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徐志摩個人簡介精品多篇

徐志摩個人簡介精品多篇

徐志摩墓 篇一

徐志摩的墓地在歷史上一共經過3次變遷:

第一次:徐志摩的墓地原來在東山瑪瑙谷萬石窩,由胡適之題寫“詩人徐志摩之墓”碑文。早年間胡適題詞的這塊徐志摩墓地,在**中蕩然無存。

第二次:徐志摩老父徐申如對於胡適先生題字的墓碑感覺過於簡短,又請到徐志摩生前紅顏知己,被稱爲閨秀派才女的凌叔華,請她爲徐志摩再題一塊碑文。凌叔華欣然應允,她所題碑文取自曹雪芹“冷月葬花魂”的寓意,轉化爲“冷月照詩魂”。此塊墓碑也在**中喪失。

第三次:徐志摩的墓地,因**墳陵早已損毀,故鄉百姓爲了表示紀念,由政府撥款把徐志摩的墓地遷葬到西山北麓白水泉邊。徐志摩的外親、著名建築學家、同濟大學陳從周教授設計並撰遷墓記。西山墓地古典雅緻,白石鋪地,青石爲階,半圓的墓臺恰似一彎新月,有詩壇“新月派”的寓意。墓碑滄桑厚朴,海寧籍書法大家、曾任西泠印社社長的張宗祥先生根據胡適之原文補題碑文。墓碑兩側各有一方白石做就的書形雕塑,刻着徐志摩《再別康橋》等名詩名句。

徐志摩的人生悲劇 篇二

徐志摩(1897~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

明正德年間,徐鬆亭在硤石經商,家居於硤石,爲硤石徐氏分支之始祖。到了徐志摩出生的時候,徐家早已是當地的名門望族。

徐志摩是徐家的長孫獨子,自小過着舒適優裕的公子哥的生活。沈鈞儒是徐志摩的表叔,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瓊瑤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徐氏家族出了這麼多的文人雅士,可見其家族確實是歷代積德的良善人家。

徐志摩1918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薰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後來徐志摩的人生志向就逐漸轉到文學詩歌方面去,成爲“新月派”詩歌的代表。其代表作有《冷翡翠的一夜》、《再別康橋》等等。尤其的他的《再別康橋》一詩,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徐志摩也因爲自己傑出的作品,而被歷史所銘記。

二就是這樣一個大才子,卻在1931年在濟南遭遇了一場空難,英年早逝,去世時年僅35歲。一位大才子就這樣離開了人世,實在令人扼腕嘆息。

我們再來看看徐志摩的婚姻感情經歷吧:

民國時期是傳統中國文化遭受西方文化大沖擊的時代,西方關於婚姻自由、戀愛自由等等思潮也影響了中國人。作爲那個時代的讀書人,徐志摩自然也不能免俗,他也受到了這股風潮的嚴重影響。

1915年,由政界風雲人物張君勱爲自己的妹妹張幼儀提親,徐志摩把從未謀面的。新娘娶進了門。張幼儀端莊善良,具有中國傳統的婦女美德,尊重丈夫,孝敬公婆,賢淑穩重,善操持家務。婚後生了兩個兒子,能相夫教子。但推崇“婚姻自由”的徐志摩,其心裏對這門由父母親屬包辦的婚姻自然是不滿意的。徐志摩在張幼儀生完第二個兒子正虛弱的時候,遞上了離婚協議書。

徐志摩在英國留學期間,結識了當時的名媛才女林徽因。徐志摩當時已經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並仍然與張幼儀保持着婚姻關係。但當徐志摩遇到林徽因後,他不顧自己已經身爲人父、身爲人夫,立即被後者的魅力所折服而開始追求林徽因。爲了追求林徽因,徐志摩忘恩負義,與剛剛生下自己第二個兒子的髮妻張幼儀離婚。

但是、徐志摩的一往情深並沒有能夠打動林徽因的芳心,林徽因經過仔細的思考後和父親一起悄悄回國。徐志摩與林徽因的這段戀愛史以失敗告終。

徐志摩在留學後回國,來到北京。在北京,徐志摩常常與一些朋友來往,其中就包括一位名叫王賡的軍官。再與王賡的交往過程中,徐志摩認識了王賡的夫人,也是當時北京文人圈子有名的名媛才女陸小曼。

