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高中化學說課稿【多篇】

高中化學說課稿【多篇】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一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上海市二期課改新教材高二化學的第一章第一節《應用廣泛的金屬材料——鋼鐵》的第一課時,它是國中化學金屬知識的延伸和拓展,所以本節內容意在於加強對金屬通識的瞭解,以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習動機。

二、學情分析

1、知識基礎:學生瞭解金屬的物理性質,熟悉金屬活動性順序及氧化還原理論等相關知識。

2、能力水平:學生具備一定的聯想和邏輯推理能力。

三、教學設計思想

通過閱讀有關信息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思考,創設豐富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建構對金屬的認識,感悟金屬材料在人類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意義。

四、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

1、瞭解金屬的共性,推知金屬鍵的存在。

2、瞭解金屬冶煉和使用的歷史,感悟金屬材料對人類發展的意義。

3、瞭解我國的金屬資源和冶煉現狀,增強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點:感悟金屬材料對人類發展的意義。

教學難點:金屬鍵爲何能決定金屬的共性。

五、教法、學法

六、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激趣生疑

上課伊始我利用一段視頻創設情境,這段視頻展示了形狀記憶合金的神奇功能,激起學生好奇心的同時,引出本節課的課題。

結合學生對金屬已有的認識及教材資料庫中的內容“金屬之最”設立有獎競猜,展示金屬的特性及其對應的用途,接着創設一個問題情境:

盧瑟福當年爲何選擇金箔做ɑ粒子散射實驗?

金箔的厚度僅爲10-7m,卻是由幾百個金原子堆積而成的,盧瑟福選擇金箔正是利用了金出色的延展性。這個問題使學生更進一步感受到物質的性質與用途之間的關係。

(2)提煉概括,科學定義

金屬個性有所不同,它們會不會有共性呢?引導學生回顧金屬的共性,並請學生根據金屬的共性進行提煉概括,嘗試給金屬下個定義。活動之後同學們很想知道自己下的定義是否科學?到哪裏尋找最權威的金屬定義呢?學生馬上想到上網查閱,此時教師指出網上資源雖很豐富,但其科學性有待甄別,同時指出獲得科學定義的最佳途徑之一是查閱辭海。

(3)質疑探究,追本溯源

金屬爲何有共性呢?爲了對這個問題進行探究,提出兩個問題作爲認知鋪墊。

1、離子化合物爲何具有共性?——離子鍵

2、金屬爲何都具有導電性?——自由電子

第一個問題能使學生意識到金屬的共性與其結構密切相關,第二個問題能夠順利引出構成金屬的微粒,從而進一步探究微粒間的相互作用——金屬鍵。由於金屬鍵這個概念比較抽象,用動畫演示給金屬通電或加熱時,金屬內部自由電子的運動情況,以及金屬受到外力作用時金屬原子是如何移動的,通過形象的動畫從微觀角度解釋了金屬具有共性的的原因,這樣的設計使學生理解了金屬的微觀結構與性質的關係,形成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意識。

(4)回眸歷史,直面發展

傅鷹教授曾說過:“科學給我們以知識,而歷史卻能給我們智慧。”爲了使學生感悟金屬材料對人類發展的意義,我將金屬的發現和冶煉史呈現給學生。

根據所呈現的信息請學生思考:爲什麼金屬的冶煉有這樣的先後順序?

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

1、金屬活動性順序。2.金屬在自然界的存在形態。3.金屬單質及其化合物的熔點。

4、金屬單質的還原性、金屬陽離子的氧化性。

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鞏固已有知識,還能使學生對金屬的冶煉原理有初步的理解。爲了加強學生對人類使用金屬歷程的感性認識,設計了兩個問題:

1爲什麼古詩中有這樣的描述:十年鑄一劍,而今天不僅有了不鏽鋼,還有適合各種需要的特種鋼?

2爲什麼一百多年前,鋁曾經是比金子還要昂貴的皇室專用品,而今天卻成爲尋常百姓家的日常用品?

這兩個問題能夠使學生體會到冶煉技術的發展使得金屬的應用更加廣泛,特別是合金的使用使金屬的用途達到前所未有的廣泛程度。本節課引入部分看到的神奇的天線就是用一種鈦合金製成的。

隨着科學的進步,人類對金屬性質的認識更加深入,它們的用途也更加廣泛。例如稀土金屬,每過3-5年就會發現稀土的一種新用途,平均每4項高新技術發明中就有1項與稀土有關。

鄧小平曾經引以爲傲地說過: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正是說明了我國的稀土資源非常豐富。

中國稀土以佔全球約30%的儲量,承擔了全球95%的生產供應量。今年我國的稀土出口政策調整觸動了美國的神經,美國認爲中國掌握了他們高科技武器的命門。西方國家大量購買我國的稀土卻對我國封鎖稀土應用技術,由於缺乏這方面的技術,中國只能出口稀土礦,再以高價進口深加工稀土產品。

通過以上討論,學生能夠體會到保護稀土資源和提高冶煉技術的重要性,真切地感受到提高國家的競爭力要依賴先進的科學技術,加深理解我國的國情和現狀,喚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課後思考

最後,我將“金屬交易”作爲素材引入課堂,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處理實際生活中化學問題。

展示最近從金屬交易網上查到的一張表格,從表格中可以看出金屬價格差異很大,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金屬價格上如此大的差異呢?

