼,就是在村裏閒逛。他們因爲年輕往往覺着生活無聊,於是或結夥鬧事,或坑蒙拐騙幹起違法勾當。此外,因土地出讓或補償金問題處理不妥而引起村民集體上訪因素增多。這些都嚴重影響了社會穩定。

三、對策建議

解決失地農民問題必須綜合考慮,統籌兼顧,既要有利於推進農村工業化和城鄉一體化,又要從保障農民的生活需要出發。研究解決徵地費用偏低、就業困難等問題,還要從保障農民長遠利益出發,探索制定深化體制改革的政策,從根本上解決失地農民的生活和出路問題,以維護社會穩定。

【第4篇】關於開展農民工工作情況的自查報告

(淮北市勞動就業管理局)

自接到市就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通知》後,我局高度重視,及時對開展農民工工作自查進行了研究與部署,並嚴格按照省農民工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關於開展農民工工作自查的通知》要求與部署,對xx年我局開展農民工工作情況進行了認真、深刻、細緻地自查與自評。現就我局開展農民工工作自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民工就業創業管理服務情況

1、加強領導,積極引導農民工創業就業。成立領導小組。去年,我市對就業工作領導小組成員進行調整和充實,成立了以市長任組長,36家單位主要負責人任成員的“淮北市就業工作領導小組”,市勞動保障局抽6名專職人員從事扶持返鄉農民工創業就業工作。按照市委畢美家書記的“常年抓、抓常年”重要批示精神,我市建立了市、縣、鄉鎮、村四級外出人員返鄉創業工作領導體系。

2、制定優惠政策,積極扶持農民工創業就業。4月初我市以市委、市政府名義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做好促進就業工作的若干意見》,各部門結合工作實際,研究制定了具體的辦法和措施,對於返鄉農民工創辦企業的享受招商引資企業同等優惠政策;對入園創業的享受下崗失業人員同等優惠政策;對創業農民初創的小企業,可適當放寬註冊資本額度和註冊資本到位期限等。切實從政策層面上支持和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

3、強化目標管理,積極落實農民工工作責任。市目標辦印發了《淮北市xx年就業工作目標任務分解和考覈辦法》,將扶持農民工創業就業等目標任務和責任層層分解下達,列入市、縣區、鄉鎮(街道)三級政府目標責任考覈重要內容,實行月報告、季調度、半年督查、年底考覈制度。

4、建立工作臺帳,積極規範農民工工作程序。在18個鄉鎮分別設立了返鄉農民工監測點,建立了返鄉農民工日報告制度。各縣區和鄉鎮勞動保障工作機構採取分片包乾制的辦法,組織專人深入村戶,通過上門走訪、發放問卷調查表、召開能人座談會等形式,瞭解返鄉農民工意願和要求,建立了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信息臺帳。

5、強化政策宣傳,積極幫助農民工創業就業。市、縣區勞動保障部門分別在服務大廳設立了宣傳諮詢窗口,在火車站、汽車站設立了宣傳諮詢臺,深入開展了外出務工人員宣傳諮詢活動,發放各類宣傳資料10萬餘份。國家廣播電臺、中國勞動保障報、安徽電視臺等新聞媒體曾多次對我市返鄉農民工創業就業工作進行宣傳報道。

6、加強創業扶持,積極促進農民工創業。分別在市、縣區兩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分別成立了“農民工創業培訓指導中心”,建立了返鄉農民工創業人員扶持檔案,做到家庭住址清、聯繫方式清、技能優勢清、發展項目清、經營狀況清。成立了以勞動保障、工商、稅務、財政、銀行及大專院校等部門專家組成的創業指導委員會和創業諮詢指導專家志願團,免費爲學員創業提供幫助和指導。收集適合返鄉農民工創業項目600多個,組織專家對創業項目進行篩選,編印成冊,推介給返鄉創業農民工。共舉辦10期返鄉農民工創業培訓班,390名返鄉農民工參加培訓,其中成功創業195人,帶動1365人就業。

7、加強園區建設,積極孵化農民工創業。爲加快推進工業化,帶動農業產業化,促進城鄉產業整合發展,積極支持縣域、鄉鎮工業聚集區合作發展,加快產業集聚,提高開發園區的經濟規模和輻射能力,從而形成增長極,有效帶動農業及農村經濟的繁榮,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市分別在濉溪縣臨渙、劉橋、南坪三鎮第二批省級“返鄉農民工創業園”,且初見成效,累計完成道路框架、電力配置、供排水配套等基礎設施投資1400多萬元。建成標準化廠房11棟,建設面積123畝,現已入住華強麪粉廠、淮北天王機械加工、淮北巨鑫特種鑄鍛有限公司等9家企業,安排返鄉農民工入園創業45人,帶動1186名農民工就近就業。濉溪縣百善鎮,相山區渠溝鎮,杜集區石臺鎮、高嶽街道,烈山區古饒鎮、宋疃鎮等6個鄉鎮,正在建設第二批省級“返鄉農民工創業園”。

8、強化就業服務,積極推進農民工就業。強動態監控,對出現的企業規模裁員、批量農民工返鄉等重大問題及時上報市政府領導和省勞動保障廳。把“返鄉農民工與就業崗位招聘周”擴大爲“招聘月”,組織各縣區對返鄉農民工實施了“三送”(就業崗位信息、技能培訓、就業創業政策)等“一條龍”服務,深入開展返鄉農民工系列現場招聘、技能助你就業、春風送崗位下鄉、就業信息對接、返鄉農民創業、用工需求調查等6大活動。

二、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情況

全面啓動了以返鄉農民工爲重點對象的“特別職業技能培訓計劃”,將全年農民工技能培訓任務層層分解到縣區及鄉鎮,並指導、督促全市農民工定點培訓機構對返鄉農民工開展“訂單式”、“定向式”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把農民工技能培訓、鑑定發證和轉移就業結合起來,實行“三個對接”:即任務分配與定點培訓機構對接;培訓與技能鑑定對接;培訓與就業對接,提高了農民工培訓就業質量。狠抓轉移就業工作,培育淮北特色轉移就業品牌,加強與長三角、珠三角、閩東南勞務合作。今年以來,共開展農民工培訓13946人;建立了南坪、劉橋等10個轉移就業示範鄉鎮,對轄區內農村勞動力進行跟蹤管理與服務;發展勞務經紀人87人,新增轉移就業16839人,轉移就業規模達到396521人。三、農民工工作機制建設情況

1、加強農民工領導機制建設。在市、縣兩級公共就業服務部門分別成立了“農民工創業培訓指導中心”;成立了由勞動保障、農業、教育、建設、財政等部門負責人爲成員的農民工培訓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形成了“政府統籌、各方參與、積極推動”的工作格局;建立了市、縣、鄉鎮、村四級外出人員返鄉就業工作領導體系,在18個鄉鎮分別設立了返鄉農民工監測點,建立了返鄉農民工日報告制度和就業信息臺帳。

2、建立農民工工作政策體系。爲深入貫徹落實國家、省有關農民工培訓工作的新政策新精神,積極適應就業形勢發展新需求,我市圍繞建立促進農民培訓、就業、創業的體制機制、扶持政策和工作體系,按照統籌城鄉發展、建立城鄉就業一體化新格局的要求,不斷健全完善農民工培訓政策體系建,研究制訂了《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實施方案》、《淮北市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工作考覈細則》、《淮北市農村勞動力定點培訓機構管理辦法》、《關於做好農民就業服務和培訓工作的實施意見》和《關於進一步促進我市農民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等一系列促進農民工培訓工作的政策體系。

3、加強農民工就業服務機制建設。堅持高起點規劃、高質量建設、高層次配套的原則,把市人力資源市場建設成爲功能最爲完善、信息化程度高的市場,提供職業介紹、職業指導、技能培訓、失業保險、勞動保障事務代理和勞務輸出、勞務派遣等多項服務。在縣區建立了人力資源市場,在全市各街道、鎮建立了勞動保障事務所,在全市社區建立了勞動保障工作平臺,形成了市、區縣、街道(鄉鎮)和社區四級就業再就業服務體系。從鄉鎮、行政村實際出發,以五鎮八村爲試點,嚴格按照勞動保障部門“六到位”的要求,立足現有基礎條件,有計劃、分步驟地推進鄉鎮、行政村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平臺建設。目前,全市16個街道、18個鄉鎮都建立勞動保障事務所、139個社區都建立勞動保障工作站,建立“充分就業社區”50個,第一批5個試點鎮、8個試點村的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平臺已初步完成標準化建設工作,形成了市、區縣、街道(鄉鎮)和社區四級就業再就業服務體系,從而實現城市公共就業及社會保障服務體系向農村覆蓋,推進農民工工作。

4、加強農民工就業服務信息網絡建設。爲提供更加快捷優質的服務,暢通農民工就業信息渠道,我們在充分發揮有形市場發佈信息的同時,積極運用淮北就業網和淮北就業報載體作用,全面蒐集和發佈適合農民工的就業信息,根據崗位需求情況,爲各類農民工量身定製信息,並定期向社會發布。充分利用淮北就業網“就業政策宣傳、業務辦理、求職招聘、人才論壇”等多功能就業平臺,爲農民工提供貼心服務,目前網站擁有198 家網絡會員單位,xx年以來,共通過淮北就業網舉辦網上招聘會6場次,發佈招聘信息720條,提供5014個就業崗位。

四、存在問題

1、勞動力素質不適應市場需求,結構性矛盾突出。據調查統計,“xx”期間我市需求量較大的工種是煤化工、紡織、電子、電焊、車牀、鉗工。高技能人才嚴重不足,難以滿足我市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需求。從去年開始,部分在淮企業“招工難”的問題已經逐步凸顯。

2、基層勞動保障工作基礎薄弱。目前,我市鄉鎮勞動保障平臺建設滯後,行政村沒有建立勞動保障工作站,沒有配備專職人員,缺乏專項工作經費,難以滿足農村勞動者對就業培訓的需求。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1、加強農民工基礎工作。進一步加強統計工作,依託基層勞動保障平臺,摸清全市外來失地農民工基本情況,規範信息分解,實行動態維護,確保數據的精確。強化農民工政策調研,探索適合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險辦法,進一步完善實施《淮北市失地農民參保辦法》。

2、完善聯動工作機制。實行“會議聯席制度”、“日常聯繫制度”、“信息報送制度”、“工作總結制度”和“工作督察制度”同步進行了,同步到位。

3、強化農民工服務工作。完善農民工服務體系,充分發揮街道(鄉鎮)、社區(村)的聯絡、服務功能,印製信息卡,維權服務卡等服務下鄉,讓更多的農民工及時得到好信息。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第5篇】關於鄉鎮十一五農民收入達到8000元的構想工作報告

今天,馬市長在百忙之中到我鎮調研工作,首先,我代表新城鎮黨委、人大、政府對各位領導表示歡迎。下面我就“十一五”期間農民收入怎樣達到8000元以及今年的重點項目向各位領導做以彙報,不妥之處,請批評指正。

一、十一五”農民收入達到8000元的構想

按照發展“兩品一遊”生態旅遊觀光高效農業的總體思路,結合本鎮農業實際情況,加快農業產業化結構調整。以洋蔥、西甜瓜等支柱產業爲依託,加快農業產業園區建設,大力發展精品、珍品農產品,實施品牌戰略;依託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發展生態農業和旅遊觀光農業,優化區域環境。實現農業產業化“七個翻番一保持”的目標。

1、日光溫室萬元室面積翻一番,達到240畝。

我鎮目前有日光溫室120餘畝,收入在農民人均純收入中佔的比重並不是很大。我們將通過大力發展以高效日光溫室、中小型拱棚栽植和大田種植爲主要栽培模式的蔬菜產業,形成規模和產業化經營。加快無公害蔬菜和名、優、特蔬菜的生產,擴大出口創匯蔬菜和反季節大棚蔬菜的生產規模,建立蔬菜生產和良種繁育基地,大力發展淨菜上市及加工業,扶持一批龍頭企業和經濟大戶,開闢綠色通道和網上營銷。爭取日光溫室收入能占人均純收入的10%,人均達到800元,力爭通過五年的努力,戶均有一座日光溫室。

2、蔬菜花卉制種面積翻兩番,達到4000畝。

在制種業上改良增效。以觀蒲村、中溝村生菜、花卉制種爲龍頭,在擴大制種面積的同時,積極引導農民種植高效益的制種作物。集中種植番茄、辣椒、西葫蘆、網式生菜、辣根等高效益制種,力爭種植面積達到4000畝,收入佔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5%,達到1200元。

3、以觀賞樹種育苗爲主的萬元田,達到100畝;以地娛樂開發爲主的萬元園翻兩番,達到200畝;

在遊觀光農業上做文章。把林業建設與“農家樂”餐飲休閒經濟緊密結合起來,着力培育壯大以觀賞樹育苗爲主的萬元田和以林草地開發餐飲娛樂爲主的“萬元園”,努力引進優質高效林果苗木,原創:http://不斷提升林果地效益。以新城草湖大漠生態旅遊景區開發爲重點,加大旅遊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和招商引資力度,吸引農民,大力發展郊區旅遊觀光農業,以橫溝村農家樂和水利站蒙古包爲樣板,教育引導農民吃旅遊飯,逐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力爭以觀賞樹種育苗爲主的萬元田,達到100畝;以地娛樂開發爲主的萬元園翻兩番,達到200畝;並且不斷提升檔次,收入占人均純收入的10%,達到800元。

4、棚養殖萬元院戶數翻兩番,達到1800戶;

大力發展畜禽養殖,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我鎮土地、草場、水域資源豐富,非常適合發展養殖業。爲了充分發揮我鎮資源優勢,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在畜牧業上大做文章,一是加大種草力度,促進畜牧業發展。二是摸清畜牧業發展現狀,加大防疫、免疫力度。三是積極引導農民引進優良品種,進行品種改良。力爭到20__年,百頭以上養殖大戶達到1800戶,養殖業收入佔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5%,達到1200元。

