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中國社會企業報告多篇

中國社會企業報告多篇

【第1篇】中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現狀調查報告

《中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調查報告》正式發佈,4月24日將在北京舉辦'中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髮展論壇暨調查成果發佈會'.

xx年8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與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網聯合舉辦了'xx年中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現狀調查',採用問卷調查和訪談對中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狀況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查。

'中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現狀調查'於xx年8月開始,截止於11月底,有近15000餘家企業參與調查,由於統計對數據要求較嚴格,最後用於分析的有效問卷爲1883份,從有效樣本地域分佈看,基本覆蓋了全國各省市。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組織衆多人力資源管理專家,通過對參與調查企業的有效樣本進行數據統計和系統分析之後,完成了《中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調查報告》。該調查報告按照現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功能模塊,分爲制度建設、崗位管理、人員招聘、績效管理、員工培訓、薪酬福利、社會保障、高層管理人員等八個部分。 現將《中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現狀調查報告》各部分的摘要彙總如下:

制度建設現狀

內容摘要:通過對國內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建設總體情況、不同背景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建設狀況及建設途徑分析,並對不同背景公司在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建設方面的差異比較,認爲中國企業在'人的管理'方面還處在從傳統人事管理向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轉型時期,強化現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建設,尤其?quot;關心員工職業發展'的戰略性人力資源管理勢在必行;不同背景企業在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建設及執行方面差異明顯。

企業人力資源狀況

內容摘要:我國不同背景企業人力資源在年齡結構、學歷層次、人力資源管理人員配置等方面差異明顯。國內企業基本上是每100名員工配置1名人力資源管理人員;企業人員規模越小,人力資源管理人員配置越多。

崗位管理現狀

內容摘要:我國企業對通過崗位分析加強崗位管理規範化的態度基本一致,但管理規範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絕大多數企業進行過組織結構調整和人員調整,且主要以小範圍的局部調整爲主。企業崗位分析的結果主要應用於考覈、招聘、薪酬設計和人員崗位調整等領域。企業對崗位分析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作用的認同感高度一致。不同背景企業崗位管理情況存在一定差別。

勞動用工招聘現狀

內容提要:我國企業勞動用工總體上已初步規範,逐漸市場化。企業發佈勞動用工信息主要以招聘會爲主,以媒體廣告和人才交流中心爲輔。從社會上招聘已經成爲中國企業新增人員的最主要來源。面試是企業錄用人員必不可少的環節。大部分企業已有能進能出用人機制。進一步分析表明,中小企業、建築企業、批發零售餐飲企業用工市場化程度高,但亟需加強勞動用工制度建設並認真執行勞動法規;西部企業弱於制度建設,中部企業弱於制度執行。企業上市促進了其勞動用工的規範化和市場化。

人員績效考覈現狀

內容摘要:人員績效考覈還沒有普遍成爲我國企業必須進行的一項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人員績效考覈結果主要應用於'獎金分配'和'調薪'.建立考覈指標體系是大部分企業實施人員績效考覈必備工作。國有企業尤其是金融業、水電煤氣業、交通倉儲郵政業等行業建立考覈制度和實施考覈的面較廣,但執行不力,考覈實施效果一般。企業規模越大,人員績效考覈的規章制度和實施管理相對較好。中小型企業人員績效考覈效果差於小企業和大型企業。上市促進了企業提高人員績效管理水平。

企業員工培訓現狀

內容摘要:通過對國內不同背景企業員工培訓狀況的問卷調查和有效數據的分析,發現企業員工培訓工作仍處於不穩定和低水平狀態,培訓工作的效益難以體現;培訓的制度化、規範化程度較低,現有的培訓脫離實際,有待反省企業培訓的目的、任務、內容和方法。

薪酬管理現狀

內容摘要:我國大部分企業員工對薪酬表示滿意;大部分企業在薪酬管理上實行分類管理,技術、銷售及其它人員薪酬結構各不相同;長期激勵的主要形式是虛擬股票;多數企業人均月收入在800~2500元之間,多數企業人工成本佔總成本的比例在30%以下;企業一般參照同類企業經驗數據和本企業歷史水平確定工資標準。

相關社會保障現狀

內容摘要:社會保障制度是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政策環境,調查發現,各類社會保險企業參險率和離退休職工管理社會化率總體上離廣泛覆蓋的目標還有差距,而且不同類型企業間的差別很大。需要深化改革,加強執法和監督,爲企業創造更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企業也要提高認識,貫徹落實各項社會保障制度,從長遠的角度考慮人力資本投入,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和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

企業高層人員管理現狀

內容摘要:我國企業董事會的決策作用明顯增強,但國有企業高層管理人員產生的主要方式還是由上級或行業機構任命;企業高管薪酬收入多元化,約有三分之一的企業建立了長期激勵計劃,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企業建立高層管理人員任職資格體系尚處於起步階段;尚需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結構,積極推進以經營業績爲基礎的報酬激勵機制的創新。《中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現狀調查報告》是目前中國人力資源管理研究領域規模最大、最具權威性的調查成果,真實地反映了中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現狀,爲中國企業今後的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開展以及國家政府相關部門人事政策方針的制定進一步提供了有力的參考依據。

該項成果在我國尚屬首次,調查報告成果已引起有關部門和企業的高度關注。鑑於中央高

度重視國家人才戰略及有關的制度建設和政策問題,爲了完善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和提升人力資源管理水平,共同探討中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重大問題,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承辦,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網協辦的'中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髮展論壇暨調查成果發佈會'定於xx年4月24日在北京召開。會議將邀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組部、人事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等有關部門領導、專家及國內外知名大型企業集團就我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工作重大政策、人事制度改革與政策動向、勞動保障與就業政策動向、當前人才工作的現狀及政策取向、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制度改革與建設等進行專題研討,併發布中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現狀調查成果。

【第2篇】中國電力建設企業協會赴巴西智利考察報告

中國電力建設企業協會赴巴西智利考察報告

中國電力建設企業協會於2001年2月16日至3月3日,以會長吉輔同志爲團長,組團對巴西、智利進行了電力工程管理考察。該團由上海電力建設有限責任公司施申新董事長、黑龍江省電力有限公司紀德軍副總經理、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尤京副主任、國家電力公司孫宗誠高級工程師、廣東省電力集團公司李哲副處長、四川電力送變電建設公司季尚綗總經理、江蘇電力送變電建設公司丁文瑞總經理、浙江火電建設公司鍾耀坤總經理、山東電力建設第二工程公司王令方總經理等十人組成。

代表團此次考察訪問了門德斯·丘利爾(mendesjúnior&asociados)國際公司在智利的分公司、聖保羅電力協會、emae發電公司、瑪瑙斯市電力公司(manaus energia s/a),參觀了伊泰普水電站。通過考察,大家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開拓了思路,瞭解了南美的電力管理和一些市場情況,達到了預期目的。

一、 考察基本情況

門德斯公司是一家大型的跨國公司,在南美曉有名氣。該公司以土木工程、建築、安裝等爲主,業績顯著。他們是目前世界最大的伊泰普水電站的建設者之一,我國天生橋水電站的建設亦有他們的身影。該公司的業務已橫跨歐、美、亞、非地區,是一家人員素質較高、技術裝備精良、管理規範、具有很強競爭力的公司。該公司高度重視質量管理,全面貫徹iso9000標準,通過了iso9001認證。在安全管理上,他們亦通過了ohsas18001的認證。這說明他們具有規範的管理體系。該公司目前現有人員約1200人,產值達4億多美圓。

坐落在巴西聖保羅的emae發電公司所屬的一家燃氣電站,始建於1954年。其主設備是由加拿大light公司提供的2×100和2×135mw的燃油機組,目前總容量472mw。該公司計劃2002起,將這些機組改爲燃氣爲主的聯合循環機組,並擴建4×100mw燃氣機組。該公司電量由電網統一調度,電價由國家統一制定,目前爲r$42/mwh,摺合人民幣0.168元/kwh。該廠現有189人。

聖保羅管電機構爲州能源廳。目前,該州發輸電已分開,用電已私有化,並擬在2003年,將目前國有的發電系統私有化,進入市場。

我們在伊瓜蘇參觀了伊泰普水電站。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裝機12600mw,年發電量900億kwh,巴西境內60%的電量靠它供應。伊泰普水電站主體壩高193米,相當宏偉壯觀。

瑪瑙斯地區是巴西最大的一個行政區域,州政府爲瑪瑙斯市,該州約150萬平方公里,人口300多萬。該地區地域廣闊,森林覆蓋面大,很多地方人煙稀少,邊界地帶多,交通不便。目前,供電率僅50%,線損高達24%。該地區有兩家電力公司,同屬北方電力集團公司管轄,是集團公司的分公司。一家負責州府瑪瑙斯市區的供電,佔了98%。另一家負責周邊地區的供電。今年他們也將進行重組,合併爲一個公司。該地區目前平均負荷爲1034.7mw,每年供電需求量增長在15%以上。

我們訪問的瑪瑙斯市電力局,現有水力裝機容量250mw,火力裝機容量3411mw,變電容量17994mva,230kv線路3560km,69kv線路958km,345kv線路128km,配網3209km。

在工程質量管理方面,該公司遵循的工程質量標準爲:abnt、anst、astm、iso四個標準。每個工程均由一名有在工程師協會的註冊的有資格的工程師負責管理,負責工程的協調和質量管理等。工程完成後,有該公司與律師共同驗收,符合合同要求後方可投入使用。在使用一段時期後(一至二年),由政府有關部門派出專門小組,對工程的資金使用情況進行審計,對工程質量進行檢驗。

在工程管理方面,巴西政府對招投標管理十分嚴格和規範。1993年專門制定和頒佈了n°8666工程招投標。法律規定,凡屬政府投資的項目必須進行公開招標,由政府發佈公告。標書必須符合法律規定,要經律師審覈,並要明確具體項目。評標由專門的評標委員會組織進行。一般先評技術標,再評商務標。商務標開標時,投標人均可到場。對評標結果,任何投標人均可查看中標人的資料。如有異議,均可提出上訴。

在巴西聖保羅期間,我們拜訪了巴西聖保羅電力協會。該協會由政府組建,已成立了15年,經費由政府支付,工作人員9人,有6個會員單位。該協會主要負責協調會員之間的關係,協調會員與政府的關係,受政府委託進行行業管理,爲會員開拓市場,爲會員提供諮詢等服務。據瞭解,巴西也有一個全國性的電力協會,聖保羅電力協會是它的分支。

此次考察,巴西和智利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巴西地處南美,面積850萬平方公里,人口一億六千萬,是一個聯邦制國家,原爲葡萄牙殖民地,現僅500年曆史,是一個多民族的混合移民國家,官方語言爲葡萄牙語,有26個州和一個聯邦自治區,首都是巴西利亞。巴西自然資源豐富,擁有世界第一大河---亞馬遜河和世界上面積最大,動植物種類最多的亞馬遜原始森林,號稱世界之肺,可利用土地面積達85%以上。巴西有豐富的礦產,水量充足,年平均降水量2000毫米以上,最大的地區達4000多毫米,水電站無枯水期。巴西的農牧業較發達,盛產牛和咖啡、橡膠、各種水果,汽車和輕工業也較發達。巴西自六十年代的經濟改革以來,發展迅速,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奇蹟,目前人均收入達5000美圓。

二、啓迪和收穫

1、南美有着巨大的市場,我們應抓住機遇,發展自己。我們在考察中瞭解到,智利電力緊張,首都聖地亞哥尚有拉閘限電的現象,其政府正積極解決此問題,他們目前大量需要小型燃氣機組,而且政策較爲寬鬆。巴西電力需求的增長速度也很快,除要求施工中儘可能使用當地民工外,其它政策都很寬鬆。巴西的土建和民用建築方面也有着較大的潛在市場。但在南美髮展應注意:a、南美爲拉丁語系,大多爲西班牙語,巴西爲葡萄牙語。因此要有相應的語言人才。b、要了解當地的有關法律和風土人情。c、既要大膽開拓,勇於進取,也要認真研究市場。

2、南美基本上爲發展中國家,有許多情況與我國相似。但他們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起來的,與世界經濟接軌,有許多成功的經驗。如:巴西的政府採購、國家投資項目的招投標、門德斯國際公司的跨國管理方式,國外公司的質量管理等等,都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當然,我們的電力施工企業與他們相比也有我們的長處,我們不可妄自菲薄。但我們一定要取長補短,發揮我們的優勢,早日走出去,發展我們自己。

3、當今世界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在市場競爭中,比的是智慧,是你所掌握的知識,你的技術,你的管理水平和你的技術裝備。因此,我們的電力施工企業要儘快適應這種形勢,將我們的企業儘快從勞務型轉變爲管理型,將勞務輸出變爲工程總包。這樣,我們才能提高效率和效益。

4、我們要學習國外公司的應變能力,學習國外公司成功的管理經驗。如,我們考察的幾家公司,他們在質量管理上,爲適應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要求,採用了四種質量標準。在管理上,認真貫徹執行。這是我們應該認真借鑑的。

