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語文常見的教學方法與措施(精品多篇)

語文常見的教學方法與措施(精品多篇)

語文教學方法有哪幾種 篇一

一、重視朗讀,體現了國小兒童心理髮展的特點。

國小階段的兒童由於內部語言還未得到充分發展,其思維形式帶有很大的情景性。因此,國小兒童可以通過朗讀,用“聽”來進行思維,從而促進智力的不斷髮展。在一定程度上說,朗讀不僅可以維持其注意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訓練了其注意的廣度及注意的分配能力。相對於一年級的新生,其朗讀水平是最低層的,朗讀時會出現錯讀、漏讀、添字等這些方面的問題,因爲他們的朗讀能力還未得到開發,這就需要老師的帶讀、範讀一步一步地培養他們的朗讀能力。而中高年級學生的朗讀水平則有很大的區別,這是因爲他們的思維形式隨着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的豐富而不斷提升,其朗讀水平也在不斷地鍛鍊中得到發揮,這就是爲什麼越高年級的的學生其閱讀能力就越好的的原因。

二、朗讀有助於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

漢語言的傳播有幾千年的歷史,怎樣使一代又一代的新人掌握它,傳統的語文教學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熟讀成誦”、“讀書百遍,其義自現”,這些蘊涵着語文教學客觀規律和經驗總結都強調一個“讀”字,可見“讀”的重要性。

1、學生在朗讀文章時,把書面語言還原爲口頭語言,他們就如同站在作者的地位,替作者說出這一番話。反覆的讀,把文章讀得越好,學生就越能體會作品的思想內容並受到感染,這時,作者的語言就真正地化爲學生自己的語言了。

2、朗讀是學習作者語言文字最重要的途徑。朗讀的過程,是讀者一邊讀,一邊揣摩的過程。與默讀不同,默讀的主要目的是理解和思考,而朗讀則要一字一字地讀出來,讀到爛熟於胸的程度時,文章中使用的詞彙、句式、表達方法就能被讀者消化、吸收,最後增加到自己的語言儲備中去。

3、朗讀和背誦能積累和豐富學生的語言,對培養學生敏銳的語感是極爲有益的。大聲、反覆朗讀能夠使大腦皮層留下深刻的印象,使記憶能夠在大腦里長久儲存,培養學生敏銳的語感,積累豐富的語言文字,可爲學生寫作文、修改病句打下一定的基礎。

三、朗讀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

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有感情地朗讀正是進行情感薰陶的最佳手段。朗讀時,語氣的輕重、語調的高低、語速的快慢,加上情感的起伏迂迴,從而把課文讀“活”,讓課文的內容就像播放動畫片一樣,吸引學生的眼球,增加學生的理解。它最大限度地撥動學生的心絃,使其產生強烈的共鳴,獲得極美的藝術享受。而文中的情感審美因素也會自然而然地向讀者釋放,猶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從而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真、善、美的薰陶。

既然朗讀在教學中發揮着那麼重要的作用,那麼我們在教學中應該怎樣加強朗讀呢?我認爲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入手:

一、教師的朗讀指導要到位。

學生在朗讀時,剛開始很難做到將朗讀的理論知識,完美地運用到實際的朗讀當中。或者,對一文章分析不夠準確,本來需重音的地方,結果卻忽略掉了,本來應該激昂的部分卻讀出了憤怒的情感等。這時,教師的指導就非常有幫助了,並且在學生朗讀到位時,適當地提出表揚和鼓勵,學生的興趣和自信心也會大大提高。記得在教學六年級《19、怒吼吧,黃河》那一課,讀到光未然在窯洞裏讀他寫的歌詞時,作者用了這樣的一段文字描寫他的朗讀:他的聲音時而鏗鏘有力,充滿激情,如同噴薄而出的朝陽;時而低迴婉轉,無比哀傷,如同暴風雨中折翅的小鳥;時而行雲流水,歡快流淌,如同黎明中穿過霧靄的林間小溪;

時而氣勢雄偉,蒼涼悲壯,如同那濁浪排空的怒吼中的黃河……朗讀時,我指導學生用抑揚頓挫的語調去朗讀這段文字,把光未然的那種激昂、哀傷、歡快、悲壯的感情,深入到學生的感情世界裏,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美的薰陶,並且進行情感價值的教育。

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我們還可以根據課文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讀書,如:閱讀、疑讀、重讀、精讀、齊讀、分角色讀等這幾方面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

二、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

朗讀是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在課堂上要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至於每課書要讀多少遍,每節課要讀多時間要因人而異,因課而異。教師要把課堂上本應屬於學生的時間還給學生,一些教師朗讀水平高,在課堂上自己讀的遍數多,用的時間長,擠掉了學生的讀書的時間。要讓學生也能像教師那樣投入情感充分地讀一讀,教師還要下決心把過去過多的講解和問題壓下去。要給學生增加讀的時間,現在的課堂上,教師的話太多,許多一講就懂,甚至一讀就懂的往往要講好幾遍,學生讀的訓練得不到保證,就更談不上體會感情了。

現在很多學校都設有晨讀,但是很多老師往往因爲趕課的原因擠掉了學生的晨讀課,我自己也深有體會,但希望這一點能儘早地糾正過來,給學生充分的朗讀時間,去體會朗讀帶給他們的樂趣。

三、加強對課外閱讀的指導,從而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指導與訓練學生朗讀,不僅僅侷限在課堂上,還要加強課外的閱讀和指導,這是課堂的延伸和補充。兩者之間能起到相互協調,融爲一體,相輔相成的作用,同時還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教師可以佈置課文讓學生在課外閱讀,也可以佈置一些學生能理解的,有意義的課外讀物,通過多種渠道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課外閱讀作業教師要認真檢查和指導,並及時反饋,使學生在閱讀中不斷產生新的興趣,有新的提高。

在加強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指導時,我結合了本學期學校圖書室開放的特點,適時給學生布置課外閱讀的的書籍。

