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牧野之戰的典故精品多篇

牧野之戰的典故精品多篇

商紂王怎樣殘害他的臣民? 篇一

商紂王寵愛美女妲己和寵臣惡來、費仲,殘害百姓。爲了讓妲己開心,他大興土木,擴建宮殿苑囿,以酒爲池、懸肉爲林,通宵達旦地宴樂。爲了維持奢靡的生活,他殘酷地剝削人民。爲了殘害觸怒他的大臣,紂王還發明瞭一種名爲“炮烙”的刑具。這是用銅鑄成的空心柱子,裏面可以點火。等到銅柱燒得通紅時,他就下令將對他不滿的臣民綁到柱子上活活烤死。他害死向他忠言進諫的王族大臣比干、廢黜微子和箕子。紂王甚至會剝開孕婦的肚子,就爲了看看胎兒是男是女。他的這些暴行,最終導致自己陷於衆叛親離、民怨沸騰的孤立境地。

牧野之戰的典故 篇二

公元前1050年,周文王姬昌病逝,世子姬發繼位,即周武王,武王繼位後,以示仍秉承文王之天命,繼續利用商朝暫時無暇西顧的良機向東擴張。公元前1048年,牧野之戰前兩年,周武王曾觀兵於孟津(今孟津縣)。《史記》 中說“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其實不是“不期而會”,根據甲骨文所揭,此次出兵早有聯絡,關中和江漢間的許多方國都有參與,但諸侯恐怕並無八百之多,從牧野之戰的情況看,基本上都是西南方的羌、戎各國。

而此時的商朝發生了激烈的內亂。帝辛殺了伯父比干,囚禁了另一個伯父箕子,另一些被牽連的貴族如微子等則審時度勢,投奔了周國。武王無疑從來奔的殷商貴族那裏得到了不少朝歌的機密情報。時機已經成熟,武王決定出兵伐商,同時通知在盟津的與盟諸侯一起出兵。

伐商的戰略計劃是:趁商朝主力軍滯留東南之際,精銳部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深入王畿,擊潰朝歌守軍,一舉攻陷商都,佔領商朝的政治中心,瓦解商政權,讓殘餘的商人及其附屬方國的勢力羣龍無首,然後各個擊破。 《詩經·大明》 中記述此事,稱之爲“燮伐(偷襲進攻)大商”,或“肆伐(快速進攻)大商”,和二戰的德國“閃電戰”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本詞條採用“夏商周斷代工程”的觀點),周武王親率戰車三百乘,虎賁(精銳武士)三千人,以及步兵數萬人,出兵東征。同年2月21日,周軍抵達孟津,與庸、盧、彭、濮、蜀、羌、微、髳等部族會合,聯軍總數達4.5萬人,不少方國的國君親自趕來。聯軍於2月26日佈陣未完就下了雨,史稱聯軍共有“六師”。軍事史家推測,大概是三百乘戰車,三千名虎賁爲一個“裝甲師”,爲第一梯隊。其餘四萬多人分爲五個“師”,在後面組成方陣,爲第二梯隊。後來聯軍冒雨繼續東進從汜地(今滎陽市汜水鎮)渡河水(黃河,一說由孟津渡河)後,兼程北上,至百泉(今輝縣西北)折而東行。27日清晨,周武王莊嚴誓師說:“俗話說,母雞司晨,是家中的不幸。現在紂王只聽信婦人之言,連祖宗的祭祀也廢棄了。他不任用自己的王族兄弟,卻讓逃亡的奴隸擔任要職,讓他們去危害貴族,擾亂商國。今天,我姬發是執行上天的懲罰!……戰士們,努力呀!”,周軍將士們士氣大振,即爲《尚書》所記載之“牧誓”。28日拂曉,聯軍進至牧野。《詩經》記載:“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 。

然而,遠方前來阻截的商軍陣形也漸漸顯出輪廓。本來鬥志昂揚的將士們不禁倒抽了一口冷氣:商軍幾乎要一直排到天邊,一面面旗幟一望無際。雖然不知道對方確切有多少人,但要遠遠多過聯軍。聯軍將士剛剛鼓起的勇氣又快要低落了。

