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幼兒教育反思(精品多篇)

幼兒教育反思(精品多篇)

幼兒教育反思 篇一

基於幼兒思維的靈泛性特點,利用計算機多媒體形象、生動、信息刺激強、時空寬廣的優勢,通過製作多媒體動畫,製作多媒體故事,製作主題小課件,人機互動、自主探索學習等形式,引導幼兒進入想像的世界,爲幼兒進行創造性思維搭建有效的平臺。

多媒體技術幼兒創造性思維

1、王泉根《皮亞傑的啓示原始思維與兒童文學》

2、未智賢《兒童心理學》

3、1999年《學前教育研究》

計算機多媒體集圖、文、聲、像爲一體,其傳輸信息的方式具有形象、生動、信息刺激強、時空寬廣等特點。計算機多媒體的應用,使我們的教育手段進入了一個現代化的全新時期。恰當地運用這一教學手段,對優化教育過程,提高教育效果,尤其是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幼兒的思維特點與多媒體優勢的契合

幼兒的思維是一種處於“我向思維”與社會化思維之間的思維,謂之“自我中心的思維”。這種思維的基本特徵是主客體不分,缺乏自我意識與對象意識,不能區分主體與客體,把主觀情感與客觀認識融合爲一,即把主觀的東西客觀化,把世界人格化。這就是兒童意識中的“泛靈性”。“遊移在兒童意識中的泛靈論是童話、神話之所以具有永久魅力的哲學依據,是兒童文學之所以特別需要幻想、擬人、誇張、變形等藝術手法的根本原因,也是“小兒科”永遠需要小花小草,蛇郎鹿姑,山精樹怪的直接註腳(王泉根《皮亞傑的啓示:原始思維與兒童文學》)。這種思維特點極易讓兒童產生天馬行空的任意想像,任何一個幼兒只要有契機,都能根據“自我中心思維”馳騁想像,獲得一種富於創造性的獨特感受。

幼兒的這種創造性的獨特感受也需藉助更好的載體。因爲幼兒的思維畢竟離不開具體的事物形象,具有具體形象的特點。兒童都有一定的聯想和想像能力。但是這種能力在兒童身上不一定都能充分地發揮出來,豐富的想像力並非天生就有的,需要得到培養和訓練。豐富的想像力是通過直接或間接的體驗獲得的,體驗越豐富,想像力就越豐富。多媒體教學聲形並茂,生動形象,色彩鮮明,能以動畫直觀、形象、生動地展示在幼兒面前,化抽象爲生動,化靜態爲動態,使幼兒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無疑是幼兒獲得豐富體驗的最有效的載體。

二、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引導幼兒進入想像的世界,爲幼兒進行創造性思維搭建平臺

(一)製作多媒體動畫,讓幼兒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充分地進行形象理解,設題解難,從而拓展思維。如在詩歌教學《雲彩和風兒》中創設問題情景:爲什麼說風兒真能幹,雲彩多有趣?然後藉助多媒體動畫畫面的風吹雲兒,使雲彩發生各種變化,向幼兒形象地展示“風兒”與“雲彩”的關係,加之優美的配樂詩,讓幼兒身臨其境,直觀形象地感受作品的語言美、意境美,並讓幼兒展開互動,想像,用自己喜歡的肢體、手工、繪畫、語言等形式創造性地表達對詩歌的理解,進行詩歌創編。如“風兒吹呀吹,雲彩變成小松鼠;風兒吹呀,雲彩變成大恐龍”……

(二)製作多媒體故事,讓幼兒在立體的故事閱讀中進入想像的世界。運用連環方式的生動形象的一幅幅圖畫,教師進行繪聲繪色的講述,讓孩子進入神奇的故事世界。如製作的《人魚公主》,當老師講到(幼兒看到、聽到)小美人魚游到海面上時,小琳的兩條胳膊在上下襬動,老師問:“你在幹什麼?”“我在游泳。”琪琪也學着小琳假裝遊起泳來。當講到美人魚救起王子後躲到礁石後面時,小琳又遠遠地坐到一邊。老師又問:“怎麼了?”“我躲在礁石後面吶。”虛擬的神話故事,竟然讓孩子們上演了一出出“真實”的戲劇,他們的想象力和感受力真讓人感嘆不已!

