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課題中期報告新版多篇

課題中期報告新版多篇

畢業論文中期報告 篇一

專業: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指導教師:滕曉燕

姓名:賓

學號:勇07071523

一、透過設計,到達以下目的

1、從直觀的產品入手,正確確定產品的成型方法和分型面,選取合理的成型設備和參數。

2、確定成型方法後,能合理選取相應成型的模具,並確定合理的模具結構。

3、能利用有關設計軟件,正確設計模具。

4、熟悉並應用模具標準,以及國家相關技術標準。

5、綜合應用所學知識,以及提高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應用潛力。

二、設計的進展狀況

1、分析零件的成形工藝性。

透過對幾種塑料進行性能比較,最終確定使用ABS塑料

2、注塑機的選取和參數校覈。

根據所設計塑件的特性選取注射機,初步確定選用國產注射機SZ—60/630。

3、模具類型及結構的確定,及有關零件的必要計算和校覈。

(1)分型面的選取。選在塑件截面最大的部位。

(2)型腔數目的確定。使用一模兩腔。

(3)澆口的確定。使用側澆口。

(4)模架的選用。選用315×315標準模架。

(5)澆注系統設計。包括主流道、分流道、澆口等。

(6)頂出系統設計。採用推杆脫模機構。

(7)溫度調節系統設計。確定冷卻方式以及冷卻水道的位置和數目。

4、繪製完成了模具裝配圖的大部分結構。

三、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在設計過程當中,我深感部分資料和知識的缺乏,尤其是其中注塑機選取校覈和部分機構的計算部分,資料中不是一筆帶過就是籠統的泛泛而談,很少有專業細緻的探討。但最後決定棄異存同,將其共性作爲本次設計的重點,選取基礎結構進行設計。

另外,我還就應多閱讀模具設計的有關資料,使設計的模具更有適用性。同時,還就應再加強與指導老師的交流和溝通,加深對本次設計的認識和理解。總之,我相信自己會繼續持續用心的態度,在指導老師的悉心點撥下,能夠

快速有效展開接下來的設計流程,順利完成畢業設計工作。

四、後期工作安排

1、用兩週時間繪製模具各主要零部件的零件圖及總體裝配圖。

2、用兩週時間用Pro/Engineer繪圖軟件對主要零部件進行三維建模。

3、用兩週時間整理相關資料,撰寫畢業論文,準備畢業答辯。

課題中期報告 篇二

本課題的研究工作從課題確定、申報、制定研究計劃、理論學習研究、教研探討等方面有條不紊地進行着,取得了一些成果,在研究過程中教師們有了一些心得體會,同時也遇到了不少困惑,現從以下幾方面進行階段性小結。

一、實驗課題的提出

長期以來教師傳統的教學觀念,重智育輕德育,一手硬一手軟的現象依然存在,教學方法和手段的負面效應和“應試教育”帶來的對學生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造成學生主體定位轉軌不到位,特別是研究中學生學習心理、品德行爲很少顧及,挫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造成自控能力差、自學能力弱,不注重創造性地探究知識,學習處於麻痹狀態,缺乏興趣,導致出現厭學情緒。常規的德育工作不適應農村城鎮中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不適應社會生活的新變化,不適應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要求的地方較多。表現爲德育途經單一,方法和手段滯後,針對性、實效性不強。通過調查分析,本地區農村經濟較爲發達,外來子女就讀較多,造成我鎮中學生在思想品德方面有不少薄弱的地方:中學生物質擁有“過剩”,精神營養“不良”,社會商品與金錢背後不良風氣的影響,由此導致少年兒童思想迷茫,獨生子女家庭教育中的偏向,全社會關心和支持教育的風氣尚未全面形成,而各種社會不良風氣對學生的影響不斷增強,學校正面教育顯得蒼白無力。調查發現,學生校內校外的表現差別很大,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不少問題。

隨着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出現了許多不適應的症狀。學校的德育工作遇到了許多新的情況,新的問題。在新的世紀,中學生應具有什麼樣的思想道德素質?學校應通過什麼方法途徑有效地實施思想道德素質教育?這的確是一個事關中華民族前途未來的大問題。爲此,我校確定了《語文學科德育滲透》的實驗課題,全方位多角度地認真探討德育途徑和方法,實踐求真,探索前進。

二、實驗的目標和內容

“中學生德育途經的探索”實驗的目標是努力協調學校和社會各界對青少年的教育,構建學校、家庭、社區相結合的德育網絡,使社會各方面從不同角度都能爲青少年健康成長創造條件,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使其成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合格人才。

基於上述實驗宗旨,結合我校實際,確定實驗內容是:

(一)研究和探討德育的途經:德育活動課、思想品德課、各種學科課、班主任工作、團隊工作、校園文化、社會實踐等均可與德育掛鉤進行研究。

(二)研究和探討德育的方法:說理教育法、榜樣示範法、趣味引導法、激勵指導法等。各個年級實驗班根據本班實際情況,確定實驗內容,擬定實驗措施,進行探索。

1、探索禮儀教育的途經。禮儀教育是基礎道德教育,它與文明是孿生兄弟,相伴在同等條件下。所以禮儀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一個健康有序、文明進步的社會,不僅是一個“賞罰分明”的法治社會,還應是一個有“禮”,循“禮”的禮治社會。我們把禮儀教育作爲一項系統的工程來抓,是因爲禮儀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精神文明建設的長期性、複雜性和艱鉅性,決定了禮儀教育的長期性。

2、探索自信教育的方式。讓學生自信地參與各種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他們在真實的社會生活中認識自已,強化意志的培養,使之獲得成功的喜悅,以增強其參與羣體生活的信心。

3、探索最佳德育課堂的教學模式。依據學生身心發展實際規律,加強德育語文課教學的研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探討其內化規律,促進學生品德的養成。

4、探索有機高效的學科滲透教育模式。抓住學科滲透點,有機進行德育滲透,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5、探索德育活動的最佳模式。在中學階段,按低、中、高年級段,分別設計適合少年興趣愛好的模塊活動,變封閉式的說教爲開放式的教育實踐,力求使班隊活動自主化,校外教育陣地化,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德育實踐中學生做事,學會做人。

三、實驗的方法與步驟

我們進行的中學生途徑和方法的實驗,主要採用自然實驗法。按照自然實驗法模式,將實驗過程分爲三個階段,分步實施。

第一階段:(2006年2月――2006年8月)實驗的準備階段。主要任務是申請立項,做好實驗有關準備工作。搞好思想發動,強化社會參與意識,制定實驗方案,調整配備實驗教師。建立實驗組織是進行實驗的保證,提高認識是進行實驗的思想基礎。我們組織實驗教師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學習教育理論,不斷提高對德育重要性的認識。課題組編制出實驗方案。接着,學校組織力量對課題方案進行誰,課題組根據意見反覆修改,使之臻於完善,變粗爲精。

第二階段:(2006年9月――2008年12月)

1、實驗的初步實施階段。主要任務是全面開展實驗。分年級段第一步進行禮儀教育,低年級的入學基本禮儀,中年級的孝親敬長禮儀,高年級的社會交際禮儀等。“蒙以養正”,從小施以禮儀教育,養成良好的文明行爲,這對他們以後的成長及至一生都是至關重要的,也昌他們將來成人,做一個合格公民的最起碼的條件和素質。

2、實驗的深入發展階段。主要任務是全方位、多角度開展德育工作,把德育滲透在教育、教學和各種活動之中,使德育落到實處。這一階段在以下五個方面開展德育途徑方法的實驗祕研究:

(1)德育毓活動,培養規範化的行爲習慣;

(2)建設高品位校園文化,實現環境優化;

(3)加強少先隊職能工作的力度,實現自身教育的優化;

(4)加強社區網絡教育,實現育人優化;

(5)加強學校內部管理,實現德育評價的優化。

第三階段:(2009年1月――2009年12月)實驗總結階段。一方面繼續完善第二階段的實驗,另一方面驗證總結、推廣成熟經驗,擴大實驗面。再就是撰寫實驗報告,進行系統總結。