總而言之,朗讀在語文教學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對學生朗讀的培養需要我們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有計劃、有目的,還要有耐心地去規劃,去完成,使學生在朗讀中領悟、品味、吸收語言,從而不斷地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學好語文十大習慣: 篇二

一、熟讀、背誦的習慣。

二、閱讀優秀課外讀物的習慣。

三、推敲語言文學的習慣。

四、積累語言材料的習慣。

五、記日記的習慣。

六、規範地書寫的習慣。

七、專注地聽人說話的習慣。

八、說普通話、說話文明得體的習慣。

九、勤思考、愛質疑的習慣。

十、勤查工具書的習慣。

獨立的、有創意的閱讀能力是閱讀教學最基本的目標 篇三

一、提問對話法

閱讀教學過程是一個對話過程,教師的提問在教師的教與學生學之間架起了一條通道。提問的積極作用在於:引發學生的認知矛盾,激起學生從事有一定難度的智力勞動的興趣;給學生的思考提供“支架式”的幫助,將學生個人的思考或集體的討論引向深入。例如:《詹天佑》一課中,師問詹天佑的品格特點,學生要想回答出這個問題,就需要在原有認知的基礎上,對課文的情節和結構作出綜合的思考和判斷。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巧設問題,所提出的問題要有適當的難度。對於勇於回答問題的學生和回答正確的學生,教師要給予表揚,對於回答錯誤的學生和怯於回答問題的學生,應給予真誠的鼓勵和熱情的幫助。

二、整體感悟法

首先,引導學生了解課文的全局,促成原始感悟。語文教師應當讓學生明確瞭解文章是誰寫的,什麼時間寫的,在哪裏寫的,爲什麼寫,寫的是什麼內容,用什麼方式寫的,寫得怎樣等等這一系列關乎課文全局性的問題。在熟悉文本內容之後,就會產生一種最初始的感覺,爲了促成這種原始感悟,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啓發學生形成和捕捉自己原始感悟的問題,如:你是否同意作者的思想觀點和情感態度?這篇文章讓你感觸最深的地方是什麼?讀過文章後,你最大的收穫和最大的疑惑是什麼?在評說階段,讀者就應當盡力從文章中退步抽身,以冷靜的頭腦去思考和概括讀物的內容意義和表達形式,形成自己對讀物的獨特見解和體驗。

三、理清思路法

閱讀教學目標中明確提出:“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閱讀首先要達到真正的理解。而達到真正的理解,自覺地注意思路的開展是重要的方法之一。“思路是一個比喻的說法,思想從什麼地方出發,怎樣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後達到這條路的終點,都要踏踏實實摸清楚,這就是注意思路的開展”。要讓學生在練習讀和寫的時候,自覺地注意思路的開展。下一句跟上一句怎麼連上的,某一句跟前面哪一句有關係,某幾段從前面哪幾段分派出來的,諸如此類,要讀懂一篇文章,必須先理清文章的思路,否則,讀多少篇都是糊塗的。

四、言語分析法

言語分析法建立在細讀課文的基礎上,綜合運用語言、修辭、邏輯、心理、語境、語體等相關知識和方法,對課文的詞語、句子、句羣、段落、篇章等語言單位進行語言分析,旨在說明作者爲什麼要用這樣的語言形式去表達這樣的內容,對於所表達的內容而言,這些語言形式爲什麼是最恰當的。言語分析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語感。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舟》中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其中的“綠”字,千百年來一直爲人們所稱道。言語分析法不僅應當說明這個字在描繪時令、狀態上的功能,而且還應該追溯詩人當年執筆行文爲什麼先作“又到”,又作“又過”、“又入”、“又滿”,但都認爲不好,最後才換定了“又綠”,在讀者的眼前出現一片江南春草的景色。這樣我們就深入到詩人的執筆行文時的動態思考教程,更能夠理解詩人字斟句酌的匠心。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勾畫出自己閱讀時感覺到的美詞、佳句、重點段落、要點、疑點等等,再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進行言語分析,最後讓學生進行模寫。

        總而言之,朗讀作爲一種有聲音的語言藝術,對於國小生的語文學習而言至關重要,朗讀的水平會直接影響一名學生語文素養的高低。因此,國小語文教師在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時,需要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策略,循循善誘,精心設計語文朗讀的教學方案,使學生在課堂的學習中,充分體會到朗讀的樂趣,感受到朗讀的魅力,從不讀到願讀,從願讀到會讀,從而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培養學生具有獨立的、有創意的閱讀能力是閱讀教學最基本的目標。根據不同的閱讀目標和內容、學生不同的閱讀心態,選擇適當的閱讀教學方法,以達到不斷提高學生閱讀效率的根本目的。

語文教學方法有哪幾種 篇四

現代語文常用教學方法

(一)閱讀法(朗讀、默讀、背誦)

(二)講授法(講述、講解、講評、講演、複述、講讀、講練、說書法);

(三)對話法(問答、談話、討論、辯論)

(四)實踐法(觀察、調查、訪談、參觀、實驗、考察、考證、遊戲、交往、旅遊、實習、見習、練習、作業等)

(五)電教法(照相機、幻燈機、投影機、錄音機、廣播、電視、電影、錄相機、語音實驗實、電腦、網絡、多媒體)

(六)研究法(問題—解決式;課題—探究式;實驗—論證式)

(七)自學法(自學—輔導式)

語文課上那些最有效的教學方法

一、手把手教寫漢字

研究寫字教學好幾年了,目前,還沒有找到比“手把手教”,更爲有效的方法。如果有老師的字寫得不好,或者說她捨不得下功夫,沒有彎下腰去,手把手地教孩子。基本可以斷定,班級中的孩子,書寫一定不怎麼好,至少不會又快又好。“放鬆”這種細微的技巧,以及正確的書寫姿勢,真的不是教師講解,學生就可以掌握的。每節課,都要留一定的時間,讓孩子書寫。教師今天教幾個,明天教幾個,一個星期,來一個輪迴。當然,個別比你寫得還好的,就不要去教了。一個學期,近20個輪迴,絕大多數的孩子,書寫都會大有進步。

