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科學家諾貝爾的勵志故事精品多篇

科學家諾貝爾的勵志故事精品多篇

名人故事:諾貝爾 篇一

【概述】:1945年,偉大發明---“青黴素”。弗洛裏和弗萊明、錢恩分享了諾貝爾生物及醫學獎。

1928年,英國細菌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發現青黴菌能分泌一種物質殺死細菌,他將這種物質命名爲“青黴素”,但他未能將其提純用於臨牀。1929年,弗萊明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遺憾的是,這篇論文發表後一直沒有受到科學界的重視。

10年後,德國化學家恩斯特錢恩在舊書堆裏看到了弗萊明的那篇論文,於是開始做提純實驗。1940年冬,錢恩提煉出了一點點青黴素,這雖然是一個重大突破,但離臨牀應用還差得很遠。

1941年,青黴素提純的接力棒傳到了澳大利亞病理學家瓦爾特弗洛裏的手中。在美國軍方的協助下,弗洛裏在飛行員外出執行任務時從各國機場帶回來的泥土中分離出菌種,使青黴素的產量從每立方厘米2單位提高到了40單位。

雖然這離生產青黴素還差得很遠,但弗洛裏還是非常高興。一天,弗洛裏下班後在實驗室大門外的街上散步,見路邊水果店裏擺滿了西瓜,“這段時間工作進展不錯,買幾隻西瓜慰勞一下同事們吧!”想着,他走進了水果店。

這家店裏的西瓜看樣子都很好,弗洛裏彎下腰,伸出食指敲敲這隻,敲敲那隻,然後隨手抱起幾隻,交了錢後剛要走,忽然瞥見櫃檯上放着一隻被擠破了的西瓜。這隻西瓜雖然比別的西瓜要大一些,但有幾處瓜皮已經潰爛了,上面長了一層綠色的黴斑。

弗洛裏盯着這隻爛瓜看了好久,又皺着眉頭想了一會,忽然對老闆說:“我要這一隻。”

“先生,那是我們剛選出的壞瓜,正準備扔掉呢?吃了要壞肚子的。”老闆提醒道。

“我就要這一隻。”說着,弗洛裏已放下懷裏的西瓜,捧着那隻爛瓜走出了水果店。

“先生,您把那幾只好瓜也抱走吧,這隻爛瓜算我送你的。”老闆跟在後面喊。

“可我抱不了那麼多的瓜啊,再說,要是把這隻打爛了怎麼辦?”

“那、那我把剛纔的瓜錢退給您吧!”老闆舉着錢追了幾步,但弗洛裏己走遠了。老闆搖了搖頭,有些不解地望着這個奇怪的顧客遠去的背影。

弗洛裏捧着這隻爛西瓜回到實驗室後,立即從瓜上取下一點綠黴,開始培養菌種。不久,實驗結果出來了,讓弗洛裏興奮的是,從爛西瓜裏得到的青黴素,竟從每立方厘米40單位一下子猛增到200單位。

1943年10月,弗洛裏和美國軍方簽訂了首批青黴素生產合同。青黴素在二戰末期橫空出世,迅速扭轉了盟國的戰局。戰後,青黴素更得到了廣泛應用,拯救了數以千萬人的生命。因這項偉大發明,弗洛裏和弗萊明、錢恩分享了1945年的諾貝爾生物及醫學獎。

名人故事:諾貝爾 篇二

10月5日,法國科學家皮埃爾·索瓦日、英國科學家弗雷澤·斯托達特、荷蘭科學家伯納德·費林加獲得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

法國科學家皮埃爾·索瓦日與另外兩名科學家分享諾貝爾化學獎。索瓦日現爲武漢大學與武漢科技大學客座教授,曾來漢與師生進行學術交流,做過與“分子機器”有關的主題講座,樂向世界推介武漢科研成果。

就像19世紀30年代,當電動馬達被髮明出來時,科學家未曾想過它會在電氣火車、洗衣機、電風扇上被廣泛運用,給人類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正如當年的電動馬達一樣,分子機器未來很有可能將用於開發新材料、新型傳感器和能量存儲系統等,爲人類的未來提供了無限可能。

據新華社電 瑞典皇家科學院5日宣佈,將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讓-皮埃爾·索瓦日、弗雷澤·斯托達特、伯納德·費林加這三位科學家,以表彰他們在分子機器設計與合成領域的貢獻。

分子機器是指在分子層面的微觀尺度上設計開發出來的機器,在向其提供能量時可移動執行特定任務。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在聲明中說,這三位獲獎者發明了“世界上最小的機器”,將化學發展推向了一個新的維度。

