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答謝中書書原文翻譯多篇

答謝中書書原文翻譯多篇

《答謝中書書》賞析 篇一

《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

文章以感慨發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將內心的感受與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樂事。作者正是將謝中書當作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同時也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來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筆觸具體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峯入雲,清流見底”,極力描寫山之高,水之淨,用筆洗練,寥寥八字,就寫出了仰觀俯察兩種視角,白雲高山流水三重風物,境界清新。“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又改用平遠、高遠的視角極目遠眺,青翠的竹木與五彩的山石相映襯,呈現出一派絢爛輝煌的氣象,在清爽宜人的畫卷上平添了萬物勃發的生命力。“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陽欲頹,沉鱗競躍”,由靜景轉入對動景的描寫。猿鳥的鳴叫聲穿越了清晨即將消散的薄霧,傳入耳際;夕陽的餘暉中,魚兒在水中競相嬉戲。這四句通過朝與夕兩個特定時間段的生物的活動,又爲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了生命氣息。這十句作者擇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組合,使讀者對山川景物產生完整、統一的印象。

最後,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實欲界之仙都”,這裏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帶有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於言表。

王國維雲:“一切景語皆情語。”本文寫景,沒有僅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靈魂,即自然萬物的勃勃生機,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悅,體現了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譯文 篇二

山水中包蘊的美,自古以來人們經常談論。高高的山峯直插雲天,清清的流泉明淨見底。兩岸石壁上,五色繽紛交相輝映。那青翠的叢林,碧綠的修竹,一年四季都可以見到。曉霧將要消散的時候,猿猴和百鳥的啼叫聲交織成一片;夕陽即將墜落之際,潛游水中的魚競相騰躍。這實在是人世間的仙境,自從謝靈運以後,就再也沒有能欣賞這奇妙山水的人了。

【譯文二】

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賞讚嘆的。巍峨的山峯聳入雲端,明淨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裏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

答謝中書書對照翻譯: 篇三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峯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讚歎的啊。巍峨的山峯聳入雲端,明淨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裏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

答謝中書書作者介紹 篇四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卒諡貞白先生。南朝梁時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時也是著名的'醫藥家、煉丹家、文學家。

他的思想脫胎於老莊哲學和葛洪的神仙道教,雜有儒家和佛教觀點。工草隸行書尤妙。對歷算、地理、醫藥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農本草經》,並增收魏晉間名醫所用新藥,成《本草經集註》七卷,共載藥物730種,並首創沿用至今的藥物分類方法,以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實分類,對本草學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原書已佚,現在敦煌發現殘本)其內容爲歷代本草書籍收載,得以流傳。另著有《陶隱居集》、《真誥》、《真靈位業圖》、《陶氏效驗方》、《補闕肘後百一方》、《陶隱居本草》、《藥總訣》等。(本文選自《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樑文》)。

答謝中書書全文閱讀: 篇五

出處或作者: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峯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知識擴展:答謝中書書讀後感 篇六

陶弘景的山水小品《答謝中書書》。陶先生筆籠山川,紙納四時,把那一處江南的山水之美呈現於紙端。那是一幅用方塊字鑲貼出來的山水畫呵!陶先生稱爲“欲界仙都”,一點也沒誇張。因爲這“欲界仙都”有秀美的山峯清徹的河流可以養心;有四時常綠的青林翠竹可以養眼;有活潑的蟲魚鳥獸可以悅性;無酷寒酷暑可以宜居。

不過陶先生忽略了一個重要的方面,這就是人的心態環境。

我以爲下面這兩句詩很有道理:

萬物靜觀皆自得

四時佳興與人同

像曾點那樣的人住在那裏,大體就可以達到天人合一。

在《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裏,孔子讓在座的四位學生談自已的抱負,最後問到點(曾皙):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整個的一部論語就象是一幕接一幕的活報劇。在這一幕裏,人物的動作形象對白栩栩如生。曾皙的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思想躍然紙上。是人生觀的高境地。我想那些爲世俗牽累的人,一個心有沉痾的人是怎麼也不會找到欲界仙都的感覺。只有象曾點這樣的人住在這裏,纔會達到生活境界的極至。

