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歷史英雄故事800字精品多篇

歷史英雄故事800字精品多篇

歷史英雄故事 篇一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世界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和他的後繼者開創的元帝國,是世界歷史上版圖面積第二大的帝國,疆域面積最大時達到三千三百萬平方千米。而他也因爲一系列豐功偉績,被譽爲“一代天驕”。

1162年,成吉思汗出生在斡難河上游的一個蒙古部落的首領家中。他的父親名叫也速該,是乞顏部族的首領。這天,也速該在出徵塔塔兒的戰鬥中俘獲了他們的首領鐵木真,因此他給剛剛出生的兒子取名“鐵木真”,以紀念戰鬥的勝利。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九年之後,塔塔兒部落復仇,毒死了鐵木真的父親。從此,鐵木真和家人受人排擠和背棄,過着飢寒交迫的生活。幸運的是,這種艱苦的生活不僅沒有嚇倒鐵木真,反而使他下定決心,爲父報仇,重振部族昔日的雄風。靠着這種信念,鐵木真慢慢地成長起來,他苦練本領,有意識地招攬各種人才,慢慢地他的名字開始在草原上傳揚開來。

然而磨難接踵而至,鐵木真所帶領的部衆不僅遭到蔑兒乞人的偷襲,而且更讓他痛心疾首的是,新婚妻子孛兒帖被擄走。面對着這一變故,鐵木真虔誠地對着不兒罕神山下拜九次,併發誓道:絕不做待宰的羔羊,而是要做奮起的雄獅,救回自己的妻子,威震四方。

鐵木真迅速行動起來,尋找可靠的外援和夥伴。但是誰能夠幫助自己呢?鐵木真苦苦地思索着,他最後決定向脫裏罕——父親的老朋友求助。

鐵木真帶着孛兒帖的嫁妝——一件珍貴的黑貂皮斗篷,來到土倫河畔,這裏是脫裏罕部落的營地。

鐵木真被帶進脫裏罕的大帳,第一眼就看到了坐在正中上位的老者。他趕緊上前,單膝跪地,單手抱胸,恭敬地行禮道:“鐵木真拜見尊貴的大首領!”

脫裏罕哈哈大笑着站起,走過來邊扶起鐵木真邊說:“好!好!快起來吧!”

賓主落座,鐵木真正思量着怎樣才能從脫裏罕那裏得到援助。還 沒等鐵木真開口,他就聽見脫裏罕長長地嘆了口氣。脫裏罕回想起和也速該共同抗擊塔塔兒部落的日子,要不是也速該,自己別說汗位,恐怕連性命也不保了。想到這裏,脫裏罕不免有些黯然神傷。

鐵木真從脫裏罕的嘆息聲中,感受到了他對自己的父親還 存有深厚的感情,對自己也厚愛有加。於是他趕緊獻上禮物,並述說起父親與脫裏罕的深厚情誼與自己的打算。脫裏罕看到鐵木真聰慧機敏,打心底裏喜歡他,欣然接受了禮物,還 收鐵木真做了義子,告訴他說:“放心,我會幫你把離散了的百姓和舊部重新聚集起來。”

從此,勢單力薄的鐵木真有了一個強大的部落做支持。不僅如此,有幾個勇敢的年輕人也加入到鐵木真的隊伍中來,他們被鐵木真的豪爽和義氣所吸引,成爲鐵木真的忠誠下屬兼夥伴。不久,鐵木真又得到朋友札木合的幫助。終於,鐵木真在大家的齊心幫助下,徹底打敗了蔑兒乞人,救回了心愛的妻子。

鐵木真這次的勝利,不僅報仇雪恥,力量也得到了壯大,而且他在草原上的聲望與日俱增。

後來,鐵木真憑藉着自己傑出的謀劃能力和正確的戰略戰術,在草原霸主的爭奪中取得了勝利。1189年,鐵木真繼位稱汗,成爲各部落的首領。

自此以後,鐵木真的鐵蹄橫掃各部,完成了蒙古高原各部落的統一。1206年,四十四歲的鐵木真被推舉爲全蒙古的大汗,尊稱“成吉思汗”,意爲“海洋”或“強大”。

建立蒙古帝國以後,成吉思汗隨即滅金、南宋。後又率軍西征,衝破中亞、南歐各國,橫掃整個歐亞大陸,建立了輝煌的帝國。

1227年7月,成吉思汗在征討西夏的戰場上去世,巨星隕落。

在成吉思汗五十多年的戎馬生涯中,共進行了六十多次戰爭,僅一次戰敗。他招攬大批能征善戰的將領和謀士,以雄才偉略和軍事天賦創造了震撼世界的功績,令全世界稱奇和讚歎,是當之無愧的天之驕子。