5、智利因近幾年經濟發展較快,電力出現了緊缺現象。巴西的備用容量很大,儘管供電需求增長很快,但還是能滿足經濟的發展需求。這一點我們應引起重視,借鑑他們的經驗。我國備用容量很少,近年又有供過於求的現象,因此忽略了基本建設。我們認爲,應抓住機遇,積極擴容,以適應今後經濟騰飛的需要,也改變目前備用容量不足,過於拼生產設備的現象。

三、建議

1、從國外的經驗看,電力的改革應以積極穩妥的方針爲好,不宜操之過急。弄不好,則會出現象加州停電等那樣的不安定因素。巴西的電力改革,也是分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情況進行的。我們國家那麼大,應該因地、因時、因不同情況制宜。

2、國外的協會看來也不一定要“四自”,也有各種形式,只要適應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就好。中電聯應多考察研究一些國外的協會,借鑑其成功的經驗,以發展自己。

3、中電聯應幫助會員開拓市場,多組織企業出去考察。一方面開拓思路,放寬眼界,增長見識。另一方面可多瞭解國外信息,瞭解國外市場,積極向外向型發展。這樣的活動也倍受企業的歡迎。

4、中電聯亦可根據掌握的信息,開展一些有償的中介服務。如與會員單位合作,向智利等國輸出中小機組;介紹國外的工程項目;介紹出口我國的優質材料、先進技術等;提供培訓和各種合作等等。

我們這次考察,總的來說比較順利,完成了預定的考察任務,獲得了圓滿成功。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

【第3篇】中國企業家調查報告:聚焦企業創新

進入新常態的中國經濟,面對增速下行的壓力和轉型升級的挑戰,亟待激發新的強大動力。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26日發佈的《 中國企業家成長與發展專題調查報告》聚焦企業創新的現狀與未來,探尋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新動力。

創新驅動正從國家戰略變成企業行動

新常態的主要特點之一是發展動力從傳統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實現創新驅動經濟發展,是經濟發展新常態下轉型升級的關鍵。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祕書長李蘭說,要實現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必須充分了解企業創新的現狀、環境、面臨的問題以及未來發展態勢。爲此,把 中國企業家調查報告的主題確定爲企業創新發展。

創新,決定着中國經濟的未來。而投入,支撐起創新的力度和強度。從研發投入佔銷售收入比重這一衡量創新的核心指標看,我國企業創新投入近年來連續上升,創新驅動正在從國家戰略變成企業實實在在的行動。

調查顯示,總體來看,我國企業研發投入佔銷售收入比重總體上呈上升趨勢,從的4.7%上升到的6.7%。其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企業研發投入佔銷售收入比重最高,年度平均值爲17.6%,這些年來it行業在中國經濟中如日中天,原因正是在此。

資金和人才俱備,共同託舉起企業自主研發能力較快提升。選擇企業內部開發爲主要新產品開發方式的企業比重,從2000年的48.9%大幅上升至的84.1%,表明企業自主研發能力在過去15年間得到了快速提升。同時,支持企業創新的國內高校院所、技術交易市場和企業間合作研發機制也取得了明顯進步。

對企業而言創新最關鍵的是要見成效。調查顯示,創新的確促進了企業績效的提升。調查分析發現,前一年有增加創新投入和引進創新人才意願的企業,其第二年的盈利狀況顯著好於前一年調查中表示沒有增加創新投入和引進創新人才意願的企業;有創新意願的企業比沒有創新意願的企業,在下一年度的新產品銷售收入佔總銷售收入的比重上高約2.5%至6.1%。

企業創新仍受人才環境等重重製約

企業創新的積極進展,讓人們看到新常態下新動力正在生成。然而,無論是網上熱議的國人搶購日本馬桶蓋事件,還是業內關注的德國工業4.0浪潮,都提醒我們,中國企業創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想讓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新動力澎湃,必須付出更多努力。

調查顯示,在整體狀況趨好的前提下,我國企業創新也面臨着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包括:創新人才短缺、創新資金來源單一、創新環境不完善、企業家創新動力不足等。

經濟下行壓力雖然對轉型升級有較強的倒逼作用,但也使得企業投資更加謹慎。調查顯示,在當前三期疊加和企業發展面臨諸多困難的背景下,企業對增加創新投入持謹慎態度。關於爲了企業更好地發展,貴企業計劃未來一年採取哪些措施這一問題,調查顯示,與往年相比,企業計劃未來一年將增加創新投入和引進人才的意願有所下降,而更新設備的意願則處於最近七年的中間水平。

政府簡政放權加大支持將促進企業創新

新常態亟待靠創新來增強新動力,而經濟增速下行和企業困難加大又使企業家創新投入更加謹慎。如何破解難題、實現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一躍?

調查分析表明,政府簡政放權和爲企業提供創新所需技術信息、資金、人才等支持,能有效提升企業創新投入和企業未來創新意願。

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企業發展面臨諸多困難的情況下,要想讓企業迸發出更多的自主創新,政府自身改革是關鍵一招。圍繞企業家們認爲妨礙創新的外部環境因素深化改革、簡政放權,將爲企業提供更多的市場機會、更公平的經營環境、更明確的市場主體權益、更透明的信用機制和更高效的法治環境。

調查顯示,政府簡政放權的各項措施整體上都與企業未來創新意願呈正相關關係。例如,繼續放寬市場準入與增強企業未來創新投入和引進人才意願都有非常顯著的正相關關係;堅決糾正妨礙競爭的規定與增強企業未來引進人才意願有非常顯著的正相關關係,對於企業未來更新設備意願也有着顯著的正相關關係。

雖然創新的主體是企業,但政府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對比2000年和的調查結果,可以發現,隨着國家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的實施,國家創新體系逐步得以建立發展,支持了企業創新取得明顯進步,但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要解決我國企業創新資金過於依賴自有資金,銀行資金、股市籌資、企業債券、風險投資比重明顯偏低的突出問題,需要政府協調、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企業創新的資金支持。調查分析顯示,政府儘快出臺支持創新的政策措施,能夠爲企業增加創新投入和人才投資提供巨大的支撐。

比資金更寶貴的是信心。創新是企業和經濟長期發展的動力,也反映了企業家的信心。調查分析表明,越認同願意做實業的企業家越來越少這一說法的企業家,未來引進創新人才的可能性越低;越認同假如再給我一次機會,我仍願意做企業家這一說法的企業家,未來增加創新投入和引進人才的可能性越高。由此可見,政府採取綜合措施增強實體經濟的信心,弘揚企業家精神,才能爲未來企業創新奠定紮實的基礎。

企業家在意識到創新對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的同時,也期待政府激發整個社會的創新熱情,弘揚企業家精神,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祕書長李蘭說,令人欣喜的是,3月2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於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特別指出要營造激勵創新的公平競爭環境、建立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並強調要擴大企業在國家創新決策中話語權、完善企業爲主體的產業技術創新機制等,這對於推動中國企業的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第4篇】中國企業家調查報告

探尋新常態下新動力

—— 中國企業家調查報告聚焦企業創新

盔入新常態的中國經濟,面對增速下行的壓力和轉型升級的挑戰,亟待激發新的強大動力。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26日發佈的《 中國企業家成長與發展專題調查報告》聚焦企業創新的現狀與未來,探尋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新動力。

創新驅動正從國家戰略變成企業行動

“新常態的主要特點之一是發展動力從傳統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實現創新驅動經濟發展,是經濟發展新常態下轉型升級的關鍵。”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祕書長李蘭說,要實現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必須充分了解企業創新的現狀、環境、面臨的問題以及未來發展態勢。爲此,把 中國企業家調查報告的主題確定爲企業創新發展。

通過八、九月間進行的、涵蓋我國2400多家不同類型企業的科學分層抽樣調查,中國企業家調查報告得出這樣的基本判斷:我國企業整體上的創新投入持續增加,創新能力明顯提高,並通過創新促進了企業績效的提升。

創新,決定着中國經濟的未來。而投入,支撐起創新的力度和強度。從研發投入佔銷售收入比重這一衡量創新的核心指標看,我國企業創新投入近年來連續上升,創新驅動正在從國家戰略變成企業實實在在的行動。

調查顯示,總體來看,我國企業研發投入佔銷售收入比重總體上呈上升趨勢,從的4.7%上升到的6.7%。其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企業研發投入佔銷售收入比重最高,年度平均值爲17.6%,這些年來it行業在中國經濟中如日中天,原因正是在此。

創新不僅是資金投入,更離不開人才支撐。調查顯示,我國企業大學生員工比重從的14.9%上升到的25%,上升了10.1個百分點,這表明近年來企業員工的學歷水平有了較大幅度提升。研發人員佔企業員工總數比重已經達到了10.2%。

資金和人才俱備,共同託舉起企業自主研發能力較快提升。選擇企業內部開發爲主要新產品開發方式的企業比重,從的48.9%大幅上升至的84.1%,表明企業自主研發能力在過去間得到了快速提升。同時,支持企業創新的國內高校院所、技術交易市場和企業間合作研發機制也取得了明顯進步。

對企業而言創新最關鍵的是要見成效。調查顯示,創新的確促進了企業績效的提升。調查分析發現,前一年有增加創新投入和引進創新人才意願的企業,其第二年的盈利狀況顯著好於前一年調查中表示沒有增加創新投入和引進創新人才意願的企業;有創新意願的企業比沒有創新意願的企業,在下一年度的新產品銷售收入佔總銷售收入的比重上高約2.5%至6.1%。

企業創新仍受人才環境等重重製約

企業創新的積極進展,讓人們看到新常態下新動力正在生成。然而,無論是網上熱議的“國人搶購日本馬桶蓋”事件,還是業內關注的德國“工業4.0”浪潮,都提醒我們,中國企業創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想讓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新動力澎湃,必須付出更多努力。

調查顯示,在整體狀況趨好的前提下,我國企業創新也面臨着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包括:創新人才短缺、創新資金來源單一、創新環境不完善、企業家創新動力不足等。

人才是企業創新的源泉,然而目前創新人才缺乏成爲制約企業創新的最主要因素。調查顯示,60.7%的企業家認爲企業創新人才缺乏,位列妨礙創新工作的各項因素之首,比第二位高出近20個百分點。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我國企業創新存在着人才不匹配問題。例如,雖然製造業研發投入佔銷售收入之比(爲5.9%)在所有行業中位於中上游水平,但製造業大學生員工比重(爲18.7%)卻位列所有行業倒數第二位。報告分析指出,創新研發投入的強勁增長和創新人才匱乏之間的矛盾,有可能使得我國製造業的創新缺乏可持續的動力。製造業如何吸引、培養、儲備創新人才,這個問題應引起重視。

企業創新的外部環境問題也更加凸顯出來。調查顯示,企業對良好外部創新環境的需求越來越高,集中體現在企業家認爲“缺乏鼓勵創新的社會環境”的比例從的36.8%上升到的41.3%,認爲“創新風險與收益不對稱”的從24.7%上升到40.2%。

隨着國家和企業的發展,資金不足問題對創新的困擾有所下降,但也存在着資金來源過於單一的問題。調查顯示,依靠自有資金投入進行創新的企業從的84.7%上升到的90.8%,利用銀行貸款進行創新的企業從的58.1%下降到的41.6%。

經濟下行壓力雖然對轉型升級有較強的倒逼作用,但也使得企業投資更加謹慎。調查顯示,在當前“三期疊加”和企業發展面臨諸多困難的背景下,企業對增加創新投入持謹慎態度。關於“爲了企業更好地發展,貴企業計劃未來一年採取哪些措施”這一問題,調查顯示,與往年相比,企業計劃未來一年將“增加創新投入”和“引進人才”的意願有所下降,而“更新設備”的意願則處於最近七年的中間水平。

政府簡政放權加大支持將促進企業創新

新常態亟待靠創新來增強新動力,而經濟增速下行和企業困難加大又使企業家創新投入更加謹慎。如何破解難題、實現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一躍?