二、一句句教讀課文

不要老是讓學生自由讀、齊讀、賽讀、合作讀……你有沒有發現,出彩的永遠都是那幾個語言天賦比較好的孩子。剩餘的大多數,原地踏步,不斷重複,二沒有提升;少數幾個,到了國小畢業,六年時間,還不敢張嘴大聲讀書,別說正確流利有感情了。最好的辦法,是教師帶讀課文,一句一句、甚至半句半句地教。當然,如果你班的孩子懶惰,不肯出聲音,可以讓全班站起來,誰的聲音響亮,可以先坐下。教師一邊教,一遍拍那些讀得好的同學的肩膀,示意他們坐下。你會發現,所有的學生都在讀,都在大聲朗讀,他們會模仿你的聲調、你的氣息、你的韻味、你的感覺……天長日久,他們就有了你朗讀的狀態,逐漸超越了你。堅持一年半載,我敢肯定,你們班的孩子,個個都是朗讀的高手。

三、背誦優美段落

不要把課堂肢解爲無數細小的碎片,頭緒繁多,做不出成績。不要把背誦的任務全部放在課外。課堂上,要留出大塊的時間,讓孩子背誦。背誦一段話,真的不是三五分鐘就能解決的問題。我還是希望教師可以一句一句地教,教順了,帶着孩子們理清線索,列一張思維導圖,按圖索驥,學生就能很快背誦下來。記憶力的習慣,是需要培養的;記憶力,是需要打磨的。長時間不訓練,就像刀生鏽了,也就報廢了。當然,最好是老師和學生一起背誦。挑戰老師,學生會更有興趣。

四、經常聽寫生字詞

生字詞的聽寫,至少每天2次,家裏一次,學校一次。當然,每次聽寫的數量,可以適當少一點,八個、十個都可以,複習的時候,可以更多一點。最好能有所選擇,挑選學生容易出錯的字詞,反覆聽寫。要經常抽錯別字多的孩子,到黑板上書寫,對他們是一種激勵。聽寫後,立即改錯,哪怕接下來進行課文內容教學。改正錯別字,比其它事情重要得多。會就是會,不會就多寫幾遍,甚至造個句。一個經常寫錯別字的孩子,學習成績能好麼?

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些被冠名爲“灌輸”的教學方式,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面向全體學生,每個學生都必須動起來。這些方法,所訓練的,是學生的聽說讀寫基本功。基本功的訓練,是不需要過多的新理念、新方法,需要紮實的訓練和持久的耐力。沒有紮實的語文基本功,你讓的書讀得再多,再能言善辯,哪怕是胸藏萬卷、口吐蓮花,也不過是繡花枕頭而已。你會發現,到了關鍵時刻,孩子們所學習到的那點方法、技巧,統統拿不出手。

曾有人評價我——你是把少得可憐的知識,運用到極致的人!我贊同。當然,我不以知識少爲榮。但是,能把知識充分運用,確實是需要紮實的基本功的!不然,你所學的知識,永遠都僅僅是知識。

語文教學方法有哪幾種 篇五

內容摘要:

“書聲琅琅”是一堂好的語文課的重要特徵之一,《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國小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國小語文朗讀方法主要有:表演式朗讀、競賽式朗讀、配樂朗讀、邊朗讀邊想象、聯想。

關鍵詞:例談國小語文朗讀

“書聲琅琅”是一堂好的語文課的重要特徵之一。蔣仲仁在《略論朗讀與背誦》中指出:“就學習語文來說,朗讀最重要,可以說,不朗讀,不出聲朗讀,光靠看,光靠瀏覽,是學不好語文的。”《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下面談談我在教學中的一些做法:

一、表演式朗讀

(一)分角色表演式朗讀。即先讓學生讀文本里描述的不同角色,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演一演,讓他們走進文本,用繪聲繪色的朗讀,形象貼切的表演,把文本中所描述的情境展現出來,讓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如《狼和小羊》《狐狸和烏鴉》等生動有趣的課文,都可以採用這種朗讀方式。《狼和小羊》中雖然只有兩個角色,但這課文情節生動,對話豐富,是非常有利於採用這種方式朗讀。可以三個同學爲一組,一人演狼,一人演小羊,一人當作者,在反覆練習的基礎上再到臺上來表演。分角色表演式朗讀能增添課堂教學情趣,加深學生對文本情境的體驗。

(二)動作表演式朗讀。即讓學生邊朗讀邊做動作,使很多簡單易懂的課文不需教師過多地講就能理解;一些難理解的課文采用這種朗讀方式也變得好理解了。如《鹿角和鹿腳》的第二自然段,作者連續用“撒腿逃命”“飛快地蹬地”“拐彎”“奔跑”等動詞,把小鹿看見一隻狼後拼命逃跑的過程描寫得非常形象。爲了加深學生對這一段的理解,特別是針對“撒腿”“蹬地”這兩個詞,我讓學生一邊做動作,一邊朗讀。在做做讀瀆中,學生加深了對文本的感悟理解,也很容易就領悟了“撒腿”“蹬地”這兩個詞。

二、競賽式朗讀

學生都喜歡參加競賽,而且都希望自己在競賽中獲勝。因此,我在班上開展了“誰是朗讀大王”的比賽活動。我先給每個學生充分的時間準備好朗讀的內容,然後提出要求:聲音響亮,有感情,最好加上適當的動作,態度大方、自然。目的是讓學生人人蔘與,做好充分的準備。比賽時,我將學生的朗讀現場錄音,然後放給他們聽,讓全班同學當評委打分,評出“朗讀大王”。

