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國小數學聽課記錄 優選(範文20篇)

【導語】

國小數學聽課記錄 優選(範文20篇)

國小數學聽課記錄 優選(範文20篇) 由本站會員“barakiel”整理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目錄】

篇1:國小數學聽課記錄篇2:國小數學聽課記錄篇3:國小數學聽課記錄篇4:國小數學聽課記錄篇5:國小數學聽課記錄篇6:國小數學聽課記錄篇7:國小數學聽課記錄篇8:國小數學聽課記錄篇9:國小數學聽課記錄篇10:國小數學聽課記錄篇11:國小數學聽課記錄篇12:國小數學聽課記錄篇13:國小數學聽課記錄篇14:國小數學聽課記錄篇15:國小數學聽課記錄篇16:國小數學聽課記錄篇17:國小數學聽課記錄篇18:國小數學聽課記錄篇19:國小數學聽課記錄篇20:國小數學聽課記錄

【正文】

篇1:國小數學聽課記錄

國小數學《能被3整除的數》聽課記錄

一、提出猜想,引入新知

師(複習能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徵後):請同學們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數會有什麼特徵呢?

生:個位是3、6、9的數。

生:個位是0~9的數都有可能被3整除,如30、21、12……

生:個位是0~9的數都不必須能被3整除,如11、13、14……(沉默片刻後,學生紛紛表示反對,並舉出例子進行反駁)

師:那麼,能被3整除的數到底有什麼特徵呢?(出現了片刻的冷場)你們想透過自我的操作來發現這個特徵嗎?

生:想!(躍躍欲試)

二、實驗操作,初識新知

各小組用自我組裏的小棒擺數擺數,並完成教師發給你們的表格。

三、彙報交流,理解新知

師:透過操作,你們發現了什麼?

生5:教師,我發現303、120、450、300、960等數能被3整除。

生6:教師,我發現用3根小棒怎樣擺都能擺出3的倍數。

師:是嗎,只能用3根小棒嗎?(很多學生舉手回答:6根、9根、12根……)

生7:我發現小棒的根數只要是3的倍數,擺出的數就必須能被3整除。

師:你們的發現很有價值!再觀察一下,你們必須會有新的發現。(學生討論一陣後開始舉手)

生8:我發現小棒的根數就是它所擺數的各位上的數字之和。

生9:只要各位上的數字之和能被3整除,這個數就能被3整除。

師:同學們真棒!自我發現了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同桌間互相再說一說。

四、鞏固練習,運用新知(略)

五、回顧梳理,內化新知(略)

本節課中,以學生的學習過程與學習情感體驗爲出發點,引導學生透過動手操作、主動探究的方式親身經歷知識的發展過程。沒有一味地套用教材,而是爲學生創造了實驗操作的活動機會,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經歷了“猜想──失敗──疑問──求知──解決等一系列過程,逐步地感悟到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與所用小棒的根數有關。當學生透過操作對新知有所感悟後,就必然產生說的願望。於是,安排小組交流和全班交流兩個環節,讓學生根據自我的感悟各抒己見,大膽爭議甚至激烈辯論。交流的問題並非爲了完成教師交給的任務,而是來自於學生自身的需求,是他們在感悟後急於表達而自然產生的想法。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教師不斷創造機會讓學生自我去討論、去體驗、去感受,相互糾正和補充自我的片面認識,最終使新知(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一步一步浮出“水面”。

在自主探索、親身實踐、觀察思考、合作交流的氛圍中,學生感悟和獲取的不僅僅是數學知識,他們還不斷體驗數學的魅力,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進一步認識自我、建立自信,逐步構成良好的心理品質,爲他們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篇2:國小數學聽課記錄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談話:看教師手中拿的是什麼?(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個角嗎?[由本站網友投稿]

二、組織活動,探究新知

1.認識角

投影顯示:投影課本里的圖片

談話:找一找,圖片上哪些像角?(學生回答)

追問:角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一個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能從我們身邊的一些物體的面上找到角嗎?找到後指出它們的頂點和邊。

2.折一個角

談話:我們已經認識了角,能用自我靈巧的小手摺一個角嗎?看誰折得快折得好。(用準備好的白紙折角)

3.角的大小比較

(1)提問:能使你折的角變得再大一些嗎?你是怎樣辦的?能把它變得小一些嗎?又是怎樣做到的?

(2)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轉動時,構成了大小不一樣的角,同學們能比較出哪個角大些嗎?用什麼方法比較?

(3)談話:觀察教師手上的這兩個三角形(兩個紙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個三角形大些呢?還是一樣大呢?你明白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嗎?

