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音樂家名人故事(精品多篇)

音樂家名人故事(精品多篇)

音樂家名人故事 篇一

交響曲,如今已成爲最重要的音樂體裁之一,它的奠基人海頓卻曾是一位奴僕身份的作曲家。

弗朗茨·約瑟夫·海頓1732 年4 月1 日出生在奧地利南部的羅勞。父親是製造車輪的工人,很喜歡音樂,不用看譜就能彈豎琴,還會唱歌。母親是一個虔誠的教徒,辛辛苦苦操持家務,與音樂全然無緣。

海頓的家庭雖然窮苦,但充滿着親愛和溫暖,每天晚上家裏都要舉行音樂會。在這樣的環境中,海頓從小就愛上了音樂。一位親戚發現了海頓的音樂天賦,就領他入漢堡神校唱歌學琴。這所學校教學非常嚴格,爲海頓日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牢靠的基礎。

由於海頓天生一副好歌喉,8 歲時被維也納的聖司蒂芬大教堂唱詩班選中。在唱詩班裏,他還學會了演奏管風琴和小提琴。17 歲時,海頓因變聲不能再唱歌,教堂想辭退他,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藉口。一天,他無意中剪掉了前座同學的頭髮,正好授人以柄,被校方革除。

出了校門,海頓孤苦伶仃,無以爲生,只好流浪街頭,靠賣藝餬口。後來,他開始從波波拉學習作曲,併爲波波拉的學生彈伴奏。爲了一日三餐,窮苦的海頓還必須爲老師做奴僕。

1752 年,海頓的作品得到了馮貝格男爵的賞識,男爵錄用了這位年輕的作曲家,讓海頓來宮中爲自己寫作。

1760 年11 月,海頓結婚了。妻子瑪麗亞性格乖戾,不喜歡音樂,也不尊重丈夫的工作,常常把海頓的樂譜當廢紙來包東西。海頓因此十分苦惱,卻也無計可施。

海頓29 歲那年來到匈牙利艾斯塔哈基公爵的宮邸任樂長。那時,被僱用的音樂家和主人之間訂有詳細而苛刻的合同:上班時必須穿號衣戴假髮;必須按主人的命令寫作;樂曲必須投主人所好;必須按時完成交稿,等等。繁重的差遣,令海頓忙得岌岌乎不可終日,每天上午作曲,中午聽公爵訓話,下午指揮排練,晚上演出。他還要像監工一樣負責樂隊考勤,一旦出錯,就會遭到痛罵。他要負責管理每件樂器、每張樂譜,要負責給新學員上,整天像鐘錶一樣運轉。名曰樂長,其實形同僕役。在這樣的環境中,海頓無可奈何地工作了30 多年,主人也前後換了四代。

1772 年夏天,繼位已10 年的第二代公爵出外避暑,樂隊當然要奉陪。公爵樂不思蜀,早已忘了歸期。樂隊隊員們思念家人,歸心似箭。大家求計於海頓。海頓雖身爲樂長,卻也無法左右公爵,想來想去,終於有了辦法。幾天後的一個晚上,一部新寫好的交響曲開始了。第一樂章,第二樂章,第三樂章都過去了。“不是說要奏一部不尋常的作品嗎?它不是和平常一樣嗎?”公爵很失望。說話間音樂已進入第四樂章。在一片沉鬱的音樂聲中,大家忽然看見有兩位樂手合上樂譜,吹熄譜臺前照明的蠟燭,抱着樂器,從容地從舞臺上退下去了。臺下人大驚,不知發生了什麼事,再看其他的樂手,都依舊安詳地演奏。接着,又有一名樂手下去了。陸陸續續地下去了好多位,最後臺上只剩下兩個人。他們輕輕奏完最後的曲調後,也吹熄了自己的蠟燭。臺上漆黑一片。聽衆都爲之瞠然,連鼓掌都忘了。