據介紹,三位獲獎者完成了分子機器設計與合成的“三步走”:第一步,索瓦日成功合成了一種名爲“索烴”的兩個互扣的環狀分子,而且這兩個分子能夠相對移動;第二步,斯托達特合成了“輪烷”,即將一個環狀分子套在一個啞鈴狀的線形分子軸上,且環狀分子能圍繞這個軸上下移動,併成功實現了可以上升高度達0.7納米的“分子電梯”和可以彎折黃金薄片的“分子肌肉”;第三步,費林加設計出了在構造上能向一個特定方向旋轉的分子馬達,這個馬達可以讓一個28微米長、比馬達本身大1萬倍的玻璃缸旋轉起來。有了這三步,分子機器就可以動起來了。

評選委員會表示,就像19世紀30年代,當電動馬達被髮明出來時,科學家未曾想過它會在電氣火車、洗衣機、電風扇上等被廣泛運用。而分子機器正如當年的電動馬達一樣,未來很有可能將用於開發新材料、新型傳感器和能量存儲系統等。

費林加在現場電話連線時說,得獎消息令自己“很震驚”,同時感到榮幸。他表示,榮譽屬於全體科研合作者,大家的共同努力才成就瞭如此驕人的成果。費加林對其獲獎成就解釋說:“一旦在分子層面控制了運動,就爲控制其他各種形式的運動提供了可能。這一研究成果爲未來新材料的研發開啓了廣闊前景。”

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獎金共800萬瑞典克朗(約合93.33萬美元),將由這三位獲獎者平分。

世界最小機器誕生歷程

第1步

邁向分子機器的第一步是索瓦日於1983年實現的,他成功將兩個環狀分子扣在一起,形成一種名爲“索烴”的鏈條。通常情況下,分子是由原子間共享電子對構成的強共價鍵連接而成,而“索烴”鏈上的分子間主要依靠相對較爲自由的機械相互作用連接,不被任何價鍵連接。對於一個能夠完成特定任務的機器來說,必須有能夠相互移動的部件組成,而索瓦日實現了兩個互鎖環狀分子的相對移動。

第2步

到了1991年,斯托達特實現了分子機器誕生的第二步,他成功合成了“輪烷”。輪烷是一個或多個環狀分子和一個或多個啞鈴狀的線形分子爲軸組成的分子集合。啞鈴狀的線形分子作軸穿過環狀分子的空腔,兩端結合有體積較大分子以防止線形分子滑出,從而形成了穩定的輪烷結構。

第3步

費林加則是研發出分子馬達(分子發動機)的第一人。1999年,他研製了一個分子轉子葉片,葉片能夠朝着同一方向持續旋轉。這個馬達可以讓一個28微米長、比馬達本身大1萬倍的玻璃缸旋轉起來。2011年,費林加的研究小組在分子馬達的基礎上製造了一款四驅納米汽車,一個分子底盤將4個分子馬達連接在一起作爲輪子,當分子馬達旋轉時,納米汽車就能向前行駛。至此,分子機器動起來了。

他們的成就

他們三人做出了只有頭髮絲千分之一粗細的分子機器,成功地將分子連在一起,共同設計了包括微型電梯、微型電機還有微縮肌肉結構在內的所有分子機器。

三位科學家的成就能夠獲得諾獎青睞,就在於他們的研究促使分子系統擺脫了平衡態,並能受控執行特定任務,爲化學的發展開啓了一個新世界。

分子機器

爲未來提供

無限可能

近年來,三位諾獎得主的成果已經成爲全世界科研人員開發分子機器的“工具箱”,開創了分子機器的發展道路。目前已有科學家在輪烷的基礎上建造出一個可以抓取並連接氨基酸的分子機器人;還有研究人員將分子馬達和長聚合物相連,形成複雜的網絡,將光能儲存在分子中,有望開發出新型電池及光控傳感器。

正如當年的電動馬達一樣,分子機器未來很有可能將用於開發新材料、新型傳感器和能量存儲系統等,爲人類的未來提供了無限可能。

名人故事:諾貝爾 篇三

幾十年前,在美國明尼蘇達州一個叫“Hibbing”的礦區小鎮上,人們過着簡單而乏味的生活。男孩 Robert Allen Zimmerman 在這裏長大,那時,他獲取外界信息的唯一渠道就是聽收音機裏播放的電臺廣播,那裏間或會傳來一些流行歌曲和彼時方興未艾的搖滾樂。而當這個男孩第一次聽到鄉村音樂時,他的意識彷彿被抽離了片刻,在一瞬間他萌生了與此有關的巨大夢想。

