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彙報材料

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情況彙報

杜集區2018年以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情況彙報

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情況彙報

杜集區發改委

杜集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十九屆歷次全會和中央、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緊緊圍繞建設新時代美好杜集總目標,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全區經濟穩中有升,爲杜集高質量轉型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一、2018年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一)綜合實力穩步提升。到2022年底,地區生產總值由2018年的134.9億元預計升至138.7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由2018年的9.0%,2022年底預計達到5.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2018年的38.7億元,到2022年底預計完成75.8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8年的30871元增長到2022年的40633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8年的13488元增長到2022年的18619元(預計數)。

(二)經濟結構不斷優化。三次產業結構由2018年的6.8:59.0:34.2調整爲7.2:41.0:51.8,實現了“二三一”向“三二一”轉變。中冶淮海、海螺水泥、口子酒業、上海電氣、山河智能等具有帶動作用的傳統產業持續改造提升,維爾發數控機牀、富林環保、福本機械、金鵬智能門窗等具有接續性的新興產業茁壯成長,雨佳木業、瑞德磁電、華智藥業等項目成功落戶。四年來,累計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3家。累計盤活殭屍企業63家,盤活低效土地3800餘畝、閒置廠房約63萬平方米。

(三)多點驅動改革創新。2018年以來,“放管服”改革不斷深化,區行政服務中心建成使用,新增各類市場主體11205萬戶(截至2022年7月1日)。全省首家金融法庭揭牌運行,開發區綜合體制改革在全市率先完成,人事超職數配備全部消化,解決了一批長期想解決而未解決的問題。教師“無校籍”管理和校長職級制改革紮實推進。推深做實東昱建投改革,資產由改革前的8.48億元發展到目前的174.48億元。率先在全市成立區一級土委會、規委會,組建農業投資公司。新增四板掛牌企業36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0家,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6.9件。認定省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16個,新增省專精特新企業6家,入選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家。

(四)生態環境持續優化。中央、省環保督察及“回頭看”反饋問題84個、交辦信訪件43個全部完成整改驗收銷號。秸稈禁燒連續4年實現“零火點”,大氣污染防治三年攻堅順利完成。新增造林8203畝,新建雨污分流工程項目59個,建成雨污水管網67.55公里。拆除粘土磚瓦窯廠24座,高標準修復地環治理項目13個。成功獲批全國重點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試點區,朔西湖環境治理一期項目建成,區人民醫院搬遷項目竣工,楊河北路和湖西路南段建成通車,蔡王莊搬遷進行配套基礎設施施工。構築“河湖長制+河湖警長”長效保護聯防聯控機制,入選安徽省2019年河長制湖長制工作推進力度大、河湖管理保護成效明顯的市、縣(市、區)。

(五)城鄉面貌不斷改善。2018年以來,基礎設施投資百億餘元,龍山北路、宿丁路建成通車,梧桐北路完成改造,高鐵北站投入使用,汽運北站建成運營,杜集“南通北達、內暢外聯”的交通格局初步形成。全民健身中心、檔案館、圖書館建成開放。涉及13萬餘人的“三供一業”物業維修改造基本完工。投入9000餘萬元實現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市場化運作。新增省級、市級美麗鄉村17個,獲評省級森林城鎮2個、森林村莊12個、國家3A級旅遊景區1個。建成“四好農村路”130.5公里。農村危房基本消除,改廁任務超額完成。全市規模最大的商業綜合體吾悅廣場滿鋪運營,全市首座智慧菜市場萬家匯新型農超投入使用,皖北地區規模最大的主題遊樂城東湖歡樂世界開門迎客,商業氛圍不斷活躍,“有區無城”歷史面貌徹底改變。高策循環農業成效顯著、百蓮百荷農旅項目有序推進。累計投資5400萬元,完成高嶽大劉莊、礦山集康園小區等5個老舊小區改造。