四、實驗的效果

(一)德育實驗規範化

1、成立實驗小組。學校成立了課題領導小組和課題實驗小組,制定了學校德育實驗目標和德育工作評價體系,每週召開一次德育工作會議。學校校外有德育基地,構建了德育社會網絡,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校內有育人活動室如:電視臺、廣播站、勞技室等,多角度、多方位強化德育環境。

2、重視課題管理。學校將課題管理列爲工作重點。課題管理的區位體現在研究流程上,管理好各環節的實驗是保證研究質量的重要手段。擬訂的方案便於操作化。根據實驗方案,實驗教師投入具體的操作行爲,有序推進研究的進程,使靜態化的方案轉化成動態化的實施。每一個實驗班確定好實驗題目,一個階段一個階段進行,將總體目標具體化,逐步推進,使課題研究的進程顯得明晰。注重實驗研究成果,目的是變點爲面,把各個班級實驗研究的成果通過適宜的方式推出或推廣,使之產生更大效益。

(二)德育內容系列化

1、根據《中學德育綱要》的要求,結合我校實際,開展德育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文明禮儀教育、孝親敬長教育、養成教育、環境保護教育、熱愛勞動教育、法制規約教育、激勵轉化教育等。在每種教育內容的實驗研究中,都有一個共同的基本目標——教會學生如何做人。並在各種教育實驗研究中交叉和相互滲透,尋找最佳切入點,避免形式主義,增強德育的實效情況。

2、我們還通過營造文明的校園文化氛圍,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校園文化建設是陶冶學生思想情操,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搞好校園建設即是對學生進行無聲的德育教育,通過努力,基本上做到了淨化、綠化、美化,長年有綠,四季有花,處處育人。通過優美的校園環境,和諧的人際關係,師生的文明行爲等,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形成觀念,進而轉化爲行爲。

3、學校還聘請了校外輔導員,定期開展活動,共同研討對學生的教育問題,交流學生在學校和家庭的學習和生活情況。每學期的優質課競賽都邀請家長參加聽課、評課,其評價標準一定要有德育內容,其競賽結果張榜公佈,並給與獎勵。爲檢驗德育效果,教導處定期通過試卷問答和德育知識競賽,瞭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和行爲表現。學校還聘請了派出所警員爲法治副校長,經常到學校舉辦法制講座,主講的內容有“理想與道德”、“社會與法律”、“青少年維權崗服務”等,不斷增強學生的法制觀念。

4、每學期還舉辦小報競賽,經過評比把優秀的小報通過各種形式向學生展示,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大隊部的每項活動都有計劃、有記錄、有結果、有總結。爲加強內部管理,學校擬定了內部管理方案,統一制定了學生一日行爲規範,開展的“五星班集體”的爭創活動,每週進行評比。

5、學校經常組織青少年參與志願服務活動,如義務獻血、清潔街道、慰問活動等;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瞭解社會發展變化,完成調查報告。每期組織一次“評先”活動,宣傳先進師生的典型事蹟,組織師生向他們學習,每年的“元旦”、“清明”、“六一”、“國慶”,學校都舉行莊嚴的升旗儀式和入隊儀式,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三)德育方法科學化

我們在實驗中,堅持德育工作研究的方向性、針對性、情感性、趣味性和激勵性,以提高德育的實效性。

方向性,使德育實驗研究富有“向心力”。我們堅持教書育人的方向,大力開展德育工作,做到“講層次、有實效”。如,每天利用早讀前的15分鐘,通過校廣播站,對學生進行時事政策教育和好人好事的宣傳,使學生了解我國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學習各行各業英模的高尚情操,學習本校先進師生的優秀品質。

針對性,使德育實驗研究富有“說服力”。德育工作必須針對青少年的心理特徵,針對他們的脾氣稟性,不同的舉止言行,不同的興趣愛好,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成長環境,採取不同疏導方式。我們在德育實驗中總結出五種疏導方法:(1)說理(2)規勸(3)慰撫(4)感化(5)警示。

情感性,使德育實驗研究富有“感染力”。“感人者莫過於情”,情感是溝通心靈的橋樑。情感投入的核心是關心人、體貼人。對學生教育滿腔熱情耐心引導,在學習上幫助,在生活上體貼,在思想上關懷,使他們真正獲得老師的愛。

趣味性,使德育實驗研究富有“吸引力”。我們依據青少年好勝心強的心理特點,經常開展一些爲他們所喜聞樂見的活動,如自護自救演講,安全知識搶答賽,尊師敬長、講文明懂禮貌故事會,“我心中的二十一世紀”作文寫作競賽,“生命的意義”等,來吸引大多數人的參與,從而進行廣泛地德育教育。

激勵性,使德育實驗研究富有“內驅力”。學校開展了“五星班集體”評比,制定了學生一日生活行爲規範,大隊部每天有人監督檢查,每週進行評比。各中隊均制定出爭章達標計劃,按計劃參與競賽達標活動。

(四)德育途徑多樣化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學德育途徑的選擇,必須體現出生動活潑、靈活多樣,不拘一格、講究實效。爲此,我們始終堅持德育實驗的擴展性,注重德育途徑的多樣性,強化全方位育人,其具體做法是:

(1)建立愛國主義德育基地,列入教學計劃統籌安排管理;

(2)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到工廠、商店、農村,深入基層,參加實踐,體驗生活,陶冶情操,驗證課堂上所學的知識。

(3)開展“手拉手”活動,培養學生助人爲樂,關心他人的集體主義思想。

(4)過好“五節”;清明踏青節、六一兒童節、慶祝教師節、十一國慶節、科技藝術節。爲學生提供發揮興趣和特長的機會,促進學生綜合文化素質的提高。同時,增強學校的吸引力、感染力,給學生留下一個終生難忘的國小時代。

(5)強化《中學生守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爲規範》的落實。不僅要求每個學生都能背誦,而且要能自覺遵守,對學生的品德有科學的評估體系,有周評、月評、期評和年度總評。通過實驗,學生生活豐富多彩、遵紀守法,行爲高雅。

五、存在問題

1、重智輕德現象仍普遍存在。如果把目前的德育與智育作一比較,不管你承認與否,事實有目共睹,在我們學校部分教師中,德育是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落實在行動上卻遠遠不夠。追塑原因,自上而下,智育有硬指標:及格率優秀率,而德育沒有。所以,儘管學校重視德育,儘管大家知道“五育”並舉,德育爲先的道理,但德育與智育比較,教師仍“一手軟、一手硬”。

2、學科德育標籤化。將德育滲透於各科教學,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形式之一。但審視我們的學科德育並沒有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有機滲透,往往是標籤化的。相當多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教師在課前、課後或課中,說上幾句與德育有關的話,就算是完成了學科的德育任務。這種標籤化的方式,不能說沒有一步效果,但與“潤物細無聲”和德育要求相比,距離是遙遠的。

3、德育內容、方法單一。長期以來,教師更習慣把道德教育當作一般的知識原理對學生加以灌輸,忽視了思想道德教育豐富的內容,德育方法重說教、輕實踐,存在着許多教條主義和形式主義。

4、活動缺少創意,資料缺乏。德育離不開活動,尤其是國小生,如何根據他們的年齡和心理特點,結合本地本校實際,開展富有成效的、學生易於接受的活動,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德育活動要具有針對性、時代性、實效性。另外,需指出的是有些工作我們是做了,活動也搞了,但未能及時收集資料,進行加工整理,總結得失。所以,能反映實驗過程的形成性材料不齊。

六、下一步工作重點

1、班主任工作要求真務實。目前要以《守則》、《規範》爲依據,結合班級實際,從小事抓起,用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重視學生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教育,重視學生思想轉化,加強與家長的聯繫懷溝通;統一教育方法,爭取家長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2、少先隊要發揮組織功能,針對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結合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開展學生易於接受的種類活動,寓教育於活動之中。