公爵還不至於太愚鈍,他終於明白了海頓的用意:大家想走。第二天,便起程返回了。後來,人們給這首樂曲起了個名稱,叫作《告別》。1790 年,第三代新公爵繼任。他無心欣賞音樂,解散了樂隊,念海頓已是三朝元老,便保留了海頓的薪金,讓他掛職賦閒。海頓終於有機會到外面的世界透透氣了,於是,往返於維也納和倫敦之間。第二年,他到倫敦在查洛蒙主辦的音樂會上發表新作,而後又回到維也納,寫了12 首交響曲,其中包括著名的《倫敦》、《時鐘》和《驚愕》。

關於《驚愕》交響曲,有一段膾炙人口的故事。聽說海頓有一部新作要演奏,倫敦的達官顯貴們趨之若鶩,爭先恐後地來到劇場。演奏開始了,優雅的第一樂章使聽衆們飄飄然,寧靜的第二樂章又使人們昏昏欲睡。就在這時,忽然間鼓聲大作弦管齊鳴,第三樂章驚醒了在座所有人,有不少打盹的聽衆被這突如其來的晴天霹靂驚得跳了起來,有些貴婦人甚至被嚇得差點背過氣去。

1791 年,英國牛津大學授予海頓音樂博士學位,按規定他要提交一部作品,這部作品便叫作《牛津交響曲》。英國之行,使海頓名利雙收,從此他的狀況有了很大改善。

1798 年,66 歲的海頓應新繼位的第四代公爵召請,再度回到艾斯塔哈基,完成了清唱劇《創世紀》及《四季》兩部鉅作。

海頓在英國逗留期間,曾聽過亨德爾的《彌賽亞》,他決心自己也要創作一部清唱劇。

《創世紀》的腳本本來是爲亨德爾寫的,亨德爾沒有使用。海頓根據英譯本寫成了這部作品。1799 年3 月4 日《創世紀》公演後,獲得了空前的成功。當海頓在音樂會座席中聽到“光芒初現”那一段充滿戲劇性的歌曲時,情緒激動,不能自已,突然站起來,指着天空,大喊:“光芒從那兒射過來了!”

1804 年,海頓被選爲維也納榮譽市民。1809 年5 月,拿破崙進攻維也納,居民們個個惶恐不安。海頓泰然自若地對人們說:“不必驚慌,只要有我在,便不會有事。”說完,便坐在鋼琴邊,一遍又一遍地演奏由他作曲的奧地利國歌。其時,海頓年事已高,相當衰弱,幾天後,即1809 年5 月31 日,77歲高齡的海頓在爲人們留下1000 多部作品之後,安詳地離開了人世。時值戰爭,無法舉行隆重葬禮,送葬者僅寥寥十幾人。

這位善良的老人一生中忍受着令人窒息的屈辱,以樂觀頑強爲唯一的武器,戰勝重重困難,爲人類的音樂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身後的榮耀何以能夠消補生前的恨憾於萬一呢?

音樂家名人故事 篇二

草廬三顧不容辭,何況雕蟲老畫師。海上清風明月滿,杖藤扶夢訪徐熙。

這是齊白石爲贈與徐悲鴻的《月下尋歸圖》的題詩,由衷感激徐悲鴻草廬三顧的識拔之恩。

久慕其名

一九二九年秋,近代畫家,美術教育家徐悲鴻,出任北京藝術學院院長。他深信只有優秀的師資,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學生,爲此用心物色遴選教授,意向聘請的第一人,便是齊白石。

齊白石少年習畫,經半個世紀刻苦精勤不懈努力,終於躋身畫壇大家之列,於一九二零年定居北京,專業賣畫刻印。徐悲鴻一向十分讚賞他的人品畫技,稱他是真正的藝術大師。

兩顧草廬不果

九月初的一天,徐悲鴻來到西單跨車衚衕齊白石的寓所。問候過後,道明來意:先生是揚名遐邇的畫壇大師,想請您來藝術學院任教。齊白石婉言辭謝:承蒙徐院長看重,只是老朽年逾花甲,耳欠聰,目欠明,恕難應命,但只心領了。