(六)民生事業紮實推進。2018年以來,投入民生領域55億元,佔財政總支出的83.94%。滾動實施39項民生工程,累計投入民生工程資金64.39億元(棚戶區改造51.9億元),其中區級配套7.34億元。累計發放農村低保、殘疾人等困難人員救助資金4.2億元,撥付義務教育公用經費9494萬元,資助中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中學生助學金和免雜費886萬元,辦理城鄉困難羣體法律援助案件1758件,投入1.21億元建設“四好農村路”250公里,改造棚戶區11743戶(套),改造農村廁所1.6萬戶,維修改造中國小校舍5.1萬平方米,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覆蓋41.4萬餘人次。困難羣體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城鄉基礎設施更加完善,解決了一大批羣衆最關心、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高質量推動棚戶區改造,解決5.8萬羣衆住房問題。新增城鎮就業4.2萬人,養老、醫療、失業“三大保險”基本實現全覆蓋。教育事業蓬勃發展,正以基本均衡向優質均衡邁進。新增體育場地330處、18萬平方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創新房產“爛尾”項目破產和解模式,幫助600餘戶羣衆入住新居。涉及23個項目、1.2萬戶的“難辦證”問題基本解決。雙樓村、大莊村分獲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

(七)鄉村振興全面推進。印發《加快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實施方案》,確保過渡期內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推進產業、就業等發展類政策向全域推廣。加大動態監測和幫扶力度,開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集中排查,組織661人、建立588個網格,對37531戶開展逐戶排查,切實掌握農戶生活、生產情況,對符合條件的農戶納入監測。落實針對性的幫扶政策,確保“三保障”和飲水安全。蔡王莊避險搬遷項目加快實施,楊河北路、湖西路建成通車。

(八)段園省級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建設全面啓動。段園全域統籌規劃研究順利通過專家評審。高標準完成《段園鎮國土空間規劃(2020-2035年)》、城市設計、產業發展、道路交通等規劃編制。先行啓動區成片開發按下“快捷鍵”。等高對接徐州城市基礎設施,杜集區與銅山區合作框架協議成功簽約,重點區域雨污分流工程開工建設,S101淮徐快速通道南段已通車,蕭徐快速通道、興國路、袁馬路、袁莊路正在施工建設。蔡王莊採煤沉陷區避險搬遷工作全面啓動,徐州-段園-蕭縣軌交S4號線正在編制可研報告。

二、高質量轉型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產業結構不優,優勢產業不精。

由於多年主抓工業的發展模式,造成杜集經濟發展的結構性矛盾。杜集工業內部雖培育和形成了一些優勢產業,但大都不精不專,主要表現爲:一是層次和技術含量不高,多集中在裝備製造等方面;二是產業鏈的延伸和聚集多爲自然形成,缺乏戰略性引進和規劃;三是產業的規模不夠大,上下游配套產業的聚集度不高,協調性不強。

(二)園區創新能力整體不足,創新發展動能偏弱。

園區缺乏大企業、大項目引領,且企業之間聯繫不緊,聚集效應不大;傳統產業比重大,戰新產業份額小。從企業發展來看,研發投入不足,缺乏市場競爭力,銷售收入增長緩慢,導致園區經濟體量不大,結構不優,效益不高,整體實力不強,在全省排名位次靠後。創新資源、人才資源匱乏,招大引強未能實現重大突破,煤機制造傳統產業不優、高端裝備製造產業不強、新興產業發展不快,高科技含量企業偏少,缺少過硬的創新型企業,如當前園區企業納稅較高的企業,多是傳統企業或水泥攪拌站等類型企業,企業整體檔次不高,綜合競爭力不強。

(三)思想開放程度不高,對外合作開發不深。

一是站位不夠高。更積極主動的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意識還不夠強,格局不夠大;二是合作開發深度不夠。目前,與江蘇在園區開發上有一定合作,但更多的停留在意向上,未能開展進一步深度合作。