3、語文課要按照新課程的要求,避免課堂說教,避免貼標籤式的滲透,要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重實踐、重體驗,提高語文課質量,另外,要注意選擇典型個案,向外投寄,爭取發表。

4、要充分發揮校園環境的育人功能,努力創設寬鬆融洽的、積極向上的從文環境,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同時要營造催人奮進的物態環境,達到“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5、重視活動過程的指導、督查,重視資料的積累。

課題中期報告 篇三

一、課題簡介

20XX年6月我校向江蘇省教育學會申報了“農村國中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行爲習慣的養成教育研究”課題,同年10月得以立項,20XX年10月在太倉市教師發展中心的統一領導下順利開題。在專家的指導下,我們把課題改爲:農村國中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教育研究。在一年多的時間裏,我們力求做到領導重視,課題研究人員工作到位、腳踏實地,課題研究緊張而有序、進展順利。學校緊扣研究目標,注重挖掘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優點,與本地學生取長補短,共同發展。開發、利用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家鄉的人文資源,促進多元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將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養成教育與學校的科技特色活動相結合,努力爲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營造一個平等和善、和睦相處、互幫互助的環境,讓他們都能受到平等教育,融入城市的教育環境中。從而提高辦學水平、提升市民素質,維護地方安定、促進地方經濟建設、構建和諧社會。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國中階段的孩子還正處於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時期,十分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如果誘導不好,就很容易沾染不良習慣,甚至會走向犯罪道路。我校目前招收的學生中一半以上是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因此伴隨出現的是學生的行爲習慣問題比較多、比較複雜。面臨不良的生存環境,與本地孩子相比,外來務工子女存在更強烈的自卑和自尊心,在人際交往上也出現更多的孤獨感和焦慮感,他們是邊緣羣體和弱勢羣體。因此,學校有責任、有義務爲外來務工子女提供優質教育的義務。經過規範、系統的學校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和道德品質,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爲將來的成才奠定基礎。

(1)實現均衡發展的需要。義務教育應該是平等教育。在教育中,挖掘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身上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獨立性強等優點。能教育與影響本地學生的成長,引導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改掉不良習慣,使他們更好地發展。從這種意義上講: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健康發展,體現真正意義上的均衡發展。

(2)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加強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行爲習慣的研究與教育,可以進一步融洽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與本地學生間的關係,促進他們融入本地區經濟、文化等領域,加深與本地居民的相互瞭解。消除無形中存在的歧視、自卑、對立等情緒。建立和諧學校、和諧社區乃至和諧社會。

(3)促進文化交流的需要。我校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來自全國五湖四海,他們家鄉有着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有組織、有目的、系統化地研究。能發掘這種多元文化。豐富校本課程的內容,實現多元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4)改進教育方法的需要。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是近幾年出現的“新羣體”,學生來源比較複雜,個體差異較大。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改進教育方法。從而提高教師的師德水平、教育能力,優化教師隊伍建設。

(5)創新學校管理的需要。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行爲習慣的養成教育的研究,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師生的教育與管理、課程的開發與調整等諸多問題。學校管理不斷創新,才能適應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日益增多的新形勢。才能促進學校健康、持續地發展。

(二)課題所要解決的問題

經過充分調研,課題組認爲本課題主要解決三個問題:

1、改變外來民工子女的行爲習慣不夠理想的現狀。根據調研,我校外來民工子女的行爲習慣不夠理想主要表現爲:隨地吐痰、扔垃圾;同學之間打架、鬥毆;學習上缺乏信心、自暴自棄、厭學甚至逃學。課題組通過對外來務工子女行爲習慣的調查,分析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不良行爲習慣和心理產生的根源,探討外來民工人員子女不良行爲習慣和不良心理的預防和矯正策略,有效地培養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良好的行爲習慣、學習習慣,發展他們健康的心理,促進其健全人格的全面發展,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2、改變教師的觀念,尋找合適的教育策略。在教育中,好多教師還是老觀念、老的教育方法。我們要努力探索適合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身心愉悅地接受教育的方法途徑和策略,使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享有公平的教育權利和平等的成長條件,營造良好的教育教學氛圍,構建和諧的育人環境,使全校學生都能健康地成長。

3、改進家庭教育的觀念和方法。衆所周知:父母作爲孩子的人生第一師,在對孩子的意志品質、個性特長等方面的培養起着極爲重要的作用。家長要在平時的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行爲習慣,給孩子做好榜樣;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講道理而不是粗暴地打罵,讓子女在友好和睦的環境裏成長和學習。

(三)課題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外來務工子女:就是指從經濟落後的地方流入到經濟較發達的鄉鎮的勞動力,爲生活而四處奔波的外來人員,被人們約定俗稱爲“外來務工人員”,而他們的子女就被稱爲“外來務工子女”。

行爲習慣:心理學認爲,行爲習慣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動化地去進行某種動作的需要或傾向。習慣不是一般的行爲,而是一種定型性行爲,它是人們頭腦中建立起來的一系列條件反射,這種條件反射是在重複出現而有規律的刺激下形成的,在大腦中建立了穩固的神經聯繫,只要在接觸相同的刺激,就會自然而然地出現相同的反映,是條件反射長期積累、反覆強化的產物。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習慣成自然。”因而它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具有自動化作用,它不需要別人督促、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是一種省時、省力的自然動作。簡言之,習慣是一種穩定的自動化的行爲方式。

“養成教育”:培養學生道德品質、良好行爲習慣的教育。即從行爲訓練入手,綜合各種教育方法,促進學生道德行爲、意志品質、情感意識等方面素質形成與提高的一種教育。

(四)課題的研究目標

基於以上背景分析而形成的針對性問題,課題組提出改進農村國中外來務工子女行爲習慣的有針對性的措施和方法,從而改善行爲習慣不夠理想的現狀,達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目標。課題組擬定了本課題的研究目標。

目標:

(1)通過調查和研究,深入瞭解外來務工子女行爲習慣的現狀。

(2)通過研究和實施,矯正不良的行爲習慣,培養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良好的行爲習慣,推動全體學生素質的提升。

(3)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改進教師的教育方法,研究制定合適的教育教學策略。造就一支高水平的教科研隊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五)課題的研究內容

內容:

(1)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學習與行爲習慣方面進行深入全面的調查研究分析,內容包括:學生籍貫、民族分佈、學習基礎、學習目標、行爲習慣、個性特徵、心理狀況、家庭情況、家庭經濟等情況。

(2)培養良好的行爲習慣,讓學生成爲自律的主人。探索如何發揚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的良好行爲習慣,應用目標激勵法、自我教育法、相互教育法等方式方法,有效地引導、激勵他們化被動接受教育爲主動參與教育,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

(3)培養生活習慣,讓學生成爲生活的主人。我們要通過建立家長學校,理論的學習,探索轉變家長的家庭教育觀念,調動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積極性的方法,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4)培養學習習慣,讓學生成爲學習主人。研究培養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符合科學規律的學習習慣,探究怎樣指導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挖掘、整理家鄉的人文資源,既豐富學校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資源,又發展他們的交往、創新等能力;如何指導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自主學習,主動地閱讀經典書籍,讓他們在優秀文化的滋養下茁壯成長;怎樣在課堂學習中指導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提高學習能力、鑑別能力,使他們健康地成長。

二、研究進展

本課題的研究自20XX年6月開始至今,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課題前期準備階段

時間爲20XX年2月——20XX年5月,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確立研究方向、對課題方案的調研論證。具體工作爲:

1、爲了豐富研究人員的知識,幫助他們熟悉課題研究的一般方法,提升他們的研究水平,造就一支具有良好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的研究型教師羣體。學校聘請太倉市教師培訓中心的專家嚴乃超老師來校進行課題研究的培訓。

2、課題組成員在專家的推薦下,閱讀了一些理論書籍,通過自學、集體討論,交流學習心得,不斷夯實理論素養。

3、爲了更好的瞭解我校外來民工子女的相關情況,爲我校的主課題提供相關的研究資料,課題組成員在不記名的情況下,對外來民工子女進行了問卷調查。我們對每道題目都進行了細緻的數據統計。