(三)製作主題小課件,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根據某一主題活動的教育目標與內容,教師、幼兒、家長共同收集與主題相關的信息資料,製成主題小課件供幼兒區域活動時自由點擊,從而進行美好情感的教育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如在《我愛將軍縣》這一主題中,由三方共同收集作爲紅色土地將軍縣的“紅色”影像資料及相關介紹,然後製成小課件,讓幼兒自由地獲取未知信息,彌補知識經驗的不足,並從中受到良好的情感薰染。在此基礎上,讓幼兒開展各種自主性創造性遊戲,如模仿導遊解說烈士陵園、將軍園等旅遊景點,用各種積木建構烈士紀念碑或將軍館等。通過這些活動,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得到了較好的鍛鍊。

(四)人機互動,自主探索學習,也是培養幼兒創造性思維的有效途徑。如製作的課件《聰聰旅行記》,聰聰過關時,前面有一條小河,河的旁邊有小船、救生圈、木頭和一些樹枝,請幼兒想出辦法,然後再去選擇點擊畫面上的工具。幼兒用手中鼠標不斷探索着過河的方法,成功時歡笑,失敗後又進行新的嘗試,在嘗試與探索中感受快樂,尋找最佳過河方法,較好地培養了幼兒的創造性思維。

利用多媒體技術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空間巨大,前景廣闊,這裏進行的實踐與探索,也只是滄海一粟。作爲幼兒教師,我們將繼續發揮多媒體這一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爲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不遺餘力。

三、利用多媒體技術培養幼兒創造性思維的思考。

儘管多媒體技術在培養幼兒創造性思維方面具有無可辯駁的優勢,但多媒體技術畢竟是一種先進的現代教育手段,要求高,製作費時費力。因此,並不能作爲唯一的或萬能的教育教學手段而貫穿整個活動過程。學校的相關硬件設施和教師的有限時間和精力是影響和限制多媒體教學的最大瓶頸。爲了充分利用現有的條件和最有效地利用教師的勞動,以下兩點做法或可緩解這一矛盾。

一是加大對幼兒教師現代信息技術水平的培養和能力的提高,儘量讓人人都能熟練地運用多媒體技術。

二是充分發揮教師的分工協作功能,減少或避免重複勞動,一人制作人人用,人人制作大家用,如此則既能使教師從繁重的課件製作中解脫出來,又能最充分地發揮現有課件的作用。

當然,借鑑和整合相關的網絡資源也不失爲一個有效的途徑。只是在借鑑時必須有針對性,必須切合具體的教育教學目標,真正做到爲我所用。

幼兒教育反思 篇二

案例描述:升入大班後,爲了加強孩子們的身體素質,提高幼兒身體協調性及跳躍能力。我班從開學初就制定12月中旬將舉行一次跳繩比賽。爲了讓孩子們更快、更好的學會跳繩,我們事先就以校訊通的方式與家長進行了溝通,請家長爲孩子購買兩根繩子一根放在家中練習,一根帶到幼兒園進行練習。跳繩成了孩子們在幼兒園中最常見的運動項目了。鑫磊是個小男孩,每天來幼兒園的時候基本都是晨間活動快結束的時候,當其他的孩子正在整理繩子要休息時他就出現了。那一天又是如此,"鑫磊去拿自己的繩子來練習一下吧,老師好久都沒看見你練習跳繩了哦"我故意這麼說道(還不會跳繩的他自己不急,我到是開始着急起來了)。而他就笑嘻嘻的去拿了自己的繩子,可是他拿着繩子左揉揉右捏捏就是沒有跳起來。我便問他:"你爲什麼不跳繩呢?"他嘟着嘴巴說:"媽媽太忙了,一直在玩電腦,沒有教我跳。"聽完他的話,我便告訴他媽媽沒有教你可以自己學啊,老師也可以教你。來,先把繩子甩到自己的腳前方,雙腳再並齊向前一起跳,10分鐘過去了,雖然還沒有學會,但是看到他認真的一甩一跳的想要跳過去,我便鼓勵他再多練習幾下,並告訴他明天早點來,多練習老師相信你很快就會學會的,他笑着點了點頭。