三、固應用,拓展延伸

1.課本練習第1題。談話:機靈的小猴找來了一些圖形,想考考小朋友,敢理解它的挑戰嗎?投影展示圖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頂點和邊嗎?指名回答。

2.課本練習第2題。談話:好學的小貓覺得小朋友學得不錯,於是來請教我們了。投影展示,圖中各有幾個角,說給同桌聽。

3.課本練習第3、第5題。談話:聰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領這麼棒,最終忍不住也要來考考我們,投影展示題目。同桌討論後在班內交流。

4.課本練習第4題。談話:山羊教師對大家很滿意,決定帶小朋友玩一玩。

動手拉、合剪刀。說說你看到的角有什麼變化

四、總結全課,佈置作業

談話:經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回家給爸爸媽媽展示一下你今日學到的本領,找找你們家哪些物體上有角。

點評:

充分利用學具,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探求新知的強烈慾望,使學生獲得對角的感性認識。

經過“看”、“找”,體會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對角的概念。

讓學生用喜歡的方法折一個角,在實踐中探索不一樣的折角方法,給學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現自我的時間和空間。

充分利用創造條件,供給很多的感性材料,引導學生進行觀察製作等活動,獲得感性知識,構成對角的正確表象,掌握角的本質特徵,從而親身感受學習的樂趣,成爲學習的主人。

藉助現代化教學手段,使練習更加生動趣味,激發學生的興趣。

總評:

1.引導學生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教學問題,激活生活經驗。

讓學生充分體驗數學知識,理解數學知識,並將數學知識應用於實踐活動。經過“在生活中常見的物體身上找角”,使學生覺得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繫,增進了學生對數學價值和作用的認識,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2.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促進數學思考。

注重引導學生動手實踐,在操作中理解知識,發展思維。一改教師主宰課堂的局面,大膽放手,變過去的單純看教師演示爲學生自我動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本節課設計“找”、“說”、“做”的環節,幫忙學生在數學活動中認識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學習興趣較爲濃厚,也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本事、操作本事、表達本事及分析、概括本事。

篇3:國小數學聽課記錄

後面還有多篇國小數學聽課記錄!

《角的分類》

1、複習直接導入,引出新課。讓學生說學過的銳角、直角、鈍角特點,爲學習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礎,促進知識的遷移。

2、探究新知教學環節環環相扣,教學活動紮實有效。經過引導學生實際操作,採用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練一練等活動,得出平角、周角的度數,在具體操作中歸納出平角、周角、直角之間的關係。在培養學生操作、思考本事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歸納、總結本事,發展學生多種思維本事。

3、學具簡單、實用、可操作性強。

4、教學緊扣教材,精講多練,練習題設置由淺入深,學生訓練有素,教學目標完成好。

篇4:國小數學聽課記錄

《周長》

1、興趣貫穿始終。“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學習興趣直接影響學習質量。從導入中讓學生觀察鑲了金邊的相框、引導學生指出如何給月亮、樹葉等圖片鑲金邊,到探究新知中指導小組學習、獨立學習、彙報研究方法,以學生名字命名研究方法等環節,教師始終給人一種親切的感覺,學生始終堅持濃厚的學習興趣。

2、教學方式上,教師重在爲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景,學生重在自主探究、動手實踐,將自行歸納與合作交流相結合,經過找一找、摸一摸、說一說等環節訓練,使學生在實踐中感知周長的意義,探究長方形周長計算方法。在概念構成中,學生思維經歷了動手操作、觀察思考、歸納概括的過程,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加之教師適時的點撥,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於進取狀態,真正成爲了學習的主人。

3、教師重學法指導。探究知識過程中,無論是小組合作還是獨立操作,都經歷了測量、填寫報告單、歸納彙報等環節,教師加強對各環節的引導,使學生明確活動的目的和方法,將數學探究活動落到實處。另外引導學生將圖形按適合的方法進行分類,把學生獲得的零散的數學知識歸納到完整的知識系統中,有助於提高學生邏輯思維本事。

提議在學生活動時間上需要教師進一步調控。

篇5:國小數學聽課記錄

《四邊形》

1.利用錄像引起學生的注意,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在屏幕上隨機出現各種圖形,這加深學生對四邊形的認識,從而引出新課的主題(四邊形)。

2.讓學生經過觀察、直觀感知四邊形,能夠區分和正確辨認四邊形,並以小禮物獎勵的形式去表揚學生,從而調動學生的進取性。

3.以小組討論形式培養學生間的相互合作;師生共同探究問題的教學設計由淺入深,使學生容易理解知識

4.教師循循善誘,使學生跟着一齊動腦、動手,且讓學生去發表自我的意見,提高課堂氣氛

以遊戲的形式,讓學生親自動手,提高其進取性,發揮其創造思維,並且讓學生去總結知識點,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使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學生對家鄉的關注。