徐志摩與陸小曼互相吸引,陸小曼很快與王賡離婚,而與徐志摩步入了婚姻殿堂。但是好景不長,婚後陸小曼變得越發嬌慵、懶惰、貪玩,渾沒了當初戀愛時的激情,似乎不再是一個有靈性的女人。她每天過午才起牀,在洗澡間裏摸弄一個小時,然後吃飯。下午作畫、寫信、會客。晚上大半是跳舞、打牌聽戲。徐志摩爲了使妻子心喜,就一味遷就她。雖然在口頭上常常婉轉地告誡陸小曼,但效果不大。後來,徐志摩的父親徐申如出於對陸小曼極度不滿,在經濟上與他們夫婦一刀兩斷。徐志摩要從父親處拿錢是不現實的,因此,他不得不同時在光華大學、東吳大學、大夏大學三所學校講課,課餘還趕寫詩文,以賺取稿費。1929年,徐志摩辭了東吳大學、大夏大學的教職,繼續在光華大學執教,1930年秋起又在南京中央大學教書,併兼任中華書局編輯、中英文化基金會委員。上海南京兩地來回跑,1930年秋,即陸小曼29歲那年,徐志摩索性辭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職務,應胡適之邀,任北京大學教授,兼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授,以掙家用,僅1931年的上半年,徐志摩就在上海、北京兩地來回奔波了8次。當時,人均的年薪爲五塊大洋,而徐志摩一年即可掙到幾百大洋,但是即便如此,仍然滿足不了家庭的花銷。在即將去聽林徽因演講的前一天,徐志摩說錢不夠用後與陸小曼吵了一架。

1931年11月19日早八時,徐志摩搭乘中國航空公司“濟南號”郵政飛機由南京北上(該飛機是張學良的專機,志摩免費乘坐),他要參加當天晚上林徽因在北平協和小禮堂爲外國使者舉辦中國建築藝術的演講會。當飛機抵達濟南南部黨家莊一帶時,忽然大霧瀰漫,難辨航向。機師爲尋覓準確航線,只得降低飛行高度,不料飛機撞上開山,當即墜入山谷,機身起火,機上人員——兩位機師與徐志摩全部遇難。一代才子就這樣在鬱悶中突兀的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縱觀徐志摩的一生,犯下拋棄髮妻、奪人之妻幾樣大的邪淫罪惡,導致了徐志摩本來很豐厚的福報被很快耗盡,35歲就遭橫死。

再來看故事裏兩位其他的人物、林徽因和陸小曼。這兩位名動一時的名媛才女,他們在風流一時以後都在默默無聞中死去。林徽因於1955年因病去世,去試試年僅51歲;陸小曼1965年在上海華東醫院孤獨的去世,年僅63歲。

自古以來,才子佳人的故事害了多少人?看看那些才子佳人的故事,最終有幾對真能白頭偕老的?要麼是其中一方又有新歡,拋棄另一方;要麼就是雙方緣分用盡,到最後反目成仇。

愛情,其實不過是男女業力所造,既不高尚,更不永恆。

奉勸世人早日看清愛慾的虛僞,迷途知返。

《徐志摩全集》內容提要 篇三

共分八卷。其排列順序爲第一至三卷爲散文,第四卷爲詩歌,第五卷爲小說、戲劇和日記,第六卷爲書信,第七卷和第八卷爲翻譯作品。第八卷後面附有徐志摩“著譯系年”和“單本著作目錄”。

《徐志摩全集》歷時8年,爲8卷本,共收集了徐志摩的詩歌、散文、小說、戲劇、譯文、書信、日記等共約250萬字,囊括了現在能見到的所有徐志摩作品。主編韓石山也是研究徐志摩的學者之一,據他介紹,《全集》融合了全國各地專家、學者十幾年來的發現,他們提供了許多未被先前版本收集的徐志摩佚文。

與張幼儀 篇四

1915年,由政界風雲人物張君勱爲自己的妹妹張幼儀提親,徐志摩把從未謀面的新娘娶進了門。張幼儀端莊善良,具有中國傳統的婦女美德,尊重丈夫,孝敬公婆,賢淑穩重,善操持家務。婚後生了兩個兒子,能相夫教子。然而,徐志摩在張幼儀生完第二個兒子正虛弱的時候,遞上了離婚協議書。

自從那個非同尋常的死之後,徐志摩一直是文化界的熱點,經久不衰且歷久彌新。不說別的了,光他與幾個女人的情感糾葛,就是個永遠說不完的話題。幾個女人中,張幼儀的名分最尊貴,原配夫人,感情最平淡,七年後離異。