第二階段:課題設計申報階段

時間爲20XX年6月——20XX年10月,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完善領導機構,落實研究計劃,確立課題方案,完成開題論證工作。具體工作爲:

在20xx年6月,以各學科骨幹教師和年級組長爲基本研究人員成立了總課題組,擬定研究思路,制訂研究方案,完成了課題申報工作。在20xx年11月成立了6個子課題組,制定各自具體的研究方案,各子課題組進行了調查研究。在20xx年5個課題成功申報了太倉市級課題(1個重點課題、兩個規劃課題、兩個微型課題)在20xx年10月舉行開題論證會,邀請專家對課題進行論證,進一步完善研究方案,並啓動課題研究。

第三階段:課題研究實施階段

時間爲20XX年11月——20XX年7月,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開展課題研究和調整課題研究,具體工作爲:

全面實施研究方案,重點在兩個層面展開:一是班主任對外來民工子女的在校行爲習慣的調查、分析原因,研究促使他們養成良好行爲習慣的策略和方法;二是任課老師對外來務工子女的學習行爲習慣進行調查、分析,通過合理的教學方法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自我教育的能力,讓每一位孩子都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教育中,從而爲自身良好的行爲習慣奠定基礎。

第四階段:課題中期報告階段

時間爲20XX年9月——20XX年11月,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提煉研究初步成果,撰寫中期研究報告,接受中期評估驗收,並進一步調整研究方向、改進研究過程。

在研究的過程中,爲了確保研究的順利有序有效進行,課題組嚴格按照課題研究方案採取了一些紮實有力的舉措,主要有:爲了充分發揮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主導功能,課題組利用校本培訓和繼續教育,邀請蘇州市家長學校的心理學專家到我校進行講座。學校的心理健康老師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活動,“千名教師訪萬家”的活動。在教學上,課題組通過“教研活動”、“同伴互助”等形式,引領教師在課堂上對外地民工子女進行因材施教,並且適時地滲透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教育。在教學的不同環節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學生的共同發展。

下面着重介紹課題組調查分析和實踐策略這兩方面的具體進展。

(一)收集資料,撰寫文獻綜述

課題組的成員們運用文獻研究法,通過網絡、書本收集了國內外在“外來民工子女的心理問題”、“良好行爲習慣”、“養成教育”等相關資料。我們在資料的收集中發現:關於農村國中的外來民工子女的資料少有介紹,這也是此課題獨特性的具體體現,但也增加了研究的難度。我們學習了《心理學導論》、《走進新課程》、《人本主義理論》等理論知識。在瞭解了外來民工子女的行爲習慣的歷史的基礎上,對相關文獻資料做出了理性的分析和思考,撰寫了文獻綜述。

(二)對外來民工子女的行爲習慣的調查分析

自20XX年初確定課題方向以來,我們課題組成員對外地民工子女及家長都做了許多調查和訪談。我們通過對外來務工子女訪談,瞭解他們的籍貫、年齡、家庭成員、父母的職業和經濟狀況、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等問題;對教師進行訪談,瞭解對外來務工子女的印象(學習、行爲習慣)、外來務工子女與本地子女的區別、是否關注外來務工子女、是否接觸外來務工子女的家長、印象如何等等;對家長進行訪談,瞭解外來務工人員是否關注孩子的學習、平時會不會主動和老師聯繫、孩子如果有不聽話或不守規矩的行爲你是怎麼教育的、對老師或學校有什麼意見或建議等等;同時,還對學校領導進行訪談,問題大致是學校現有學生人數、外來務工子女人數、在班級間是如何分佈的、學校招收了較多的務工子女,是否加重了教師和學校管理的負擔、日常教學管理中,針對務工子女有沒有采取一些特殊的做法、對教師的安排有無特殊要求和做法、教學管理存在哪些困難與問題等等。通過以上一系列的問卷調查,我們瞭解到:我校外來民工子女在行爲習慣方面有優勢的一面,但更多的是需要改正的行爲習慣。這爲我們如何對他們進行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教育找到了着力點和方向。

(三)子課題的研究

在主課題申報以後,各教研組成立了子課題組,各組長分別撰寫了子課題的方案,並且進行了申報。申報的結果是:包志凌的課題《農民工子女英語閱讀習慣培養策略的研究》是太倉市的重點課題,她以她們班級中的外來民工子女作爲研究對象,採取各種策略,培養他們的英語閱讀習慣。曹磊的課題《提高外來務工子女自主學習能力》是太倉市的規劃課題,他研究的內容是:在歷史的教學中,針對外來民工子女在性格、學習習慣、學習成績等方面與本地學生有着不同程度的差異,探索出適合他們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通過發現,分析、解決問題,使學生逐步成長爲一個熱愛學習,善於學習的新型人才。施巧燕的課題《體育課中對農民工子女行爲習慣指導的研究》是太倉市的規劃課題,他研究的內容是:研究如何在體育課中滲透對外來民工子女的行爲指導,提高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以上三個課題都是從不同學科來探索培養外來民工子女的學習習慣的策略,充實了主課題的內容,也爲我們課題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據。陸濤老師的太倉市微型課題《如何提高外來民工子女音樂素養問題的研究》和朱巍老師的太倉市微型課題《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培養外來民工子女信息素養研究》在今年已經順利結題。以上兩個課題主要從豐富校本課程的內容,實現多元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方面進行研究的,是我們主課題研究的一個方面。

(四)學校實行“德育導師制”

導師制由來已久,早在十九世紀,牛津大學就實行了導師制,其最大特點是師生關係密切。導師不僅要指導他們的學習,還要指導他們的生活。近年來,國內各高校都在探索研究生教育以外的高等教育也能建立一種新型的教育教學制度——導師制,以更好地貫徹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現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養目標的轉變。這種制度要求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一種“導學”關係,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指導學生的思想、學習與生活。隨着外來民工子女的不斷增多,爲了引導學生追求真、善、美。努力尋找發現學生的發展潛能,使學生在學業、道德、心理、行爲習慣等方面得到更深入、更充分、更全面的教育和引導,使學生的潛能和個性得到充分發展,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努力做到不使一個學生掉隊。同時也爲了提升教師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師“教書育人”的藝術水平,使每位教師在教書、育人兩方面水平不斷共同提高,促進教師全面發展。學校制訂了《瀏家港中學“德育導師制”實施方案》。

(五)學校舉辦主題班會“道德講堂”活動

在外來民工子女的調查問卷中我們可以看出:孝心、關心和愛心三方面做得並不盡人意,特別是同學之間往往爲了一件極小的事情大打出手,容易衝動。爲了讓外來務工子女感受來自學校及社會的愛心和關心,塑造他們的健全人格和良好行爲習慣,也爲了增強學生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和自我意識等方面的心理適應、自我調節、健康成長的能力,促進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長。學校特舉辦了“道德講堂”主題班會活動。並且規定每學期都必須舉辦一次。