總評:這節課教師合理地運用多媒體教學,使學生能夠全面掌握知識點。

經過多種遊戲,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四邊形無處不在,並認識四邊形的特徵,進一步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抽象概括本事和進取參與數學學習活動,板書簡潔而明瞭,突出四邊形的特徵,

篇6:國小數學聽課記錄

一、教學構思

長方體和正方體是學生十分熟悉的立體圖形,在生活中經常要求解它們的表面積,例如:計算做一個長方體形狀的魚缸需要多少材料。雖然學生已經學會了如何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可是由於學生缺少生活實踐經驗,導致計算出來的結果不貼合實際要求:多加了一個上頭的面積。一個看似很簡單的問題,學生似懂非懂:魚缸的外形是什麼樣的?長方體嗎計算所需材料的面積是否就是計算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魚缸沒有哪一個面,所以實際上是計算哪幾個面的總面積?如何計算這些面的面積?《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景、教材資料和教育資源引導學生對於以上幾個問題進行探索、發現,在認識矛盾衝突是如何產生的以及如何解決問題的驅使下開展探究活動,讓學生去解決魚缸製作的問題來開展教學。當學生經歷了探索發現的過程,就學會了如何用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實踐,並且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表述本事。同時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了探究、發現問題和靈活地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充分體現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學習的地位。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正方體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能夠正確計算正方體的表面積。

2.使學生能夠根據實際情景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裏幾個面的總面積,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空間觀念,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本事。

三、教學活動過程:

一、引導學生學習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1.回憶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長方體表面積的概念以及如何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那麼誰來說一說什麼叫做表面積以及如何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

2.聯想:

(拿起一個正方體的模型,手摸着面)提問:正方體的面有什麼特點?正方體的表面積是指什麼?正方體裏每個面的面積怎樣算?所以能夠怎樣計算正方體的表面積?

3.歸納引入新課:

正方體的6個相同的正方形面的總面積就是正方體的表面積。正方體的表面積怎樣求呢?這就是這節課的主要資料(板書課題)

4.教學例2

提問:題目條件是什麼,讓我們求什麼?求至少要多少平方釐米硬紙板就是求正方體的什麼?你會算嗎?

(課堂實錄:有同學提出能夠用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公式,因爲長方體是一種特殊的正方體,所以能夠這麼做。有小部份同學同意這個觀點,可是經過計算後認爲方法太繁,能夠用簡便方法。)

(點評: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是否有好的開頭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針對國小生的心理特點,上課一開始,我首先利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模型進行導入,先請學生思考用什麼方法計算正方體的表面積,之後根據以前所學的知識進行推導,從而引出新的計算方法,使得學生愉快主動地進入學習情境,強化了有意注意,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對新的知識進行探索。經過教學的導入,明確了教學的目標,確定了研究方向,這時再引導學生學習就事半功倍了。)

師:小結:正方體的6個面是面積相等的正方形,所以求它的表面積只要用棱長乘棱長求出一個面的面積,再乘6。

二、魚缸的製作問題

說明:我們已經學會了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在實際生產和生活過程中,有時不需要計算6個面的餓總面積,只需要計算某幾個面的總面積。這就要根據實際情景思考要求哪幾個面的面積和,並思考每一個面的面積怎樣算。如例3。

1.幫忙學生回憶魚缸的形狀(長方體,可是沒有上頭)

2.如何計算所需材料的面積?(就是求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可是要減去上頭的面積)

3.教學例3

(出示長方體模型,把它看成魚缸的模型)

(1)魚缸缺少哪個面的玻璃?(上頭)

(2)要求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要算幾個面的面積和?哪幾對面有相同的兩個?哪個面僅有一個?如何計算每一個面的面積?(5個面,沒有上頭,左面=寬*高前面=長*高底面=長*寬)

(3)指名學生板演,團體訂正。

(點評:在教學中採用學生生活中較熟悉的物體“魚缸”啓發學生如何計算製作一個魚缸所需材料的面積,也就是計算長方體某幾個面的面積之和。這個事例在生活中較普遍,再加上利用一些模具進行教學,使得學生在學習中能夠更好地聯繫實際情景進行學習。以上這一系列的活動表現了完整的探究過程,都體現讓學生經歷整個教學的探究過程。)

(4)改變題目要求,使得長方體的寬和高長度相等,觀察模型,你發現了什麼現象?怎樣計算比較簡便?

