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歷史上的清朝(新版多篇)

歷史上的清朝(新版多篇)

清朝歷史 篇一

清朝歷史中包含哪些民族特色

大家知道,清王朝是從東北興起的,由女真的後裔首先創建的一個較小的民族政權,後來在與明朝的搏鬥當中慢慢壯大起來,最後取而代之,於1644年建立了統一的大清王朝。

那麼,它跟被取代的明朝有什麼區別呢?通過對比,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清朝的民族特色。明朝是在推翻征服者(蒙古人建立的大元王朝)基礎上建立的。所以明朝在一開始打出的旗號,就是清除蒙元的影響。最典型就是朱元璋的四句口號:驅逐韃虜,恢復中華,陳綱立紀,救濟斯民,這是朱元璋《諭中原檄》裏面提出來的。

當然,原本里面也有不同的說法,比方說“恢復中華”最初叫“光復中華”,不管怎麼樣,不影響基本意思。很顯然,他這是採取民族革命式的立場,來組織這場反元運動的。所以在他確立的明朝帝國,政治架構其實是以中國先秦理想的國家模式爲他的模式的。明朝帝國的政治結構我們可以簡單的說是“華夏+四夷”的模式。

所謂華夏,就是以居住在長城以內的中原地區的漢族爲中心,各個邊疆民族住在漢族的周邊。明帝國在邊疆以外,而且採取的政治策略是“守在四夷”。“守在四夷”是儒家的傳統理論,認爲漢族作爲文明高的一方,應該是居住在國家中心的位置,少數民族因爲文化落後,應該住在國家的邊緣區域。

所以在明朝對待國內其他民族的策略,是實行懷柔政策。最初設立衛所,比方說在東北,女真就設立了各種各樣的衛所,任用少數民族的人士擔任衛所的首長。但是這些少數民族人士的首領,一般不被允許來到京城,而是在明朝確立的邊防界限之外活動,最多允許進入到邊界的城市。所以,他們基本上沒有機會跟明朝的主體民族——漢族進行接觸。

當然,明朝也曾在特殊時期對少數民族實行比較柔和的政策,比方說,曾經封蒙古的俺答汗爲順義王,曾把三衛的首長遷到明朝的近邊地區居住。但是從總體來看,明朝是排斥邊疆民族的。

作爲最初明朝轄下的滿洲,滿洲這個名稱出現得很晚,有各種各樣的說法,有說是從李滿住這個人名來的,但他其實是女真族的後裔。女真族的後裔在15世紀末慢慢強大起來以後,開始內部的統一事業,就是從努爾哈赤開始的。努爾哈赤首先統一了建州的內部,隨後又統一了鄰近的兩大女真部落。一部分是所謂的海西女真的四部;另外一部分是更遠的靠近黑龍江地區的野人(東海)女真的一些部落。這樣就形成了自己的滿洲的政權。

滿洲政權對外的國名有變化,最早他們稱自己爲“後金”,後來改爲“大金”,1636年以後又改爲“大清”。這個政權從1636年以後,已經帶有了明顯的學習漢文化的色彩,比如在確定國號的時候,“大清”就是針對他要反抗的大明。

我們知道,明和清在字面的含義上都是接近的,清明清明,政治清明,所以他蘊含着對抗、分庭抗禮的意味。需要注意的就是,這個政權從一開始就是以多民族的多元共存作爲自己的特色的。大家知道,女真的部落雖然很多,但是人數很少,要跟明朝對抗,那它必須儘快地吸納周邊的各種各樣的部落。

屬於自己同一個文化的女真的部落,那自然是發展的重點;跟自己鄰近的有共同點的部落,比方說蒙古人,也成爲它積極吸收的部分。在金國時代,滿洲政權事實上已經形成了以女真後裔做基幹,同時吸收蒙古人,再後來吸收了一部分遼東漢人的民族。所以在入關以前,滿洲人建立的政權其實已經是以滿、蒙、漢三族爲主要民族。當然還有其他的一些族系,比如說北方的通古斯人的一些民族,像索倫人這樣一些部落。

入關以後,它的民族性得到了加強。爲什麼呢?因爲有人統計過,在入關之初,八旗系統的人口不超過20萬人。從戰鬥力上來說,這是一支精兵,但是如果要統治明朝轄下的廣大版圖,區區20萬人是遠遠不夠的。

所以在入關之初,在跟明朝鏖戰的時候,清朝對北方民族基本上採取的就是源源不斷補充的政策,不斷的把北方其他族系的民族,索倫、達斡爾、鄂倫春等民族吸引或者加入到八旗隊伍裏面,這些人叫做“新滿洲”。

