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彙報材料

“三感社區”建設彙報材料

以“三個多用”開創漁安“三感社區”新未來

“三感社區”建設彙報材料

中共雲巖區委黨校杜明英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爲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新時代,人民的經濟需求由原來的基本生活滿足型轉向綜合發展型、富裕提升型,而且人民在政治生活上對民主法治的要求、在文化生活上對精神文明的要求、在社會生活上對公平正義的要求、在生態文明方面對優美環境的要求也更加迫切。

雲巖漁安新城,隨着貴陽城市空間拓展應運而生。作爲首個公共配套設施齊全的失地農民回遷安置大型示範小區,漁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居民收入大幅增加、經濟迅速發展。但與此同時,快速成長的煩惱也接踵而至,徵地補償中的快速“致富”、農民的極速市民化、可持續經濟發展模式缺乏等問題愈加暴露,人民羣衆對過上高品質的幸福生活有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與基層治理短板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爲此,雲巖區以習近平總書記的“三個多用”(在聯繫服務羣衆上多用情、在宣傳教育羣衆上多用心、在組織凝聚羣衆上多用力)爲根本遵循,結合省委常委、貴陽市委書記趙德明同志關於“三感社區”的創建要求,形成黨建引領下的基層社會治理共同體,開創漁安新城“三感社區”新未來。

一、在聯繫服務羣衆上多用情情滿家園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們黨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密切聯繫羣衆是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我們黨來自人民、根植人民,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基層黨組織是黨聯繫羣衆的橋樑和紐帶,是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最後一公里”。一是堅持用心換情,牢牢紮根人民。街道黨工委通過開展主題爲“心裏話兒向黨說、羣衆話兒記心上”的壩壩會,讓羣衆敞開心扉,暢所欲言,傾聽社情民意,關注羣衆生活的熱點難點,詳細梳理羣衆反映的問題和困難,“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解決,一年接着一年幹”,用階段性的成果迴應羣衆的合理需求。二是深入開展走訪羣衆的活動,問需於民,問計於民。街道黨工委班子帶頭,凝聚轄區黨員力量,組成黨員志願小分隊,逐戶探訪居民羣衆,走進羣衆生活、走進羣衆心中,踏踏實實爲羣衆辦好每一件事,及時掌握羣衆生活困難和問題,以實際行動贏得羣衆認可,用紮實的工作作風贏得人民羣衆的信賴。三是精準對接羣衆需求,持續補足民生短板。通過傾聽民意和入戶探訪等實踐工作,建立“1+9+2”的工作模式,以解決人民羣衆在“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八個方面的“更”作爲重點,着力補齊民生領域的突出短板,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檢驗工作成效。

二、在宣傳教育羣衆上多用心心繫羣衆

以百姓心爲心,以羣衆事爲事。“關心羣衆的痛癢,就得真心實意地爲羣衆謀利益,解決羣衆的生產和生活的問題,鹽的問題,米的問題,房子的問題,衣的問題,生小孩子的問題,解決羣衆的一切問題”。人民羣衆是我們黨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黨的力量和智慧源泉,宣傳教育羣衆是黨密切聯繫羣衆的重要工作。一是講好漁安故事,打造富有漁安特色的街道文化。深入瞭解和挖掘漁安發展的歷史進程,形成具有轄區特色的街道文化,利用展板、宣傳欄等具象手段和視聽、多媒體等信息技術手段,讓漁安人瞭解漁安歷史發展,提升文化素養、文化自信。二是用好黨建中心平臺,豐富羣衆精神文化生活。漁安街道黨建文化服務中心以“一層一特色,一樓一主題”的形式,將漁安幸福黨建、地方特色文化、現場實踐體驗等融爲一體,爲居民羣衆提供優質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務,豐富了轄區羣衆的業餘精神文化生活。三是建好黨工委黨校,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黨校雖然是幹部教育培訓的主陣地,但在宣傳教育、服務羣衆工作也發揮着重要作用。通過建立黨工委黨校,利用“一月一黨課”的專題講授、現場微課堂等傳播手段,用老百姓聽得懂、聽得進的家常話,定期對轄區羣衆進行教育引導和實踐養成,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區教育各方面,引導全體人民自覺踐行,促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的逐步形成讓社區煥發出文明新氣象。

三、在組織凝聚羣衆上多用力合力共建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羣衆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羣衆是我們力量的源泉。”我們黨之所以能夠領導人民羣衆,是因爲全心全意爲羣衆服務,反映羣衆的利益和意志,而且努力幫助羣衆組織起來,爲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奮鬥。

(一)構建大黨建下的基層社會治理共同體

街道黨工委堅持建立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衆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從基層黨組織功能提升和黨員幹部能力作風抓起,整合“和家”物業,運用綜治指揮調度中心,構建起“信息全收集、事態全掌控、服務全覆蓋”的社會治理模式,藉助科技力量提升治理手段。

