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望洞庭》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望洞庭》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望洞庭》教學反思 篇一

今天有幸參加這次送教交流活動,我的收穫頗多。現在我就來談談我對這李老師執教《望洞庭》一課的膚淺的認識,如果有不足的地方,懇請名位老師指正。

一、遵循了教學規律,教學富有層次感

在整節課中,李老師以初讀古詩,整體感知、細讀古詩,入景悟情、賞讀古詩,背誦古詩、拓展延伸,昇華感情來進入教學的,層層推進,一步一個腳印,每個環節要求明確,落實十分到位。

二、體現了語文以讀爲主的學科教學特色

注重了以讀爲主的語文特色,讀的形式多樣,有範讀、自由讀、默讀、指名讀、男女生對讀等多種形式,尤其是學生想象到了湖光山色的美景時,配樂誦讀出這種感受,效果很好,達到了以讀悟情的境界。

三、注重了學法的指導

學法指導是我們平日教學中容易忽視的一個方面,在這節課中李老師做得較好。在初讀時就要求學生藉助註釋、插圖、字典來理解古詩大意,這就是在教給學生學習研討的方法;還有在理解詩句時,李老師也指導學生先釋詞再連詞成句的方法理解,這些方法是學生終生受用的。

四、對學生進行了想象能力的`訓練

古詩教學中是少不了想象的,如果老師要把它講透了,講明白了,學生還是心中意會但不會表達出來,這時就讓他進行想象,在課堂中讓學生在想象中進入古詩的意境,跟着老師的指引想象着說些什麼。剛開始時學生可能想象不夠豐富,如果這種方法用多了,學生的想象能爲就會有較大的發展。

五、科學有效的拓展

在古詩教學是進行科學有效的拓展是積累,就是廣泛大量地積累語言。課後的拓展目是就引起學生的興趣,豐富學生的積累,這項工作是必要的。

當然教學沒有更好,只有最好。這節課中我也有幾個問題和李老師進行探討:

一是板書沒有寫完整。在學完之後是不是要提煉一下這首詩詩人所要達的情感?因爲課標中高年段指出:“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我個人覺得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是需要的。

二是在初讀古詩時,首力點應該放在第一個小方面,讓學生讀通讀熟,讀出節奏來,學生只有讀熟了,才能爲體悟情感找好基礎。

《望洞庭》教學反思 篇二

《望洞庭》這首詩想象豐富,比喻新穎。詩人描寫真實,生動、具體,把湖光和月亮渾然一體的和諧、寧靜比作鏡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詩人通過巧妙而形象的比喻,描繪了一幅寧靜、優美的洞庭秋月圖。

遺憾的是,在實施之中,由於條件有限,沒有精美的課件展示洞庭秋月圖,但幸得課本中的插圖非常精緻,值得一用。所以,我在教學這首古詩時緊緊圍繞“以學定教”的原則設計教學環節,首先引導學生觀察課文中的插圖,用上一些形容詞來形容月夜下的洞庭湖,讓學生展開想象,展開聯想。

接着,就是理解詩意——安排了自學環節,鼓勵學生利用工具書查解字詞,給學生創建自讀自悟的機會。在交流自學成果的過程中,變單純的“師教生”爲“生生互學”“生生互補”,變僵硬的教師灌輸爲學生間的自我啓迪,從而充分地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悟,自得。

理解了,想像了,學生表達得還是比較流暢的,特別是文中三次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學生都能準確地找出來,並能理解到位,感覺不錯。

《望洞庭》教學反思 篇三

剛剛聽了四年級一節古詩教學《望洞庭》。課上王老師先複習學過的古詩,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然後從詩題開始,介紹作者,指導朗讀。教師進行了範讀,指導也很到位,學生通過反覆地讀感知詩的境界。劉勰說:“觀文者披文以入情。”表明閱讀是先感知語言形式,後理解思想內容。因此,古詩教學的第一步是由字入文,讓學生感知詩文。先疏通文字,瞭解字詞的含義;再理解詩句的意思,掌握詩句的內容。接下來老師制導學生抓住關鍵字詞來理解每句詩的意思,比如“鏡位磨”、“遙望”、“山水色”、“白銀盤裏”、“青螺”等。從整體上理解詩的意境,並讓學生互相說,指名說,分句說,連起來說等形式體會詩的大意。