現在的人要追求這樣的生活境界或者說能達到這種境界的人恐怕極少。一沒有這樣的原生態環境,再就是我們當今的社會崇尚竟爭。因而曾點的追求在中國古代的農耕社會能做到。但現實的社會還是着眼於對生活環境的建設。力圖給公民提供一個好的居住環境。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可樣標語口號:“打造”花園社區、“打造”宜居城市、甚至還要“打造”旅遊名勝。

一提到“打造”,我便想起了我兒時住在蘇家渡那個小街時的一家鐵匠鋪。他們打造產品時,一個小夥計拉着風箱,土煤爐裏一閃一閃地冒着紅光。大師傅左手持着的鐵夾裏夾着一塊紅鐵坯,右手舞着一小錘,還有一兩個精壯的大徒弟則揮舞着大的鐵錘跟着小鐵錘的導向砸去,那被煅燒得軟軟的熟鐵在一番緊砸密錘之後,便成了鏟子、斧頭…。.所以打造給人的印象就是快,就是速度,就是打造者的意圖。於是一座座新城便很快崛起,一座座老城也就面目全非,一些名山秀水也就綠瓦飛瞢,高樓拔地。不過這些打造出來的環境產品終究比不上大自然天造地設的鬼斧神工。大自然真是一個神奇的造物主,它不但創造了血肉之人,還能把天地萬物塑造得惟妙惟肖,於是就有了象鼻山、駱駝峯、元陽石等等。在湘西沅陵我無心插柳的行走中,竟還覓得一處令人驚歎的“生命之門”,大自然把女姓的陰-戶尊嚴的展示在空中,讓人顫抖、敬畏!可是不久這裏即被開挖。同是人類,面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國人早在兩個世紀前就已立法闢出國家公園保護區,於是就有了今天的科羅拉多的大峽谷,就有了黃石公園的大噴泉。但在我們這裏,一處很好的風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只要一被打造就永遠失去了它的原始風貌原創色採。當然我不是反對正確極積的園林規劃,而是就急功近利而言。

對原有的東西不是批判的繼承,而把應保留的價值內核全盤拋棄,這是一些“打造”者們的錯誤行爲。

就說花園社區的“打造”吧。良好的居民居住條件、配套的公共服務設施以及齊全配套的市政工和設施都可以通過現代工業技術製造,可是整潔優美的社區環境,別具特色的社區文化就不是幾錘子能打造得出來的。需要培植髮育養成。城市建設固然是城建專家的事,同時也應是文化人的事,即以常德詩牆而言,沒有那幾個文化人的熱心鼓呼,不過一面防水牆而已。與五十年代的舊貌比較,常德的市容多了些現代化風姿,但也丟掉了一些極富民風民彩的歷史遺蹟。一個城市必須要有主流文化,你要建房子,不一定要拆舊的,可以在旁邊建,一個城市如果沒有特有建築,就沒有城市魅力,去過就不會再來。

我們改造老城,從客觀因素看,保留傳統、改變現狀、提高品位、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尤其是受到影響的原居民的態度更是不可忽略的。如果在改造過程中損害了大家的利益,何必還要改造呢?單純爲了顯示政績,再利用開發商以謀利益爲目的地進行改造,就不會得到老百姓的擁護。

回過頭來再說說天人合一的極至生活境界。如果我們通過努力使我們的居住環境變得美好了,人民的文化素質提升了,人民安居樂業,不爲生活所累了,建立了天下爲公的良好的社會制度,大道行之之日,欲界仙都纔不是一個夢想。百姓也不枉來了一次人世。

因讀陶文越想越遠越寫越開,既已成文也就率性而不削斧了。

作者簡介 篇七

陶弘景(456—536),南朝齊樑時期道教思想家、醫學家。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仕齊拜左衛殿中將軍。後隱居茅山。蒐集整理道經,創立茅山派。入樑,武帝禮聘不出,但朝廷大事輒就諮詢,時稱“山中宰相”。對歷算、地理、醫藥等都有較深研究。卒諡貞白先生。著有《本草經集註》《真誥》等。

答謝中書書全文翻譯: 篇八

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讚歎的啊。巍峨的山峯聳入雲端,明淨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裏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