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植物媽媽有辦法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植物媽媽有辦法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植物媽媽有辦法教學反思 篇一

《植物媽媽有辦法》是一首詩歌,運用了擬人的寫法,講述了蒲公英、蒼耳、石榴、豌豆傳播種子的辦法。本課訓練學生讀懂句子,把句子連起來了解每節的內容。本課主要培養學生理解、概括、默讀、朗讀和收集使用信息的能力,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教材中的不少課文,或敘述了生動的故事,或描寫了美妙的景色,或融知識性於趣味性中。此類課文,可選其中精彩的畫面或精彩的情節,通過具體形象的描述,聲情並茂的表述,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根據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在教學《植物媽媽有辦法》開課時,我採用情境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首先趣味猜猜猜:伴着音樂出示一張張美麗的植物圖片,讓學生猜猜這些植物的名稱,不認識的可根據其顏色、形態起個有趣的名字,引發學生對植物的興趣和熱愛。

在學生興趣盎然時,我自然而然地引入:千姿百態的植物點綴着美麗的大自然,裝扮着我們的生活。那植物是怎樣傳播種子的,如何一年年生長、繁殖,讓綠色鋪滿大地的呢?我們來學習《植物媽媽有辦法》。師相機板書課題並讀課題。

這樣導入,學生會被奇妙的植物所吸引,同時也對植物有了初步的瞭解。他們帶着積極主動的探究意識進入課文的學習中,學習時輕鬆愉快。

本節課的導入我努力做到了調動學生的趣味性和探究性,但導入新課的時間過長,以致於第一課時的任務沒能完成。導入只是課堂的一個開頭,它的作用是爲教學打開思路,不能喧賓奪主。同時我還發現有少數學生面對課件圖片,只是看熱鬧,沒有很好地去思考。因此還要注意啓發引導,使他們真正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總之,導入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但無論用何種形式和方法導入新課,都爲了激發學生求知的興趣,達到課堂教學的最優化。我們要在瞄準教材的重點、難點的前提下,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與教學內容,靈活設計,巧妙運用,使導入——這個教學的“第一錘”,就敲在學生心靈上,迸發出迷人的火花。

植物媽媽有辦法教學反思 篇二

《植物媽媽有辦法》是一首介紹自然常識的詩歌。語言形象,富有兒童情趣。

本課我以“書中寫到了哪些植物媽媽有辦法?它們有什麼辦法?”爲主線,讓孩子們重點引導學生運用探究式的方法自主地學習,充分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觀察大自然的慾望,並採用多種方法鼓勵、指導學生個性化閱讀,及時進行評價,通過換位理解等方式,讓學生體會蒲公英、豌豆、蒼耳長大後離開媽媽的心情,讀出他們的體會。但由於自己的示範朗讀、課堂引導不到位使得學生感情朗讀效果不理想;

通過本課教學,我意識到情感的渲染對孩子的重要性,在課前認真走進作者的心中,和他們共思考,並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地實踐和總結,現在我很注意用我自己聲懷並茂的朗讀引領學生。

語文植物媽媽有辦法教學反思 篇三

《植物媽媽有辦法》是一首詩歌,運用了擬人的寫法,講述了蒲公英、蒼耳、石榴、豌豆傳播種子的辦法。本課主要培養學生理解、概括、默讀、朗讀和收集使用信息的能力,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爲了幫助理解本課的重難點,我先讓學生自讀自悟,然後藉助多媒體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如自讀思考:這首詩一共介紹了幾種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還可以一邊讀一邊想象,試着閉上眼睛想一想,聞一聞,聽一聽,試試在讀的時候你能感受到什麼?接下來再用不同的形式展現:讓學生知道蒲公英靠風傳播種子;蒼耳靠動物傳播種子;豌豆靠太陽曬豆莢的方式傳播種子……讓學生在理解句子的基礎上,利用錄像,直觀形象地幫助學生理解豌豆蹦跳着離開媽媽,也就是靠彈力傳播種子。

最後小結:大自然中的植物各種各樣,千姿百態,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千奇百怪。希望你做細心的孩子,做有心人,你就會在大自然的懷抱裏發現更有趣的事物和現象,得到更多的樂趣。