高等院校的教授中,古稀之年還不少呢,齊先生老馬識途,點撥指導,誰能及得上?正是大有用武之時。徐悲鴻挽請說。

齊白石還是不答應:教授責任重大,還是另請高明的爲好,以免誤人子弟。

兩天以後,徐悲鴻再次登門拜訪,又是盛情邀請,齊白石又以年老爲由推辭。

冒雨三顧金石開

求賢若渴的徐悲鴻不願就此放棄。百忙中三顧齊宅,而且是頂風冒雨而來,再次表敬愛之心,誠懇迫切相邀。齊白石感動之餘,解釋了恕難應命的真實原因:年老體衰而外,是因爲老朽木工出身,並未進過學堂,登臺教授缺少經驗,恐引教師非議,又恐頑皮學生搗蛋,連課都上不成。

齊先生的顧慮不無道理,但似可不必。徐悲鴻情真意切道:教授的資格,在於真才實學,不計出身如何。有些留過洋的不也是徒有虛名?齊先生融合傳統寫意和民間繪畫的表現技巧,藝術風格獨特。不但能教學生,也可教我徐悲鴻。

不敢,不敢,徐院長太謙遜了。齊白石搖手不迭。

事實正是這樣,並非過謙。徐悲鴻繼而保證道:齊先生上課時,不必做長篇的理論,只要作畫示範稍加要領提示即可。開學之初,我陪着您上課,爲您護駕。以防真有個別學生不守紀律。

齊白石發自內心的感動,終於點頭了:那就試一試吧。

開學那天,徐悲鴻親自乘着馬車把齊白石接到學校,向全校師生恭敬有加介紹了齊白石的高超造詣。又言出行隨,爲齊白石護駕。考慮到齊百石的確年事已高,徐悲鴻還給予多方照顧:入冬以後天氣寒冷,給他在講臺邊生個火爐;到了夏天,又給他裝個電扇;颳風下雨,又派車接送往來。可謂無微不至。

音樂家名人故事 篇三

德國音樂家貝多芬,他1770年出生在德國的波恩,在貝多芬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對他的期望非常高,希望自己的兒子成爲莫扎特式的音樂神童。在貝多芬才4歲的時候,父親便把一堆的曲譜放在貝多芬面前讓他彈奏,有時候貝多芬把小手都練腫了還是不敢休息。

貝多芬從4歲長到了8歲,經過4年的刻苦練習,他的鋼琴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的酒徒父親也感到滿意,於是便讓他在音樂院舉行了一次獨奏音樂會,這次演出非常成功,父親享受到了兒子成功的喜悅。

17歲的時候,貝多芬來到維也納,他以非常崇敬的心情拜見了莫扎特,莫扎特給了他一個很難的曲子讓他即興演奏,貝多芬的演奏得到了莫扎特的肯定,他說:你們要注意這個孩子,他將來會驚動全世界的。由於自己的刻苦努力,他終於在維也納藝術舞臺上佔有了一席之地,經常以鋼琴家的身份登臺演出,而且演奏的都是自己的作品,得到了人們的肯定。

正當他飛黃騰達的時候,他的耳朵患上疾病,後來徹底聾了,這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說,是個殘酷的打擊,然而,這一切並沒有打垮貝多芬,他還是靠頑強的毅力創造了大量優秀作品,在他的《命運交響曲》裏,我們都能聽到他和命運做鬥爭的聲音。

1807年,貝多芬正住在維也納李希諾夫斯基公爵家中。一天,公爵家裏來了一大批客人,他們都是當時拿破崙派駐佔領維也納的法國軍官。公爵想請客人們聽音樂,就派人去請貝多芬,但未向貝多芬說明情況。貝多芬不明就裏,帶着自己新寫完的《熱情奏鳴曲》興致勃勃地趕來。進客廳一看,竟是一幫佔領軍,貝多芬當即就拒絕了公爵的要求。

公爵惱羞成怒,竟然板起面孔對貝多芬下了演奏的命令。貝多芬爲李希諾夫斯基的無恥賣國行徑憤怒到極點,他不顧夜中的滂沱大雨拿起樂譜忿然離去,並把公爵以前送他的一尊胸像摔了個粉碎。第二天,公爵接到了這樣一封信:公爵!您之所以成爲公爵,只是由於偶然的出身。而我之所以成爲貝多芬,則全靠我自己。公爵現在有的是,將來還有的是,而我貝多芬卻永遠只有一個!

