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竇漪房和劉恆的歷史故事【精品多篇】

竇漪房和劉恆的歷史故事【精品多篇】

人物簡介 篇一

竇太后(?~前135年),清河郡(今河北清河)人,西漢時期漢文帝劉恆的皇后,其長子劉啓(漢景帝)即位後,被尊爲皇太后,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即位,被尊爲太皇太后。其出身貧寒,後被選入宮中,呂后將一些宮女分給諸侯王時,竇氏被分給了代王(後來的漢文帝)。與代王育有一女二男,長子劉啓即後來的漢景帝,小兒子是樑王劉武。竇太后是西漢傑出的政治家和戰略家,道家治國理念的積極倡導者和大漢帝國四百年風雲江山的奠基者。在她的影響下,西漢政權能繼續由劉邦時期定下的“以民生息”“無爲而治”的精神,開創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竇漪房和劉恆 篇二

當時,正值皇宮在各地大選美女入宮,竇氏因爲容貌出衆被選中。這可苦了同胞兄弟,他們三個抱頭痛哭。對於自己尚不能生活自理的小弟弟,竇姬更是憐惜不捨。她從出發的驛站裏求乞來一盆熱水一碗冷飯,最後爲弟弟洗了一次頭,又看着他吃完飯,這才含着眼淚登車遠走。

竇姬從登上皇家選美的車輿的那一刻,就抱定了從此生死兩茫茫的絕望,然而她沒有想到,世上最好的運氣,卻伴隨着車輿的木輪,與她從此牢牢聯繫到一起。由於竇姬品性溫良,很快便成爲呂雉比較心儀的小侍女。

雖然整日提心吊膽伺候主子,但是比起過去衣食無依的貧困,已經算是天堂了。不過,這更加重了竇氏心中的苦痛,因爲她不知道自己的兄弟在外面是否也過得好,更不知道他們是否能夠在亂世中活下去。不久,劉邦病逝。太后呂雉送劉邦的諸庶子就國,同時賜給他們每人五名宮女。

對於這次意外的“調令”,竇氏是抱着希望的,因爲她聽說劉如意被封爲了趙王,那正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家鄉。這樣,她就能夠隨趙王如意離開京城,也就可以離家鄉近點,順便也好打聽久別的兄弟們的消息。

爲了達到這個小小的心願,竇氏將自己平日裏勒緊褲腰帶攢下的私蓄,全部送給負責分配宮人的主管太監,請求他格外開恩,將自己的名字列入遣趙的名單中去。誰知,那個太監是個收錢不辦事的主,也可能是看不上竇氏那點碎銀子。總之,他根本沒有把竇氏的請託放在心上,到了分配的時候,他照樣漫不經心地大筆一勾,順手就把竇姬放到了遣送代國的名單裏。

代國在今天山西晉陽附近,與趙國相距甚遠,任誰都知道,一入宮門深似海的道理,竇姬明白,自己只怕是要一輩子埋在山西了,這輩子都不可能得到一絲關於家鄉的消息。

從踏上去代國的路後,竇氏幾乎絕望了,忍不住淚下如雨,怨恨那個隨意安排她生死的太監,不肯踏上遠行的宮車。太監頭兒對這個一向溫順的小宮女的倔強,感到非常惱火,一面自己口裏威脅,一面喊來手下,連拖帶拉,強行將哭得死去活來的竇姬扔進了宮車,一路嚴加看管,送到了代國。

不過,也許是富貴在天,竇氏本身就該發跡,她到了代國,事情又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在5名宮女當中,劉恆愣沒看上那四位爭奇鬥豔的,偏偏喜歡上了神情落寞的竇姬。於是,命運逐漸開始垂青這個苦女子,她成了代王的寵妾、親王妃,並且一連生下了三個孩子:長女劉嫖、長子劉啓、次子劉武。

雖然如此,竇氏並沒有忘了恭儉溫順的本性,她在後宮中對自己的婆婆薄太后,以及王后王氏十分恭敬,行事更是克己守禮,在代王劉恆和薄太后、王后眼中,對竇氏憑添了幾分好感和憐惜,因此,竇氏在代王國裏贏得了內外一致的好名聲。

幾年後,代王后病逝,當時還正值盛年的代王,中饋乏人,繼立王后成爲當務之急。這時,放眼望去,王宮裏育有兒子的女眷,就只有竇姬一人。於是,在薄太后的主張下,竇姬開始代掌王后的宮務。

接二連三的好運,讓竇氏自己也不敢相信,不過,她更不敢想的是,自己居然成了漢帝國新一代帝王的妻子,也就是大漢王朝的第四任皇后。

她信不信不要緊,事實就是如此。在坐上皇后之位後,爲了慶祝竇氏成爲**,並表示與民同樂的心意,文帝劉恆頒下旨意,賜給天下所有鰥寡孤獨之人、生活窮困之人布匹米麪肉食,對於八十歲以上的老人、九歲以下的孤兒,更加到每人一石米、二十斤肉、五斗酒、兩匹帛、三斤棉絮的數目。

也許是觸景生情,這又讓竇皇后想到了自己失散已久的兄弟。不過,這時竇皇后只能在心裏想想,卻不敢說出來。後來,因爲竇氏立後後澤及貧苦百姓,她的身世也廣爲民間流傳,尤其是她的姓氏和家鄉,知道的人就更多了。

竇皇后的身世,不久就傳到了一個名叫竇廣國的奴僕耳中,當他得知新皇后是觀津竇氏,大有一種如夢初醒的感覺,於是壯着膽子上書自陳,說自己就是皇后失散多年的弟弟。接到上書的官員不敢怠慢,連忙將這個消息彙報給了皇家。

竇氏又驚又喜,與文帝一起召見了竇廣國。因爲竇氏的容貌改變不大,竇廣國一眼就認出了她,而竇氏走時弟弟年紀尚幼,男大也會十八變,她卻已經認不出弟弟來了。唯一的辦法就是互相回憶過去的事情,竇廣國就把當年姐姐臨入宮前,與自己在驛站生離死別、沐發乞飯的情景回憶了一遍。竇皇后聽完,控制不住情緒,不顧身份地一把將弟弟緊緊地摟住,姐弟倆涕淚交加,連一旁的文帝也爲之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