植物媽媽有辦法教學反思 篇四

興趣是創造一些快樂的重要途徑,學生對課文有了興趣,自然就想去學課文,想走進課文,有想去了解的積極性。因此在課的開始我就設計了“我來猜”這個遊戲:(伴着音樂出示一張張美麗的植物圖片,讓學生猜猜這些植物的名稱,不認識的可根據其顏色、形態起個有趣的名字,引發學生對植物的興趣和熱愛。)學生對

此感覺很新奇,興趣特別的濃厚,猜的很積極,接着老師引導學生:千姿百態的植物點綴着美麗的大自然,裝扮着我們的生活。那植物是怎樣傳播種子的,如何一年年生長、繁殖,讓綠色鋪滿大地的呢?這樣的引導激起了學生的興趣,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了,躍躍欲試的想去了解,就這樣在課始就輕而易舉地調動了學生學習課文的勁頭。

植物媽媽有辦法教學反思 篇五

《植物媽媽有辦法》是一首詩歌,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科學知識用韻文的形式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語言琅琅上口,是一篇百讀不厭的科普作品。這篇課文形象生動地講述了蒲公英、蒼耳、豌豆三位植物媽媽傳播種子的方法,很適合小朋友的閱讀。

這篇課文的內容比較簡單,讀起來琅琅上口,而且配有形象的插圖,看着圖片學生理解課文並不困難。關鍵是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感受各種植物傳播種子的辦法。教學中我讓學生在充分朗讀體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學習生字,掌握了本課生字後,我就叫學生自讀自悟,讀中思考。學生認讀生字後,我就設計邊讀邊思考:這首詩一共介紹了幾種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學生回答教師出示圖片。在學習課文的時候,我重點帶學生學習第2節,我先讓學生自己讀、然後畫一畫、再想想、最後指名介紹自己知道了什麼,再練習把這節讀好。然後用同樣的方法,師領着學生學習第3節,第4節學生自己學習。這樣用“教──扶──放”這樣幾個步驟,教給學生讀書方法,並讓學生在課堂上多動眼、動手、動口、動腦,促使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認識能力統一發展。

學完本課,我還進行了拓展,你還知道哪些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回家與父母交流,動筆寫一篇日記,介紹你瞭解到的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也可以編一首詩歌介紹,學生興趣很高。本節課上的很開心。

植物媽媽有辦法教學反思 篇六

《植物媽媽有辦法》是人教社第三冊的一篇課文,它以詩歌的形式生動形象地介紹了植物傳播種子的辦法,集知識性、趣味性、審美性於一身,深受師生的喜愛。

我準備以它作課例展示,目的是想通過課例展示爲老師們提供一個交流教學思想與實踐的具體案例,同時也希望驗證一下在事隔多年重教語文之後,原來的教學設計是否同樣有效。

在經過試講和不斷修改以後,我把《植物媽媽有辦法》呈現在大家面前,這時已和我最初的設計大相徑庭,但它得到了聽課者的一致認可,我也在這個過程中成功地超越了自己。

在備課、試講、上課的整個過程中,我一直以“如何體現新課標鮮明的人本位思想,尋找適合學生的教學,真正促使學生的發展”指導,在這個過程中,我不斷尋找適合學生的課堂教學結構,不斷調整教學環節以適應學生的需要,不斷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在不斷的實踐與反思中成長。

一、不斷尋找適合學生的課堂教學結構

第一次試講,當我還在寫小黑板時,學生無意的一句話就給了我一個下馬威,他們說:“這首詩我會背了。”在那個瞬間,我意識到我有可能把握不住學生。果然,在見面後,我將教學程序依次呈現:複習生詞、句子——整體感知——重點理解2、3、4節詩——表演——總結。學生在這個過程被動地跟着我,終於逐漸失去耐心。我的話越來越多,我感覺自己已失去了他們。

課後討論時,我剖析了自己失敗的原因:教學設計的起點與學生之間的差距太大,他們喜歡主動參與,而我老在扮演擋路人,雖然這次試教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但我卻有不少收穫。