從今天這節課所學的知識,學生會從含量和冶煉成本兩方面考慮。

但作爲全方面或更深層次角度考慮,市場因素、政治因素、運輸成本等都能影響金屬的價格。於是我設計了兩個思考題:

1、影響金屬價格的因素很多,除含量和冶煉成本以外,還有哪些因素會影響金屬的價格?可從市場因素、政治因素、運輸成本等方面考慮。

2、金屬礦物的儲量雖然還在不斷地增加,但金屬礦物最終還是會被用盡。請你尋找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學生提到積極尋找替代材料,我舉例本屆上海世博會多數場館都使用新型環保材料,就給我們做了示範。)

七、教學反思

由於我設計這堂課時先對學生了解金屬的情況進行了全面分析,於是在這節課中對學生掌握情況較好的部分,例如金屬的物理化學性質中的共性部分定位在鞏固、複習和應用,通過以舊引新,使看似零碎的知識具有較強的邏輯性。而對學生理解有困難、思路模糊之處,例如金屬鍵爲何能決定金屬的共性,金屬使用的先後順序與哪些因素有關等進行重點分析,學生在回顧歷史的過程中感悟到了金屬材料對人類發展的意義。同時緊密聯繫實際,結合社會熱點,學生在獲得化學知識的同時感受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二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人教版化學實驗教科書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課題1《質量守恆定律》的第一課時,包括質量守恆定律的涵義、質量守恆的原因及其應用。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質量守恆定律是國中化學的一個重要化學規律,是分析物質在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係的理論依據,它的應用貫穿於整個中學化學。本節教材在國中化學裏有着承上啓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學生學習了元素符號、化學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識,對化學反應中物質發生了質的變化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本節課的教學將引領學生對化學反應的認識開始了從“質”到“量”的過渡,也爲之後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和計算的教學構建了理論鋪墊,所以本課內容不僅是本單元的一個重點,也是整個中學化學的教學重點之一。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精神、教材的編寫意圖、本節的特點、九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心理特點,確定本課時教學目標爲:

(1)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理解質量守恆定律以及守恆的原因,學會運用質量守恆定律解釋和解決一些化學現象和問題。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及分析,培養學生利用實驗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化學反應實質與質量守恆原因的分析,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使學生了解研究化學問題的基本思路。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探究學習,培養學生善於合作、勇於探索、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對學生進行透過現象認識事物本質的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3、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質量守恆定律的涵義。

教學難點:如何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得出結論,如何使學生理解質量守恆的原因,從

而達到從定量角度理解化學反應。

4、對教材的改進

課本P88活動與探究的方案一操作要求較高:因爲玻璃管灼熱後既要迅速插入到錐形瓶中,又要恰好與瓶中的白磷接觸,而且容易使學生產生這樣的疑問:在插入過程中,瓶內外的氣體是否發生了交換?爲此,我作了如下調整:不用玻璃管引燃白磷,而用氣球套緊瓶口,再將錐形瓶放在石棉網上加熱至白磷自發燃燒完全。

課本方案二的操作容易給學生造成疑問,水分會不會蒸發,空氣會不會溶解在液體中等。對此,我將小燒杯換成了錐形瓶,同樣在瓶口套上一隻氣球,使學生看清反應前後瓶內外物質無交換,從而使實驗操作過程更嚴密、更科學,可以得出令人信服的實驗結論。

二、說教法

德國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說:“科學知識是不應該傳授給學生的,而應該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獨立地掌握它們。”在學習本節課內容之前,學生的化學知識和對於化學探究學習方法的瞭解都屬於啓蒙階段,若探究過程不符合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過於放開或加大難度,不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會挫傷學生參與探究性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本節課我採用的是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探究法和討論法。

三、說學法

1、學情分析

(1)學生的知識狀況:已瞭解了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反應的實質,初步掌握了一些簡單的化學反應。

(2)學生的能力狀況:初步掌握了簡單的化學實驗基本操作技能,而對化學探究學習方法的瞭解尚處於啓蒙階段。

(3)學生的心理狀況:學生剛開始化學學習,情緒和心理都處於比較興奮、好奇狀態,我緊緊抓住這一點。

2、學法指導

(1)實驗探究法:學會在科學探究中如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得知識、培養能力。

(2)合作學習法:通過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合作互助的團體意識。

四、說教學過程

1、教學流程設計如下:

2、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引發問題

先由蠟燭燃燒,引出問題一“在化學反應中物質的質量會有什麼變化呢?”接着介紹三位化學家對此進行的研究,並着重介紹拉瓦錫的研究實驗原理。進而提出問題二“是否所有化學反應反應物質量總和都等於生成物質量總和呢?”提出兩個探究實驗①測定蠟燭燃燒前後的質量變化和探究實驗②鎂條在空氣中燃燒前後的質量變化。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分組探究實驗。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中,去親歷實驗並感悟質量變化的關係,這正是新課程所倡導的。

問題三“由此你對化學反應中物質的質量變化關係得到了哪些結論?”學生可能有三種猜想:①化學反應後總質量變小;②化學反應後總質量變大;③化學反應後總質量保持不變。“確實如此嗎?”進入第二流程。