朝歌方面,第一批緊急軍情前腳剛傳到,聯軍自己後腳就跟着來了,着實被打了個措手不及。朝歌城內沒有足夠的精兵可以破敵,而且也沒有可用的戰車,單靠步兵,很難和衝擊力強大的戰車陣相抗衡,更何況周軍士氣正銳。

帝辛驚聞周軍來襲,只好倉促武裝大批奴隸、戰俘,連同守衛國都的軍隊,開赴牧野迎戰。根《史記》記載,帝辛出動的總兵力有七十萬人,另一些文獻記載是十七萬。《詩經·大明》 稱:“殷商之旅,其會如林”。

牧野之戰背後的故事 篇三

周武王姬發發動的牧野之戰的性質是什麼

根據史料的記載,當時商朝的皇帝爲商紂王帝辛。商紂王帝辛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暴虐成性,喜好女色,將商朝的朝政搞得一團糟。商紂王又是一名十分喜歡打仗的君主,他先是對西北的黎氏部落發動了戰爭,然後又掃平了東南夷,雖然這兩次戰役都取得了勝利,但商朝的國庫卻空虛了。後來,商紂王寵信妖妃妲己,大興土木,興建了許多亭臺樓閣,供自己和妲己兩人享樂。等到後來,商紂王帝辛聽信奸佞小人的話,大肆殘殺朝中大臣,要是有大臣不順着他,他就將其處以極刑。商朝重臣比干、箕子等人都被商紂王殺害,商紂王的這一行爲加劇了商朝的滅亡。

公元前1046年,周國這一小國逐漸發展,終於有能力跟商朝一決雌雄了。兩方人馬在牧野進行決戰。在姬發和丞相姜尚的精心安排下,終於打敗了商朝的軍隊,取得了牧野之戰的勝利。牧野之戰時我國曆史上第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它終止了統治國家長達六百多年的商王朝,直接導致了西周這一全新王朝的成立。雖然,在接下去也有其他類似性質的戰役發生,但卻再也沒有牧野之戰這麼成功的戰役了。牧野之戰也成爲後世百姓推翻暴政的代表性戰役,在我國曆史上有着極爲重要的意義。 商朝末年,百姓民不聊生,生活非常的困苦。當時商朝的皇帝是商紂王帝辛,帝辛是商朝的第三十一任皇帝也是最後一任皇帝。已經有六百多年曆史的王朝,開始走向了沒落。商紂王帝辛爲人英勇善戰,有着極高的天賦,他本來可以成爲一個明君的,但帝辛爲人兇殘,根本不是一個明君,這加速了商王朝的覆滅。

而與商紂王帝辛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西伯侯姬昌,西伯侯姬昌一直愛民如子,不忍天下百姓受苦,於是他一面假意向商朝效忠,一面又暗中發展周國的實力,爲推翻商王朝做準備。西伯侯姬昌於公元前1050年病逝,其子姬發繼位。經過多年的準備,姬發聯合其他國家準備一起攻打商朝的國都朝歌。姬發接連獲得勝利,最終兩方在牧野展開決戰。

姬發先派丞相姜尚率領數百士兵前去迎戰,震懾商朝的軍隊,然後姬發自己再率領士兵衝進敵軍,打破敵軍的陣型。由於當時商王朝國庫空虛,士兵的人數也不夠多,於是商紂王就用奴隸來充數。那些奴隸見到周國的軍隊如此英勇,紛紛棄械投降。就這樣,姬發取得了牧野之戰的勝利。商紂王帝辛見大勢已去,於鹿臺自焚而亡。 牧野之戰發生在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周國的姬發聯合衆多小國組成了一支反抗商王朝的聯軍,聯軍與商王朝的軍隊在牧野進行決戰。從一定程度上來講,牧野之戰決定着決戰雙方未來的命運。根據時間的推算,公元前1046年正是商朝末年,當時的皇帝爲商紂王帝辛,是商王朝的第三十一任皇帝。歷史上的商紂王帝辛是一個英勇善戰的君主,本來可以成爲一代明君的他卻有着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好大喜功,喜歡女色。當時有大臣爲了討好帝辛,獻了一名美女給他。那名女子便是妲己,妲己有着一張傾國傾城的臉,長得十分的美麗,帝辛十分寵愛她。商紂王帝辛不顧國庫空虛,大興土木,建造了無數的宮殿樓臺,供自己和妲己享樂。