三、階段性成果

自研究實施以來,本課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調查分析結果

從我們對外來民工子女的調查不難發現:我們學校的外來民工子女來自於五湖四海。年齡相應比本地小孩大1或2歲。而且大部分學生都不是獨生子女,有的學生在家裏還要照顧弟弟和妹妹,有些學生回家要幫助父母幹農活,學生的自理能力較強。他們的父母在固定單位上班的不多,部分父母個體經營,還有部分家長承包種蔬菜。父母整天忙於自己的工作,和子女接觸的時間少,交流不多。對子女的教育更少。所以好多學生表現爲:語言低級、粗俗,禮貌缺失;滿口土語、俗語;行爲蠻橫、粗野;遇事缺乏思考、喜歡動手動腳、甚至拳打腳踢;不尊敬老師;同時撒謊、不誠實、欺負弱小現象也時有發生。從父母的文化程度可以看出:父母的文化水平相應都比較低。但是他們都比較關心自己子女的學習情況,但僅僅是問一下子女,很少主動與學校的老師聯繫。當然他們也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考上大學。外來民工子女在家都要做家務,一般在生活上都很節約,熱愛勞動,能吃苦耐勞。但是好多外來民工子女自卑、缺乏自信心,主要表現在:在穿着、學習等方面,總覺得自己落後一等;有的覺得自己言語十腔十調,穿着土裏土氣,擔心同學笑話;本地孩子見多識廣,自己顯得孤陋寡聞,於是害怕拋頭露面,再加上成績較差,見識不廣,更感到自己差勁。自卑導致他們特別介意別人的說話,不經意的一句話往往變成了挖苦、諷刺。從而導致打架、鬥毆。在學習方面,外來民工子女的異地就學在各方面都表現得很不穩定,而且由於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學校,在教育的管理體制、教科書的選擇使用、教師的教學方法等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異,勢必造成他們在知識的銜接、能力的培養、習慣的養成、與人的相處等方面都存在嚴重的缺失。一部分外來民工子女在語文、數學、英語科學等主科上新舊知識斷檔情況非常嚴重,以上種種導致他們對學習不感興趣。

(二)“德育導師制”實施方案

爲了保證德育導師制實施工作的正常運行,我校決定成立學校、年級組二級德育導師制指導小組,明確職責,經常、及時、細緻地開展轉幫工作。在實施德育導師制的過程中,逐步建立導師聘任制度、受導學生檔案制度、定期談心與交流制度、定期家校聯絡制度、定期例會制度、導師培訓制度、導師考覈和獎勵制度等,使導師的工作和管理有章可循,逐步規範。

我校的受導學生一般是家境貧寒、行爲有偏差、心理有障礙、學習有困難、家庭教育環境不良、單親家庭等特殊學生羣體,特別是外來民工子女優先予以考慮。我們學校的導師一般是學生的任課老師。在德育主任的安排下,任課老師先到班主任那裏瞭解班級裏學生的大致情況,然後確定與任課班級結對的學生(大部分的學生是外地民工子女)。那麼任課老師就成了結對學生的“德育導師”。

1、導師聘任制度:

根據自主、公開的原則,以年級組爲單位,採取個人自願和年級組推薦相結合的辦法先行推薦,後由學校德育導師制指導小組最終確定名單。

2、德育導師的工作制度

(1)建立學生成長檔案制度。對每位學生建立成長記錄檔案,追蹤學生成長軌跡。內容包括:學生家庭及社會關係詳細情況;學生的個性特徵、行爲習慣、道德素養、興趣愛好的一般狀況;學生心理、生理、身體健康狀況;對學生每月的表現及每次考試(作業)成績逐一登記,分析對照。

(2)談心輔導與彙報制度。每2周至少與結對學生談心(面談、書信、週記、電子信箱等)輔導一次,並記錄輔導內容,學生每週一次嚮導師彙報生活學習情況。

(3)建立家長聯絡制度。每月至少一次電話訪問,每學期至少一次家訪,導師必須對學生本人及其家庭有清晰的瞭解,對家庭情況進行簡要分析,包括家庭的結構(單親、重組更要作爲重點)。

(4)小組活動制度。小組活動分小組內活動和小組間活動兩種。

小組內活動:德育導師定期與本小組學生集體交流,導師需營造寬鬆的談話氛圍,學生可以將自己在學習、思想、心理等方面取得的進步或遇到的困難等講出來,導師與其他成員均可以發表自己的見解,形成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

小組間活動:德育導師之間進行交流,將同類型的小組成員(如同屬學習、道德、行爲、心理等某一方面尋求指導的學生)組織在一起進行交流,以擴大學生之間的思想碰撞,缺的更好的德育效果。

3、定期例會制度:

學校德育導師制領導小組定期召開例會,交換意見,討論問題,決定事項,總結工作。校級一般每學期召開二次,年級組一般每月召開一次,班級一般每二週召開一次。

4、導師培訓制度:

學校德育導師制領導小組要定期組織導師進行教育學、心理學等相關知識的培訓,舉辦德育導師工作研討等活動,不斷提高德育導師的育人能力和工作水平。

5、導師考覈制度:

學校德育導師制領導小組根據下列四種情況,採取定性與定量、過程與結果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考覈:

(1)每位導師的工作手冊記錄情況。

(2)受導學生和家長對導師工作的評價。

(3)受導學生的實際表現(包括品德和學習情況)。

(4)班主任和學科教師的評價。

6、導師獎勵制度:

每學期學校將對導師進行考覈。具體分值分配:工作手冊(30%)+受導學生與家長評分(20%)+受導學生實際表現(30%)+其他教師評分(20%)。考覈的結果作爲教師教育方面考覈的一項重要內容。

(1)考覈合格及以上的德育導師,在學校年度考覈中另加分。(由校教代會討論後確定)。

(2)設立“優秀德育導師獎”。

7、德育導師的工作方法

(1)“身教”育人、人格薰陶。“身教重於言教”,導師只有重視自身的人格修養,注重身教,才能以自己的模範人格爲學生樹起前進的目標,導師應以自身的人格魅力“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人格的塑造。

(2)交流談話、心理相容。導師通過經常性地與學生談話,以多種方式與學生進行交流,走進學生的心靈,建立心理上的認同,達到心理相容,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引導。可以根據導師自己的特點與學生的特點運用有特色的交流方式,如有的導師有意識地將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和操作技巧運用到導師制工作中,運用行爲科學的可操作性的技術來矯正學生的問題行爲;一些導師則通過週記、書信等方式和學生進行“筆談”,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培養健全人格;一些導師則利用電話、“心靈寄語”和學生進行交流、溝通,瞭解學生的喜、怒、哀、樂,爲學生分擔煩惱和憂愁。

(3)引導學生自我教育。導師創造條件,培養學生自我評價和自我認識的能力,激發學生自我調節的內部動機,通過學生對自己心理和行爲上積極主動的自我調節,達到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目的。

(4)教育與研究相結合。導師把教育學生看作是一項日常工作,同時也是一個研究的課題,對於所引導的過程與效果進行記載、分析,撰寫個案分析材料,定期開展研討,促進理論與實踐上的交流與完善,不斷提高“導”的水平。

(三)“道德講堂”活動方案

爲進一步弘揚傳統文化、普及道德規範、宣傳道德楷模、引領道德風尚,“道德講堂”建設活動是我校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重要內容,是學校德育建設的重要方面,積極報道學校各類先進的優秀事蹟,創造濃厚的道德氛圍。爲進一步推進學校思想道德建設,增強“道德講堂”的影響力和引導力。我校決定開展“道德講堂”建設活動,特制定以下實施方案。

1、“學校道德講堂”工作原則

1)實踐性與實效性原則。以師生親身實踐、參與活動、體驗學習爲主要方式,通過宣講活動及開設班會主題活動課、專題講座等多種渠道開展工作;活動要具有趣味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2)整合與互補原則。將“學校道德講堂”與學校各類教育活動相互補充,與家庭、社會教育共同完善,整合學校長期開展實踐教育、體驗教育活動的工作經驗,綜合利用各類已有陣地,以整合和新建相結合的方式逐步推開。

3)全體性與主體性原則。面向全校師生開展活動,培養健康的心理品質和健全人格;尊重師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師生主動參與、獨立思考,自助自立自強,促進師生健康教育整體氛圍的形成。

2、“學校道德講堂”工作目標

1)倡導“在家中爲長輩盡孝心,在學校爲同學送關心,在社會爲他人獻愛心”,奉獻社會,提升師生的道德水平,努力實現“教育一代人,引導兩代人,影響三代人”以及“學校道德講堂”建設覆蓋的目標。

2)“學校道德講堂”的具體目標爲:形成“好人好報”的社會共識,推動“知行合一”的道德實踐。把促進轉化作爲建設“學校道德講堂”的首要目的,將先進的道德理念內化爲羣體意識,在行爲上由“他律”轉向“自律”,引導師生在實踐中完善自我,提升素質。營造“崇德尚善”的濃厚氛圍。把對學校重點人羣的教育引導作爲突破口,以點帶面,使學生在參與中認知、感悟、接受、提高,人人爭做道德建設的參與者和先行者,使“講道德、做好人”蔚然成風。