5、民勞務輸出收入通過技能培訓等措施翻一番;

在擴大勞務輸出上加大力度。將從今年開始,我鎮將採取多種途徑,擴大勞務輸出量,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把發展二三產業作爲農民增收的新途徑,不斷培育壯大,創新發展思路,挖掘增收潛力。一要進一步完善勞務輸轉信息網絡,建立勞動力數據庫,同時多方尋求勞務輸出信息。二要加大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使農民成爲新型產業工人,今年計劃培訓200人,使農民非農經濟收入占人均純收入的26%。在今後五年內,我鎮將把農民勞務輸出做爲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途徑,不斷培育壯大,主要是通過技能培訓,拓寬農民就業渠道,實現從體力勞動向技能勞動的轉換,到20__年,力爭戶均有一個外出務工人員。

6、交通運輸收入翻一番;

在運輸業上挖潛力。近幾年,我鎮跑運輸的車輛在逐年增多,我鎮現在從事嘉新和酒新線路的交通客運的車輛有12輛,每輛車每年營業額約4萬元,一年可實現營業額48萬元;有夏利小轎車40輛,每輛車每年營業額3萬元;有農用車80輛,每年每輛車營業額1.4萬元,一年可實現營業額109萬元。總計可實現營業額232萬元。在今後五年內,我們在此基礎上,教育引導農民在交通運輸業方面尋求致富途徑,增加農民收入。

7、雙千元田面積始終保持在種植面積的50%以上。

重點圍繞洋蔥和西甜瓜產業做文章。力爭洋蔥西甜瓜收入佔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0%,保持在3200元。

洋蔥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洋蔥產業,嚴把種子關口,引進優質進口洋蔥品種,提高播種技術,加強對農民的科技培訓,解決好土地倒茬、病蟲害防治等問題,教育農民正確使用農藥。鎮政府增強服務意識,重點抓好產前、產中、產後的技術服務工作。與有關部門聯繫,作好無公害產品的認證,能使我鎮洋蔥更好地打入國際市場,提高知名度。同時,爲了防止今年出現的鐵路運力不足的現象,要及早做好與鐵路部門的協調工作,要力爭發展洋蔥深加工及儲藏等項目,確保農民豐產豐收。

西甜瓜產業:樹立品牌意識,提高產品的競爭能力,爭取註冊野麻灣村西瓜品牌。通過調整種植產業結構,按照無公害食品的種植標準,引導農民科學種植西甜瓜,充分利用工業城市的天然優勢,進一步打開西甜瓜市場,從5年種植的情況分析,洋蔥價格不穩,而西甜瓜市場價格比較穩定,可作爲我們的一個穩定產業來發展,增加種植面積。力爭每年西甜瓜種植面積保持在3000畝以上。

二、20__年重點工作項目

(一)農業項目

20__年,我鎮計劃新建日光溫室70座、100畝,其中野麻灣村10座,新城村40座,橫溝村20座;新建暖棚養殖圈舍260座,其中,中溝村80座,長城村100座,觀蒲村和野麻灣村各40座。

(二)農田水利及人畜飲水改造

我鎮今年計劃報廢更新機井4眼,新建渠道及管灌工程34.4公里,預計投資總額達308萬元。其中新襯砌農渠道29公里,斗渠2.4公里,新建野麻灣五組管灌工程3公里。改造新城村全村人畜飲水管線共18公里,新建高位水塔2座,投資總額48萬元。

(三)基礎設施

20__年,我鎮將對鎮文化活動廣場進行改造,計劃投資60萬元。完成對中溝六組、泥溝四組和觀蒲農場三個移民點的道路及人畜飲水管線改造,共新建道路3條、5.3公里,改造人畜飲水管線6.5公里,新建50立方米水塔1座,投資總額55.9萬元。力爭在年內完成觀蒲村村委會辦公樓、中溝村村務活動中心、長城村村委會周邊環境整治等項目建設,並對全鎮有線廣播線路進行改造,投資總額120萬元。

(四)農產品深加工

20__年,我鎮農產品深加工類項目主要有野麻灣糧油加工廠等級麪粉加工項目、中溝永利脫水蔬菜加工廠擴建項目、野麻村小型洋蔥加工廠和觀蒲村洋蔥精選及儲運基地建設項目等。

嘉峪關市新城鎮野麻灣村糧油加工廠等級麪粉加工項目由野麻灣糧油加工廠投資建設,建設地點爲我鎮長城村村委會東側。總投資800萬元,其中固定資產投資500萬元,流動資金300萬元。計劃新建廠區佔地1公頃,其中新建原料庫1000平方米,成品庫500平方米,新建5層框架式廠房1800平方米(40*9*5),安裝全自動等級麪粉生產線1條,日處理小麥150噸。項目建成後,預計年銷售收入7000萬元,可實現利稅350萬元。該項目現已完成前期準備工作,計劃在年內竣工投產。

中溝村永利脫水蔬菜廠擴建項目總投資120萬元,計劃新建廠房600平方米,新增脫水蔬菜生產線4條,原創:http://年加工能力達到4000噸,產乾菜300噸,產值250萬元。

野麻灣村小型洋蔥加工廠建設項目和觀蒲村洋蔥精選及儲運基地建設項目分別由我鎮洋蔥販運大戶王佔民和任宏武投資建設,計劃在年內建成發揮經濟效益。

(五)農產品運銷體系建設

1、洋蔥協會及工農業物流公司建設項目

20__年,我鎮將進一步完善鎮洋蔥協會的組織和職能,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積極作用,加強農產品運銷服務體系建設。鎮經委將在原農產品經銷公司的基礎上,組建嘉峪關市工農業產品物流公司,項目計劃投資總額100萬元,在嘉峪關火車站貨場附近新建露天貨場10000平米,佔地5000平方米恆溫庫1座,並配套管理用房1000平米。項目建成後,年配貨量以10萬噸計算,可實現營業收入40萬元(每噸4元)。通過出租露天貨場和提供倉儲服務,年可實現營業收入20萬元以上。扣除各項費用,公司年實現稅利40萬元以上。該項目現已通過市發改委審批,正在緊張籌備建設。

2、新城村洋蔥儲藏庫建設項目

項目計劃在新城村村委會面側新建洋蔥儲藏庫1座,建築面積3500平米,設計開挖土方10000立方米,澆注混凝土2500立方米。投資總額200萬元。項目建成後,洋蔥庫以出租形式經營,按每噸每月收取儲藏費用30元計算,單座庫每月可創造經濟效益40000元,按使用率60計算,年可創經濟效益30萬元。

【第6篇】鎮減輕農民負擔工作述職報告

城關鎮轄4個行政村,4個居委會,人口3.98萬人,鎮域面積約8.5平方公里。今年以來,鎮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縣關於減輕農民負擔的一系列會議精神,更新觀念,轉變職能,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切實將農民負擔監管工作緊緊抓在手上,維護了廣大農民羣衆的合法權益,確保了全鎮社會穩定,促進了經濟健康快速發展。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嚴格把關,確保各項惠農政策落到實處。

各項惠農補貼政策落實到位。糧食直補,共涉及耕地面積2743 畝, 1736戶,今年4月底,已將直補資金全部發放到戶,共發57020.63萬元;退耕還林款,共涉及3486畝,222戶,今年10月中旬全部發放到戶,共發488040元;村級補助資金全年共發放99120元,主要用於村幹部工資發放和工作經費。

二、“一事一議”籌資籌勞政策執行良好。

根據上級文件要求,興辦集體公益事業所需資金和勞務,不再向農民固定收取和攤派,可以在充分尊重羣衆意願的基礎上,按照“民主議事、專款專用、審覈審批、羣衆監督”的原則,通過“一事一議”的辦法籌資籌勞。針對該政策,重點把好了“三道關口”:一是把好預算關。對於部分有公益事業的村,由村級組織根據實際需要和羣衆要求提出,按規定編制項目預算方案,包村幹部全程監督預算過程,禁止搭車收費;二是把好審議關。預算方案完成後,提交村民會議和村民代表會議審議。審議時,包村幹部全部到會,組織好會議並做好會議記錄,所作的決定經到會人員三分之二以上通過並簽名後生效。三是把好審覈關。籌資籌勞方案通過後,各村將籌資籌勞的項目、數額及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會議討論表決情況等如實填寫《村級興辦集體公益事業申請表》,報上級農民負擔監督管理部門備案。

爲把減負工作落到實處,我鎮嚴格執行村務公開制度。財政所、紀檢委等部門聯合對涉農價格和收費的公示內容進行逐項審覈把關,並及時進行調整、更新,監督村委會搞好村務公開,特別是與村級財務公開結合起來,實現涉農價格和收費公示 “全面、及時、合法、準確”;

三、是嚴格農村義務教育、計劃生育等方面的收費管理。

1、全鎮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全面施行了“一費制”收費辦法,杜絕了 “一費制”以外的收費項目。

2、落實農村訂閱報刊費用“限額制”。各村、組公費訂閱報刊的費用合併計算後沒有超過限額標準。計劃生育、農民建房、殯葬改革、辦理第二代身份證等方面也都嚴格治理,沒有亂收費、亂罰款、亂集資和亂攤派現象發生。

3、嚴格農民負擔責任追究制。一旦發生增加農民負擔現象,從上到下一查到底,嚴格追究主要負責人的責任,時刻崩緊了農民負擔這根弦。

四、農村財務管理情況

1、定期開展農民減負監督檢查工作。一是落實鎮領導包村分工責任制。對所包村逐一排查摸底,對在落實減輕農民負擔過程中走過場,工作不細緻、不到位的村,推倒重來;二是鎮監督檢查領導小組每年兩次組織對全鎮4個村的農民負擔情況檢查,對檢查出的問題形成書面意見,反饋給鎮政府,鎮政府責成村委會限期按要求解決。三是涉農收費部門,積極開展自查自糾活動,將農民生產性費用及水費、電費控制在合理收費範圍,電費按物價部門覈定的價格正常收取,沒有超標準亂收現象;四是開展農民負擔專項審計活動。

2、及時發放負擔卡,全部使用減負專用票據

需“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的村,向農戶收取款項勞務前,必須先寫出申請,報鎮政府審覈、批准,將農民負擔卡填發到戶,並以此作爲農戶上繳籌資提供勞務的依據,防止了亂收費現象的發生。

五、村級債務情況。

西關村欠債280630.5元,東關村欠債1710000元,西街村欠債696000元,鳳翔村欠債105000元.村級債務形成原因主要是由於建校、修路、拆遷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鎮政府這幾年集中精力,多方籌款,償還了部分欠款,但由於這些債務形成原因複雜,歷時較長,一時難以解決。

六、減輕農民負擔各項工作落實情況。

1、領導重視, 爲全面落實減負政策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一是加強領導。從年初開始,鎮黨委、政府成立了農民負擔監督檢查領導小組,由鎮長任組長,分管鎮長任副組長,黨政辦、財政所等有關部門負責人爲成員,定期研究分析減負工作,具體負責減輕農民負擔的監督和實施。不斷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減輕農民負擔各項政策的透明度。層層召開村幹部會議,加強對中央、省、市、縣一系列會議精神的學習,廣造社會輿論。利用宣傳車、村廣播、標語口號等廣泛宣傳農民減負的一系列方針政策,使各項政策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二是落實責任。鎮黨委、政府與各村簽訂了減輕農民負擔責任書,制定了獎懲措施,明確了各村一把手爲第一責任人,親自抓,負總責。組織抽調10多名包村幹部,作爲減負工作人員,直接深入到村,瞭解信息,體察民情,指導和監督減輕農民負擔工作。

三是嚴格 “一票否決”制度。把減輕農民負擔工作作爲評先樹優、考覈和任用幹部的一項重要依據,農業服務中心、紀檢、財政、等部門都按照專項治理部門負責制的要求,認真履行職責,凡工作不到位,出現重大責任問題者,一律取消單位及負責人年終各項先進稱號的評選資格。

四是加大投入,完善管理。設立了減輕農民負擔辦公室,與財政所合署辦公,由財政所所長任辦公室主任,各有關部門負責人及各村會計任成員,經常性地開展工作,實行不定期檢查,發現問題立即介入、糾正,並嚴格追究當事人的責任,將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有效的防止農民負擔反彈。

2、嚴格落實信訪責任制,認真妥善處理涉農信訪問題

對涉及農民負擔方面的信訪問題由鎮減負辦安排專人接待處理,各村每週彙總一次本轄區的不安定因素上報主要領導閱示,明確結案時間和標準。由村兩委受理的信訪案件,仍無法處理時,鎮裏成立專案組,進行處理,確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不出現越級訪和羣體訪;嚴責任。明確規定村支部書記、爲信訪穩定第一責任人,對轄區內的信訪案件積極處理,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態擴大,不得隨意將問題上交;嚴查處。對信訪案件反映的真實問題要從快嚴處理,抓民心、樹正氣。

減輕農民負擔工作,不只是一個經濟問題,而且是一個嚴肅的政治問題,關係到社會穩定,關係到國家的長治久安,工作任重而道遠,完善工作,必需下大力氣抓好抓實。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將進一步把工作做細做實,確保農村各項工和健康開展,確保全鎮的社會穩定。

【第7篇】增加農民收入的思考工作報告

目前農村經濟已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對農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開闢農民增收的新途徑。但是,近年來,農民增收難度增大,增長速度放慢,增長點相對匱乏,影響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如何採取有效措施,實現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不僅是當前農村經濟工作中的一個突出問題,也是關係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全局的一個重要問題。那麼,近年來農民收入的現狀如何?導致農民收入增幅緩慢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促進農民收入的提高?對此,本文作些粗淺的分析和思考。

一、目前農民收入的現狀

近年來,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已經成爲我縣農村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成爲當前我縣經濟工作中的難點和熱點。我縣農民收入變化大體如下:“八五期間”,1990—1995年,爲收入增長快速階段,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486元增加到1203元,平均每年增長19.9%;而1996年,年增長率下降至4.24%;1997—1999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1516元增加到2058元,爲收入增長較快階段,平均每年增長16.5%;2000年到現在,爲收入增長遲緩階段,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2000年的2526元增加到2001年的2690元,年均增長率僅6.5%。