越到後期,商紂王越是暴虐。因不喜朝中大臣對他的勸諫,商紂王殘殺了許多大臣,造成了後來無人可用的局面。商紂王的種。種行爲,終於引起了民憤。因不滿商紂王的暴政,周國聯合其他小國組建了一支多達四萬人的聯軍,對商紂王進行討伐。聯軍在姬發和其丞相姜尚的帶領下,一路獲得勝利,兩方最終在牧野進行了決戰。

在丞相姜尚的精心佈置下,周國所率領的聯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商朝末年,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到處都是民不聊生的景象。當時商朝的統治者是商紂王帝辛,帝辛爲人英勇好戰,是一個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但他卻有着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他爲人好色,好大喜功,聽不進他人的勸諫。於是,爲了解救天下百姓,周國就對商朝發動了牧野之戰。牧野之戰發生在公元前1046年,因周武王姬發率領的軍隊與商朝的軍隊在牧野進行了決戰,於是史稱牧野之戰。商紂王帝辛是商朝的第三十一位皇帝,從商湯建立商朝開始算起,商朝已經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了。這六百多年裏,商朝的國力由盛轉衰,國家日益衰弱。而商紂王又是一個極其好戰的皇帝,他先是對西北的黎氏部落發動戰爭,後又掃平了東南夷,雖接連取得戰爭的勝利,但無奈國庫空虛,加劇了當時的衝突。

公元前1046年,這注定是一個不平凡的一年。那一年,周武王繼承其父周文王姬昌的遺志,率兵攻打商朝的國都朝歌。周武王姬發聯合衆多部落,組成了一支多達四萬人的聯軍,對商紂王發起了戰爭。身在朝歌的商紂王帝辛聽到姬發反叛的消息後,十分的震驚,他立馬組織軍隊進行反擊。但當時商朝國力衰弱,根本不是周武王姬發的對手,最後兩方在牧野展開決戰。

最後的結果顯而易見,周武王姬發取得了勝利,而商紂王帝辛卻在鹿臺上自焚而亡。

評價商周牧野之戰 牧野之戰有何歷史意義? 篇四

周軍取得牧野之戰的徹底勝利決非偶然。首先是周文王、周武王長期正確運用“伐謀”、“伐交”策略的結果。它起到了爭取人心,翦敵羽翼,麻痹對手,建立反商統一戰線的積極效果。其次,是做到了正確選擇決戰的時機,即乘商師主力遠征東夷未還,商王朝內部分崩離析之時,果斷地統率諸侯聯軍實施戰略奔襲,從而使敵人在戰略、戰術上均陷於劣勢和被動,未暇作有效的抵抗。第三,適時展開戰前誓師,歷數商紂罪狀,宣佈作戰行動要領和戰場紀律,鼓舞士氣,瓦解敵人。第四,在牧野決戰的作戰指揮上,善於做到奇正並用,予敵以巧妙而猛烈的打擊,使之頃刻徹底崩潰。

商紂王之所以迅速敗亡,根本的原因自然是因爲殷商統治集團政治腐朽,橫行暴斂,嚴刑酷法,導致喪盡民心,衆叛親離。其次是對東方進行長期的掠奪戰爭,削弱了力量,且造成軍事部署的失衡。三是殷商統治者對周人的戰略意圖缺乏警惕,放鬆戒備,自食惡果;四是作戰指揮上消極被動,無所作爲。加上軍中那些臨時倉促徵發的奴隸陣上起義,反戈一擊,其一敗塗地也就不可避免了。 牧野之戰意義

