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國小數學教學案例(精品多篇)

國小數學教學案例(精品多篇)

精心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篇一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沒有興趣的學習就像是做苦役,沒有興趣就沒有靈感與智慧。興趣是一種積極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是在一定情境中產生的。如果在我們的數學教學中將數學知識放在一個快樂、生動、活潑的情景中讓學生學習,一定會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爲教學情境猶如樂曲的“引子”,戲曲的“序幕”,有着集中學生注意力,醞釀學生情緒的作用,一個好的教學情境可以讓學生儘快進入角色,一開始就能夠把學生緊緊吸引住。因此,在學習北師大版國小數學教材時,我常常創設良好教學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比一比》一節時,我將教材中的圖畫用投影展示給學生,並讓學生做仔細觀察,然後這樣問學生:“這些人在幹什麼?他們的腳下踩着東西,是不是爲了比高低?如果畫面中的人物是你,你會這樣比嗎?”再如在學習《年、月、日》時,我這樣創設教學情景:“有個小朋友今年9歲了,可是他只過了三個生日,你們知道其中的原因嗎?”。這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的學習興趣陡增,他們的思維打開了,課堂氣氛也活躍起來。

自主探究模式相關概念論述 篇二

從自主探究模式概念的界定、特徵的論述、常見的模式等方面,對其進行如下論述.

1.自主探究模式的概念

自主探究模式的概念也可以理解爲其內涵,對其內涵的理解通常從“自主”、“探究”兩個方向進行,主要是指在教師的指導和啓發之下,將學生主體性充分調動和發揮出來,在學生對事物的觀察、實際動手操作、互相交流討論、提出疑問和猜想、得出結論並歸納的過程中形成一些數學概念並學會一些數學知識.可以說,這種教學模式非常具有創新性和互動性,需要教師充分挖掘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從而爲學生提供足夠的思維空間.

2.自主探究模式的特徵

自主探究模式的特徵主要是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較而言,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其一,趣味性.自主探究模式從學生體驗的角度來看會更具備趣味性,而對於國小階段的學生而言趣味性是激發其探究慾望、學習熱情的有效手段,足以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探究活動中來.其二,實用性.實用性是指自主探究模式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具備比較強的實踐功能和可操作性能,只要具備可操作、可實踐的性能才能夠真正確保在國小數學課堂中發揮其效果.其三,交互性.交互性是指在自主探究模式教學的過程中,需要老師和學生兩方面產生互動,並且兩者之間的地位不存在高低的區別,應當以一種平等的方式進行互動交流.在互動的過程中,老師起到引導的作用,而學生則是教學的主體.

3.自主探究在國小數學教學中常見的模式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發現,當前在國小數學這一學科的教學過程中自主探究主要可分爲以下幾種模式:其一,指導型.指導型自主探究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模式,通常是在開始探究活動的時候將需要探究的問題直接提供給學生,或者是將與問題有關的材料提交給學生,通過閱讀這些材料得出問題並開展探究最終得出結論或者答案.其二,自由型.自由型是指在開展自主探究活動的過程中減少對學生的探究行爲的約束,賦予學生更多的權利和自由,讓學生開展探究活動,但是這種模式需要在學生具備獨立完成探究任務的前提下方可開展,並且在探究任務完成之後需要出具相應的調查報告

國小數學教學案例 篇三

一、感知物體有長、有短

1.引導觀察

談話:每組桌子上有兩個紙袋,你們想明白裏面裝什麼東西嗎?兩個人一袋把它們倒出來看一看,有什麼?

2.交流、彙報

(1)問:你發現了什麼?

(2)小組交流

(3)學生彙報。

學生可能說出:三支鉛筆,一支是紅色,一支是白色,一支是綠色;兩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藍色;三根毛線,一根是紅色,有扣兒,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藍色等。

(4)引導學生說出:物體有長、有短。chángduǎn

板書:長、短

[設計說明:經過觀察,使學生初步感知物體有長、有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探究比較長、短的方法

1.提問:你是怎樣明白這些物體有長、有短的呢?

