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幼兒園教案反思【精品多篇】

幼兒園教案反思【精品多篇】

幼兒園教案反思 篇一

我是一名轉崗的幼兒教師,快三十的年齡我纔來到了這個嶄新的行業,但我相信只要我不斷努力,每一天有所反思,有所提高,就會把工作越做越好。所以在工作中我十分注意觀察與反思,幼兒平常的一舉一動、一句話語、甚至一個眼神都能引發我的思考,慢慢的我養成了反思的習慣。

一、工作中的反思常常是幼兒的行爲給我帶來的啓示。

一次,四名幼兒在音樂區跳舞。錄音機中唱到三條魚水裏遊,快快活活做朋友時我好奇的看着他們,想看看他們誰會被淘汰出局。出乎我的意料,他們四個人摟在一齊,並沒有把誰丟下。我表揚了他們,我感覺,是他們給我上了一課,使我受到了教育。三個確實不等於四個,可是生活不是古板的數學,生活中充滿了美妙的情感聯繫。《小金魚》的真諦不就在於教育小朋友快歡樂樂做朋友嗎

大雨過後,許多長長的蚯蚓從土裏鑽了出來。我想實地給孩子們講講蚯蚓,可是孩子們卻聽不到。因爲他們看到了蚯蚓都大聲地尖叫着,一聲接一聲,不能停下來,就像遊樂園中人們玩海盜船時發出的陣陣尖叫聲。我覺得他們並不是十分害怕蚯蚓,不然他們爲什麼不躲開而是爭着靠近呢尖叫是不是在給他們減壓的同時也給他們帶來了歡樂呢看着他們好奇的眼神,聽着他們的聲聲尖叫,我沒有制止。這是我第一次聽到他們這樣的尖叫,叫完了就完了,他們還是像往常一樣歡樂。有位名人(忘記名字了)說過要讓兒童像兒童一樣地生活。在轉崗培訓的第二堂課上教師講的這種觀點。當時教室外十分吵嚷,是北京國小的孩子們吧教師說:不用去管他們吧,他們是像兒童一樣地生活,他們此時此刻是歡樂的。我想:這天幼兒看到蚯蚓都熱烈地尖叫,其中有他們看到新事物的欣喜與好奇;也有對新事物的恐懼與驚歎,更有對新事物的接近與嚮往

二、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隨處可見只要教師用充滿愛心和信任的雙眼去發現,都會有所啓迪。

深秋時節滿地的樹葉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部分孩子開始在周圍草坪上撿拾樹葉。一會兒就能檢一大把。給你票。小迪在給上滑梯的小朋友發票。小朋友也配合,接過一張票還說了聲多謝!這時我又發現小輝在往滑梯口那兒堆樹葉,其他幼兒也模仿他把自我手中的樹葉放在那兒了。我有過去的衝動,想告訴他們滑梯上會變得又髒又亂了。這時一名幼兒從滑梯上滑了下來,把樹葉衝得嘩的一下飛了起來,落到四周。孩子們歡叫了起來!噢!他們是不是有一種看到激流勇進的船衝下來那一刻水花四濺時激動與歡樂呀他們的歡笑聲和再次行動肯定了我的想法。他們真了不起,創造出這麼好玩的遊戲!我真想不出來呢。在佩服孩子們的同時我也不忘反思:自主遊戲對幼兒的發展很有益處,教師要給幼兒自主遊戲的時間和空間,並給予用心的支持。他們會以物代物、一物多用。能創造、發明出一些有好處、搞笑的遊戲來。

三、一些司空見慣的細節小事也同樣能夠成爲我反思對象。

幼兒離園後我去廁所方便,正碰到一位媽媽帶着一名幼兒上廁所,媽媽把孩子扶上廁所,孩子蹲在裏面,媽媽蹲在外面,大手扶着孩子的胳膊,聽到啪嗒、啪嗒兩聲,孩子說:拉完了!雖然這是很平常的的事情,但當時我感受良多:有的幼兒爲什麼會把大便拉在褲子裏幼兒爲什麼會離園後才讓媽媽陪着大便思考之後我明白是我做得不夠到位,還沒有得到孩子的高度信任,孩子需要媽媽式的幫忙!之後我們對班上有類似問題的幼兒採取了媽媽式的幫忙,確實幫忙幼兒較快的度過了入園大便難一關。

幼兒第一次嘗試爬斜在半空的不規則攀網時,小惠爬得謹慎而留意,小音在小惠前面,她爬得比較快,到了上頭她反過身來對下頭的小惠說:小惠,你爬吧,摔不着的!小惠聽後果真稍加快了攀爬速度。看到她們的行爲我感到:幼兒之間構成良好的夥伴關係有利於幼兒的健康歡樂成長。同伴之間的鼓勵與支持不一樣於教師給予的鼓勵與表揚。因爲他們的鼓勵源於自身的嘗試與感受,更容易產生同感和共鳴!