(2)實驗探究、引導發現

①確定探究內容

爲了減少探究的盲目性,先引導學生確定探究內容。

探究實驗一:白磷在空氣中燃燒前後質量變化情況

探究實驗二:鐵釘和硫酸銅溶液反應前後質量變化情況

②設計實驗方案

由於學生對這兩個探究實驗的化學反應原理都不瞭解,因而首先講解其原理。然後向學生提供以下實驗儀器和藥品,讓學生自主選擇,分組設計探究實驗方案。

③分組實驗、分析討論

實驗儀器和藥品:

探究實驗一:天平、250mL錐形瓶、250mL燒杯、酒精燈、鑷子、三角架、石棉網、氣球、沙子、切好的白磷;

學生對探究實驗一設計的方案可能主要有兩種類型:主要區別在於反應容器是敞口還是封閉。學生對兩種方案分別實驗後發現,第一種方案的生成物質量變大;第二種方案的生成物質量不變。“究竟哪一種方案的結論正確?”讓學生對方案展開評價。

設計意圖:通過引發學生的思維衝突,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既可強化其設計興趣,又調動了學生主動思維。

經討論得出:第一種方案有缺陷,因爲沒有考慮白磷燃燒後重新進入敞口容器的空氣質量,所以得出生成物質量變大的結論是不準確的;第二種方案在密閉條件下進行,整個操作

過程中容器內外沒有物質的交換,實驗過程嚴密科學,結論令人信服。

探究實驗二:天平、錐形瓶、氣球、鐵釘、硫酸銅溶液。

學生對探究實驗二設計的方案也可能主要有兩種類型:主要區別也就在於反應容器是敞口還是封閉。兩種方案的結果都是生成物質量不變。通過討論得出:在常溫下反應水分蒸發帶來的質量誤差可忽略不計。

剛纔兩個探究實驗的共同結果是——反應前後質量不變。“爲什麼呢?”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於是我利用動畫模擬突破難點,即進入第三流程。

(3)動畫模擬、突破難點

用動畫模擬白磷在空氣中燃燒的微觀過程,直觀形象地說明:化學反應中原子種類、數目和質量肯定不變,至此得出,所有化學反應都遵循的規律——質量守恆定律。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自己設計併成功的嘗試實驗,獲得結論,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學會了科學實驗需要嚴謹,主動建構了屬於自己的認知體系。

接着提問“爲什麼蠟燭在空氣中燃燒後質量變小,鎂條在空氣中燃燒後質量變大呢?”通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到用質量守恆定律分析化學反應時,切記不要忽略反應中進入的或出去的氣體這類隱含的物質。

(4)聯繫實際、學以致用

①100g水和100g酒精混合,質量等於200g,這是否符合質量守恆定律?爲什麼?

②高錳酸鉀在空氣中加熱後,固體質量減少了,有人說這個事實不符合質量守恆定律,你說對嗎?爲什麼?

③已知12g木炭與32g氧氣恰好完全反應,則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是_______g;若6g碳在18g的氧氣中充分燃燒,生成二氧化碳______g,剩餘______:______g,爲什麼?

第1題意在突出質量守恆定律只適用於化學反應中;第2題再次凸顯守恆的是反應物和生成物的質量總和;第3題意在讓學生髮現質量守恆定律中“參加”兩字的含義。

設計意圖:通過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問題,使本節課的重點知識得以強化,也鍛鍊學生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5)課堂小結

通過本課題的學習,你獲得了哪些知識?懂得了什麼樣的化學學習方法?

五、教學設計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我主要採用教師引導,學生爲主,師生協作,以實驗爲基礎,以思維爲重點的合作探究教學形式,着重了兩個體現、四個突出。

1、兩個體現

(1)體現新課程改革素質教育的教學理念;

(2)體現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2、四個突出

(1)以實驗爲基礎,引導科學發現;

(2)以思維爲核心,開展問題探究;

(3)以學生爲主體,促進知識內化;

(4)以小組爲單位,構建研究氛圍。

六。板書設計

第五單元課題1質量守恆定律

一、質量守恆定律:化學反應中,參加反應的各物質質量總和等於反應後生成的各物質質量總和。

二、質量守恆定律的微觀本質——三不變

原子的種類不變;化學反應前後原子的數目不變;原子的質量不變。

三、應用

紙張燃燒完後灰燼質量小於原來紙張,爲什麼?

鎂帶燃燒完後白色生成物質量大於鎂帶,爲什麼?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三

主要教學內容

(教學重難點)

教法分析

學法分析

焓變對化學反應自發過程的影響

(教學重點)

1、演示法:視頻建立感性認知

2、討論法:分析推理探究假設

3、探究法:實驗證明或證僞

4、討論法:得出探究結論

利用推理和歸納的分析方法,結合自主學習與探究學習,瞭解焓變對化學反應自發過程的影響。

熵變對化學反應自發過程的影響

(教學難點)

1、演示法:活動建立感性認知

2、講授法:介紹熵變概念

3、討論法:分析推理探究假設

4、探究法:實驗證明或證僞

5、討論法:得出探究結論

利用歸納和演繹的邏輯分析方法,利用常見的化學反應和物理變化,學習熵變對化學反應自發過程的影響。

熵變與環境保護

(教學重點)

1、活動體驗法:角色扮演

2、討論法:環境保護與低碳生活或的必要性

從體驗活動中感受熵增原理的簡單應用,進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生活觀。

【教法與學法分析】

【教學流程】

1情境體驗、引入課題

由生活常識引入自發與非自發過程(視頻播放:破鏡重圓、覆水難收)

2認識概念、明確任務

自發過程的定義,學習任務:研究化學變化中的自發過程的特徵

3體驗活動、引發思考(焓變對化學反應自發進行的影響)

水從高處自發流向低處的過程中什麼物理量發生了變化?

