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桂花雨》教學反思多篇

《桂花雨》教學反思多篇

《桂花雨》教學反思 篇一

《桂花雨》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筆調,寫下對親人的思念和對故鄉的懷念。文筆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首開篇明旨,寫小時候我喜歡桂花,因爲它的香氣、童年的搖花樂,文章後半部分,寫母親愛家鄉的桂花。

面對這樣的文章,每一段都非常優美,很難取捨。在第一次對文本進行解讀後,我們把教學重點放在了:

一、談話營造閱讀期待,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在這個塊面的教學上,抓住一個“浸”字,扣住花香,感受桂花香已經融入到了人們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

二、享受搖花樂,體悟母親的思鄉情懷

藉助朗讀,把文字化成一幅幅畫面,從畫面中點出這是思鄉之雨、回憶之雨。這樣的處理,主要是抓住了桂花的香、搖花的樂,花雨的美,牽出對童年的懷念,對故鄉有留戀,讓作者魂牽夢縈。

但是,在把這種對教材的解讀實施在課堂教學後,我們卻發現這樣的問題:教師在對文本進行細讀後,過於拘泥於文本,覺得文本中的很多枝枝葉葉都值得學生去體悟,都想跟學生交流、享受,想把教師自已對文本的解讀來觸動學生。學生在下面聽着老師很激情得投入着,他們的情感體驗遠沒有老師那麼強烈,甚至說是很少的。我們認真地檢討,發現我們老師的教學思路其實是非常清晰的,但是學生的學路是非常不清晰的,他們很吃力地跟着老師在文本中跳來跳去,而面對文本、潛心閱讀、自我感悟的東西是並不多的。

於是,一個這樣的問題擺在了眼前:如何使教師的解讀與學生的認識走在一起?

新課標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們不能把自己的感情強加於學生,而是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引導學生髮現,於是我們對教學的順序進行了如下調整:

1、從課題入手,營造閱讀期待:

什麼是桂花雨?然後定格文章第5自然段,分享桂花雨的美麗,體會那份搖花的快樂。

2、品讀“浸”字,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3、對比母親的話,杭州的桂花再香,也比不過家鄉的桂花:

這裏,出示杭州滿覺隴的桂花,的確是非常美非常香,但是爲什麼母親還是認爲家鄉的桂花更香更美呢?迴文再讀,再次品味那搖花樂,那桂花香。於是這份快樂更樂,這份花香這香,情感上自然也就提升到了思鄉的層面。

這樣的處理,不僅老師的教路非常清晰,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教師也以一個學習夥伴的身份參與到學習中去。

其實,這樣的生成過程真是一個痛苦的過程,當我們在仔細解讀文本後,滿心歡喜地想把這種閱讀體驗帶給學生時,卻由於學生的一下子難以達到這種體驗,使教學效果備案阻滯不前,於是再三修改、再實踐。不過,與其說是痛苦,不如說是一種教學的磨勵。

《桂花雨》教學反思 篇二

《桂花雨》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寫了作者兒時在家鄉搖落桂花的情景,充滿了對家鄉對童年生活的無比懷念。因此在設計本課時我儘量以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爲主線,引導學生多讀,在讀中感悟和理解,自己發現問題,並在讀書、思考、討論和交流中解決問題,掌握學習方法。

在教學中,“搖桂花”這部分我注意了讀中感悟,引導學生深入的體會了“搖桂花”時的快樂心情。先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再利用評讀來滲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從中感受人物複雜的心理活動的寫作方法,這也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在引導學生感受“桂花雨”的時候,開始我就設計了一個問題: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快樂的事情?學生髮言熱烈,覺得很開心。這時學生融入課堂中間,有的還結合淋雨的生活經驗來體驗其舒服的感覺。於是我接着讓學生讀中理解,理解中讀,特別是讓學生扮演作者,直接來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體驗喊時的心情。然後帶着這種感悟和體驗再次進入文字,讀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後,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說說難以忘懷的人和事,進行情感和能力的遷移。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1、重點詞語教學上的不足。