音樂家名人故事 篇四

17世紀上半葉的德國上空被那濃煙迷霧覆蓋着。這是一個窒息人性的陰森世界。大小公侯、僧侶和神甫們爲了爭權奪利,利用新教和舊教的分歧,分成兩個陣營,各自勾結外國勢力,在本國的國土上燒殺搶掠,從1618年起一直打到1648年。持續了30年之久的這場殘酷的戰爭使德國人口減去1/3,城市蕭條,土地荒蕪,礦山損壞,工商業衰退。統治者用棍棒和鞭子維持他們的專治統治。自由農民猶如白烏鴉一樣稀少。這是德國曆史上最黑暗的時期。

但是,漫長的黑夜總會有幾縷星光的。就在這樣一個**的時代卻孕育了18世紀歐洲音樂的巨擘、古典音樂大師巴赫。他的音樂像一道閃光,給德國黑暗時代帶來了一線光明,並影響着未來世界音樂的發展。

巴赫這個家族註定要和音樂結下不解之緣,在近兩百年的時間中,巴赫家族出現了許多位音樂家。1685年3月21日,星期六。歷史的鏡頭聚焦在德國中部圖林根地區一個叫愛森納赫的小鎮。鎮上的一所二層紅頂樓房內,一個啼聲洪亮的男嬰呱呱墜地了。兩天以後,孩子在聖奧爾格教堂受洗,父母爲他取名約翰·塞巴斯蒂安。孩子的父親是鎮樂隊的指揮。在塞巴斯蒂安出生以前,巴赫家族已在圖林根生息繁衍了五代人。從他的祖父一代開始,整個家族就以音樂爲主要職業,真可謂是音樂世家。

在家庭環境的薰陶下,巴赫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音樂教育。在父親的教導下,他能熟練演奏小提琴和中提琴,還在他就學的當地學校的唱詩班中嶄露頭角。巴赫雖說沒有像後來的莫扎特那樣從小就被稱爲神童,卻也在平實的家庭教育中打下了紮實的音樂功底。

巴赫10歲時便父母雙亡,不得不背井離鄉,來到奧爾德魯夫他大哥家居住。巴赫在這位當管風琴師的兄長指導下,掌握了鍵盤樂器的演奏技巧,爲日後成爲鍵盤樂器演奏大師奠定了基礎。由於家庭和經濟的原因,巴赫沒能像亨德爾那樣去接受大學教育,在15歲時就遠行到呂內堡求學。在三年多艱苦的求學歷程中,巴赫廣泛汲取了前人留下的豐富營養,親自拜訪了附近的一些音樂名師,掌握了精湛的作曲技巧。

18歲時,巴赫的音樂生涯開始了。在當時的保護人制度下,巴赫不可能如後來的李斯特和帕格尼尼一般風光,更不可能像今天的明星一樣大紅大紫,而是以僕人的身份,在保護人的蔭庇下生活和創作。這雖然讓巴赫有了穩定的收入,卻也不可避免地要和保護人發生衝突,乃至蒙受屈辱。巴赫最初於1703年和1707年先後在阿恩施塔特和米爾豪森的教堂中任管風琴師,創作也以宗教音樂爲主。隨着演奏技巧和作曲技藝的日趨成熟,巴赫隨之聲名鵲起,成爲了一名宮廷樂師。從1708年到1723年的15年間,巴赫先後在魏瑪和科滕的宮廷中供職。