4探究一:焓變對化學反應自發過程的影響

4.1引出探究、建立假設

探究一:能量對化學反應自發過程的影響。

假設一:化學變化的自發過程應表現爲放出能量,即:△H<0

4.2方法引導、證明證僞

問題:如何驗證這個假設是否成立?

方法引導一:證明:科學研究中,要證明一個假設成立,就是證明凡符合假設的所有情況都能得出結論。(一般爲窮舉法)

證明:例舉大量支持假設的實例(4-5個)

結論:假設一可以成立嗎?(設計之初是希望學生做出肯定的回答,進而通過產生衝突引出“證僞法”,但實際教學中學生能力很強,通過獨立思辯做出了否定回答,認爲舉出反例即可推翻假設,即直接可將“證僞法”引出。)

方法引導二:更能體現科學本質特徵的方法:“證僞”

證僞:要證明一個假設不成立,只需舉出一個反例即可。

證僞探究:利用所給試劑Ba(oH)2(s)、NH4cl(s)設計一個實驗證僞假設一。

4.3彙報結果、得出結論

彙報結果

探究結論

“證僞”實驗

說明:化學反應的自發過程並不是必須表現爲放出能量,即△H<0不是判斷反應自發的唯一標誌。

“證明”實驗說明:雖然很多實例支持了假設,但不能爲假設的成立提供的確鑿證據。同時,證明的過程其實是在實踐中積累了經驗,即△H<0有利於化學反應的自發進行。

5體驗活動、引發思考(熵變對化學反應自發進行的影響)

火柴棒的散落

6概念支架、例舉經驗

介紹熵及熵增原理,舉出常見的“熵增原理”的實例

7探究二:熵變對化學反應自發過程的影響

7.1引出探究、建立假設

探究二:混亂程度對化學反應自發過程的影響

假設二:化學變化的自發過程應表現爲混亂度增加,即:△s>0

7.2頭腦風暴、自主探究

任選證明實驗或證僞實驗

試劑:cacl2(aq)、H2so4(aq)、Na2co3(aq)

書寫化學反應式並說出證明或證僞的理由。

7.3彙報結果、得出結論

探究結論

“證明”實驗說明:△s>0有利於化學反應的自發進行

“證僞”實驗說明:△s>0不是判斷反應自發的唯一標誌

8演示實驗、整合結論

熱冰實驗

整合結論:

化學反應的自發過程同時受△s和△H的影響。

△s>0與△H<0都是有利於化學反應的自發進行。

二者因素影響趨勢相同時:

△s>0、△H<0,反應自發;

△s<0、△H>0,反應非自反;

二者因素影響趨勢不同時:

反應是否自發取決於△s和△H哪種影響更大

9體驗活動、拓展思考

熵與環境保護

體驗活動:混亂的製造者與整理者

拓展思考:墨西哥灣漏油事件所耗費……?

1、從“熵增原理”的角度思考人類社會的發展道路的選擇。

2、從“熵增原理”的角度思考二氧化碳的排放和收集比起來,何者難度更大,思考爲什麼要提倡“低碳生活”。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四

一、說教材

1.根據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實例或通過實驗探究,介紹金屬化合物的主要性質。

本節課的知識是鐵的化學性質知識的延伸和發展。教材從鐵在地殼中含量僅次於氧、硅和鋁爲引入,以及在介紹鐵的氧化物時,列舉了氧化鐵作爲塗料在生活中的常見應用,說明了研究鐵及其化合物的意義與價值。在介紹鐵的氧化物、鐵鹽和亞鐵鹽性質時,以實驗探究爲手段,重點介紹了Fe(OH)2的、Fe2+的還原性與Fe3+的氧化性。

2.教材內容編排注意與第一、二章知識的銜接。

本節課教材內容突出了課程標準中要求的鐵的化合物的主要性質,並且注意與已學知識的聯繫與銜接,引導學生主動運用已有知識分析和解決新的問題,並逐步形成較爲系統的知識網絡:

(1)與“物質分類”知識的銜接。本節對鈉、鋁、鐵、銅四種重要金屬的化合物的性質按氧化物、氫氧化物和相應鹽的順序編寫。同類化合物的性質有許多相似性,這樣編排便於從一類化合物的性質中找出共性,形成規律性的知識,有利於對同類其他化合物的認識和推斷。例如:鹼性氧化物與酸反應,鹼與酸反應,這些通性在教材中都是直接一筆帶過,沒有安排相應實驗來介紹。

(2)與“離子反應”知識的銜接。離子反應代表了反應的實質,教材“學與問”欄目中要求學生根據Fe(OH)2和Fe(OH)3都是不溶性鹼,寫出它們與酸反應的離子方程式,以及Fe2O3、FeO與酸的反應、鐵鹽和亞鐵鹽性質均以離子方程式書寫,充分體現了與“離子反應”知識的銜接。

(3)與“氧化還原反應”知識的銜接。Fe3+與Fe2+相互轉化的實質就是發生氧化還原反應,這是本節課一個重點內容。教材以實驗探究的形式,引出了Fe3+遇到強還原劑、Fe2+遇到強氧化劑的變化,正是利用化合價變化來對反應類型進行判斷。

