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三字經》的原文及註釋解析(精品多篇)

《三字經》的原文及註釋解析(精品多篇)

《三字經》內容介紹 篇一

《三字經》的內容分爲六個部分,每一部分有一箇中心。

從“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學,不知義”,講述的是教育和學習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後天教育及時,方法正確,可以使兒童成爲有用之材;

從“爲人子,方少時”至“首孝悌,次見聞”強調兒童要懂禮儀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並舉了黃香和孔融的例子;

從“知某數,識某文”到“此十義,人所同”介紹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識,有數字、三才、三光、三綱、四時、四方、五行、五常、六穀、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義,方方面面,一應俱全,而且簡單明瞭;

從“凡訓蒙,須講究”到“文中子,及老莊”介紹中國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兒童讀書的程序,這部分列舉的書籍有四書、六經、三易、四詩、三傳、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分先秦諸子的著作;

從“經子通,讀諸史”到“通古今,若親目”講述的是從三皇至清代的朝代變革,一部中國史的基本面貌盡在其中;

從“口而誦,心而維”至“戒之哉,宜勉力”強調學習要勤奮刻苦、孜孜不倦,只有從小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長大才能有所作爲,“上致君,下澤民”。

《三字經》內容的排列順序極有章法,體現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認爲教育兒童要重在禮儀孝悌,端正孩子們的思想,知識的傳授則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見聞”。訓導兒童要先從國小入手,即先識字,然後讀經、子兩類的典籍。經部子部書讀過後,再學習史書,書中說:“經子通,讀諸史”。

《三字經》最後強調學習的態度和目的。可以說,《三字經》既是一部兒童識字課本,同時也是作者論述啓蒙教育的著作,這在閱讀時需加註意。

《三字經》用典多,知識性強,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導下編成的讀物,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

《三字經》的版本很多,清朝道光年間刊行的版本是最通行的一種。我們採用的則是民國年間的增補本。

拓展: 篇二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爲?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爲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曰黃道,日所躔。曰赤道,當中權。赤道下,溫暖極。我中華,在東北。

曰江河,曰淮濟。此四瀆,水之紀。曰岱華,嵩恆衡。此五嶽,山之名。

曰士農,曰工商。此四民,國之良。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陸。有蟲魚,有鳥獸。此動物,能飛走。

稻粱菽,麥黍稷。此六穀,人所食。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

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具。青赤黃,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識。

酸苦甘,及辛鹹,此五味,口所含。羶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絲與竹,乃八音。曰平上,曰去入,此四聲,宜調協。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

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

此十義,人所同,當順敘,勿違背。斬齊衰,大小幼。至緦麻,五服終。

禮樂射,御書數,古六藝,今不具。唯書學,人共遵,既識字,講說文。

有古文,大小篆,隸草繼,不可亂。

若廣學,懼其繁,但略說,能知源。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詁,明句讀。

爲學者,必有初,國小終,至四書。論語者,二十篇,羣弟子,記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作中庸,子思筆,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學,乃曾子,自修齊,至平治。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

詩書易,禮春秋,號六經,當講究。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

有典謨,有訓誥,有誓命,書之奧。我周公,作周禮,著六官,存治體。

大小戴,注禮記,述聖言,禮樂備。曰國風,曰雅頌,號四詩,當諷詠。

詩既亡,春秋作,寓褒貶,別善惡。三傳者,有公羊,有左氏,有穀梁。

經既明,方讀子,撮其要,記其事。五子者,有荀揚,文中子,及老莊。

經子通,讀諸史,考世系,知終始。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號二帝,相揖遜,稱盛世。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

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

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周轍東,王綱墜,逞干戈,尚遊說。

始春秋,終戰國,五霸強,七雄出。蠃秦氏,始兼併,傳二世,楚漢爭。

高祖興,漢業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興,爲東漢,四百年,終於獻。

魏蜀吳,爭漢鼎,號三國,迄兩晉。宋齊繼,樑陳承,爲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東西,宇文周,與高齊。迨至隋,一土宇,不再傳,失統緒。