徐志摩經歷過的女人有:張幼儀、林徽因、凌叔華、陸小曼、韓湘眉,不少了吧,這只是中國的。

和張幼儀的感情,除了半篇《離婚通告》(另半篇未查出)和徐志摩的那封大話連篇的信之外,沒有任何確實的證據。通常人們總是說,婚姻後不怎麼融洽,離了婚反倒互相體貼。這些話都是徐志摩的朋友說的,怕靠不住,就是靠得住也是表象。實情是,無論離婚前還是離婚後,甚至徐志摩死後五十多年,張幼儀從不吐一點兒口風。

這正是張幼儀的賢慧,論者又會這麼說:太離譜了,怎麼就不想想,讓她說什麼好呢。說徐志摩好吧,人家跟你離了,說不好吧,棄婦之外還得加個妒婦。吃不到嘴的葡萄是酸的,自己吃了一半兒,叫別人奪去的葡萄就更酸了。

幾十年過去了,這苦命人終於在去世前說了實話。她活了88歲,1988年在紐約去世。她的侄孫女張邦梅小姐,1996年9月在美國出版了英文著作《小腳與西服---張幼儀與徐志摩的家變》,由道布里幾齣版社出版。兩人關係的真相,終於大白於天下。

張邦梅是張幼儀的八弟張禹九的孫女。她的父親是耶魯大學的教授,她已是第三代移民,畢業於哈佛大學東亞研究系,主修中國文學,之後在哥倫比亞大學獲法律學位,曾在紐約任律師。從1983年到1988年張幼儀去世前,她和姑婆談了五年, 先寫成畢業論文,再充實成傳記著作。“姑婆看過我的論文”,內容的真實性是可以信賴的。會不會肆意詆譭呢?也不用擔心,作者反覆強調,張家始終以徐志摩爲榮,張禹九臨終叮囑孫女,寫書時“對徐志摩要忠厚些”。就是這位爺爺,遺囑中要家人在他的葬禮上朗誦幾首徐志摩的詩。

起初她是懷着敬仰的心情來探索徐志摩與姑婆的婚姻的,而事實卻一次次地引起她的質疑與憤懣,爲姑婆所受的屈辱,爲徐志摩的冷酷無情。

她萬萬沒有想到,從婚前到婚後,徐志摩是那樣鄙棄張幼儀。第一次見到張的照片時,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棄的口吻說:“鄉下土包子!”婚後從沒有正看張幼儀一眼。“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義務之外,對我不理不睬。就連履行婚姻義務這種事,他也只是遵從父母抱孫子的願望罷了。”

1920年冬,張幼儀出國與丈夫團聚, 過去都認爲是徐志摩思念妻子,寫了那封乞求父親的信。現在知道了,這封信多半也是應張君勱之請而寫的。分居數年又有了子嗣,當時的情勢,沒有理由不讓張幼儀出國。 不是徐志摩要送她去的,而是婆家送她去的。而公婆所以送她去的理由,也只是提醒徐志摩對家裏的責任。再沒有比張幼儀本人的這個解釋更爲合理的了。

若是思妻心切,他不會那樣去迎接她。

三個星期後,輪船終於駛進馬賽港的船碼頭。“我斜倚着尾甲板,不耐煩地等着上岸,然後看到徐志摩站在東張西望的人羣裏。就在這時候,我的心涼了一大截。他穿着一件瘦長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圍着條白絲巾。雖然我從沒看過他穿西裝的樣子,可是我曉得那是他。他的態度我一眼就看得出來,不會搞錯,因爲他是那堆接船的人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兒的表情的人。”

在由巴黎飛往倫敦的飛機上,張幼儀因暈機嘔吐,徐志摩把頭撇過去說:“你真是鄉下土包子!”話才說完沒多久,他也吐了,張幼儀也不甘示弱,輕聲脫口說:“我看你也是個鄉下土包子。”

在倫敦、波士頓,以及後來在柏林那一段生活,過去總說徐志摩如何的仁義,如何的善良,現在也知道了。徐志摩對待張幼儀是很不友好的,簡直可以說是慘無人道的。

兩人在波士頓住下,不久張幼儀懷孕,此時徐志摩正在瘋追林徽因,無暇顧及,一聽便說:“把孩子打掉。”

那年月打胎是危險的,張說:“我聽說有人因爲打胎死掉的。”

徐冷冰冰地說:“還有人因爲坐火車死掉的呢,難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車了嗎?”