3.通過對實驗探究獲取知識與培養能力

教材介紹Fe(OH)2的製備與性質、Fe3+離子檢驗、Fe2+與Fe3+相互轉化等知識的介紹,主要通過實驗探究的方法,引導學生思考實驗現象背後所反映的物質性質。做好幾個教材安排的幾個實驗,有助於培 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與分析能力。

二、說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瞭解鐵的氧化物和鐵的氫氧化物的物理性質。

(2)初步掌握鐵的氧化物和鐵的氫氧化物的化學性質,通過對灰綠色沉澱成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2價鐵的化合物易被氧化的性質。

(3)知道溶液中Fe3+的檢驗方法。

(4)知道Fe3+與Fe2+之間能夠相互轉化,能從氧化還原的角度分析轉化發生的條件。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初步學會從物質分類和氧化還原的角度研究物質性質的方法。

(2)通過對鐵的化合物氧化還原性的預測,初步學會用氧化還原反應理論研究物質氧化還原性。

(3)通過對鐵的化合物實驗演示與探究活動,初步學會通過實驗研究物質化學性質的思路和方法。

(4)通過對“氫氧化亞鐵”製備實驗條件的思考與交流,初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目標

(1)通過實驗現象的觀察,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品質。

(2)體驗學習過程中新舊知識的銜接和運用,逐步培養學生主動運用知識、遷移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三、說方法

1.運用分類的方法,根據物質所屬類別(金屬氧化物、鹼、鹽)預測物質性質

2.整合實驗過程,設計問題情景進行引導、啓發式教學

本節課安排了3個實驗,氫氧化鐵與氫氧化亞鐵的製備、Fe3+離子的檢驗以及Fe3+與Fe2+的轉化。相對而言本節課實驗的內容較多,而不管是Fe(OH)2的性質或是Fe2+與Fe3+的轉化,均涉及到+2鐵元素的還原性這一特點,以及都使用到Fe2+溶液。爲此,筆者在授課過程中,通過對把“Fe(OH)2的製備與性質實驗”、“Fe3+離子的檢驗”和“Fe2+與Fe3+的轉化”三個實驗進行整合,同時設計了幾個問題情景,以起到優化課堂效率,形成知識系統的作用。

同時,通過問題情景的創設,能夠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與思考,發揮學生課堂學習的主動性。

四、說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閱讀課文關於鐵的氧化物的介紹,利用分類法歸納FeO、Fe2O3、Fe3O4的性質,填寫以下表格:

【學生實驗1】氫氧化鐵、氫氧化亞鐵的製備與Fe3+離子檢驗(整合實驗)

實驗步驟:

①取兩支試管分別加入2mLFeCl3溶液,另取兩支試管分別加入2mL新制FeSO4溶液(在大燒杯加入鐵釘與稀硫酸反應得到,並保持Fe與H2OS4反應不斷進行,放在公共藥品臺上,學生自行取用)。

②先往兩支FeSO4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和KSCN溶液(動作要迅速),觀察與記錄現象。再往兩支FeCl3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和KSCN溶液,觀察與記錄現象。

【問題情景1】閱讀課文,結合實驗現象,思考與討論:

1.利用KSCN溶液,可以根據什麼現象檢驗溶液中Fe3+的存在?Fe2+離子遇到KSCN會產生相同的現象嗎?

2.FeSO4溶液滴加KSCN溶液一段時間後,再次觀察溶液的顏色,出現了什麼變化?該變化說明了什麼?由此你可以得出什麼結論?

3.Fe(OH)2沉澱是什麼顏色?爲什麼往Fe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後生成的沉澱會出現顏色變化?

【師生小結】

1.含Fe3+的溶液遇KSCN溶液變紅,Fe2+離子沒有此現象,利用這一反應可以檢驗Fe3+的存在。

2.含Fe2+離子的溶液放置一段時間後,與KSCN溶液會出現紅色,證明生成了Fe3+,由此說明Fe2+溶液容易被空氣中的O2氧化爲Fe3+。

3.Fe(OH)2爲白色絮狀沉澱,但在空氣中因被氧氣氧化會而迅速變成灰綠色,最後變成紅褐色的Fe(OH)3沉澱。

【問題情景2】

1.從Fe2+被O2氧化爲Fe3+,體現了Fe2+的什麼性質?除了O2,還有哪些物質可以氧化Fe2+?

2.若要實現從Fe3+轉爲Fe2+的變化,需要加入什麼物質?

【學生實驗2】Fe2+與Fe3+的轉化,按照教材P61科學探究進行實驗,觀察與記錄實驗現象。

【問題情景3】結合實驗探究的現象,思考與討論:

1.Fe3+與鐵粉充分反應後的產物是什麼?如何證明?

2.回憶前面有關Fe2+的實驗,爲什麼用Fe與稀硫酸製備FeSO4溶液,並保持鐵過量?

3.實驗中如何判斷Fe3+已充分反應?反應不充分對實驗結果有何影響?