第二次試講。我在第一次試教的基礎上,重點修改了最後一個教學環節,留出了近10分鐘時間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進行探究性學習。在黑板上給出了狗尾巴草等十餘種植物的名稱讓學生分析或推測這些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當時的場面倒是很熱烈。我心裏有了一絲輕鬆。但後來聽林東張佳宜老師《雪地裏的小畫家》一課後我改變了想法,這位年輕的女老師以她的課堂教學真實地傳達着這樣一個教學理念:“教師淡出課堂”。我開始思考怎樣讓教學真正回到學生當中。

我準備大動教學結構,把教第二課時改爲教第一課時,課前給學生三個自學題,即1.想辦法讀準生字的讀音,把課文讀正確。2.你覺得這首詩怎麼樣?3.收集植物傳播種子的資料。我把這三道題作爲貫穿教學的主線。上課的頭天晚上,我完成了多媒體演示文稿的製作,基本決定以這種全新的結構進行第三次教學。

一開課,我拋棄了以往老師談話激趣的傳統做法,直接出示三個自學題,並切入教學:“昨天老師佈置了三道自學題,同學們完成得怎麼樣?先看第一題,你能做到把課文讀正確了嗎?自己讀一讀。”這樣的切入具體、有效,奠定了整節課的教學思路,教學在此基礎上有序地展開,40分鐘的課堂教學呈清晰的塊面結構。

課堂結構的改變解放了學生,也解放了老師,我覺得自己已不是擋路人,而是可親的組織者、引導者和激勵者,孩子們喜歡聽這樣的話:“你能讀正確嗎?不行就再試試。”“你覺得這首詩怎麼樣?”“你還知道哪些植物媽媽傳播種子的方法?”

二、不斷調整教學環節以適應學生

改變課堂教學結構後由於沒有時間試講,對每個教學環節所花的時間心裏沒有數,這就要根據學生的情況不斷地調整,但原則有一條,每個環節的教學應該見到實效,切忌虛晃一槍。

在教學第一個環節時,時間的安排就很出乎我的意料,學生不能一下子做到把詩讀正確,原來安排的自由讀一遍顯然達不到目的,怎麼辦?我果斷地留出時間讓學生讀了四遍:自由讀、抽讀、再自由讀、齊讀。雖然表面看花了時間,但這種時間是應該花的,教學時間就應該用在學生讀得不熟處、理解不清處、悟得不深處。

再如教學蒼耳媽媽傳播種子一節,也與課前的設計相距甚遠。在自讀這節詩後,有個小女孩把一顆蒼耳粘到了她的毛線帽子上給我看,這是多麼形象的理解方法,是我課前沒有想到的,於是,我拋棄了原有的教學設計,把小女孩請上臺演示蒼耳怎麼掛在動物身上去旅行,接着輔之以一框拖動的幻燈片,學生恍然大悟。這個教學環節的處理簡約、有效,並彌補了第一個環節造成的超時,使整堂課的教學得以順利完成。

當然,也有處理不當的地方,如最後學生展示收集的資料這一環節,由於學生收集的資料太多,無法—一展示,我只給了三個展示機會,讓很多孩子很失望,如能安排一次小組內的交流會更好。

課堂是師生、生生全方位互動的場所,這種互動不可能是事先設計好的,老師的教學機智、教學敏感、課堂駕馭能力顯得尤爲重要,需要我們在實踐中進一步錘鍊。

三、不斷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首先我要求學生能正確地朗讀全詩,初步感知全詩的內容,這是引導學生體驗自己學習的成果,看到學習的成效,產生對自學的心理認同。

接下來我出示第二個問題:你覺得這首詩怎麼樣?這個問題指向學生對全詩的整體的初步感受,學生能朦朦朧朧地感覺這首詩好美、有趣,於是我順勢引導:“爲什麼這首詩會給我們這樣的感受呢?讓我們再仔細地讀一讀。”在這個過程中,我充分尊重兒童的認知規律,採取幻燈演示、動作表演、想像體會、朗讀表達等方式充分調動兒童的情感體驗,使他們親歷獲得美、趣、樂的過程,然後我又問:“你現在覺得這首詩怎麼樣?”學生說:“太美了驗的加深、豐富。這時,我繼續啓發學生:“你能把體會到的這些情感表達出來嗎?選一種你喜歡的讀書方式自己朗讀全詩。”在學生入情入境的朗讀之後我又加以點撥:“今後拿到喜歡的文章你可以選擇你最喜歡的方式去讀,享受閱讀的樂趣。”這樣做使學生的情感體驗由對一首詩的關注昇華到對閱讀樂趣的體會,對學生的發展有着潛移默化的作用。

