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小升中銜接實施方案(新版多篇)

小升中銜接實施方案(新版多篇)

小升中最佳銜接方案 篇一

一、教材的編排特點及重點訓練項目:

本冊教材重視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知識和生活經驗爲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具體情景,以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增加聯繫實際的內容,爲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注意選取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和活動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愉悅的數學學習體驗並重視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合作交流與自主探索的氣氛中學習。教材的基本內容是:長度單位,100以內的加減法(二),角的初步認識,表內乘法(一)(二),觀察物體(一),認識時間,數學廣角(搭配一)和數學實踐活動量一量比一比。其中100以內的加、減法筆算,表內乘法是本冊教材的重點訓練內容。

二、學生情況分析:

二年級的學生在經過一年的數學學習後,基本知識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對數學學習也有了一定的瞭解。在動手操作,語言表達能力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的意識也有了明顯的增強。因此,在這一學期的教學中應更多關注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方法的培養上,並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二(3)班是我本學期新接手的班級,跟班上的學生還要有個磨合期。該班的學生計算能力稍弱些,本學期的重點是抓計算,提高計算能力。

三、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釐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釐米);初步形成估計物體長度的意識。

2、掌握100以內筆算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能夠正確地進行計算。初步掌握100以內筆算加、減法的估算方法,體會估算方法的多樣性。

3、初步認識線段,會量整釐米線段的長度;初步認識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三角板判斷一個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學會畫線段、角和直角。

4、知道乘法的含義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熟記全部乘法口訣,熟練地口算兩個一位數相乘。

5、能辨認從不同的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初步認識軸對稱現象,並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的軸對稱圖形;初步認識鏡面對稱現象。

6、結合生活實際進一步認識鐘面,認識時、分、秒。知道1時=60分,1分=60秒。並正確認、讀、寫鐘面上的時間。

7、通過觀察、猜測、實驗等活動,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8、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9、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0、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四、教學措施:

1、要從整體上把握教學目標。不光憑經驗,過去怎樣提,現在也怎樣提;也不能搬課本,凡是課本上的有的內容,都作統一的教學要求,而應該根據教學指導綱要,結合教學進行適當的調整。要防止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

2、要尊重學生,注重學法滲透。在學習中,教師不要包辦代替和以講代學,要把課堂中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探索、交流和練習。

3、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數學概括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要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

4、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和解答應用題的能力,還誚鼓勵學生動用所學的知識解答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簡單實際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以致用的意識。

5、要注意適當滲透一些數學思想和方法,有利於學生對某些數學內容的理解。

6、要注意教學的開放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課本中的一些例題和習題的編排,突出了思考過程,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暴露思維過程,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

7、要精心設計教案,注重多媒體的應用,使學生學得愉快,學得輕鬆,覺得紮實。

8、要滲透德育,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獨立思考、克服困難的精神。

如何做好小升中的銜接 篇二

1、瞭解面臨的變化

1、學習內容和形式的變化,帶來了學習難度和壓力的變化。在學習內容上,不僅學科增多,而且內容加深了。

2、隨着學科的分化和學習內容的改變,學習形式也有了新變化。科任老師的增多,要求學生必須學會自覺、主動地學習,有計劃地安排好學習時間。在學習方面,不僅要認真聽課,還要善於聽課,會記筆記,會按教學要求深刻理解所學內容。

3、國中階段的學習,對孩子們來說有了更明確直接的目的——“會考”能取得好成績,讓自己有機會選擇一所理想的高中學校。這些都使孩子們國中階段的學習,將面臨更高的要求、更大壓力。

4、教師對學生管理形式的變化,帶來了同學、同伴關係的變化。到了國中階段,教師(特別是班主任)不再像國小那樣,同班同學之間的關係也變得複雜,他們既是同一活動的參與者,有時又有了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關係。

5、孩子身心發育的變化,帶來了父母與子女關係的變化。國中階段的孩子在生理上進入了一個迅速生長的時期。身體的突然增長,會使他們意識到自己不再是“小孩子”了,並增加了他們在自我意識上的一些新體驗。如果父母不能意識到這種變化,不主動調整自己與子女之間的關係,仍用原來對待小孩子的辦法去對待他們,就會在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產生矛盾或衝突,甚至傷害彼此間的感情。

2、講清三個問題

在孩子升國中前,家長至少要對他講清三個問題:國小和國中的學習有什麼關係,又有什麼區別;升入國中後,在學習上要面臨哪些變化;國中階段在一個人成長中的重要作用。

國小六年級的孩子是能聽懂這些道理的,這些道理非講不可。只是講的時候要講究方法和藝術。最好能選個合適的時間,帶孩子到他將要升入的中學去參觀一下,同時告訴他,升入國中後,他不再是小孩子了,而是一個少年了。