在準備、比賽、評價的過程中,學生的朗讀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而且極大地調動了他們朗讀的積極性。這種活動也可以在每堂課的朗讀教學中即時進行。首先讓全班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然後請願意讀的學生站起來讀;告訴學生,如果你要挑戰別人,你就站起來讀一讀;最後再沒有人來挑戰,剩下的一個就是“朗讀大王”。爲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朗讀大王”的名額可多一點。這種即時進行的朗讀比賽還可以實行個人和小組相結合的方式。具體做法如下:首先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然後把全班分成四組,每一組選出一個代表,其他同學一起幫代表出主意。爲了使自己組得到好名次,同學們積極性很高,有的給代表在書上做記號,有的給代表示範讀,有的提出改正意見,忙得不亦樂乎。爲了使更多的學生都有機會參加,我規定,每次派出的代表不能重複。到規定的時間,代表到講臺上來參賽,其他各組同學爲他打分。爲了保持公正,自己組不能評自己組。

三、配樂朗讀

音樂的旋律和節奏最能撥動學生的心絃,引發強烈的審美共鳴。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朗讀課文時,創設情境,放些與文本內容相適應的背景音樂。

例如:朗讀立意歡快的課文《寫給雲》時,我配以輕鬆活潑的歌曲《一朵花中的雲》;朗誦描述風光無限的課文《春》時,配以《春江花月夜》的曲子;朗讀豪邁奔放的課文《長征》時,配上一首雄壯激越的《解放軍進行曲》。以此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以情激情,感染學生。學生在與課文相匹配的情境中習得了知識,融入了課文的情感中,從而更深入走進文本之中。

四、邊朗讀邊想象、聯想

想象和聯想是形象思維的主要形式。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展開豐富的聯想與想象,努力激起學生對於作品內在意境美的再創造,使文中描寫的情景像電影畫面一樣一幕幕地從學生腦海中映過。這樣,學生對於作品思想內容的把握就會更加深入,對於文章語言表達形式的領會就會更加深刻,就會從中受到真的啓迪、善的教化、美的薰陶。尤其是朗讀詩歌和一些優美雋永的散文,學生通過聯想和想象,可以把文本中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籠統的描述具體化,把省略的情節明朗化。

如教學《山雨》一課時,教師可利用投影,讓學生想着去感受柳枝的輕柔、桃花的嬌媚、田野的碧綠、小朋友的可愛、春雨的潤物細無聲……學生們從心靈上受到感染,讀時就特別人情人境,從讀書聲中找到了山雨的影子、山雨的力量,進而培養了豐富的想象力。

朗讀是一項技能技巧,是一種藝術再創造活動。朗讀技巧的習得、掌握和運用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通過長期的實踐,不斷的反覆的訓練,才能熟中生巧。爲了避免單調、枯燥,朗讀形式應儘量多變,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強化讀的環節,可以把學生帶人到文本的情境,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把握。

最常用的語文教學方法 篇六

一、故事仿寫法:

順從國小生愛聽故事的特點,選擇短小、通俗、有意義的小故事,講給學生聽,然後讓學生複述,再練習寫出來,只要能寫出大致內容就是成績了。學過的故事性課文,像《司馬光砸缸》、《烏鴉喝水》等,也可以讓學生仿寫。

二、實事記敘法:

寫學生親耳聽的,親眼見的,親身經歷的事。當然,最初要選擇最簡單的練習,以後根據年級不同逐步加深。如:課堂上一個學生說:“老師,我方格本不夠用了。”另個學生說:“老師,我借他一本。”再如一個學生拾到一角錢交給了老師……這些零瑣小事兒,多數學生不但能說明白而且能寫清楚。教者也可提供材料,鄰居家的豬到你家偷吃豬食,被你家小花狗給咬跑了,突出小狗的可愛特點;天突然來雨,你或別人把李奶奶曬的被子收回去了,突出人物的品質特點,等等。

三、縮寫課文法:

國小課文,一般都淺顯易記,具有較強的故事性、趣味性。讓學生在複述的基礎上,練習縮寫,不算高不可攀。如《小猴子下山》,寫出小猴子下山後幾次做什麼,怎樣做的,心情怎樣,就算可以了。

四、創設意境法:

按教者事先考慮、準備的,在學生面前,展現一件簡單明瞭的小事兒,接着讓學生複述或寫出。如:一次教師給學生髮課外書,發完少了兩本,就讓學習委員到備課室找,結果,她在半路上拾到了。於是,馬上讓學生動筆。這樣做學生感到有興趣,有話寫。

五、字詞擴寫法:

低年級字詞任務較重,可隨時結合字詞教學,進行擴寫詞語,擴寫句子,擴寫一段話,乃至一段短文的訓練。儘量做到:聯想豐富,有進步意義,內容完整、語句通順。如:教“嚇”字,組詞(嚇一跳)擴句(他把小力嚇一跳),擴寫一段話(小力走到教室門口,剛一推門,小軍躲在門裏,故意“嗷”地一聲,把小力嚇一跳,倒退幾步摔個筋斗。上課時,小力告訴了老師。老師把小軍批評了。小軍紅着臉說:“我再也不這樣做了。”)

六、觀察實物法:寫靜物,要從“摹形”和“傳神”兩個方面着筆。“摹形”就是描寫物體的大小、形狀、顏色、質地。“傳神”就是描寫物體內在的神態,可以說明物體本身的意義或者抒發作者對物體的感情,從而引起讀者的共鳴或聯想。

七、看圖聯想法:

在“看圖說話、寫話”的基礎上展開聯想,使圖前、圖中、圖後的情節融爲一體。要注意以下四點:

⑴看懂圖意;

⑵弄清題目規定的寫作要求;

⑶依據要求,結合看圖,確定寫作重點;

⑷在寫實的基礎上展開聯想。如教第四冊語文《杭州西湖》這幅圖時,可啓發學生說:“假設你此時在西湖岸上,能看到什麼?心情怎樣?”再把這些問題連在一起回答。教者可口述範文片段,最後學生複述、仿寫。

八、講說結合法:

把講讀課文和說話練習結合起來。通過講讀促進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在深入理解的基礎上練習口頭複述能力,這是把理性知識(或課文知識)轉入實踐運用的範例,是語文課與作文課緊密結合的嘗試。如:講《小蝌蚪找媽媽》、《松鼠》之類的課文,可用十分之六的時間講讀,十分之三的時間練習說話,十分之一的時間機動使用。敘述小蝌蚪的外形特點,游水嬉戲的情形;青蛙的外貌,生活習性;蝌蚪變成青蛙的生長變化情況。仿照《松鼠》的寫法,敘述公雞、大鵝、小狗等動物的外形,生活特性,用途或作用。

九、古詩改文法:

在學好古詩字、詞、義等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試探改寫成文,是訓練學生作文能力的好機會。因爲古詩中有人有事、有景有物,把這些現成的材料組織成文,能培養學生的豐富想象力,能訓練學生布局謀篇的作文技巧。

十、仿寫作文法:

現成的作文資料很多,教師可把適應學生仿寫的作文讀一篇。然後讓學生根據頭腦中的記憶仿寫。可分兩種,作文能力差的仿寫範文中的原有事物,作文能力強的可聯想其它類似的事物。如:一次作文課,讀一篇篇幅短小的作文《奶奶笑了》,寫的是孫女小英,在天突然來雨的時候,主動給到市場買菜的奶奶送傘的事。少數學生可照原事寫,多數學生可寫自己爲親人做的實事。這就素材多了,可寫冷天,給爸爸送帽子;可寫媽媽在地裏扒玉米,自己在家做飯;可寫幫爺爺澆小樹……

以上十法,只是列舉了低年級啓蒙作文的部分訓練方法,旨在給老師們提示個訓練方法的思路。只要結合低年級教學實際,善於思考,定會發現更多更好的低年級啓蒙作文訓練的方法。

語文教學方法有哪幾種 篇七

一、讀寫結合要講求實效

新課標下的國中語文教學比賽,一位老師在教人教版的《雲南歌會》,在引導學生分析課文內容,感悟文章情感之後,老師要求學生進行肖像描寫,描寫一位老師或學生,同學們在聽了描述後,要知道描述的是誰。爲了讓學生有一個可模仿的範例,老師用多媒體展示了兩段肖像描寫:一是課文《雲南歌會》第三段中的內容,一是課文《邊城》(節選)描寫翠翠的一段話。從實際情形看,訓練的目的沒有達到。學生沒有按老師提供的材料仿寫,而是隨心所欲地按照自己所想來寫。

利用適宜模仿的課文進行片段練習,或者整文章的練習,是一種教學常態。只要把握得好,就可以收到實效。但是我們不能圖形式、走過場,爲讀寫結合而讀寫結合,而不管課文內容是否適宜模仿。模仿對象沒選好,不僅達不到訓練的目的,反而浪費時間。上述那位老師所選的兩個片段均不適宜八年級學生模仿。《雲南歌會》第三段描寫的肖像不是某一個具體的雲南婦女,而是臉譜化的肖像。《邊城》(節選)中沒有一處純粹的關於翠翠的肖像描寫。如何描寫,老師也沒有加以分析指導,這讓學生感到有點爲難。很顯然老師的教學目的難以凸顯,教學實效也就大打折扣了。讀寫結合,要看讀的和寫的能否結合,不能結合,不可勉強;能夠結合,要尋找二者的最佳契合點,還要注重方式方法的指導。

二、分析文本勿離開語境

聽一位老師執教《山居秋暝》一課,老師引領學生分析大多很到位,師生互動,教師點撥,都不錯。但是老師對“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的分析則有點牽強,說是詩人關心勞動人民的疾苦,體現了詩人的悲憫情懷,希望同學們也要學會關心勞動人民。

韓愈在《師說》中指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在傳授知識、培養學生能力的過程中,別忘了對學生的情感薰陶和價值觀的培養。這要求老師在具體的教學中,注意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不能不顧實際情況機械地進行。《山居秋暝》是古代描摹山水的名,作者描繪了充滿詩情畫意的意境。這兒既有環境的美,也有人物活動的美。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描繪的是一羣村姑洗罷衣服踏月歸來,順流而下的漁舟划槳的聲音打破了夜晚的寧靜。詩人要寫的是一羣無憂無慮、勤勞善良的人們。描寫這樣一幅純潔美好的生活場景,與詩人要表達的情感有關。類似此詩的描寫在唐詩中不乏其例。但是,硬要從上述詩歌中分析出詩人對勞動人民生活疾苦的關係,詩人具有悲憫情懷就有些不當了。不是說古詩中沒有這種詩,有代表性的莫過於詩聖杜甫的詩歌,他的《三吏》、《三別》、《茅屋爲秋風所破歌》等,都充分地體現了這種情懷。

我們不但要對學生進行思想情感教育,還應教會學生從課文中自覺接受這種教育;還應教會學生深入到課文的本質之中,從不同的內容中感受不同的情感。千萬不能從任何課文中都能讀出關心勞動人民、熱愛勞動人民的情感來。

語文教學方法有哪幾種 篇八

講述法

講述法是教師用口頭語言直接向學生描繪事例、論證事理的一種傳授知識的基本方法。它以教師的敘述和說明方式達到教學目的。它是傳統的教學方法,也是廣爲採用的方法之一。

它的長處是:可以傳授新知識,並保持系統性和深刻性;教師可以通過簡明的語言講清問題,保證教學時間的經濟有效,而且簡便易行。缺點是:它使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狀態,不利於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

適用的場合主要有:學習課文之初,需要交待學習目的、範圍、要點和要求時:介紹作家作品及背景或相關課外知識時;分析課文中的某些重點、難點時;補充教學所必須的各種材料時。

講述法的運用要點是:

1、講求知識的系統性、科學性、嚴整性和思想性;

2、講述內容集中、凝鍊,中心明確,重點突出,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扣住特點和關鍵點;