牧野之戰是我國古代車戰初期的著名戰例,它終止了殷商王朝的六百年統治,確立了周王朝對中原地區的統治秩序,爲西周奴隸制禮樂文明的全面興盛開闢了道路,對後世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其所體現的謀略和作戰藝術,也對古代軍事思想的發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義。

“小邦周”一戰而勝“大邑商”,決非偶然。商紂暴虐,不得人心,內部反叛,成爲商朝敗亡的致命因素。商紂未能擺脫東西兩面受敵的困境,顧此失彼,爲周軍造成可乘之隙。周文王卑事商紂,韜光養晦,暗圖進取,政治攻勢與軍事蠶食相結合,奪得戰略主動權。周武王正確選擇決戰時機,先發制人,達成戰略進攻的突然性,終於一朝滅商。周人成功的謀略運用,標誌着中國古代早期戰略的形成。

周文王爲了伐紂採取了那些措施? 篇五

周文王爲了滅商伐紂,在政治上施行仁政,積極發展生產,重用賢士,得到人民的擁護。同時,他還積極發展對商紂的政治、外交攻勢:請求紂王廢除“炮烙之刑”爭取其他方國,孤立商紂。文王曾幫助虞、芮兩國公正地解決了領土糾紛。他還頒佈法令維護並保護奴隸主們的利益。通過這一系列的措施,文王擴大了政治影響,更進一步孤立了商紂。

牧野之戰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發生的? 篇六

商紂王是商朝的第三十一位皇帝,爲人勇猛好戰,擁有着極爲出衆的政治才能。照理來說,這樣的帝王應該能夠將國家治理好的,但商紂王卻擁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他好美色,愛聽小人的讒言。於是,在商紂王的統治下,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困苦。而反觀周國,周文王同樣有着極爲出色的政治才能,善於治理國家,百姓安居樂業。周文王姬昌一面做出效忠商朝的樣子,一面暗中發展自己的實力。

等到公元前1046年,周文王姬昌的繼承人周武王姬發親自率領士兵攻打商朝的國都朝歌。當時周武王姬發聯合了其他各族部落,準備組成聯軍,一起進攻朝歌。但萬萬沒有想到,商朝雖然已經敗落了,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商朝軍隊的人數遠遠超過姬發他們所組成的聯軍。於是,周武王就派自己的得力助手姜尚率領數百名精兵前去震懾商朝的軍隊。商朝軍隊雖人數衆多,但都是由奴隸組成的,戰鬥力極弱,他們被周國的軍隊所震懾,紛紛投降反叛。

周武王姬發率領大軍向朝歌進攻,商紂王帝辛所佈置的關卡都被其所破,姬發取得了一場又一場戰役的勝利。

商紂王見自己已經無力迴天,挽救不了國家了,就在新建成的鹿臺上自焚而死。周武王姬發最終取得了牧野之戰的勝利。商朝末年,由於商紂王帝辛爲人暴虐,造成了商朝百姓民不聊生的景象。當時的西伯侯姬昌不忍天下百姓受苦,於是一面假意向商朝效忠,一面又暗中壯大自己實力,希望周國能夠跟商朝抗衡,解救天下百姓於水火之中。商紂王帝辛是商朝的第三十一任皇帝,在他繼位時,商朝已經由盛轉衰,開始走下坡路了。商紂王爲人英勇善戰,但他也是一個好大喜功,喜好美色的君王。在商紂王的揮霍下,商朝的國庫很快就空虛了,但商紂王並不在意,他開始大興土木,收刮民脂民膏,百姓生活很是困苦。在之後的日子裏,商紂王帝辛越來越過分,他殘殺朝中重臣比干,囚禁箕子,做出了一系列不明智的舉動。