總之,務必讓孩子在升學之前,意識到自己長大了,即將進入生命中一個嶄新的階段,應當比以前更懂事、更自立,從而滿懷熱情、高高興興地做好升國中的準備。

3、做好3大能力準備

國中學習是國小學習的繼續。要想讓孩子升入國中後能夠學習好,家長最好能幫助孩子按教學大綱要求,把國小六年中學過的知識點逐一歸類,然後有計劃地分專題進行復習。要讓孩子像“篩沙子”一樣,把沒掌握好的或是遺忘了的地方“篩”出來,然後該補的補、該撿的撿,把不會的地方消滅掉,把遺忘的東西撿起來。也可以有針對地進行一些小升中的銜接課程。

重點中學的教學進度都比較快,孩子們如果學習能力較強,掌握知識的能力很強,有自學能力就可以不學,如果不是這樣,還是要提前做一些準備的,其中心理準備和目標設定比知識更重要。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做好能力準備。這是一個很容易被忽略的問題。孩子的學習好壞,是由他的能力決定的。這種能力至少包括三個方面:生活上的自理能力;行爲上的自控能力;學習上的自立能力。

孩子上國中以後,只有在生活上具有很強的自理能力,行爲上有很強的自控能力,學習上有很強的自立能力,才能適應國中階段學習的要求,適應學校管理模式的變化。

比如,生活自理能力。孩子升入國中後,要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學校一般都離家遠了,可是又不需要也不願意讓家長接送了。很多孩子要自己坐車或者打車上學,如何才能保證安全,不發生交通事故或其它意外?家長要教會他正確處理在路上可能發生的意外。

如何提高孩子學習的自立能力,是研究“小升中”過渡時,又一個必須給予足夠重視的問題。那麼,培養孩子學習上的自立能力,都應當抓些什麼?還是要先解決好“要我學”還是“我要學”的問題。如果孩子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那就要在這個基礎上,再解決一個“我會學”的問題。在“會學”中,既有學習方法問題,也有學習習慣問題。

小升中最佳銜接方案 篇三

1、考生要學會構建知識脈絡。

這樣一方面便於對整個知識的節點梳理,另一方面有利於加深知識重點的印象,而對於小升中數學來講,數學概念就顯得十分的重要,它是構建知識網絡的出發點,也是數學會考考查的重點。因此,我們要掌握好代數中的數、式、不等式、方程、函數、三角比、統計和幾何中的平行線、三角形、四邊形、圓的概念、分類,定義、性質和判定,並會應用這些概念去解決一些問題。

2、時刻立足於課本,夯實基礎知識是重點。

不管是小升中的數學複習,還是其它任何一門科目的複習,立足於課本基礎知識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尤其是在複習數學的過程中,不但要夯實基礎,還要要注意知識的不斷深化,注意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和關係,將新知識及時納入已有知識體系,逐步形成和擴充知識結構系統,這樣在解題時,就能由題目所提供的信息,從記憶系統中檢索出有關信息,選出最佳組合信息,尋找解題途徑、優化解題情況。

3、善於建立錯題集。

對於數學來講,重點就是對平時錯題一個反覆整理研究,吃透每個知識點,所以這就要求大家一定要把平時犯的錯誤記下來,找出錯誤的原因,強化知識點的同時,拓寬個人的解題思維,尤其是在寒假,經常地拿出來看看、想想錯在哪裏,爲什麼會錯,怎麼改正等等。當然我們還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做一定數量的數學習題,積累解題經驗、總結解題思路,形成解題思想,催生解題靈感,掌握學習方法。

4、加強對數學常用公式的記憶與巧用。

小升中數學考試,有將近百分之七十的題都是立足於數學常用公式,即使是剩下的百分之三十也是公式的不規則運用而已,所以加強對常用數學公式的運用,對於我們解題是事半功倍的,再加上巧妙的運用,效果一定大大的大於我們埋頭苦幹大量習題的好。

5、適當有效的多做題。

這樣不僅可以拓寬我們的解題思維,還能潛移默化的提高我們的解題速度。當然練題應該注意:除了做基礎訓練題、平面幾何每日一題外,還可以做一些綜合題,並且養成解題後反思的習慣。反思自己的思維過程,反思知識點和解題技巧,反思多種解法的優劣,反思各種方法的縱橫聯繫。而總結出它所用到的數學思想方法,並把思想方法相近的題目編成一組,不斷提煉、不斷深化,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逐步學會觀察、試驗、分析、猜想、歸納、類比、聯想等思想方法,主動地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