(四)城市經營服務水平滯後,安商宜居指數亟需加強。

杜集區相對滯後的城市配套服務水平與龐大的工業開發明顯不相匹配。主要表現爲:杜集區從業人員落戶留居率不高。開發區發展內生動力不足;基礎設施存在較多短板弱項,生態環境治理修復任重道遠;公共服務供給仍需加強,醫療、教育、文體等領域與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還有一定差距;營商環境還需持續優化,一些長期困擾市場主體的堵點亟需解決;政策落實和政務服務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我們要直面這些問題,認真加以解決,不負人民重託。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牢固樹立項目爲王理念。堅持工作項目化、項目目標化、目標節點化、節點責任化,實施高端裝備製造、基礎設施、民生建設等領域重點項目。今年市級重點調度項目97個,省級重點項目44個,計劃完成投資239.7億元(不含儲備項目)。全過程、“店小二”式做好項目服務,持續推進金派克新能源、昇潤鋁業等31個項目開工建設,確保華智藥業等14個項目投入運營,年產2萬噸大麴酒釀造提質增效項目、年產260萬噸水泥綠色智能示範線項目、蔡王莊搬遷等項目竣工投產,儘快推動金巖高嶺土高值化資源綜合利用、雨佳木業等項目成爲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進一步圍繞產業導向,引導產業集聚再加力。深入分析全區產業現狀和重點企業發展情況,圍繞安徽礦機、中芬礦機、維爾發機牀等裝備製造主導產業企業做大做強、重點培育金彭新能源電池包、瑞德磁材、華智藥業等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製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積極開展固鏈強鏈補鏈,圍繞產業鏈佈局招商鏈,加快實現龍頭項目核心帶動、下游產業配套補強的產業格局。

(三)進一步擴大推介實效,營造招引氛圍再加力。積極對接市級駐京、滬、珠三角聯絡處和全市雙招雙引先鋒團,不斷拓寬招商項目信息渠道。加強與淮北總商會和各個異地商會的溝通交流,形成合作機制,大力推動以商招商,定期邀請重點招商區域客商來區考察,針對我區營商環境、扶持政策等方面進行宣傳推介,在全區掀起新一輪招商熱潮。積極推進段園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建設,有效承接徐州地區產業轉移。

(四)進一步緊盯項目進度,提升服務效能再加力。堅持項目“全生命週期”服務督辦機制,對計劃總投資堅持項目“全生命週期”服務督辦機制,對計劃總投資5億元的博彙工程機械項目、計劃總投資6億元的上格新型板材項目等重大在談項目,主要領導同志親自推動,定期溝通,高效對接企業訴求;對投資50億元的金彭新能源電池包項目、投資2億元的高端新型環保材料項目等已簽約未開工項目,進一步完善工作推進清單,壓緊壓實工作責任,力促項目早開工、早建設;對已開工在建項目,完善項目全流程服務機制,由區級領導包保聯繫、區直部門配合,推動項目儘快投產運營、及時納統入規。

(五)進一步促進論證研判,優化項目質量再加力。通過科學研判,高質量引進項目。落實招商引資項目預審機制,常態化召開項目專題論證會,對項目從產業導向、企業情況、產品工藝流程、能耗、環評、安評、產值、稅收等方面綜合研判。根據不同產業、不同業態,制定和完善針對性強、有吸引力、便於操作的合作方案,堅持算“大賬”、算“長遠賬”。定期召開調度會議,全力破解要素制約難題,加大低效閒置用地出清力度,對工業企業用地情況進行摸底排查,力爭實現“土地等項目”、“拿地即開工”。

(六)大力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加快新興產業培育,重點扶持裝備製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等產業。發揮華智生物製藥等重點企業優勢,積極對接北京中關村管委會科技信息和生物醫藥板塊,全面承接京滬蘇浙粵等地生物醫藥企業產業轉移和技術合作。儘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推動中冶淮海、紫朔環保等企業產學研一體化深度融合。抓好5G、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新技術應用,搶佔發展“智高點”,力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15%以上。發揮智慧電商產業園優勢,積極發展電商經濟、平臺經濟,引導傳統工貿企業應用“互聯網+”,開展特色產品網上展示展銷,努力實現網絡零售額1.3億元,培育電商銷售1000萬元以上企業2家。深入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加速成長行動,強化動態管理、跟蹤服務,加快培育一批高成長性和知識產權密集型企業,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0家以上,確保高新技術企業總數超30家。深化政產學研對接,支持企業與高校院所合作共建,推進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和市場化運營。放大產業集羣效應,全力打造長三角煤礦智能化裝備研發生產基地。紮實推進雙創平臺建設,創建段園省級科技孵化器,推動淮北礦山機電裝備省級科技孵化器提檔升級,持續加強杜集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新增註冊商標190件。

