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春望原文賞析(精品多篇)

春望原文賞析(精品多篇)

《春望》原文賞析 篇一

【詩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出處】唐·杜甫《春望》。

【譯註1】國家殘破,人事全非,只有 山河依然如故,春天又來到長安城,但 見草木幽深,人跡稀少。國破:指安祿 山起兵反叛,攻破長安城,也兼指國家 遭戰火破壞。山河在:極言戰爭破壞的 嚴重,除山河之外更無餘物。草木深: 是說人煙稀少而致草木橫生,形容 荒涼。

【譯註2】

“國破”表明物是人非,盛唐王朝時輝煌的景象都已消失,“山河在”指自然景物依舊,“城春”指長安的春天本是綠草如茵,鳥語花香,生機盎然。但“草木深”顯示出雜草叢生,樹木蒼蒼,一片凋敝荒涼的景象,與“春”形成鮮明的對比,痛切地傳達了詩人憂國傷時、關心國家命運的感情。

【用法例釋】

一、用以形容戰亂後城 池殘破,人跡稀少的荒涼蕭條景象。 [例]“煉獄火花”是“孤島”寫生,當時日 寇侵華,上海淪陷,“國破山河在,城春 草木生”,孤城落日,敵愾同仇,表達的 多是激楚蒼涼的興亡之感。(柯靈《〈柯 靈散文選〉序》)

二、後一句用以形容春 天城裏草木茂盛的景色。[例]我沒有 “感時花濺淚”的多情,但有“城春草木 深”的感慨。這城,肯定是帶城牆的。 不帶城牆的城,即使春天深了,草木未 必就深。(車前子《帶城牆的家園》)

【全詩】

《春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註釋】

1、國破:國家殘破,指安祿山叛軍蹂躪黃河南北,潼關東西,並佔領長安。草木深:草木橫生,喻人跡稀少,景色荒涼。

2、感時:感慨時局。恨別:深恨離別。花濺淚:對花濺淚。一說:花似有知,亦感時而濺淚。下“鳥驚”句同。

3、烽火:戰火。至德二年的正月到三月,潼關、睢陽一線,太原、河東一帶,官兵與叛軍反覆激戰。抵萬金:值萬金,極言家信珍貴難得。

4、搔:《詩·邶風·靜女》:“搔首踟躕。”搔頭,顯示了惶急無奈之情。渾:簡直。簪:古人用以束髮於冠的飾具。

【全詩鑑賞】

此詩作於肅宗至德二載(757)三月,時杜甫身陷安祿山叛軍佔領的長安。當時長安被叛軍燒殺劫掠,由繁華變成荒涼。全詩以景託情,以情染景,對危難的祖國和隔絕的家人表示深刻的憂愁和思念。

此詩寫於安史之亂翌年(757)二月。時杜甫陷身於長安。首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十字,看似平淡無奇,尤其首句之動詞“在”,只表述了某物的存在,並未言及其他,卻有深刻之內涵深蘊其中,因爲它啓示人們思考那些不存在了的東西。如司馬光所評:“山河在,明無餘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而“花鳥平時可娛之物,見之而泣,聞之而悲,則時可知矣。”(《溫公續詩話》)

杜甫在“安史之亂”期間,被叛軍抓去。在他逃出長安之前,寫了這首詩,描寫他在陷落後的長安城中的所見所感,抒發感時恨別、憂國思家的感情。

這首詩以感情深沉、筆墨凝鍊、言簡意豐著稱。全詩遣詞用字精當準確,含蘊豐富; 又環環緊扣,前後照應,結構十分嚴謹。詩人圍繞“望”字着筆。一二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借景抒情,直寫國都殘破、城郭荒蕪的蕭索景色。句中對照,兩句又互相對照,加上“破”、“深”二字,畫出劫後長安亂草遍地、林木蒼蒼的淒涼春景,使人怵目驚心,蘊含着詩人的無限悲痛。三四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移情人物。花兒流出感時之淚,鳥雀因傷別而驚。一句寫花,寫所見,寫時局;一句寫鳥,寫所聞,寫家事。通過擬人手法,又以樂景寫悲情,概括了憂傷國事、久別家人的深沉之感。五六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在敘事中抒情。“烽火”、“家書”分別與上聯的“感時”、“恨別”照應。