分析:

"過於依賴"的家庭教育模式,造成了鑫磊不夠主動比較懶散

的習慣。在家裏,父母對他過於保護,孩子的日常生活事務都由家長包辦代理,而使鑫磊有了一種依賴思想,媽媽沒教我,我就不用學了的心理思想。缺乏了孩子的自主性及主動學習的態度。

反思:

對於鑫磊的表現應更多的給予信任,幫其他戰勝過於依賴的思想。讓孩子瞭解不是什麼事情都一定要在媽媽的幫助下才能完成,要學會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是可以做到的。我採取了一同練習和耐心幫助相結合的方法,促使鑫磊克服依賴思想,以勇敢、無畏的精神去鍛鍊自己。在家長方面我也和鑫磊的媽媽以電話的方式進行了溝通交流,他的媽媽聽我這麼一說也很是着急,其實在家中不是沒有教孩子跳繩而是鑫磊不肯好好的練習跳繩,依賴着媽媽就是不肯動起來。爲此我和他的媽媽共施良策,促其轉變,共同研究探索一套科學的、適應鑫磊特點的教育方案。如讓鑫磊每天早點來幼兒園,多有時間參加戶外運動。關注和支持鑫磊有益的興趣和愛好,併爲之提供方便,培養他的主動性和參與意識;多以積極肯定的態度來幫助鑫磊樹立自強、自立、自信的信念。

幼兒教育反思 篇三

《綱要》要求,“教師應成爲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雖然《綱要》所提倡的觀念已經深深地印在我們的腦海裏,但如何將新觀念在實踐中轉化爲相應的教育行爲,從而建立起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是我們在實際工作中首先遇到的難點。如在一次“從1到10”的唱數數學遊戲中,孩子們最後用雪花片一邊擺放一邊數數,出現了我備課時沒有考慮到的多種情況:有的孩子將10塊積木擺成一個橫排;有的孩子擺成兩個橫排;有的孩子擺成兩個豎排;有的孩子在裝材料籃子的四個角擺放;有的孩子甚至插接雪花片邊數邊玩等。孩子們的想像極爲豐富,數數方法多種多樣,積極性非常高。但是面對這種意料之外的情況,我只想到要完成預定目標,而沒有及時調整相應的教育策略和行爲,因此失去了與幼兒深人互動的契機。

這次活動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當幼兒的反應與教師預設的情形不一致時,怎麼辦?是尊重孩子的權利,順應孩子的需要,及時調整,構建師幼互動活動,還是強行把他們拉回預定的軌道?對照《綱要》精神,我認爲轉變教師角色意識、適當調整教育行爲是貫徹實施《綱要》的關鍵。教師應該在活動中真正關注幼兒,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和反應,捕捉他們在活動中發出的有價值的信息,及時調整教育行爲。如果教師能夠很好地把握機會與幼兒積極互動,那麼活動不僅能滿足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同時也能提高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的水平和能力。

不久,在準備“合作分享真快樂”的活動時,我想在活動中有機滲透數教育,讓兒童獲得有關“二等分”的知識,於是預設了這樣一個彈性目標――“嘗試用二等分的方法解決學習活動中的問題”。在活動的最後環節,我設置了一個問題情境――用來繪畫的紙不夠用。真實活動時,出現了這樣的合作分享情景:有的孩子把紙對摺,打開後一人畫一半;有的孩子在紙上畫一條線,一人畫半邊;有的孩子兩個人一起畫;還有的兩個孩子輪流畫。這與我讓孩子用對摺分紙感知二等分的設想有了很大的不同,如果繼續按照原計劃進行,那將重蹈覆轍。於是,我及時調整了目標和活動內容,鼓勵幼兒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紙不夠用,怎麼辦?經過這樣的調整,幼兒的興趣一直很濃,取得了好的效果。

