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漢字的小故事【多篇】

漢字的小故事【多篇】

漢字的小故事 篇一

謎語和漢字的字形、字音或字義有密切的關係。謎語,按謎底可分爲字謎和非字謎兩大類。

“謎語”這個名稱,最早見於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諧隱》。劉勰認爲,謎語是由“隱語”發展來的。在曹魏時代,正式形成今天通常所說的謎語。南朝的《世說新語》一書,記載了有關曹操和楊修的幾則謎語故事。其中一則說,楊修爲曹操建築相府大門,剛架好椽梁,曹操看到,讓人在大門的門板上題了一個“活”字。楊修看到這個字後,便讓人們把大門拆了重修,說:“門中‘活,‘闊字。王正嫌門大也。”宋代以來,制謎猜謎活動廣爲流行,形式繁多。因元宵節賞燈時要將謎語寫成紙條,貼掛於燈上供人品猜,於是又有了“燈謎”之稱。這種習俗至今在許多地方保留着。

字謎的謎面和謎底之間的關係多種多樣。有的是綜合利用字形、字義間的關係。比如:“看時圓,寫時方,寒時短,熱時長。”它的謎底是“日”字。因爲作爲事物的“日”(太陽),看去是圓的;寫作“日”,是長方形;作爲時間單位的“日”,冬季夜長晝短,夏季夜短晝長。

有的是利用字形結構和筆畫關係,這種謎語比較常見。比如:“自小在一起,目前少聯繫。”謎底是“省”字。因爲“自”、“小”兩個字合在一起,是“省”字;“目”、“少”合在一起,也是“省”字。

還有的是利用錯覺造成字謎。比如:“先寫了一撇,後寫了一畫。”謎底是“孕”字。前半句以“了”和一撇構成了“乃”字,後半句以“了”和“一”構成了“子”字,“乃”“子”合在一起就是“孕”字。再如:“道士腰中兩隻眼,和尚腳下一條巾。雖然平常兩個字,新進秀才想不清。”謎底是“平常”兩個字。因爲“道士”諧音是“倒‘士’”,即“幹”;再加“兩隻眼”,就是“平”字。和尚的“尚”字下面再加“巾”字,就是“常”字。

此外,還有以謎面爲字的謎語。如:“乙。”它的謎底是俗語:“說一是一,說二是二。”因爲“乙”與“一”的讀音相近,“乙”在序數中排在“甲”後面,表示第二。

漢字的小故事 篇二

文字獄,是指舊時統治者迫害知識分子的一種冤獄。皇帝和他周圍的人故意從作者的詩文中摘取字句,羅織成罪,嚴重者會因此引來殺身之禍,以至於所有家人和親戚都受到牽連,所謂“誅滅九族”。

明太祖朱元璋是個平民出身的皇帝,文化修養不高,做了皇帝后變得陰狠、猜忌、嗜殺。光是爲了臣下奏章中有他犯心病的字眼,就殺掉了許多人。當時,一個叫林元亮的人寫的《謝增祿表》中,有“作則垂憲”四個字,本來是稱頌皇帝的習慣用語。誰料朱元璋大怒,認爲是罵他“做賊”(“作則”的諧音),就把林元亮殺了。另一個叫許元的人寫的賀表裏有“藻飾太平”,朱元璋認爲這是說他“早失太平”(“藻飾太平”),這樣,許元自然也難逃一死了。

清初的皇帝很忌諱胡、蠻、夷等字眼。當時戴名世的《南山集》裏,有詩《天下己任》,是歌詠顧炎武的,說他“懾服胡王羞漢臣”。這本集子裏被朝廷認爲“大不敬”的字眼還有多處,戴名世因此被殺。呂留良寫的詩裏有“清風雖細難吹我,明月何嘗不照人”的句子,“清”、“明”兩個字多義,可以理解成涼爽的風、皎潔的月,也可以理解成清朝的風、明朝的月,因此呂留良被猜疑爲不滿清朝的`統治。沈德潛的《詠黑牡丹詩》有這樣兩句:“奪朱非正色,異種也稱王。”其中的“奪朱”用的是《論語》裏的典故,可是明朝的皇帝姓朱,“奪朱”就被說成是清朝奪取了明朝的天下;“異種”本來是“奇異之種”的意思,但這裏也被解爲“非我族類”的別族,指滿族。所以乾隆看到此詩時大怒,沈德潛當時已死,就把他的屍體拉出來鞭打一通,以正其大逆不道之罪。

清朝的文字獄比明朝更多,被殺者數字驚人。據記載,僅莊廷壠(應該是金字旁)《明史》一案,“所誅不下千餘人”。從康熙到乾隆,就有10多起較大的文字獄,被殺人數之多可想而知。