歷史英雄故事 篇二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江西吉安人,南宋民族英雄。

文天祥出身於書香世家,受酷愛讀書的父親的薰陶,從小也博覽羣書,尤其喜歡看忠臣烈士的英雄故事。文天祥十分敬佩楊邦乂、胡銓這些前輩英雄,立志要成爲他們那樣的人。

二十歲時,文天祥高中狀元,從此走上了坎坷仕途。

當時的南宋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內有政治腐敗,外有蒙古人頻繁南下攻宋。文天祥在朝廷中權位低微,空有一腔報國之心卻始終得不到重用。後被外放到地方,擔任負責斷案的官員,一直沒有參與抗擊外族侵略的機會。

1274年7月,年僅四歲的宋恭帝即位。蒙古人見南宋政權交替,內部動盪,便派二十萬鐵騎藉機進犯南宋。南宋軍隊倉促應戰,根本無法抵抗蒙古鐵騎的猛烈攻擊,城池相繼陷落。蒙古鐵騎很快便打過了長江,南宋都城臨安岌岌可危。朝堂內外一片混亂,官員紛紛外逃,太皇太后緊急下詔,要求各地進京勤王。

然而,宋軍將領都被蒙古軍隊打怕了,如此大的一個王朝,僅有文天祥和張世傑兩人響應。文天祥以一介文人的瘦弱身軀挑起了與蒙古鐵騎鬥爭的重擔。他捐獻所有財產,並募集大量軍費,組建了一支三萬人的抗元軍隊,立即開赴臨安。

但南宋政權已經腐朽不堪,丞相陳宜中及大部分官員都主張議和,連太皇太后都準備攜年幼的皇帝投降。

文天祥對南宋政權徹底失望,他離開臨安,趕往福建南劍州招募士兵繼續抵抗元兵。之後,文天祥協同各地抗元義軍,轉戰福建、廣東、江西等省,一路收復了衆多州縣。

1278年冬,元軍開始大舉反攻,義軍節節敗退,文天祥戰敗被俘。

元軍將文天祥關押在戰船上,趕往崖山剿滅南宋將領張世傑。抵達崖山後,元軍將領張弘範威逼文天祥寫信勸張世傑投降。文天祥不由想起了慘死的家人和沿途破敗的村鎮,憤怒地說:“你也曾是宋朝的將領,投靠了蒙古人,爲虎作倀,殺戮了多少百姓?你難道不感到羞愧嗎?讓我勸張世傑投降,休想!”張弘範聽完,仍不死心,他再三威脅強迫文天祥就犯。

文天祥不予理睬,他凝望北方,悲壯地吟道:“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張弘範聽完文天祥的詩,不由被他那慷慨赴死的決心所打動,沒有再爲難他,將他押送到元大都,交給元世祖忽必烈處置。

元世祖忽必烈見文天祥忠貞不屈,更想將他招降。他派已投靠元朝的宋恭帝趙

來勸降。面對這位昔日南向而坐的年幼君王,文天祥心中再無往昔的尊敬。他眼中時而憤怒,時而悲憫,百感交集。最後,他朝趙

躬身拜了一拜,便頭也不回地離開了。

忽必烈見文天祥誓不投降,十分生氣,便下令給文天祥戴上沉重的枷鎖,將他關進暗無天日的牢房,以此消磨文天祥的意志。就這樣,文天祥在獄中一待便是三年。這三年中,他不僅沒有消沉下去,而且不斷寫出大量的詩作來激勵自己。流傳千古的《正氣歌》就是在這一時期寫成的。