爲什麼呢?因爲他們不是女真人,但是他們畢竟跟女真人的文化是相近的,在習俗、語言上,在各個方面屬於一個大的系統,叫“北方族系”系統,所以把他們全部納入到滿洲這個陣營當中,來跟明朝爭奪天下。這個過程從1644年到1681年,經歷了三十幾年的時間。這三十幾年的時間裏,他先跟李自成作戰,然後跟南明的勢力作戰,奪取明朝的版圖。

從民族層面來判斷,清朝初年的民族關係,可以用康熙皇帝使用過的幾個概念來表述一下。

第一個概念是“首崇滿洲”,尊崇滿洲。滿洲作爲征服者,是主體部分,是這個政權的主人,所以當然首先要得到重用,在社會、政治地位上要得到優先。

其次,康熙皇帝使用的概念叫“滿蒙一家”。這個概念講的是什麼呢?就是滿蒙兩個民族是要融爲一體的,通過什麼辦法呢?通過滿蒙聯姻,通過政治上的結盟來實現這樣一個目標。

有關滿蒙聯姻,國內已經做過非常充分的研究,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看一看南開大學杜家驥教授的《清朝的滿蒙聯姻研究》,這部著作有六十多萬字,非常詳盡地歸納和闡述了清朝滿蒙兩個民族通婚聯姻的過程,分析了他們的影響。

那麼簡單地說,在整個清代,滿蒙兩個民族是持續不斷地大規模地聯姻。聯姻首先是清朝皇室帶頭,從努爾哈赤開始,到皇太極,到順治,這幾代皇帝都帶頭跟蒙古貴族通婚。努爾哈赤有兩個妃子是蒙古族的;皇太極封的五宮后妃全部都來自蒙古;順治有一半的蒙古血統,順治的母親孝莊太后是蒙古科爾沁部貴族的女兒,順治的兩個皇后都是科爾沁貴族的女兒。

所以從皇帝這個角度來看,一直到乾隆皇帝還有蒙古人的妃子。當然皇后已經不是了,康熙的皇后就不是蒙古人,雍正也不是,乾隆也不是,但是他們都有蒙古人的妃子。而且清朝的歷代皇帝都有蒙古的血統,這是一個很明顯的事實。這樣的聯姻有將近七百次(我說的不光是皇室,還有滿洲的貴族大臣,但是以皇室爲主),涉及到內蒙古、外蒙古和西蒙古的很多個部落,以內蒙古爲主,特別是科爾沁部。

歷史上的清朝:雍正帝唯一的皇后 篇二

清第三代皇帝雍正以非正常手段奪得皇位,至於這非正常手段是什麼,正史諱莫如深,沒有直接記載。唯有野史說他聯結皇親科隆多,將“傳位十四子”的康熙遺詔篡改爲“傳位於四子”,因而從其他兄弟手中奪取了皇位。其真實性如何,無從考證。

雍正即位後,首先做的事,便是想出一個立儲的新法子。一天,他召集五大臣及滿漢文武官員去乾清宮商議要事。他坐在龍椅上,對衆大臣說:“父皇在世時,曾立二阿哥爲太子,後來廢而又立,立而又廢。父皇晚年,常爲此悶悶不樂。朕想到,立儲乃國家大計,不立不好,明立又不好,你們有何妙策?”大臣們面面相覷,半晌,齊聲奏道:“臣等愚昧,憑聖上意願定奪便是!”雍正帝又說道:“朕以爲,立皇太子與一般政事不同。一般政治須勞大臣們一起商量而定,立太子的事,做君王的理應獨斷專行。譬如朕目下有好幾個皇子,倘讓衆大臣議定,則衆口必不一致,讓朕難以定奪。何況,明立太子,免不了兄弟爭奪,惹出禍端,因此朕再三籌劃,想出了一個變通法子,朕私下擬定皇儲爲誰,寫在詔書上,密封收進匣內,”說到這裏,雍正帝把頭向上一擡,手朝上面一指,說:“匣子就安放在這塊‘正大光明’匾額的後面。你們說這樣可好?”大臣們一聽,異口同聲回答道:“皇上思慮如此周詳,臣下豈有異議?”當下,雍正帝便命衆大臣退出殿去,只留下事務大臣在內,他親手密書皇太子的名字,封藏在匣內,又命侍衛攀緣木梯而上,把這錦匣安放在匾額後面。從這以後,代代清帝都照雍正的做法,把皇太子名字藏在正大光明匾後面,於是清帝傳位才避免了宮廷內亂。