這個案例讓我反思到,當發現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與教師的計劃有差異時,應該及時調整教育行爲。如果兒童的行爲領先於教師的目標,那麼教師就要因勢利導;反之,若教師的預設目標高於幼兒的發展水平,幼兒通過努力也難以達到,那麼教師則應及時降低目標,調整策略。在這個活動中,教師既是幼兒的夥伴,又是引導者,在參與中支持幼兒的“工作”,鼓勵其嘗試和探討。

本學期開學時,孩子們都同意老師提出的取消佩帶進區標誌牌、以限定人數均衡分配各活動區人數的規則。但在一次區域活動時,娃娃家出現了18個人的情況。孩子們都知道各區只能容納5個人的規則,但他們還是想按自己的意願活動,沒有一個人主動離開,也不知道怎樣解決。面對這種情況,我沒有簡單地以老師的身份來指揮幼兒誰該玩或誰不該玩、誰走或誰留,而是引導幼兒發現問題並嘗試自己解決。在現場的討論中,孩子們認識到人多很擁擠,也不便於活動,最後以不少幼兒的自動離開而解決。現場的問題解決了,教師的教育行爲是否也就隨之終止了呢?活動區活動結束後,我繼續引導幼兒討論,商量怎樣能找出最好的解決方法,嘉嘉小朋友提出的恢復使用進區標誌牌的建議得到大家的認可。從那以後,活動區活動再沒出現類似的情況。在這個活動中,由於老師對班上幼兒的實際水平和年齡特點把握不準確,更改規則後導致問題產生,好在發現問題後,教師沒有自行解決了事;而是以引導者角色發揮幼兒的主體性,讓幼兒自己想出解決策略。

這個事例讓我感覺到,活動中出現問題並不可怕,關鍵是怎樣來解決。教師要把握時機,延遲介入活動,引導幼兒討論,嘗試自己解決問題。通過師幼的共同努力,“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關係”,達到師幼活動的協同。我深刻地認識到,教師和幼兒在活動中的地位同等重要。如果只關注兒童不關注教師,那麼教師就無法發揮自己作爲教育者的作用;如果只關注教師不關注兒童,那麼兒童就不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充分的發展。教師只有真正關注幼兒的需要,給予幼兒充分發展的機會,可能實現適當地調整教育行爲,從而使幼兒得到適宜的富有個性化的發展。

建構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是落實《綱要》精神的重要途徑,只有在理解其內涵並瞭解現狀的基礎上,在不斷的教育實踐中,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教育案例努力向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前進,才能達到師幼的協同發展。同時,在不斷的實踐和探索中,我們也產生不少困惑,如什麼纔是教育的時機?怎樣才能敏銳地察覺並抓住時機?抓住時機後,應該怎樣及時地調整教師的教育策略纔不至於錯過時機……

幼兒教育反思――轉變教師角色意識,適當調整教育行爲

《綱要》要求,“教師應成爲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雖然《綱要》所提倡的觀念已經深深地印在我們的腦海裏,但如何將新觀念在實踐中轉化爲相應的教育行爲,從而建立起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是我們在實際工作中首先遇到的難點。如在一次“從1到10”的唱數數學遊戲中,孩子們最後用雪花片一邊擺放一邊數數,出現了我備課時沒有考慮到的多種情況:有的孩子將10塊積木擺成一個橫排;有的孩子擺成兩個橫排;有的孩子擺成兩個豎排;有的孩子在裝材料籃子的四個角擺放;有的孩子甚至插接雪花片邊數邊玩等。孩子們的想像極爲豐富,數數方法多種多樣,積極性非常高。但是面對這種意料之外的情況,我只想到要完成預定目標,而沒有及時調整相應的教育策略和行爲,因此失去了與幼兒深人互動的契機。

這次活動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當幼兒的反應與教師預設的情形不一致時,怎麼辦?是尊重孩子的權利,順應孩子的需要,及時調整,構建師幼互動活動,還是強行把他們拉回預定的軌道?對照《綱要》精神,我認爲轉變教師角色意識、適當調整教育行爲是貫徹實施《綱要》的關鍵。教師應該在活動中真正關注幼兒,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和反應,捕捉他們在活動中發出的有價值的信息,及時調整教育行爲。如果教師能夠很好地把握機會與幼兒積極互動,那麼活動不僅能滿足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同時也能提高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的水平和能力。