2、將語文活動融入到生活中時,不夠深入形象。

3、學生體驗文章情感的過程過於粗糙。

我想,今後在課堂效益上要有提高,必須狠抓學生的預習,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

《桂花雨》教學反思 篇三

《桂花雨》是一篇略讀課文,描寫了作者回憶童年在家鄉搖落桂花的情景,處處流露出作者對家鄉的無比懷念。由於是一篇略讀課文,所以在設計時我比較注重以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爲主線,引導學生反覆讀,在讀中理解感悟,並在讀書、思考、討論和交流中解決問題,掌握學習方法。

鑑於以往課堂上效率不高,並且教學語言過於拖沓的毛病,這次我特別提醒自己在語言上儘量簡潔,不過多重複同一個問題或答案,而且在把握課文重點段落上,把目光注視在“搖桂花”這一段。這個段落既是課文內容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重點。在本節課上,我比較注重學生的讀,從開始的師生合作讀,到小組賽讀、自由讀、默讀,再到“搖桂花”時的想象讀,多種形式的朗讀,使得學生在讀中讀出自己的感悟。

在學習中,我認識到一個好的板書對教學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於是我在這節課上,考慮能否讓板書更好地爲教學服務,想到桂花的形狀是四個花瓣的,於是我把板書設計成一朵桂花的形狀,果然學生一看板書就覺得耳目一新,對課文的理解也容易得多。這節課在板書設計上的嘗試,讓我對語文教學又有一個新的發現。

話說回來,反思這節課,仍有很多不足值得我去關注。例如:對重點字詞的挖掘不夠深。如“桂花開得最茂盛時,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後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裏的。”對“浸”字的理解引導不足,使得學生理解不夠透徹,進而對桂花香也感悟不到深處。又如最後一段“於是,我又想起了在故鄉童年時代的……”對“又”字的理解,可以引申到體會作者感情,但在教學中我沒有把握好。在體會詞語的含義,在以後的教學上,我更應該培養他們推敲詞語的良好習慣,引導學生養成一種對重點語句的挖掘習慣。

《桂花雨》教學反思 篇四

《桂花雨》的教學目標定位在教學生從濃濃的桂花香中,體悟到淡淡的鄉愁。教學中我緊扣一個“香”字,在描寫桂花香的語句中,加以必要的點撥和引導。

課文多處寫到了花香,學生也一讀就懂,很容易“滑”過去,看不到語言文字豐富的意蘊和獨特的表現力。一個“浸”字,將無形的香氣寫得可感可觸,通感之美;一個“沉浸”。將桂花的香味與心中的甜美、濃郁的鄉情寫得鮮明生動。在引導學生品味,磨礪學生敏銳的語感來。

“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裏的金桂。”對這句話,學生大多能體會出母親對家鄉的思念之情。然而,對“外地的桂花”如何之香?家鄉的金桂爲何最香?母親何以說出這樣的話?作者何以還能記得?這些問題都是學生不曾會想到的,也就不會讀到作者的心裏去,也就難以真切地體會到作者揮之不去的鄉愁了。於是,我補充了“外地”、補充了作者的“經歷”、補充了寫作的特定“時空”。努力引導學生體悟到淡淡的鄉愁。

課文的第一自然段,看似簡單,卻易誤讀。學生往往以爲作者喜歡桂花,就是喜歡笨拙的樹、茂密的葉、細小的花以及迷人的香氣,而不知道作者用襯托的手法,突出桂花唯一值得我喜歡的是迷人的花香。我在學生朗讀時及時地作了三次插問:樹好看嗎?葉好看嗎?花好看嗎?以問促讀,引導學生體會對比襯托的寫作技巧。

不足之處:

1、教師放手不夠。

2、對學生期望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