雍正這樣做,從側面印證了他奪取皇位的手段是有問題的,因而不希望自己的後代學樣。雍正的死,也是個蹊蹺,史籍記載十分奧妙。雍正十三年的一天,白天,這位皇帝還在同莊親王允祿、樑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等人在大內議事,到了晚上,突然暴亡,宮內外都不知什麼原因。史料中也未有可靠的記載。只是有一事顯得奇怪。自雍正朝之後,皇帝每召幸妃嬪,這些女子都必須脫去所有小衣,外罩長袍,由宮監託舉或抱入皇帝寢宮,然後脫下外罩的長袍,裸體赤身去侍候皇帝。據清代宮人傳說,這並不是爲貪圖肉慾的歡樂,而是防備妃嬪行刺。後人猜想這條規矩的設立,也許與雍正的暴死有關係。雍正只有一個正式皇后,姓烏喇那拉氏,是內大臣費揚古的女兒。

這位皇后少年時代即入宮侍奉,當時康熙帝很喜愛她,作主將她許配皇四子,爲雍親王的正室嫡福晉。雍正元年被冊爲皇后時已屆中年了。雍正帝同她相親相愛,可惜她死於雍正九年九月。死的那一天,雍正帝異常傷心,他自己大病剛好,想親自去爲皇后合棺送行,大臣們竭力勸阻才作罷。於是下諭旨道:“皇后自重髫之年即侍奉皇父,與朕結合,四十多年孝順恭謹始終如一。我因患病多時好容易痊癒,若親臨喪事,恐怕會觸景生情過度悲傷,致使舊病復發。我未盡到夫婦間的禮數,心中很是難受,但大臣們勸我說,明代也沒有皇后喪禮皇帝非親自莫祭不可的規定,因此,我今特今皇子們朝夕奠祭。”言語中流露出莫大的哀痛。

烏喇那拉皇后諡號“孝敬”,與雍正帝合葬泰陵。繼承皇位的皇四子弘曆(乾隆帝),是雍正帝的熹貴妃鈕祜祿氏生的。熹貴妃在乾隆朝被尊爲皇太后,於乾隆四十二年才死,死後被諡爲皇后。

清朝有哪些詩人 篇三

1、龔自珍

龔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號定庵。漢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晚年居住崑山羽琌山館,又號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詩人、文學家和改良主義的先驅者。

龔自珍曾任內閣中書、宗人府主事和禮部主事等官職。主張革除弊政,抵制外國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則徐禁除鴉片。48歲辭官南歸,次年卒於江蘇丹陽雲陽書院。他的詩文主張“更法”、“改圖”,揭露清統治者的腐朽,洋溢着愛國熱情,被柳亞子譽爲“三百年來第一流”。

2、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爲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

納蘭性德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元文賞識。十八歲考中舉人,次年成爲貢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1676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納蘭性德曾拜徐乾學爲師。

3、袁枚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錢塘人,祖籍浙江慈溪。 清朝乾嘉時期代表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和美食家。

乾隆四年(1739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外調江蘇,先後於溧水、江寧、江浦、沭陽任縣令七年,爲官政治勤政頗有名聲,奈仕途不順,無意吏祿;乾隆十四年(1749)辭官隱居於南京小倉山隨園,吟詠其中,廣收詩弟子,女弟子尤衆。

4、鄭板橋

鄭板橋(1693-1765),原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官山東範縣、濰縣縣令,政績顯著,後客居揚州,以賣畫爲生,爲“揚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鄭板橋一生只畫蘭、竹、石,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是清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

5、顧炎武

顧炎武(1613.7.15—1682.2.15),漢族,明朝南直隸蘇州府崑山(今江蘇省崑山市)千燈鎮人,本名絳,乳名藩漢,別名繼坤、圭年,字忠清、寧人,亦自署蔣山傭;南都敗後,因爲仰慕文天祥學生王炎午的爲人,改名炎武。

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學者尊爲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傑出的思想家、經學家、史地學家和音韻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爲明末清初“三大儒”。

清朝有哪些詩人 篇四

1、徐端

朝代:清代 作品數:19篇

詩人簡介:徐端(約1754—1812)字肇之,浙江德清人,清朝大臣。父振甲,官江蘇清河知縣。端少隨任,習於河事。入貲爲通判。乾隆中,河決青龍岡。振甲知涉縣,分挑引河,端佐役,大學士阿桂督工,。