公元前1050年,西伯侯姬昌因病去世,其子姬發繼位。姬發繼位後,繼承其父的遺志,任命姜尚爲宰相,大力發展周國的軍事和經濟實力,爲能夠抗衡商朝做準備。經過充足的準備,姬發於公元前1046年發動了牧野之戰。商紂王聽聞姬發造反,很是震驚。但當時士兵人數不夠,於是商紂王就用奴隸來充數,派他們前去迎戰。姬發所率領的軍隊氣勢如虹,最終取得牧野之戰的勝利。

牧野之戰後,商朝再也無力反擊,商紂王帝辛絕望中在鹿臺自殺,商朝就這樣滅亡了。取得戰爭勝利的姬發成爲了西周的開國皇帝,建立了西周這一全新的政權。這就是牧野之戰的故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在牧野發動了推翻商王朝統治的牧野之戰,亦稱“武王伐紂”。牧野之戰在我國曆史上有着極爲重大的意義,它直接導致了商朝的滅亡和西周這一全新政權的建立。那麼,牧野之戰的歷史背景是怎麼樣的呢?商朝是由商湯建立的,商紂王帝辛則是這個王朝的第三十一任皇帝,已經擁有六百多年的歷史的商朝開始從興盛走向了衰弱,整個國家危機四伏。商紂王帝辛有着極爲出色的政治和軍事才能,他英勇善戰,身手敏捷。但商紂王帝辛卻有着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他喜好女色,好大喜功,完全沒有將百姓放在心上。商紂王帝辛聽信小人的讒言,殘忍的殺害了許多朝中的重臣。而沒有那些大臣輔佐的帝辛肆意妄爲,寵信奸佞小人。在之後的日子裏,商紂王大興土木,建造了無數的宮殿用來享樂。後來,由於國庫空虛,商紂王又派人去收刮民脂民膏供他享樂,商紂王這一行爲搞得天下的百姓怨聲載道。

基於這一歷史背景,周國的西伯侯姬昌決定要拯救萬民於水火之中。周國原本只是一個依附於商朝的小部落,後經西伯侯姬昌的發展,逐漸成爲了一個小國家。西伯侯姬昌不忍百姓受苦,於是就不斷髮展周國的軍事和政治實力,希望有一日能夠跟商朝抗衡。在姬昌去世後,其子姬發繼承其父西伯侯的遺志,遂於公元前1046年發動了牧野之戰。

評價 篇七

牧野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先發制人的着名戰例,也是中國古代車戰初期的着名戰例。它終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確立了西周王朝的統治,爲西周時期禮樂文明的全面興盛開闢了道路。牧野之戰中所體現的謀略和作戰藝術,也對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發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義。

隨着時間的推移,牧野之戰也蒙上了一層又一層神祕的面紗。當時的記錄下,帝辛尚不失爲一個有嚴重缺陷的英雄人物,然而到了後世,“紂王”卻成了荒淫無恥、殘暴不仁的昏暴之君,被潑上了越來越多的污水。與之相應,牧野之戰這場“血流漂杵”的征服戰爭,也就成了弔民伐罪的反抗暴政的正義之戰。在後世儒家的傳說中,周軍“前歌後舞”,沒有殺一個人,沒有流一滴血,商朝就自行崩潰,在人民的擁戴下,武王登上了天子的寶座,從此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天下太平。當然,這樣的神話,在後世仍然一場又一場地上演,不過再也沒有像牧野之戰這樣成功的了。

牧野之戰的歷史故事 篇八

牧野之戰,它這是武王伐紂的決勝戰,是周武王聯軍與商朝在牧野(今淇縣南、衛河以北,新鄉市附近)進行的決戰。由於帝辛(商紂王)先徵西北的黎,後平東南夷,雖取得勝利,但窮兵黷武,加劇了社會和階級矛盾,最後兵敗自焚,商朝滅亡。故《左傳》稱:“紂克東夷而損其身”。

《詩經·大雅·大明》記載:“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史記·太史公自序》記載:“武王牧野,實撫天下。”