3)在實踐及活動層面紮實推進師德建設和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工作,運作效果明顯、切實可行的“學校道德講堂”工作機制。

4)增強學生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和自我意識等方面的心理適應、自我調節、健康成長的能力,促進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長。

3、“學校道德講堂”活動目的

圍繞“四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

1)社會公德建設主要包括:文明禮貌、助人爲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和遵紀守法等,以“禮儀”爲核心。

2)職業道德建設主要包括:誠實守信、愛崗敬業、辦事公道、熱心服務、奉獻社會等,以“誠信”爲核心。

3)家庭美德建設主要包括:夫妻和睦、孝敬長輩、關愛孩子、鄰里團結、勤儉持家等,以“和睦”爲核心。

4)個人品德建設主要包括:友善互助、正直寬容、明禮守信、熱情誠懇、自強自立等,以“友善”爲核心。

針對學生,我校着重以“社會公德”和“個人品德”爲主。重點對學生進行“三心”教育,即在家中爲長輩盡孝心,在學校爲同學送關心,在社會爲他人獻愛心。以“我學、我講、我議、我選、我行”爲主要形式。通過努力達到“教育一代人,引導兩代人,影響三代人”的目標。對教師進行“爲人師表、愛崗敬業,奉獻社會、提升自己”爲主要內容的師德教育,傳承我市教育行業精神。

4、“學校道德講堂”活動安排。

1)以班級爲單位,利用班會課開展“道德講堂活動”統一安排一次班會課開展活動,七年級以“誠實守信和遵紀守法”爲主題,八年級以“友善互助、自強自立爲主題,班主任根據本班情況製作一個“道德講堂”的課件。

2)在開展活動之前,各班根據本班情況確定一名“典型學生”,並對他的事蹟進行故事編寫、拍照或製作成PPT課件,確定一批宣講學生,主持和開展此項活動。

5、“學校道德講堂”活動要求:

1)每次活動開展前,各班需提供的活動資料如下包含道德故事、道德短片或照片相關歌曲、相關經典誦讀等環節內容的道德講堂教案一份。

2)活動結束後各班需提供:學生感想文章5篇

(四)教師教學素質的提高

通過該課題的研究,教師對外來民工子女的情況有了深入的瞭解。教學觀念、教育教學方法發生了改變,教師的教改意識增強,課題研究的水平得到了提高。如:姚雲娟老師撰寫的論文《培養健康心理提高外來民工子女英語學習效率》發表在20xx年的《科學大衆》;聞紅英老師撰寫的論文《愛滿天下——陶行知名言在“對外地民工子女的教育中”的運用》獲201xx年度蘇州市教育學會教育論文比賽三等獎;朱巍老師撰寫的論文《發揮信息技術優勢奏響自主學習旋律》獲江蘇省第十屆教師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作品大賽二等獎;朱巍老師撰寫的論文《信息素養,漫漫長路需求索——農村國中生信息素養培養的幾點思考》獲蘇州市教育學會教育論文三等獎;聞紅英老師撰寫的論文《體育教學中對弱勢羣體的心理抗挫教育》獲江蘇省“藍天杯”論文比賽二等獎;陸濤老師撰寫的論文《用愛澆灌他們心中的音樂之花》獲江蘇省“藍天杯”論文比賽;柏育紅老師撰寫的案例《耐心走進內心真心換得信心》獲江蘇省教育學會案例評比二等獎;張瑾老師撰寫的案例《爲你打開一扇窗》獲江蘇省教育學會案例評比二等獎;許愛林老師撰寫的案例《老師幫我拍張集體照吧》獲江蘇省教育學會案例評比三等獎;王芳老師撰寫的案例《逃學**》獲江蘇省教育學會案例評比二等獎;姚雲娟老師撰寫的案例《寬嚴相濟——-“問題學生”的轉化策略》獲江蘇省教育學會案例評比三等獎;柏育紅老師撰寫的案例《給你一個機會,還我一個奇蹟》獲太倉市班主任案例評比三等獎。

四、問題反思

隨着課題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們總結了前一階段研究成果的同時,深刻地認識到研究工作纔剛剛開始,所以我們對本課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思考:

1、理論素養不夠豐富。課題組成員在專家的指導下,閱讀了一些與課題研究有關的書籍,豐富了自身的理論素養,但隨着課題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感覺到理論知識的缺乏。

2、本課題中,學生學習行爲習慣的養成教育將是今後研究的重點。如何在學科教學中進行因材施教,找到適合外來民工子女的教育教學策略;如何豐富校本課程的內容,實現多元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3、學校教師的年輕化,經驗不足,缺乏專家的引領,教師研究積極性有待進一步加強。

4、進一步加強課題資料的收集、整理、上傳工作,實行專人負責,做到及時整理、歸檔、上傳。

五、後期設想

1、再次開展課題理論學習、典型案例學習與分析、研究,做好學習心得撰寫和交流。

2、圍繞《農村國中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教育研究》課題,進一步開展好“德育導師制”工作,督促好教師做好各方面的記錄工作。充分利用我校的品牌特色——科技教育,對外來民工子女進行養成教育。

3、開展課題的交流研討會,發揮教師羣體自主教研作用,做到以教師的個人發展促進學校課題研究的發展。

4、結合課題研究,請專家講座,組織研討交流活動。課題組將分教研組進行分別研討,開展以學校教師與專家共同參與課題研究的活動,促進課題組成員與課題研究共同成長。

5、進行課題的開發和評估,認真總結課題中出現的問題和經驗。

畢業論文中期報告 篇四

存在的主要問題及解決辦法

到目前爲止,在論文的寫作中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

1、對論文所涉及的知識認識得不夠深刻,所以對命題的探討但是深入。

2、研究中引入的數據不夠,對相關問題的支撐程度不足。

3、論文的各部分之間的銜接不夠強,有的地方缺少邏輯。

導致上述問題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研究不夠深入,二是撰寫不夠嚴密。針對這兩個原因,解決方法有:

1、對論文所涉及的知識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理解程度需要更加深刻,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得到有深度的結論。

2、需要對已完成的資料進行多次審閱,從資料、結構及用語等方面給予調整。

3、對於寫作過程中遇到的具體難題要多向指導老師請求援助。

下一步的主要研究任務、具體設想與安排

在往後的論文寫作中主要研究任務是在已完成的基礎上給予完善,具體的方法是參閱更多的相關研究文章,尤其是研究較爲完整系統的書籍,深度提取其成果,結合本文的研究方向與思路來引用,其中具體資料包括前期研究不足的怎樣將crm與erp在財務、製造、庫存、分銷、物流和人力資源等連接起來方面的問題。針對此問題,需要更加具體的探索crm與erp的共性,如共通性與有機結合等問題。

另外,論文的。進度方面,在初稿基礎上進行修改,爭取在六月初完成論文終稿。

課題中期報告 篇五

20xx年3月,我的小課題——《不同教學內容的語文高效課堂研究》正式申報。從申報至今,已經過去了3個月了,回顧這段時間我針對這個小課題開展的系列工作,我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課題研究進展情況

1.研究的目標

(1)提高不同教學內容的課堂效率,特別是讓學生頗爲頭疼的文言文,考試過程中失分較多的詩歌鑑賞題、語言運用題以及現代文閱讀題和作文。

(2)重在教授答題技巧與作答規範。

(3)通過在課堂教學中主動添加學生感興趣的因素,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與熱情,把複雜問題簡單化

2.課題研究的內容

(1)如何嘗試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轉變教學理念,培養學生思維的興趣,構建高效的課堂提問藝術,讓學生樂學、樂問,展開較有計劃的實踐研究。

(2)學習興趣與自信心的培養的研究;