過後不久,徐志摩帶一位中國女留學生來家中吃飯,書中叫她明小姐。張幼儀發現,這位穿着毛料海軍裙裝的小姐,竟是裹過腳的。送走客人,徐問張,對這位明小姐有什麼看法,張說:“她看起來很好,可是小腳與西服不搭調。”走來走去的徐志摩把腳跟一轉,好像張幼儀的評語把他的煩躁和挫折一股腦兒宣泄出來似的,突然尖叫說:“我就知道,所以我纔想離婚。”

書名即由此而來。張幼儀是天足,徐志摩後來也很少穿西服,這只是一種象徵,象徵兩種文化的衝突,中國和西方,傳統和現代。

徐要馬上離婚,見張不答應,竟一走了之,將張一人撇在波士頓。產期臨近,無奈之際,張給二哥張君勱寫信求救,她來到巴黎,後來又去了柏林,生下孩子。徐小明知張的去向,卻不予理睬。只在要辦理離婚手續時,才找到柏林。產後,張幼儀很快從悲痛中振作起來,入裴斯塔洛齊學院,專攻幼兒教育。回國後辦雲裳公司,主政上海女子儲蓄銀行,均大獲成功,終於從小腳的陰影裏走出,成爲一個“穿西服”的、引人矚目的新女性。更難能可貴的是,她回國後仍照樣服侍徐志摩的雙親(認作寄女),精心撫育她和徐志摩的兒子。臺灣版的《徐志摩全集》也是在她的策劃下編纂的,爲的是讓後人知道徐志摩的著作。

徐志摩對張幼儀是這樣的,張幼儀對徐志摩的感情又如何?這是個非常微妙的問題。還是聽聽張幼儀的自述吧:

“你總是問我,我愛不愛徐志摩。你曉得,我沒辦法回答這個問題。我對這問題很迷惑,因爲每個人總是告訴我,我爲徐志摩做了這麼多事,我一定是愛他的。可是,我沒辦法說什麼叫愛,我這輩子從沒跟什麼人說過“我愛你”。如果照顧徐志摩和他家人叫X愛的話,那我大概是愛他吧。在他一生當中遇到的幾個女人裏面,說不定我最愛他。”

不是說不定,可以肯定地說,張幼儀是最愛徐志摩的,因爲她對徐志摩的愛是沒有任何附加條件的,甚至不管徐志摩愛不愛她。 這本書的寫法,可謂新穎別緻。外國學者在寫法上的殫思竭慮,實在讓我欽佩,是嚴格的傳記,甚至是口述實錄,其勾人閱讀的興味,一點不亞於偵探小說。由一隻桃心木箱裏的一件黑綢紗寫起,引出對家族史的興趣,結尾仍舊到那件黑綢紗,那隻桃心木箱。正文分兩條線索,互相交叉又互爲表裏,一條是主線索,由張幼儀的敘述構成;一條是副線索,寫自己在婚姻上的思考與追求。“小腳與西服”這一命題,在這裏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

偶然 篇五

我是天空裏的一片雲,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①寫於1926年5月,初載同年5月27日《晨報副刊·詩鐫》第9期,署名志摩。這是徐志摩和陸小曼合寫劇本《卞昆岡》第五幕里老瞎子的唱詞。

徐志摩簡介 篇六

徐志摩,浙江海寧人,中國著名新月派現代詩人,散文家,倡導新詩格律,對中國新詩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徐志摩是新月詩社成員。曾經用過的筆名:南湖、詩哲、海谷、谷、大兵、雲中鶴、仙鶴、刪我、心手、黃狗、諤諤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1915年畢業於杭州一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 1918年赴美國克拉克大學學習銀行學。十個月即告畢業,獲學士學位,得一等榮譽獎。同年,轉入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院,進經濟系。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薰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學教授。1926年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爲南京大學)教授。1930年辭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職務,應胡適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學教授,兼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飛機失事罹難。代表作品有《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

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國文壇上曾經活躍一時並有一定影響的作家,他的世界觀是沒有主導思想的,或者說是個超階級的“不含黨派色彩的詩人”。他的思想、創作呈現的面貌,發展的趨勢,都說明他是個布爾喬亞詩人。他的思想的發展變化,他的創作前後期的不同狀況,是和當時社會歷史特點關聯着的。

徐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於變化,並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亞於詩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飛》、《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閒話》等都是傳世的名篇。