調查分析表明,政府簡政放權和爲企業提供創新所需技術信息、資金、人才等支持,能有效提升企業創新投入和企業未來創新意願。

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企業發展面臨諸多困難的情況下,要想讓企業迸發出更多的自主創新,政府自身改革是“關鍵一招”。圍繞企業家們認爲妨礙創新的外部環境因素深化改革、簡政放權,將爲企業提供更多的市場機會、更公平的經營環境、更明確的市場主體權益、更透明的信用機制和更高效的法治環境。

調查顯示,政府簡政放權的各項措施整體上都與企業未來創新意願呈正相關關係。例如,“繼續放寬市場準入”與增強企業未來創新投入和引進人才意願都有非常顯著的正相關關係;“堅決糾正妨礙競爭的規定”與增強企業未來引進人才意願有非常顯著的正相關關係,對於企業未來更新設備意願也有着顯著的正相關關係。

雖然創新的主體是企業,但政府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對比和的調查結果,可以發現,隨着國家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的實施,國家創新體系逐步得以建立發展,支持了企業創新取得明顯進步,但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要解決我國企業創新資金過於依賴自有資金,銀行資金、股市籌資、企業債券、風險投資比重明顯偏低的突出問題,需要政府協調、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企業創新的資金支持。調查分析顯示,政府儘快出臺支持創新的政策措施,能夠爲企業增加創新投入和人才投資提供巨大的支撐。

比資金更寶貴的是信心。創新是企業和經濟長期發展的動力,也反映了企業家的信心。調查分析表明,越認同“願意做實業的企業家越來越少”這一說法的企業家,未來引進創新人才的可能性越低;越認同“假如再給我一次機會,我仍願意做企業家”這一說法的企業家,未來增加創新投入和引進人才的可能性越高。由此可見,政府採取綜合措施增強實體經濟的信心,弘揚企業家精神,才能爲未來企業創新奠定紮實的基礎。

“企業家在意識到創新對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的同時,也期待政府激發整個社會的創新熱情,弘揚企業家精神,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祕書長李蘭說,“令人欣喜的是,3月2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於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特別指出要營造激勵創新的公平競爭環境、建立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並強調要擴大企業在國家創新決策中話語權、完善企業爲主體的產業技術創新機制等,這對於推動中國企業的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據介紹,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自1993年成立以來,遵循“長期、客觀、高效、無償”的工作原則,堅持進行每年一度的企業經營者問卷跟蹤調查。樣本選取方面,以全國範圍內的企業爲調查總體,以企業法人代表爲主的企業經營者羣體爲調查對象,按照企業的行業、規模分佈進行分層隨機抽樣,每年回收問卷數量介於2400至5900份之間。調查問卷大多由企業法定代表人填答,保證了回收問卷的質量。

【第5篇】中國企業海外形象調查報告

近日,《中國企業海外形象調查報告xx“一帶一路”版》發佈。調查顯示,中國企業“走出去”前景廣闊,企業海外形象總體較好,“一帶一路”沿線相關國家受訪民衆普遍看好中國未來經濟發展趨勢,認爲中國經濟將繼續保持較高增長速度,大多數受訪民衆認爲中國經濟發展將給本國經濟帶來好處。

國務院國資委宣傳工作局局長、新聞中心主任盧衛東表示,截至xx年底,共有107家中央企業在境外設立了8515家分支機構,分佈在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他建議中央企業在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積極走出去的過程中,要模範履行社會責任,努力提升質量信用品牌服務,重視、塑造和展示良好的企業海外形象。

報告顯示,有超過一半的“一帶一路”沿線相關國家受訪者對中國企業在社會責任、公共關係、本土化、透明度和合規性方面的表現給予了認可。其中,俄羅斯、印度、印度尼西亞三個與中國經貿往來較多的周邊國家受訪民衆對中國企業的評價最高。

中國企業形象仍有較大提升空間,調查顯示有三分之一的海外受訪者不清楚中國企業在本國的表現;而在新加坡、土耳其、荷蘭、意大利等國,對中國企業形象的整體認可度偏低,特別是對中國企業在環境保護、危機事件處理、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表現仍有不少質疑聲音。

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相關國家中,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對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總體評價最高,分別有69.5%和65%受訪者認可中國企業表現。土耳其和荷蘭受訪者對中國企業的社會責任表現認可度略低。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相關國家中,印度對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總體評價最高,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埃及和意大利受訪者評價相比印度略低,評價最低的是新加坡。

在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各子維度中,基礎設施建設獲得的好評度較高,而環境保護得分相對較低。此外,受訪者普遍認可中國企業在維護企業形象方面的表現,認爲企業在建立長期公關機制方面仍需努力。

在針對中國企業本土化表現的調查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中國企業在品牌本土化方面有較高的評價,但對僱傭本地員工和採購本地原材料方面評價較低。

本次調查範圍爲“一帶一路”沿線相關國家,“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相關國家包括哈薩克斯坦、俄羅斯、沙特阿拉伯、土耳其、荷蘭等,“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相關國家包括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印度、埃及、意大利等,每個國家樣本不少於100人,共計1493人。

【第6篇】1000家中國民營企業調查報告

,民營企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超過60%;吸納就業人口超過1億;民營工業企業完成規模以上的工業增加值以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的一半以上;各類民營企業已經實現了我國70%以上的對外出口;在全社會城鎮固定資產投資方面,各類民營企業的投資比重也超過了40%。

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對近兩年我國經濟連續保持9.5%的高速增長髮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由於經濟增長方式的粗放,以及經濟增長對投資、出口的過分依賴,經濟運行中資源、環境的制約日漸突出,中外貿易磨擦不斷加劇。爲此,今年以來中央在繼續加強宏觀調控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了要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努力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

本次調查的民營企業經營者96.3%爲男性;平均年齡爲48歲,其中45-54歲比重佔四成,44歲及以下佔1/3,55歲及以上佔1/4;文化程度爲大專及以上的超過3/4,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佔1/3;所學專業爲管理類的接近一半,爲經濟類的接近1/3;職務爲企業董事長或總經理、廠長、黨委書記的佔94.5%,其他職務的佔5.5%。

一、經營現狀及發展趨勢

1、總體經營狀況趨於好轉、未來走勢謹慎樂觀。

與去年類似,不同類型的企業景氣狀況呈現明顯的差異,且今年的差異更爲明顯,主要表現爲東部地區好於中西部地區;大中型企業好於小型企業。

從不同地區看,調查結果顯示,東部地區經營者認爲企業經營狀況“良好”的比認爲“不佳”的多37個百分點,而中、西部地區分別爲22和26個百分點左右,前者比後者多11~15個百分點。與去年相比,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企業在發展上的差距仍呈擴大趨勢。

從不同規模看,規模越大,經營狀況越好。調查結果顯示,大型企業經營者認爲企業經營狀況“良好”的比認爲“不佳”的多49個百分點,中型企業多38個百分點,小型企業多25個百分點。

從不同行業看,今年企業經營狀況的差異明顯,與相比也有一些新的變化。近年來的能源緊張造成的油、煤漲價使採掘業一直保持良好的經營狀況;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結構的升級促進了住宿、餐飲、租賃、商務服務等服務業的發展。出口的增長給服裝、電子等行業的企業帶來了更多機會。

調查結果顯示,採掘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以及製造業中服裝、化工、有色、金屬製品、電氣機械、電子及通信設備等行業經營狀況良好,認爲企業經營狀況“良好”的比認爲“不佳”的多40個百分點以上。

2、產銷形勢較好,但產品價格下跌,成本上升,盈利略受影響。

關於企業目前的產銷形勢,調查結果顯示,半數左右的經營者認爲企業的生產(服務)量增加,比認爲減少的多近30個百分點,與去年同期的調查結果大體相同,呈現穩定增長的態勢。

從產品銷售價格情況看,超過四成的經營者認爲價格下跌,比價格上升的比重高20個百分點,明顯高於去年5個百分點的水平,一方面反映市場競爭的激烈,另一方面也說明目前市場的需求並不太樂觀。

分行業看,反映今年產品銷售價格上升的主要是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而房地產業、住宿和餐飲業等服務行業、製造業銷售價格則普遍下滑。

與此同時,由於受能源漲價等因素影響,超過3/4的企業經營者認爲企業成本上升,比認爲成本下降的多71個百分點。

在成本上升、價格下跌的擠壓下,民營企業今年的盈利情況受到一定的影響。調查結果顯示,52.2%的企業經營者認爲企業盈利情況“好”(包括“非常好”、“比較好”、“有些好”),比認爲“差”(包括“非常差”、“比較差”、“有些差”)的多4.4個百分點,比去年減少3.4個百分點;其中認爲“非常好”、“比較好”的比去年減少7.8個百分點。

3、預期比較樂觀,未來投資信心依然較強。

儘管面臨成本上升、價格下跌的不利因素,民營企業經營者仍對未來表現出樂觀的預期。調查結果顯示,35.4%的民營企業經營者認爲四季度企業經營狀況將“好轉”,57.0%認爲“不變”,7.6%認爲會“惡化”,認爲“好轉”的比認爲“惡化”的多27.8個百分點,與去年大體相當,比國有企業高13個百分點。

從投資計劃情況看,調查結果顯示,61%的民營企業經營者表示未來計劃投資額將“增長”,13%表示會“減少”,表示“增長”的比表示“減少”的多48個百分點,這一結果比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高11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中、西部地區的民營企業的投資熱情顯得比東部地區高,表示未來投資額會“增長”的比表示會“減少”的分別多

5

4、50和45個百分點。

二、產品出口情況

1、民營企業出口比重上升。

調查結果顯示,47%的民營企業有產品出口;有產品出口的企業中出口額佔銷售收入一半以上的民營企業超過三成;與去年同期相比,37%的民營企業產品出口量“增加”,比“減少”的多14個百分點。

2、中外貿易摩擦對部分行業的民營企業有較大影響。

隨着我國對外貿易持續快速發展以及貿易總量的迅速擴大,與主要貿易伙伴的貿易摩擦也越來越多。

中外貿易摩擦對民營企業的出口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半數的民營企業經營者認爲今年以來歐美與中國的貿易摩擦對企業產品出口有影響,其中認爲影響“很大”和“影響較大”的分別爲3.5%和11.9%,認爲“略有影響”的爲35.4%。

分行業看,認爲影響“很大”或“影響較大”的企業的比重較高的主要包括化纖(50%)、紡織(42.5%)、服裝(26.7%)、橡膠(25%)、鋼鐵(20%)等行業。貿易摩擦對技術含量相對較高的電子及通訊產品的出口廠家影響不太明顯,7成經營者認爲“沒有影響”。

三、發展中的問題與障礙

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轉型從兩方面促進了民營企業的迅速發展。同時,由於目前經濟體制尚處於轉型期,傳統體制的束縛尚未得到徹底清除,民營企業發展基礎的薄弱也決定了其發展過程中會遭遇各種困難、問題和障礙。此次調查顯示,目前民營企業發展過程中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融資困難、人才短缺、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管理水平落後是民營企業發展遇到的主要障礙。

關於什麼是民營企業發展中遇到的主要障礙,調查結果顯示,3/4的民營企業經營者選擇了“融資困難”,是所有選項中選擇比重最高的,中西部地區選擇“融資困難”的比重更是高達八成。

除了融資難外,民營企業當前遇到的主要問題是如何提高發展水平問題。調查結果顯示,關於當前民營企業發展中遇到的主要障礙,66.8%的民營企業經營者選擇了“人才短缺”,55.6%選擇了“科技創新能力不強”,52.2%選擇了“管理水平落後”,47.5%選擇了“民營企業經營者素質有待提高”(見表

10)。

2、民營企業外部信用環境、經營者人身安全保障、公平國民待遇方面亟待進一步改善。

儘管近年來民營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有了比較大的改善,但與民營企業經營者的期望還存在一定距離,尤其在外部信用環境、經營者人身安全保障、公平國民待遇方面需加強改善的力度。

關於外部信用環境,調查結果顯示,29.2%的經營者認爲比去年“好轉”,53.4%認爲“未變”,17.4%認爲“惡化”,認爲“好轉”的比認爲“惡化”的多11.7個百分點,比去年的調查結果減少8個百分點。

關於民營企業經營者人身安全狀況,調查結果顯示,27.2%的經營者認爲比去年“好轉”,50.6%認爲“未變”,22.2%認爲“惡化”,認爲“好轉”的比認爲“惡化”的僅多5個百分點。調查表明,在目前社會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情況下,如何保護好民營企業經營者的積極性,避免其在人身安全方面受到侵害,應引起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

近年來,民營企業對打破壟斷,放寬市場準入限制,真正實現公平國民待遇的期望越來越高。關於公平國民待遇,調查結果顯示,21.7%的企業經營者認爲比去年“好轉”,63.7%認爲“未變”,14.6%認爲“惡化”,認爲“好轉”的比認爲“惡化”的多7.1個百分點,比去年的調查結果減少15個百分點。

關於市場準入限制,調查結果顯示,34.5%的企業經營者認爲比去年“好轉”,57.5%認爲“未變”,8%認爲“惡化”,認爲“好轉”的比認爲“惡化”的多26.5個百分點,比去年的調查結果減少10個百分點。調查表明,在放寬市場準入限制,實現公平國民待遇方面,民營企業經營者還抱有更大的期望。

3、資源瓶頸制約尤其是能源緊張狀況依然比較嚴重,民營企業發展方式亟待向集約型轉變。

中國是一個人均資源十分貧乏的國家。近年來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資源瓶頸約束也越來越顯著。始於的宏觀調控旨在控制經濟呈現的過熱的趨勢,併力圖通過轉變增長方式來緩解資源壓力。從一年多以前鋼材市場及“煤、電、油、運”普遍緊張的情況看,目前形勢發生了一些變化。

調查表明,民營企業經營者認爲經過宏觀調控,鋼材市場緊張狀況明顯趨於緩和,電力有趨於緩和的跡象,鐵路運輸與去年情況相比變化不大,而能源緊張尤其是成品油緊張狀況有增無減

四、對宏觀經濟政策和改革的意見建議

1、多數民營企業經營者認爲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鬆緊度比較合適或略顯偏緊。

經過一年多的宏觀調控,部分行業投資過熱的現象明顯得到緩解,經濟呈現出高增長、低通脹的良好形勢。與此同時,由於消費品價格漲幅的持續下滑,企業利潤增長速度的連續放慢,宏觀經濟政策是否應做適當調整以防出現可能的通貨緊縮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調查表明,總體來看,民營企業經營者認爲目前的宏觀經濟政策比較合適,略顯偏緊,希望在繼續保持目前穩定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基礎上,適時適度放鬆政策操作的力度。

2、房地產調控初見成效,預期房地產價格穩中趨升。

今年以來,宏觀調控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採取多項措施控制因部分地區不斷飆升的房地產價格引發的房地產熱。民營企業經營者對房地產調控的成效給予了積極的評價。