教學即將結束時,我設計了讓學生自由展示收集到的資料這一環節,並出示了飛鳥幫石榴傳播種子的幻燈片,讓學生推測石榴種子的傳播方法,最後我給學生展示了一本精美的《植物》畫冊,引導學生用查目錄的方法找到我們想要的內容,這一連串的設計把學生的思維引向了更加廣闊的天空,課外閱讀、探究學習的樂趣也盡在其中,收到了言已盡而意未盡的效果。

植物媽媽有辦法教學反思 篇七

《植物媽媽有辦法》是一首詩歌,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形象生動地講述了蒲公英、蒼耳、豌豆三位植物媽媽傳播種子的方法,把科學知識用韻文的形式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語言朗朗上口,是一篇百讀不厭的科普作品。

語文課要以人爲本,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語文素養以及合作探究精神,爲體現這些新的理念,教學時,我遵循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以學生爲主體,讓每個人有嘗試的機會和自主選擇的權利,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面對面地聽、說、讀、問、評、議等去實現,堅持把“讀”的訓練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這節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1、注重培養學生質疑的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上課伊始,揭示課題《植物媽媽有辦法》後,我引導學生圍繞課題質疑。讀了課題,你有什麼感興趣的問題想提出來嗎?充分調動學生的熱情,爲下一步的探究打下基礎。

2、培養學生自讀自悟的能力。

爲了幫助學生理解本課的重難點,我讓學生自讀自悟這幾位植物媽媽是靠什麼傳播種子的,並用筆畫出相關的句子,再自由說說喜歡哪位植物媽媽的辦法。在學習課文時,重點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藉助圖片感悟,再通過評讀、賽讀、想象閱讀、師生對接讀等形式反覆朗讀體會。這樣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讓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同時得到發展。

3、培養學生創編詩歌的能力。

在教學時,首先通過柳樹傳播種子的方法,引導學生仿照課文說一說,類文鏈接從而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再同學生交流收集到的有關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拓寬知識面,遷移運用,練習說話,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植物媽媽有辦法教學反思 篇八

《植物媽媽有辦法》是二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的一首關於自然知識的詩歌。本單元的主題是“大自然的祕密”,本課運用擬人手法親切的體現了大自然媽媽的奇妙。本篇詩歌很適合低年級兒童閱讀,也易於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和觀察探索大自然的慾望。部編版教科書最大的特點就是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織,在讓學生掌握本課的生字詞之外,感受大自然的奇妙積累一些科學常識也是本課我要關注的重點。無時無刻的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激發他們閱讀的興趣,只有在書中才能看到更過闊的世界。我在這節課教學後有以下幾點收穫與感悟:

一、激發學生的探究學習興趣

在本課教學中,我遵循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從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入手,初讀課文孩子可能不太明白這篇課文講的是什麼,通過談話的方式層層遞進,引導學生梳理課文主線。上課初我以:“你們想知道植物媽媽是用什麼好辦法來送別自己的孩子嗎?”從而吸引學生,讓學生進入情境。這樣學生有了疑問,就有了探究學習的興趣。

二、演示、朗讀感悟詩歌內容

現在的孩子很少去地裏幹活,剛開始備課的時候覺得大多數孩子對蒲公英、蒼耳、豌豆比較陌生,但現在正好是秋季,這幾種植物比較容易採集到,因此在教學詩歌的第二、三、四小節的內容時,我根據實際情況採用了通過演示、朗讀的方法來感悟詩歌的內容,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纔能有深刻的體會和感悟。同時更加激發了學生對大自然的好奇,第五小節中“粗心的小朋友卻得不到它”點名了培養了學生細心觀察的能力。