人們看待徐志摩及其創作總是把他與新月派連在一起的,認定他爲新月派的代表作家,稱他爲新月派的“盟主”,這是因爲新月派的形成直至消亡,都與他發生着密切的關係,他參與了新月派的整個活動,他的創作體現了新月流派鮮明特徵。從成立新月社到逐步形成一個文學流派——新月派,歷時約十年,徐志摩始終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在我國新詩發展史上曾經產生過一定的影響,爲新詩的發展進行過種種試驗和探索。他的詩歌有着相當鮮明的獨特風格,有一定的藝術技巧。

作爲那個時代的名人,徐志摩做到了一個普通知識分子能做的一切,他在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同時,也對民族命運有過深刻的思考。他與張幼儀的婚姻是那個時代的不幸,他與林徽因的淡淡情愫令人唏噓,他與陸小曼的婚姻熱烈而深情,卻又坎坷多舛。

沙揚娜拉一首 篇七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裏有蜜甜的憂愁——

沙揚娜拉!

①1924年5月29日,徐志摩陪泰戈爾一行前往東京講學。在訪日期間,他寫了長詩《沙揚娜拉十八首》,收入在中華書局1925年8月版的詩集《志摩的詩》中。

再別康橋 篇八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裏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裏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爲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①寫於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署名徐志摩。

徐志摩散文經典全集 篇九

翡冷翠山居閒話

在這裏出門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一個晴好的五月的向晚,正像是去赴一個美的宴會,比如去一果子園,那邊每株樹上都是滿掛着詩情最秀逸的果實,假如你單是站着看還不滿意時,只要你一伸手就可以採取,可以恣嚐鮮味,足夠你性靈的迷醉。

陽光正好暖和,決不過暖;

風息是溫馴的,而且往往因爲他是從繁花的山林裏吹度過來他帶來一股幽遠的淡香,連着一息滋潤的水氣,摩挲着你的顏面,輕繞着你的肩腰,就這單純的呼吸已是無窮的愉快;

空氣總是明淨的,近谷內不生煙,遠山上不起靄,那美秀風景的全部正像畫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閒暇的鑑賞。

作客山中的妙處,尤在你永不須躊躇你的服色與體態;

你不妨搖曳着一頭的蓬草,不妨縱容你滿腮的苔蘚;

你愛穿什麼就穿什麼;

扮一個牧童,扮一個漁翁,裝一個農夫,裝一個走江湖的桀卜閃,裝一個獵戶;

你再不必提心整理你的領結,你儘可以不用領結,給你的頸根與胸膛一半日的自由,你可以拿一條這邊顏色的長巾包在你的頭上,學一個太平軍的頭目,或是拜倫那埃及裝的姿態;

但最要緊的是穿上你最舊的舊鞋,別管他模樣不佳,他們是頂可愛的好友,他們承着你的體重卻不叫你記起你還有一雙腳在你的底下。

這樣的玩頂好是不要約伴,我竟想嚴格的取締,只許你獨身;

因爲有了伴多少總得叫你分心,尤其是年輕的女伴,那是最危險最專制不過的旅伴,你應得躲避她像你躲避青草裏一條美麗的花蛇!平常我們從自己家裏走到朋友的家裏,或是我們執事的地方,那無非是在同一個大牢裏從一間獄室移到另一間獄室去,拘束永遠跟着我們,自由永遠尋不到我們;

但在這春夏間美秀的山中或鄉間你要是有機會獨身閒逛時,那纔是你福星高照的時候,那纔是你實際領受,親口嘗味,自由與自在的時候,那纔是你肉體與靈魂行動一致的時候;

朋友們,我們多長一歲年紀往往只是加重我們頭上的枷,加緊我們腳脛上的鏈,我們見小孩子在草裏在沙堆裏在淺水裏打滾作樂,或是看見小貓追他自己的尾巴,何嘗沒有羨慕的時候,但我們的枷,我們的鏈永遠是制定我們行動的上司!

