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沁源縣以“五強”“五建”繪就“三農”多彩畫卷

今年以來,沁源縣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省委的安排部署,堅持問題導向,系統思維、融合工作,以“五強”“五建”爲抓手,努力實現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沁源縣以“五強”“五建”繪就“三農”多彩畫卷

“五強”,即強產業支撐、強科技賦能、強組織體系、強政策支持、強要素保障。

強產業支撐。圍繞“以交通促繁榮、以教育聚人口、以人口興產業”發展戰略, 按照“一城兩中心、一區三園”的整體佈局,選準點、拉開線、拓成面,大力發展“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富民產業。從總體規劃上講,繼續按照“佔領中央、讓開兩廂”的思路,利用人口集聚後騰退出的土地、房屋、林地等,集中發展康養旅遊、莊園經濟、特色產業;在縣城和城郊、集鎮,大力發展功能齊全、形式多樣的商業綜合體,着力解決人民羣衆的就業、消費、服務等需求;加快發展類似草莓種植、湖羊養殖等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及交通運輸、住宿餐飲、倉儲物流等服務業,帶動周邊居民就業。從具體發展上講,各鄉結合我縣南北氣候差異性大、海拔垂直變化大的特點,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遊則遊,發展最適合本鄉鎮的特色產業。

強科技賦能。持續加強院校合作,引進“接地氣”的科技,以科技賦能農業產業,按照技術標準和規程來實施,進一步提高產品品質和產業效益。

強組織體系。根據產業特色、生產力水平、生產要素等條件,推動農戶與合作社、營銷大戶、專業協會、示範基地、龍頭企業“雙綁”發展、利益共贏,解決好單家獨戶“辦不了”、政府部門“包不了”、市場經濟“缺不了”的難題。比如,大力發展以農業生產託管爲主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探索單環節託管、多環節託管、關鍵環節綜合託管和全程託管等模式,培育壯大各類服務組織,提供更加多元化、多層次、低成本的組織化服務,將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形成“小羣體、大規模、全覆蓋”的組織體系。

強政策支持。加大農業企業在經營、融資、產業、創新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積極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倍增工程,花力氣做大做強現有經營主體;圍繞省委出臺的《加快農業全產業鏈融合發展實施意見》《山西省“土豆革命”行動方案》等,用足用好政策,爭取更多項目與資金的支持。

強要素保障。持續做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後半篇文章”,有效盤活農村閒置資源要素,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特別是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中,改善經營方式,強化激勵機制,注重集體利益、村民利益的體現,防止幹部經濟、能人經濟、私營經濟“三個傾向”,切實讓羣衆動起來、參與進來,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促進脫貧攻堅成果鞏固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以“清化收”工作爲契機,進一步規範村集體經濟運行、加強管理,實現效益最大化。

“五建”,即建標杆項目、建標準農田、建拳頭品牌、建美麗鄉村、推進災後恢復重建。

建標杆項目。堅持“可靠、可行、可適用”原則,新謀劃實施253個項目,其中第一產業37個、農業農村類11個。繼續落實專班推進項目制,常態化開展入企進村服務,及時解決農業項目建設中遇到的困難問題。加強質量和資金監管力度,做好項目事前審查、事中檢查、事後驗收工作,確保每個項目高質高效建設。

建標準農田。嚴格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將耕地保護責任落實到地塊、人頭,堅決守住33萬畝耕地紅線,防止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狠抓高標準農田建設,採取增施有機肥、深耕深鬆等措施提升地力,積極推廣農用酵素技術,讓“農田變良田”,努力完成市級下達的5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

建拳頭品牌。繼續推廣良種良法良機應用,強化生產全程管理,大力發展有機旱作農業,不斷提高“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水平;持續加大綠色、有機、地理標誌農產品認證力度,不斷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市場競爭力。在此基礎上,線下加強與大型超市對接,線上發展農村電商,拓展銷售平臺,推動我縣好樂草莓、馬鈴薯等綠色產品,以及沁源連翹、沁源綿黃芪等地理標誌產品,走向中高端市場。

建美麗鄉村。着眼基礎提質,堅持規劃先行、分步實施,統籌地上地下、近期遠期,從最基礎的水電暖氣路等抓起,紮實推進農村基礎設施的升級改造,不斷提高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着眼示範創建,重點完成郭道鎮朱鶴溝村省級鄉村振興示範村和好樂草莓省級示範創建基地建設任務,以及市級即將下達的示範創建任務。同時,通過競標方式,以鄉鎮爲單位,在全縣打造10至20個縣級“鄉村振興樣板村”;加快推進法中青龍溝鄉村振興示範片區建設。着眼生態宜居,結合黃河流域面源污染治理項目,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有序解決亂搭亂建、亂堆亂放,以及垃圾亂扔、污水亂流,畜禽糞便亂排等難點問題,並建立長效機制,讓乾淨、整潔、宜居成爲全縣鄉村的標配。着眼農民主體,尊重農民意願,充分激發農民內生動力,教育引導農民、組織帶動農民參與建設。在風格上保留村莊原味風貌、傳統文化;取材上儘量使用當地的磚、石板等,花小錢辦大事,真正把鄉村建設的更像鄉村。

推進災後恢復重建。結合黃河流域沁河源頭生態修復綜合治理項目,加強對自來水管網、通訊設施、架空線路等基礎設施的合理規劃,加快推進受損的設施大棚、農田和水毀道路、橋樑的恢復重建,以及堤防建設、水庫除險加固、河道整治等,全流域、全領域對沁河流域進行綜合治理。紮實做好受損農房重建修繕後續工作,確保5月份全面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