3、語言準確、簡明,感情起伏恰當,條理清晰,深入淺出;

4、注意給學生留有充分思考的餘地;

5、既體現教師主導作用,又要兼顧學生主體功能,突出語文能力培養的目的。

問答法

問答法是以師生的對話形式進行教學的方法,也稱談話法或提問法。在語文教學中,以問題爲中心,主要通過教師提問,學生答問,或學生質疑問難,教師引導學生解疑的對話形式,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是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有效方法之一。

問答法有利於喚起注意,活躍思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求的良好學習習慣;有利於訓練口語表達能力;有利於教師及時獲得反饋信息,提高教學效率;有利於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從而達到教和學的和諧統一。問答法的弱點是:教師所提問題不可能適合所有學生的理解程度,每次的問答只限於少數人的對話,多數人則處於消極狀態,對此應注意避免。

問答法的運用要點是:

1、注意考慮所提問題的意義、價值和啓發性;

2、提問要大小得當,()多少適量,難易適中,符合學生思想水平和實際能力;

3、提問應緊扣中心、重點、難點、疑點、關鍵詞語和句段,並使問題系統連貫,合乎邏輯順序;

4、語言要簡明;以思考性問題爲主,記憶性問題爲輔;

5、要面向大多數及全班提問,必要時,可將問題分爲上中下三種水平,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答問的機會;

6、注意對答間給予全面評價,要鼓勵多於批評。

講解法

講解法是以解釋、解說和說明等方式教授語文知識的一種基本教法,多用於講解課題,解釋字詞,解說概念,破譯文言句段或一些較複雜問題。它是傳統的教學方法,也是廣爲採用的方法之一。

講解法的長處和短處與講述法的長處和短處近似。當講述不足以說明事物內部結構或聯繫時,就需要進行講解,因而,在教學中它們經常結合運用。

講解法的運用要點是:

1、講解內容要體現重點,用語簡潔明瞭,既要有科學的解釋,又要有系統的概括;

2、對含義隱微的字詞或其它內容,要鑑別分析,使學生易於接受,印象深刻;

3、對關鍵句段內深蘊的寓意,務須抓住要點,緊扣中心,既要深入剖析,又要淺顯明白;

4、講解應根據教材分清主次詳略,輕重緩急,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

討論法

討論法是在教師指導下,通過以學生爲主體的集體對話和互相商量,進行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多向的信息交流,藉以實現語文教學目的的一種基本教法。

討論法多用於解決課文中的重點、難點和疑點。其價值在於從根本上改變了以教師爲中心的課堂教學結構,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了民主教學思想,學生在活躍的氣氛中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彌補了獨立學習的不足,同時也有利於增強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評判能力和論辯能力。

討論法的指導要點是:

1、討論前,教師應選擇確定有價值的論題,並向學生提出具體要求;指導學生圍繞論題蒐集資料或寫發言提綱;

2、討論進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各抒已見,虛心聽取他人見解,作出正確評判,修正自己的觀點,充實自己的論據,同時注意發現問題,及時引導學生就論題的實質及關鍵點展開辯論,因勢利導,深化討論內容;

3、討論結束時,教師應及時作出評判性總結,並據實際需要提出進一步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討論法有同座討論、小組討論、全班討論等不同的規模;還有專題性討論、析疑性討論、欣賞性討論等不同的性質。它可以在教學的各步驟中運用,要從實際需要去考慮上述各點,特別應注意防止熱熱鬧鬧,流於形式。

練習法

練習法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掌握知識、技能和形成習慣的方法,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之一。它能幫助學生把知識化爲技能,把技能化爲熟練技巧,進而獲得聽讀說寫的能力和方法,養成聽讀說寫的習慣,使學生取得多方面的適應性。但它只能是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使用,主要目的在於鞏固所學知識,有時也可以起到擴展知識的作用,這就需要與其它教學方法結合起來使用。練習法有利於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但不可過多使用,應注意避免不必要的負擔。

練習法的運用要點是:

1、要注意引起學生練習的興趣,激發學生練習的自覺性;

2、練習的內容要相對集中,有重點,難易適當,注意練習形式的變化;

3、練習要在單位時間內求得儘可能高的效率和儘可能好的效果,須注意使練習的次數達到一定的量;

4、練習的佈置應照顧到學生學習的差異,使練習對每個學生都有實在的促進。

上述幾種基本的教學方法,各有自身的特長,要使它們在語文教學中得到科學的、恰當的運用,教師除熟練掌握這些基本方法的運用要領外,還需深入研究與之相適應的各種教學方式,熟知方法內部的相關因素。然後纔有可能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使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出各自的特長。

語文教學方法有哪幾種 篇九

在國小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古詩。因古詩的作者距今年代久遠,其社會歷史背景學生不易理解,故在體會“詩情”方面頗有難度,不少古詩課都上得死氣沉沉,從理解詩意到背誦到默寫,對大多數學生而言,不過是機械地“操作”過程,學生並未真正理解詩意。

在近十年的國小語文教學中,我對古詩是情有獨鍾的,每次課上學生也是反應熱烈。因此,我願將自己教學古詩的一些體會在這裏與各位同行交流,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評指正。我所選用的教材是第11冊第三單元第六課《古詩三首》,三首詩分別是《暮江吟》、《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贈汪倫》。

一、興趣,從預習開始

課堂教學應是在師生的協作中達到其目的,學生課前的預習則是課堂教學的前奏。興趣,往往從這裏開始。安排預習內容要使學生感到有新意,因此,我採取了“中央擴散”的方式。所謂中央,即是教材的核心,我要做的就是在預習中讓學生初步接近核心,而後帶着這種初步的認識進入到課堂教學中去。

我安排的預習題是:

1、《暮江吟》中哪兩句是寫景的,寫的是什麼樣的景?哪兩句是抒情的,抒發的是什麼樣的情?(我爲詩確定的核心是:借景抒情)