不久,在準備“合作分享真快樂”的活動時,我想在活動中有機滲透數教育,讓兒童獲得有關“二等分”的知識,於是預設了這樣一個彈性目標――“嘗試用二等分的方法解決學習活動中的問題”。在活動的最後環節,我設置了一個問題情境――用來繪畫的紙不夠用。真實活動時,出現了這樣的合作分享情景:有的孩子把紙對摺,打開後一人畫一半;有的孩子在紙上畫一條線,一人畫半邊;有的孩子兩個人一起畫;還有的兩個孩子輪流畫。這與我讓孩子用對摺分紙感知二等分的設想有了很大的不同,如果繼續按照原計劃進行,那將重蹈覆轍。於是,我及時調整了目標和活動內容,鼓勵幼兒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紙不夠用,怎麼辦?經過這樣的調整,幼兒的興趣一直很濃,取得了好的效果。

這個案例讓我反思到,當發現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與教師的計劃有差異時,應該及時調整教育行爲。如果兒童的行爲領先於教師的目標,那麼教師就要因勢利導;反之,若教師的預設目標高於幼兒的發展水平,幼兒通過努力也難以達到,那麼教師則應及時降低目標,調整策略。在這個活動中,教師既是幼兒的夥伴,又是引導者,在參與中支持幼兒的“工作”,鼓勵其嘗試和探討。

本學期開學時,孩子們都同意老師提出的取消佩帶進區標誌牌、以限定人數均衡分配各活動區人數的規則。但在一次區域活動時,娃娃家出現了18個人的情況。孩子們都知道各區只能容納5個人的規則,但他們還是想按自己的意願活動,沒有一個人主動離開,也不知道怎樣解決。面對這種情況,我沒有簡單地以老師的身份來指揮幼兒誰該玩或誰不該玩、誰走或誰留,而是引導幼兒發現問題並嘗試自己解決。在現場的討論中,孩子們認識到人多很擁擠,也不便於活動*本站 *,最後以不少幼兒的自動離開而解決。現場的問題解決了,教師的教育行爲是否也就隨之終止了呢?活動區活動結束後,我繼續引導幼兒討論,商量怎樣能找出最好的解決方法,嘉嘉小朋友提出的恢復使用進區標誌牌的建議得到大家的認可。從那以後,活動區活動再沒出現類似的情況。在這個活動中,由於老師對班上幼兒的實際水平和年齡特點把握不準確,更改規則後導致問題產生,好在發現問題後,教師沒有自行解決了事;而是以引導者角色發揮幼兒的主體性,讓幼兒自己想出解決策略。

這個事例讓我感覺到,活動中出現問題並不可怕,關鍵是怎樣來解決。教師要把握時機,延遲介入活動,引導幼兒討論,嘗試自己解決問題。通過師幼的共同努力,“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關係”,達到師幼活動的協同。我深刻地認識到,教師和幼兒在活動中的地位同等重要。如果只關注兒童不關注教師,那麼教師就無法發揮自己作爲教育者的作用;如果只關注教師不關注兒童,那麼兒童就不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充分的發展。教師只有真正關注幼兒的需要,給予幼兒充分發展的機會,可能實現適當地調整教育行爲,從而使幼兒得到適宜的富有個性化的發展。

建構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是落實《綱要》精神的重要途徑,只有在理解其內涵並瞭解現狀的基礎上,在不斷的教育實踐中,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教育案例努力向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前進,才能達到師幼的協同發展。同時,在不斷的實踐和探索中,我們也產生不少困惑,如什麼纔是教育的時機?怎樣才能敏銳地察覺並抓住時機?抓住時機後,應該怎樣及時地調整教師的教育策略纔不至於錯過時機……