1282年12月,忽必烈召見文天祥,親自勸降。當文天祥來到大殿之上,滿朝文武已在兩邊垂手而立。面對着人人畏怯的元世祖,文天祥昂然不懼,只是躬了躬身,根本不行跪拜之禮。元世祖也不怪責,緩緩對他說:“只要你投靠朕,對朕忠誠,馬上就可以做我大元朝的宰相,榮華富貴唾手可得。”文天祥回答:“我已是大宋的宰相,又怎麼可以做元朝的宰相?沒什麼好說的,讓我一死就夠了!”元世祖見文天祥居然敢當着滿朝文武的面頂撞自己,十分氣惱,便下令處死文天祥。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被元兵殺死在柴市,終年四十七歲。文天祥一介書生,手無縛雞之力,卻不惜犧牲自己,奮起反抗外族侵略,所表現出的浩然正氣、不屈氣節深深影響着後人。

英雄人物故事 篇三

蘇武牧羊

公元前121年,衛青、霍去病大敗匈奴以後,匈奴好幾年不敢來犯漢朝邊關。他們雖然表面上說要跟漢朝和好,而實際上仍對中原心懷不軌。

匈奴的單于多次派使者來漢朝以示友好,可是漢朝的使者到匈奴去回訪,有的卻被扣留了。漢朝爲了報復,也扣留了一些匈奴使者。

公元前100年,漢武帝想趁匈奴的新單于剛即位,出兵攻打匈奴,匈奴派了使者來求和,還 答應把漢朝的使者都放回來。漢武帝就派中郎將蘇武拿着旌節,帶着副手張勝和隨從常惠,出使匈奴。

蘇武到了匈奴,送上禮物,送回被扣留的使者,打算等單于寫了回信就回去,沒想到就在這個時候卻出了意外。

在蘇武到匈奴之前,有一個生長在漢朝的匈奴人,叫衛律,在出使匈奴後投降了匈奴。單于特別器重他,封他爲王。衛律有一個部下叫虞常,對衛律很不滿意。他跟蘇武的副手張勝原來是朋友,就暗地跟張勝商量,想殺了衛律,劫持單于的母親,逃回中原去。

張勝贊成這個計劃,並拿出錢財支持虞常。沒想到虞常的計劃不但沒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單于大怒,叫衛律審問虞常,查問出同謀。

蘇武本來不知道這件事。張勝怕受到牽連,到了這時候才告訴蘇武。

蘇武說:“事情已經到了這個地步,一定會牽連到我。如果讓匈奴審問以後再死,不是更給朝廷丟臉嗎?”說罷,就拔出刀來要自殺。張勝和常惠眼疾手快,奪去他手裏的刀,把他勸住了。

虞常受盡了種種刑罰,終於供出了張勝。單于聽了衛律的報告後大怒,想殺死蘇武,但是被大臣勸阻了。單于又叫衛律去逼迫蘇武投降。

蘇武一聽衛律叫他投降,就說:“我是漢朝的使者,如果違背了使命,喪失了氣節,茍且活下去還 有什麼臉見人!”又拔出刀來向脖子抹去。

衛律慌忙把他抱住,但是蘇武已受了重傷,昏了過去。

衛律趕快叫人搶救,蘇武才慢慢甦醒過來。

單于覺得蘇武很有骨氣,十分欽佩他。等蘇武傷痊癒了,單于便勸蘇武投降,爲他效力。

單于派衛律審問虞常,讓蘇武在旁邊聽着。衛律當場殺了虞常,又舉劍威脅張勝,張勝貪生怕死就投降了。

衛律對蘇武說:“你的副手有罪,你也得連坐。”

蘇武面不改色地說:“我既沒有跟他同謀,又不是他的親屬,爲什麼要連坐?”

衛律又舉起劍威脅蘇武,蘇武不動聲色。衛律,只好把舉起的劍放下來,勸蘇武說:“我也是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單于待我很好,封我爲王,給我幾萬名的部下和滿山的牛羊,享盡榮華富貴。先生如果能夠投降匈奴,明天也會跟我一樣,何必白白送掉性命呢?”

蘇武怒氣衝衝地站起來說:“衛律!你本是漢朝的臣下,卻忘恩負義,背叛了朝廷,還 有什麼臉來和我說話?我絕不會投降,怎麼逼我也沒有用!”