學習第一小節之前,我讓學生抓住課文裏的關鍵詞“四海爲家、旅行”讓學生理解植物播種繁殖的重要性和特殊性,結合自身經歷引導學生積累好詞好句。同學們,你們都去哪旅遊,能跟我說說嗎?四海爲家就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當自己的家。老師就有個美麗的夢想,想要去世界各地旅行,四海爲家。低年級孩子有自己想要明確表達自己情感的衝動,但往往語言組織不是很順利。這時候教師就要組織引導學生積累,在學生說不出來的時候基於示範,讓學生模仿,慢慢就能產生遷移從而舉一反三。

詩歌第二小節用擬人的方法介紹了蒲公英,使學生知道蒲公英的種子會隨風飄去。學生自讀了這一小節以後,我把課前採集來的蒲公英展示給學生看,並請幾個學生上講臺演示:用口對着蒲公英吹氣,這時學生便見到有些種子被紛紛吹飄走了,同時也理解了“紛紛出發”的意思。此時,我引導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回答課後習題,蒲公英是怎麼傳播種子的?

詩歌第三、四小節寫了蒼耳和豌豆傳播的過程,詩歌最大的特點就是對仗整齊,在學習過第二小姐的基礎上,我把學習的主動權放手給孩子。讓學生大膽自主的想象蒼耳是如何掛住動物的皮毛?豌豆莢在太陽底下曬裂了,豆子怎樣就蹦蹦跳跳到了其他地方?通過圖片和動畫的演示,學生進行了很多的猜想,小蒼耳跑到小松鼠的身上,小松鼠帶着她到森林裏給他找了一個家。這樣的設計鍛鍊了孩子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更激發孩子對大自然的嚮往。

三、拓展延伸,培養學生蒐集信息、編寫詩歌的能力

我在課前佈置學生自己蒐集,也可以向家長請教一些植物傳播種子的辦法。在教學即將結束時,我先請學生各自介紹蒐集的植物傳播種子的辦法,從而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並且我還引導學生模仿詩歌爲自己喜歡的植物編小詩,對於大部分孩子還是有難度的,我就給了他們一些提示,讓他們根據提示進行補充。編好後自己朗讀,這樣學生就有了學習的成就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因而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我針對教材特點、低年級學生特點,因地制宜採用了演示、結合生活經歷和朗讀感悟詩歌內容的方法,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高。當然在本課的教學中還存在着不足,在識字教學方面教學方法過於單一,停留在“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結合生活實踐積累和形聲字”這幾種識字方法,對於“字理識字”這方面比較欠缺,課下我會通過閱讀更多相關的書籍來豐富識字方法,更加充分調動學生識字的內驅力。

教育是幸福的,在每節課的教學中我與孩子們一起遨遊在奇妙的世界裏。今後的語文教學中,我會不斷反思總結,通過閱讀更多的更廣的書籍帶領孩子去認識體會美妙的世界。

植物媽媽有辦法教學反思 篇九

《植物媽媽有辦法》這篇課文的資料比較簡單,讀起來琅琅上口,並且配有形象的插圖,學生理解課文並不困難,關鍵是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感受各種植物傳播種子的辦法,從而體會大自然的奧祕之處。教學中,經過自由讀、指名讀、品讀、齊讀等多種方式,起到巧讀促悟的目的。

隨着現代科技的發展,多媒體的運用也越來越廣了,在這篇課文中,我爲了幫忙學生理解本課的重難點,我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藉助多媒體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經過生動形象的演示不但簡便的學完了課文,學生也對這幾種種子傳播方式記憶猶新。

我在授課前佈置學生預習課文和生字,並向大人瞭解有關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預習是上課前學生的自學,是在教師講課之前,學生獨立學習新課資料,爲上好新課做好必要的知識準備的過程。爲新課的學習節省了時間,奠定了基礎。

有人說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正是因爲它的遺憾之

處,纔會成就更多的精彩。正如我所執教的《植物媽媽有辦法》一課,也不乏缺憾之處。

1、課堂上的應變本事還需加強,對課堂生成的問題體現自主意識明顯不夠,教師急於求成。

2、教學語言不夠豐富,評價語言過於單調、簡單。

3、現代技術的操作水平略遜一籌,有待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