2.小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組彙報。

[經過分組活動,讓學生親自體驗比物體長短的方法,讓學生參與知識的構成過程。]

學生可能說出:

(1)看出來的。

(2)把學具橫着平放在桌面上,一頭兒對齊或豎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體的長短。

(3)兩頭兒都不對齊。從而比出物體的長、短。

(由於觀察、比較的。方法不一樣,會得出不一樣結論,只要有道理,教師就給予肯定。)

4.揭示比較的一般方法。

我們不管把鉛筆豎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還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一般把要比的幾個物體一端對齊。5.出示鉛筆圖,引導學生說出誰比誰長,誰比誰短,並板書長、短。

[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長短的認識,培養學生言語表達本事。]

三、反饋練習

1.教師談話:此刻,我們做一個比較長短的遊戲,你們能夠自由結組,想比什麼就比什麼,願意比什麼就比什麼。

2.學生活動。

學生會比學具、跳繩、胳膊、手、腳等。

[學生結組活動,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自我身體的某個部位比長短,使學生感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四、鞏固練習

1.投影出示練習一第6題圖,先讓學生說出圖意,然後完成在書上,訂正時說一說想法。

2.投影出示練習一第5題,並讓學生完成在課本上,訂正時說一說比的方法。

[經過練習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說出比長短的多種方法,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五、整理學具

教師提出要求:

1.原先學具袋中的東西不動,把書和自我的東西收拾好。

2.每兩人裝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學具擺一擺,比一比,聽清要求。

3.把桌面上的學具中最長的一個裝進紙袋裏;再把桌面上的學具中最短的一個裝進袋裏。

4.各組都只剩下一個學具時,讓學生把剩下的一個學具也裝進袋裏。

5.把裝好的學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整理學具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組成部分,有序地操作能夠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六、全課小結(略)

當前數學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篇四

1、教師對於教學有效性觀念較差。很多時候,課堂上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會利用課餘時間來解決。長此以往,學生會覺得課堂上學不會、做不完的,課後老師會補,產生了惰性。2.教學手段單一。在應試教育大環境的影響下,灌輸式或者填鴨式教學不絕於耳。尤其是學期考試之前,讓學生大量做題目,重視當前的成績,而不顧學生以後的培養和發展。3.教師必須參加的活動太多,打亂了教學計劃。爲了教學任務,教師可能會利用學生活動的時間進行“補課”,對於國小生來說很不情願,可能會使他們產生反感和厭學的情緒。而且這樣的教學效率很低,教師只管教,卻不管學生的學。4.教師教學的形式大於內容。包括提問都是事先設計好的,不能隨機應變,讓數學從思考變成欣賞,從“做”變成了“聽”,卻忽略了數學本身就需要想象和邏輯,需要動腦動手。

國小數學教學方案 篇五

知識目標:

理解並掌握連乘、乘除混合式題的運算順序,並能正確計算。

能力目標:

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並掌握連乘、乘除混合式題的運算順序,並能正確計算。

教學難點:

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教具準備:

小黑板、幻燈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學校圖書室新進200本書,需要擺放到2個書架上,每個書架有4層,大家幫幫忙好嗎?

二、探索新知:

1、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2、學生獨立解決“平均每層放了多少本”這個問題。

3、試着列式解決。

4、估計商是多少。

5、在小組中說說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

6、全班交流,注意展示學生的不同方法。

三、拓展應用:

1、756 ÷ 7 ÷ 6 624 ÷ 6 × 5

801 ÷(3 × 3) 960 ÷ 6 × 4

2、按要求連一連。

48 × 2 32 × 5 前一題的得數是後一題

160 ÷ 2 240 ÷ 5 的第一個數!

96 ÷ 3 80 × 3

3、小軍去游泳池游泳,他再泳道內遊了2個來回,共遊了100米,這個游泳池的泳道有多長?

四、小結:你學會了什麼?