(二)引入“兩個理念”,以發展凝聚人心

通過引入社會資本、利益聯結理念,對漁安新城實施圍合式管理,合理開放圍合管理後形成的廣告位、停車位、社區商業等資源,構建政府和社會資本“雙輪驅動”的合作治理模式。創新和完善利益聯結機制,不斷強化區平臺公司、村集體公司和村民之間的利益聯結,進一步盤活閒置多年的國有商業資產、進一步激活村集體經濟的發展積極性,進一步保障村民合理分享漁安新城商業資產的運營收益。

(三)強化“三全服務”,提升民生質量

通過管理服務“全覆蓋”、區域訴求“全響應”、服務設施“全開放”,建立以人口、房屋爲基礎的綜合數據庫,實現人、物、情、事、組織等信息全要素掌握,實現管理“全覆蓋”、服務“零距離”。

(四)實現“四大提升”,迴應羣衆的所期所盼

通過堅持全方位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做到羣衆需求在哪,配套建設就跟到哪,把與人民羣衆切身利益直接相關的需求作爲將黨和政府最需要投入精力和資源的重點工作。從交通、醫療、教育、就業、人居環境、安全等方面入手,解決羣衆的具體問題。一是不斷提升公路路網暢通水平。漁安新城片區先後開通北京東路、水東路、中環路等交通主幹道建成通車,極大便捷片區村(居)民出行。同時,結合全區實施城市能級躍升三年行動計劃,排除萬難打通斷頭路,積極配合延安東路延伸段建設,建成後漁安新城到市中心僅5分鐘車程。在完善漁安新城片區交通路網建設的同時,溝通協調貴陽公交集團,開通多條經過漁安新城的公交線路,並設立多個首末站和停靠站,建成多條快速公交停靠的BRT漁安站,公共交通出行實現全覆蓋。二是不斷提升公共服務保障水平。打造“15分鐘醫療健康服務圈”。建成2300平方米的水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周邊建成水東社區第一、第二、第三衛生服務站以及安井村、漁安村衛生所,服務半徑輻射漁安新城、未來方舟等區域,初步建立起完善的社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爲轄區居民做好醫療保障。完善教育配套服務。全力加強教育資源的引進、落地工作,設公辦幼兒園1所,提供學位350個,普惠性民辦幼兒園10所,提供學位近1700個;公辦國小1所36個班,提供學位1800個;公辦中學1所24個班,提供學位1400個;民辦中學1所20個班,提供學位1200個,基本滿足轄區羣衆的教育需求。優化生活服務環境,改善人居環境,打造精神文化陣地,以小劇場、音樂室、體育場館、電子競技館、數字影院、漁安新城AB區圖書館爲主題特色的“文體活動中心”。建設“社區非遺互動館”“社區品茶社”“社區大數據中心”“社區電子競技基地”“社區小劇場”。三是不斷提升助民興業水平。打造漁安新城“社區車間”“就業小站”“創客沙龍”“淘就業”平臺,多渠道、多途徑創造就業機會、發佈就業信息、開展從業培訓等,並落實好各項就業優惠政策,保持零就業家庭動態爲零。創辦“社區車間”,激發羣衆創新創業活力。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策劃實施全市第一家城市“社區車間”,多元化激發村集體經濟發展,努力解決貧困人口在家就業問題,激發創業活力。四是不斷提升平安建設水平。建立健全羣防羣治、信息上報、宣傳教育等機制,打造義務巡邏隊,讓轄區羣衆參與到治安防範工作中來,全面提高羣衆安全感。積極引入科技手段,探索實踐漁安新城“信息全收集、事態全掌控、服務全覆蓋”的社會治理模式。先後投入200萬元綜合治理專項資金,設置收費道閘,加裝交通違法、安防監控探頭及智慧門禁,建設集物業管理、實有人口管理、輿情數據監控、公安天網工程、平安工程爲一體的“智慧社區”綜合數據管理平臺。

(五)培育羣衆的主體意識,合力構建“三感”精神家園

根據不同羣體需求,通過寓教於樂的活動,拉近居民間距離,增進彼此信任,增強“主人翁”意識。利用漁安特有的文化和環境特點,通過社區公約來規範居民權利義務,從制度上推動居民參與公共事務管理,在參與中培育主體意識。通過發現身邊人物的好人好事塑造典型模範,營造強有力的輿論氛圍,培育羣衆積極參與、熱愛公益、恪守規則的公共精神,合力打造“三感”精神家園。

“三個多用”飽含以人民爲中心的深厚情懷,“三感社區”就是這一思想的生動實踐。“三感社區”的創建,就是始終把人民羣衆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做決策時深入廣大羣衆中間認真調查研究,把身子沉下去,把思想沉下去,廣泛聽取羣衆意見,從人民羣衆需要的事情做起,從讓人民羣衆滿意的事情做起,啓發羣衆覺悟,把羣衆的力量組織和發動起來,充分調動了人民羣衆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合力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良好的社會秩序,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