。《語文課程標準》在闡述第四學段的階段目標時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教者有機地將詩文結合,培養學生的語感。美中不足的是,課上沒有讓學生在文本里走一個來回,從讀開始,再由讀結束。葉聖陶說:“作者始有境,入境始與親。”

《語文課程標準》在闡述第一學段的階段目標時指出:“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詩歌的一個重要特徵,是感情飽滿。一位詩人曾經說過,詩歌是“感情火山爆發出來的岩漿”。而感受詩歌的情感美,離不開在“斷讀”的前提下有感情地朗讀詩文。有感情地朗讀,葉聖陶先生稱之爲“美讀”。葉老說:“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諸如此類。”通過“美讀”,體會詩人的思想情感;通過“美讀”,讓學生在抑揚頓挫中浮現出由一連串有意義聯繫的事物所表現出來的藝術畫面,並通過想象由這種藝術畫面進入詩人所創造的藝術境界。另外古詩教學的最高境界是把詩變成畫。唐代被譽爲畫家的大詩人王維說過:“詩中有畫,畫在詩中”。的確,一首好詩,猶如一幅畫面,一幅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理蘊其中的藝術畫面。這種畫面構成了詩歌藝術的形象性。兒童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事物、認識世界的。因此,古詩教學要由文入畫,讓學生感受並理解古詩的形象美。

《望洞庭》教學反思 篇四

《望洞庭》是有“詩豪”之稱的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所寫的一首山水詩。在詩中,作者勾勒出一幅美麗的洞庭湖秋月圖。我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反覆引導學生朗讀,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讀準字音,抓住字眼,理解詞意、句意、詩意,進而感悟詩中所蘊含的'情感。

爲了幫助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我將想畫面、多朗讀、談感受結合在一起,邊看圖邊說畫面的景色,邊談自己的感受,相信學生在感受景色之後再通過朗讀會加深對詩句的理解,來進一步體會,這樣,詩中美好的意境就會呈現在學生的腦海中,使學生和作者之間產生了情感上的共鳴。

寫法上我也進行了適時的點撥。學生在多讀、明詩意的基礎上,找出了詩中的修辭手法---比喻,通過四人小組活動、交流、填表,懂得了比喻的意義和作用。

在讀詩、背詩時,我採用了中國傳統讀書法進行指導,讓孩子們讀出了詩的節奏和感情。爲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貢獻一份屬於自己的力量。

整節課我採用了“學習古詩五步法”進行教學,目標明確。多媒體融合教學,使教師教學、文字、畫面、音樂以及創設情境得到了有機統一,使課堂高效,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語文望洞庭教學反思 篇五

《望洞庭》這首詩中,用了三處比喻:“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裏一青螺。”其中,把無風的湖面比作未磨的銅鏡,參考資料上這麼說:“未磨的鏡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朧朧,用來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處。”至於把君山比作青螺,原因爲:“相傳君山爲72位螺娘娘忍痛脫下的螺殼所化,使來往的船隻有地方停靠,不會被惡浪吞沒。把山比作青螺,表達了詩人對這些救苦救難螺娘娘的讚美,也寄託了人民的美好願望。”

教學時,我出示精美的圖片,並據此講解,使學生體會到古詩中多處設喻的恰當、美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可是,課後的練習中,凡遇到“平靜的湖面(或河面)還像什麼?”這類問題,學生千篇一律都答“鏡子”。另外在平時的習作中,樂用比喻、善用比喻的學生也不多。

問題一,沒有向學生強調古今詞義的變遷。想想看,現在的玻璃鏡既光且亮,用它來比喻“平而不滑、明而不亮”的水面,還是合適的嗎?

問題二,在不同的人的眼裏,因某事物引起的想象是各不相同的。就說這君山,在唐代劉禹錫的眼裏是螺娘娘的化身,顯得那麼柔美。而到了清代,在曾、左、胡、彭四位詩人合詠的《詠凌雲塔》(“洞庭秋水硯池波,且把君山當墨磨。寶塔倒懸權作筆,蒼天能寫幾行多。”)中,它就成了一塊“青墨”,洞庭湖則是“硯池”,好一派磅礴的大氣。那麼,我們在課上,僅僅引導學生體會詩中比喻的精妙,怎麼夠呢?

總之,比喻這種修辭手法的教學,不應該爲了應付考試,而讓學生牢牢記住一個所謂的“最正確”的答案。否則,學生的想象能力不可能培養得起來,寫作時運用比喻的慾望和樂趣也將蕩然無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