中國漢字的故事 篇三

倉頡也稱蒼頡,傳說爲黃帝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

這位史前傳說人物,在我國古代戰國以前的典藉中都從未提及。最早提及倉頡者,是戰國時期的荀卿。其後是《呂氏春秋》和《韓非子》,在荀子“故好書者衆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的基礎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觀點是“倉頡作書”。漢代後,在《淮南子》和《論衡》中,已從“倉頡造字”發展爲“倉頡四目”,開始神化。尤其是漢代的緯書,又進而渲染,倉頡“生而能書,又受河圖洛書,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視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魚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春秋元命苞》)。以後愈演愈神奇,發展爲倉頡是“黃帝的史官”等傳說。黃帝是原始社會後期部落聯盟的首領之一,當時沒有國家機器,可見“史官”之說,顯然是後人用後代國家機器的職官名稱套用於史前傳說人物的結果。

倉頡造字的傳說:

相傳倉頡在黃帝手下當官。黃帝分派他專門管理圈裏牲口的數目、屯裏食物的多少。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儲藏在逐漸增加、變化,光憑腦袋記不住了。倉頡犯難了。

倉頡整日整夜地想辦法,先是在繩子上打結,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但時間一長久,就不奏效了。這增加的數目在繩子上打個結很便當,而減少數目時,在繩子上解個結就麻煩了。倉頡又想到了在繩子上打圈圈,在圈子裏掛上各式各樣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的東西。增加了就添一個貝殼,減少了就去掉一個貝殼。這法子頂管用,一連用了好幾年。

黃帝見倉頡這樣能幹,叫他管的事情愈來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數,回回狩獵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減,也統統叫倉頡管。倉頡又犯悉了,憑着添繩子、掛貝殼已不抵事了。怎麼才能不出差錯呢?

這天,他參加集體狩獵,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爲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一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一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羣;一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隻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了機會。倉頡一問,原來他們都是看着地下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頡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個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爲什麼不能用一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他高興地拔腿奔回家,開始創造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條。

黃帝知道後,大加讚賞,命令倉頡到各個部落去傳授這種方法。漸漸地,這些符號的用法,全推廣開了。就這樣形成了文字。

倉頡造了字,黃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稱讚他,他的名聲越來越大。倉頡頭腦就有點發熱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頭頂心裏去了,什麼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馬虎起來。

這話傳到黃帝耳朵裏,黃帝很惱火。他眼裏容不得一個臣子變壞。怎麼叫倉頡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呢?黃帝召來了身邊最年長的老人商量。這老人長長的'鬍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個結,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歲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會,獨自去找倉頡了。

倉頡正在教各個部落的人識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後,和別人一樣認真地聽着。倉頡講完,別人都散去了,唯獨這老人不走,還坐在老地方。倉頡有點好奇,上前問他爲什麼不走。

老人說:“倉頡啊,你造的字已經家喻戶曉,可我人老眼花,有幾個字至今還糊塗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倉頡看這麼大年紀的老人,都這樣尊重他,很高興,催他快說。

老人說:“你造的‘馬’字,‘驢’字,‘騾’字,都有四條腿吧?,而牛也有四條腿,你造出來的‘牛’字怎麼沒有四條腿,只剩下一條尾巴呢?”

倉頡一聽,心裏有點慌了:自己原先造“魚”字時,是寫成“牛”樣的,造“牛”字時,是寫成“魚”樣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顛倒了。

老人接着又說:“你造的‘重’字,是說有千里之遠,應該念出遠門的‘出’字,而你卻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過來,兩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該爲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遠門的‘出’字。這幾個字真叫我難以琢磨,只好來請教你了。”

這時倉頡羞得無地自容,深知自己因爲驕傲鑄成了大錯。這些字已經教給各個部落,傳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連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懺悔。

老人拉着倉頡的手,誠摯地說:“倉頡啊,你創造了字,使我們老一代的經驗能記錄下來,傳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會記住你的。你可不能驕傲自大啊!”

從此以後,倉頡每造一個字,總要將字義反覆推敲,還行拿去徵求人們的意見,一點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說好,才定下來,然後逐漸傳到每個部落去。

“倉頡造字”的真實性

《淮南子·本經訓》說:“昔日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大意是說,過去倉頡造字的時候,天空下起了穀子,鬼在夜裏發出哭聲。《荀子》、《韓非子》等古代典籍裏也有關於倉頡造字的記載。到了秦漢時代,這種傳說流傳更廣,影響更深。

過去的歷史學家們曾考證過倉頡是否實有其人,如果有,大約在哪個時代,由於缺乏確鑿的史料,很難得出結論。

有人推測倉頡是黃帝的史官。《荀子·解蔽篇》說:“故好書者衆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有人解釋說,這裏的“壹”指正道,也就是正確的規律。荀子認爲,倉頡是一個因爲集中使用文字而摸着它的規律從而整理了文字的專家。因此,一般認爲,在漢字從原始的文字過渡到較爲規範的文字的過程中,他起到了獨特的作用。由此推斷,這樣的一個人,在漢字起源階段的晚期,一定會存在的。

