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端午節吃糉子寓意着什麼【新版多篇】

端午節吃糉子寓意着什麼【新版多篇】

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 篇一

紀念屈原:

傳說屈原因壯志難酬、報國無門,加上祖國被侵略,從而投河自盡。當時的人們知道屈原死了之後,非常哀痛,很多人去汨羅江悼念屈原,甚至有些漁夫會將食物投入汨羅江,希望這些魚蝦吃飽了之後,不要去啃咬屈原的身體,這一舉動被很多人效仿,有些人還會使用葉子將飯包起來放入河裏。這一習俗也一直流傳下來,因此,人們會在五月五號端午節這一天吃糉子,以此舉來紀念屈原。

紀念曹娥

曹娥14歲的時候,她的父親在5月5號則一天於水中溺斃,當時曹娥傷心大哭,並且在5月22日的時候也投江自盡,5天后,曹娥的屍體抱着父親的屍體一起浮出水面。當時的百姓都覺得曹娥是一個非常孝順的孩子,因此,知府爲曹娥建廟宇、將村鎮更名爲曹娥村。當時人們認爲是曹娥的孝順感動上天,因此,當地百姓在每年的五月五號會紀念曹娥。

紀念龍的節日:

聞一多曾經將端午節叫做“龍的節日”,那麼端午節是爲了紀念龍的嗎?相傳古時候的龍部落會矩形圖騰祭祀,因此,會在端午節的時候將糉子人到處吃水裏讓龍去食用,而且賽龍舟所用的也是龍舟,因此,古代人們爲了紀念龍的節日,會在五月五號慶賀端午節。

端午節的祝福語 篇二

1、送你一顆好運糉,裏面包藏健康米,幸運蛋,平安菇,快樂蝦,長壽花,美好慄,如果你收到將會好運連連。祝你端午節快樂。

2、放鬆身心,隨意瀏覽美麗風景;三天假期,閒碎的腳步別停;伴快樂一起同行,讓煩惱雨過天晴。端午小長假,願你生活越來越美好,越來越開心!

3、又到端午節,又聞糉飄香,一生中總有一些朋友最珍惜,一年中總有一些日子難忘記,雖不能時時問候,卻在這特別的日子,輕輕的說一聲,朋友,端午安康!

4、掛上清香的”艾草“,願你端午平安好;送上清新的”香包“,願你端午好運罩;給你清爽的”糉子“,願你端午好日子。朋友,祝福你端午節健康快樂!

端午節起源 篇三

舊曆五月五日端午節,是我國夏季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古代“午”與“五”同音,所以端午又稱端五、重午或重五。五月五日古人又有以蘭草湯沐浴的習俗,所以又叫“浴蘭節”。道教又稱此日爲“地臘節”。唐宋時此日午時爲“天中節”,所以它又稱端陽、午節。明清時北京人還稱其爲“五月節”或“女兒節”。

端午節起源於何時──長期以來衆說紛紜,說法不一,至今仍爭論不休。就目前來看,關於端午節起源的主要觀點有四種。一是流行久遠的傳統觀點,依據南朝梁人吳均的《續齊諧記》及宗檁《荊楚歲時記》,認爲端午節起源於紀念屈原。二是聞一多先生認爲端午節是吳越民族舉行龍圖騰崇拜活動的節日,他在《端午考》及《端午節的歷史教育》(見《聞一多全集》)兩篇論文中詳細論證了他的觀點。三是認爲端午節起源於惡日(見張心勤《端午節非因屈原考》)。四是說端午節源於夏至(詳見劉德謙《“端午”始源又一說》)。從中國節日風俗發展形成過程來看,以上諸家觀點皆有一定道理。但是,端午節作爲一個風俗活動內容豐富的傳統節日,在追溯其風俗活動起源時不能只注視某一側面而以偏概全。中國古代,有“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之說。在交通不發達的時代,人們生活相對囿於一個狹窄的天地,風俗也自會因時因地而異。隨着社會的發展與經濟文化交流的頻繁,各地風俗在相互吸收融合的基礎上,形成一些特定的、具有全國普遍性的節日風俗。因此,考察端午節起源應綜合多種因素。

端午節風俗形成可以說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隨着歷史發展又注入新的內容。龍舟競渡之俗起源於南方,把五月五日視爲“惡月”“惡日”起於北方,注入夏季時令風尚,附會以紀念屈原逝世而最後形成。

端午節吃糉子寓意什麼 篇四

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屈原的節日,坊間有傳聞,屈原就是在端午節當天投江自殺的,百姓不想讓屈原受到傷害,就往江中投糉子和其他食物,不讓江裏的魚兒吃他,所以後人爲了紀念屈原,每年五月初五就有吃糉子、賽龍舟的習俗了。

不僅是爲了紀念屈原,也是有闔家團圓的意思,畢竟現在的端午節已經是法定節假日,每到端午節各地的遊民便會回家與家人團聚。還有另外一層寓意,便是“求子”,糉子有諧音“中子”的意思,一直有傳聞吃了糉子就能得兒子的風俗,寓意人丁興旺的意思,總之端午吃糉子是好意,一定要記得吃糉子。

端午節有什麼別稱 篇五

“端午節又叫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端午節,爲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故五月初五亦稱爲端陽節,端午習俗主要有食糉子與賽龍舟,食糉子的習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甚至在近幾年來還傳到了國外,成爲了很多國家都喜歡的節日。

端午節古詩 篇六

《端午日賜衣》

杜甫·唐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溼,當暑着來清。

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

《乙卯重五詩》

陸游·宋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糉包分兩髻,艾束着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同州端午》

殷堯藩·唐

鶴髮垂肩尺許長,離家三十五端陽。

兒童見說深驚訝,卻問何方是故鄉。

《屈原廟》

唐崔·唐

讒勝禍難防,沈冤信可傷。

本圖安楚國,不是怨懷王。

廟古碑無字,洲晴蕙有香。

獨醒人尚笑,誰與奠椒漿。

《端午即事》

文天祥·宋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

丹心照夙昔,鬢髮日已改。

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

《端午日》

殷堯藩·唐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