二、農民收入少增收難的主要原因

(一)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直接原因:

1、由於農產品價格不斷走低。1996年以來,農業生產結構與市場需求結構的矛盾日益突出,總量相對過剩和農業結構調整緩慢造成的有效供給不足,使農產品價格連續三年持續走低。由於價格下降,特別是糧食價格的下降,農民從農業生產得到的逐年減少,而使全縣農民人均收入減少。

2、由於科技水平和勞動生產率低,主要農產品生產成本比較高,農業生產的比較效益下降。這些年來,單從糧食和其它作物的產量來看是增加了,農民的其它直觀收入也是增加的,但是生產成本卻在大幅度提高,合同外的各種收費屢禁不止,致使農民的實際收入難以增長。

3、農民來自二、三產業的收入增長不快。隨着近年來產業政策的調整、市場競爭的加劇,一些鄉鎮企業被淘汰出局,部分農民工失去了相對穩定的二產收入。而農民進城務工又遇到城市下崗職工的競爭,這在一定程度上相對減少了農民的收入。

4、農業結構調整進展較慢。市場需求的約束,技術和信息缺乏,使得農業結構調整的步伐不快。而農業結構調整本身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我縣農業產業化經營還處於初始階段,龍頭企業和農民經紀人不多,適應市場需求的新品種也較少,受耕地面積、糧食安全、價格調節機制等因素的影響,近期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不能高估。

5、農產品加工增值鏈條短。據不完全統計測算,我縣的農業產值與農產品加工值之比爲3:1,而發達國家爲3:1,全省爲1:1.5。農業加工鏈條短,農產品加工增值少,嚴重製約了農業對農民收入的貢獻能力。

6、農業融資能力差,資金流入少。

(1)我縣對農業資金支持水平低。

(2)農村金融體系不健全,缺乏向農村的“輸血”機制。

(3)農戶新增投資中,用於農業的比重也明顯偏低,表現出強烈的非農化傾向。

(4)通過財政和銀行系統,大量資金由農村流入城鎮。

7、農村稅費負擔重。近年來,農民承擔的各項農業稅、提留統籌費、社會負擔和兩工(積累工和義務工)有增無減。此外,農民負擔還出現了越來越複雜化、隱性化的趨勢。

8、城鎮化進程嚴重滯後。農村第三產業不能正常發展,無法吸收農業剩餘勞動力,造成農村勞動力資源的閒置和浪費。

9、農業人口太多。目前我縣有農業人口20.2萬人,人均耕地僅0.74畝,以此解決溫飽是可以的,但不能滿足農民大幅增收的需要,想以此致富是很難的。

(二)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深層原因:

第一、我縣現有農業組織結構不合理。我縣現有農業組織結構的兩個顯著特點:一是以分散的農戶家庭經營爲主體;二是規模小,農民平均每人佔耕地僅0.74畝。

【第8篇】促進農民增收工作自查報告

**縣農業局:

按照《中共**縣委**縣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做好促進農民增收工作的實施意見》(青委發〔〕8號)文件要求,現將我鄉促進農民增收工作開展情況報告如下:

一、明確目標任務,落實工作責任

,縣委、縣府下達我鄉農民人均純收入目標爲8455元,增長15.5%,增速任務排在全縣前十位,這是縣委、縣府根據近幾年來農民人均純收入總體偏低的實際情況下達的,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明確由鄉黨委政府一把手親自抓,確定了分管領導和具體工作人員,並迅速組織召開了專題研究會、工作落實會,將增收任務、工作責任層層細化,分解落實了到村,確保目標任務全面完成。鄉政府也按時將任務分解情況和實施方案上報縣委督查室。

二、突出工作重點,增加農民收入

我鄉把農民增收工作與主要業務、幫扶任務、發展要務和精準扶貧有機結合起來,突出農民增收薄弱環節、突破了農村常規發展模式、創新舉措強力推進了農民增收工作。一是突出助農增收工作的精準性。針對炭河村、光輝村貧困村、上游村整村推進村農戶重點幫扶,對照考覈要點,着重在培育產業上花力氣,把就地創業和外地務工有機結合,落實救助幫扶政策,增強了工作的實效性。二是大力整合各類項目資金促進農民增收,今年,鄉政府投入20萬元資金;實施了炭河村300畝核桃示範片建設;整合扶貧資金20萬元;投入到全鄉種養業產業發展,兌現民族鄉村產業發展獎補到戶資金40萬元;整合項目資金200餘萬元對農業增收條件和環境進行了改善。三是積極宣傳惠農政策,全面完成了退耕還林、政策性農業保險,農機補貼等工作任務,促進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四是切實轉變工作作風,今年各駐村幹部嚴格按照“三嚴三實”要求,切實深入到了千家萬戶,千方百計幫助農民解決實際問題,拓寬增收渠道,強化對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服務,增強其示範帶動作用,大力培育農民增收新的增長點。五是做好統計基礎工作,鄉農業和統計部門加強了對各村的增收進度統計工作,分階段對農民增收項目進行了如實統計,以此作爲增收考覈依據,做到了應統盡統,並如實上報相關表冊。鄉政府按要求定期(每月10日前)向縣農業局農經站提交上月的統計報表,經統計覈實,截止7月份,我鄉農民人均純收入已實現5056元,

完成全年任務的60%。其中:農業收入800萬元,林業收入400萬元,牧業收入780萬元,建築業收入65萬元,運輸業收入75萬元,商飲業收入45萬元,服務業收入20萬元,其他收入500萬元,總費用1340萬元,務工收入630萬元,農民從集體再分配收入20萬元,農民所得總額1988萬元。

三、加強督促檢查,嚴格考覈獎懲

鄉黨委、政府把農民增收工作納入全鄉綜合目標考覈內容,建立農民增收工作定期研究制度,實行按季度分析研判,對各村農民增收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深入分析,確定整改方向和措施,結合精準扶貧工坐對重點增收項目實行了倒排工期制,確保按期完成全年增收仼務。

【第9篇】失地農民和就業社會保障的調查與思考工作報告

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農民只有循序從土地剝離出來,才能提高生活質量,才能加快現代化的步伐。黨的xx大提出,解決“三農”問題必須統籌城鄉社會經濟發展。“城鄉統籌”就是要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提高農業的競爭力,爲農村經濟發展開拓新的空間,爲農民增收開闢新的途徑。要做到這些,就必須創造條件,讓更多的農民離開土地,從而在工業化、城市化的牽引下完成人口與資源的優化組合。因此,部分農民失地不僅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時代進步的需要。合理地離開土地,不僅符合政府的願望,也是多數農民的願望和要求。城市化有利於農民富裕,而不是造成大批農民失地失業;有利於縮小城鄉差距,而不是擴大社會不公。但在具體操作中也應認識到,農民失去土地之時,便是政府引導農民建立長久生活基礎的“歷史性時刻”。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大量土地被徵用後必須做好補償工作。更要考慮到失地農民今後的經濟來源和生活保障問題。爲此,我們做了失地農民就業和社會保障的專題調研。

一、基本情況

(一)農村分佈和農民收入情況。到底,奎文區共有人口33.9萬人,城鎮人口27.4萬人,農村人口6.5萬人。其中,城中無地村15個,人均0.2畝以下的村11個,0.2畝至0.5畝的村14個,0.5畝至1畝的村12個,1畝以上的村13個。鋼廠工業園區共有12個村,6652人,勞動力3463人,人均耕地面積均在1.4畝以上。全區農村經濟收入32.5億元,其中來自一產的3.9億元,佔11.8%;來自二產的18.1億元,佔55.7%;來自三產的10.5億元,佔32.5%。全區農民人均收入3878元,其中工資性收入1774元,佔45.7%;經營性收入1467元,佔37.8%;農業收入636元,佔16.5%。農民人均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村22個,最多的爲濰州路街道楊家村,人均5371元;在3000元以下的14個村,最少的爲鋼廠工業園孫家村,人均2700元。

(二)農村勞動力就業現狀。近年來,我區把國有集體企業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和農民就業通盤考慮,城鄉統籌,優劣互補,在做好國有集體企業下崗失業職工再就業工作的同時,把街道企業、村辦企業、個體私營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作爲吸納農民就業的主渠道,不斷開發就業崗位,加強進城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就業能力,從而形成了城鄉一體,工農一體的大就業格局,促進了全區就業再就業工作的開展,保持了就業局勢穩定。

到底,全區共有城鎮從業人口89935人,農村勞動力34101人,其中,年齡在20歲以下的佔28%,20—40歲的佔32%,40—60歲的佔40%。從事傳統農業的0.77萬人,佔23.3%;在企業打工的1.28萬人,佔38.8%;從事個體私營經濟的0.78萬人,佔23.6%;無業的0.44萬人,佔13.3%。無地村中,從村集體積累、村辦企業效益等方面綜合看,就業情況可分爲三個層面。

第一層面。部分近郊村、城中村的村辦集體企業效益比較好,村中80%—90%左右的農村勞動力在本村企業工作,其餘外出打工或在本村自謀職業。這些村就業問題解決得比較好,基本上無農村勞動力失業問題,生活安寧,社會穩定。如廣文街道李家村,廿裏堡街道南屯、廿裏堡村,大虞街道東莊村等。廣文街道李家村發揮集體經濟優勢,對自願參與本村企業就工的村民實現全部就業。南屯村依託金寶集團公司安置本村1300名村民,佔全村勞動力的73.7%。大虞街道東莊村結合舊村改造,騰出黃金地段聯合開發建設了早春園市場和沿街商業房,提供就業崗位300多個。據統計,全區在本村就工的農民達5980人,佔全部勞動力的18%。

第二層面。部分近郊村,村辦企業少,農村勞動力只有30%左右在村辦企業工作,其他在外打工或自謀職業,大部分家庭比較富裕,就業壓力不大。

第三層面。大部分遠郊村、小部分近郊村無村辦企業或村辦企業效益不佳,部分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或自謀職業,還有部分無業,就業壓力大。如廣文街道東上虞村、廿裏堡街道範家村、大虞街道劉家村等。

(三)失地農民生活保障情況。失地農民的生活保障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參加農村養老保險。按照“政府引導、羣衆自願”的原則,根據各村實際情況,分類指導,採取不同的投保辦法,對村集體經濟條件好的村,象廿裏堡街道北王村,採取村集體投保,村民達到領取養老金年齡時,由農村養老保險經辦機構發放養老金;對村集體經濟比較好的村,如北苑街道沙窩村、丁家,濰州路街道丁家道口村等,採取農民個人繳費與村集體補助相結合的辦法,由村裏統一組織爲適齡農民辦理;對部分村集體經濟收入減少、村民收入較好的村,如櫻桃園街道西櫻、櫻南村,組織村民自己投保。目前,全區共有3979名農民參加農村養老保險,佔農村人口的6.4%,其中無地農民2100人左右。二是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近年來,立足區情實際,我們積極爭取上級政策支持,在深入宣傳發動的基礎上,逐步將街村企業職工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範圍,提高了社會保險對農民合同制工人的保障作用。同時,與經貿局、外經貿局聯合下發了《奎文區個體私營企業參加社會保險辦法》和《外商投資企業參加社會保險辦法》,努力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做好應保盡保。到目前農民合同制工人蔘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人數已經達到

3711人。三是依靠村集體發放福利和老年生活補助金等方式解決。村裏發放基本生活保障金主要依靠土地補償金和村辦集體企業收入。同就業情況相同,根據土地補償金多少和企業效益好差,發放福利待遇也分三個層面。第一層面。土地補償金多或村辦企業效益好的,對農民的生活保障待遇就高。大虞街道東莊村對男年滿50週歲,女年滿45週歲的村民實行了退休,每人每月發放150元生活費,節日期間發放麪粉、食油等生活補助品,並且對村民住房及水、電、暖等進行一定數額的補助。第二層面。村集體企業效益一般或有部分集體積累,也能保證村民的基本生活。廣文街道中上虞村,每月給村民發100元生活補助費,一年發兩次麪粉。第三層面。村集體企業效益差或沒有企業,集體資金積累又不多,大部分村民基本上沒有福利和補助金,只給年滿60歲以上的老年人每月發放30元左右的生活補助費,由於資金有限,這部分資金積累一旦用完,則60歲以上老人的保障也無着落。

二、存在的問題

調查中我們發現,農民在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後,在其自身觀念以及與其相聯繫的隨之而來的就業、保障等問題逐漸成爲社會關注焦點,這是一個全新的問題,也是解決農民轉市民的關鍵。從目前情況看,失地農村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一)思想觀念沒有根本轉變。一方面,就業觀念差。農民失去土地後,其生活習慣、思想觀念還停留在農民原有的層次上,仍存在只要有土地就有飯吃,就有保障,失去了土地就等於失去了生存的權利,只能依靠政府、依靠村裏補助救濟,認爲就業仍然是村和集體的事,通過自主創業、自謀職業和通過其它途徑實現就業的意識較差。對參加社會保險沒有充分的認識,這些問題在經濟條件差的村表現的尤爲突出。另一方面,社會保障觀念淡薄。在調查中,有50%以上村民對到了不能工作的年齡將如何保障自己的生活問題的回答是:到時候再說吧,先把眼前的吃飯、孩子上學問題解決了就行。有些村領導希望能有一個比較好的保障方法來保障村民今後的生活問題,但沒有達成村與村民的共識。

(二)社會保險開展難度大,覆蓋面窄。從調查情況看,全區無地或少地村的社會保障當前主要存在四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保障覆蓋面窄。目前我區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農民佔適齡投保人員的比例不足四分之一,全區大多數農民的社會養老保障問題沒有解決。二是保障數額偏低。目前我區已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村大多數參保農民都存在繳費基數低,保障數額偏少的問題,尚達不到解決基本生活保障的目的。目前我區大多數村已無土地,但這部分村的村民多數還沒有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三是生活補助少。由於村集體企業少或效益不佳,許多村資金積累不多,僅靠有限集體積累來對村民或僅對60歲以上老人進行生活補助,且補助額度偏低。四是失業農民依然存在。農村無地後,青壯勞動力外出打工,但有相當一部分中老年村民無業在家,僅依靠村積累或土地補償金進行生活補助也難以維持長久。