四、孩子一個渴望的眼神也能深深地觸動我,引發我的思考。

活動區活動時小羽高聲叫我:馬教師,您看她小手指着城堡。我看了看和她說:這個城堡真漂亮,你真棒,是個小建築師!這時我發現晨晨用一雙渴望的眼睛看着我!我衝他笑了笑說:晨晨你也搭了,對吧!他點點頭。我說:你搭的也很好,教師看到了!他聽了笑了,眼睛亮亮的看着我,目光中閃爍着欣喜和自豪!之後我反思:活動區的靈魂在於幼兒自由選取和自主遊戲,但並不是說教師無事可做了,幼兒能夠堅持下去,教師的表揚與鼓勵很重要。當然還少不了啓發與引導。外向的幼兒會迫不及待地和教師要表揚,對於內向的幼兒呢善於捕捉幼兒情緒、情感變化的教師,不要把他們忽略了啊!

反思使我的工作潛力逐漸提高;反思使我更受幼兒的喜愛;反思使我每一天都有所收穫;反思使我充滿前進的動力!反思讓我成長,我在成長中將繼續反思,堅持下去,我要繼續做善於反思的幼兒教師。

幼兒園教案反思 篇二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搭積木》這節課,主要意圖是讓學生在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基礎上,讓學生擺一擺、推一推、搭一搭等實踐活動進一步來了解它們的特徵。低年級學生好奇心強,愛玩,好動,根據學生這一特點,我創設了多種教學情境,緊緊圍繞“以學生髮展爲主體”的新理念,讓學生真正地獲得成功的體驗和探索的樂趣。 生動活潑、積極向上的課堂氛圍,易於造成一種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環境,進而激發出學生學習的無限熱情,將緊張的學習過程 變成愉快的學習活動。例如:在課的伊始,由聖誕老人給孩子們送禮物來引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讓學生迫切地想知道都有哪些禮物,從而大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再有,在學生動手擺一擺時,我以平等的身份來和同學們做遊戲,師生融爲一體,關係非常融洽,學生感到很愉快。在“推一推”環節中,我做了手偶—兔博士,讓學生和兔博士打招呼,並向它介紹朋友,這樣課堂氛圍不僅活躍起來,還鍛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數學源於生活。爲了讓學生更好的認識數學,感受數學,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在教學過程中,我將生活與數學緊密地聯繫在一起,讓學生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數學。在上這節課之前,我佈置了這樣的作業:讓學生收集正方體、長方體、圓柱、球這四種形狀的物品。同學們找來了許多東西:牙膏盒、醒目瓶、露露瓶…可見,學生們能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分辨出這四種形狀來,但裏面還存在知識性的誤差:醒目瓶是圓柱嗎?當時由於我的疏忽,未能及時糾正。

這節課還存在着很多不足之處:

1、教師在課堂上出現了知識性的錯誤。如:有位同學說:能滾的就是球。輪胎能滾,它是球嗎?當時我沒有給予指正。課後查找了一原因:在這一環節上,我備課備得不夠充分。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由於備得不夠詳細,心裏沒底,心情就緊張,從而未能很好的傾聽學生的想法。

2、整節課的教學評價比較單一,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之間互評。

3、教師今後要學會傾聽,以便提高自身在課堂上的應變能力。

4、媒體運用還有些欠缺。作爲青年教師,今後還要多加練習,更好的運用多媒體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幼兒園教案反思 篇三

星期一下午接到了學校要我上一節小班化課的任務,雖然從未嘗試,但我還是抓住了這次難得的磨練機會,雖然僅僅是瑤山和龍川兩所兄弟學校的聯誼活動,但通過精心準備、試教到展示,這幾天確實經過了多次小班化教學思路的嘗試,也有了一點粗淺的認識。

我這堂課的設計可以簡單的概括爲“分層學習,趣味識字”八個字。

首先是“分層學習”,主要體現在如下幾方面:第一:明鑑差異,科學分層。本次教學,我根據“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將18位孩子分成4組,每一組同學根據他們每個人識字、學習能力的不同分別編上1、2、3、4號——1號代表的是學習優等生,2號是中等生,3號中下生,4號則是學困生,這就是“組內異質”,而四個小組間總的能力是基本均衡的,體現了“組間同質”的原則。