唐高祖,起義師,除隋亂,創國基。二十傳,三百載,樑滅之,國乃改。

樑唐晉,及漢周,稱五代,皆有由。炎宋興,受周禪。十八傳,南北混。

遼與金,皆稱帝,元滅金,絕宋世。輿圖廣,超前代,九十載,國祚廢。

太祖興,國大明,號洪武,都金陵。迨成祖,遷燕京,十六世,至崇禎。

後漢三,國志四。兼證經,參通鑑。讀史者,考實錄,通古今,若親目。

口而誦,心而惟,朝於斯,夕於斯。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

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彼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

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

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

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若樑灝,八十二,對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衆稱異,爾小生,宜立志。瑩八歲,能詠詩,泌七歲,能賦棋。

彼穎悟,人稱奇,爾幼學,當效之。蔡文姬,能辨琴,謝道韞,能詠吟。

彼女子,且聰敏,爾男子,當自警。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

彼雖幼,身已仕,爾幼學,勉而致。有爲者,亦若是。

犬守夜,雞司晨,苟不學,曷爲人?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

幼而學,壯而行,上致君,下澤民。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

人遺子,金滿籯,我教子,惟一經。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

《三字經》作者 篇三

《三字經》其書作者說法大致有四種:

一、明代黃佐《廣州人物傳》十,明末諸生屈大均《廣東新語》十一,清代惲敬《大雲山房記》。

二,都以爲作者應是宋末區適子;、清代邵晉涵詩:“讀得貞黎三字訓”,自注:“《三字經》,南海黎貞撰。”據此以爲《三字經》爲明代黎貞撰;

三、或者又有區適子所撰,黎貞增廣之說;四、世傳王應麟撰,王應麟(1223—1296),南宋學者,字伯厚,號深寧居士。清代夏之翰《〈國小紺珠〉序》:“迨年十七,始知其《三字經》作者自先生(王應麟),因取文熟復焉,而嘆其要而該也。”清代賀興思《〈三字經〉註解備要敘》:“宋儒王伯厚先生《三字經》一出,海內外子弟之發矇者,鹹恭若球刀。”都明確認爲《三字經》是王應麟所撰。

四、一般來說,《三字經》作者應爲王應麟。《三字經》具有識字、廣見聞和灌輸封建倫理道德觀念,即傳授知識與封建政治思想教育雙重功能。書中文筆自然流暢,樸實無華,深入淺出,情真意切。此書中有段僅用三百多字便概括了中華五千年曆史的變遷,歷來備受讚譽。《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俗稱“三百千”,而《三字經》後來居上。這裏的“居上”殆源於數字順序,未必便是根據三書之內容與作用的有意排列。但事實上,綜其覆蓋讀者之廣、教育作用之深以及流傳時間之久觀而言,《三字經》在中國古代蒙書教材中,不能不說是影響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書。巍哉,《三字經》堪稱“蒙學之冠”。

字經作者 篇四

《三字經》共一千多字,內容卻包括了中國傳統的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廣泛生動而又言簡意賅,有英文、法文、俄文譯本。雖然不斷被後人增補刪減,正說明其不朽的價值。古來被譽爲“袖裏通鑑綱目”、“千古一奇書”,所謂“熟讀《三字經》,可知千古事”。

《三字經》其書作者說法大致有四種:一、明代黃佐《廣州人物傳》十,明末諸生屈大均《廣東新語》十一,清代惲敬《大雲山房記》二,都以爲作者應是宋末區適子;二、清代邵晉涵詩:“讀得貞黎三字訓”,自注:“《三字經》,南海黎貞撰。”據此以爲《三字經》爲明代黎貞撰;三、或者又有區適子所撰,黎貞增廣之說;四、世傳王應麟撰,王應麟(1223—1296),南宋學者,字伯厚,號深寧居士。清代夏之翰《〈國小紺珠〉序》:“迨年十七,始知其《三字經》作者自先生(王應麟),因取文熟復焉,而嘆其要而該也。”清代賀興思《〈三字經〉註解備要敘》:“宋儒王伯厚先生《三字經》一出,海內外子弟之發矇者,鹹恭若球刀。”都明確認爲《三字經》是王應麟所撰。一般來說,《三字經》作者應爲王應麟。