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份。對於我任教的兩個教學班語文學困生來說,任課教師更應該加強學法指導。當他們在學習中遭受挫折和失敗時,需要進行耐心的心理疏導和方法點拔,及時進行知識上的查漏補缺;當他在學習上或行爲中出現“閃光點”時,哪怕是課堂上或課下出現的點滴進步,我們都應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讓他們體會到信賴、滿意、親切的情感,從而樹立他們的學習信心,以滿腔熱情投身到學習中來,增強向優生轉化的信心和勇氣。

(3)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的研究;

在高一階段教學過程中,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動手、動口、動腦相結合,營造一個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變緊張壓抑的被動接受知識爲輕鬆愉快的主動學習知識,提高每一位學困生的參與意識,使每個學困生都能積極投身語文課堂的學習過程中來。

3.課題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主要是從近幾年大型考試以及大學聯考等命題質量很高的試卷中選取定性訓練題目,借鑑已有研究成果和經驗教訓,準確把握研究發展的趨勢。

(2)調查研究法。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對比研究,使轉化語文學困生的措施更加切合實際,更加富有成效。

(3)行動研究法。不斷實踐,不斷修正,不斷完善轉化學困生的方法,形成一套轉化學困生的理論框架。

(4)個案研究法。主要是通過對學困生的跟蹤分析,摸清他們學習困難的成因及轉化效果,爲研究提供較爲直接的材料。

二、開題以來做的工作

1.方案准備階段:(2013年3—4月)

(1)制定和論證課題實驗方案,論證課題價值和可行性,請專家對實驗方案進行反覆論證,確定最終研究方案;

(2)深入學習語文新課程標準等有關理論知識,明確研究方向,增強研究的自覺性、緊迫感;

2.方案實施階段:(2013年5月—6月)

(1)認真做好課題研究的分層工作,圍繞研究內容,收集原始材料;

(2)圍繞課題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紮實開展課題研究;

(3)定期做好階段性小結,研究階段性成果,撰寫研究論文,形成文字性材料;

(4)在實踐中進一步完善課題研究方案,調整課題研究思路。

三、課題研究的成果

《不同教學內容的語文高效課堂研究》課題申報實施以來來,在研究過程中,我不斷調整方案、細化目標,使課題脈絡清晰,特別注意不同課型的語文課堂的學生反應、領悟以及答題能力,及時有意識的向課堂注入新鮮的活躍因素,充分調動學生語文課堂的學習積極性,大多數學生喜歡學語文,更加積極主動地去學語文,形成良性循環,效果不錯。

四、課題研究中存在的問題或不足

1.本課題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要求我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將某些現象、想法、感受及時總結、提煉,並能上升至理論層面,但我在這方面有時不能及時做個有心人,未能及時及時做書面記錄與總結。

2.少數語文學困生雖然在思想上有了一定的認識,但在具體轉化過程中仍然有一定程度的畏難與懶惰情緒,不能持之以恆堅持學習,轉化效果不是很明顯。

3.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授的多一些,留給學生去練的時間相對要少一些。

五、下階段研究計劃及確保最終成果的主要措施

在前階段的研究中,在教師與學生對彼此關係的認識上都有了一定了解,經過初步實驗,探索出在師生間的平等、合作、友好關係對課堂教學起着不可忽視的作用。在下階段的研究中,我將繼續遵循最初的課題研究思路,圍繞前階段遇到的問題展開研究:

1.加強理論學習。繼續將課題研究與教學研究活動結合起來,多種渠道開展有效活動,以活動支撐和服務於課題研究。良好的師生關係爲成功的課堂教學提供了保障,在下階段的研究中,我們將要加大課堂教學中的研究。

2.切實制定好每學期課題研究的目標與內容,做到有目標、有計劃,使研究工作有的放矢,穩步推進,促使課題研究向前邁進。在學期結束採取成果彙報制度。

3.深入進行課題研究,大膽實驗,研討分析,努力解決教師教學設計與實際操作之間的矛盾,反覆做好少數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有效防止學困生的反彈。

4.在下階段的研究中,我還會遇到一些新問題。屆時,我將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對,爲確保本課題順利結題創造條件。

課題中期報告 篇六

“音樂教學方法的選擇”課題研究中期報告音樂教育作爲一門基礎學科,在培養人的高尚情操及審美趣味方面有着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傳統的音樂教學中,人們對音樂課程的價值與目標的理解產生嚴重偏差,那麼,如何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使音樂課堂教學效果更佳,進行音樂課堂教學方法的研究,顯得十分重要。如何優化課堂教學活動設計是音樂教師面臨的一個全新的課題。

一、開題立項穩步推進

1、本課題核心概念界定

教學是指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雙向互動的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爲了達到某階段教學目標,根據受教育者的認知結構,對教學課程、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學手段進行的策劃。

音樂教學方法是根據音樂學科的特點從系統的整體出發,綜合考慮教師、學習者、教學目標、教材、媒體、評價等各方面因素,分析音樂教學問題和需求,設計解決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和教學步驟,加以實施並由此進行評價和修改,直至獲得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案的計劃過程和操作程序。

2、課題理論意義

課題“音樂教學方法的選擇”是根據音樂學科的特點,按照音樂課程標準提出的基本理念,結合課程內容標準的實質,從教學實際出發,綜合考慮教師、學生、教學目標、教材、教學環境、媒體、評價

等各方面因素,分析音樂教學中的現實問題和需求,設計解決音樂教學中相關的音樂活動的策略、方法和步驟,在不斷進行的評價、反思和修改的實踐中,尋求最優方案的音樂教學方法,使學習者經歷最有效的音樂學習過程,探索一條積累音樂學習經驗的最佳途徑。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與內容

1、研究目標

(1)形成結合音樂課堂教學實際,靈活運用教學方法的經驗。

(2)提升學生對音樂課的興趣,拓寬學生的藝術視野與審美空間。

(3)通過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提高音樂課堂教學質量。

2、研究內容

(1)音樂鑑賞內容的教學方法研究。

(2)唱歌內容的教學方法研究。

(3)演奏內容的教學方法研究。

(4)音樂相關文化內容的教學方法研究。

三、創新工作研究有序

在課題紮實有效地開展的一學期,現就課題進展、課題研究的方法形式作如下彙報:

1、區域集體備課,在爭辯之中明確方向。

學科區域集體備課活動是一種有效的教科研方式,應該說一次活動就是一次思想的交流,思維火花的碰撞,教師們在交流中得到收益,感覺到自身學習的重要性。自開題以來我們組織了數次的“音樂教學方法專題研討活動”,活動圍繞“音樂教學中的大問題”、“如何在

中年級進行歌唱與欣賞教學”等多個話題展開。市音樂教研員張老師也向我們提出建議:課題研究要確立有效的方向、蒐集詳實的材料、注重開展的實效性,要把每一次課題組活動都能作爲一次很好的教科研活動,在爭辯中明方向。所以在每一次活動中我們都能確立研究的中心內容,對組員所教的內容都能從課題研究的內容實效出發,談自己的觀點、想法,應該說在每一次紮實有效的課題研究活動中,所有課題組成員的教學觀念得到了改變,教育思想都得到了昇華。

2、課堂教學,課題研究爲實踐服務

課堂是課題研究的主渠道,我們只有不斷地嘗試有效性的音樂教學策略,才使提高學生的音樂水平,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課題組制定了詳盡周密的研究工作計劃,確定了分期研究目標和研究的重點,確定兩週一節的教學課進行研究。爲了使音樂研討課真正獲得研討的價值。我們採用了專題研討、一課多教、同題異構等研究的策略。

(1)專題研討

課題研討有了明確的主題,才能充分發揮研討的價值。主題的選擇可以從教師普通關注的問題入手,然後加以提煉而成。主題的設定者可以是課題組長,也可以是執教老師。我們一般圍繞一個主題研究一個階段,開出幾堂研討課,從而使教師對此既有理性的深度思辨,又積累了一些感性的操作經驗。