在科滕的日子是巴赫一生中的一個黃金時代。此間他創作了被譽爲“鍵盤樂的舊約聖經”的《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卷,和在管絃樂發展史上堪稱里程碑的《勃蘭登堡協奏曲》等大量出色的世俗和宗教音樂。1723年,巴赫的主人科滕親王對音樂的興趣似乎淡漠了,於是他辭去了宮廷中的職務,來到萊比錫出任聖托馬斯教堂學校的音樂指導,在那裏他度過了一生中餘下的27年時間。

萊比錫時期是巴赫一生中最長的一個時期,也是創作最多的時期。此時的巴赫無論演奏技巧還是作曲水平都已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在萊比錫譜寫的傑作,有感人至深的《b小調彌撒》和《馬太受難樂》,《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二卷和體現他高深作曲造詣的《賦格的藝術》等。1747年,這位無冕音樂之王去波茨坦旅行時被另一位國王—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召見,並表演了即興演奏,在座的觀衆無不爲之折服。第二年,巴赫把這次演奏的主題加以發展,寫成了另一部總結他作曲和演奏藝術的作品——《音樂的奉獻》。

由於他長期用眼過度,巴赫視力減退(也許正因爲如此,畫像上的巴赫總是眯着眼睛),晚年患白內障失明瞭,但他仍用口授的方式堅持創作。在逝世的前幾天,他還在口授一首衆讚歌《走向主的神壇》。樂曲每一個音符都表達出老人生前最後的虔誠祈禱,最後在第26小節處嘎然而止,成了大師的絕筆之作。

1750年7月28日夜,巴赫的一生畫上了最後一個休止符,安然地走向了他心中的神壇。三天後,巴赫在萊比錫聖約翰教堂墓地下葬。此時,維瓦爾第已入土9年,他另一位偉大的同行亨德爾也因失明,創作漸少。可以說,隨着巴赫的逝世,音樂的巴羅克時代也就結束了。

故事二:音樂神童莫扎特

在西方音樂史上,天才並不少見,但作曲能夠做到像吃飯和呼吸那樣隨意的人卻不多見,尤其是從小就如此。但莫扎特就是這樣的人。他3歲就能在鋼琴上彈奏許多他所聽到過的樂曲片斷,5歲就能準確無誤地辨明任何樂器上奏出的單音、雙音、和絃的音名,甚至可以輕易地說出杯子、鈴鐺等器皿碰撞時所發出的音高。如此過硬的絕對音準觀念是絕大多數職業樂師一輩子都達不到的。6歲和姐姐一起跟隨父親到歐洲各國旅行演出,轟動了歐洲。正因爲如此,莫扎特在當時就被公認爲“音樂神童”。莫扎特也許不是最偉大的作曲家,但他絕對是公認的最偉大的音樂天才。就連偉大的音樂家柴可夫斯基都把他稱作是音樂的基督。曾有人這麼說:“在音樂史上有一個光明的時刻,所有的對立者都和解了,所有的緊張都消除了,那光明的時刻便是莫扎特。”

1756 年,莫扎特出生於奧地利薩爾茲堡。他父親是一位宮廷樂師,這使莫扎特從很小就接受了音樂的薰陶。他自幼便展現出那無與倫比的音樂天賦:3歲開始彈琴,6歲開始作曲,8 歲寫下了第一部交響樂,11歲便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歌劇,14歲指揮樂隊演出了該歌劇。可以這麼說,莫扎特是爲音樂而生的,從他出生的那一刻開始,他就和音樂熔爲一體了。

16歲時的莫扎特被任命爲薩爾茲堡宮廷的管風琴師。雖然在這段時間,莫扎特創作了大量的優秀作品,但他無法忍受薩爾茲堡大主教的頤指氣使,任意欺凌。在那裏,莫扎特只是一個會彈琴的傭人,他曾向他的父親這樣描述他在宮廷晚餐上的同伴:兩名男僕,管家,點心師父,兩名廚師,男僕坐在上座,莫扎特位列廚師之上。終於在1781年,莫扎特脫離了對大主教的依附,成爲了歷史上第一位自由作曲家,並來到了維也納發展。在維也納,莫扎特靠教私人學生,舉行音樂會演出和出版作品爲生。在這段時間,莫扎特接觸到了巴赫、亨得爾的作品,並結識了海頓,從而豐富了他的音樂理念。