由於上述現實問題的存在,加上我區8個街道的經濟發展水平不一,各街道的村經濟發展也不一樣,對農村社會保障帶來了一定困難。如廣文街道東上虞村負債大於資產,村裏也沒有集體企業,村民主要靠外出打工和做小生意維持生活。如果參加農村社會保險,集體難以承擔繳納的社會保險費。還有的村村民有願望、集體也有願望,如廣文街道中上虞村,村集體有部分積累,但是不願一下子拿出很多的資金爲村民繳納保險費。村民的經濟水平也不一樣,有的農民從事個體經營,經濟收入較高,不在乎參不參加保險,甚至不願參加。有的經濟條件相對較差,僅能保障基本生活和子女上學,也無力參加保險,造成了兩極分化的問題。

(三)就業安置困難。 從我區目前的產業結構來看,有三分之一的農村勞動力處於就業不充分狀態,加上今後平均每年新增農村勞動力,就業壓力將不斷增大。從無業農民情況看,失地的中老年農民失業比率比較高。具體分析:一是企業提供的再就業崗位有限,安置大齡下崗職工十分困難,再要安排失地農民的就業更難。二是受下崗職工和外地來的打工者的衝擊,就業崗位競爭越來越激烈,加上無地農民對工作挑肥揀瘦,這與外地農民工“肯吃苦、低報酬”的優勢形成鮮明對比。三是農民素質低,尤其中老年農民素質更低,找到合適的就業崗位更難。由於文化程度低,掌握新技術難度較大,再就業困難重重。四是部分村辦企業效益不佳,也使失地農民減少了就業機會。五是失地農民中“弱勢羣體”就業難尤爲突出。這不僅包括身體上有缺陷的殘疾人和體弱多病者,還包括40歲以上的婦女,50歲以上男子農民。這些人有土地補償金,生活還能勉強維持,一旦補償金用完了,生活將無着落。

(四)社會不安定因素多。失地農民中的青壯年由於無事可幹,出去打工又怕累,又嫌報酬低,加上有一定補貼,就是在村裏閒逛。他們因爲年輕往往覺着生活無聊,於是或結夥鬧事,或坑蒙拐騙幹起違法勾當。此外,因土地出讓或補償金問題處理不妥而引起村民集體上訪因素增多。這些都嚴重影響了社會穩定。

三、對策建議

解決失地農民問題必須綜合考慮,統籌兼顧,既要有利於推進農村工業化和城鄉一體化,又要從保障農民的生活需要出發。研究解決徵地費用偏低、就業困難等問題,還要從保障農民長遠利益出發,探索制定深化體制改革的政策,從根本上解決失地農民的生活和出路問題,以維護社會穩定。

第一,建立失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既要有別於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其它社會保險,又要考慮能與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其它社會保險相銜接。

(一)保障對象。按《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的有關規定,被徵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的對象,爲被徵地時的在冊農業人口,具體保障人員,經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會議或村民大會討論,由街道覈准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審覈確定,並予以公示。

(二)保障形式。根據不同的年齡段,實行不同的基本生活保障,保障的重點是勞動年齡段內和勞動年齡段以上人員。

1.對徵地時已經是勞動年齡段以上的人員(男60週歲、女55週歲以上),直接實行養老保障,並建立個人專戶與社會統籌相結合的制度。個人專戶由集體和個人繳費組成,記賬利率按實際收益率或不低於一年期銀行同期利率確定(下同)。政府出資部分不記入個人專戶,進入社會統籌賬戶以作調劑之用。繳費標準根據土地補償和安置補助標準、全省平均預期壽命和我區的具體保障水平(含增長幅度等因素)等綜合確定,一次性繳足(或不分年齡實行相同的繳費標準,或區別年齡分檔繳納)。保障對象享受的待遇應與繳費水平掛鉤,與經濟發展和承受能力相適應,原則上要高於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或比照失業人員失業保險金髮放標準確定。保障對象去世後,其個人專戶中的本息餘額可由法定繼承人或指定受益人繼承。

2.對徵地時屬於勞動年齡段內的人員(16週歲以上,男60週歲以下、女55週歲以下人員),按實際測算標準(或不分年齡實行相同的繳費標準,或區別年齡分檔繳納)一次性繳足基本生活保障費用,爲其建立個人專戶。個人專戶由集體和個人繳納的費用組成,政府出資部分也一併記入(記販利率同上)。在其未就業時,可從徵地調節資金中發放不超過兩年的生活補助費,也可從徵地安置補助費留存中解決;補助期滿後仍未就業並符合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件的,納入城市低保;就業後按規定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其個人專戶儲存額按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政策規定進行銜接和折算;就業後失業的,將其納入失業保險渠道,不再享受生活費補助;因年齡偏大或其它原因不能就業的人員,在到達養老年齡時,可享受與勞動年齡段以上人員相同的養老保障待遇,其個人專戶亦與之相銜接。繳費對象男年滿60週歲、女年滿55週歲後開始領取養老金;繳費對象未達到領取年齡死亡後,其個人專戶中本息可依法繼承。

3.對徵地時未達到勞動年齡段的人員(16週歲以下),按徵地補償規定一次性發給徵地安置補助費。當他們到達就業年齡或學習畢業後,即作爲城鎮新生勞動力,參加相關的社會保障。

4、與現行農村養老保險、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銜接。對已經參加農村養老保險的失地農民,原個人帳戶保持不變,到達領取年齡後其相應的養老金領取額,可與參加失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享受的領取額合併,統一發放。建立失地農民基本保障制度後,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人員,原個人帳戶保持不變,達到領取年齡後,分別領取養老金。

(三)資金籌集。建立被徵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關鍵是要落實保障資金。本着“羣衆能接受,政府能承受”的原則,採取“三個一點”的辦法,即“政府出一點、集體補一點、個人繳一點”予以籌集。其府出資部分不低於保障資金總額的30%,從土地出讓金收入中列支;集體承擔部分不低於保障資金總額的40%,從土地補償費中列支;個人承擔部分從徵地安置補助費中抵交。同時,按照以上“三個一點”籌集的被徵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資金總額的5%,在土地出讓金中提取建立被徵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風險準備金,以應對未來的支付風險。上述四部分資金,由國土資源部門在徵地費用撥付過程中負責統一辦理,及時足額轉入財政局開設的社保基金專戶中,並抄送勞動和社會保障局,以確保被徵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費在規定時間內全額到位。

(四)資金管理。被徵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基金(含風險準備金)實行收支兩條線和財政專戶管理,單獨建賬,專款專用,不得轉借、挪用或截留、擠佔。要建立健全基金監督和管理機制,確保被徵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基金安全運營和實現保值增值。

第二,妥善解決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在失地農民羣體中,勞動年齡段內的人員佔大多數,做好就業安置工作是解決他們生產、生活出路的根本保證,也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前提條件。要以提高農民素質爲總抓手,不斷加快農民市民化進程,實行“雙向選擇”的辦法,由村辦集體企業安置就業,大力發展民營經濟,鼓勵自謀職業、自主創業。

(一)加快經濟發展,增強經濟實力。推進農民市民化,城鄉一體化,必須創造大量的就業崗位。就業的基礎是發展經濟,只有經濟發展了,經濟實力增強了,才能爲失地農民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使他們安居樂業。

1.要大力發展中小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等勞動密集型企業。實踐證明,中小企業在解決勞動力就業方面有着較大的優勢,在資本積累階段,尤其需要使用大量低成本的農村勞動力。因此,要繼續依託失地勞動力所在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藉助徵地補償中村集體留存部分,憑藉有利的區位優勢,要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和發展適度規模的勞動密集型企業。

4050人員,並同時享受國有、縣以上集體企業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優惠政策;鼓勵支持失地農民自主擇業、自主創業。對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的農民參照下崗失業職工的辦法,發放《再就業優惠證》,享受與國有和縣以上集體企業下崗失業職工同等的再就業優惠政策。同時,享受新辦企業和小額貸款擔保的優惠政策。

(四)健全完善三級就業服務網絡。進一步完善區、街、村(居)三級就業服務網絡,爲農民提供及時的、有價值的就業信息,併爲他們提供免費的中介服務。在條件較好且閒散勞動力多的村定期舉辦勞動力市場,免費進行職業介紹。積極組織勞務輸出,實現異地就業。設立專門的就業服務熱線和網絡,爲勞動力提供及時、便捷的服務。

總之,在對被徵地農民的就業和保障問題上要通盤考慮,做好就業和社會保障的有機結合,雙管齊下,全方位保障失地農民的利益,使農村經濟儘快融入市場經濟發展的良性軌道,加快城市化進程的步伐。

【第10篇】開展清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工作情況自查報告

如果工資被拖欠了,可以向各地勞動執法部門舉報,勞動部門的執法監察人員會幫助協調解決。下面是本站範文網小編整理的開展清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工作情況自查報告,歡迎大家閱讀!

開展清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工作情況自查報告

根據伊寧縣人大常委會工作要點,經主任會議研究決定,10月12日由我帶領人社局主要負責人和教科文衛委、農牧委以及幾名人大代表組成檢查組,分別對伊佳民族服飾有限公司、新特藥業有限公司物流一期建設項目、伊寧縣服裝家紡產業園,採取實地察看、召開座談會、聽取工作彙報、查閱資料等方式,就縣人民政府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情況進行了檢查。現將我縣人民政府治理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情況報告如下,請予審議:

一、基本情況

我縣共有工程建設施工項目74 個,其中新開工建設項目41個。1-9月收取農民工工資保證金317.94萬元。1-9月受理投訴案件60 起,結案 59起,其中建築領域工資拖欠案 50起。涉及勞動者人數1032人,追回拖欠勞動者工資978萬元。有效規範和促進了全縣農民工工資清欠工作,維護了農民工的合法權益。但調研中發現,我縣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方面任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和不足。

二、存在的問題

(一)部分企業用工管理和行爲不規範。調研過程中發現,用人單位或企業未與工人簽訂合同,相當一部分是口頭約定或者一般的協議,一旦發生糾紛,務工人員拿不出維護自己權益的有效證據,致使權益受到損害。

(二)員工用法律手段自我保護的意識淡薄。在勞動關係主體中,勞資雙方是平等的參與者,但實際上勞動者明顯處於弱者的地位,加上多數職工不學法、不懂法,致使絕大部分勞動者當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時,不懂、也不敢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利益,這從另一方面助長了一些企業無故拖欠或剋扣職工工資的行爲。

(三)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因主觀或客觀等原因,生產、經營不正常,資金週轉困難,造成企業停產、半停產,發生虧損,不能依法正常履行向職工支付工資的義務,確實沒有能力按時足額支付職工工資,這是企業拖欠職工工資的主要原因。

(四)農民工的合法權益沒有得到有效保障。調研中發現,部分企業沒有按照《勞動法》繳納三金、五金,虧待員工工資現象任然存在。

三、幾點建議

(一)通過依法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健全勞動關係調整制度,規範企業的用工行爲。要堵塞漏洞,就應健全勞動合同制度,加強勞動合同管理。用人單位在與員工訂立勞動合同時,必須嚴格按照勞動法律、法規的規定,明確包括勞動報酬、工資支付、違犯勞動合同的責任等內容的有關條款。這樣才能爲員工按時足額領取工資提供書面依據,一旦發生勞動爭議,便於及時解決。

(二)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提高勞動者和用人單位法律意識。要廣泛宣傳,重點解決拖農民工工資問題,這關係到市場經濟秩序和社會穩定。要深入宣傳勞動保障法律、法規、政策,增強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守法和維權的自覺性。要逐步提高農民工的自我維權意識和維權能力,增強農民工的維權信心。媒體應多向其宣傳維權知識、方法、程序,加強勞動法的宣傳等,使其人人皆知。農民工對企業拖欠行爲要及時投訴、舉報;新聞媒體要採取多種形式,對惡意拖欠農民工工資的行爲以及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好的典型及時曝光和宣傳,增強新聞輿論監督力度。

(三)加大執法監察力度。工資是勞動者維持家庭生活的直接收入來源,關係到每個勞動者的切身利益。勞動行政部門應加強對企業工資支付情況的監督檢查,並加大執法力度,發現企業無故拖欠或剋扣職工工資的,不僅要求企業依法補發,還要給予職工經濟補償,並進行經濟處罰。只有讓經營者感到無故拖欠或剋扣職工工資的行爲不僅不會有利可圖,而且會得不償失時,用人單位纔有可能自覺地遵守《勞動法》及其配套規章的有關規定,主動地按時足額發放員工工資。

開展清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工作情況自查報告,盡在本站範文網。

【第11篇】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工作報告

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工作報告

爲深入貫徹落實縣委、縣政府《關於進一步採取有效措施促進南部地區農民增收的通知》精神,我局充分發揮職能優勢,把加強勞動力轉移作爲着力點,採取有效措施,全力幫助我縣南部地區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擴寬增收致富渠道。

一、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責任目標

爲切實做好南部地區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工作,使勞務輸出成爲南部地區農民收入的增長點,我局將其作爲一個黃金產業來經營。健全組織。成立了促進南部地區農民增加收入工作領導小組,局長x同志任組長,就業服務局局長x同志爲副組長,x科、x科的主要負責人爲成員,負責勞務輸出的組織領導、統籌規劃和溝通協調等工作。明確目標。遵循“重點扶持、政策傾斜、全力推進”的原則,確定了“着力提高南部地區農民技能水平,不斷拓寬勞務輸出渠道,合理引導農民外出務工,千方百計擴大南部地區輸出規模”的工作指導方針,提出了全年南部地區勞務輸出x人,就地向非農產業轉移x人,年增加勞務收入x萬元的目標。嚴格考覈。將全年目標分解到了有關科室及南部鄉鎮勞動保障事務站,作爲年終考覈、評先評優的重要依據。對超額完成任務的,給予相應的物質獎勵,對完不成任務的,給予通報批評。