詩人作品大全:《八月十八日觀潮》《壁侍者歸自廬山以詩間訊》《表兄王俊夫客當塗》《程明大送枸記數本侑》《城上謠·北風吹沙湖水黃》《病虐新差仲退折梅》《丙申元日》《丙申二月既望仲退再來山中》《丙申二月》

2、曹汝弼

朝代:清代 作品數:10篇

詩人簡介:曹汝弼,河南承宣布政使司開封府蘭陽縣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順治三年,登進士,授貴州道試監察御史,後任湖廣湖北巡按御史。順治五年,任順天巡按御史。順治八年,任陝。

詩人作品大全:《懷寄披雲峯誠上人》《喜友人過隱居》《再寄·江城從別後》《贈披雲峯嶽長老》《贈僧·一從叨命服》《彩雲軒·洞府神仙此是家》《孤青峯·琳館鬆扉白晝扃》《遺履軒·仙客相從往玉都》《贈逍遙子》

3、周燾

朝代:清代 作品數:6篇

詩人簡介:周燾 字迪循,號桐圃,清乾隆四年(1739年)舉進士。奉命稽察大同糧倉時,不畏權勢,一次彈劾貪贓枉法者數十人,得罪不少權貴要員,因此被貶爲吏部郎中。乾隆十五年任廣東鄉試主。

詩人作品大全:《合江亭·共思赤腳踏層冰》《和吳拭暑雪軒》《詩一首·東山蠟屣壞車輪》《題羅漢院小閣》《遊天竺觀激水》《再宿次前韻》

4、黃登

朝代:清代 作品數:6篇

詩人簡介:黃登,字俊升、積庵,廣東番禺人,好學,工詩,善鼓琴,明亡,築南軒亦非亭,與屈大均、陶璜、鄺日晉、羅謙相往還,有高士之稱,與樑無枝等創立黃村探梅詩社,延樑佩蘭主之。著有《見堂。

詩人作品大全:《萬峯庵·上到山巔曉色分》《題三巖·飄然投紱臥雲林》《題三巖·占斷煙霞老一丘》《遊洞霄宮》《遊洞霄宮·山鎖清溪溪鎖峯》《遊洞霄·我厭城市喧》

5、葉巽齋

朝代:清代 作品數:6篇

詩人簡介:葉巽齋(1872—1959),名謙之,字遜也,號巽齋嶺翁,齋名巽齋, 江西省大餘縣青龍鎮元龍村人。作品受清代畫家、陶瓷藝術家王炳榮的影響較深,其構圖、用筆、設色與王炳榮同出一。

詩人作品大全:《壽湯吏部》《十月·維此十月》《感皇恩·冬嶺秀喬松》《雨中花·飣鬥雲山》《滿庭芳·有分非難》《醉蓬萊·怪柳吟翻雪》

6、張仲舉

朝代:清代 作品數:4篇

詩人簡介:張仲舉,中國清朝官員,生卒年不詳。於1686年擔任福建巡撫,主要從事福建之軍政事務,品等約爲二品。前任福建巡撫是金鋐;繼任福建巡撫是卞永譽。死於安逸,被當地人民所紀念。

詩人作品大全:《閒詠·池上新荷綠》《廬山看雲一絕句》《寄題玉山詩一百韻》《送李推官謫湖南》

7、周榘

朝代:清代 作品數:4篇

詩人簡介:周榘,字於平,號幔亭,江寧(今南京)人。與袁枚(一七一六至一七九七)友善。窮六書源流,一波一磔不苟下。嘗登泰岱、遊黃山鐫名最高嶺,手摩揚開母石闕、太室碑以歸。多巧思,能於。

詩人作品大全:《客夜·棄置仍爲客》《入峽源庵中讀書》《王均章畫虞山圖》《吊席心齋鍊師和少師姚公韻》

8、陳韶

朝代:清代 作品數:2篇

詩人簡介:陳韶,[清]字九儀,號花南,一作華南,青浦(今屬上海市)人。爲台州通制。工詩畫,遊跡遍齊、秦、燕、趙、楚、蔡,後居西湖梅莊,與華秋槎、鮑滌飲(廷博)諸子結詩會。所寫山水,亦有詩。

詩人作品大全:《旅館秋夜不寐》《早春書懷》

9、周之翰

朝代:清代 作品數:3篇

詩人簡介:周之翰,1826年出生,亦名儕亮,字西屏,貴州麻哈州(今麻江縣)景陽鄉人。周之翰,周誠之父,周恭壽、周昌壽的祖父。清咸豐元年(公元1851年)舉人,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應試,以第一名補。

