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歷史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歷史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歷史教學反思 篇一

一、注重教學經驗的積累,教學水平的提升

我從1998年至今一向從事九年級歷史教學,之所以能有一點點的經驗,那是因爲我對教材熟悉罷了,教學時光長了,自然就有一點體會和感受,這幾年的教學實踐,基本上能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以致於在課堂上能將知識傳授給學生

二、抓住常規教學,認真地上好每一節課,力求提高課堂效率

這是對教師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對教師的最高要求。認真備好每一節課,要翻閱教材、教參、教輔用書,力爭做到把老師明白最多的知識,教材中所蘊含的所有要點,知識的重點、難點和關聯點都備出來,有條列地傳授給學生。抓住課堂教學主陣地,認真組織課堂教學,用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用心性,必須要抓住課堂上的40分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

三、抓好學生的知識點的過關檢查,及時反饋,做到功在平時

上好課,注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也要對學生掌握的知識及時反饋,過關檢查,在每一節上課前,老師就要對學生所學的舊知進行復習提問,這樣既檢查了學生以前知識的掌握狀況,又起到新舊知識的銜接的承上啓下作用。可謂是一舉兩得。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溫故而知新”。

四、加強中招、新課程改革等信息的收集和處理,關注中招命題趨勢,在平時的課堂滲透中招意識

九年級的教學工作是直接應對中招考試。做爲九年級教師不能只顧眼下,閉門造車,不去學習來了解新信息。因此,老師要多瀏覽時下最新的教學參考、雜誌,多留意中招考試方面的信息,便於更好的把握中招命題的趨勢,力爭在平時的教學中滲透中招意識,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題的方法。平時教學中,要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綜合潛力的培養,做到功在平時,構成習慣。

五、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在教學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平時的教學中,在傳授知識時,也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比如概括、歸納、比較、決定等諸方面的綜合潛力,讓學生養成勤於複習舊知,善於總結歸納,做題條理清晰,規範等良好的學習習慣,都是做爲畢業生必備的技能。教師平時訓練的好,不致於在考試中顧此失彼。

最後,我用荷蘭著名的繪畫大師梵高的名言作結:“相信我吧,在藝術問題上,下方這句話吧,實實在在的,老老實實是最好的辦法,寧肯不厭其煩地嚴肅鑽研,而不是投機取巧,譁衆取寵。”

我上了一節課是《輝煌燦爛的隋唐文化(二)――光耀千古的文學藝術》。此課按照備課中的教學設計進行,透過創設情境引出本課學習主題,然後透過啓發與探究完成學習目標,最後是思維拓展、達標檢測。反思此課,我感覺最大的遺憾是學生學習的情緒由高漲走向平靜最後陷於低落。

一開始,我透過一段影音資料引出了本課的主題。在講第一個問題“詩歌的黃金時代”時,我提出問題“你明白的唐代詩人有哪些?”同學們興致很高,爭先恐後地回答:“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然後我又分別讓他們欣賞了三位重點詩人的圖片,介紹,並以競賽的形式進行背詩和畫中尋詩的活動。同學們十分用心地參與到課堂中來,踊躍舉手。當講到第二個問題“光彩奪目的散文”時,我就讓學生閱讀教材回答事先準備好的問題,學生立刻開始平靜的看書,用書上的話來回答問題,沒有了興高采烈的神情,沒有了爭論、沒有了問題、沒有了質疑,空氣好像凝固了一樣。

靜靜地思考,我認爲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是我組織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出現了偏差:只思考了“我就應怎樣教”,而忽略了“學生想怎樣學”,課堂上完全按照備課時預設的進行,雖然備課時也思考了學生的因素,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卻沒有給學生留出自主活動的空間,只是把學生當成了我事先編好的程序中的對講器,師生像“打乒乓球”一樣,你來我往,我問你答,雖然答出了所有的問題,但實際上學生只是掌握了教師安排好的知識。當我和教研組長及其他老師交流時,他們提醒我,你沒有在學生思維最活躍的時候讓他們沿着自我的思路繼續前行,即沒有讓學生自我從身邊的、熟知的知識談起到引出未知知識,也沒有給學生自主閱讀、思考、質疑的時光,所以學生的情緒才一落千丈??大家的話使我更加明確了本課失敗點所在。

課堂教學中就應爲學生的活動留下空間,而且在具體的教學中要時刻把握着“學生想怎樣學”。不能用自我的問題牽着學生的思維走,學生根本沒有自我思考活動的空間。教師能夠透過創設問題情境後把“發球權”交給學生,透過學生的自學、提問、爭辯來完成學習目標,學生在此種開放、寬鬆的環境中思維也很活躍,思考也很深刻,提出一些教學設計外的問題,這樣才能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這節不太成功的歷史課,讓我體會到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時,要真正做到教師、學生的主角換位:如果我是學生我想怎樣去學,我想明白哪些問題??而非按教師的預設只思考自我怎樣教、怎樣問、學生能答出教師的問題就是完成了學習任務。我認爲之所以出現這一次的偏差,還是我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實際相脫離,教學設計中雖然思考了學生的因素,但在實際教學中又不知不覺地陷於“老一套”的以教師爲主的做法中,這也是今後我就應十分注意改正的地方,即把新課程的理念切實地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去,而不是隻掛在口頭上。