二、開展陽光培訓工程,提高農民技能水平。

提高農村剩餘勞動力技能水平是促進其外出務工的基礎。爲此,我局着力實施陽光培訓工程,對南部地區的農村剩餘勞動力開展大規模的技能培訓活動。一是開展技能性培訓。聯合縣職校、x校、駕校等x個培訓單位開辦實用技術培訓班,並對達到一定技術標準的幫助其辦理各種資格證書。今年以來,共爲南部地區開辦地毯絹花、計算機、電氣焊、採煤知識、市場營銷等技術培訓班x期,培訓人數達x人。二是開展引導性培訓。考慮到南部地區離縣城較遠、交通不便利的實際困難,本着就近培訓的原則,特設定南部地區的各鄉鎮成人教育學校和勞動保障事務站爲引導性培訓基地,爲國中畢業的農村剩餘勞動力開展就業政策、勞動法等知識的培訓,使他們樹立正確的就業觀,破除土裏刨食、靠天吃飯的陳舊思想,引導他們主動走出山門,走出家門,從農業以外的方面想辦法來增加自身收入。今年以來,共組織引導性培訓x期,培訓人數達x人。通過開展陽光培訓工程,使我縣的農民,特別是南部地區的農村剩餘勞動力,不僅轉變了思想觀念,拓寬了致富的視野,而且使他們掌握了一門外出務工的技術敲門磚,大大地增強了外出務工的成功率。

三、廣泛蒐集用工信息,努力拓寬用工渠道

我縣企業規模小,非公有制企業吸納勞動力就業的能力非常有限。爲擴大用工單位渠道,我局轉變計劃經濟時期坐等用工單位上門招工的傳統作法,堅持“跳出x、走出x,廣交朋友,開拓市場”的工作思路,在鞏固與開灤礦務局業務關係的基礎上,主動到xx、xx等周邊的大中城市,尋找新的用工單位,蒐集新的用工信息。重點客戶局班子成員親自出馬,聯繫業務。今年x月份,我們就派出x多人次走訪了x、x公司、x公司、x包線長等x多個用工單位,新建用工協作關係近x家,蒐集用工信息x條。同時,加強與用工單位的聯誼,在雙休日和重大節假期間,邀請各新老用工單位的負責人來x洽談業務,加深感情,增強友誼。目前,我們與xx、xx、石家莊等國內大中城市的x家企業建立了長期穩固的勞務協作關係,爲我縣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打工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就業空間。

四、政策傾斜、重點扶持,力促農民增收

由於我縣南部地區礦產資源少,當地企業少且吸納勞動力就業的規模較小,許多剩餘勞動力想處出務工。爲此,我局對其實行重點扶持,政策傾斜的方法,加快當地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的步伐。一是實行南部地區四優先。求職登記優先,凡是南部地區的農村剩餘勞動力來我局求職,一律優先登記;費用減免優先,南部地區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到省外務工的,免收求職登記費、報名費、中介費;同等條件下錄用優先,在招用農民工過程中,對無劣跡、無傳染性疾病的南部地區農村剩餘勞動力與其它地區勞動力條件相同時,優先錄用南部地區農民;選擇輸出行業優先,在組織勞務輸出時,優先安排他們到路途近、收入高、條件好、風險低的用工單位務工。二是送信息上門,服務到家。對蒐集來的用工信息,除通過電視廣告、廣播等新聞媒體發佈外,利用鄉鎮流動集市,把用工信息直接送到農民手中。對用工數量少的信息直接送到村,配合用工單位直接到村進行體檢,挑選務工人員。三是加強輸出後的跟蹤管理。今年,針對我縣南地區外出務工農民多在x各礦從事採煤行業,風險較大的實際,在爲其繼續繳納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的基礎上,又爲其繳納了工傷保險,妥善的解決了他們的後顧之憂,得到了他們的一致好評。

五、立足人才工作職能,加強農業科技扶持

爲解決我縣南部地區農民增收渠道窄的問題 ,針對其土地肥沃,適合大面積種植蔬菜的特點,從人才工作職能出發,人才中心專程到x去考察大棚菜項目,爲在引進大棚菜種植能手等人才的基礎上,通過他們出資金、技術、原種,我縣南部地區提供土地的方式,吸引他們來我縣南部地區投資,進一步擴大經營規模。目前已達成初步協議,近期將做進一步的商洽。此舉即可以使我縣南部地區的土地使用價值得到進一步提高,而且能帶動我縣南部地區的發展規模產業,還能提高我縣南部地區棚菜種殖戶的管理和技術水平。

通過不懈努力,我局爲南部地區農民增收工作做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今年x月份,已輸出農村剩餘勞動力x人,其中南部地區x人,佔總人數的x%,就地向非農產業轉移x人,爲農民增收近x多萬元。無論是輸出數量,還是輸出效益,今年都比去年有了大幅度的增加。經過調查,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凡經我局輸出的務工人員沒有一個蓋不上新房,沒有一個成不了家,沒有一個子女輟學的。南部地區的農民把勞務輸出稱之爲是“鐵桿莊稼”。

雖然我局的勞務輸出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離領導的要求和南部地區農民的期盼還有一定的差距。今後,我們將繼續以促進南部地區農民增加收入爲已任,將其作爲發展民本經濟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盡最大努力幫助南部地區的人民增加經濟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爲加快我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做出新的貢獻。

【第12篇】農民工文化工作調研報告

根據文化部社文函〔xx〕xx號通知和省市文化廳局社文處科要求,我局對農民工文化工作進行了調研,現將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民工文化生活的基本狀況

xx在全市是一個人口大縣,也是一個農業大縣。全縣每年外出務工人員約有xx萬,外來務工人員約x萬人左右。農民工就業主要集中在服務業和建築業兩大領域。二者相比,從事娛樂、餐飲、美容美髮、家政服務等服務業的農民工,還有一些基本的文化生活,比如看電視和報紙。但從事較爲艱苦的建築業的農民工則xx%以上沒有什麼業餘文化生活,聊天、睡覺、打牌賭錢、閒逛是他們打發空閒時間的主要方式。少數民工偶爾也參加一些文化活動,比如看電視或去廣場看電影和演出,但次數和時間都沒有保證。有八成農民工,認爲文化娛樂樂生活主要靠睡覺、閒聊打發工餘時光;近六成農民工對文化狀況表示“不滿意”或“很不滿意”;超過四成的受訪農民工沒有一本書。打撲克、看電視、聊天幾乎成爲農民工基本的文化生活,上網吧、看碟片、逛商場成爲一些年輕農民工的業餘生活的主要方式。

調查顯示,農民工羣體文化生活的總體特點是:文化生活貧乏,文化消費不足,文化需求不能得到基本滿足。打工之餘,農民工做得最多的是睡覺(xx%)、看電視(xx%)和聊天(xx%),此外還有xx%的人讀書看報,15.1%的人將閒暇時間花費在打牌或打麻將上,xx%的人聽收音機。較少農民工上網(xx%)、看電影(xx%)、看錄相(xx%)和上歌舞廳(xx%)。他們最喜歡做的是看電視(xx%),其次是睡覺(xx%)、聊天(xx%)和讀書看報(xx%)。可見,睡覺、聊天這類休閒活動都已成爲農民工的主要業餘生活,電視更是成爲他們文化生活的軸心。

企業提供的文化產品有待豐富。在企業文化對農民工文化供給方面的調查中,傅才武和陳庚發現,農民工所在企業提供的文化設施或文化項目從多到少依次是電視(xx%)、圖書報紙(xx%)、撲克象棋等(xx%)和技術培訓(12%);而農民工對企業的文化需求中,電視(xx%)、技術培訓(xx%)、圖書報紙(xx%)、電腦(xx%)的要求最多。而在企業給予農民工文化生活滿足上,其供給的主要文化產品(電視、圖書報紙、撲克象棋)是一種普適性的大衆文化消費品,對企業來說相對便利和便宜,但仍不能滿足需求。在供需矛盾上,技術培訓(xx%)、電腦(xx%)這類利於農民工素質提高的文化資本供需矛盾最大,其次是文化藝術活動。

二、農民工文化工作的基本狀況、內容形式、特點亮點、措施和成效

關心農民工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xx”期間,我縣圍繞“生態立縣、工業強縣、農業穩縣、旅遊活縣”戰略目標,突出綠洲紅城特色,發現xx、建設xx、實現xx,打造神奇xx中國xx文化品牌,創辦中國紅軍節,開展系列文化活動,豐富城鄉文化生活。

我縣把農民工文化工作作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列入年度重點工作任務目標,通過靈活多樣的活動形式,進一步豐富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一是組織電影放映隊,深入農民工集中的建築工地、廠礦企業、廣場等放映xx電影。二是在農民工集中的企業、社區建立“職工書屋”。三是積極組織職工參與文化廣場活動,利用小品、相聲、快板、舞蹈、小合唱等職工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寓教於樂。四是把做好農民工文化服務納入文化建設總體目標。把送文化進工地、廠礦作爲農民工文化服務的重點工作,通過開展各種適合農民工特點的文化活動,切實做好農民工的文化服務工作。五是編排一批文藝節目,到建築工地、廠礦等地方進行演出,利用法定節假日組織舉辦農民工業餘文藝匯演。六是開展向建築業、飲食服務業以及商品流通業等農民工集中的地方送圖書活動。七是鼓勵支持離退休文藝工作者、藝術院校學生和其他熱心公益事業的各界人士參與農民工志願文化服務。八是通過強化文化設施配備,給農民工開展文化活動提供便利條件。九是充分利用城市公共文化設施,城市社區綜合文化站(室)向居住或工作在本社區的農民工開放,爲農民工提供報刊閱讀、文化活動等公共文化服務。十是以“關愛萬里行—走近外出民工”爲載體,實現交流溝通零距離。與縣總工會、坭壩、二郎、雙龍及部分縣“三關”成員單位一起,先後走進北京、重慶、浙江、上海、雲南、福建、貴陽、遵義等地,深入民工開展走訪慰問,開展相關諮詢服務、召開座談會,進行中秋國慶聯歡會。

高度重視開展符合農民工文化活動工作。積極穩妥地解決農民工文化生活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豐富農民工文化生活,切實保障農民工文化權益。一是充分認識做好農民工文化工作的重要性。做好農民工文化工作,切實尊重和有效保障農民工文化權益,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先進文化建設,統籌城鄉發展、解決“三農”問題的迫切需要,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持社會和諧穩定的必然要求。高度重視農民工文化建設,加大工作力度,把活躍和繁榮農民工的文化生活納入小康文化建設的總體目標,切實承擔起滿足農民工文化生活的責任。二是明確工作責任,積極探索和推廣適合農民工的文化消費方式,加強面向農民工的文化服務。農民工文化生活既有城市特點,也有農民工特色。文化部門貼近農民工,研究農民工,深入開展針對農民工的社會文化調查,深刻分析農民工文化需求特點,掌握消費習慣,總結消費規律。積極探索適合於農民工文化生活的藝術形式,組織創作和生產農民工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開展適合農民工的文化活動,爲農民工提供健康有益的文化產品和服務。三是充分發揮公共文化設施的社會教育職能,完善服務方式。充分利用縣圖書館、縣文化館、各鄉鎮文化站等公益性文化設施,發揮文化工作在提高農民工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方面的作用,使農民工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不斷加強自身文化建設。要充分利用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送書下鄉、送書到工地、圖書流動站等文化項目,爲農民工提供方便快捷的文化服務。四是調動文化經營單位和文藝工作者積極性,豐富活躍農民工文化生活。文藝表演、音像製品、電影、圖書等文化產品和服務是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載體,是活躍農民工文化生活的主要手段。引導文化經營單位和文藝工作者深入農民工生活,創作和生產反映農民工生活、爲農民工所喜聞樂見的節目,鼓勵文化經營單位和文藝工作者爲他們提供免費或者優惠的文化產品和服務。五是嚴厲打擊違法違規文化經營活動,淨化農民工文化生活環境。提高責任意識,堅持守土有責,一方面加強引導和教育,開展文化市場法制宣傳活動,幫助農民工提高識別、判斷和自覺抵制不良文化產品的能力,提高文化水平,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另一方面加大對農民工務工相對集中的重點地區、重點場所、重點產品的監督檢查力度,有效杜絕和制止非法文化活動和不良文化現象毒害和侵擾農民工的身心健康。六是積極會同有關部門,推動農民工用工單位自身文化建設。農民工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既需要文化、財政、勞動、建設、農業、公安等

部門的大力支持,也需要農民工用工單位的積極配合。加強與有關部門的協作,保持與用工單位的溝通,建立有效的工作機制,協助用工單位做好電影、戲劇進工地和在全縣各鄉(鎮)的村委會等開展“2131”電影工程活動。積極扶持農民工用工單位自辦文藝表演團體,發展農民工業餘演出隊,鼓勵農民工創作和表演自編自演、自娛自樂的文藝節目,創新文藝形式,倡導健康文明的文化生活方式,推動農民工文化建設走上健康發展的良性軌道。加強與用工單位及有關部門的溝通,通過系統的文化培訓,提高農民和農民工的思想、文化和道德素質,豐富農民工的文化生活。