【師生小結】

1.以鐵粉爲還原劑,可以將Fe3+還原爲Fe2+,此時溶液與KSCN不變紅,說明溶液中已無Fe3+離子。加入氯水後溶液重新變紅,說明前面反應的產物是Fe2+,遇到氯水後重新被氧化爲Fe3+。

2.Fe與稀硫酸製備FeSO4溶液,並保持鐵過量,可以防止溶液中的Fe2+被空氣中的O2氧化。

3.往FeCl3溶液中加入鐵粉充分振盪試管,一段時間後仍有鐵粉過量,說明溶液中已無Fe3+(已充分反應)。若反應不充分,滴加KSCN後溶液會出現紅色,不能證明Fe3+已被鐵粉還原。

【問題情景3】學生課後思考與討論

通過學習我們指導,Fe2+離子和Fe(OH)2中+2價的鐵均易被氧化。根據所學的知識,思考:利用FeSO4溶液和NaOH溶液時,如何通過實驗條件的控制,製備較純淨的Fe(OH)2白色沉澱?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五

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本節課設計的教學活動力求服務於學生的學習活動,通過科學探究完成一系列的學習任務,以幫助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和正確的價值觀,最終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發展。基於這樣的理念,充分的尊重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從學生學習的視角來考慮,設立學習任務和設計學習活動。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甲烷》選擇於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2)第三章第一節,這一節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有機物結構和性質。烴作爲一切有機物的母體,而甲烷又是最簡單的有機物,學生對甲烷的理解將直接影響到今後對各種有機物的理解。

2、教材的功能與價值

提高公民的基本素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有機物學習方法。學會用生活的眼光看化學,再用化學知識服務於生活。

3、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甲烷的結構特點和取代反應。

難點:建立甲烷的立體結構模型,從化學鍵的層面認識甲烷的結構和性質。

二、學情分析

1、知能儲備

知道甲烷是一種化石燃料,能從組成上認識燃燒產物;不能從結構角度認識甲烷的性質;儲備了物質結構和化學鍵知識,具備了學習甲烷的理論基礎。

2、學習方式

喜歡從熟悉的事物入手學習新知,對圖片、實物等感興趣,喜歡自己動手。

3、認知方式

缺乏對知識進行主動的探究和建構。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瞭解甲烷的結構特點和取代反應,掌握甲烷的化學性質。以甲烷的結構爲例,認識有機物分子的立體結構,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建立有機物“結構性質用途”的認識關係。

2、過程與方法

運用模型製作、實驗探究、觀察、交流討論等手段,結合多媒體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運用能力和形成有機化學的學習思想。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能源危機及可燃冰開發情況的瞭解,讓學生感受到化學科學與生產和社會發展的密切聯繫,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並體驗科學探究的喜悅。

四、教法與學法

1、教學方法

“以問題爲索引,學生爲主體”的科學探究,並與實驗探究、多媒體有機的結合,營造出師生互動和諧的課堂。

2、學習方法

學生積極動腦、動手、動口,充分的進行探究和討論、交流。體現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教學特點。

五、教學思路

採用板塊教學,分爲四個學習板塊。即:板塊一:甲烷的物理性質;板塊二:甲烷的結構探究;板塊三:甲烷的氧化反應;板塊四:甲烷的取代反應。在活動中相互交流、相互評價,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體。並幫助學生形成“結構決定性質,性質體現用途”的認知關係。其流程圖如下:

六、教學環節

板塊一:自主建構物理性質。通過展示“可燃冰”的圖片,播放西氣東輸視頻來創設情境引入新課。再向學生講述爲了合理開發並利用這些新能源,就有必要研究天然氣主要成分甲烷的結構和性質。展示一瓶甲烷氣體,請學生通過觀察、閱讀教材,完成表格內容,然後彙報。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能源危機、通過對可燃冰貯量和開發介紹,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通過對西氣東輸工程的瞭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激發學習興趣,並引出《甲烷》課題。同時學生能從感性認識上升到掌握物理性質學習的一般方法。

板塊二:甲烷的結構探究。學生自主學習並完成甲烷的分子式、電子式和結

構簡式的書寫。老師評價後提出問題甲烷究竟有着怎樣的結構,學生開始猜想。然後老師提供素材組織活動,同學們分小組進行實踐活動,然後再收集並展示大家的作品,進行相互交流。

引導信息:

1、甲烷分子中的4條c—H鍵完全等同。

2、H與c之間的距離和每個夾角也完全相同。學生再重新思考自己作品的正誤,根據科學信息進行交流和討論後,主要認爲甲烷存在正四邊形或正四面體這兩種結構。在學生產生疑惑時,老師再給出第三條信息:如果把甲烷中的兩個氫原子換成兩個氯原子後也只有一種結構,學生分小組再次動手進行實踐活動,再結合科學信息得出甲烷是正四面體的立體結構。用電腦製作出正四面體的立體結構,以便學生直觀的認識。同時讓學生按照教材要求進行手工製做,在實踐活動中再次建構甲烷的正四面體結構。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甲烷結構的研究,學會科學的質疑和能根據科學信息進行有效的實踐活動,同時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表象能力。通過對甲烷的模型觀察,正確認識了甲烷的分子結構,爲甲烷的性質學習打下了基礎。

板塊三:甲烷的氧化反應。創設情境,展示甲烷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學生根據結構猜想其性質。分別將甲烷分別通入酸性高錳酸鉀溶液和加有石蕊試液的強鹼溶液中。學生分小組進行實驗探究,交流和總結。得出結論:甲烷的性質在通常情況下穩定,但在點燃條件下就會燃燒。展示sTs素材讓學生感知甲烷是一種清潔燃料。