詩人作品大全:《題疏山·危亭敞層巔》《送馬秋野千戶出征淮西》《寒夜擁爐瓶梅枯凍戲爲作下火詩》

10、周啓

朝代:清代 作品數:4篇

詩人簡介:周啓嶲於順治四年(1647年)中式丁亥科二甲第二名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內弘文院編修,官至鴻臚寺少卿。著有《澹木齋文集》、《澹木齋詩集》。朱汝珍,《詞林輯略》, 清代。

詩人作品大全:《中都龍興寺伏睹御書》《蜀王殿下守中都奉餞誌喜》《春日雜興·一片殘紅落紫苔》

清朝歷史 篇五

清朝12位皇帝

清朝(1636年—1912年)是我國曆史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共有12位皇帝,享國共268年。在這12位皇帝中,有雄才大略的,有碌碌無爲的,也有懦弱無能的,拋開歷史因素不談,都說相由心生,光從皇帝的長相,就能看出清朝的國運。

清太祖努爾哈赤(1559年—1626年):25歲起兵統一女真各部,之後建立後金,割據遼東,是清朝的奠基人。

清太宗皇太極(1592年—1643年):努爾哈赤的第八子,清朝的開國皇帝,在位十七年,這期間不斷髮展生產,增強兵力,於明朝作戰,爲滿清入關入主中原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清世祖順治(1638年—1661年):皇太極的第九子,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6歲登基,在位期間努力發展生產,恢復戰亂後的經濟,整頓吏治,重視發揮漢官的作用,全國領土除東南沿海外基本得到統一,但24歲就英年早逝。

清聖祖康熙(1654年—1722年):順治的第三子,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2年,是我國曆史上在位期間最長的一位皇帝,康熙皇帝的功績大家都耳熟能詳,除掉鰲拜,平定三藩,統一臺灣,三徵葛爾丹都取得了勝利,爲國家統一領土完整作出過重大貢獻。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雄才大略的君主。

清世祖雍正(1678年—1735年):康熙的第四子,44歲繼承皇位,在位13年期間,加強中央集權,整頓吏治,財政,平定青海羅卜藏丹津的叛亂等,並創立祕密立儲制度,雍正也是清朝最勤勞的皇帝。

清高宗乾隆(1711年—1799年):雍正的第四子,是我國曆史上實際掌權最長的皇帝,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在位期間使得康乾盛世達到了頂峯,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多民族得到統一。但乾隆晚年時國庫財用耗竭,清朝開始走向衰敗。

清仁宗嘉慶(1760年—1820年):乾隆的第十五子,在位25年,前四年並無實權,乾隆死後才獨掌大權,嘉慶本人比較痛恨貪官,一上臺就除掉了和珅,但嘉慶在之後的肅貪中成效甚微,清朝各地民族矛盾突出,如白蓮教叛亂等,嘉慶只能算得上守成之君,清朝出現了中衰。

清宣宗道光(1782年—1850年):嘉慶的第二個兒子,道光皇帝在位期間清朝進一步衰敗,雖然他做了一些努力,如嚴禁鴉片,厲行節儉,但由於能力有限,還是發生了著名的鴉片戰爭,清朝戰敗,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清朝和西方差距逐漸加大。

清文宗咸豐(1831年—1861年):道光皇帝的第四子,我國曆史上最後一位有實權的君王,在位期間爲挽救清王朝的危機,重用漢族官吏曾國藩平叛太平天國,捻軍起義等,但內憂外患不斷,與西方簽定了不少喪權辱國的條約,咸豐在世的時間也不長,31歲就去世了,而他最有名的是娶了個厲害的女人——慈禧。

清穆宗同治(1856年—1875年):咸豐帝的長子,6歲登基,母親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在位13年,重用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鎮壓了太平天國的起義,但19歲就去世了。

清德宗光緒(1871年—1908年):光緒皇帝的父親是醇親王奕譞,生母是慈禧的妹妹,因同治死後無子,因此繼承皇位,在位期間,慈禧把持朝政,爆發了甲午中日戰爭,清朝戰敗割地賠款,戊戌變法運動,觸動了慈禧的權利,因此慈禧重新垂簾聽政把光緒軟禁了起來,後來提前慈禧一天暴亡,享年38歲。

清憲宗宣統(1906年—1967年):宣統皇帝是中國的最後一位皇帝,這位末代皇帝在位期間結束了清朝的國運。

清朝歷史歷代皇帝 篇六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清朝滿族

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

廟號:清太祖 諡號:清高帝

登基時間:公元1616年 (天命)