三、農民工文化工作存在的困難、問題和對策建議

當前農民工羣體文化需求旺盛,但相對供給不足。一是地方政府和社區財力有限,提供給農民工的文化設施或文化項目難以滿足農民工的需求,所提供的文化設施、項目也比較單一、匱乏。農民工反映所在地方政府或社區給他們提供了閱報欄、招工就業信息、休閒廣場、露天電影、圖書室和技術培訓等文化設施或文化項目。而農民工則希望地方政府和社區提供技術培訓、文藝活動、圖書室和閱報欄、電視錄像廳等文化項目、文化設施,同時,他們也期望地方政府和企業給他們提供更豐富的文化生活內容,而且這些文化生活內容符合農民工的實際需要。二是企業的文化供給與農民工的文化需求之間存在結構性缺口,農民工所在企業提供的文化設施或文化項目從多到少依次是電視、圖書報紙、文體活動場地等。值得注意的是,高達近30%以上的農民工反映所在企業沒有提供任何文化娛樂服務。而農民工的文化需求層次較高且具有多樣性,他們希望企業提供電視、技術培訓、圖書報紙、電腦等文化設施或項目,或者組織各種文體活動,就文化需求而言,農民工對企業的要求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對發展型的文化需求,如農民工羣體十分渴望企業爲他們提供技術培訓、電腦、圖書報紙。第二,農民工羣體在文化上渴望被“組織”,如希望由企業出面組織看電影、看戲,組織一些集體性的文化活動。農民工羣體應當享受的文化消費更多的應是一種由社會、政府、企業、團體來提供的公共消費品,諸如公共圖書館、城市閱報欄以及必要的職業培訓等等,都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政府和農民工所在的企業、社區等不能提供這些消費品,農民工所需要的文化消費就會短缺。從本次調查情況來看,所有這些本應當由政府、企業、社區等提供的文化消費品,都存在嚴重的不足。

農民工文化建設面臨的新問題。一是大部分農民工沒有文化消費的時間和條件。文化素質不高、緊張而高強度的勞動、相對陌生的暫住環境,使得大部分農民工,特別是從事建築行業的農民工基本上沒有什麼文化娛樂生活,長年累月重複着幹活——吃飯——睡覺的單調乏味的生活。在許多城市,很多農民工將上街溜達、看臨街電視、打撲克作爲業餘生活的主要內容。新生一代的農民工又大多年輕力壯,精力充沛,求知慾強,很容易接受新鮮事物,相對於他們的父輩,文化水平更高。但是,由於沒有文化消費的時間和條件,使得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受到了嚴重壓抑。二是農民工的心理障礙普遍存在。在城市和鄉村之間的旅途上,農民工很難做到精神天地的自由穿梭。與城市居民、農民工居民比,農民工頻繁的流動職業和流動地域,難以形成象城市居民基於單位而結成的業緣關係,也難以形成象農民工居民與生俱來的地緣關係,難以與城市居民建立起較爲深厚的聯繫。雖然農民工非常希望得到城市居民的承認和接納,但天生的農民身份又使他們顯得非常自卑,甚至會自覺不自覺地迴避與城裏人交往,形成自我隔離的狀況。長期單調乏味的生活方式容易造成他們心理的孤獨與無助,精神上的空虛和處境的艱辛又使得其中一部分人容易出現精神崩潰從而成爲社會的隱患。三是農民工獲得培訓的機會普遍較少。目前,農民工國中和國中以下文化程度者所佔比例爲80%,未接受過任何技能培訓的約佔70%左右。由於農民工外出務工人員文化和技能素質普遍偏低,他們本人主動獲取技能培訓的意識不強或者說有的根本沒有,從而導致大部分農民工所從事的工作崗位次、工作環境差、職業聲望低、工資收入低,文化消費能力弱和文化消費機會非常少。四是農民工子女文化教育堪憂。多數農民工的孩子渴望讀書,然而,家長們因給孩子找不到合適的就近學校上學常常感到頭痛。爲了孩子能夠上學,多數農民工只好忍痛割愛把子女送回老家讀書;有的農民工因某些原因只好讓孩子不上學而留在身邊;僅有少數農民工子女有條件在城市上學,但必須交納較高的借讀費或滿足各種苛刻的條件。教育高收費已經成爲很多農民工的不堪重負之痛。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農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水平直接影響着當代農民工的文化生活,並且他們子女中間有相當多的一部分即將成爲下一代的農民工。對農民工子女的教育程度如何,必將影響深遠。五是對農民工文化生活的關注度不夠。據有關農民工文化生活的調查顯示:逾八成農民工主要靠睡覺、閒聊打發閒餘時光;近六成農民工對文化生活現狀

表示“不滿意”或“很不滿意”,超過四成的受訪農民工身邊沒有一本書。打撲克、看電視、聊天幾乎成爲農民工基本的文化生活,上網吧、看碟片、逛商場成爲一些年輕農民工業餘生活的主要方式。雖然一些私營企業設立了各種文化活動室、圖書閱覽室,但是往往成爲一種擺設,活動室經常不開,閱覽室沒有圖書的現象屢見不鮮。由於農民工與私營、個體老闆的簡單僱傭關係,使農民工大多處於散漫無組織的狀態。因此,有的農民工走上了賭博、吸毒、偷盜等犯罪道路。目前,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雖然對農民工的文化生活給予了一定關注,舉行了一些活動,但從總體上看,包括政府部門、建設單位在內的社會各界,對農民工的文化需求尚未給予足夠重視。

農民工文化建設應採取的主要對策。一是提供便利條件。農民工文化建設問題是當前影響社會進步的重大問題,實踐證明,開展農民工文化活動是解決當前農民工文化建設問題的一條有效途徑。因此,提高農民工文化生活水平,各地政府和企業都可以採取一些實際措施,比如在農民工比較集中的地方興建一些文化娛樂場所,在勞動之餘給他們播放一些健康時尚的電影、電視劇等,既能改善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增強他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二是提高文明素質。創造條件和機會,引導農民工加強文化學習,用知識充實自己,儘快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農民工,積極開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不斷活躍農民工的文化生活,滿足農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提高他們的文化水平。廣泛開展農民工爭創職業道德先進個人、“文明崗位”、“誠信示範崗”等活動,引導廣大農民工愛崗敬業、誠實守信、遵守職業行爲準則和社會公共道德。廣泛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幫助農民工增強法制觀念,知法守法,學會運用法律,通過合法渠道維護自身權益。引導農民工遵守公共秩序、愛護社會環境、講究文明禮貌,培養科學、文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三是提高職業技能。各級工會要廣泛開展“創建學習型組織,爭做知識型職工”活動和以崗位技術練兵爲基本內容的技能競賽以及合理化建議活動,不斷提高農民工的學習能力、鑽研能力和創新能力。在收費上,要低廉,要讓農民工學得起;在學習上,要形式多樣,提倡邊工作,邊學習,以工養讀,以讀促工;在專業設置上,要考慮能夠大規模的解決農民工的長期就業問題,着眼於培養穩定的產業工人隊伍。四是加強關愛和幫助。農民工所在的單位必須履行改善其文化活動的義務,在強調企業社會責任、文化責任中,按照農民工的一定數量,規定企業設置文化活動室、圖書閱覽室,實質性地定時向農民工開放。農民工所居住的街道社區也要關心農民工的業餘文化生活,應該象關心當地居民一樣關注他們,不能存在忽視的現象,更不能有歧視他們的態度,要主動組織他們參與社區的各種文化活動。五是政府應有所作爲。政府在農民工文化活動上要捨得花錢,多組織一些有益於農民工心智健康、寓教於樂的文化活動。比如廣場電影,廣場文化活動,節日活動,送戲進社區、廠礦、企業,政府出資或社會贊助等組織農民工開展卡拉ok比賽、舉行農民工地方民歌比賽、組織農民工開展各類競技體育比賽等等。同時我們城市的一些文化設施和活動場地要爭取免費向農民工開放,有意識地利用這些文化活動的窗口和平臺,讓他們

走進來,使他們從陌生到熟悉,最後融入城市居民的文化活動陣地。事實上,政府爲農民工提供精神文化方面的公共產品花費不一定很大,一場露天電影、一次露天演出或者一個閱覽室,農民工就會有很大滿足。

農民工文化工作的建議。農民工大多幹的是體力活,收入低,壓力大,缺乏精神寄託,心理空虛是普遍現象。如果不給他們提供排遣苦悶、釋放壓力的有效途徑,他們就有可能把時間和精力用來做一些不該做的事,甚至產生破壞行爲。因此,關注和改善農民工的文化生活應成爲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的當務之急。一是應充分發揮各級政府的主導作用。城市政府以及相關部門,應設身處地地爲農民工着想,經常性地辦一些免費或低收費的娛樂活動,設立一些面向農民工的娛樂服務場所。一些娛樂場所也應轉變觀念,降低門檻,或採取供應低價服務券的辦法,爲農民工適當地提供一些娛樂服務,豐富他們的生活。可以制定鼓勵服務農民工文化建設的優惠政策,對爲農民工提供專場演出的文藝團體和影劇院給予補助;讓展覽館、博物館、公園、體育場館等對農民工可以提供免費或廉價門票等優惠;讓用人單位將農民工文化生活消費打入生產成本,並加強檢查督辦,不斷改善農民工文化生活。二是用工單位應該採取有效措施改善農民工的業餘文化生活。企業管理層要改變那種吆喝式的管理模式,認識到工人才是企業真正的主人;管理層要逐步形成現代企業管理理念,要從心裏尊重外來農民工,要保證工人必要的休息時間,提供必要的娛樂設備;可以爲農民工提供簡單的圖書閱覽室、乒乓球室、棋牌室等設施,滿足他們的求知和娛樂需求。三是應該充分發揮工會組織的作用。在農民工中建立工會組織,不僅可以維護農民工最基本的合法權益,而且能使工會成爲農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助推器”。作爲農民工最重要的利益訴求渠道之一,工會應把保護農民工合法權益納入工作日程,爲他們提供切實有力的權益保障,在平衡勞資關係、保持農民工利益訴求渠道的順暢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工會組織還可以出面組織一些免費的露天電影、納涼晚會等節目,滿足農民工的低層次,多元化的文化需求,讓他們能感受到社會對他們的關心,增加他們在城市中繼續辛勤工作的信心與動力。四是農民工應該主動加強學習,提升個人綜合素質。定南縣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魏佐善說:“減少和消滅農民工犯罪現象,最根本的是要提高他們的素質,給予他們更多的人文關懷,豐富他們的文化生活。”農民工自身應該將聊天、打牌的時間轉而用在學習上,可以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學習一些文化知識,給自己的大腦充電;農民工應該珍惜各級組織爲他們舉辦的各種形式的培訓班,在接受培訓期間認真習得一技之長,切實讓培訓活動收到實效;農民工還應善於悅納自己,看到自己身上的長處,保持淳樸的優良品質,同時主動找

出存在於自身的不良習慣,比如酗酒等,並努力改正,讓自己的個人素質得到一種飛躍,從而更有益於他們在城市中的生活。

四、保障農民工文化服務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措施和體制機制

制定政策法規,形成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可持續發展機制。一是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要納入總體規劃。建議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切實將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納入“xx”國民經濟發展規劃,納入新農民工建設總體規劃,納入城鄉建設整體規劃。各級黨委、政府特別是鄉鎮黨委、政府要切實高度重視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要建立領導幹部責任制,切實加強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力度,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努力推進我市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進程。並把這作爲一項長遠的戰略任務抓好落實,確保農民工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協調發展。二是出臺加強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的政策。建議市及縣政府《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的要求,儘快制定加快農民工文化建設發展專項規劃,重點突出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三級文化網絡體系建設規劃,出臺《進一步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三是對現有文體設施佈局進行合理調整。特別是要在縣、鄉規劃建設中強化公共文化服務功能,發揮縣、鄉文化中心的導向、示範、輻射、帶動作用。

增加資金投入,形成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多元化的投入機制。一是要繼續加大政府的投入。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政府所應承擔的公共責任,公共財政是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所需經費的主渠道,要認真抓好中央、省、市有關文化建設經費投入政策規定的落實,改進投入方式,形成穩定的經費保障機制。在加大基礎設施和重點文化工程建設投入的同時,進一步加大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經費的投入,各類投資尤其是市、縣財政投入要適度向鄉鎮傾斜,使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投入每年有較大增長,佔財政支出的經費比重逐年提高。建議市及縣政府設立“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項補助基金”。二是出臺配套優惠政策,拓展渠道,形成多元投入機制。 要引導農民轉變消費觀念,擴大文化消費支出。倡導農民工集體投資、集資、個人出資自辦文化事業。加大農民工文化建設招商引資力度,引導社會力量捐資、贊助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三是注重文化與經濟結合,大力發展農民工文化產業。把農民工文化產業納入全市文化產業發展總體規劃,落實文化經濟政策,制定優惠扶持政策,創造更加寬鬆的發展環境。四是政府引導和市場化運作相結合。促進農民工文化產業多元發展,引導和鼓勵城鄉資本參與農民工文化產業的開發;扶持農民工集體、個人放手經營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保障農民工文化專業戶的合法收入,培植和做大做強農民工文化龍頭企業。

完善設施建設,增強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物質保障機制。一要全面構建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堅持以政府爲主導,以鄉鎮爲依託,以村屯爲重點,以農戶爲對象,大力建設縣、鄉、村文化設施和文化活動場所。縣級要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抓好一批龍頭,重點建設文化活動廣場、文化館、圖書室等一批現代化文化設施。鄉鎮級要努力建設一個集圖書閱讀、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廣播影視、宣傳教育、文藝演出、科技推廣、科普培訓、體育、老年與青少年活動等於一體的綜合性文化站。村級要堅持經濟適用原則,重點建設“一網、一院、一室”。“一網”是指確保村村通有線電視,有線電視進村率和入戶率要達到100% ;“一院”是指在農民工開展創建文化大院活動;“一室”是指建立農民工圖書室。通過倡導全民讀書活動,努力培養知識型農民。二要建管並重,加強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利用和管理。建議採取強有力措施,制定建設標準。切實按照中辦[XX]21號文件的要求,全力推進規範性綜合文化站建設,實現三級文化網絡體系化目標。實施農民工文化設施示範工程。力爭用兩年左右的時間,建設一批規範化綜合文化站及示範性文化廣場、村級文化綜合活動室、“小康文化示範戶”和農家書屋。應儘快出臺農民工基層文化設施管理、使用辦法,進一步強化責任制管理、規範化管理、功能性管理。建議市及區縣對農民工文化設施的流失情況進行一次認真清理,對被挪用、出租的,要限期歸還和恢復文化功能,進一步加強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利用和管理。三要進一步加強對農民自辦文化的引導與支持。通過制定相關政策、措施,鼓勵農民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戶、文化室、圖書室等,以市場運行方式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支持農民羣衆自籌資金、自己組織、自負盈虧、自我管理,興辦農民書社、文藝團隊等,開展各種面向農民工、面向農民的文化經營活動,使農民羣衆成爲農民工文化建設的主體。