(2)一課多教

一般來說,我們要求研討課都有一個多次試教的過程,只有有針對性地不斷改進設計,才能推出比較成熟的課。如xx老師執教東三

省研討課《非洲鼓樂》試教了五次,每一次我們課題組的全體成員都集體聽課,幫助磨課,在對一堂課的反覆研究中,有力地提升了我們對教材及課堂的把握能力,也體現了我們求真務實的研究態度

(3)同題異構

同一篇教材,由不同的教師來教,稱爲同題異構。xx老師對《頑皮的小杜鵑》的同題異構得到了大家的讚許,她們對教材共同鑽研,又嘗試通過不同的教學方法策略來進行教學,體現了她們的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識,體現了她們對教學個性和學生特點的正確把握。

每次課堂教學研討活動,我們都能從研究教學方法有效性策略的視角,把研究活動落實到教學中去,根據學生的課堂效果進行反思,總結,保證課題研究真正落實在課堂上。我們鼓勵課題組成員每學期上好一節研究課,骨幹教師起好示範作用,各成員之間互相隨堂聽課,使課題研究在日常的教學中自覺開展起來,真正做到課題研究日常化

3、觀摩活動,研討中提高教師水平。

自進行教學方法的研究以來,我們的教師和學生得到了充分的鍛鍊。觀摩活動時,大家認真聽、認真記不放過每個細節;研討時氣氛熱烈,積極發言、反思自己、中肯對待別人、毫無保留。共性的問題大家引起重視,如:活動的教學目標怎樣設立?教學中教師怎樣根據學生學習及教學情境靈活選擇教學方法策略,真正做到“教學有法,教無定法”等等問題引起老師激烈地討論。一些個別的問題也引起大家的警戒,如低年級教學方法和中高年級教學方法的選擇要到怎樣的層次?活動的開展,對教師業務水平、能力、再學習、再提高的重視。

因爲我們深知,要使特色教學具有生命力,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是關鍵。

四、研究取得的初步成效

經過一學期的實踐探索,課題組成員不僅學習了與本課題相關的理論,還與實踐相結合,理論學習與推動教學、促進課堂高效教學。課題研究的過程,鍛鍊了我區的音樂教師隊伍,課題組成員的課題意識、課改意識得到加強,科研水平得到顯著提高。課堂上師生、生生互動交流,平等對話,靈動的課堂,給學生以美的薰陶。

1、音樂教學方法的改變使學生從對音樂的冷漠變得熱情

通過錄音機、幻燈機、錄像機、vcd機等電教手段創設音樂情境,將音樂中的圖像、內容、節奏等展示在學生面前,調動他們的眼、耳、手等多種器官,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

2、豐富音樂教學方法使學生從對音樂內容的陌生變得了解

鮮豔的色彩,生動的畫面最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精心設計並選擇符合教學內容的圖畫,可以使教學內容直觀、形象,促使學生很快進入歌曲的意境,達到理想的教學功效。

3、使學生從音樂之外逐步走進音樂

清晰明快的語言,讓學生從中得到溫馨,留下回味,獲得快樂;有動感的肢體語言,讓學生從中得到啓發。音樂教學中,音樂老師的語言生動形象,善於運用聲調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充滿激情。

五、課題研究的思考

音樂教育旨在學生的審美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爲學生終身喜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良好的基礎。能使學生從音樂的學習中得到真正的樂趣,接受並創造音樂的文明。能從音樂樂趣的體驗中,音樂文明的享受中,得到性情的陶冶、精神的冶煉、培養自己溫和的性格與堅毅的品格,以及與他人相處的和諧與融洽。而音樂教師應當成爲引導學生進入音樂世界的橋樑,帶領學生走進音樂的殿堂。那麼教師怎樣才能很好的實現這一目標呢?教師良好的教學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自覺自願的學習音樂。而且我們知道因爲年齡的緣故低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所以非常需要教師精心地創造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音樂。

總之,教學有法,但無定法,這需要我們每一位教師靈活設計、選擇運用,相信課題組全體成員有信心也有能力,把這一課題研究不斷深化,最終取得豐碩成果。

畢業論文中期報告 篇七

課題名稱:XXXX設計

所在學院:汽車與建築工程學院

所學專業:土木工程

學生姓名:

班級學號:08級1班2號

指導教師:

20XX年X月XX日

說明

1、畢業設計(論文)中期報告應包括下列主要資料:

(1)畢業設計(論文)工作是否按任務書及開題報告預定的資料及進度安排進行;

(2)目前已完成的設計(論文)工作及成果;

(3)存在問題及解決措施;

(4)後期擬完成的設計(論文)工作及進度安排;

(5)如期完成全部設計(論文)工作的可能性。

2、指導教師和學生如實填寫《畢業設計(論文)中期檢查表》。

3、畢業設計(論文)中期報告由指導教師填寫意見、簽字後,統一交系所在教研室存檔,以備檢查。

4、中期報告應提交以下文檔及材料

(1)畢業設計(論文)任務書;

(2)畢業設計(論文)中期檢查表;

(3)畢業設計(論文)中期報告;

(4)設計類:建築設計說明(方案論述等)及圖紙、道橋設計說明(方案論述等)及圖紙、文字類說明等(包括電子版);

論文類:階段性研究成果(部分實驗結果)、文字類說明等(包括電子版),論文類中期報告正文字數不少於2500字。

說明:1、本報告務必由承擔畢業論文(設計)課題任務的學生在接到“畢業論文(設計)任務書”、正式開始做

畢業論文(設計)的中期之前獨立撰寫完成,並交指導教師審閱。

2、每個畢業設計(論文)課題撰寫本報告一份,作爲指導教師、畢業論文(設計)指導小組審查學生能

否進行下一階段畢業設計(論文)課題任務的依據,並存檔。

畢業論文中期報告 篇八

1、論文題目:季戊四醇雙縮酮的合成研究

2、論文進展狀況:本畢業論文包括以下幾個部分(1)查閱季戊四醇雙縮酮的合成用的各種催化劑的合成資料。(2)查閱季戊四醇雙縮酮的合成方法和應用的文獻資料(3)製備催化劑。(4)初期數據的整理,做好後期實驗的準備工作;(4)透過不同的方法合成季戊四醇雙縮酮(5)後期數據整理和分析,,並比較各種合成方法的優缺點。(6)修改、完善畢業論文,準備答辯。在這一段時間的主要成果有:閱讀了很多關於季戊四醇雙縮酮及其催化劑的論文、期刊等資料,瞭解季戊四醇雙縮酮及其催化劑的主要合成方法,用途和化學特性等,爲後期實驗中能夠更準確的完成做準備;用磷酸氫二鈉和鎢酸鈉合成了十二鎢磷酸,並透過比較找出了最佳反應的比例和最適合的反應條件,透過對氨基苯磺酸催化苯乙酮和季戊四醇合成了季戊四醇雙縮酮,找到了催化劑對氨基苯磺酸的最佳用量比例以及反應物的最佳比例和最適合的反應條件。詳實記錄了不同條件下的各反應的藥品用量和反應現象。

3、存在問題及解決的措施:在查找資料過程中,遇到了某些不能確定的反應原理,經過查閱有關資料和請教指導老師,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在撰寫論文開題報告時,參考文獻的格式書寫有誤,經過老師的指點和認真翻閱畢業設計工具書,最後將其改正。在外文翻譯初稿中,出現許多語病,翻譯不準確、格式書寫有誤等問題,我重新審閱

多遍並在老師的幫忙下,完成了該部分任務。在實驗的操作過程中不熟悉的操作經過老師的指導和同學的幫忙得到了解決

4、後期工作安排:截止到20XX年4月22日,論文書寫工作按照計劃已經進行了一半,在以後的日子裏,爭取完善前期工作,並且根據指導老師指點,優化一部分章節資料。然後繼續完成論文的後期工作,具體如下:

(1)20XX年4月22日~20XX年5月2日完成論文的後期實驗工作,並整理、分析實驗數據;

(2)20XX年5月2日~20XX年5月10日書寫並完成論文的後半部分初稿;

(3)20XX年2月10日~20XX年2月20日完善論文、準備論文答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