愛新覺羅·皇太極清朝滿族

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

廟號:清太宗 諡號:清文帝

登基時間:公元1636年 (天聰)

愛新覺羅·福臨清朝滿族

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

廟號:清世祖 諡號:清章帝

登基時間:公元1644年 (順治)

愛新覺羅·玄燁清朝滿族

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

廟號:清聖祖 諡號:清仁帝

登基時間:公元1661年 (康熙)

愛新覺羅·胤禛清朝滿族

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

廟號:清世宗 諡號:清憲帝

登基時間:公元1723年 (雍正)

愛新覺羅·弘曆清朝滿族

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

廟號:清高宗 諡號:清純帝

登基時間:公元1736年 (乾隆)

愛新覺羅·顒琰清朝滿族

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

廟號:清仁宗 諡號:清睿帝

登基時間:公元1796年 (嘉慶)

愛新覺羅·旻寧清朝滿族

1782年9月16日-1850年2月25日

廟號:清宣宗 諡號:清成帝

登基時間:公元1821年 (道光)

愛新覺羅·奕詝清朝滿族

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

廟號:清文宗 諡號:清顯帝

登基時間:公元1850年 (咸豐)

愛新覺羅·載淳清朝滿族

1856年4月27日-1875年1月12日

廟號:清穆宗 諡號:清毅帝

登基時間:公元1861年 (同治)

愛新覺羅·載湉清朝滿族

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

廟號:清德宗 諡號:清景帝

登基時間:公元1875年 (光緒)

愛新覺羅·溥儀清朝滿族

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

諡號:清廢帝

登基時間:公元1909年 (宣統)

歷史上的清朝:同治皇后紅顏薄命 篇七

清朝入關後,第一任皇后共有九位(宣統帝未計),在坤寧宮大婚的有康熙帝、同治帝和光緒帝三位。可以說,清朝所有第一任皇后,沒有一位是好命的。我只選同治皇后一位,來看看她的悲劇故事。

同治帝6歲(虛歲)登極,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17歲的同治皇帝大婚。皇后阿魯特氏,蒙古正藍旗人。她出身於相府門第,書香之家,祖父賽尚阿爲大學士,父親崇綺(qǐ)爲狀元。史稱:“立國二百數十年,滿、蒙人試漢文獲授修撰者,止崇綺一人,士論榮之。”(《清史稿·崇綺傳》卷四百六十八)就是說清朝定鼎北京後的268年間,滿洲、蒙古人以漢文參加科舉考試而中狀元的,只有崇綺一人,士人以此爲榮。後遷侍講、戶部尚書、日講起居注官等。義和團失敗後,崇綺走保定,住蓮池書院,自縊而死。母親瓜爾佳氏,也是忠貞節烈的女子英傑。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時,她先派人預掘深坑,率一子四孫及兒媳等,分別男女,入坑活埋,闔門死難。

皇后阿魯特氏幼年,由父親崇綺親自授課,講解經史,學習詩詞,受到良好的家庭教養。她聰明賢惠,知書達理,性格剛烈,不善奉迎。阿魯特氏被立爲皇后,同治帝與皇后僅在坤寧宮居住兩天,就搬到養心殿後殿的體順堂居住。皇后遇齋戒期,居住在鍾粹官。(《翁文恭公日記》)

皇后阿魯特氏真是命薄,結婚兩年零兩個月,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日,同治帝崩於皇宮養心殿。同治帝的死,同下面一件事情有關。據說慈禧有“寡母心態”,嫉妒兒子同皇后親熱,不許兒子與皇后同房。慈禧太后不喜歡皇后阿魯特氏,而喜歡慧妃,要兒子同治帝對慧妃好。同治帝不敢違抗,又不喜歡慧妃,只好賭氣獨宿養心殿,生活寂寞寡歡。因爲慈禧太后處處刁難,皇后阿魯特氏日子過得很不舒心。同治帝病重,皇后護侍,也遭到慈禧太后的呵責。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記載:同治病重,皇后前去養心殿探視,二人說了些私房話,被慈禧皇太后知道。慈禧太后怒不可遏,闖入暖閣,“牽後發以出,且痛抶(chì,鞭笞)之”,並叫來太監預備大杖伺候。據說皇后情急之下說了句話:“媳婦是從大清門擡進來的,請太后給媳婦留點體面!”慈禧太后以側居西宮爲遺憾,也爲咸豐帝臨終前沒有冊立自己爲皇后而不滿。“從大清門擡進來的”這句話,刺痛了慈禧太后的心。慈禧太后大發雷霆,同治帝被嚇暈,病情愈加嚴重。慈禧太后見同治皇帝恐怖,才未對皇后動刑。同治帝之死,慈禧將責任栽到皇后頭上。