這個男孩瘋狂地練習演唱和樂器,他因此成了校園明星也輕而易舉地俘獲了女生的心。但他無法滿足於眼下的生活,他心心念念着外面的世界,他要走出這裏。中學畢業的第二天他就離開了那個小鎮,和別人一起組成樂隊,到處表演。不過很快,他就又厭倦了那種缺乏內涵的音樂。等到上大學時,他已經完全無心學業,醉心於彈琴唱歌。那時他還迷上了詩歌,甚至因爲崇拜威爾士詩人 Dylan Thomas 而改了自己的名字,新名字叫作 Bob Dylan(鮑勃·迪倫)。

1961 年,從大學輟學的 Bob Dylan 來到了紐約曼哈頓區的格林尼治村,這裏聚集着大批的音樂人、藝術家,被稱作民謠聖地。Bob Dylan 卸下心中的夢,安放在這個地方,他想在這裏的酒吧演唱,去當一名真正的歌手。那時候,他身材纖瘦,頭髮微卷,說起話來略帶羞澀,常常緊蹙眉頭,揹着一把吉他,提着破舊的行李箱。

Gerde’s Folk City 是格林尼治村裏最著名的音樂演出場所。54 年前,Bob Dylan 的名字出現在這個酒吧演出的海報上,他要在那年 9 月 26 日爲大家演唱,這是他人生第一次在這樣正式的場合下公開演出。那天晚上,他的表演讓臺下掌聲雷動,在場的觀衆中,坐着資深的樂評人 Robert Shelton 。三天後,紐約時報出現了關於 Bob Dylan 的文章。

“一顆閃亮的新星在 Gerde’s Folk City 的舞臺上冉冉升起。”Robbert Shelton 讚歎道,“即便年輕得不像話,他也是這些天來,整個曼哈頓最獨特的藝術家之一。他的音樂瀰漫着非凡的創造力,讓人印象深刻。”

於是,整個格林尼治村,不,整個曼哈頓區,都知道了這個年輕人。那一年,他二十歲。

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這僅僅是傳奇的開始。半個世紀過去了,Bob Dylan 和樂隊有過 2000 多場演出,他個人獲得了 10 次格萊美獎,甚至還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是名副其實的樂壇“活化石”。他被認爲是20世紀美國最重要、最具影響力的民謠歌手,他的作品被無數人傳唱,他寫下的歌詞和旋律沁入到無數人的靈魂,讓人們感受到自由。

1961 年的那個夜晚,讓這一切有了個美妙的開始。現如今,格林尼治村人頭涌動,各國遊客成羣結隊地來參觀拜訪,可是人們懷念 60 年代,因爲那時的午夜,走進一家昏暗的酒吧,或許能與 Bob Dylan 不期而遇。而他年輕的歌聲,在風中飄揚。

名人故事:諾貝爾 篇四

鮑勃·迪倫無疑是一個天才,但天才是沒法討論的,也沒辦法模仿。不過,任何一個天才的成長都和他所處的環境有關係,迪倫也不例外。迪倫少年成名,25歲時就已經被美國年輕人視爲精神偶像,奇蹟是如何發生的呢?讓我們從迪倫30歲之前住過的三個城市講起吧。

明尼蘇達的希賓

從地圖上看,明尼蘇達州位於美國的東北部,但在美國人眼裏,這個州屬於“中西部”,因爲這個國家是從東海岸發展起來的,波士頓、費城和紐約纔是中心,明尼蘇達則完全屬於鄉下,明尼蘇達人就是正宗的鄉下人。

1890年,在明尼蘇達州的北方小鎮希賓(Hibbing)發現了一個大鐵礦,此時正趕上美國工業進入高速發展期,希賓迅速地富了起來,成爲美國最富的鎮之一。1946年,一戶姓齊默爾曼(Zimmerman)的人家搬到了希賓鎮,這家的男主人阿比·齊默爾曼(abe Zimmerman)因爲生病不得不辭去原有的工作來這裏幫助他的兩個哥哥代管一家電器商店。阿比有兩個兒子,大的叫鮑勃(Bob),小的叫大衛(David)。大兒子生於1941年5月24日,出生時因爲頭太大還差點出了麻煩。鮑勃很小就喜歡唱歌,而且有很強的表現欲。在他3歲那年就當着鄰居阿姨們的面表演了兩首歌,最好笑的是在唱歌前他鄭重宣佈:“大家都不要說話了!否則我不唱!”