衛律沒有辦法,只好向單于報告。單于見蘇武這樣有骨氣,更堅定了勸降的決心。他把蘇武關在地窖裏,不給他吃的喝的,想用長期折磨的辦法,逼蘇武屈服。

這時候正是入冬天氣,外面下着鵝毛大雪。蘇武忍飢挨餓,渴了,就捧一把雪止渴;餓了,就啃皮帶、羊皮片充飢。

單于拿蘇武沒辦法,只好送他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去放羊,而且將他和隨從常惠分開,禁止他們互通消息,還 告訴蘇武說:“等公羊生了小羊,就放你回漢朝。”公羊怎麼會生小羊呢?毫無疑問,單于是要長期監禁他。

蘇武來到北海,那裏荒無人煙,只有那根代表朝廷的旌節是他唯一的陪伴。沒有吃的,他就挖草根充飢。日子一長,旌節上的毛全脫落了,但蘇武還 是緊緊地攥着那根光禿禿的旌節不肯撒手。

漢武帝死後,漢昭帝即位。

匈奴又跟漢朝進行議和,漢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單于放回蘇武。單于欺騙使者說蘇武已死,使者信以爲真,就沒有再提。

後來,漢朝使者又一次到匈奴,蘇武的隨從常惠買通監視他的匈奴兵,私下和漢朝使者見面,將蘇武在北海牧羊的詳情告訴了使者,並教給使者對付單于的辦法。使者見了單于,嚴厲責備道:“匈奴既然有心同漢朝和好,就不該欺騙漢朝。吾皇在御花園射下一隻大雁,雁腳上繫着一條綢子,上面明明寫着蘇武還 活着,你怎麼說他死了呢?”單于聽了,大吃一驚。他以爲是蘇武的忠義感動了飛鳥,連大雁也替他送消息,便向使者道歉說:“蘇武確實還 活着,我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蘇武出使時,才40歲,在匈奴受了19年的折磨,鬍鬚、頭髮全白了。蘇武回到長安的那天,長安的百姓都出來迎接他。看見白頭髮、白鬍須的蘇武手裏拿着光禿禿的旌節,所有人都深受感動,稱讚他是一個有氣節的大丈夫。

英雄人物故事 篇四

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是我國著名的愛國詩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詩體。

屈原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二十多歲時便學識淵博,能詩善文,年紀輕輕就當上楚國的左徒,常同楚懷王一起研究政事,接待各國使臣,深得楚懷王的信任。

屈原生活在各國兼併、戰爭激烈的戰國中後期。當時,在戰國七雄中,數秦國最爲強大,其次是楚、齊等國。秦國憑藉其雄厚的實力,對外擴張,一心想要吞併其他六國。而作爲大國的楚國也想實現統一大業,爲此,屈原竭力輔佐楚懷王,對內舉賢授能,變法圖強;對外聯齊抗秦。屈原因能言善辯取得了外交上的成功,並使楚懷王成爲六國聯盟的領袖,制止了秦國的擴張。因此屈原深得楚懷王重用,許多內政、外交大事,都由他做主。然而這讓貴族們非常忌妒,他們明裏暗裏和屈原作對。

一天,楚懷王叫屈原起草一份重要法令。屈原剛寫完草稿,上官大夫靳尚就想搶了去看。屈原趕緊收起草稿,冷冷地說:“這是個草稿,還 沒定下來,誰也不能看!”

靳尚自討沒趣,心生怨恨,便去楚懷王那裏陷害屈原,說屈原到處炫耀自己的才能,而且專權獨斷,根本就不把楚懷王放在眼裏……楚懷王聽了信以爲真,火冒三丈,從此就對屈原疏遠了,不僅聽不進屈原的忠告,還 將他貶爲三閭大夫,管一些無關緊要的事。