爲了進一步瞭解目前房地產市場的現實需求,本次調查還了解了民營企業經營者“所熟悉的人當中最近一年內購買住房的情況”,調查結果顯示,八成民營企業經營者反映其熟悉的人當中最近一年內購買了住房,其中76.8%的被購房屋目前用於“自住”,13.5%用於“出租”,9.6%處於“閒置”狀態。調查表明,總體來看,目前我國的房地產市場有着比較旺盛的現實需求,買房投資或投機的比重並不高。房地產業仍將是拉動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推動力量。

3、經濟體制改革成效明顯,對政府轉變職能期望較高,希望金融、財稅體制改革取得突破。

近年來,在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改革也在不斷深入,圍繞着市場化、法治化的各項改革逐步進入關鍵時期。本次調查請民營企業經營者對目前進行的一系列經濟改革進行評價。

當問及當前最緊迫的改革是什麼時,排在第一位的是政府職能轉變,選擇比重爲65.3%,表明企業經營者對政府職能轉變在當前改革中的關鍵作用寄予很大期望。另外,企業經營者認爲其他幾項緊迫的改革依次是金融體制改革、財稅體制改革、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促進民營企業發展和壟斷性行業改革,以上選擇比重均超過三成,分別爲39.9%、37.6%、34.1%、33.3%和31.5%。與去年調查結果相比,民營企業經營者認爲,壟斷性行業改革和金融體制改革的緊迫性明顯上升,應引起政府及社會各方面的關注。

【第7篇】中國設計企業生存狀態的調查報告

上個星期,英國大使館文化處和“視覺中國”等單位舉辦了一場關於“創意精英”的評選活動,作爲參賽者我參加了頒獎晚會,在那次晚宴上,我明顯地感覺到了兩個信息。第一:行業又在洗牌了,與會的企業基本都是這兩年涌現出來的新興力量,五年前活躍在設計舞臺上的“著名”企業已經寥寥無幾,一打聽,不是已經轉行就是陷入了高成本的深淵,不能自拔。難道我們的行業如此短壽?最近我拜訪了對我有着啓蒙意義的一位前輩掌管的設計公司,經營的慘狀令我感到非常傷感,50多歲年紀的名師,依然生活在徹夜加班天明提案的生活狀態裏,我對行業感到恐怖。第二個信息是樂觀的:整個行業都在企盼着中國創意產業大勢的興起,振臂呼籲着政府應該給予支持,那種神往的表情,彷彿一幅油畫:夜空裏懸着一大塊烙餅,與明月爭輝,人們仰面朝天呲着牙咧着嘴,等待着烙餅的下墜。

過於悲觀和過於樂觀的情緒代表着行業裏兩代人的觀念衝突,而有趣的是我自己因爲年齡和經歷的原因,恰恰被夾在了兩代人的中間。朝氣蓬勃的新生代衝我輕蔑地說:“早該死了,你們這幫沒有思想的傢伙,要知道自古創意出少年。”疲憊不堪的中年前輩卻無限感傷地對我勸告:“年輕人,我們的生存空間實在裝不下你那些所謂的理想。”

這種思想的碰撞,令我在這一年對行業的生存狀態產生了很多思考,這些思考的結果構成了這篇文章的主旨:我對行業有話說。

第一:生存現狀

我們的行業實在稱不上一個像樣行業,原因是至今沒有幾個成功企業化的機構,按照現代企業的生產模式運作,至多是一堆小作坊和稍微大一點的作坊而已。那麼我們要想振興我們的行業,使之能夠和軟件、遊戲、音樂、電影並駕齊驅地成爲創意產業的一份子,企業化是必須經歷的過程,只有企業化才能解決我們現在的問題,那麼我們首先把目前行業暴露出來的問題總結一下,然後再分析解決之道。

1. 規模小:目前中國的設計企業的規模普遍太小,形成不了規模化發展(目前行業內規模最大的企業不過百人),價值創造不能對投資業產生吸引,是構成行業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這些公司總是處在沒活兒呆着有活兒又幹不過來、“有活兒沒活兒都着急”的生存狀態裏。同時企業因爲規模太小,導致在市場上的抗風險能力非常差。很多例子都能顯示,市場和客戶很小的波動,都能給設計企業造成致命的打擊,很多知名的設計公司的命運,其實就拴在一兩個客戶的手裏。

2. 管理混亂:我們行業有一個特點,公司領袖們多少都帶點藝術家氣質,其實恰恰導致了管理上的幼稚和薄弱。公司員工經常以“老大”來稱呼企業創始人或者經營者,其實恰恰體現了企業管理的江湖作風。稍有管理的公司,也都大多采用或借鑑傳統企業的管理模式,而我們的行業特質又與傳統行業有着本質的不同,傳統企業的生產力是建立在物質上的,簡單地說也就是靠機器或者經營場所爲生產力基礎的經營模式,而我們行業的生產力是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會疲勞的人,人要比機器脆弱得多,要比機器有主見得多。而我們行業裏的經營者經常像開機器一樣去使用“人”,肆無忌憚地延長工作時間,增加工作強度,制定產量要求,造成了經營者和從業者矛盾的根源。行業缺乏針對創意產業專門設定的有效的、可以複製的管理模式,導致規模稍有擴大效率和利潤就大副降低的經營現實。

3. 頻繁人才流動:廣告和設計行業人才流動的頻繁程度,較之其他行業是比較嚴重的,這種現實導致了企業和員工之間的互不信任,傷害了企業培養人才的積極性,導致了企業普遍採用“榨汁機”式的人才使用制度,這種制度反之又嚴重地傷害了員工的工作熱情,加劇了員工工作強度和精神壓力,造成人才流失,形成惡性循環。很多公司一年半載就換血一次,行業裏很多號稱成立十幾年的公司,其實追究起來只有三兩年的文化傳承,因爲除了老闆和老闆娘本人,員工大部分是新來的。而設計企業其實是最需要年頭的積累和沉澱才能形成企業的風格和思維方式及生產方法的。沒有設計思想、沒有企業文化傳承的公司,即使成立了1xx年也是一個新公司,就像我們的那些國產品牌裏的“百年老店”,經過公私合營和文化革命之後,它的現在和過去除了一個名字之外,還有什麼關係呢?世界上同名的人多了。

4. 惡性競爭嚴重:目前整個行業處於惡性競爭的狀態之中,競稿競價之風愈演愈烈,因爲這種競爭是在沒有任何目標和評判標準的狀態下展開的,所以設計企業只能通過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供稿數量、降低價格這樣的方式開展競賽,導致了設計企業總是處於疲憊不堪的狀態,缺乏修養生息的環境。“下午接案、連夜創作、天亮提案”的現象在行業裏屢見不鮮,某企業的提案數量已經從百稿到達了千稿的慘狀,這種“悲壯”的經營作風只能讓設計公司在客戶眼裏越來越不值錢,越來越不受到尊重。甚至行業裏已經出現了專門爲設計企業提供投標方案的下游服務商(一般都是個人或小型工作室),這種愈演愈烈的自我貶低,無疑讓作爲從業者的設計師永遠生活在水深火熱的奴隸社會裏,我們大家摸着良心說,在這種狀態下談得上什麼品質?談得上什麼修養?談得上什麼好作品?這是造成近幾年中國主流設計公司設計水平下降,行業取費標準不斷降低的原因。一個利潤越來越微薄的行業,一個工資越來越廉價的行業,一個尊重度越來越低的行業,一個從業人員越來越年輕、缺乏精力和學習慾望的行業,一個混淆了“體力勞動”或“腦力勞動”的行業,是充滿希望的行業嗎?

第二:劣根之源

一切的競爭,歸根結底都不是技術的競爭,解決之道往往都是意識形態的轉變。筆者認爲目前行業的現狀,根本不是市場環境造成的,甚至我們現在的市場遠遠好過十年前。更不像行業經營者說的那樣是從業者素質和責任心下降造成的。造成我們行業現狀的罪魁恰恰是我們這個行業的經營者們,他們十幾年來的經營策略嚴重傷害了我們行業的發展前途。

1. 貪婪:在我招聘的時候,經常有求職者這樣表示他的能力:“我能加班、能吃苦,一連幾個通宵我都幹過!”聽了這樣的話,站在我面前的如果是一個建築工人可能我會敬佩他,但是如果是一位腦力工作者,我爲行業感到悲哀。可是這能怨他們嗎?難道他們不想得到應有的休息?而現實是即使我們忙活了好幾個通宵,結果也往往是不了了之,沒有了下文,客戶和設計經營者裝糊塗,設計經營者和從業者裝糊塗,或者彼此抱怨⋯⋯我們這個行業有一句最反人性的行業口號,恰恰道出了老闆的貪婪:“百分之一的希望,百分之百的努力”,這是什麼狗屁話,憑什麼讓大家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兌換百分之九十九的失敗的可能?其實行業並沒有那麼忙,並不需要那麼多加班,老闆們只要不那麼貪婪,不去爭取那些沒譜的機會,該掙多少錢還是多少錢,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2. 吝嗇:“榨汁機”式的用人制度,使我們這個行業給予從業者的福利、社會保障非常吝嗇,行業普遍處於沒有社會保險、沒有加班工資、沒有住房公積金制度的狀態,從業者基本生活在比較動盪不安、沒有明朗前途規劃的狀態裏,當然也就不存在企業忠誠度的問題。互不信任、互不付出的局面導致了企業人才流失率逐年攀升,高流動性又堅定了經營者愈加吝嗇的觀念,周而復始。吝嗇還表現在企業經營者給予員工的專業培訓方面,因爲擔心員工“翅膀硬了會飛”,企業往往在專業培訓上面給予員工的機會非常有限,甚至基本的設計工具都一切從簡,勞動強度不斷增加,知識透支的現象也非常明顯,使從業者經常領教大腦枯竭的滋味,時間長了不是對行業失去信心就是失去興趣。

3. 自私:我們這個行業有一個比較普遍的現狀,用玩笑的話說就是:“一個公司,一個名人。”意思是說,公司的品牌核心、生產力核心只是老闆本人,公司在基礎結構建設上,缺乏民主意識,沒有爲日後的團隊建設打好基礎。設計從業者沒有署名權也就沒有機會得到行業的認可,沒有自己事業的未來。這種現實造成了企業核心競爭力單一,品牌凝聚力擁有先天缺陷的現實,一旦老闆的信譽或能力遭到質疑,馬上就會產生對整個企業的信譽危機。

第三:解決之道

其實現實也並不像許多人描述的那樣悲觀和黑暗,畢竟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給包括設計行業在內的創意產業帶來飛速發展的可能,但是筆者認爲我們不能停留在只是呼籲政府支持這一種被動乞討的狀態裏,健康和繁榮我們行業本身,是至關重要的行動。而我們面對的某些表面看似頑固的問題,比如規模化和人才流失現象,都是可以解決的問題。

1. 規模化:我們行業和律師、醫生有共同的特點,就是老闆既是管理者同時又是主要生產者,這個特點好像註定了企業規模的拓展空間。事實也印證了這個規律:企業規模擴大到超出個人控制能力後,效率降低,質量下降、客戶流失等等問題就一定會出現。於是有人經過計算得出這樣的結論:一個以某人爲品牌或生產核心的設計公司,人數不超過20個是理性的選擇,一個有效率的team應該把人數控制在10人以內。但是有了這樣的結論,我們就止步於規模化的大門之外嗎?筆者認爲如果我們希望搭上創意產業這一班順風車的話,規模化是必經之路,而且國際上成型的設計企業規模化模式也不少。

a. 聯盟制:我們所知的國際著名設計公司“五角設計”就是一個依靠聯盟製成功的設計企業。聯盟制的組織結構並不複雜,若干家獨立的公司,統一在一個品牌下面,實現統一品牌、統一形象、統一價格體系,聯盟者分攤品牌建設成本,聯盟成員自負盈虧。在這種形式之下,聯盟制的企業成員,一般不在同一個城市裏經營,甚至分佈在全球,聯盟成員個體的規模一般都不大,但是經過聯盟之後的企業形象卻形成了一個跨地域的大公司。

b. 聯合制:聯合制的設計企業成員一般居住在同一個城市,但是大家從事着不同的工作,比如一個平面設計的team與一個攝影team、一個工業設計的team、一個環境設計的team組織在一起,統一使用共同的品牌,統一租用一座比較大的辦公室,聯合企業成員分攤品牌成本、分攤經營成本,以統一的公司形象面對市場。在北京聯合制的設計企業很多,在中國聯盟制的企業也有幾家,但真正取得了商業成功的並不多,原因還是意識層面上的。其一:品牌的產權最終歸屬不清且無法變現,沒有退出機制,導致聯盟制或聯合制的成員企業不願意投入大量的財力去建設大家共有的品牌,於是沒有品牌光環的聯盟或聯合,在市場上自然沒什麼競爭優勢,大家分享不到聯盟或聯合後的優勢。其次:無論是聯盟制還是聯合制,歸根結底都是議會制,這種制度對成員民主意識的要求非常高,我們行業目前在聯盟和聯合上面的嘗試,失敗之處都在於此,我們沒有受過如何建立和使用民主的教育,形成不了嚴謹統一的管理。現實是大家既然互相管不了,那就互相不管,企業很快就進入了“無政府”狀態,大家都知道,一個沒有管理的團隊,肯定不會成爲一個好團隊。