在維也納,莫扎特的音樂成就是令人驚歎的,他曾這樣來描述他的音樂創作:“無論多長的作品都在我的腦中完成。我從記憶中取出早已儲存好的東西。因此,寫到紙上的速度就相當快了,因爲一切都已完備,它在紙上的模樣跟我想象的幾乎毫無二致。所以在工作中我不怕被打擾,無論發生什麼,我甚至可以邊寫邊說話。”可憐就是這樣一位天才,在他正當壯年的時候卻因爲感染風寒而去世了,死時年僅35歲。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天(1791年12月9 日),他仍在創作,可惜天嫉英才,莫扎特留下了他那未完成的《安魂曲》,而撒手人間,成爲了音樂史上最大的遺憾之一。

作爲一個早熟的天才,莫扎特受到過王公貴族的種種厚愛和讚賞,但也飽嘗了貴族社會對他人格的蔑視和侮辱,身心遭到一次次打擊。在當時的社會上,做一個自由作曲家並不爲人們認可,選擇這條道路就等於選擇了艱辛。莫扎特的父親力勸他的兒子向大主教賠禮道歉,重歸於好,但莫扎特堅決拒絕。他在給父親的回信中寫道:“我不能再忍受這些了。心靈使人高尚起來。我不是公爵,但可能比很多繼承來的公爵要正直得多。我準備犧牲我的幸福、我的健康以至我的生命。我的人格,對於我,對於你,都應該是最珍貴的!”莫扎特來到維也納的時刻,也就是他開始苦難生活的時刻。

在維也納的大部分時間裏,莫扎特都是在窘迫中度過的。他一生中的最後兩年是他經濟最困難的時期。困苦的生活使他的身體越來越糟,他不得不經常向朋友們求援。當他最後一部傑出的歌劇《魔笛》(The Magic Flute)首場公演時,他已痼疾纏身。1791年12月5日他去世時,妻子正患重病,家裏連一個零錢也沒有。出殯那天,狂風呼嘯,大雪紛飛,惡劣的氣候迫使幾位送葬的親友都中途返回。最後他被埋在了一個窮人的墓地裏,幾天後他的妻子前往墓地時,已無法找到準確的墓址。人類文明史上的一代奇才就這樣無影無蹤地消失了,身後留下尚未還清的1682弗羅林的債務。

比起長壽而晚成的海頓來,莫扎特剛好相反。然而就在他不足36歲的一生裏,卻爲人們創造出數量驚人的音樂瑰寶。其中包括歌劇22部,以《費加羅的婚禮》、《唐·璜》、《魔笛》最爲著名;交響曲41部,以第39、40、41交響曲最爲著名;鋼琴協奏曲27部,以第20、21、23、24、26、27鋼琴協奏曲最爲著名;小提琴協奏曲6部,以第4、第5小提琴協奏曲最爲著名;此外,他還寫了大量各種體裁的器樂與聲樂作品。

儘管莫扎特的一生充滿坎坷和艱辛,但他的音樂始終給人帶來的是真正的純美。著名的音樂評論家羅曼·羅蘭爲莫扎特做出瞭如下的評價:“他的音樂是生活的畫像,但那是美化了的生活。旋律儘管是精神的反映,但它必須取悅於精神,而不傷及肉體或損害聽覺。所以,在莫扎特那裏,音樂是生活和諧的表達。不僅他的歌劇,而且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他的音樂,無論看起來如何,總是指向心靈而非智力,並且始終在表達情感或激情,但絕無令人不快或唐突的激情。”

美國音樂學者約瑟夫。馬克利斯說得好:“在音樂歷史中有這樣一個時刻:各個對立面都一致了,所有的緊張關係都消除了。莫扎特就是那個燦爛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