關於《三字經》的成書年代和作者歷代說法不一,大多數後代學者傾向的觀點意見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經》,以課家塾”,即王應麟爲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讀書,於是編寫了融會經史子集的三字歌訣。

王應麟是南宋人,《三字經》原著中的歷史部分只截至到宋朝爲止。隨着歷史的發展,爲了體現時代變遷,各朝代都有人對《三字經》不斷地加以補充,清道光年間賀興思增補的關於元、明、清三代的歷史,共計二十四句話。

歷史背景 篇五

關於《三字經》的成書年代和作者歷代說法不一,大多數後代學者傾向的觀點意見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經》,以課家塾”,即王應麟爲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讀書,於是編寫了融會經史子集的三字歌訣。

王應麟是南宋人,《三字經》原著中的歷史部分只截至到宋朝爲止。隨着歷史的發展,爲了體現時代變遷,各朝代都有人對《三字經》不斷地加以補充,例如清道光年間賀興思增補了關於元、明、清三代的歷史,共計二十四句話。

不同版本的《三字經》 篇六

《三字經》是宋朝王應麟〈字伯厚〉先生所作,內容大都採用韻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組,像一首詩一樣,背誦起來如同唱兒歌,用來教育子女琅琅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啓迪心智。時人覺得本書內容很好,紛紛翻印,因此廣爲流傳,歷久不衰,此後成爲歷朝歷代最重要的童蒙養正教材之一。

隨着時間的推移,在《三字經》的內容上,不同歷史時期皆有所修改或增加。迄今爲止所見的就有宋末元初的1068字本,明代的1092字本,明末的1122字本,清初的1140字本及1170字本等多個版本。並出現相關注解本、插圖本。如明清時期就有《增補三字經》、《節增三字經》和《廣三字經》等。清末民初的著名學者章太炎〈字炳麟〉先生的《三字經》增訂本,是近一個世紀以來流傳最廣的版本。

解放後,又對《三字經》進行修訂。主要涉及一些民族史觀內容的修訂。如:

關於元代歷史的“蒞中國,兼戎狄,九十年,國祚廢。”改爲“輿圖廣,超前代,九十年,國祚廢。”;

關於清代歷史的“清順治,據神京。至十傳,宣統遜。舉總統,共和成。復漢土,民國興。廿二史,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改爲“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由康雍,歷乾嘉,民安富,治績誇。道鹹間,變亂起,始英法,擾都鄙。同光後,宣統弱,傳九帝,滿清歿。革命興,廢帝制,立憲法,建民國。古今史,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

《三字經》作爲兒童啓蒙經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的縮影,其內容涵蓋量非常豐富、全面。作爲華夏子孫,我們每個人一生中有兩本書是一定要讀的,那就是《三字經》跟《弟子規》。《三字經》讓我們瞭解中國的。歷史,以及人倫的次第與綱常,深入學習,深信每個人都會燃起對華夏先祖的崇敬與承擔弘揚文化的責任感。

國際影響 篇七

從明朝開始,《三字經》不僅在國內流傳,更踏上異國他鄉,演繹出一段段令人感喟的中外文化交流史。

世界上最早的《三字經》翻譯本是拉丁文。

【當中國鄉村小孩在簡陋的私塾裏搖頭誦讀“人之初”時,一批來自遙遠國度的外國人在閉門苦讀數年中國經典後,凝視着書齋裏亂疊如青山的線裝書,然後都不約而同地伸手取出那本薄薄的《三字經》,然後一字一句地翻譯,一點一滴地匯成中外文化交流的長河。】迄今爲止,世界上最早的外文版《三字經》是拉丁語。這就要提到一位了不起的意大利人。很多人都知道利瑪竇(1552~1610年)這位首開中意文化交流之先河的使者,但是他的老師羅明堅(1543~1607年)卻鮮爲人知。當年就是這位羅明堅帶着利瑪竇來到中國,並指點他學習中國文化。