鮑勃同其他男孩子一樣,也喜歡看連環畫,他會經常躲在自己的房間裏看個沒完。也許是從連環畫中得到了啓發,9歲那年的母親節那天,鮑勃突然跑到母親面前,爲她朗誦了一首自己寫的詩:

我親愛的媽媽,我希望你(My dear mother,I hope that you)

永遠不會變老,頭髮永遠不會變白,(Will never grow old and gray,)

全世界所有的人都會對你說:(So that all the people in the world will say:)

“喂,這位年輕的女士,母親節快樂!”(“Hello,young lady,Happy Mother's Day。”)

顯然這首詩不能算好,但從此寫詩成了小鮑勃最大的愛好。

齊默爾曼一家是猶太人,這在希賓算是個少數派。他們家雖說不上富有,但比起在當地佔多數的藍領工人來說卻是相當富裕的。鎮上的工人們不喜歡這些富裕的猶太人,但這些猶太人所受的歧視還不算太嚴重,與當時美國黑人所受的歧視相比更是微不足道。而對於鮑勃這些猶太孩子來說,這種歧視的最大後果就是孤獨。鮑勃的父母每天都工作到很晚纔回家,鮑勃放學後就只能一人待在家裏,因爲他和學校裏那些窮孩子們玩不到一起去。寂寞的鮑勃經常會一個人對着窗戶發呆,做白日夢。由於天氣寒冷和對鐵礦的過度開採,希賓鎮已經沒有多少植被了,窗外能看到的就是一片光禿禿的碎石和那個被當地人稱爲“世界上最大的坑”的露天鐵礦。這種奇特的荒涼景象肯定在鮑勃心裏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至於他在後來的創作中有一個永恆的主題,那就是人世間的荒謬和無常。

也許是因爲內疚,齊默爾曼夫婦倆總是儘量滿足鮑勃的需要,很快鮑勃就有了自己的高級收音機、電唱機和滿架子的唱片。那陣子鮑勃很迷收音機,尤其喜歡收聽來自遙遠的南方電臺裏播放的流行音樂。當時美國南方正流行黑人的“節奏與布魯斯”(R & B),以及受此影響而出現的“鄉村與西部”音樂。這些音樂節奏強勁,氣氛喧鬧而又放肆,與希賓鎮單調無趣的白人中產階級生活形成了鮮明對比。與其說小鮑勃喜歡這種音樂,不如說他迷上了這種音樂所代表的生活方式與現狀的強烈反差。

這段時間小鮑勃還有一個愛好:看電影。他的一個叔叔擁有希賓鎮最大的電影院,他因此免費看了大量好萊塢電影。1955年秋天,鮑勃看了一部名叫《無因叛逆》(Rebel Without a Cause)的電影,演員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在電影裏成功地扮演了梳着背頭的叛逆青年。這一形象把鮑勃迷住了,他馬上跑到店裏買來一件黑皮夾克,一條李維牌緊身牛仔褲,一雙高腰皮靴,還央求父親爲他買一輛二手的哈雷摩托車,經常騎着它在大街上兜風,車後則坐着鮑勃當時的女朋友,一個出生於普通工人家庭的名叫埃科的姑娘。就這樣,鮑勃在旁人眼裏成了鎮上不良青年的一員。這些被人們稱爲“油脂仔”(Greaser)的另類青年多半是窮苦工人家的孩子,鮑勃其實跟他們混不到一起去,他只是喜歡那種叛逆的感覺罷了。這種喜好伴隨了他一生。

上世紀30年代,美國南方因爲氣候災害爆發了饑荒,失業的黑人沿着61號公路北上,去芝加哥等大城市找工作,順便把黑人的布魯斯音樂帶到了北方。城市生活爲這種源自鄉村的音樂插上了電,並漸漸轉變成爲大名鼎鼎的搖滾樂。自50年代開始,搖滾樂逐漸在美國流行起來,身爲“油脂仔”的鮑勃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和兩個朋友組織了一支搖滾樂隊,取名叫“金色和絃”(Golden Chords),鮑勃是樂隊的主唱。有一次樂隊去參加學校組織的音樂比賽,學生們被這種喧鬧的節奏嚇壞了,臺下有人開始“噓”起來,有一個老師甚至躲進了休息室。鮑勃這時顯露出了他性格中最強的一面——自信,他完全不理會臺下的噓聲,仍然自顧自地唱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