同治皇帝之死,這對一位年輕皇后來說,簡直是塌了天。皇后喪夫心情不好,慈禧喪子心情也不好。慈禧太后把氣往皇后身上撒。“未亡人”皇后阿魯特氏此時,大慟大悲,不思飲食,吞金自殺,獲救得生。皇后之父崇綺,奏告慈禧皇太后。皇太后回答:“可隨大行皇帝去罷!”皇帝死了,尚未入葬,稱大行皇帝,就是說可以隨夫——同治帝殉死。崇綺將此話告訴女兒。而且慈禧太后不爲同治帝立嗣,卻讓同治堂弟兼姨表弟的載湉(光緒)繼承皇位,就是說光緒帝繼承的不是同治帝,而是咸豐帝——這實際上是不爲皇后留餘地。皇后阿魯特氏被逼無奈,只有自盡一條路可走。光緒元年(1875年)二月二十日,同治帝死後74天,皇后阿魯特氏“遽爾崩逝”,才22歲,梓宮暫安於隆福寺。皇后阿魯特氏之死,或雲“絕食崩”,或雲“吞金死”。(唐邦治《清皇室四譜·后妃》)野史記載:同治帝皇后懷孕,慈禧太后恐其生男孩,將來纘(zuǎn,繼承)承大統,不能垂簾,故逼其死。有位御史潘敦儼,借天旱奏言:“後崩在穆宗升遐百日內,道路傳聞,或稱傷悲致疾,或雲絕粒殞生,奇節不彰,何以慰在天之靈?何以副兆民之望?”慈禧太后斥其謬妄,奪其官職。

明朝曾有一位皇后,是她的母親夢見圓月入懷而生下的。這個夢是真的還是編的,且不去管它。做父母的都希望女兒能有一個像圓月般的幸福人生,但是身爲皇后的都難以做到這一點,更何況普通百姓呢!嘉靖帝的陳皇后,人生失敗,告訴人們:禍生於多貪,患生於多欲。以上這些皇后的不幸人生的歷史啓示:人生如月,或圓或缺,坦然對待,自然輪迴。

明清28位皇帝的第一任皇后,雖居於天下女性之至高、至尊、至富、至貴的地位,但沒有一位是在泰安、泰寧、泰和、泰順中度過一生的。用老百姓的話來說,她們“全須全尾”、無怨無憾度過一生的,可以說是一個沒有!其實,人生本來就沒有十全十美的。我們老百姓生活中遇到一點磕碰、挫折、坎坷、困厄,都應坦然面對,淡定處之。

到底是誰推翻了清朝 篇八

清朝滅亡的直接原因是袁世凱,最根本的是廣大人民羣衆的辛亥革命!

清朝是袁世凱推翻的,帝制是孫中山終結的,這應該是沒有疑問的歷史。因爲當時的革命黨並沒有足夠的兵力推翻清朝,而且處於一種不統一的混亂狀態,其力量還不如以前的太平天國。推翻清朝是革命黨開的頭,立憲派後來加入,袁世凱收的功。這是當時的形勢所致,所謂形勢比人強。

辛亥革命時,漢族官僚拋棄了滿清,和肇始的革命黨一起倒滿,故而革命黨雖然力量不夠,也能奏起功,這當然是袁世凱起了關鍵作用。

當然袁世凱推翻清朝是爲了取滿清而代之,自己稱帝,動機和革命黨不同。成立中華民國時,孫中山力主中華民國主權在全體國民,並寫進了臨時約法,這是終結帝制的關鍵一着,有了法理依據,以後的鬥爭就是護法運動而已,任何人稱帝都是違背法理的,不得人心的。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於南京宣佈立國,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2月12日,袁世凱迫使宣統帝溥儀頒佈退位詔書,將權力交給袁世凱政府,清朝滅亡。

清朝歷史 篇九

清朝(公元1616年~公元1911年)是由女真族(滿族)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國歷史上繼元朝之後的第二個由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時期,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制國家。自此之後,中國脫離了帝制而轉入了民主革命時期。

女真族是滿族的前身,長期居住在今黑龍江一帶,以畜牧漁獵爲生。明朝後期,在女真族出現了一位出色的領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在他的統治下,女真族迅速崛起。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立“後金”,脫離了明朝的統治;雖然明朝多次派兵攻打女真族,但都被擊敗。公元1636年,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在瀋陽改國號爲清,正式開始了滅明的戰爭。明崇禎帝十七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後,遠在山海關的總兵吳三桂以爲明帝報仇爲名引清兵入關。此時皇太極已死,其子世祖福臨在攝政王多爾袞的輔佐下,於同年五月攻佔北京,四個月後清朝將都城遷至北京,開始了它在關內的統治。