作業:

直接寫得數

1、40÷2=650÷3=980÷4=680÷4=

2、720÷4=800÷6=720÷4=230÷6=

3、600÷3=160÷40=23×30=50×12=

國小數學教學方案 篇六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探究連減計算方法的全過程,掌握100以內連減的計算方法。

2、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體驗數學價值。

【教學重點】

掌握100以內連減的計算方法。

【教學準備】

算式卡片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要求學生獨立計算後抽學生口述出計算的過程。

師:這些題是我們在一年級上期時就已經學過的20以內的連加、連減,今天我們要在這個基礎上,用上我們前面學習退位減法的知識學習新的連加連減。

板書課題:連減

二、新課教學

師:同學們已經會算連加的算式了,根據這個,你又能列出怎樣的算式?

引導學生列出算式:50-30-14。

師:這是一個什麼算式?

學生:連減算式。

師:這個連減算式和我們以前學的連減算式比有什麼不同?

引導學生說出:以前學的連減算式是20以內的,50-30-14是100以內的連減,並且需要退位。

師:根據我們前面的學習經驗,你能試着計算這道連減算式嗎?

師:放手讓學生試着計算,師巡視觀察,發現不同的算法,對有困難的學生儘量指導學生用豎式進行計算。

學生:嘗試計算後彙報: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整理板書連減的算法,主要引導學生列出的兩種豎式計算:

學生:列出豎式後請學生分別說一說計算的過程。

師:在做這道題時哪個地方最容易做錯?能給其他的同學提個醒嗎?

師:在做連加連減的計算時要注意什麼?

引導學生回答:在連加連減的計算過程中依然要注意進位和退位的問題。

三、鞏固練習

師:同學們已經會做連加連減的算式了,下面讓我們來練習一下,課本上的練習題。

四、全課小結

師:同學們,在今天這節課上,你都學會了些什麼?有哪些收穫?學生回答略。

自主探究模式下國小數學應用題中的應用策略 篇七

1.巧妙創設情境,開展自主探究教學

巧妙的創設情境是教師開展自主探究模式的首要任務,只有創設出能夠讓學生欣然接受、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情境,才能夠爲後續教學做好鋪墊,確保自主探究教學的有效開展.此時,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問題,製造懸念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關注數學問題;還可以通過引入新概念、事物,使其與傳統概念、事物相背離的方式,吸引學生注意力.例如,在學習《循環小數的除法》這一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可以首先向學生提問,228除以5的得數爲多少,在思考這一問題的過程中,不少學生會發現按照已有的數學知識無法解出這道題的答案,於是就會產生一定的好奇心,隨着老師來對這一問題展開探究.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藉助豐富教學手段,藉助多媒體、計算機等現代化的教室設備來創設情境,開展自主探究教學.

2.提升引導點撥有效性,開展自主探究教學

一方面,教師應當充分重視引導點撥的意義,明確在教學過程中自身對學生進行點撥和引導所發揮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教師還需要具備更爲豐富、有效的引導點撥方式,例如通過口頭點撥、猜想比較、驗證猜想等方式來開展點撥和引導.比如,在對《小數四則計算》這一知識點進行復習的時候,教師應當注重點撥引導的有效性,教師可以首先向同學們提問,在進行小數加減法運算的時候需要注意些什麼,然後教師根據學生的答案舉出一個淺顯易懂的例子並在黑板上板書,以此來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引導,啓發學生自主思考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確.

3.重視解題技巧的訓練,開展自主探究教學

應用題的解答是非常注重整體思維的一個過程,尤其是對多種思維尚處於建立成長階段的國小生而言,教師更應當在充分發揮其自主探究性的前提下對應用題解題技巧進行規範、加強訓練.首先,應用題解題第一步可以概括爲審題,教師應當使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解釋何爲審題,並且引導學生學習審題.第二步則可爲分析數量關係並作圖;第三步則是思考解題方法,確定解題步驟;第四步列出式子並進行計算;第五步進行驗算並作答.只有在充分明確這一系列的應用題解題步驟的前提下,通過有計劃的訓練,才能夠順利將自主探究模式應用於國小數學應用題的教學中.總而言之,將自主探究模式運用與國小數學應用題的解答有着非常明顯的優勢,作爲一名國小數學教師應當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反思和總結,力求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