拓展知識:通過提供資料卡片和礦難圖片進行安全教育。引導學生用辯證的觀點看待化學物質給我們生活帶來的利與弊。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用實驗方法研究甲烷的性質,體驗了結構決定性質這一有機思想。sTs素材的呈現,提高了公民的基本素養,加深了學生對甲烷的認識。

板塊四:甲烷的取代反應

在兩支試管中都按比例收集好甲烷和氯氣,一支用紙包好避光,另外一支用點燃的鎂條照射進行對比試驗。學生觀察並思考以下兩個問題:①實驗中得到哪些信息。②從所得信息中你能獲得哪些啓示。然後小組內交流和小組間彙報,得出結論甲烷與氯氣在光照條件下發生了反應。

組織學生,用球棍模型製作出其可能的產物。學生再次動手實踐運用甲烷的結構探究其性質,展示同學們的作品,用電腦模擬其反應的微觀過程,幫助學生從化學鍵的角度瞭解取代反應的本質。完成方程式書寫,老師再分析和評價,並介紹取代產物的用途。

設計意圖:使學生了解學習和研究有機物的一般思維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從物質的微粒觀來分析化學反應的本質過程,透過現象看本質,明白實驗手段是檢驗物質性質的基本方法,並從中體驗探究性學習的過程。

然後學生通過簡潔工整,知識層次清晰的板書設計,對本節課所學知識進行回顧和總結。完成課堂反饋(設計這兩道試題的目的是從結構和性質兩個角度檢驗“教”和“學”的效果,有助於下節課的教學實施。),再將所學的化學知識聯繫到生活中去,並上網瞭解沼氣的使用知識,然後給周圍的農戶推廣,做一名節能減排的倡導者。

設計意圖:理論聯繫實際,將所學知識進行運用並指導生活。

七、教學評價

對於本節課的重點甲烷的結構和甲烷的性質都是由老師提出了問題,然後學生的觀點發生碰撞,然後師生一起分析提升,老師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以促成學生認識的轉變和產生情感的共鳴,最終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發展。

本節課的教學貫穿了兩條線索,即:生活線和知識線。從天然氣的利用到甲烷的氧化反應體現其可做燃料,甲烷的取代產物在生活中的運用,以及沼氣的推廣使用,西氣東輸工程等都體現了甲烷的社會價值。從物理性質開始瞭解甲烷,再從結構去了解化學性質,甲烷的氧化反應和取代反應,這些性質也體現了甲烷的用途,是一種很好的化工原料,體現了甲烷的學科價值。也幫助學生建立了結構決定性質,性質體現用途的認識關係。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學會了用生活的眼光看化學,用化學的知識走進生活。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六

一、指導思想

化學基本概念的學習,長期以來都陷入教師感覺難教,學生感覺難學的困境。既無生動有趣的實驗,又無形象具體的研究對象,如何讓概念學習的課堂也煥發出勃勃生機,對此我進行了大量探索,選取了“物質的量濃度”這一概念教學作爲嘗試。

在教育部頒佈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指導下,我力求:“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爲學會學習的過程”。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節課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化學》第一冊第三章第三節《物質的量濃度》第一課時。本節教材是在介紹了“物質的量”的基礎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組成的物理量,通過本節的探究既鞏固對“物質的量”的運用,又在國中化學的基礎上擴充對溶液組成表示方法的認識,提高化學計算的能力。

2、教學目標分析

依據教改的精神、課程標準的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a.理解並能初步運用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

b.掌握溶質的質量分數與物質的量濃度的區別與聯繫。

c.瞭解物質的量濃度在生活、生產中的運用。

能力方法:

a.通過課前探究,學會獲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過對物質的量濃度概念的構建,學會自主探究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方法。c.通過對溶質的質量分數與物質的量濃度的對比,提高運用比較、歸納、推理的能力。

情感態度:

a.在相互交流與評價中,養成團結協作的品質。

b.關注與物質的量濃度有關的生活、生產問題,體驗化學科學的發展對當代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

c.通過溶液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間的關係,滲透“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繫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教學重點、難點及其成因

物質的量濃度在高中化學中具有極其廣泛的應用,因此將理解並能初步運用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確定爲教學重點。

“幫助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是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將在物質的量濃度概念的構建過程中學會自主探究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方法確定爲教學難點。

三、學情、學法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學生,他們具有一定的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對國中接觸的“溶液體積”與“溶劑體積”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在本節課的學習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體實例運用概念、交流評價強化概念、歸納小結昇華概念,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同時消除學生對概念的神祕感和泛味感。

四、教學程序

本節課依據主體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進行設計。

按照主體探究式學習,我在教學中力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和解決問題;從而在掌握知識內容的同時,讓學生體驗、理解和應用科學方法,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創設情景引入課題

主體探究式學習的突出特點是實踐性、開放性,即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習過程不拘泥於課堂。我提前一週佈置學生課前探究收集生活中各種溶液的標籤,很快他們帶來了自己家中的諸如複方甘草口服液、84消毒液、眼藥水、枝江大麴、礦泉水等,實驗室諸如硫酸、NaOH溶液等標籤。在課堂上我將請他們相互展示,並根據自己手中的標籤歸納表示溶液組成的多種方法:v/v、m/v、n/v、m/m,從而教師引入表示溶液組成的方法之一—物質的量濃度。在此過程中,學生既學習了獲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又得到了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同時真正感受到化學來源於生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自主探究