特別是後一句,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思緒,因而千古傳誦。末兩句“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通過一個“搔首”的動作,形象地揭示自己焦慮憂愁之情。詩人因愁而發白,因心煩意亂而搔首,在搔中頓覺短髮稀疏,可見愁情之深。這裏在寫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悲哀加深一層。這一結尾,使這位滿頭白髮、憂國思家嘆老的詩人形象躍然而出,令人難以忘懷。

《春望》原文賞析 篇二

原文:

風花日將老,佳期猶渺渺。

不結同心人,空結同心草。

詩詞賞析:

這首詩仍然是寫無窮無盡的相思。有人類就有愛情,有愛情就有相思。其意是,花兒隨着春風的吹拂,一天天地衰敗下去,結婚的佳期也是渺茫無期。結識不到如意的郎君,編結再多的相思草,也只能是空歡喜一場更使人愁上加愁,讓人心碎這裏的“不結同心人,空結同心草”是作者在佳期渺渺,沒有同心人的情況下,對自己以草結同心的行動表現出自怨自艾的無比痛苦心情。

這首詩與第二首詩一樣,都是刻意傷春之詞,春望,在這裏意味着春天裏的盼望,其中包含首着一個妙齡少女渴求自己愛情而最終歸於失望的故事。女主人公興致勃勃地攬摘芳草來打同心結,要將它贈給自已的“知音”。打同心結,是表達愛情的方式,把全部希望放在“同心結”上,然而,春鳥發出哀吟,昔日的同心結,今日成了斷腸草。人世間留下了一顆破碎的心,情天恨海平添了幾行血淚。

女主人公仍在編結“同心草”,不過此時是“不結同心人,空結同心草”,不是不願結同心人,而是無法結同心人,故而,也只有“空結”同心草了。一個“空”字,寫盡了她傷心欲絕的情味,與盡了她無法訴說失戀和絕望的痛苦……也只好木訥地用雙手編結“同心草”來打發失去了人生意義的時光。用結同心草的細節,寫出女主人公的悲劇命運,而爲我們創造了一種動人心絃的悲劇美。

可見,薛濤是寫愛情詩的高手,這恐怕也與她自己的命運有關吧女詩人寫愛情詩,自然有她得天獨厚的條件:真切深刻細膩,易於感人至深。這正如胡云翼先生所說:“婉約而溫柔的文學,總得女性來做才能更像樣…無論文人怎樣肆力去體會女子的心情,總不如婦女自己所瞭解得真切;無論文人怎樣描寫闊怨的傳神,總不如婦女自己表現自已的恰稱。”這是對女性創作的高度肯定與讚揚,也是對薛濤愛情詩的肯定和讚揚。黃周星在《唐詩快》評第一首與第三首詩爲:“二詩皆以淺近而入詩,故妙。”這四首詩,以第一首與第四首寫得較好,其審美價值更高一些,可讀性更強一些,也更耐人尋味一些第四首詩的立意與第一首詩相同,不同的是這首詩多了一些形象性的描寫,其詩就更加具體,更加感人。第四首又與第一首詩相呼應,滿目春色,非但不讓人喜,反而更是着惱:惱在個獨賞!梳妝打扮,又有何用呢?鏡裏的花容月貌,又有誰看呢?又是爲了誰呢?這也只不過孤芳自賞罷了。

中心思想 篇三

這首詩歌的中心思想是:本詩通過描寫安史之亂中長安的荒涼景象,抒發了詩人憂國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詩人渴望安寧、嚮往幸福的願望