(七)推動現代服務業提檔升級。繁榮活躍夜間消費市場,傾力打造以吾悅廣場海上海主題商業街、龍溪奧萊廣場等爲代表的特色商業街區。促進商旅文體跨界融合,加快淮北歡樂世界三期水上樂園建設,積極創建南山4A級景區,全力打造東山文化旅遊產業帶。依託大榭現代物流、杭淮惠龍物流園等,多管齊下打通堵點,促進冷鏈物流高質量發展。聚焦“一老一小”特殊羣體,加強新建、改造小區配套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加快構建醫養康養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支持社會力量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高質量辦好第八屆段園葡萄採摘節。深度挖掘南山村、梧桐谷等文化資源內涵,力爭將漢文化、犁下藏劉邦、高山流水遇知音等文化記憶轉化爲互動體驗式、可視性成果。

(八)持續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主動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重大戰略佈局,用好用足國家發改委《滬蘇浙城市結對幫扶皖北城市實施方案》、安徽省《推進落實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工作方案》等政策,更高水平推進園區開放合作,深度參與長三角產業分工合作。加快實施內外互聯互通路網建設,同步推動淮北至徐州觀音機場快速通道、徐州至蕭縣城際軌道交通S4號線等項目取得實質進展。加大與閔行區七寶鎮、徐州市銅山區、揚州市廣陵經濟開發區等地對接合作,深入交流結對共建。全力打造段園特色衛星鎮,努力扮靚城市北大門。

(九)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科創北城路網,力爭改造提升東外環路。高質量完成第三次國土調查和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建立全域統一、責權清晰、規範高效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堅持多點聯動、成片開發,提速科創北城、東湖商圈、龍山路、朔西湖、開發區、段園等重點片區建設,以點帶面推動組團發展。加快青年東路、金融服務中心建設,推動東湖片區現代服務業提質擴容。支持段園省級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積極承接徐州產業轉移,深度融入服務淮海經濟區分工協作。實施一批口袋公園、臨街綠地,讓市民開門見綠、推窗現景。推深做實朔西湖重點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着力打造享譽全國的沉陷區治理樣板工程。

(十)高水平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統籌抓好糧食、生豬等農產品生產保供,確保糧食總產穩定在8.5萬噸以上,生豬存欄達6.5萬頭。鞏固提升高嶽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園、高策現代農業科技園,加快推進杜集區鄉村振興、新農利合冷鏈物流中心等項目建設。大力培育潤豐黃桃、假日陽光果蔬等淮優農產品,全力打造長三角綠色“菜籃子”基地。力爭農產品加工值突破30億元。實施龍岱河及支流治理,貫通龍河、岱河與朔西湖連接水系,實現河湖聯通,提高閘河防洪排澇能力。繼續推進“廁所革命”,確保衛生廁所普及率達88%以上。以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爲抓手,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重點實施朔裏鎮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項目,立足生態修復、土地開發、農民集聚、產業導入,打造全市新樣板。新建“四好農村路”擴面延伸工程4公里、養護提升工程7.5公里,推動公路向周邊地區和城市道路延伸銜接、互聯互通。有序推進村莊規劃編制,提速打造段園葡萄小鎮、南山漢文化和長壽養生旅遊小鎮、梧桐谷綜合農旅項目。

(十一)兜牢民生保障底線。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建立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常態化開展監測預警,健全農村低收入人口分類幫扶機制。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突出抓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羣體就業幫扶,新增城鎮就業1.1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7%以內,開發公益性崗位400個。持續推進全民醫保,真正讓參保人“看好病、少花錢、少跑腿”。貫徹落實《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根治欠薪工作。完善“救急難”機制,加強困難羣體臨時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