但“倉頡造字”的說法只是傳說而已。因爲文字絕對不是倉頡一個人所能獨創,而是在社會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需要有文字記事的時候,人們在集體生產勞動過程中經過觀察自然的事物,並根據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而創制出來的。漢字是個龐大繁富的體系,不經過很長的時間是不能創制成功的。

漢字的小故事 篇四

“月”字也是一個象形字。因爲古人發現月缺的時候多,月圓的時候少,所以用一個彎彎的形狀來表示月亮,也爲了與“日”字區別開。有的中間加了一個點兒,來強調這是月亮,但也有不加點兒的。現在的“月”字可就不那麼像月亮了。

晉武帝時期,有個叫滿奮的人,他是三國時魏國名將滿寵的孫子,因爲叔叔滿偉被削去了官職的事而憂慮重重,做事特別小心謹慎。

一天夜裏,繼位不久的司馬炎叫滿奮入宮議事。議事時司馬炎發現滿奮神情緊張,嘴脣都在發抖,就問他是不是身體不舒服。滿奮回答說:“外面風很大,我覺得很冷”司馬炎笑着說:“外面雖然風大,可隔着琉璃屏根本吹不進來,怎麼會覺得冷呢?”滿奮聽了,不由得紅着臉說:“我就像是南方怕熱的水牛,看到月亮還以爲是太陽,就忍不住喘起氣來。請陛下寬恕我的失禮。”司馬炎因爲滿奮說了實話,所以並沒有怪罪他。

後來“吳牛喘月”這個成語常用來比喻因疑心而害怕,也比喻人遇到事情過分害怕,導致失去了判斷是非的能力。

漢字的小故事 篇五

“木”字是個象形字。最早時這個字就像是一棵枝幹完整的大樹,上半部分很像樹枝和樹葉,下面就像是樹根。這個字在古代被用來作木本植物的統稱。現在的意思是“樹木”“木材”。

公元383年,前秦大王率領百萬大軍南下攻打東晉,大軍駐紮在淝水北岸。前秦大王聽聞東晉士兵不堪一擊,於是派使者帶八千士兵到南岸的東晉城下去勸降。

東晉知道秦軍來了,派出了大將謝石、謝玄帶領五千精兵出城偷襲了秦軍的先頭部隊。

前秦大王得知秦軍戰敗,大驚失色,馬上登上城樓向淝水對岸觀看。當時正是隆冬時節,又陰天,遠遠望去,淝水上空灰濛濛一片。

再仔細看,淝水上桅杆林立,戰船密佈,東晉士兵陣容整齊,手握刀槍。前秦大王不禁心生寒意,又回頭望向八公山,山上地勢險要,東晉士兵的大本營就駐紮在山下,一陣風吹過,山上晃動的草木遠遠看去就像無數正在行動的東晉士兵。前秦大王頓時面如土色,下令撤退。

結果秦軍在後退時自相踐踏,潰不成軍,打了個打敗仗。這一站後,前秦瓦解,北方再一次分裂。

這一站就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此戰後便有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這個典故,意思是聽到風的呼嘯聲和鶴的鳴叫聲都以爲是有敵軍在追趕,看到晃動的草木都以爲是敵人的士兵在行動。形容人在非常恐慌時,稍有一點兒風吹草動,就十分緊張害怕。

中國漢字的故事 篇六

《說文解字·門部》:“闊,疏也。從門,活(guo念二聲)聲。”“疏”就是“疏][遠”的意思,或引申爲“寬廣”、“寬大”的意思。漢字的聲符有表意的功能,因而可以會意爲寬大的門。

“活”有活動、靈活的意思。《說文解字·水部》:“活,水流聲。”由於“活”爲流水聲,有人認爲流水爲“活”,因而將“闊”的意思會意爲:水從門前流過。“活”的引伸義爲“靈活”、“自由”的意思,所以又有人將“闊”會意爲:人只有在門內(屋子裏)纔可以活動。

據《世說新語》載:東漢末年,楊修在曹操部下任主管。時逢相國府修造門樓,當門樑修建竣工後,曹操親自來查看,看後,他一言不發,只向手下的人要了筆墨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後,便拂袖而去。此時,在場的人摸頭不知腦,不瞭解曹操此舉的用意是什麼,於是他們請來楊修。楊修看後解釋說:“曹相國的意思不是很清楚嗎?他嫌門太寬了,因此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這就是‘闊’。”衆人一聽,方纔明白曹相國是借門做的一個字謎。後來,這個門樓重新改建後又請曹操來看,這次曹操果然滿意了。

漢字的小故事 篇七

團字和圓字的漢字故事一天上午,“團”在逛街,突然見到了“員”,他熱情地上去打招呼:“你好啊!圓!”

“員”說:“我不認識你啊?”

“團”說:“我們之前還在一起去給人家拜年,祝人家閤家團圓,怎麼天氣一熱,你把外套脫掉了,就不認識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