透過這節課,我悟出一個道理:在課堂上教師只有停止了告訴,學生才能真正地思考,教學中只有給學生一片空間,學生才能自我往前走,才能自我去發現。

歷史教學反思 篇二

在教學中如果能始終體現“以學生爲主體,以學生髮展爲本”的研究性學習,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就能得到充分發揮,而過去歷史課教學中“以教代學,教師滿堂灌”的現象將會成爲歷史。

在課堂教學設計中,比較注重讓學生積極參與,自主發言,自主探索,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教師直接告訴他。當然,在“探索”式學習中,強調學生自主學習,並不是忽視教師的作用,只不過教師不再是一個知識的“權威講授者”而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建議者、指導者,在學生回答問題,表達自己的看法時,老師要注重啓發、引導,少一份指責,多一份理解,少一些否定,多一些肯定,特別是當學生表述的內容與教材中的知識點觀點不一致時,千萬不能較易否定學生的話,否則,他“探究”的積極性就會受到挫傷。

我們教師應努力創造條件,環境、機會,讓每一個同學都能在探究式學習中成爲課堂的主人。

歷史教學反思 篇三

要想提高教學技能,上好歷史課,我覺得應該從多方面備課,這樣才能使歷史課堂氣氛活躍,吸引學生的注意。

首先,教師要做足課前準備,不僅要吃透課標、教材,對教學重點、難點進行分解設計,而且要對引入、設疑、組織討論、訓練、反饋、小結等各環節進行精心準備,同時,教師還要訓練學生養成課前準備的習慣,提出預習提綱,佈置學生預習課本等;其次,要重視課堂導入,教師應圍繞教學目標進行精心設計。

可以通過故事、遊戲、懸念等方式使學生從上課前的自由狀態迅速轉向集中注意;再次,要精心組織討論、探究過程,在講授課程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巧妙設計,精心組織,要使學生在討論、探究的過程中真正牢固掌握知識,發散思維,提高能力,要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可以建立課堂學習小組,構建互動機制,還要控制過程,提高效率,要重點講解,精心引導,使討論、探討過程來訪而不散亂,小結應該多樣化,可以用教師小結、學生小姐、分組小姐等多種形式相結合,鞏固學生所學知識。

一節歷史課,需要我們課上、課下付出許多努力,這樣才能上一屆有效的課。

歷史教學反思 篇四

一、從歷史教學的三大任務的完成情況看

第一、在知識傳授方面,總體看較好,但也存在着需要進一步改進的地方。具體來說:

一是在貫徹整體知識結構的教學方面,教師應注意從總體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結構和發展脈絡,尤其還要重視對內容的深廣度作出恰如其分的規定,便於有的放矢地教學;

二是要重視學生知識結構的轉化,即將教材的基本知識結構轉化爲學生自己的認知結構和學習能力。

第二、在學生的智能培養方面,雖已有所側重,但與素質教育的智能培養目標尚有很大的距離。這也是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重要內容。筆者認爲,要想使智能培養真正達到素質教育的目標,應從進一步改進課堂教學入手,具體說:

一是教師應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閱讀教材、思考問題,並進行思辯性的討論;

二是教師講授的側重點應從歷史過程爲中心轉向歷史發展的邏輯聯繫爲中心;

三是歷史教學要聯繫實際,要談古論今,發揮歷史的明理、鑑今、育人的作用。

第三、在思想教育方面,總體看在歷史課堂上落實不夠是個普遍現象,當然學科的思想教育的陣地作用也就遠未得到充分地發揮。思想教育的內容籠統地講,在中國史教學中要着重突出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自尊心及民族自豪感的培養;在世界史教學中主要是審美觀、世界觀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教育。相比之下,中國史的思想教育要好於世界史部分。形成這種情況的原因,與應試教育有直接的關係,歷史教師應引以爲戒,在今後的教學活動中予以重視和進一步地落實。

二、從教學方法看還比較單一、陳舊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得不夠突出很多教師,尤其是偏遠地區的教師在教法的使用上仍是傳統的單一型,即以講解法與講述法結合爲主,學生的調動很不夠,突出的是教師的主導作用。我們提倡的教學指導思想是啓發式教學。據統計,目前教法已有14類72種之多。教師應當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尤其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的體現,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主動地去學,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並且要教會學生分析歷史人物、事件的立場、觀點,引導學生去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從而使學生更好地去掌握知識、運用知識和駕馭知識。從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底來看,還有待於進一步強化關於教師的教學基本功,這裏從三點來談一下個人想法:

第一,關於歷史教師的知識結構問題。作爲一名中學歷史教師,首先應具備紮實的專業基礎和完善的知識結構,這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深度和廣度。這個知識結構應當包括三方面:

一是要有貫通古今的通史知識結構;

二是要有熟悉中外的全球史知識結構;

三是要具有超出史學範圍的多學科的知識結構。

第二、關於歷史教師的語言問題。歷史教學以其學科的特點,對教師的語言也有相應的要求:

一是既要生動、具體,又要準確、無誤;

二是既要通俗易懂,又要有時代性;

三是既要有文采,又不失質樸風格;四是既要邏輯嚴謹,又要有節奏感。但要達到上述要求,教師必須重視教學語言的培養和訓練。

第三、關於歷史教師的板書、板畫問題。板書是歷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設計板書的過程,既是一種教學藝術再創造的過程,又是教師對教材分析、把握、濃縮和轉化的過程。關於板書的要求、形式等,這裏不作闡述。只想說明的是關於板書的`書寫時間問題,這是個易被忽略的問題。恰當的書寫時間是在教師說完某一知識後,再掉轉頭去板書,而非邊說邊寫板畫。筆者只想談談自繪地圖,這是歷史教師必備的基本功。可惜在教學實際中,其落實情況是不盡人意的。故筆者建議歷史教研指導部門,應加強對教師自繪地圖的基本功的監督和指導。此外,在目前的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筆者認爲還存在着教學信息反饋不及時、教學評估不盡科學等問題,這些都有待於進一步探討。

歷史教學反思 篇五

本學期是九年級最後衝刺時光。根據前幾年的會考資料,會考題型,結合九年級兩個班學生實際和複習教學後有以下反思:

在教學中要注意把學生學習歷史的用心性調動起來,一個關鍵性問題是聯想式教學方法,透過縱向聯繫及橫向聯繫,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用心性和主動性,收到顯著的教學效果。

新課程實施以後教師從以講解、概括爲主,到結合學生的時代特點,還學生以課堂和學習的自主權。其實教與學是交往、互動的,師生雙方相互啓發、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情感,體驗觀念,從而到達共識,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因此,我個人是根據教材,以點撥爲主,讓學生髮揮想象,聯繫已知知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與老師共同探討,步步引申。

抓住常規教學,認真地上好每一節課,力求提高課堂效率。認真備好每一節課,要翻閱教材、教參、教輔用書,力爭做到把老師明白最多的知識,教材中所蘊含的所有要點,知識的重點、難點和關聯點都備出來,有條不紊地傳授給學生。抓住課堂教學主陣地,認真組織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

歷史教學反思 篇六

一、目錄複習法:

每一個單元是一個主題,爲了分解這個主題,又分了幾節來講解;章節的題目又用若干的子問題來陳述。所以,從目錄來複習,綱目明確,可以總體把握,做到宏觀心中有數,居高臨下全面看問題。這種辦法很有效,你可以從目錄看到大問題後,扣書閉目思考回憶大問題下小問題,不會的可以看書,在具體的補充。

二、提綱複習法:

根據目錄的線索,整理出每一個單元的複習提綱,把整個的知識點整理、歸納、系統化,這樣要複習的知識點就全面了,在按計劃有重點的複習。

三、結合習題綜合複習法:

歷史和政治都有相配套的習題冊,複習一單元后,可以重新翻閱本單元習題,再一次查漏不缺、進一步鞏固本單元的知識點。也可以利用網絡下載一些本單元的習題再做一下,這樣的反覆,只會是知識更加的熟練、全面。

四、反覆複習法:

根據記憶遺忘規律,經常的反覆及時複習,就遺忘的很少,否則就忘得很多。第一遍可能用2小時,第二遍就是1.5小時,第三遍就是40分鐘,第四遍就可能是10分鐘,反覆複習的效果是,省時高效。也就是把厚書讀薄的。道理。

歷史教學反思 篇七

七年級的學生對歷史學科的認識存在很大的偏見,認爲歷史是一門知識性學科,只需死記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論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們缺乏學習歷史的內驅動力。爲此,也產生了一些錯誤的認識:上課不用聽,自己劃劃背背就行了,真到考試時卻總是考不到理想的分數。

怎樣讓學生走出誤區?這就需要教師在組織課堂上下番功夫了,激發他們求知的慾望,提出各種具有較強啓發性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讓他們自己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促進他們大膽地馳聘自己的思維和想象,發展他們的智力。從而,改變他們對歷史學科的認識。

第一,要科學地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

設疑要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先感知後概括,亦即從具體史實入手,去歸納某種結論或道理,以實現學生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變。

第二,要把握好度,難易適中。

太容易會流於平淡,學生不屑於回答,更無助於啓發思維,太難會使學生如墜迷霧中,所以設疑要難易適中,循序漸進。

第三,要激發思維興趣。

愛因斯坦:“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教師通過設疑,創設一種有趣的思維意境,從而刺激學生強烈的好奇心,無疑會使教學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