第二:分層學習,全員關注。通過對全班學生的分組,目的是爲了使教師能在課堂中更好地發揮其組織調控作用。在本堂課學習中,課堂中的發言的學生不是永遠都是那些1號、2號生,我有意識地去關注全員互動的機會。比如在個別初讀課文時,我先請幾位2號、3號學生來讀,經過一定的指導糾正後,就把機會轉向了4號學生,這樣學困生不會一下子被難倒,這樣會使學生更有積極性。同樣,在“摘星星”的遊戲環節中,把這樣的發言機會更多傾向於3號、4號學生,因爲經過近一堂課的學習,這幾個生字1號、2號學生基本已經掌握了,而3號、4號學生有個別應該還沒有完全掌握,這樣就起到了鞏固學習的作用。我想我這樣的設計也就是本着關注全員孩子的想法吧。

第三:小組合作,“兵教兵”。雖然一年級孩子從幼兒園踏入國小才兩個多月的時間,但是學生間的學習接受能力、學習基礎已經有了明顯的差別。我正是着眼於學生之間的這些差距,在學習中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利用“兵教兵”的形式讓孩子和孩子的交流中共同進步。比如說,在初讀課文環節,我讓1號生帶領組員初讀學習課文,這樣有助於幫助3號、4號生掃除朗讀障礙。同時,在全班反饋學習生字時,我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生字的方式,讓孩子們在合作學習中初讀掌握生字。而在識字遊戲中,在“看圖猜字”的環節我則是給小組留了1分鐘的時間,給學生創造一個討論交流的機會。

除了“分層學習”,我這堂課還有一個主要的設計特點就是“趣味識字”《小小的船》小班化教學反思2017《小小的船》小班化教學反思2017。《小小的船》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一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低段語文教學中,識字寫字是重點也是難點,本堂課是第一課時的教學,我的着眼點也在識字寫字中。一年級每篇課文中少則七八個生字,多則十多個,對於一年級孩子來說,如果一堂課中反覆讀、學習這些生字就會顯得很枯燥、乏味,小孩子會失去興趣,我們老師教的也會很累。本堂課中,我主要採用“遊戲教學”的方式,將識字教學融入到遊戲中,比如說“摘星星、看圖猜字、猜謎語”這些環節孩子們還是樂此不疲的。

很久以來“小班化"在我們腦中是如此神祕莫測,以至於我們老師們往往“談小班色變”,殊不知我們僅僅是在遠處遙望着他,其實只要我們試着走近點、再走進點,定能揭去那神祕的面紗。

幼兒園教案反思 篇四

本學期是孩子們在幼兒園裏的最後一個學期,即將成爲國小生的他們在之前的幾次活動中意識到自己的成長,很興奮,我設計此次活動是想以此讓幼兒從關心自己轉向關注他人,通過陪弟弟妹妹玩,爲弟弟妹妹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來體驗做哥哥姐姐的自豪感。哥哥姐姐們還爲弟弟妹妹們演唱了歌曲,背誦了兒歌,還給他們送去了自己親手繪畫的作品,就在今天的活動“大手牽小手”中,哥哥姐姐還帶弟弟妹妹參觀了幼兒園,平日裏愛亂跑亂撞的軒軒不見了。他們在活動中,特別小心的牽着弟弟妹妹,嘴裏還不停的說:“走樓梯要小心,眼睛看好,一個跟着一個走,儼然就是一個小老師的樣子,看着孩子們的進步,我們十分高興,活動後,我還引導孩子們思考:我們還能爲弟弟妹妹做些什麼呢?讓我們一起制度一個計劃吧。孩子們都想到了幫弟弟妹妹穿衣服、幫弟弟妹妹端飯、和弟弟妹妹一起做遊戲等等,我把孩子們的這些想法都記錄了下來,接下來我們將聯繫好小班的老師,引導孩子們分組去到小班執行自己的計劃,真正從活動中體驗自己是各個姐姐了,可以幫弟弟妹妹做許多事!

在進行活動時,我提出了一下這些問題:

1、家裏面有沒有弟弟妹妹?

我本想以這個“迴應式”的問題來引入本次活動的主題,調動幼兒的積極性。預料中幼兒的答案是“有!”然後我繼續問下一個問題,卻因爲沒有充分考慮幼兒的現實情況和生活經驗,提問不夠準確。起初孩子們幾乎是異口同聲地說“沒有!”我發現我忽視了一個問題,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裏很少有天天生活在一起的兄弟姐妹,他們的父母也有許多是獨生子女,可能只有接觸並不頻繁的表兄妹,那麼相對於現在的幼兒來說,他們的表兄妹就可能比父母接觸得更少。而我的提問是 “家裏面有沒有”,他們自然會直接想到自己天天生活的家裏,這個家包括爸爸媽媽,或者天天生活在一起的人,而很少會聯想到整個家族中舅舅、姑姑之類的親戚。於是,我改變了提問,“有沒有表弟表妹,親戚的孩子?”他們纔有了我想要的答案。

2、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有什麼區別?

