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多篇)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多篇)

科舉制度的基本特徵、進步作用和消極影響 篇一

1、科舉制度的`基本特徵:第一,根據政治、軍事、學術研究等方面所需要的人才類型,朝廷分別設立科目,通過考試進行選拔,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和實效性。第二,允許士人(讀書人)向所在州縣官府報名應考,無名額限制,體現了一定程度的民主性。第三,通過逐級考試的方法,篩選人才。在人才選拔上,基本上體現了公開、公平的原則。

2、科舉制度的進行作用:以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吏,在世界上爲首創。它的創立是我國古代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

在歷史上曾經起過的積極作用主要有:第一,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世家大族手裏收歸朝廷,起到了抑制門閥勢力的作用,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第二,擴大了官吏的來源,爲各階層的讀書人進入仕途、參與政權開闢了道路,從而擴大了封建統治的基礎。第三,把讀書、考試和做官緊密地聯繫起來,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第四,不斷更新封建政府中官吏的結構成分,主動調整部分吏治,有利於封建政權的鞏固和政局的穩定。第五,根據考試成績,選拔官吏有了一個知識才能的客觀標準。有利於調動整個地主階級,尤其是中小地主階層子弟的學習積極性。第六,調動了社會辦學的積極性,促進了中國古代學校教育事業的發展。

3、科舉制度的消極影響:明朝中葉以後,日益走向腐朽的封建統治者爲維護其統治,所需要的是孝子、順民、忠臣。因而有意識地利用科舉考試中的缺陷,以“八股取士”,達到統治士人思想的目的。這樣,科舉制度就逐漸從選拔人才的工具蛻變爲摧毀人才的罪惡手段。

其消極影響集中表現在:第一,從內容到形式都禁錮了知識分子的思想,把知識分子的思想限制在程朱理學之內,廢棄了對經、史及其他各種技術知識的學習,使他們陷入愚昧的深淵,成爲順從皇帝的奴僕,最終成爲封建制度的殉葬品。第二,導致官風和文風日下。政治上的腐敗導致科場上的派別鬥爭,營私舞弊;讀書人爲了做官,拼命誦讀四書五經,追求八股文死板的作文形式,嚴重傷害了人才的選拔和成長。第三,科舉指揮學校,使學校失去了培養人才的意義,併成了科舉的附庸。明朝以後實質上就是八股文章指揮學校教學,一代復一代地製造愚民和庸才。當新興的資產階級走上歷史舞臺時,理所當然地就要“廢科舉,興學校”了。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 篇二

隋唐時期,重新建立了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需要自上而下地全面整頓吏治。同時,隨着士族門閥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興起,魏晉以來選官注重門第的九品中正制已經無法繼續下去了。爲了加強中央集權,擴大統治基礎,需要從社會中下層網羅人才,科舉制度應運而生。科舉制度是一種適應當時新形勢需要的選官制度,是我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科學制度的形成與演變 篇三

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隋煬帝始建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唐朝承襲隋制。唐太宗增加考試科目;武則天增加科舉取士的人數,並首創武舉和殿試;唐玄宗提高科舉考試的地位,用高官主考,以後成爲定製。科舉制度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北宋時期,對科舉制度本身進行了多方面的變革和調整,嚴格了科舉考試的程序;分鄉試、省試、殿試三級,殿試成爲定製;減少考試科目,進士科成爲最主要的科目;改進考試方法,實行糊名制,防止考官舞弊;不斷增加科舉錄取名額;王安石變法時,對科舉制度也進行了一些改革。宋朝科學制度比唐朝時有了進一步發展。明朝沿襲了前代科舉取士制度。科舉考試內容僅從儒家的四書五經中命題,不許發揮個人見解;嚴格規定答卷的文體,分爲八個部分,稱爲“八股文”。清朝基本上是承襲明制,改變不大。

標籤:科舉制度 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