所以筆者認爲:無論是聯盟還是聯合或是其他新的形式,都可以較快地實現設計企業的規模化,但是它們的商業成功都在於統一的品牌形象和統一的管理模式,聯盟或聯合成員如果不能在這上面齊心合力,勢必會走到分道揚鑣的道路上。

2. 品牌建設:我們這個行業是幫助客戶成就品牌的行業,我們的從業者也都號稱是“品牌專家”,但行業裏,真正擁有自己良好品牌形象的企業寥寥無幾,能夠主動投入去建設和推廣設計品牌的企業更是鳳毛麟角。而設計企業的品牌價值恰恰是和取費標準、受尊重程度密切相關的條件。筆者認爲設計企業一定要在品牌建設上增加投入,推廣別人先從推廣自己開始。

3. 建設團隊:“懂得自己無能的老闆,是真正優秀的老闆,懂得依賴員工的企業,是可以做大做強的企業”,而我們行業的老闆們恰恰又是一羣多知多懂的專家,員工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和認可,是團隊建設失敗的直接原因。站在人才大量流失的現實面前,老闆們不應該總是抱怨員工如何如何忘恩負義,相反應該檢點自己的行爲,企業的用人政策,是否有利於員工的未來發展?其實作爲一個企業,想留住人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a. 完善福利制度:福利制度(包括:社會保

險、住房公積金、醫療保障、養老保障、甚至是商業保險)是員工應得的權利,是可以讓員工擁有安全感的企業關懷,它比臨時獎勵、吃吃喝喝、稱兄道弟要實在得多,設計企業應該儘量完善地讓員工加入到社會福利的體系裏,這是企業的義務,也是一個人才流失率低的企業的標準配製。

b. 培訓制度:設計企業一定要擺脫“榨汁機”式的用人思想,爲員工創造“可持續發展”的工作環境和條件,給員工創造學習、培訓的機會,讓他們在工作中體會到收穫,並且能夠通過不斷地學習來補充工作帶來的知識透支。

c. 支付加班工資:客戶怎樣、市場怎樣那些都是老闆自己的事,與員工無關。員工的薪金只有承擔法定工作時間內工作的義務,肆無忌憚地加班只能降低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增加員工對企業的怨言,對於企業的長期發展是得不償失的事。老闆可以算算帳,你強迫員工加班得到的收益到底有多少?你徹夜趕稿競標的成功率到底有多高?而這種行爲恰恰是造成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

d. 不開空頭支票:帶好團隊最重要的是不說兌現不了的話,許多老闆爲了調動員工的工作熱情,隨便承諾,過渡消費員工的想像與期盼。這樣的行爲即使可以帶來一點眼前利益,最終還是會讓老闆顏面掃地,導致員工越來越不相信老闆的話,其實就是“狼來了”的道理。

4. 科學管理:只要有人羣的地方,就需要管理,管理帶來的秩序,會讓人羣更加擁有效率。但是管理絕對不是管制,是不能建立在懷疑、監視、奴役的立場上制定的條文。有效管理是要建立一種秩序、一種習慣,一種方法,讓它們有利於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我們這個行業的管理,有時候真的是令人感到汗顏的,比如說作息:因爲不能按時下班,於是沒辦法按時上班,連老闆都幹到半夜,早上起不來,你如何要求員工不遲到?有的老闆就住在辦公室,員工早上來了看見老闆的第一幕便是:洗練刷牙,如此形象怎麼讓人尊重你?辦公室骯髒無比、員工蓬頭垢面、老闆怒髮衝冠、部門長偷奸耍滑、ae指桑罵槐、客戶惡言以對、設計師有口難言⋯⋯這些都是設計公司裏經常上演的一幕幕鬧劇。

而一個設計企業所需要的秩序卻恰恰是有條理的、安靜的、優雅的、舒適的、彼此尊重的、天天向上的⋯⋯建立這種秩序,是老闆的功課和義務。

有句話這樣說:無論腳下的路走了多遠,不要忘記出發的目的。我們大家共同走進這個行業,是因爲少年時我們對它的興趣和愛好,而我們今天的痛苦和無奈,是因爲在途中迷失了自我。你討厭的客戶就不要去服務他,不尊重你的客戶就不要去服務他,不付錢的客戶就不要去服務他,不令你快樂的工作就不要去服務他⋯⋯聽到這裏我猜很多人都會罵道:站着說話不腰痛,哪裏有那麼多美事?但我想用一句老話回答你:寧倒生意不倒行市。行市是行業之本。我還想說一句,即使你願意受這份罪也沒關係,但彆強加在你員工的頭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員工並不欠你什麼。

【第8篇】中國私營企業調查報告

最關心的話題是“稅制改革” 最理想的定位是“社會賢達”

主要指標

私營企業:344萬戶

註冊資本:42146億元

從業人員:4714萬人

產值:3億元

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0603億元

出口創匯企業:74443戶

出口創匯:人民幣1749.68億元

主要問題

政企關係不夠協調

企業之間的拖欠日益嚴重

企業糾紛解決機制不完善

由中共中央統戰部、全國工商聯、中國民(私)營經濟研究會組織的“中國私營企業研究”課題組,在對全國的私營企業進行了第六次抽樣調查(此前在1993、1995、1997、2000、2002年已進行了五次全國私營企業抽樣調查),共發出問卷3670份,回收有效問卷3012份,有效回收率爲82.1%,有效問卷數約佔2003年底全國私營企業總數的1.0‰。

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參加了本次調查,並分擔了一半的抽樣任務。

現將調查數據分析的主要意見簡報如下。

關於私營企業的情況分析

(一)兩年來私營企業總量上持續快速增長

本次調查顯示,2001年以來,私營企業數量有了明顯增長。2003年底,私營企業達到300.55萬戶,比2001年增加97.7萬戶,增長48.16%。

1988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確立了私營經濟的合法地位,同年6月國務院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私營企業暫行條例》。1989年,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根據憲法和《私營企業暫行條例》,開始對私營企業的登記註冊工作,當年共登記私營企業90581戶。1992年鄧小平“南巡”談話,迎來了私營企業發展的春天。從1993年到2003年的十年間,私營企業增長了33倍多,年均增長28.87%(截至上半年,私營企業累計登記已達到334萬戶);註冊資本由1993年底的681億元增加到2003年底的35305億元,增長了52倍,年均增長48.41%(截至上半年,註冊資本已達42146億元);從業人員由1993年底的372萬人增加到2003年底的4299萬人,增長了近12倍,年均增長27.72%(截至上半年,從業人員已達4714萬人);私營企業產值由1989年的422億元增加到2003年的3億元,增長了48倍,年均增長47.15%;實現的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由1989年的190億元增長到2003年的10603億元,增長了近56倍,年均增長49.51%。2003年出口創匯的私營企業74443戶,出口創匯摺合人民幣1749.68億元,分別比2001年增長了355%和91.68%。

私營企業發展的地區差異很大,10萬戶以上的省市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2003年底,全國私營企業戶數超過10萬戶的地區有八個,分別爲:江蘇(343680戶)、廣東(323077戶)、浙江(302136戶)、上海(291711戶)、山東(228554戶)、北京(186805戶)、遼寧(114415戶)和四川(110359戶)。以上八個地區私營企業共有1900737戶,佔私營企業總戶數的63.24%。

私營企業經營規模繼續擴大,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到2003年底,全國私營企業戶均僱工11.73人,戶均從業人員爲14.3人,分別比2001年增長5.68%和6.88%。僱工人數100-500人的有34617戶,僱工500-1000人的有3334戶,僱工1000人以上的有1130戶;2003年私營企業戶均註冊資本達117.47萬元,比2001年增長24.16%,註冊資本500萬-1000萬元的有84620戶,1000萬元以上的51830戶。註冊資本億元以上的有1156戶,比2002年同期增加498戶。

(二)兩年來私營企業規模穩步擴大

一是資本規模穩步擴大,銷售額有所增長。本次調查發現,企業資本規模中位數比2002年調查時上升了20%,銷售額的中位數上升了近10%。本次調查收回的問卷分兩部分顯示:工商局調查企業的所有者權益總額的中位數爲92萬元,而它們在開辦時的實收資本總額中位數爲50萬元,資本增值了0.84倍。工商聯調查企業的所有者權益總額的中位數爲300萬元,而它們在開辦時的實收資本總額中位數爲100萬元,資本增值了2倍。這說明,無論是一般性私營企業(工商局調查的對象)還是代表性私營企業(工商聯調查的對象),它們在開辦企業後,資本都有增值,區別僅僅在於增值快慢而已。在2003年底,在工商局調查企業中,所有者權益超過1000萬元的佔15.2%;超過5000萬元的佔3.6%;超過1億元的佔1.2%。也就是說,所有者權益超過1000萬元以上的私營企業,約佔20%;工商聯調查企業中,相應的比例更大,所有者權益超過1000萬元的佔26.0%;超過5000萬元的佔6.9%;超過1億元的佔3.5%。也就是說,工商聯繫統的私營企業的所有者權益超過千萬元的戶數佔到36.4%。

企業的銷售額也有增長。2003年底,工商局調查企業的銷售額中位數爲200萬元。工商聯調查企業的銷售額中位數爲640萬元。

至2003年底,企業的開業年數爲5年及以下的佔32.9%;6至10年的佔42.3%;10年以上的佔24.8%。也就是說,被調查企業開業6年以上的佔了67.1%。開業年數的中位值爲7年。2002年調查時,這個數值是7.04年。考慮到這次調查有一半是通過工商局向一般私企問卷的,不同於上次僅僅調查代表性企業,所以不能得出私營企業存活年數下降的結論。

根據企業的開業年數、企業開業時的實收資本、企業2003年底所有者權益三個數據得出企業的資本年增長率,其中位值爲8.8%。

二是企業利潤略有回升,銷售利潤率趨於平穩。上次調查發現,由於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私營企業的銷售利潤率有逐年下降的趨勢。此次調查發現,銷售利潤率已經逐漸趨於平穩。

2003年底,工商局調查企業的稅後淨利潤的中位數爲7萬元,與前面的銷售額中位數相比,可得出銷售利潤率約爲3.5%。工商聯調查企業的稅後淨利潤的中位數爲25萬元,與前面的銷售額中位數相比,可得出銷售利潤率約爲3.9%。兩者數據相差不大。

【第9篇】中國企業郵件營銷趨勢與roi的調查報告

focussend發佈了xx整個年度的郵件營銷趨勢與roi調查報告,報告於xx年12月25日-xx年1月25日通過發放以及回收電子問卷的形式進行數據收集,此次調查僅限於在線調查模式,主要通過edm、微博、微信、im工具等方式。面向企業的高管、市場公關和edm 相關執行人員,此次調查累計回收1254 份有效調查問卷。

xx年我們研究發現了一下幾點趨勢,並根據這些趨勢進行了分析總結提出了一些建議:

從企業決策管理層對郵件營銷的態度來看,無論是xx年還是xx年均有超過7成的企業管理層認爲郵件營銷是重要的;

62.92%的企業在使用電子郵件作爲網絡營銷工具,使用比例僅次於微信的63.64%,居於第二;然而在互聯網和電子商務行業對郵件營銷的使用程度最高,佔據87.23%;

在未來的12個月中,36.12%的受訪者表示將增加對電子郵件的利用,與網絡廣告、搜索引擎增加比例相當,半數以上的企業會增加微信的使用頻率;

雖然超過4成企業的花費在5萬元以下,但xx年百萬級以上郵件營銷花費的企業增加了3.46%;並有超過7成的企業管理層認爲郵件營銷是重要的;

企業進行郵件營銷的目的主要是維護客戶關係(70.81%)、提升品牌知名度(64.83%)和獲取新用戶(58.37%);互聯網電子商務行業對郵件營銷來獲取新用戶這點相當倚重,比例達到61.7%;

數據細分(48.80%)以及發送個性化郵件(39.23%)是企業營銷郵件目前面臨的一大課題,此外還有關於智能化(47.13%)和郵件內容吸引人(41.15%)方面也令企業頗爲困擾;

從影響未來郵件營銷的新變化來看,71.53%企業認爲智能手機和平板、社交媒體在未來對郵件營銷會有影響;

從企業郵件營銷roi比例來看,40.91%企業反饋郵件營銷的roi比例集中在10%-49%區間,39.71%企業郵件營銷的roi小於10%。外資企業郵件營銷roi相對更高,roi在75%以上的比例達到11.48%。

【第10篇】中國民營企業考察報告

'倒u曲線'在經濟學中又稱'庫茲涅茨曲線'.'倒u曲線'現象主要是指企業在原始資本積累和原始創業階段,其業績與規模呈現正常的上升趨勢,但是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產品和利潤達到一定的臨界值時,會出現停滯不前甚至於嚴重的業績和利潤下降趨勢,直到消亡這樣一種軌跡.'倒u曲線'既可以指企業的產品,銷售額和利潤,也可以指它的業績和規模,但從本質上主要是指企業發展的運行軌跡.