這些都是今後需要通過實踐來解決的問題。

幼兒教育反思 篇四

孩子的行爲所想到的

這天中午,小朋友的菜是鴛鴦肉,是孩子們喜歡吃的,好多孩子都能很快的吃完,井思源也是其中一個。用完餐漱口後就站在門口,靠在門邊看別的孩子。忽然,他把兩個手撐在兩邊的門框上,笑着看門外的孩子。這時,錢良淇剛好要往教室裏走,見門被堵住了,就用身子往井思源身上撞。可是不管怎麼用力,井思源就是不鬆手。而另一邊的美慧也漱完口,要往教室裏進。只見她走到門邊伸出右手在井思源的左手上按了按,嘴裏還發出“叮咚,叮咚”的聲音,馬上,井思源就把左手放了下來,讓美慧進去了。錢良淇見了走到門邊,伸出右手照美慧的樣子在井思源的左手上按了按,同時嘴裏也發出“叮咚,叮咚”的聲音,井思源又立刻放開了左手讓他進了教室。從上面的近乎“惡作劇”的情景中,可以看出孩子對遊戲的渴望。雖然只是簡單得不能簡單的遊戲規則,他們卻玩得不亦樂乎。可能平時,我們看到井思源這樣的孩子會立刻採用鐵腕政策,將他壓制,卻不知這種主觀的做法將孩子的創造天賦扼殺於無形。其實,幼兒在遇到困難時,通過自己的觀察就會有所發現,待孩子體驗到了這種成功,就容易保持他們喜歡探索,發現的興趣。錢良淇沒有通過而按了門鈴的美慧則能很順利的進來。故事中的井思源在毫無提示的情況下,將自己想象成一扇門,全然不在乎這在大人眼裏可能是一個好笑的舉動。不但重複着同種遊戲同種規則,而且非常遵守遊戲規則。不是按門鈴的就不讓進,這強烈的規則意識讓我不得不爲之嘆服,真是不可思議。遊戲是幼兒的天性,教師只要用靈活的遊戲方式一定也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幼兒教育反思 篇五

一、常規教育是基礎

常規教育是幼兒教育中的重要內容,也是使幼兒學會適應集體生活並具備初步的獨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行爲習慣和較好組織紀律性的重要手段。

1、榜樣激勵法

榜樣激勵法是指教師對幼兒的良好品行和行爲及時肯定和表揚,鞏固其良好品行的教育方法。幼兒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差,但他們對教師的表揚和鼓勵非常重視,所以教師要利用幼兒的這種上進心理需求,及時肯定幼兒的良好行爲表現,特別是對能夠自覺遵循常規的幼兒及時表揚和鼓勵,這樣就可以使幼兒對正確的行爲因獲得正面強化刺激而固化下來,從而逐步養成日常行爲習慣。

2、故事引導法

故事引導法也是一種榜樣教育,但這種教育方法主要是運用一些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向幼兒介紹遵守常規的典型例子,啓發幼兒向故事中的榜樣學習,以養成幼兒良好行爲習慣的教育方法。幼兒喜歡聽有趣味的故事,教師充分利用這一點對幼兒進行常規教育可以產生較好的效果。

3、生活體驗欣賞法

生活體驗欣賞法是指教師經常組織幼兒進行生活方面的自我服務活動,在活動達到目的之後,組織幼兒評價自我服務的勞動成果,從而讓幼兒在體驗規範生活的美感和進行良好的情緒體驗中慢慢形成良好的行爲習慣。當幼兒能夠正確評價自我服務的勞動成果時,不僅會對生活常規教育要求產生迎合的心理,而且能夠獲得成就感,從而產生良好的心理體驗。

二、創新能力是關鍵

幼兒時期,正是好奇心強、沒有過多思想束縛、敢想和敢做的時期。只有注意保護並重視培養這種創新精神,才能使他們的創造性得以持續和發展,從而使他們成爲符合時代要求的創新型人才。因此,教師應重視幼兒的創造教育,要運用恰當的方法啓迪幼兒的創新思維,點燃幼兒智慧的火花。

1、重視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心理學研究表明:“創造性思維是智力活動的重要部分,它是一種擺脫了習慣定式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要激發幼兒的創新智慧,教師必須重視幼兒創造性思維的培養。研究表明,一般8個月的孩子就有創造性思維活動的表現,2歲至5歲的幼兒,表現得較強烈。幼兒教師有責任保護幼兒的這種創造力,對幼兒“與衆不同”的想法和做法要給予熱情的鼓勵和積極的支持,對其錯誤的想法和做法不要輕易否定,而要運用正確的方法進行疏導。