2、《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有兩句詩經常爲人們所傳誦,請指出是哪兩句?如何理解?(核心是:思鄉之情)

3、《贈汪倫》中有兩句用了對比的方法表現了李白與汪倫的情誼,請問是哪兩句?如何理解?(核心是:語言樸實,情感真摯)

顯而易見,對三首詩的核心處理各不相同,《暮江吟》側重於詩的風格,《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則旨在突出情感,《贈汪倫》則偏向於寫作手法。這樣做一方面是扣住詩的特點,另一方面則是從激發學生的興趣點出發考慮的。讓學生帶着不同的問題去預習三首詩,當然比讓學生用“理解詩句”這一種方法預習三首詩有趣得多。

二、設問引入,妙趣橫生

在學習《暮江吟》時我是這樣引入的:小明是個喜歡文學的孩子,他非常喜歡唐詩。小紅同樣是個文學愛好者,所以兩人常在一起聊天。有一天小明對小紅說:“唐詩是中國古代詩歌中成就最高的,其中以李白、杜甫的詩爲代表。今天,我講一個李白和白居易賽詩的故事……”這時,小紅打斷了小明的話:“對不起,你弄錯了!”請問,小明錯在哪兒呢?

由於這一問題涉及到的是兩位詩人的生辰、卒年這些細節問題,所以多數學生恐怕答不上來,實際情況也是如此。然而,故事性的敘述及設問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懸念在這裏發揮了作用。這時我再告訴他們答案:李白出生於公元701年,死於公元762年。白居易則於公元772年纔出生,兩人生活在兩個時代,是見不着面的。之後再引出《暮江吟》。

在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是這樣引入的:小明在小紅的幫助下糾正了自己知識上的錯誤,知道李白與白居易不在一個時代,於是他又接着說:“白居易的詩通俗易懂,流傳下來的詩有1914首。不過比起杜甫來,他就不行了。杜甫多才多藝,不僅能作詩,而且懂音樂、繪畫,他的詩和畫被譽爲‘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時,小紅又指出了小明話中的錯誤。同學們,小明錯在哪裏了?(“杜甫”應改爲“王維”)這樣做,一改作者及其所處時代背景的介紹照本宣科的架式,使學生興趣盎然,注意力集中。

語文教學方法有哪幾種 篇十

一、單元整體教學

單元整體教學法是以教材自身編排的單元內容爲整體,通盤考慮這一組課文的教學。強調突出每種課型(講讀課、閱讀課、獨立閱讀課和基礎訓練)的特點和作用,使學生把在講讀課中獲得的讀寫知識,運用到閱讀課和獨立閱讀課中去,使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得以切實提高。運用這種教學方法,要着眼於以下四個方面:

1、視單元爲整體進行備課。教學之前,應從全冊教學總目標出發,通覽全組教材,明確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和它在本冊所處的地位和作用,理清本單元訓練重點在各課文中的教學要求和要達到的教學目的。

2、弄清各單元之間的內在聯繫,結合各類課文的特點,設計好教學結構。如第十二冊第五組課文的訓練重點是“觀察要細緻”,這是側重於寫的訓練,它與第四組側重於讀的訓練“要注意文章的細節”緊密聯繫。此外,它與前幾冊內容(如第八冊中的“注意觀察周圍的事物”和第十冊中的“靜態和動態”)也有內在聯繫。因此,教學時,既要注意全冊讀寫訓練項目之間的橫向聯繫,也要注意與前幾冊讀寫重點訓練項目之間的縱向聯繫。做到前後的知識內容逐步深化,不斷提高。

3、總結學習方法,建立語文知識間的內在聯繫。一個單元各類課文的教學,如果在學完之後不從整體上加以總結概括,學生所獲得的知識則是零散的。這不利於發揮單元整體教學的功能。因此,應在教完一個單元的課文之後,以“讀寫例話”的內容爲線索,複習該單元重點訓練項目,加深印象,提高運用的能力。

4、知識遷移,課外延伸,促進能力的全面提高。除在課內抓好各單元的讀寫重點訓練外,還可開展豐富的學科課外活動,加強課外閱讀指導,爲學生提供更多的閱讀機會和寫作素材。

二、變序教學

這種教法不是按教材內容結構的先後順序進行講解和分析,而是採用“切入式”、“逆推式”(倒置法)等變序形式教學。其特點是單刀直入、直奔文章的中心,克服平均使用力量的弊端。這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利於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有利於節省教學時間,提高課堂效率。

這種方法一般適用於中、高年級的教學,運用時,要從課文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的實際出發,抓好以下幾點。

1、從文章的中心句入手,變序講讀,返析前文,悟出其中的道理。如《我的戰友邱少雲》(第11冊),先讓學生找出最能表現他嚴守紀律的中心句:“邱少雲像千斤巨石一樣,趴在火堆裏一動也不動。烈火在他身上燒了半個多鐘頭才漸漸熄滅。這個偉大的戰士,直到最後一息,也沒挪動一寸地方,沒發出一聲呻吟。”然後,聯繫上下文進行分析: ①邱少雲在什麼情況下“一動也不動”?②他爲什麼要“一動也不動”?③這表現了邱少雲的什麼品質?