秦王得知這一情況,竊喜,忙把相國張儀召進宮來商量。張儀認爲在六國之中只要離間了齊、楚這兩個最有實力的大國,六國聯盟也就瓦解了。於是秦王派張儀到楚國,先以重金收買靳尚、子蘭等人,同時提出以獻商於六百里土地,換取楚與齊的斷交。可是楚懷王並沒有看出秦國的陰謀,竟聽信了張儀、靳尚等人的花言巧語,背棄齊國,結果上了大當,不僅六百里土地沒到手,而且在攻打秦國的時候損兵折將,丟城失地。楚懷王見形勢危急,不得不重新任用屈原,派他去恢復齊楚聯盟。屈原到齊國後,盡力施展其外交才能,好不容易纔恢復了齊楚聯盟。不料秦王聽說此事後,又派張儀來瓦解齊楚聯盟。楚懷王本來想殺掉張儀,但是禁不住靳尚和鄭袖替張儀說好話,又稀裏糊塗地把他給放了。等屈原從齊國回來,張儀早沒影兒了。而楚懷王並沒有從中吸取教訓,仍對靳尚、鄭袖這班人非常寵信,對屈原十分疏遠。屈原的才能得不到施展,政治抱負不能實現,眼看着楚國衰敗下去,悲憤不已。他把滿腔的情感傾瀉到詩句中,寫出了有名的長詩《離騷》。

公元前307年,秦昭王即位。他怕楚、齊再次結盟,就設法拉攏楚王,常給楚懷王送禮,還 把女兒嫁給楚懷王的兒子。楚懷王以爲秦國真的要同楚國交好,就同秦國結盟了。對此,屈原竭力反對,可惜楚懷王當時被奸臣所矇蔽,屈原忠心勸說不但無效,反而被流放到漢北地區。

楚國的出爾反爾,惹惱了參加合縱的其他各國。公元前304年,齊、韓、魏三國因楚國違背縱約而攻打楚國,楚國向秦國求救,還 把太子送到秦國做人質。於是,秦國出兵,三國也就退兵了。公元前303年,留在秦國做人質的楚太子因殺了一個和他發生衝突的秦國大夫,逃回楚國。秦以此爲藉口,聯合齊、韓、魏攻楚,殺了楚將唐昧,佔領楚國的重丘。這時,昏庸的楚懷王才又想起齊楚聯盟的重要性,讓太子到齊國做人質以求齊楚聯盟反秦。公元前299年,秦又一次攻楚,取楚八城,秦昭王趁勢“邀請”楚懷王去武關會盟。

屈原此時已從流放地返回,他和昭雎等力勸楚懷王不要赴會,可子蘭怕失去秦昭王歡心,竭力慫恿楚懷王前去。結果楚懷王一入武關,就被秦軍扣留,秦國要挾他割讓巫郡和黔中郡。楚懷王不肯,就被押往鹹陽軟禁起來,此時他才後悔沒聽屈原的忠告,但爲時已晚。楚懷王在鹹陽被軟禁了一年多,其間幾次逃跑都沒有成功,最終氣惱成疾,死在了秦國。

屈原聽到這個消息,悲憤交加,又寫了《招魂》一詩來抒發自己的感情。

楚懷王被扣於秦國之際,楚國立太子橫爲國君,即頃襄王。頃襄王也是個昏君,他讓子蘭代昭雎當令尹,整日被奸臣的讒言包圍,只顧享樂,不問政事。不久,秦又發兵攻楚,大敗楚軍,奪取楚國15城。屈原見朝廷如此腐敗,國家命運危在旦夕,不禁憂心如焚。但他仍寄希望於國君,連寫了幾篇奏章,勸頃襄王親賢遠佞,革新內政,以報仇雪恥。但這些奏章卻落到了子蘭等人的手裏,他們更嫉恨屈原,於是又陷害屈原,使屈原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之地。

在流放中,屈原仍時刻心繫楚國的命運,希望頃襄王能召他回去,挽救國家命運。然而,一年又一年,他盼來的只是絕望。

流亡期間,屈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百姓,瞭解他們的生活,又寫出了《九歌》《九章》等優秀詩篇。

與此同時,楚國的形勢越來越危急。不久,秦將白起率軍攻破楚國的郢都,毀壞楚先王的陵墓,頃襄王外逃,楚國已朝不保夕。屈原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國家淪亡,在悲憤交加中,於這年的農曆五月初五,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理想。這年他62歲。

當地百姓聽到這一噩耗悲痛萬分,爭先恐後去打撈他的遺體。雖費盡周折,卻仍一無所獲。有人就用葦葉包了糉子,投進江中,祭祀屈原(一說是擔心屈原的遺體被魚吃掉)。這種活動流傳下來,逐漸成爲一種風俗。直到今天,每逢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這天,民間還 有包糉子、賽龍舟的習俗。