有三個民營企業案例:

一,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由於歷史的原因,早期中國私營企業主大多是社會邊緣人士,即無法進入主流社會層面的人士,包括勞改勞教釋放人員,返城無業知青,個體戶,農民,城鎮無業人員,被國營企業開除或辭退人員,所受教育有限,層次不高.他們往往從個體戶開始,憑着一股草莽英雄的勇氣在商海中衝撞,一不小心就發了財,成了民營企業家.

二,上世紀八七到八八年的價格雙軌制,差價總額達到幾百億元,大部分差價都落入了民企老闆與少數政府官員手中.

三,上世紀九十初期的原材料投機生意,很多人低價買高價賣賺取市場差價而起家;九二到九三年的房地產開發熱,大片土地轉手之間就賺得幾十萬,上百萬元;九十年代中期的炒股熱,一些膽大者低價購進大量股票,一夜之間成了暴發戶;是朋友,同事參股合資開辦的合夥企業.

四,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的國有企業轉制過程中,過去在黨,政,軍,行政,事業單位掌握一定權力,或者在國企,民營企業當經理人期間聚攏了大量資源的人,在機會適當的時候,跣足下海,開公司

辦企業,實際是將過去的權力和市場關係變現,將無形資源變現爲有形的貨幣.一批特權者變着法傾吞國家財產發了大財.這是一種公然破壞市場經濟環境,人爲製造市場不公平競爭的現象-.

五,上世紀九十年代末至今,由於各種原因,下崗工人,失去土地或因爲種種原因不願困守鄉村的農民,以及剛剛畢業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生.這是中國數量最大的一撥創業者,也是小打小鬧的小生意.這一類型的小老闆,佔中國創業者總數的90%.其中許多人是被逼上梁山,爲了謀生混口飯吃.這批人中極少數因爲偶然的機遇成長爲大中型企業的,因爲現在國內市場已經不像二十多年前,像劉永好兄弟,魯冠球,南存輝他們那個創業時代,經濟短缺,機制混亂,機遇遍地.如今這個時代,多得是每天一睜眼就滿世界找錢的主兒,少得是賺錢的機會,用句俗話來說,就是狼多肉少,僅僅想依*機遇成就大業,早已經是不切實際的幻想了.

我們還要面對一個事實,就是中國民營企業家的素質也普遍偏低.這是因爲:

一,有關權威部門在九十年代末對溫州民營企業家做的一次述職調查結果顯示:國小畢業在3.86%,國中畢業佔40.3%,高中畢業在38%,大專畢業佔14.1%,本科畢業佔3.1%.這表明,民營企業家的主體部分的學歷還是普遍偏低.由於絕大部分的民營企業家出身於社會邊緣人士,無論是思維模式還是行爲方式都侷限在他出身背景的圈子裏.個體戶的所有活動都不需要正規企業的那種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和激勵;農民的生產活動多數是小農經濟形態,獨家獨戶,精耕細作,自己自足,與外界的協調和配合很少,並不需要什麼組織運作,處於半封閉的狀態;而城鎮無業人員長期被排斥在主流社會之外的邊緣人,是城市社會中低層中的低層,完全*自己的單打獨鬥來生存.所以,民營企業家從創業開始就不具備現代企業家精神.當企業規模擴大,運作複雜之後,他們所創辦的現代公司與他們內心深處的小農意識或市儈式的思維方式之間產生了極大的矛盾.

二,中國市場經濟的反站不過短短二十來年,民營企業發展成規模型企業也不過十年左右,整個中國民營經濟形態尚未形成穩定而成熟的運作模式,正如鄧小平所說的,現在一切都還都是摸着石頭過河,走到哪。算哪.很多人都說西方管理不適合應用於中國民營企業,實際上是中國民營企業與種種發達先進而成熟的西方管理文化與技術相去甚遠,民營企業遠遠沒有達

到應用現代西方管理的境界.只不過走過了二十年的道路的中國民營企業家與經過了長達幾百年的市場經濟磨練的西方企業家相比,不過像小孩一樣幼稚.從本質上來說,中國民營企業還沒有跨越西方百年前的泰羅制時代,甚至大部分的民營企業還遠遠沒有達不到這個水平.

三,很多民營企業家是*膽子大,眼光,善於投機,善於鑽政策空子,善於打擦邊球而起家發財的.在他們身上,更多的是市井鑽營者的機敏和梁山好漢式的豪氣,這些民營企業家考慮更多的是如何套住上家的貨款,如何爲延遲付款找藉口,如何通過某種手段讓合作伙伴落入其設下的圈套,如果擺脫追債者的糾纏.民營企業家身上更多的是生意人的精明與狡黠,甚至是街頭地攤式的精於算計,缺乏的是哲學家的頭腦,企業家的眼光和政治家的胸懷.還有一些民營企業家因具有政府背景而通過權利尋租,將國家資產侵爲己有,這僅僅是社會財富的再分配而已,這些人的能力更多的是體現在玩弄政治權術,上竄下跳,欺上瞞下的官場,根本談不上什麼經營與管理.當企業發展壯大之後,需要現代化,專業化,規則化和制度化經營的時候,大部分的民營企業家就顯示出無奈與無能.民營企業老闆絕大部分都是地主老財型,跑江湖的生意人型,博彩投機型,紅頂商人型,具有現代企業家精神和一定哲學素養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這決定了大部分的民營企業家都沒有一種長遠發展,服務社會和振興民族經濟的思想境界.我們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大部分民營企業都不是學習型企業,而是遊擊式的投機型企業;大部分民營企業老闆都不是學習型中國民營企業老闆的發跡,很多都不是個人長期努力的結果,在中國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轉軌時期改革開放初期,頗有些類似十八世紀美國的西部拓荒,沒有規範的市場秩序,沒有嚴格的法律法規,市場經濟體制也是一片空白,有的只是無限的利潤空間,隨時隨地都是發家致富的機會,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是市場,到處都是空白點,到處都屬無人競爭的領域,只要有超凡的膽量,衝進去就能獲得暴利.比如;經濟的轉軌期使一大批民營企業老闆完全不用*個人努力,只*把握好時機和一定的膽量就發了大財,投機行爲的巨大成功造就了成千上萬的富翁,也造就了這些富翁的一種投機心態——認爲錢是*投機

賺來的,這些人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博彩愛好者,辦企業等同於買彩票,喜歡賭,當然他們就不太喜歡檢討賭博成功的概率,更不會謀定而後動,不打無準備之仗.因而完全忽視西方社會早已形成的企業家精神——*長期艱苦努力,*企業結構制度和經營戰略的真功夫.

中國歷史是一部封閉的封建小農經濟發展停滯的歷史,是一部重農抑商的歷史,是一部對商業文化無情打壓的歷史.因此中國從來沒有形成過真正成熟的企業家文化和商業文化,因爲從來沒有形成過成熟的市場經濟,所形成的只有政治鬥爭的文化,而中國的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徵就是玩弄權術,玩弄手腕,對權利的渴求,對當官的渴望,利用權利進行黑箱操作.這種文化模式從每個民營企業家青少年時期就影響着其思想,而一旦他們開始經營企業,潛意識中的中國式政治文化思維定勢就會發揮作用,無形中影響着這些先天不足的民營企業家們的行爲方式.

中國民營企業家血管裏流淌着一種對市場經濟及規範化管理的血液:對組織,計劃,領導,合理運作和配置資源的無知;對規劃化市場經濟遊戲規則的漠視;對公平,公正和倫理道德的蔑視;對企業長期發展的短視;對正規化制度化建設的不屑一顧;對人才的不重視.這是計劃經濟,小農經濟及中國幾千年封建文化帶給民營企業家的無法磨滅的深深烙印.這是我們無可迴避的真實景象.

第二節民營企業的優勢

若干年前,人們對農民企業家多少有些不屑一顧,農民企業家也變成了飽含銅臭味的暴發戶之意的貶義詞.現在細細回味一下,農民種莊稼,懂得一份耕耘一份收穫,非常務實,少些浮躁,心態懂得知足,耐力比較持久.搞經營也是一樣的道理,民營企業產生,發展壯大,生存得下來,必然是有他的優勢所在的.

現在有一種提法,一些專家認爲民營企業已經褪掉了身上的鄉土味,逐漸開始上規模了.實際上,仔細研究一下民營企業的行業分佈,就會發現,99%的民營企業都是分佈在服務業,零售業,分銷業,五金金屬製品,農產品等零散型行業,就以中關村的民營企業來說吧,小本經營的佔絕對優勢的比例.說白了,和大型公司比起來,都是小打小鬧.

當然,小有小的優勢.我們都知道規模經濟效益,往往有些行業偏偏就沒有規模遞增的經濟效益.比如說,龍蝦捕撈,都是在一定面積的海域單船作業,多船作業對降低成本的作用極小,因爲全部船隻都將在同一水域作業

,其獲得好的捕撈量的機會也相差無幾.這樣就形成了許多小作業者以幾乎同樣的成本在作業.

有的時候,儘管存在規模經濟,高運輸成本仍限制着效率高工廠的規模及生產地點.抵消規模經濟性的運輸成本,決定了工廠可以經濟的服務半徑.比如說,把上海生產的膨化食品用汽車運輸到東北去銷售,高昂的運輸費就限制了這種可能性.如果不是我孤陋寡聞,僅僅生產泡沫的企業是絕對不可能成爲一家跨國大公司的,因爲行業結構就已經侷限它的擴張.

還有些時候,雖然在生產過程中可能存在內在的規模經濟性,這種經濟性可能會因爲庫存成本較大或銷售波動而無法獲得.在這種情況下生產只能忽高忽低,這與大規模,資本密集,要求連續運行的設備的要求是相反的.同樣,如果銷售極不穩定且大幅度波動,擁有大規模設備的企業則不比較小的,更靈活的企業更有效.小規模,低專業化的設備或分銷系統通常在轉產方面比大的,專業性程度高的企業更靈活,雖然在穩定運行情況下,小企業的運行成本要高些.比如說,在服裝行業就是這樣,流行趨勢變化多端,時尚潮流難以捉摸,這就要求企業要有靈活性,具有快速反應能力.還要注意到,頻繁的花色變化是造成競爭的基本因素.在這種情況下,造成領先時間變短,一個大企業可能比小企業效。率低.和其它一些產業中就是這種情況.

不可否認,民營企業大部分都是,技術含量低,管理水平差,競爭力不強,不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民營企業所在的大部分行業的進入壁壘比較低,利潤空間有限的缺點,也正是其優勢所在.那就是,尋找一個市場狹小的空隙,人不做我做,自然多多少少總有一些民企可以生存下來.這點倒挺像猶太民族,只要能夠自己當家作主,就是在一片荒漠建立國家,也要在逆境中求生存,欲與天公試比高,讓沙漠變綠洲.

再從社會文化的角度看,民營企業家大部分都是出身社會中下層甚至是低層,這種從下層環境鍛煉出的強烈的生存慾望刺激了人的鬥志.因此上帝非常公正,他給了掙扎於底層的人一種自發向上求生拼搏的意志.正是因爲這樣,民營企業往往有着一種奮發向上,不畏艱難的勇氣和韌性,尤其可貴的是,企業有着一種自我完善,不斷克服自身缺陷的勇氣,這是民營企業的一大優勢,恰恰也是我們民族經濟騰飛的最大希望.

中國一向是有家文化的傳統,在這個社會背景下,95%的民營企業都脫離不了家族型企業的形態,在本

節,我們討論一下,民營企業的第二大優勢,家族企業的優點.不過我們在這裏要注意到的是,家族企業與家族化管理是不同的概念,在本書的後續章節,我們會有詳細的敘述.家族企業的優勢表現在下面幾點:

一,在企業初創時期,憑藉家族成員之間特有的血緣關係,類似血緣關係,親緣關係和相關的社會網絡資源,以較低的成本迅速集聚人才,全情投入,團結奮鬥,甚至可以不計報酬,能夠在很短的一個時期內獲得競爭優勢,較快的完成原始資本的積累.家族企業的創立者或繼承者,往往以其較大的股份,較高的輩份或獨特的個人魅力,在家族企業中扮着家長的角色.家長依託家族的血緣關係,將企業的決策權集中在自己手中或家族內部,從而建立了集中,穩定而強大的領導實體.

二,家族往往還是家族式企業融資來源的最初渠道.中國當前的金融體制主要是爲國有企業服務的,家族企業的融資渠道相對單一,通常是利用家族式的網絡.創業時期企業的經營風險無疑偏大,而家族資金的介入實際上承擔了類似高科技發展中的創業風險投資資金的作用.根據調查,我國私營企業的開辦資金最主要來自於本人原來的勞動或經營積累,佔56.3%,親友借款佔16.3%.這一點在李書福,南存輝等江浙一帶家族企業中體現得非常突出,這些人身後往往站着一大批'隱身富豪',使得他們的企業從來就不缺乏資金的支持.

三,在迅速變動的環境中,家族企業的運作成本相對較低.家族的管理模式不僅有利於前期降低生產成本,而且從最初創業的意義上說,家族化經營的協調成本也相對較低.再加上有家族觀念的約束,信任度一開始就能達到一定水平,所以過程中的監督成本也相對較低.由於決策者與管理者均爲家族中人,信息的傳遞極爲快捷,遇到問題時可及時處理,無須先請示彙報.由於是利益的共同體,基本不存在內耗,從而能提高效率.在企業資金困難時,家族人員還可以不計報酬地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企業在資金上的壓力.比如藍招衍,藍招寶兄弟創辦的珍禽公司,如果沒有哥哥招衍早期在精神,物質,技術等各方面的支持,招寶恐怕早就支持不住了.