2、鼓勵孩子的奇思異想,點撥幼兒的“創新”思路

創造的最大敵人是思維固化。美國心理學家鄧克爾進行過這方面的研究,其結論是:“人的心理活動有一種功能固定性,它使人們的思維趨於刻板、固定化,總是沿着習以爲常的思路去想、去做。”幼兒更是如此,他們解決問題時,多是圍繞一般性、常態性的思路開展,難以跳出思維的束縛。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幼兒擺脫一般性的思維方式,從非常態的角度拓寬幼兒的創造思路,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

三、挫折教育是動力

現在的不少家長只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和吃、穿、住等,而忽視孩子獨立生活能力、吃苦耐勞和向困難挑戰精神的培養,被忽略的這些恰好正是適應社會高速發展、培養跨世紀人才所必須的,也是孩子心理髮展所需要的。

因此,我們一定要重視挫折教育。所謂挫折教育,是指在科學的教育思想指導下,根據孩子的身心發展和教育的需要,利用和創設某種情景條件,提出某種難題,啓發和促進孩子動手動腦解決問題,使他們養成樂於嘗試、勇於克服困難、敢於經受挫折的品質,從而形成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提高對挫折的承受能力的一種教育方法。幼兒的挫折承受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也非後天自然可得的,它以幼兒自我意識的發展爲前提,隨着幼兒知識經驗的積累和能力的增強變化而變化的,因此,教師和家長要有意識地培養幼兒的抗挫折能力。

總之,幼兒教育是啓蒙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需要教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但主陣地是學校,教師是關鍵,教師要本着對每一個幼兒負責的態度,採用恰當的教育方法給幼兒的未來打好基礎。

幼兒教育反思 篇六

幼兒教師反思筆記――雷雷的眼淚

今天開聯歡會時,我請小朋友挨個表演節目。叫到雷雷,他依然膽怯,不肯站起來,我的鼓勵沒起任何作用。我急了,對他說:“今天你必須演,我們大家都等你,唱一個歌也行,說一句話也行。”看到我態度非常堅決,雷富有點兒難堪,眼中噙着淚花望着我。我真不忍心再逼他,但爲了他的發展,我狠狠心,鼓勵他說:“你能行,唱吧!今天唱了,以後就敢了!”見實在拗不過我,雷蕾惱怒而賭氣地帶着哭腔唱起來。他的音非常準,也很好聽。大家爲他鼓起掌來,但他卻絲毫沒有高興的樣子,臉上掛着淚花,氣鼓鼓地回到了座位上。

雷雷是個乖巧、懂事而靦腆的男孩子,平時總是和和氣氣、輕聲細語地與小朋友友好相處。他心靈手巧,學什麼都挺快,小朋友和老師都非常喜歡他。可是雷雷有一個弱點,就是膽小,從不舉手發言。即使老師叫到他,他也面帶羞色,半天吐不出一個字,更別提讓他當衆表演節目了。

據他媽媽反映,雷雷從小就不敢當衆講話,上了幼兒園以後,各方面都有很大進步,惟獨怯場不敢講話沒有多大改變。雷雷媽媽的一席話,讓我更感到有責任幫助這個可愛的小男孩。於是,我想盡辦法創造機會讓他在衆人面前講話。比如,我常請他給小朋友發東西,也常讓他帶領小朋友玩遊戲,鼓勵他大膽說話。只要他說出一個詞,我就帶頭爲他鼓掌。可這些做法都沒能樹立起他當衆講話的自信。都到中班末期了,我真爲他着急。於是,就有了今天那一幕。

晚上,我將這件事情說給雷雷媽媽聽,希望得到他媽媽的理解。他媽媽很高興地說:“沒關係,您做得對,就得逼他,不然他永遠邁不出這一步!您這不是爲他好嘛!”能獲得家長的理解,我感到很欣慰。