歷史英雄故事 篇五

要留清白在人間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是明朝著名的政治家于謙在十二歲時寫下的一首託物言志詩——《石灰吟》。這首詩不僅表達出了一種廉潔正直的高尚情操,也是于謙一生的寫照。

于謙,浙江錢塘(治今杭州)人,1421年考中進士,後踏入仕途。宣德初年,于謙任兵部右侍郎,並在山西、河南一帶做過巡撫。在任期間,于謙克己奉公,愛民如子,威望極高。後來他被提拔[]爲兵部侍郎,召入京城。

當時的明朝正值宦官王振當權,他不顧朝廷大臣的強烈反對,慫恿皇帝御駕親征蒙古瓦剌部。結果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皇帝朱祁鎮被俘,舉國震驚,即著名的“土木堡之變”。隨後,瓦剌部以朱祁鎮爲要挾,一路南下,很快就攻到了北京。

時間,羣龍無首,北京空虛,舉國上下人心惶惶,更有甚者,主張南遷都城。正在這生死存亡的危難時刻,一個人挺身而出,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此人正是兵部侍郎于謙。

“建議南遷之人,該殺!”于謙厲聲說道,“北京是國家的重心,如果就此遷都,大勢必然不可挽回,難道諸位忘了宋朝南渡的教訓嗎?”

于謙的一番話警醒了“代理皇帝”朱祁鈺和各位大臣。於是,北京城內君臣一心,軍民同仇敵愾,一場驚心動魄的北京保衛戰打響了。

防守北京的重任落到了于謙身上。他親自披甲上陣,任人唯賢,指揮得當,主動出擊。經過幾次交鋒,均以瓦剌軍戰敗告終。最後,明軍憑藉自己的火炮優勢,將瓦剌軍擊潰,迫使其全部退回到塞外。

明朝終於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避免了重蹈宋朝亡國的覆轍。于謙也成爲保衛北京和大明半壁江山、拯救無數平民百姓生命的民族英雄。

于謙不僅具有傑出的政治、軍事才能,而且廉潔正直、不畏權貴,深受百姓的尊敬和愛戴。

明朝時期,腐敗橫行,貪污成風,各地官員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用來滿足自我享受和賣官鬻爵。特別是在正統年間,宦官王振狐假虎威,爲非作歹,索賄受賄,肆無忌憚。地方官員來京彙報工作都要爭相巴結獻媚,獻上當地的土特產和奇珍異寶來取悅他。唯獨于謙,每次進京奏事,從來不帶任何禮物。這讓王振極度不滿,心生恨意,準備藉機陷害他。有人善意地提醒于謙說:“就算您沒有金銀財寶,送點土特產給王振,也是可以的呀!得罪了他,那可就麻煩了呀!”于謙笑了笑,甩了甩他那兩隻寬大的袖子,風趣地說:“帶了呀,這不帶有清風嘛!”

天順元年(1457),于謙遭到奸臣陷害,被判謀逆之罪處死。都察院的官員來抄家的時候,發現于謙的家裏異常簡陋。抄家的士兵四處搜尋,翻箱倒櫃,除了生活必需品之外,沒有多餘的財產,更別說金銀財寶。這時大家把目光鎖定在了正屋,門關得嚴嚴實實,上面還 掛着一把大銅鎖。大家猜想,十有_于謙的財產都藏在這裏了。門還 沒開,大家彷彿已經看到了屋裏一箱箱金銀珠寶在金燦燦地發光,照得人眼花繚亂。

一聲令下,士兵們把門給撞開了。可是,進去一看,所有的人都愣住了,屋裏哪來的什麼金銀財寶,屋中央案臺上只整齊地擺放着兩樣東西——蟒袍和寶劍。大家都知道,這是代宗朱祁鈺賞賜給於謙的,以表彰他的豐功偉績。

看到這些,都察院的官員和士兵們既感動又羞愧,衆人默默地轉過身去,一聲不吭地從於謙家裏離開了。

于謙身居高位,卻絲毫不改廉潔正直的根本。于謙的一生,正如《石灰吟》中所寫,縱然粉骨碎身,也要保持自己爲國爲民的一腔浩然正氣,值得後人敬仰和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