四,我國社會的道德水準較低,人們的可信度較低,加上法制不

健全,由上述三項成本所構成的代理成本就非常之高.家族管理有利於企業降低監控成本,因此家族企業的總代理成本相對於其他類型的企業低.家族成員之間特有的血緣,親緣關係,使家族企業具有強烈的疑聚力,加上心理契約成本較低,再加上經營權與所有權的合一,家族企業的總代理成本可能較非家族企業爲低.比如浙江天通股份的潘廣通,潘建清父子的'子主外,父主內'的家族企業.兒子的業績主要體現在使天通公司發展成國內軟磁行業的龍頭,國內市場佔有率達35%以上.而只有高中學歷的父親則在小小的郭店鎮默默運籌天通公司的制度安排,根據環境變化,改造企業.試想,如果不是基於血濃於水,親情無價的父子關係,那麼小潘恐怕不會安心在外東擋西殺'打天下',天通電子要想做大應屬不易;而沒有老潘如此殫精竭慮的實現家族控股,小潘忙了半天很可能要'爲他人作嫁衣裳'.

目前的職業經理人階層的缺乏和信用環境的惡化,導致民營企業家不敢貿然選擇外部經理人員進入.民營企業的所有者在選擇經理人員時的一個基本準則通常是,民營企業所選擇的經理人員首先必須是可信的,如果不可信,那麼我們假設家族成員決策能力爲60分,非家族成員決策能力爲80分,似乎應該把這個崗位交給非家族成員.然而,一項正確的決策,不僅僅需要知識和信息資源作支撐,還需要人們對企業資產以及企業的整個發展發自內心的關心.家族成員對企業的關心是不言而喻的,他們把企業的資產當作自己的生命,甚至看成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他們把企業看成自己的孩子,看到企業發展壯大,就像看到自己孩子茁壯成長一樣高興;看到企業有任何的損失,有任何的挫折和失敗,就吃不好,睡不香,格外傷心.這種關心,也是企業的一種資源,筆者將這種資源稱爲關心資源.正確的決策,是信息資源和關心資源兩種資源的產物.僅僅有知識資源和信息資源是不能保證科學決策的.

某企業設備更新,既可以買a設備,也可以買b設備,兩種設備質量和性能相當,a設備售價100萬元,無回扣;b設備售價150萬元,有10萬元回扣,設備工程師憑藉他的知識和信息,完全可以作出正確判斷,即買a設備,但他實際的決策並不是買a設備,而是買b設備,因爲

價格便宜是企業的目標,是老闆的目標,10萬元回扣纔是他的目標.

如果在工程師這個崗位上不是外人,而是家族成員,他的目標與老闆的目標是一致的,他決不會作出選擇b設備的決策,他肯定會選擇a設備.之所以有這種差異,因爲前者只有信息資源和知識資源,而沒有對企業的關心資源,後者擁有的信息資源和知識資源可能不如前者,但後者擁有對企業的關心資源,爲保證企業的正確決策,關心資源有時比知識資源更重要.

上述實例還可以細化:有a,b,c三種設備.a,b兩種設備價格都是100萬元,兩種設備性能相近,只是b設備的使用壽命比a設備低10%,a設備可使用10年,b設備只能使用9年,兩種設備都沒有回扣;c設備的性能與a設備相當,但價格比a,b兩種設備高出50萬元.在a,b,c三種設備之間,最值選擇的是a設備,要能作出這種選擇,既要有關心資源,又要有較好的知識和信息資源;一個做工程師的家族成員,雖然有高的關心程度,但因知識侷限和信息資源的不夠,結果他選擇的是b設備,沒有選擇a設備,即他沒有作出最佳決策,他作出了次佳決策;一個非家族成員的工程師,他有淵博的知識和信息資源,但可能會對這個事情漠不關心,結果他選擇的是c設備.

這說明,在一定情況下,家族管理雖然不能實現最佳決策,但能做到次佳決策,一般不會作出最差決策;外部人員只有能力,而沒有對企業的歸屬感,有可能作出的是最差決策.

不過我們還要看到,企業規模擴大之後最需要突破的一個瓶頸首先就是管理,而在家族企業中,任人唯親的問題相當嚴重.這種'近親繁殖'的後果,就是使家族企業在用人方面的選擇面越來越窄,可用的人越來越少;家長制的管理體制及創業初期的成功則使許多老闆昏了頭,自以爲是,而這恰恰又排斥了社會上更優秀人才的加盟;其次,家族企業通過血緣關係建立起的信任,也會在自覺或不自覺中對其他員工產生不信任感.一方面缺乏人才,另一方面又缺少留住人才的環境,家族企業便會止步不前,甚至走向沒落.典型的例子國外有王安電腦,國內有三株和愛多.有資料證明這一點,浙江私營企業共有18.53萬戶,居全國各省區第二位,但戶均註冊資金僅76.05萬元,始終處於'長不大'或擴張緩慢的狀態.

第二章'草根'與'貴族'—民營企業發展的社會障礙

第一節舉步維艱

1,國稅局徵管部門來了——罰款和招待.

2,國稅局稽查部門來了——罰款和招待.

3,地稅局徵管部門來了——罰款和招待.

3,地稅局稽查部門來了——罰款和招待.

4,國地稅案件複查來了——罰款或招待

5,國地稅執法檢查來了——罰款或招待.

6,工商局徵管部門來了——罰款和招待.

7,工商局稽查部門來了——罰款和招待.

8,質量技術監督局來了——罰款和招待.

9,審計局來了——罰款和招待.

10,勞動局來了——罰款和招待.

11,環保局來了——罰款和招待.

12,計生委來了——罰款和招待.

13,公安局來了——招待.

14,銀行來了——招待.

15,市委工作組來視察——招待.

16,市政府工作組來視察——招待.

17,市人大工作組來視察——招待.

18,市政協工作組來視察——招待.

19,市委領導來視察——招待

20,市政府領導來視察——招待.

21,市人大領導來視察——招待.

22,市政協領導來視察——招待.

23,省裏來人視察——招待.

24,學校來了——贊助.

25,孤兒院來了——贊助.

26,敬老院來了——贊助.

27,老幹局來了——贊助.

28,文聯來了——贊助.

29,洪水來了——贊助.

30,旱災來了——贊助.

31,援藏幹部來了——贊助.

32,八一來了——慰問.

33,國地稅稅務師事務所來了——諮詢費.

34,老闆二奶來了——放血.

35,黑社會來了——放血.

36,報社來了——放血.

37,電視臺來了——放血. 在相對不穩定的大環境催長下的民營企業發展是步履艱難,困難重重.一方面要應付政策和市場的不規則變化,同時還要引導企業內部的不斷革新.孰輕孰重,從發展和運營的角度來看,都無法放的下,而柳傳志'找死和等死'之說則非常形象的概括了此種矛盾的對立和統一.比如政府的不正當干預,往往也使正在成長中的民營企業遭遇危機,某些政府部門利用權力參與不正當競爭,更是把企業推到了進退兩難的境地.1996年,福建某地一家民營企業在政府的鼓勵下,願意搞基礎設施建設,修建大橋.雙方約定,多少年內在旁邊不再批新橋,保證建好後可以收回投資.橋建好了,有關部門一看不錯,又批准別人在他的旁邊修了另一座橋,條件更優惠,這條路更方便.政府部門的毀約,毀了當地政府的形象,也毀了這家民營企業.

來看這樣一個現象:某餅店,小本生意,坐落在某公園門口,一度興旺.引起了'有關部。門'(即市環衛處)的注意.市環衛處要求他們交納80元/月的門前清潔費.餅店拒交,結果,不久之後,這家餅店前面四,五米處立了兩個大公用垃圾桶.再一個月後,餅店關門.不合理的費用你也得交,不交想看臉色.如狼似虎的'有關部門'.

很多民營企業老闆都有棄商從政的嚴重傾向與這個比喻不無關係,比如要數重慶力帆集團尹明善,他現在是重慶工商聯主席,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再如,安徽某地的民營的輪船運輸公司在近幾年發展迅速,從幾條破船發展爲擁有8000多萬元的企業了,董事長也突然搖身一變,幹起當地交通局副局長.

這是因爲,我們的政府對私人產權的保護非常不夠,有些地方出現了政府任意侵犯私人產權和人生權利的現象.因此我們的民營企業家'理性'地知道,只有獲得了一官半職,或者與政府官員相勾結後,對他們的產權保護纔可能稍微完整一些.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正是因爲民營企業看到我們在沒有與官員勾結的情況下容易被侵擾,那麼自然地,一旦我們同官員勾結,我們就會和官員一樣,去恣意侵擾他人的私人產權——尤其是干擾甚至赤裸裸地霸佔別人的產權,擴大自己的私人產權.當然在此過程中,也會接此機會,侵佔國有資源,擴大自己的私人產權.例如海南曾經爲

民間'反腐'事業而英勇犧牲的何海生先生的親生經歷所揭示的,他的公司一夜之間被篡改到別人門下,如此大膽且如此簡單的侵犯產權行爲居然和法院還糾纏不清.

一些民營企業家,在遇到這樣的敲詐與綁架時,採取了私下了結的辦法,讓這些黑惡勢力更加肆無忌憚.一些民營企業家不得不接受當地黑惡勢力的'保護'.另一方面的威脅讓民營企業家們更加束手無策.

幾年前的雷獻強被綁架案在許多民營企業家心裏都留下了陰影.被譽爲'東南亞第一大排檔'的海口市獅子樓大酒店是海南省一家著名企業,而且成爲海口的一大飲食景觀.他們組建的獅子樓京劇團也是海南省唯一的一家京劇團.

然而,該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雷獻強不幸與其合作伙伴--某市公安局創辦的匯通貿易公司,就獅子樓夜食城的有關合作問題發生了糾紛.雷獻強先生依法向海口市振東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然而,訴訟的另一方——某市公安局卻在庭審後不到一小時出動十多名特警,將雷獻強先生從海口直接抓往南昌,製造了一起轟動海南的'獅子樓事件'.

該市公安局爲了達到徹底制服,控制雷獻強的目的,在雙方正在法律訴訟期間下,在舉報雷犯有侵佔罪不能成立的情況下,無視法律,違法將雷抓捕.其後該市公安局派人強行侵佔了雷的公司,趕走公司管理人員;

多次搜查雷的私人住宅,強行扣押,沒收雷私人及公司財產100多萬元;對雷的父親和女兒及親屬斷絕經濟來源,致使雷的女兒輟學,雷的父親無錢醫治去世,使其家破人亡,他們還強行解散由雷創辦並經海南省文體廳批准成立的獅子樓京劇團.同時,他們爲了給其違法行爲披上合法的外衣,還對雷關押了八九個月之久,並對其多次刑訊*供,*其撤銷對公安局的民事起訴,並承認自己犯有'流氓罪','賭博

【第11篇】中國餐飲企業調查報告

中國餐飲企業調查報告

一、品牌表現

本報告借鑑美國restaurants & institutions對美國餐飲企業排序的通用方式(見報告附件),對國內民族餐飲品牌和單體餐館兩個序列進行了排名,依據各企業營業額從高至低分別排出了前30強和前20強,希望對這些品牌的真實發展情況做出客觀評判,爲行業樹立標杆。爲保證數據的可參照性,中國餐飲品牌排在前十位的分別是杭州飲服、杏花樓、小肥羊、全聚德、俏江南、廣州酒家、小南國、迪歐咖啡、向陽漁港、梅隴鎮。中國餐飲單店前十位分別是全聚德(北京和平門店)、白天鵝賓館、金錢豹(上海延安西路店)、金悅(北京航天橋店總店)、亢龍太子酒軒(武漢金融店)、中國大酒店、淨雅(北京五棵松店)、知味觀(總店)、石浦(寧波天一店)、樓外樓(總店)、如果算上單店食品加工營業額,則杏花樓(總店)、知味觀(總店)、新雅粵菜館(總店)排位中國餐飲單店前三名。

調查結果顯示,我國餐飲企業經營規模不斷擴大,排名入前三十強品牌營業額總額超過150個億,而前20強餐飲單店年營業額則平均在一億元以上。

二、企業業績

20xx年,全國餐飲企業平均利潤率、人均勞效、每平方米營收、每餐位營收四項指標均取得較好業績,全國餐飲品牌30強平均利潤率爲8.2%,利潤率排在前三位的企業分別是上海老城隍廟、上海小南國、廈門舒友海鮮;前30強品牌年人均勞效平均爲18.2萬元,排在前三位是上海老城隍廟、上海杏花樓、廣州酒家。

從單店來看,前20 強品牌人均勞效爲23.4萬元,排在前三位的是全聚德和平門店、北京金悅航天橋店、寧波石浦天一廣場店。每天每平方米營收平均爲44.2元,排在前三位的企業是廣州白天鵝賓館、廣州酒家、北京金悅;每天每餐位營收平均爲255.2元,排在前三位的是北京金悅、四川銀杏、北京全聚德。每餐位員工數平均爲0.43。一般認爲,每餐位面積達到5平米,每餐位員工數達到0.5以上的餐飲企業,是一個設施條件比較好的企業。