2、從文章的總結句或末總結性詞語入手,追根溯源,弄清前因,理解全文。如《草原》(第11冊)的最後一句“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教學時可緊扣詩句,逆向尋因,將各部分內容與結尾的詩句進行聯繫,弄清作者佈局謀的思路,體會其詩句“牽一髮而動全”的妙用,從中受到薰陶和感染。

三、整體閱讀

這種方法是從教材的整體出發,採用“從整體入手:分解導讀:再回歸整體”的三段式教法。它是閱讀教學的基本方法之一。

其課堂結構可分“整體感知:具體分析:總結深化”三個環節。第一步,要着眼於整體,開講後通過指導學生初讀課文,掌握梗概,對課文的內容有一個整體印象。在此基礎上,第二步應提出閱讀要求,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懂得學習的基本方法。然後,在教師的引導下講讀課文,剖析重點詞、句、段的內涵,使其爲突出文章中心這個“整體”服務。與此同時,又要從文章中心這個高度來探究作者是怎樣遣詞造句、佈局謀的,從中領悟其表情達意的寫作方法。第三步再回到整體進行強化訓練,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促成知識向智能的轉化。

這種講讀方法,既體現了國小語文教材(一課一事)的特點,也符合兒童由“整體:部分:整體”的認識規律。如《偉大的友誼》(第9冊)便可採用這種方法。首先,解題明確中心,初知這文章是讚揚馬克思和恩格斯之間的友誼是偉大的。繼而,逐段分析課文內容,弄清作者“總:分:總”的寫作思路:

最後,聯繫首尾段落,概括出中心思想。這樣教學,能與該單元的重點訓練項目“領會文章的中心思想”緊密聯繫起來,使學生循序漸進地領會什麼是中心思想,基本掌握概括中心的方法,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四、學導式教學

這種教法的特點是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學生的“學”上,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提高獨立閱讀的能力。其教學基本結構是“自學:解疑:精講:演練”。讓學生在讀讀、議議、講講、練練的學習實踐中學懂課文內容,並從中受到思想教育。

“自學”包括課前預習和課內自學;“解疑”包括提出問題、互相探討、教師輔導;“精講”包括對重點教學內容的分析講解和示範;“演練”包括課堂複習、作業練習或實際操作訓練。以上四個環節之間緊密聯繫,相輔相成,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結構。有人將它稱之爲“四步閱讀指導法”,即“設疑初練:劃批細讀:議思研讀:作練熟讀”;也有人稱之爲“四步自讀法”,即“初讀、細讀、精讀、評讀”。

例如,用此法教學《落花生》(第11冊)一課,第一步初讀課文,要求學生圍繞課後作業第一題默讀課文,複述課文大意。第二步細讀課文,提出以下自學提綱思考討論:

①這課文哪些地方寫得簡略?(種花生、收花生)

②哪些地方寫得詳細?文章的重點是什麼?(過收穫節、議花生)

③父親的話中包含了哪兩層意思?

④花生的哪一點是最可貴的?

⑤父親所說的花生像生活中的哪一種人?桃子、石榴、蘋果又像哪一種人?

⑥父親是用什麼方法來說明做人的道理的?

第三步圍繞重點精記,教師做提示點撥:

①父親作了幾次議論?(第一次用花生和桃子、石榴、蘋果作比較;第二次由花生的特點引申說明做人的道理。)

②作者借花生的特點象徵什麼?(象徵謙虛樸實、不計名利,不炫耀自己,樂於奉獻的人。)

③聯繫實際舉例說說生活中“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第四步練習鞏固:

①完成課後作業;

②選擇一重點突出,主次分明的短文,要求學生閱讀後說說它的主要內容。

五、情境教學

它是遵循“反映論”的原理,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創設具體生動的情境,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其分類有:

1、實體情境:即教師充分利用實物指導學生進行細緻的觀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感受和理解。此法尤其適用於中低年級語文教材中常識性課文的教學,如教材中涉及的山川日月、花鳥魚蟲等教學內容。如有條件,可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體驗認識,使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激發情趣。

2、模擬情境:教師根據講解的需要,可運用電教手段,如放幻燈和錄音帶,使學生獲得形、聲、色的直觀感覺;或出示相關的攝影、圖畫,再現教材中的情境;或根據課文內容,師生分角色進行表演,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這樣,能化靜爲動、化遠爲近、化抽象爲具體,寓教於趣,寓教於樂,提高教學效果。

3、語感情境:指教師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培養學生正確敏銳的語感能力,激發學生的思維和聯想,體會其情境。這裏所說的;“語感”,是指對語言的內容、感情和表現方法等的感悟。語感越強,對作品的藝術形象感受越深,也就越能體味作者的情感。

4、想象情境:即運用擴散思維的方法,啓發學生合理想象,揣摩作品中人物的心理,關注人物的命運,讓學生真正“進入角色”,強化感受,由“動情”到“悟理”。如教學《小音樂家揚科》(第11冊)時,末可設問:

①爲什麼揚科被活活打死後,還睜着眼睛?

②如果他還能說話,想說些什麼?

③假如揚科活着,生活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他的命運又會怎樣呢?這樣誘導,學生進一步認識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把感情體驗上升到理性認識。

六、快樂教學

這種方法是遵循人的認識心理特點,採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手段,使兒童在愉悅的情緒中獲取知識。它是根據英國教育家斯賓塞1894年提出的“快樂教育”思想而創造的。

近些年來,我國許多語文教師積極實踐,他們針對國小生天真活潑、好唱好跳的特點,注重挖掘教材自身蘊含的快樂因素,把“快樂教育”引進課堂。教學中可借鑑如下的做法:

1、根據教學目標,結合課題或課文內容,通過音樂、圖畫、錄相、表演、遊戲、實物道具以及繪聲繪色的教學語言,創設氣氛,以趣激學,使學生感到“課伊始,趣即生”,增強求知慾,激發學習的興趣。

2、針對兒童注意力不穩定,易動好玩的年齡特點,可做做“猜字謎”、“找朋友”、“打撲克”、“擊鼓傳花”、“開火車”、“送信”、“添筆組字”等教學遊戲。課堂中有動有靜,使學生保持旺盛的學習情緒。

3、結合學生好勝心強、勇於進取的特點,可開展“比一比”、“賽一賽”、“爭上游”、“插紅花”、“奪紅旗”、“當醫生”、“看誰先到知識宮”等課堂學習競賽,誘發學生的情趣,讓他們感受攀登之樂、成功之樂。

4、國小生大都善思好問,對周圍的新鮮事物有強烈的求知慾望。因此,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開展收集標本、集郵、參觀訪問、科學小實驗、小製作、歌詠、舞蹈、器樂、繪畫、棋類、球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