探究一、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

主體探究式學習認爲:學習者不是把知識從外界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原有的經驗爲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獲取新知識。

採用主體探究式學習,學生不再把“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從課本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原有的“物質的量”、“溶液的質量”、“溶液的體積”等基礎通過生生間、師生間的相互協作來獲取新的概念。

學生首先自主閱讀課本感受概念,然後在三個具體實例的練習中運用概念。

(計算下列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

1.1molNaOH固體溶於水,配製成體積爲1L的溶液。

2.1克NaOH固體溶於水,配製成體積爲1L的溶液。

3.1molNaOH固體溶於1L水配製的`溶液。)

第一個練習直接運用概念的表達式;第二個練習鞏固前面所學知識“物質的量與物質的質量間的換算”。心理學告訴我們:人都是渴望成功的,學生更是如此。兩個不同層次的練習,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第三個練習看似簡單,實則引發學生的思維碰撞。學生們將在各自不同的評判與反思中,激烈的爭論,我將這個“舞臺”讓給學生,他們盡情發揮、表演,相互解答困惑,自主進行合作探究。學生對此練習可能會有下列見解: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爲1mol/L;溶液的體積和溶劑的體積是不相同的;此題尚須補充、添加已知條件;必須知道NaOH固體的密度,則可計算NaOH固體的體積,然後與水的體積相加就可求出溶液的體積;體積是不可以相加的,必須知道NaOH溶液的密度,通過溶液的質量求出溶液的體積。

整個過程中,他們不僅僅用自己的腦子去想,而且用耳朵去聽,用嘴巴去說,用彼此的心靈去相互碰撞。直到他們達成共識,共享成功後,我再給出練習所缺條件—溶液的密度,同學們再次進行計算,他們就不僅僅領悟了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還掌握了溶液體積的計算方法。思想彙報專題乘勝追擊的幾個判斷題的設計在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上,啓發學生總結溶液稀釋和體積分割時對物質的量濃度的影響及溶液中溶質的微粒種類,即爲後面的“當堂反饋”作好鋪墊,又達到了昇華概念的目的,使學生的認知結構更爲豐富。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七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離子反應是高中化學重要基礎內容之一,在中學化學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因爲中學化學學習的許多化學反應都是離子反應。理解離子反應實質和規律,對水溶液中的化學反應的研究具有實際意義。

從整個中學化學教學內容來看,要學習許多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識,凡涉及到溶液中的反應的一般都是離子反應,只有讓學生掌握離子反應的基本概念,才能加深對這些反應實質的理解;同時離子反應理論,還是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的好題材,通過認真引導使學生逐步理解離子反應規律在物質世界中的體現,幫助學生用正確的觀點和方法學習化學知識。

本節課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離子反應不僅是學生認識化學反應實質的完善和鞏固,也對學生後續的學習打下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二、學情分析

1、本方案實施對象:

實施本教學方案的高一學生來自漳州的一所民辦高中,本校高中的生源的全面素質較強,介於一級達標校與二級達標校之間。

2、知識基礎:在國中已經初步理解了複分解反應,在本節課前已經知道酸鹼鹽在水溶液中的電離,會書寫電離方程式,會區分常見的電解質和非電解質。同時,在學習“常見離子的檢驗”時已開始試着從離子角度去看待複分解反應,但未上升到認識的高度,專題二對鹵素、鈉等元素化合物的學習又接觸了不少離子反應,這些都爲離子反應的學習做了鋪墊,本節課就是在這些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離子反應。

3、能力基礎:已經具備一定的分析問題能力和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

4、心理認知特點:高一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但仍較薄弱,能接受並認識到事物之間的辨證關係。

5、學生認知的困惑:學習本節課前,學生已經初步接觸了一些水溶液中的反應,並已經能夠用離子觀點去分析,但是思維分析過程中仍然障礙重重,比如在某些反應中不同的反應物卻有相同的現象,產物也相同或相似,這些反應是否有實質性的聯繫呢?

三、教學目標的確立。

依據新課程理念,本着對教材結構和內容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學習基礎和認知特點,確定學習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能區分強弱電解質,並能書寫電離方程式;知道離子反應的本質,學會用離子方程式表示溶液中的離子反應。

2、過程與方法:通過經歷實驗探究和問題討論的過程,瞭解實驗研究化學物質的一般方法,初步形成分析推理、綜合歸納的能力;學會理論聯繫實際,初步培養學生解釋生活常見現象和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離子反應的學習,學會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和過程。認識物質世界的普遍規律關係。形成理論聯繫實際、實踐檢驗真知的學習觀以及反思評價的學習方式。通過理解離子反應的原理,初步認識化學知識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繫,並通過情景的設定使學生達到愛國愛家的思想昇華。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理解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化學反應實質就是離子反應;

2、認識離子反應及離子方程式的意義;

3、學會書寫常見的離子方程式。

教學難點:離子方程式的書寫

五、學法與教法:

1、學法:實驗探究、對比分析、歸納總結。

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討論、分析、歸納及抽象思維,動手實驗、探索驗證,進行推理和綜合分析,掌握基本知識,學會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和過程。

2、教法:本節課採用實驗探究法進行教學,即把學生的知識接受轉化爲主動探索,體現了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教材爲主線,思維爲中心,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認知規律融爲一體,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理解離子反應原理。

六、教學過程:

課前預習、情境導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實驗改進、鞏固新知→總結歸納、實踐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