在北京、上海、廣東、浙江餐飲發達地區三大指標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就利潤率而言,分別爲北京11%、上海11.55%、廣東10%、浙江10%;年人均勞效分別爲北京22.3萬元、上海22.8萬元、廣東21.2萬元、浙江18.3萬元;企業每天每平方米營收分別爲北京39元、上海28.5元、廣東59元、浙江32.8元。

按特色餐飲、快餐、小吃、火鍋四種業態測算,三大指標分別是:就利潤率而言,特色餐飲8.76%、快餐5.2%、小吃10.4%、火鍋9.6%;就年人均勞效而言,特色餐飲202000元、快餐35985元、小吃59940元、火鍋49100元;就企業每平方米營收而言,特色餐飲14437元、快餐13960元、小吃4683元、火鍋3743元。

全國餐飲品牌前30強企業中年利潤超億元的企業有四家,分別爲杭州飲服、上海杏花樓、北京全聚德、上海小南國。

三、資本運作

在30強品牌中,企業對上市融資擴張充滿信心,其中有一半品牌企業在籌劃上市,在調查的營收中數據清晰。但目前資本擴張依然以自籌資金爲主,資金籌集的市場化程度不高。

在接受調查的餐飲企業中,80%的企業開業年限超過3年,50%以上則是具有十年以上的歷史,74%的企業爲民營。特別是老字號企業經過這些年的市場錘鍊,重現發展生機,在30強品牌中佔10席,老字號跨區域連鎖擴張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數據顯示,接受調查的餐飲企業中,已有62%開展了特許經營,並把其視爲品牌擴張和企業發展的重要路徑,這是餐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另一方面也受到了各地物業價格高企的影響,數據顯示,全國各地適合用做餐飲經營的物業價格均比上年有所增長,而北京上海等地,中高檔餐飲的目標物業平均租金已經高於5元/平米/天,成爲企業不堪之負。

四、管理能力

從財務能力來看,企業對人力成本不斷上升表示擔憂。餐飲企業中原材料成本和人力成本佔據了企業成本費用的最大部分,分別爲37%和12%,且均比上一年度有所上漲。平均利潤率逐年下降。企業對盈利能力成長信心不足。

從人力資源狀況來看,企業對一線人員緊張和高層次管理人員缺乏表示擔憂。企業員工流動率依然較高,平均達到了56%,影響了企業服務品質和持續發展的能力。而員工結構以40歲以下、高中學歷以下爲主,但大專以上學歷員工比例有所增加。企業對員工培訓的重視程度也有所增強,有42%的企業年度培訓經費佔薪資總額的比例超過3%,平均達到3.6%。

從集團化發展來看,餐飲企業越發重視集中採購、統一配送,並注重中央廚房、種養殖基地和餐飲食品加工方面的多元化發展。但是在計算機聯網管理和餐飲信息化技術應用方面仍有待提高。

在要求餐飲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對企業和單店的核心競爭力要素依據重要程度進行排序時,最被重視的核心競爭力要素分別爲:企業層面依次是品牌、人才、管理與服務三項;單店層面依次是品牌、出品質量和特色。顯示了企業已經對品牌在市場競爭和企業發展中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認知。

五、營銷與消費者認知

調查顯示,餐飲企業把在本地媒體尤其是平面媒體上投放廣告作爲最爲主要的營銷和推廣方式,在渠道建設中,實現與大中型預訂網絡合作的比例並不高,70%的企業僅爲10-15%的預定量。

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重視忠誠客戶建設和客戶關係管理,主要通過會員卡、優惠卡方式實現,但是在客戶關係管理方面,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調查顯示,消費者使用信用卡消費的人羣比例達39%,有預定習慣的消費者比例並不高,平均僅爲37%,傳統上籤單消費的消費者比例已經下降至很低。

六、未來景氣預測

展望未來,企業對餐飲市場長期向好趨勢不變,餐飲業將繼續快速健康發展,對大衆餐飲、中心廚房、名菜名點成品半成品加工、原輔材料基地建設充滿信心;對會所餐飲、健康餐飲、精細化管理、六t管理走勢樂觀;對企業上市、融資擴張、連鎖經營熱情很高;對品牌提升、餐飲文化發展趨勢表示樂觀。餐飲市場將進入品牌消費時代,餐飲業將以16%的增速繼續對擴大消費、促進就業發揮積極作用。

【第12篇】中國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調查報告

爲了獲得我國中小企業信息化的真實、準確、及時、完整的數據,支持科學制定促進中小企業信息化的政策措施,決定開展全國中小企業信息化抽樣調查工作。

一、調查的目的、方法、樣本及實施

(一)調查目的。全國中小企業信息化抽樣調查工作的成果要有助於對全國中小企業信息化的基本情況做出準確判斷,併爲政府制定促進中小企業信息化的政策措施提供科學依據和基礎數據。

(二)調查組織。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小企業司、信息產業部信息化推進司、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推廣應用組作爲調查的指導單位,於XX年8月聯合下發《關於開展中小企業信息化調查和典型案例收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中小企業主管部門、信息產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支持中小企業信息化調查工作。

中國電子商務協會信息化測評中心作爲調查工作的承擔單位,負責調查設計、組織實施和管理、數據分析和撰寫調查報告等工作。

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作爲調查的支持機構,負責抽樣調查樣本的選定和調查結果的測算工作。

中國電信集團公司、中國網通集團公司作爲調查的協助單位,分別向下屬機構發文,召開了全國電視電話會議,部署並協助開展調查工作。

(三)問卷設計。經過反覆論證研究,調查問卷的設計首先保證能夠形成對全國中小企業信息化情況的總體判斷,同時兼顧具有長效作用,爭取形成基礎性指標以及相對穩定的工作機制。

(四)調查對象。調查對象主要爲企業總經理/總裁、分管業務或者信息化的副總、信息化主管或者企業綜合管理人員。

(五)調查內容。調查內容包括:影響中小企業生存和發展的主要問題;中小企業信息化的基本情況,特別針對尚未開展信息化的企業做了專門調查;企業在信息化方面的計劃;企業信息化對政府和發展環境的要求;企業對第三方社會服務平臺的評價;企業對信息化產品和服務的價格與質量的意見。

(六)樣本選取。根據《全國中小企業信息化抽樣調查抽樣方案》的要求,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完成了全國中小企業信息化抽樣調查樣本的抽取工作。抽樣庫採用了XX年最新維護的國家統計數據庫。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在全國層面上選定了26022家樣本企業。

“樣本企業”既包括已經開展信息化的企業,也包括還沒有開展信息化的企業。其中,21067家爲支持分行業分析的樣本,另外4955家爲支持部分重點城市分析而補充的樣本。支持部分重點城市分析的樣本共6924家,其中1969家既可支持部分重點城市分析,又可支持分行業分析。

1、樣本的規模屬性。樣本企業規模的標準,上限依據原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財政部、國家統計局共同簽發的“國經貿中小企[XX]143號”文件中有關中小企業的劃分標準。下限是年銷售收入在50萬元(含)以上,或者職工人員在10人(含)以上的企業。滿足以上兩個條件中任何一個即可。

2、樣本的行業分類。以XX年國家統計局等三部委對中小企業的分類爲基礎,增加了“農業”、“信息與服務業”(包括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金融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教育) 和“其他”。

七)問卷回收。數據彙總採取遠程電子化彙總的方式,共回收有效問卷9200多份,回收率達35.35%。由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負責對調查結果進行測算。從對樣本回收情況和問卷質量的分析表明,回收的有效問卷能夠滿足調查工作的要求。

二、我國中小企業信息化的基本情況

(一)中小企業經營狀況持續好轉,信息化投資能力不斷增強。據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中小企業法人單位營業狀況良好。全國中小企業法人單位中,正常營業的法人單位爲205.68萬戶,佔企業法人的88.6%。非正常營業的法人單位佔11.4%。調查顯示,由於中小企業經營情況持續好轉,對信息化的投資能力不斷增強。

(二)中小企業最優先的需求是市場與營銷。調查中瞭解到,52.7%的企業首先關注市場與營銷(銷售)方面的問題。說明中小企業對於信息化的主要需求,集中在解決眼前急迫的生存問題,明顯有別於更多關注長期效益和無形效益,更加關注戰略、管理控制問題的大企業。此外,17%的企業強調管理方面的需求,13.3%的企業關注客戶管理方面的需求,11.2%的企業強調生產與研發方面的需求。

將上述四方面的需求進一步分析,中小企業需求特點表現爲:

第一,中小企業迫切需要通過信息化了解市場信息和擴大銷售能力。59.6%的企業把了解市場信息作爲市場與營銷方面最主要的具體需求;46.5%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擴大銷售區域;36.8%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加強產品的推廣;28.5%的企業強調控制銷售成本。其它需求還包括管好銷售渠道(21.9%),改善售後服務等(16.9%)。

第二,在客戶管理方面,與大企業普遍把如何保留優質客戶看得更重要相比,中小企業最關心的是如何發現更多的客戶。48.1%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發現更多客戶;42.4%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了解客戶滿意度;39.8%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管好現有客戶資料;34%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了解客戶的購買行爲;30.7%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了解客戶對產品改進的需求;18.4%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了解客戶信用信息。

第三,在生產和研發方面,與大企業更多關心創新等長期發展要素相比,中小企業把提高產品質量和降低生產成本作爲信息化最需要解決的問題。50.8%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提高產品或服務質量;49.6%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控制、降低生產成本;41.5%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了解新產品、新材料、新技術的信息;40.6%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加強生產管理,提升生產效率;15.5%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提高生產過程自動化水平。

第四,在企業管理方面,與大企業重視加強集團管控能力和提高決策水平相比,中小企業列在首位的是及時掌握企業經營情況,其次是提高工作效率。51%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及時掌握企業經營狀況;48.3%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提高工作效率;29.8%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改善財務管理;26.6%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改善進銷存管理;22.7%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了解先進的管理思想和方法;22.4%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加強人力資源管理;12%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支持領導決策。

【第13篇】中國應用軟件企業崗位狀況調查報告

軟件的分類

軟件是計算機的靈魂,沒有軟件的計算機就如同沒有磁帶的錄音機和沒有錄像帶的錄像機一樣,與廢鐵沒什麼差別。使用不同的計算機軟件,計算機可以完成許許多多不同的工作。它使計算機具有非凡的靈活性和通用性。也正是這一原因,決定了計算機的任何動作都離不開由人安排的指令。人們針對某一需要而爲計算機編制的指令序列稱爲程序。程序連同有關的說明資料稱爲軟件。配上軟件的計算機才成爲完整的計算機系統。

計算機軟件一般分爲兩大類:應用軟件和系統軟件。

應用軟件是專門爲某一應用目的而編制的軟件,較常見的如:

1、文字處理軟件

用於輸入、存貯、修改、編輯、打印文字材料等,例如word、wps等。

2、信息管理軟件

用於輸入、存貯、修改、檢索各種信息,例如工資管理軟件、人事管理軟件、倉庫管理軟件、計劃管理軟件等。這種軟件發展到一定水平後,各個單項的軟件相互連繫起來,計算機和管理人員組成一個和諧的整體,各種信息在其中合理地流動,形成一個完整、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統,簡稱mis。

3、輔助設計軟件

用於高效地繪製、修改工程圖紙,進行設計中的常規計算,幫助人尋求好設計方案。

4、實時控制軟件

用於隨時蒐集生產裝置、飛行器等的運行狀態信息,以此爲依據按預定的方案實施自動或半自動控制,安全、準確地完成任務。

軟件的崗位

隨着it行業的迅猛發展,各種各樣的it崗位也越來越火爆,目前的應用軟件崗位主要有:軟件開發工程師、網絡軟件工程師、系統工程師、售前支持顧問、技術支持工程師、軟件銷售工程師、軟件測試工程師、質量經理、產品市場經理、項目實施工程師、渠道經理、系統架構師、it系統及網絡專家及售前諮詢顧問……..

軟件公司是一個綜合的運作體,需要完善的內部組織結構,同時,軟件由於使用面的不同,組織結構也會相應的有很多變化,例如,軟件外包的公司,其組織當中的成分就會相對少些,更多的是以“技術密集型”管理結構。

軟件工程師很多人都認爲就是編程的,非常枯燥,其實,軟件工程師更多的、更重要的工作是需求分析和架構設計,這是一個極具創意的工作,常常要接觸很多不同企業或業務單位,瞭解各種不同的運作及管理流程。

軟件人才

軟件企業能夠在如此迅猛發展的it行業保持競爭優勢,關鍵是擁有大批新型it應用技術及創新思維的人才。任何事物都是具有兩面性的,當今社會對it軟件應用型人才需求的同時也對軟件人才有要求,如果你想從事軟件工作,必須具備:良好的職業素質、溝通能力、表達能力、人際關係處理能力、協同工作能力、獨立工作能力、豐富的實踐經驗、項目經驗、行業經驗……..

不論是在哪裏,計算機與我們越來越緊密相連,且先不談你是否要成爲一名it需求人才,只要有用電腦的時候,就需要對計算機應用軟件的掌握。人的能力是在不斷積累中得到提高的,只要你相信自己就一定能夠成功的邁向it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