所以只有你單身奔赴大自然的懷抱時,像一個裸體的小孩撲入他母親的懷抱時,你才知道靈魂的愉快是怎樣的,單是活着的快樂是怎樣的,單就呼吸單就走道單就張眼看聳耳聽的幸福是怎樣的。

因此你得嚴格的爲己,極端的自私,只許你,體魄與性靈,與自然同在一個脈搏裏跳動,同在一個音波里起伏,同在一個神奇的宇宙裏自得。

我們渾樸的天真是像含羞草似的嬌柔,一經同伴的牴觸,他就捲了起來,但在澄靜的日光下,和風中,他的姿態是自然的,他的生活是無阻礙的。

你一個人漫遊的時候,你就會在青草裏坐地仰臥,甚至有時打滾,因爲草的和暖的顏色自然的喚起你童稚的活潑;

在靜僻的道上你就會不自主的狂舞,看着你自己的身影幻出種種詭異的變相,因爲道旁樹木的陰影在他們紆徐的婆娑裏暗示你舞蹈的快樂;

你也會得信口的歌唱,偶爾記起斷片的音調,與你自己隨口的小曲,因爲樹林中的鶯燕告訴你春光是應得讚美的;

更不必說你的胸襟自然會跟着漫長的山徑開拓,你的心地會看着澄藍的天空靜定,你的思想和着山壑間的水聲,山罅裏的泉響,有時一澄到底的清澈,有時激起成章的波動,流,流,流入涼爽的橄欖林中,流入嫵媚的阿諾河去……

並且你不但不須應伴,每逢這樣的遊行,你也不必帶書。

書是理想的伴侶,但你應得帶書,是在火車上,在你住處的客室裏,不是在你獨身漫步的時候。

什麼偉大的深沉的鼓舞的清明的優美的思想的根源不是可以在風籟中,雲彩裏,山勢與地形的起伏裏,花草的顏色與香息裏尋得?自然是最偉大的一部書,葛德說,在他每一頁的字句裏我們讀得最深奧的消息。

並且這書上的文字是人人懂得的;

阿爾帕斯與五老峯,雪西里與普陀山,來因河與揚子江,梨夢湖與西子湖,建蘭與瓊花,杭州西溪的蘆雪與威尼市夕照的紅潮,百靈與夜鶯,更不提一般黃的黃麥,一般紫的紫藤,一般青的青草同在大地上生長,同在和風中波動——他們應用的符號是永遠一致的,他們的意義是永遠明顯的,只要你自己心靈上不長瘡瘢,眼不盲,耳不塞,這無形跡的最高等教育便永遠是你的名分,這不取費的最珍貴的補劑便永遠供你的受用;

只要你認識了這一部書,你在這世界上寂寞時便不寂寞,窮困時不窮困,苦惱時有安慰,挫折時有鼓勵,軟弱時有督責,迷失時有南針。

《翡冷翠的一夜》 篇十

《翡冷翠的一夜》是徐志摩的第二個詩集,是他的1925至1927年部分詩歌創作的彙集。這一時期徐志摩的思想和生活發生了一個較大的波折。1924年4月,他在北京認識了陸小曼,並着了魔似的與她熱戀起來,此事招致社會的非議和家庭的反對。但他倆全不顧這一切,可一時又難以解決,徐志摩在十分痛苦和矛盾的心情下,於1925年3月11日啓程出國歐遊,想暫時擺脫一下生活上的苦惱和困境。他在意大利的翡冷翠(即佛羅倫薩)住了一段時間,他將他的傷悲,他的感觸,託付紙筆,寫了不少詩,因此,這部詩集就題名爲《翡冷翠的一夜》,這個詩集,除了有哈代、羅賽蒂等英國作家的譯詩外,還有象《西伯利亞》、《在哀克剎脫教堂前》那樣漫遊歐洲時對異鄉他國生活的感受。他也寫了一不少愛情詩篇。《翡冷翠的一夜》,可以看作是記敘了當時他和陸小曼之間的感情波瀾,他的熱烈的感情和無法擺脫的痛苦。

1925年和1926年,中國的革命運動蓬勃興起,五卅事件與三·一八慘案引起他的“憤慨”和“悲切”,爲紀念“三·一八”,他寫了《梅雪爭春》,揭露了軍閥屠殺無辜,連十三歲的兒童也慘遭殺害。在《大帥》、《人變獸》的詩篇中,暴露了軍閥活埋傷兵、殺死人民的血腥罪行。他的思想起了“波折”,“流入懷疑和頹廢”,認爲現在是受罪時期,因此,不少詩篇失去樂觀調子,相反染上了一層憂鬱、失望、逃避現實的頹廢色彩。他詛咒生活,讚頌死亡,要辭別人間去殉戀愛。想象奇特,思想灰暗。當然,這個詩集也還有少量調子比較積極明朗的詩篇。

這個詩集在藝術技巧上如聞一多說的“確乎是進步了”。對詩的形式技巧更加註意推敲,除了在詩式上更多樣化,什麼對話體,打夯歌、豆腐乾式;既有敘事,也有抒情,他也醉心於詩的音節與格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