羅明堅是歷史上第一位研究漢學的歐洲人,早在1579年,他就來到澳門學習中文,他首先接觸的就是這本《三字經》。這本講述道德培養和學習精神及涵括文史的“小書”讓他很快就進入傳統儒家文化的領地,他深感這本《三字經》的文化價值和對西方文化界的啓發作用,於是他從1581年就開始着手翻譯,並將譯文寄回意大利,他在附信中還寫道“時間倉促,拉丁文譯文也很不通順”。雖然此書當時沒發表,但歷史仍清晰記錄下他的這份不凡辛勞和開創之功。

正是這位自稱是“我們已被視爲中國人”的意大利學者,更將《四書》、《大學》翻譯爲拉丁語,成爲當時歐洲貴族學習東方文化的珍貴資料。

區適子當然沒想到,自己這本啓蒙書,在二百多年後,竟由一位素不相識的意大利人翻譯爲“番文”,漂洋過海,來到的“番邦”,還成爲這些洋人認識中國文化的入門必備書。

俄羅斯大詩人普希金興奮地說:這是三字聖經

【在意大利人一字一句地朗讀《三字經》的那會兒,俄羅斯人也開始與這本小書不期而遇,他們意想不到的是這本小書竟在日後的俄羅斯歷史上產生着不可低估的文化作用,併成爲大詩人普希金鐘愛的中國讀物。】1727年,沙俄政府派遣一批人士到中國學習儒家文化,來到這片神奇的東方土地後,他們首先要研讀的就是這本薄不起眼的《三字經》。這本字僅一千、涵括萬物的神奇小書令本來有點傲慢的歐洲人漸生好奇,而其中默不知名的一位學生羅索興更埋頭將它翻譯爲俄文,後竟入選培訓教材,成爲當時文化界的流行讀物。1779年,彼得堡帝俄科學院又公開出版了列昂節夫(1716~1786年)翻譯的《三字經及名賢集合刊本》,因其內容與當時女皇葉卡捷林娜二世推行的講求秩序的“開明專制”等政治策略不謀而合,政府遂正式“推薦給俄國公衆”並走向民間。

不過,真正令《三字經》深入民心的是“俄國漢學之父”俾丘林(1777~1853年)。他曾在北京生活14年,深諳經史,更明曉《三字經》的文化內涵和社會影響,他在1829年推出《漢俄對照三字經》。此書甫一推出,果然立即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這固然有他稱此書是“十二世紀的百科全書”這一評價,但深層的原因是當時社會經歷過暫短混亂,人們正尋找父子君臣、長幼弟兄爲特徵的封建專制所涵括的合理關係與秩序,而俄國教育界在當時也正好在討論兒童教育問題,《三字經》中“孟母三遷”等典型例子讓這些滿口高雅法語的貴族們驚訝於早在兩千年前這個毗鄰大國的一位母親早就探索出一種有效的教育方法,於是,《三字經》成爲“俄國人閱讀中文翻譯本的指南”,併成爲當時社會流行讀物。

俾丘林這位俄國東方學的奠基人素與大詩人普希金相友善,他不僅詳盡介紹了自己在中國的神奇經歷,更將俄文《三字經》相贈,詩人細讀後,大喜莫名,在作序時稱讚此書是“三字聖經”。普希金一直十分神往中國,他曾在詩歌上寫道:“哪怕是去那遙遠的中國萬里長城邊”,普希金研讀過《四書》、《五經》,但對《三字經》情有獨鍾,他讀此書後更四處努力,希望能到中國一遊,可惜好事多磨,最後竟無法成行,但如今這本珍貴的《三字經》還靜靜地珍藏在普希金故居。

此後,喀山大學和彼得堡大學的東方學系都以《三字經》爲初級教材,而大多數入華商團和駐華使者的培訓多以《三字經》爲首選教材,因而,《三字經》在俄國文化歷史上留下了自己深深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