整合服務資源,形成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輻射帶動機制。一要延伸城區文化設施功能。市縣文化藝術館、圖書館、博物館、體育館、電教中心等文化設施的開放要向農民工拓展,爲農民服務,加快文體設施城鄉一體化建設步伐。二要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切實改進“三下鄉”辦法。建立健全協調機制、確保送文化下鄉活動經常化、制度化、規範化,在提升質量、增強實效上下功夫,讓城鄉羣衆共享文化發展成果。三要實施城鄉文化建設共建工程。城區機關、企事業單位、團體、駐市部隊以及街道社區與鄉鎮農民工結對幫扶、共建,使城市文化下鄉,農民工文化進城,雙向助推農民工文化事業和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發展。四要大力開展豐富多彩的農民工羣衆文化活動。要本着“業餘自願、形式多樣、健康有益、便捷長效”的原則,充分利用農民工農閒、節日和集市,豐富和活躍農民工羣衆精神文化生活。要重視發展農民工特色文化,加強對農民工優秀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的系統發掘、整理和保護,通過建立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傳承機制,積極開發具有民族傳統和地域特色的各種民間藝術或工藝項目。要開拓思路,把文化活動與農民致富結合起來,進入生態文化致富、文化項目致富、休閒文化旅遊致富、文化知識致富的良性循環。

完善陣地建設,形成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隊伍培養機制。一是進一步健全和規範鄉鎮文化機構。合理設置機構編制,理順關係,明晰職責,保證政令暢通。二是強化農民工文化幹部隊伍建設。配齊配強鄉鎮文化專職幹部,切實糾正文化專職幹部不專職的問題,通過提高政治經濟待遇吸引專業人才。建議對缺額的鄉鎮文化幹部由縣統一招考,市文化主管部門備案,經培訓後持證上崗。並通過調整、充實等措施,進一步優化基層文化專職幹部隊伍的結構。三要培養農民工公共文化事業帶頭人。採取得力舉措,不斷增強鄉鎮、村領導成員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文化建設觀念,使他們成爲農民工文化事業建設的熱心人、帶頭人。四要積極培養農民工文化骨幹。建設一支思想作風過硬、專業業務熟悉、組織能力強的農民工文化隊伍。鄉鎮文化站還要充分發揮民間藝人、文化能人在活躍農民工文化生活、傳承發展民族民間文化方面的作用,鞏固農民工文化建設的羣衆基礎。

五、下一步推進農民工文化服務的新思路和新舉措

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保障農民工文化權益。一是抓好“兩個體系”建設,保障農民工文化權利。“兩個體系”指的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民生淨福利指標體系。從XX年開始,全面實施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工作。在未來幾年內,要努力實現常住人口與暫住人口公共文化服務的協調發展,建成一個農民工能夠自由享受的“結構合理、發展均衡、網絡健全、產品豐富、營運高效、服務優質”的公共文化體系,爲農民工提供優質高效的文化服務。加大推進外來工圖書館和外來工“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服務點建設力度,五年之內在工業園區建設外來工圖書館,豐富農民工的文化消費內容。二是實施“兩個工程”,打造農民工文化服務平臺。“兩個工程”是指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和農民工文化服務工程。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已建起了一個縣級支中心、189個基層用戶點,利用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依託農民工大飯堂、廠區文化活動室、社區圖書館、廠區圖書館等場所,在工廠、農民工密集的生活區和農民工集中的地區重點建設“共享工程”農民工服務點,通過企業、廠區提供場地和管理人員,宣傳文化部門提供電腦、投影儀、音響及“共享工程”相關設備的共建方式,爲農民工提供網上閱讀、影視播放、知識講座、信息查詢等文化服務,基本滿足農民工對網絡文化信息的需求,實現 “共享工程”,通過數字電視傳播,有電視的農民工只需打開電視,就可以免費收看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節目。

農民工文化服務工程是重點實施的一項文化關愛工程。農民工文化服務工程包括兩個系列:週末文化系列和流動文化系列。週末文化系列就是充分利用市區羣藝館、文化館、圖書館、街道文化站和文化廣場等公益文化場館舉辦週末廣場音樂會、週末講座、週末藝術沙龍和週末劇場演出活動,文化項目均免費向農民工開放,吸引他們進圖書館和劇場,提高他們的文藝素質。流動系列是指由各文化事業單位開展的針對農民工的流動演出、流動圖書、流動講座、流動展覽、流動電影等形式的文化服務,充分發揮流動文化服務的機動性、便利性,將各類文化資源送到農民工身邊。同時,要求有條件的區圖書館在業園區開設分館或者與企業、商會等社會組織聯合舉辦圖書館,並將本館資源以定期輪換的方式配置到廠區圖書館;各級圖書館要針對農民工的生活和工作需要組織內容豐富的講座和信息參考諮詢,每月至少舉辦1次講座、展覽和讀書活動,廠區圖書館圖書每季度至少輪換1次。 三是辦好節慶會展,打造農民工文化品牌。創辦讀書節和外來青工文化節。結合建設學習型城市和建設“圖書館之城”的文化要求,把農民工文化建設納入全市文化規劃建設一盤棋,建立“讀書月”,在每年的“4·23世界讀書日”深入工廠,積極開展針對農民工的讀書活動,組織各類講座、徵文比賽、朗誦比賽、新書推介、上門辦理借書證等活動。舉辦各類讀書活動和“外來工知識競賽”,提高農民工的求知慾望和學習積極性。四是抓好文化場館免費服務,拓展農民工的文化生活空間。從XX年開始,出臺公共文化設施免費向市民和農民工開放的措施,市民和農民工不僅可以免費進入圖書館、美術館、博物館進行閱讀、觀看各類展覽,而且可以進入羣藝館、文化館站參加各類羣衆文化活動和藝術培訓。制定《加強基層圖書館、文化館、文化站管理辦法》,要求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免費向市民和農民工開放。農民工可以自由進出各級公益性文化場館,極大地拓展他們的文化生活空間。五是實行“四個結合”,創新農民工文化服務方式。在農民工文化建設工作中,努力做到“四個結合”:一是實現場地服務與網絡服務相結合。要充分利用傳統的文化陣地的長處,實地開展文藝演出、展覽、講座和節慶文化活動,同時還要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整合各類資源,發揮網絡傳播的優勢,開展網上閱讀、講座及影視播放服務,克服現有資源不足的弊端和時間空間制約,拓展服務空間;二是實現陣地服務與流動服務相結合。現有的各類公益性文化場館實行免費開放,同時積極創造條件,開展流動文化服務,爲邊遠社區和

工業區的農民工實施送文化上門,消除文化服務盲點;三是實現服務市民與服務農民工相結合。把主要針對市民的文化進社區、社區文化藝術節、市民文化素質講堂、社區文化學校等文化項目向農民工開放,歡迎和引導農民工參與這些活動,並保證這類項目和服務向農民工傾斜。四是實現政府投入與社會資助相結合。農民工文化服務工程要堅持公益性服務,政府應當承擔主要責任。同時又調動全社會力量開展農民工文化服務,通過購買服務、委託承辦等社會化運作方式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到農民工文化服務工作中來,共同實施農民工文化服務工作。

總之,要用新理論、新思維、新知識、儘快轉變成指導農民工文化工作實踐的新觀念、新思路、新辦法、新舉措,把構建比較完善的社會文化公共服務體系成爲農民文化工作的重要任務,轉變觀念、明確思路、採取措施,紮實工作,積極推動xx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不斷滿足農民工和人民羣衆的文化需求,爲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出新的貢獻

【第13篇】鄉鎮減輕農民負擔工作自查報告

鄉鎮減輕農民負擔工作自查報告

接到上級要求對減輕農民負擔情況進行自查的通知後,我鎮迅速行動,再次對今年以來我鎮農民負擔情況進行調查摸底,對各涉農單位的涉農收費情況進行檢查。結果發現,我鎮各單位堅決執行了中央、省委、市委、縣委對減輕農民負擔的一系列規定,該減的減,該免的免,該補的補,把上級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了實處,涉農價格收費功示制、責任追究制等得到了貫徹。同時我鎮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爲減輕農民負擔的重要內容,有力地保護了農民的利益,維護了社會穩定。現將我鎮自查情況彙報如下:

一、切實執行中央、省委一號文件精神,把免稅、直補等工作落到實處

爲做好今年糧食直補工作,我鎮成立了以鎮長爲組長的糧食直補領導組,組織人員對各村農戶數、農民數、土地面積、種糧面積等進行覈對,並進行三榜公佈,接受羣衆監督,確保公正、公平,在羣衆無異議的情況下發放糧食直補通知書,每畝補助14.72元,共65806畝,發放直補資金968672元。同時,積極爭取資金對購買大型農業機械的農戶進行補貼,其中,全鎮購買小麥免耕播種機28臺,每臺補貼4000元,購買秸稈還田機4臺,每臺補助1200元。今年全鎮小麥播種面積5.5萬畝,其中小麥良種補貼2.2萬畝,佔小麥播種總面積的40%,補貼金額22萬元,涉及農業開發園區的9個村。

二、切實實行“兩免一補”政策,保證貧困家庭子女接受全程義務教育

我鎮各中國小校在堅決執行“一費制”的同時,本着公開、公正的原則實施“兩免一補”政策,確保真正困難的學生得到幫助。20xx年春季對1208名中國小生實行“兩免”,其中國中生403人,佔學生總數的33.4%;國小生805人,佔學生總數的24%。中學生“兩免”每人130元(其中免書費70元,免雜費60元),共計52390元;國小生“兩免”每人80元(其中免書費35元、雜費45元),共計64400元。另外,對106名住校生實行了“一補”,每生補助100元,共計10600元。

20xx年秋季中學“兩免”403人,每人150元(其中書費70元、雜費80元),共計免60450元;國小“兩免”805人,每人90元(其中書費45元、雜費45元),共計72450元。對住校中學生“一補”106人,每人100元,共計10600元。

三、加強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站建設,解決好農民就醫難的問題

我鎮衛生院是省國債項目重點衛生院建設單位,20xx年上級撥付資金20萬元用於改善我鎮衛生院醫療條件。我鎮衛生院利用該項目資金購買了救護車、30kv發電機組、b超機、微波治療儀、新生兒暖箱、血球儀、呼吸機、兒童免疫系統、血試機、電腦打印機、空調等器械設備,提高了診療水平,改善了就醫環境。爲減輕農民就醫負擔,我鎮衛生系統認真實行上級醫改政策,對藥品售價進行覈查,嚴格執行物價部門規定的醫療服務和藥品價格。

加強農村社區衛生服務站建設,社區衛生服務站實行24小時值班制和雙向轉診制,發現危急病人後及時轉鎮中心衛生院進行救治,待病人病情穩定後,再轉至社區衛生服務站恢復治療。

四、實施“飲水解困”工程,確保羣衆飲水質量,保證羣衆身體健康

我鎮處於我縣西部崗區,部分村水位較底,水源條件較差,羣衆飲水較爲困難,近兩年來,累計投資200萬元,大力實施人畜吃水解困工程,聘請專業施工隊,科學尋找清潔水源,合理規劃管線,並根據系統運行費用制定收費標準,派專人負責,解決了郭店、崗王等13個村的近2萬羣衆的吃水難題。

五、積極做好農村勞動力的培訓工作,搞好勞務輸出和富餘勞動力的轉移,提高農民致富本領。

全鎮共有勞動力3.2萬人,轉移勞動力2.6萬人,經過培訓人員3000人,享受政府補貼2880人。目前,在本鎮從事

二、三產業1.5萬人,外出務工1.1萬人。爲了切實做好農村勞動力的培訓,搞好勞務輸出和富餘勞動力的轉移,提高農民致富本領。我鎮成立了勞務輸出工作站,組建勞動保障所,培訓勞務信息人員15名,選派了2名機關黨員幹部出外開闢勞務市場,做到人力開發到鎮、統一辦證到村、解決困難到戶、跟蹤服務到廠,努力打造勞務輸出的“綠色通道”。截至目前,我鎮共印發《務工指南》1萬多份,結合我鎮傳統支柱產業舉辦檔發加工、拖把笤帚加工、戲具製作等勞動技能培訓班8期,培訓技術骨幹140多人,建立勞務基地5個,累計輸出勞務人員15010人次,農民依靠勞務經濟人均增收5000餘元。

六、解決好睏難羣衆的救助問題

解決好睏難羣衆的救助問題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在先進性教育活動中,我鎮進一步完善幫扶工作責任制,經過摸底排查,我鎮共有五保戶405戶,嚴格按省定標準執行,做到應保盡保,其中,院外377人,院內28人。政府資助重病戶5戶,資助資金4500元,貧困戶36戶,共落實幫扶資金5萬元,爲他們提供致富信息42條,慰問貧困農戶30戶 ,辦理農村特困戶社會救助93戶,救助資金2.3萬元。使羣衆切實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我鎮多方籌資30餘萬元新建了一個敬老院,極大改善了五保老人的生活條件。

另外,我鎮堅決執行訂閱報刊費用限額制等上級減輕農民負擔的政策,清理不合理收費項目,徹底杜絕亂收費、亂攤派、亂集資、亂罰款等現象。嚴格實施村財鎮管,鎮財政所負責各村財務審計,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凡不合理開支一律不與入帳,由支出人自己負擔,確保了村級財務支出的合理性。