剛開始可能孩子們不太理解“區別”的含義,所以有的回答“弟弟喜歡踢球,妹妹喜歡化妝。”於是我向幼兒又重新提問了一遍,“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有什麼不一樣?”接下來纔有了切題的答案,如哥哥姐姐都比弟弟妹妹高,哥哥姐姐比弟弟妹妹本領大,哥哥姐姐比弟弟妹妹歲數大等。

提出這個問題是爲了引起幼兒從自身的角度思考大孩子與小孩子的區別。隨着幼兒一天天長大,到了大班,不論是身體方面還是心智方面都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而這些發展不經別人提醒,幼兒甚少會注意到或者去思考。當他們發現自己比更小的時候進步了不少,個子長高了,本領大了等等,不論何種程度的幼兒都能從中找到自信,爲我接下來預設的內容作了鋪墊。

3、什麼樣的小朋友才能做哥哥姐姐?

我覺得有些道理和規則不一定要教師灌輸,而是通過幼兒自我發現,借幼兒的口說出最能達到效果。於是在設計活動時,安排這個問題,是想讓幼兒自己來說出做哥哥姐姐的標準,如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學本領的時候認真等,可是在實際操作時,我卻遇到了困難。幼兒的回答並不如我預期的那樣,有的幼兒回答“年齡不能比三歲小。”有的說“弟弟妹妹遇到困難的時候要去幫忙。”我意識到幼兒並沒有理解我的意思,我發現我的提問欠妥。幼兒大多數時候都是以字面的意思來理解成人的話,並不會去思考深層次的含義,而我的提問明顯還帶有更深層的含義(做哥哥姐姐的標準)。於是我改變了提問方式,“哥哥姐姐比弟弟妹妹的本領大,有許多地方要讓弟弟妹妹來學習的,那麼怎樣的哥哥姐姐纔可以讓弟弟妹妹來學習呢?”終於,孩子們理解了我的意思,有幼兒回答“弟弟妹妹不會的英語可以讓哥哥姐姐來幫忙,哥哥姐姐首先自己要管好,先要做好,聽老師說話的時候不能在下面插嘴。”對這個較好的答案,我又請了其他幼兒重複了一遍加以強化。

4、哥哥姐姐可以爲弟弟妹妹做什麼?你們陪弟弟妹妹玩,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

此問題是本次活動的重點,幼兒得知接下來真的要去陪弟弟妹妹玩,表現出了非常高的積極性,回答問題很熱烈,絞盡腦汁想了許多能爲弟弟妹妹做的事。當韜韜說,“可以幫弟弟妹妹穿衣服”,我立即說“恩,我們幫弟弟妹妹穿衣服前,自己的衣服先要穿好,自己的小肚子要包包好。”當我說完這句話的時候,好幾個幼兒起身開始包好自己的小肚子。這個細微的動作讓我感到非常欣喜,幼兒能夠通過幫助弟弟妹妹來檢查自己是否達到了一個哥哥姐姐的標準,從而很自覺地先做好自己的事情,其實這也是我提出第三個問題的用意。因此,我覺得第三個問題沒必要單獨提出,而是在幼兒回答“可以爲弟弟妹妹做什麼”的時候,對他們的回答稍加提煉和提升,引發他們的思考和共鳴比單獨地讓他們來想“自己應該先做好哪些事”要來得容易,效果也更好。

後一個問題其實是讓幼兒知道接下來陪弟弟妹妹玩時所要注意的事項,幼兒回答得很好,有的說要對弟弟妹妹溫柔一點,有的說要讓着他們不能欺負他們,有的說要對他們微笑,顯然他們已經明白了自己身爲哥哥姐姐的責任感,也漸漸地體會到做哥哥姐姐的自豪感。

活動進行到這裏,我給幼兒十分鐘的準備時間,並提出了要求,讓幼兒問問弟弟妹妹,下一次還想讓哥哥姐姐做什麼。活動結束後,經過和戴老師的交流,我發現這個要求有些多餘,或者沒有太大必要。若是問“弟弟妹妹叫什麼名字?”“玩得開心嗎?”“都玩了些什麼?”在與弟弟妹妹一起玩之後交流這些問題,對幼兒的語言能力、社會性及交往能力的發展更有意義。

孩子們準備的時候非常認真,有的摺紙工、有的畫畫、有的準備講故事……忙的不亦樂乎,孩子們準備好之後,一起來到了操場,和小班的弟弟妹妹們開始進行一對一的活動。活動中我感受到每個幼兒都表現得非常認真,儼然一副大哥哥大姐姐的樣子,不斷和弟弟妹妹進行互動,教他們書上知識、講故事給他們聽、和他們玩遊戲,送他們禮物,在陽光的映襯下,整個場面洋溢着溫馨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