公元前1050年,周文王姬昌病逝,世子姬發繼位,即周武王,武王繼位後,以示仍秉承文王之天命,繼續利用商朝暫時無暇西顧的良機向東擴張。公元前1048年,牧野之戰前兩年,周武王曾觀兵於孟津(今孟津縣)。《史記》中說“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其實不是“不期而會”,根據甲骨文所揭,此次出兵早有聯絡,關中和江漢間的許多方國都有參與,但諸侯恐怕並無八百之多,從牧野之戰的情況看,基本上都是西南方的羌、戎各國。

而此時的商朝發生了激烈的內亂。帝辛殺了伯父比干,囚禁了另一個伯父箕子,另一些被牽連的貴族如微子等則審時度勢,投奔了周國。武王無疑從來奔的殷商貴族那裏得到了不少朝歌的機密情報。時機已經成熟,武王決定出兵伐商,同時通知在盟津的與盟諸侯一起出兵。

伐商的戰略計劃是:趁商朝主力軍滯留東南之際,精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深入王畿,擊潰朝歌守軍,一舉攻陷商都,佔領商朝的政治中心,瓦解商政權,讓殘餘的商人及其附屬方國的勢力羣龍無首,然後各個擊破。《詩經·大明》中記述此事,稱之爲“燮伐(偷襲進攻)大商”,或“肆伐(快速進攻)大商”,和二戰的德國“閃電戰”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本詞條採用“夏商周斷代工程”的觀點),周武王親率戰車三百乘,虎賁(精銳武士)三千人,以及步兵數萬人,出兵東征。同年2月21日,周軍抵達孟津,與庸、盧、彭、濮、蜀、羌、微、髳等部族會合,聯軍總數達4.5萬人,不少方國的國君親自趕來。聯軍於2月26日佈陣未完就下了雨,史稱聯軍共有“六師”。軍事史家推測,大概是三百乘戰車,三千名虎賁爲一個“裝甲師”,爲第一梯隊。其餘四萬多人分爲五個“師”,在後面組成方陣,爲第二梯隊。後來聯軍冒雨繼續東進從汜地(今滎陽市汜水鎮)渡河水(黃河,一說由孟津渡河)後,兼程北上,至百泉(今輝縣西北)折而東行。27日清晨,周武王莊嚴誓師說:“俗話說,母雞司晨,是家中的不幸。現在紂王只聽信婦人之言,連祖宗的祭祀也廢棄了。他不任用自己的王族兄弟,卻讓逃亡的奴隸擔任要職,讓他們去危害貴族,擾亂商國。今天,我姬發是執行上天的懲罰!……戰士們,努力呀!”,周軍將士們士氣大振,即爲《尚書》所記載之“牧誓”。28日拂曉,聯軍進至牧野。《詩經》記載:“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

然而,遠方前來阻截的商軍陣形也漸漸顯出輪廓。本來鬥志昂揚的將士們不禁倒抽了一口冷氣:商軍幾乎要一直排到天邊,一面面旗幟一望無際。雖然不知道對方確切有多少人,但要遠遠多過聯軍。聯軍將士剛剛鼓起的勇氣又快要低落了。

朝歌方面,第一批緊急軍情前腳剛傳到,聯軍自己後腳就跟着來了,着實被打了個措手不及。朝歌城內沒有足夠的精兵可以破敵,而且也沒有可用的戰車,單靠步兵,很難和衝擊力強大的戰車陣相抗衡,更何況周軍士氣正銳。

帝辛驚聞周軍來襲,只好倉促武裝大批奴隸、戰俘,連同守衛國都的,開赴牧野迎戰。根《史記》記載,帝辛出動的總兵力有七十萬人,另一些文獻記載是十七萬。《詩經·大明》稱:“殷商之旅,其會如林”。

評價 篇九

牧野之戰是我國古代運用戰車作戰初期的着名戰例,它推翻了殷商六百年的統治,確立了周王朝對中原地區的統治地位,爲西周禮樂文明開始提供了條件。而此次戰爭所呈現出了謀略和作戰藝術,對後世軍事思想的發展有着重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