鎮黨委、政府在從“上”抓起的同時,不忘從“下”教育,下大力氣引導農民“自我減負”奔富路。一是念好“理財經”,積極引導農民“量力而行”,合理計劃開支。二是剎住“人情風”,摒棄鋪張浪費,引導農民不盲從一些地方愈演愈烈的“人情風”和講場面的陋習。三是學法律,學政策,多方獲取致富信息,合法生財。我鎮充分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組織農民學法、用法、守法,並從中獲得致富信息。四是崇尚科學,破除迷信。各村羣衆在政府的倡導下,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寓教於樂,自覺抵制封建迷信等不良社會風氣,形成崇尚科學、健康、文明的良好社會氛圍。

【第14篇】就業局開展農民工工作情況自查報告

就業局開展農民工工作情況自查報告

自接到市就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通知》後,我局高度重視,及時對開展農民工工作自查進行了研究與部署,並嚴格按照省農民工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關於開展農民工工作自查的通知》要求與部署,對我局開展農民工工作情況進行了認真、深刻、細緻地自查與自評。現就我局開展農民工

工作自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民工就業創業管理服務情況

1、加強領導,積極引導農民工創業就業。成立領導小組。去年,我市對就業工作領導小組成員進行調整和充實,成立了以市長任組長,36家單位主要負責人任成員的“××市就業工作領導小組”,市勞動保障局抽6名專職人員從事扶持返鄉農民工創業就業工作。按照市委畢美家書記的“常年抓、抓常年”重要批示精神,我市建立了市、縣、鄉鎮、村四級外出人員返鄉創業工作領導體系。

2、制定優惠政策,積極扶持農民工創業就業。4月初我市以市委、市政府名義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做好促進就業工作的若干意見》,各部門結合工作實際,研究制定了具體的辦法和措施,對於返鄉農民工創辦企業的享受招商引資企業同等優惠政策;對入園創業的享受下崗失業人員同等優惠政策;對創業農民初創的小企業,可適當放寬註冊資本額度和註冊資本到位期限等。切實從政策層面上支持和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

3、強化目標管理,積極落實農民工工作責任。市目標辦印發了《××市就業工作目標任務分解和考覈辦法》,將扶持農民工創業就業等目標任務和責任層層分解下達,列入市、縣區、鄉鎮(街道)三級政府目標責任考覈重要內容,實行月報告、季調度、半年督查、年底考覈制度。

4、建立工作臺帳,積極規範農民工工作程序。在18個鄉鎮分別設立了返鄉農民工監測點,建立了返鄉農民工日報告制度。各縣區和鄉鎮勞動保障工作機構採取分片包乾制的辦法,組織專人深入村戶,通過上門走訪、發放問卷調查表、召開能人座談會等形式,瞭解返鄉農民工意願和要求,建立了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信息臺帳。

5、強化政策宣傳,積極幫助農民工創業就業。市、縣區勞動保障部門分別在服務大廳設立了宣傳諮詢窗口,在火車站、汽車站設立了宣傳諮詢臺,深入開展了外出務工人員宣傳諮詢活動,發放各類宣傳資料10萬餘份。國家廣播電臺、中國勞動保障報、安徽電視臺等新聞媒體曾多次對我市返鄉農民工創業就業工作進行宣傳報道。

6、加強創業扶持,積極促進農民工創業。分別在市、縣區兩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分別成立了“農民工創業培訓指導中心”,建立了返鄉農民工創業人員扶持檔案,做到家庭住址清、聯繫方式清、技能優勢清、發展項目清、經營狀況清。成立了以勞動保障、工商、稅務、財政、銀行及大專院校等部門專家組成的創業指導委員會和創業諮詢指導專家志願團,免費爲學員創業提供幫助和指導。收集適合返鄉農民工創業項目600多個,組織專家對創業項目進行篩選,編印成冊,推介給返鄉創業農民工。共舉辦10期返鄉農民工創業培訓班,390名返鄉農民工參加培訓,其中成功創業195人,帶動1365人就業。 8、強化就業服務,積極推進農民工就業。強動態監控,對出現的企業規模裁員、批量農民工返鄉等重大問題及時上報市政府領導和省勞動保障廳。把“返鄉農民工與就業崗位招聘周”擴大爲“招聘月”,組織各縣區對返鄉農民工實施了“三送”(就業崗位信息、技能培訓、就業創業政策)等“一條龍”服務,深入開展返鄉農民工系列現場招聘、技能助你就業、春風送崗位下鄉、就業信息對接、返鄉農民創業、用工需求調查等6大活動。

二、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情況

全面啓動了以返鄉農民工爲重點對象的“特別職業技能培訓計劃”,將全年農民工技能培訓任務層層分解到縣區及鄉鎮,並指導、督促全市農民工定點培訓機構對返鄉農民工開展“訂單式”、“定向式”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把農民工技能培訓、鑑定發證和轉移就業結合起來,實行“三個對接”:即任務分配與定點培訓機構對接;培訓與技能鑑定對接;培訓與就業對接,提高了農民工培訓就業質量。狠抓轉移就業工作,培育××特色轉移就業品牌,加強與長三角、珠三角、閩東南勞務合作。 三、農民工工作機制建設情況

1、加強農民工領導機制建設。在市、縣兩級公共就業服務部門分別成立了“農民工創業培訓指導中心”;成立了由勞動保障、農業、教育、建設、財政等部門負責人爲成員的農民工培訓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形成了“政府統籌、各方參與、積極推動”的工作格局;建立了市、縣、鄉鎮、村四級外出人員返鄉就業工作領導體系,在18個鄉鎮分別設立了返鄉農民工監測點,建立了返鄉農民工日報告制度和就業信息臺帳。

2、建立農民工工作政策體系。爲深入貫徹落實國家、省有關農民工培訓工作的新政策新精神,積極適應就業形勢發展新

需求,我市圍繞建立促進農民培訓、就業、創業的體制機制、扶持政策和工作體系,按照統籌城鄉發展、建立城鄉就業一體化新格局的要求,不斷健全完善農民工培訓政策體系建,研究制訂了《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實施方案》、《××市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工作考覈細則》、《××市農村勞動力定點培訓機構管理辦法》、《關於做好農民就業服務和培訓工作的實施意見》和《關於進一步促進我市農民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等一系列促進農民工培訓工作的政策體系。

3、加強農民工就業服務機制建設。堅持高起點規劃、高質量建設、高層次配套的原則,把市人力資源市場建設成爲功能最爲完善、信息化程度高的市場,提供職業介紹、職業指導、技能培訓、失業保險、勞動保障事務代理和勞務輸出、勞務派遣等多項服務。在縣區建立了人力資源市場,在全市各街道、鎮建立了勞動保障事務所,在全市社區建立了勞動保障工作平臺,形成了市、區縣、街道(鄉鎮)和社區四級就業再就業服務體系。從鄉鎮、行政村實際出發,以五鎮八村爲試點,嚴格按照勞動保障部門“六到位”的要求,立足現有基礎條件,有計劃、分步驟地推進鄉鎮、行政村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平臺建設。目前,全市16個街道、18個鄉鎮都建立勞動保障事務所、139個社區都建立勞動保障工作站,建立“充分就業社區”50個,第一批5個試點鎮、8個試點村的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平臺已初步完成標準化建設工作,形成了市、區縣、街道(鄉鎮)和社區四級就業再就業服務體系,從而實現城市公共就業及社會保障服務體系向農村覆蓋,推進農民工工作。 四、存在問題

1、勞動力素質不適應市場需求,結構性矛盾突出。據調查統計,“十一五”期間我市需求量較大的工種是煤化工、紡織、電子、電焊、車牀、鉗工。高技能人才嚴重不足,難以滿足我市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需求。從去年開始,部分在淮企業“招工難”的問題已經逐步凸顯。

2、基層勞動保障工作基礎薄弱。目前,我市鄉鎮勞動保障平臺建設滯後,行政村沒有建立勞動保障工作站,沒有配備專職人員,缺乏專項工作經費,難以滿足農村勞動者對就業培訓的需求。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1、加強農民工基礎工作。進一步加強統計工作,依託基層勞動保障平臺,摸清全市外來失地農民工基本情況,規範信息分解,實行動態維護,確保數據的精確。強化農民工政策調研,探索適合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險辦法,進一步完善實施《××市失地農民參保辦法》。

2、完善聯動工作機制。實行“會議聯席制度”、“日常聯繫制度”、“信息報送制度”、“工作總結制度”和“工作督察制度”同步進行了,同步到位。

3、強化農民工服務工作。完善農民工服務體系,充分發揮街道(鄉鎮)、社區(村)的聯絡、服務功能,印製信息卡,維權服務卡等服務下鄉,讓更多的農民工及時得到好信息。

【第15篇】開展農民工工作情況的自查報告

有關開展農民工工作情況的自查報告

自接到市就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通知》後,我局高度重視,及時對開展農民工工作自查進行了研究與部署,並嚴格按照省農民工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關於開展農民工工作自查的通知》要求與部署,對xx年我局開展農民工工作情況進行了認真、深刻、細緻地自查與自評。現就我局開展農民工工作自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民工就業創業管理服務情況

1、加強領導,積極引導農民工創業就業。成立領導小組。去年,我市對就業工作領導小組成員進行調整和充實,成立了以市長任組長,36家單位主要負責人任成員的“xxx市就業工作領導小組”,市勞動保障局抽6名專職人員從事扶持返鄉農民工創業就業工作。按照市委xxx的“常年抓、抓常年”重要批示精神,我市建立了市、縣、鄉鎮、村四級外出人員返鄉創業工作領導體系。

2、制定優惠政策,積極扶持農民工創業就業。4月初我市以市委名義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做好促進就業工作的若干意見》,各部門結合工作實際,研究制定了具體的辦法和措施,對於返鄉農民工創辦企業的享受招商引資企業同等優惠政策;對入園創業的享受下崗失業人員同等優惠政策;對創業農民初創的.小企業,可適當放寬註冊資本額度和註冊資本到位期限等。切實從政策層面上支持和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

3、強化目標管理,積極落實農民工工作責任。市目標辦印發了《xxx市xx年就業工作目標任務分解和考覈辦法》,將扶持農民工創業就業等目標任務和責任層層分解下達,實行月報告、季調度、半年督查、年底考覈制度。

4、建立工作臺帳,積極規範農民工工作程序。在18個鄉鎮分別設立了返鄉農民工監測點,建立了返鄉農民工日報告制度。各縣區和鄉鎮勞動保障工作機構採取分片包乾制的辦法,組織專人深入村戶,通過上門走訪、發放問卷調查表、召開能人座談會等形式,瞭解返鄉農民工意願和要求,建立了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信息臺帳。

5、強化政策宣傳,積極幫助農民工創業就業。市、縣區勞動保障部門分別在服務大廳設立了宣傳諮詢窗口,在火車站、汽車站設立了宣傳諮詢臺,深入開展了外出務工人員宣傳諮詢活動,發放各類宣傳資料10萬餘份。國家廣播電臺、中國勞動保障報、安徽電視臺等新聞媒體曾多次對我市返鄉農民工創業就業工作進行宣傳報道。

6、加強創業扶持,積極促進農民工創業。分別在市、縣區兩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分別成立了“農民工創業培訓指導中心”,建立了返鄉農民工創業人員扶持檔案,做到家庭住址清、聯繫方式清、技能優勢清、發展項目清、經營狀況清。成立了以勞動保障、工商、稅務、財政、銀行及大專院校等部門專家組成的創業指導委員會和創業諮詢指導專家志願團,免費爲學員創業提供幫助和指導。收集適合返鄉農民工創業項目600多個,組織專家對創業項目進行篩選,編印成冊,推介給返鄉創業農民工。共舉辦10期返鄉農民工創業培訓班,390名返鄉農民工參加培訓,其中成功創業195人,帶動1365人就業。

7、加強園區建設,積極孵化農民工創業。爲加快推進工業化,帶動農業產業化,促進城鄉產業整合發展,積極支持縣域、鄉鎮工業聚集區合作發展,加快產業集聚,提高開發園區的經濟規模和輻射能力,從而形成增長極,有效帶動農業及農村經濟的繁榮,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市分別在xxx縣xxx、xxx、xxx三鎮第二批省級“返鄉農民工創業園”,且初見成效,累計完成道路框架、電力配置、供排水配套等基礎設施投資1400多萬元。建成標準化廠房11棟,建設面積123畝,現已入住華強麪粉廠、xxx天王機械加工、xxx巨鑫特種鑄鍛有限公司等9家企業,安排返鄉農民工入園創業45人,帶動1186名農民工就近就業。xxx縣xxx鎮,xxx區xxx鎮,xxx區xxx鎮、xxx街道,xxx區xxx鎮、xxx鎮等6個鄉鎮,正在建設第二批省級“返鄉農民工創業園”。

8、強化就業服務,積極推進農民工就業。強動態監控,對出現的企業規模裁員、批量農民工返鄉等重大問題及時上報市領導和省勞動保障廳。把“返鄉農民工與就業崗位招聘周”擴大爲“招聘月”,組織各縣區對返鄉農民工實施了“三送”(就業崗位信息、技能培訓、就業創業政策)等“一條龍”服務,深入開展返鄉農民工系列現場招聘、技能助你就業、春風送崗位下鄉、就業信息對接、返鄉農民創業、用工需求調查等6大活動。

二、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情況:全面啓動了以返鄉農民工爲重點對象的“特別職業技能培訓計劃”,將全年農民工技能培訓任務層層分解到縣區及鄉鎮,並指導、督促全市農民工定點培訓機構對返鄉農民工開展“訂單式”、“定向式”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把農民工技能培訓、鑑定發證和轉移就業結合起來,實行“三個對接”:即任務分配與定點培訓機構對接;培訓與技能鑑定對接;培訓與就業對接,提高了農民工培訓就業質量。狠抓轉移就業工作,培育xxx特色轉移就業品牌,加強與長三角、珠三角、閩東南勞務合作。今年以來,共開展農民工培訓13946人;建立了xxx、xxx等10個轉移就業示範鄉鎮,對轄區內農村勞動力進行跟蹤管理與服務;發展勞務經紀人87人,新增轉移就業16839人,轉移就業規模達到39652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