現代文譯文 篇四

國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舊存在,

春天的長安城滿目淒涼,到處草木叢生。

繁花也傷感國事,難禁涕淚四濺,

親人離散鳥鳴驚心,反增離恨。

三個月戰火連續不斷,長久不息,

家書珍貴,一信難得,足矣抵得上萬兩黃金。

愁白了頭髮,越搔越稀少,

少得連簪子都插不上了。

創作背景 篇五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頓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途中爲叛軍俘獲,帶到長安。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春望》寫於次年三月。

創作背景 篇六

天寶十四年(755)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今屬寧夏),世稱肅宗,改元至德。杜甫聞訊,隻身一人投奔肅宗朝廷,結果不幸在途中被叛軍俘獲,後因官職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處淪陷區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

《春望》原文賞析 篇七

原文: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詩詞賞析:

安祿山起兵反唐,由於唐玄宗寵妃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誤導唐玄宗,把守潼關的哥舒翰派到關外攻打叛軍大本營,中途哥舒翰被俘。安祿山沒有了勁敵,一下子就攻下長安。唐玄宗帶領妃妾皇子,與大臣們逃往靈武。唐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

唐肅宗至徳元年(756年)八月,杜甫從鄜(fū)州(現在陝西富縣)前往靈武(現在屬寧夏)投奔唐肅宗,途中爲叛軍所俘,後被困居住在長安。這首詩作於次年三月。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作於唐肅宗至德二年(757)。當時長安被安史叛軍焚掠一空,滿目淒涼。杜甫眼見山河依舊而國破家亡,春回大地卻滿城荒涼,在此身歷逆境、思家情切之際,不禁觸景傷情,發出深重的憂傷和無限的感慨。詩人在這首詩中表現了愛國之情。

詩文解釋 篇八

故國淪亡,空留下山河依舊,春天來臨,長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嘆時局,看到花開也不由得流下眼淚,怨恨別離,聽到鳥鳴也禁不住心中驚悸。戰火連綿,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書珍貴,足抵得上萬兩黃金。痛苦中我的白髮越搔越短,簡直要插不上頭簪。

背景: 篇九

安祿山起兵反唐,由於唐玄宗寵妃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誤導唐玄宗,把守潼關的哥舒翰派到關外攻打叛軍大本營,中途哥舒翰被俘。安祿山沒有了勁敵,一下子就攻下長安。唐玄宗帶領妃妾皇子,與大臣們逃往靈武。唐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

唐肅宗至徳元年(756年)八月,杜甫從鄜(fū)州(現在陝西富縣)前往靈武(現在屬寧夏)投奔唐肅宗,途中爲叛軍所俘,後被困居住在長安。這首詩作於次年三月。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作於唐肅宗至德二年(757)。當時長安被安史叛軍焚掠一空,滿目淒涼。杜甫眼見山河依舊而國破家亡,春回大地卻滿城荒涼,在此身歷逆境、思家情切之際,不禁觸景傷情,發出深重的憂傷和無限的感慨。詩人在這首詩中表現了愛國之情。

寫作背景: 篇十

1、《春望》寫作背景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年)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頓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不料中途爲叛軍所俘,被押至長安,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這首詩作於次年三月,他乘隙逃離長安,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到達了當時朝廷的所在地——鳳翔縣。這首詩是詩人逃離長安前一個月寫的,表達了詩人關心國家安危、眷戀親人的思想感情。

近體詩:

近體詩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詩。近體詩從句式上說有五言、七言之分;從篇幅上說有律詩、絕句兩種。律詩分五律、七律兩種。全詩共四聯,頭兩句叫首聯,三、四句叫頷聯,五、六句叫頸聯,七、八句叫尾聯。中間兩聯要求對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韻,通常押平聲韻。《春望》一詩屬於五言律詩。

2、《石壕吏》寫作背景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陽,看到戰亂後的故鄉。可是不到兩個月,形式發生逆轉,唐軍在鄴城大敗,郭子儀退守河陽,河陽一帶又騷動起來,唐王朝爲補充兵力,便在洛陽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詩人這時被迫離去,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回到華州。一路上他所見的征夫怨婦們的愁眉苦臉,所聽到的是別家出征時的哭聲。就其所見所聞寫成了著名的組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石壕吏》是三吏中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