反思隨筆

這篇隨筆中記載的那個小男孩和那件事,在我腦海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雷雷敢當衆講話、表演節目,我心裏別提多高興了。我覺得,是我的認真負責幫他克服了最大的心理障礙,讓他有了說和演的自信。但是,雷雷當時帶淚的眼神也深深刺痛了我。我知道,雖然我用這種不得已的方法幫助他克服了心理障礙,但實際上,我採取的方法是他當時無法接受的,也是我自己不滿意的。我是在他沒有做好心理準備,極不情願的情況下,突然把他推到了衆人面前,這對於自尊心很強的雷雷來講無疑是痛苦的'。

幾年後,我又遇到了一個叫月月的小女孩。她的不言不語和膽怯,讓我又想起了雷雷。我產生了強烈的願望,想用更適當的方法來幫助這類孩子,以彌補我對蕾蕾的歉疚。

面對月月,我開始反思自己對雷雷的教育方法。他們能和朋友、家人滔滔不絕地大聲說話,卻很少回答老師的問話,也許是我好意爲他們創造了各種鍛鍊機會,鼓勵他們大膽地說和表現,反倒使他們感到更緊張,從而起到了暗示和負強化的作用。在這種環境下,孩子時時能意識到自己這方面的不足,也就難以克服心理障礙,樹立自信心了。因此,當我有意識爲月月創造一些機會,讓她在集體面前表現不起作用時,我採取了淡化的方式,不再時時鼓勵她、提示她說,免得造成她更嚴重的心理障礙。具體說,就是順其自然,讓她和夥伴痛痛快快地說,我儘量多參加到其中與他們平等地遊戲和交流,拉近和月月的距離。在與其他小朋友交流時,我會自然地和她說兩句。她想說不想說我都不強迫,接納她用點頭、搖頭或小聲說來表示。我還採取給她搭建臺階的方式,先讓她和幾位小朋友一起上臺,然後再請她和最好的朋友一起上臺表演,用陪她的人數逐漸減少的方式減輕她的心理壓力。

爲月月創造這樣一個寬鬆的環境,雖然短時間內看不到效果,但長期堅持下來,月月逐漸有了一些變化。有一次,在戶外站隊點名,我已經做好了思想準備,如果月月不回答,我就先空過去。可是,月月響亮地答了聲“到”,我激動地望了她好幾眼,真想爲她鼓掌,也真想再聽她喊上一聲,但我剋制住了自己,因爲我知道這樣做可能無意中強化月月以往不說話的行爲。還有一次,我發繪畫紙時,又聽到她一聲細小但很清晰的聲音:“我還沒有呢。”我趕緊發給她,並對她說:“月月,以後老師忘了事,你還這樣提醒老師,好嗎?”她點點頭。

月月的進步,我看在眼裏喜在心裏。我相信,這樣看似自然實則有意的教育,會讓不自信的月月在不受傷害的情況下慢慢樹立起自信,展現出她獨特的風采。

幼兒教育反思 篇七

在孩子的生長過程中,會發生各種各樣的問題,層出不窮。家長所學知識經常會出現斷層。

我家孩子六歲,現在回首過去的六年,我才發現,我的教育似乎也是不盡如人意。跟自己當初的想法相比。胎教、初期教育、幼兒園等等,給她找相對寬鬆的學習環境,儘量支持她的興趣愛好。舞蹈,讓其自由發展。

後來卻陷入一個怪圈,給小孩報興趣班。似乎又是另外一種形式的填鴨式教育。

英語的學習也是差強人意,對老師也有意見,但大多數家長的要求放在那,弄的五六歲的小孩子要背單詞,這種興趣班,哎。

小孩子的負擔有多重?大家想象一下,有一次英語課結束後,英語老師公佈完成績後,一出樓,就見好幾個孩子低着頭,聽着不同家長的訴說:“你平常都挺好的嗎,咋考試考91,怎麼回事?”

“你咋那麼沒眼色,沒看你媽…………。,活該被罵”等等諸如之類的話。

“我都記住了,可誰知又忘記呢?”我家孩子如是說。我真無語,她是班裏成績最差的,我要訓她嗎?我自己都不知該說什麼了?老師罰抄寫單詞20遍,我是該讓她寫,還是我替她寫呢?真糾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