世祖順治皇帝在位的十幾年裏,清朝的統治者一直忙於消滅李自成的部隊及一些明朝的殘餘力量。到順治十八年,吳三桂率軍入緬,消滅了明朝最後一支力量,清朝才徹底征服了中國。明朝降將吳三桂、耿仲明、尚可喜三人因滅明有功,分別被封爲雲南、福建、廣東的藩王。公元1662年,順治帝薨,其子玄曄在輔政大臣敖拜、索尼、蘇克薩哈等人的輔佐下登基即位,年號康熙,是爲清聖祖。康熙皇帝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的六十一年是清朝發展最快的一段時期。康熙即位之初,朝政一直由輔政大臣主持,致使敖拜結黨營私,嚴重危害了皇帝的統治。康熙八年,年僅十六歲的康熙成功的翦除敖拜及其黨羽,開始親政,先後平定了“三藩”叛亂、準葛爾部叛亂、西藏叛亂;招撫臺灣鄭氏家族;擊潰進入東北的沙俄軍,與之簽定《尼布楚條約》,使得清朝的統治得以加強。在經濟方面,康熙帝廢除原先滿人執行的圈地制度,並且鼓勵開荒,興修水利,減少農民的賦稅,使耕者有其田,大大加速了農業的發展。

康熙之後,繼雍正帝即位的乾隆帝也是清朝歷史上的一位明主。他在位的六十年是清朝的又一快速發展時期。乾隆皇帝在其父雍正的統治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經濟,國力更加昌盛;又以承德避暑山莊爲行宮,加強了同蒙、回等少數民族的聯繫,穩定了清朝對外族的統治。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統治的時期,社會穩定,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大清帝國達到了有史以來的鼎盛階段,史稱“康乾盛世”。

公元1796年,八十八歲的乾隆皇帝將帝位讓於其子仁宗顒琰,年號嘉慶,自己爲太上皇。嘉慶皇帝不如康熙帝與乾隆帝一樣有作爲;他在位二十五年,在統治上一直延續其父的政治方針,清朝進入了緩慢發展的階段。

公元1821年,嘉慶帝卒,由道光皇帝即位,是爲清宣宗。道光帝在位期間,西方各國已經開始進入中國的經濟市場,他們以鴉片來敲開中國的大門,使中國的白銀大量外流,人們深受鴉片毒害。1838年,道光帝爲了解決這一問題,任命林則徐爲欽差大臣去廣東主持禁菸。林則徐到廣東後,打擊煙販,沒收鴉片達兩百多萬斤,又在虎門當衆將其銷燬,即震驚中外的“虎門銷煙”。

虎門銷煙之後,英國於1840年以保護僑民爲名對中國宣戰,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公元1840年,林則徐在虎門銷煙以後,英政府以保護僑民爲名,出動軍艦企圖進攻廣州,史家一般以這一事件爲中國近代史的起點。

此時清王朝正值道光帝(1821~1851年)在位。戰爭伊始,道光帝認爲英軍不堪一擊,但隨着戰事的發展,英軍圍困珠江口、攻佔浙江定海、直逼天津大沽,使得道光帝大爲震驚,忙派琦善等人與英軍談判,同時又將林則徐治罪,重新開放廣州。然而,英軍並不滿足於此,他們繼續對虎門、寧波、廈門等地進行攻擊,並於1842年攻佔吳淞。至此,清政府不得不向與英國簽定《南京條約》。此後,法國和美國也效仿英國,與中國簽定了中法《黃埔條約》和中美《望夏條約》,中國的門戶從此被打開了。

公元1851年,清咸豐帝即位,在同年一月發生了震驚朝野的“太平天國”。 洪秀全以“拜上帝會”爲名,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發動起事。在兩年的時間裏,太平軍先後攻取了漢陽、嶽州、漢口、南京等南方重鎮,於1853年定都南京,頒佈《天朝田畝制度》,制訂官制,建立了太平天國。此後,太平天國又進行了數次北伐與西征,但由於1856年“天京事變”使太平軍的石達開部主力出走,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國的實力。此後,太平天國後期雖然有李秀成、陳玉成等將領的極力支撐,但清政府經過幾年的剿亂戰爭,天國都城天京於1846年被曾國藩所部湘軍攻陷,太平天國宣告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