學生1:長方體的寬和高相等時,它的左面和右面是兩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學生2:長方體的寬和高相等時,它的前、後、上、下四個面是完全相同的長方形。

學生3:這個長方體沒有上頭,所以只要算5個面的面積,它的前面、後面、下頭這三個面完全相同

說明:寬和高長度相等時,長方體的前面、後面、下頭這三個面完全相同(魚缸沒有上頭),所以只要算出一個面的面積乘以3就能夠了,在加上左面和右面的面積,就是魚缸所需材料的面積數量。

(點評:數學是很嚴謹的,所以在學生敘述的時候要規範學生的語言。我在教學的時候還注重評價,運用語言和體態及時給予適當的鼓勵和指導,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第三位同學回答地最完善,所以我表揚了他在敘述數學問題時所具有的嚴謹性,同時要求全班同學在這方面要向他學習。)

4、練習

書P42頁練習二的第一、二題。

(點評:要計算長方體某幾個面的面積之和,關鍵是要明白如何計算長方體每一個面的面積,這些練習能夠幫忙學生進行鞏固,並且經過指名學生口答練習,能夠及時瞭解學生的掌握情景,有利於以後教學的實施)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教學反思:

一、進取參與,發現問題

在教學中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那麼在教學中必定要注重學生經歷學生研究的過程。在活動中,一方面要鞏固學

篇7:國小數學聽課記錄

20XX年4月2日我有幸聽了城關國小王麗英教師的關於“問題的解決”的教學,收穫頗豐。王麗英教師不僅僅關注知識和結論,更關注過程、方法與情感。努力地經過數學學習使孩子抓住數學的本質,品味數學的真諦,體驗數學學習的歡樂,並帶着無限的樂趣投身到更廣博的數學海洋中。在“數學問題”與“生活問題”的比較與聯繫中,引導學生感悟數學中的生活、生活中的數學,爲學生進一步理解數學、熱愛數學創造時空,讓數學成爲學生思維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泉。作爲一名國小六年級數學教師,我覺得值得學習的地方還是很多的。

首先,數學教學要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趣味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經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

其次,我們應清楚“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問題是學生學習的載體,沒有問題也就無從研究。在問題的解決教學中,教師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創設情境,啓迪學生的思維,能夠讓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樂趣,激發他們對解決問題的興趣和慾望

其三、在教學中我們應注意幾點:

1.注重學生收集信息

從解決問題的步驟來看,收集信息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在低年級多是以圖畫、表格、對話等方式呈現問題,隨着年級的升高,逐漸增加純文字問題的量。在實際教學中,對於中低年級學生而言,最有效的途徑是指導學生學會看圖,從圖中收集必要的信息。

2.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提出問題的本事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要求是不一樣的,但兩者有一個共同的關鍵,那就是要能組合問題中供給的相關信息。僅有認識到信息之間的聯繫,才能提出一個合理的數學問題。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缺乏這樣的意識,有時是教師有這樣的意識並給學生供給了機會,但學生卻不提不出來,要麼提出的問題都一樣。所以,爲學生營造大膽提出問題的氛圍,引導學生學會提出問題,顯得十分必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實際上是在喚醒學生探索的衝動,培養學生敢於質疑。

3.培養學生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產生合作交流的需要。教師應根據學生解決問題的實際情景,當部分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不很清晰時或者當學生提出了不一樣的解題方法,異常是有創新意識的方法時,可組織學生進行合作交流。而學生合作交流時,教師要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一方面鼓勵他們主動與同伴交流,表達自我的想法;另一方面,要讓其他學生主動關心他們,爲他們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供給幫忙。從而加深對問題本身的認識和解題方法的理解,有助於解題策略的構成。

王麗英教師表現出的新思路、新設計、新觀念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篇8:國小數學聽課記錄

課前談話:

1、組織學生整理學具。

2、教師喜歡同學們眼睛看着我。很好,都看着我啦。還記得我嗎?記得我什麼?

來介紹一下自我?“五一國小”這個校名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嗎?

3、教師有個習慣,每堂課前都講個小故事,叫做“小故事,大智慧”。上課之前,講個小故事。曹衝稱象的故事明白嗎?本來是想明白大象的重量,結果去稱石頭的重量,這是爲什麼呀?幹嘛不直接稱大象啊?大象的重量在當時的條件下很難稱得出來,所以曹衝經過稱同樣重量的石頭,就能夠稱出大象的重量了。……

評:用小故事的形式,課前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爲後面學生的探究供給了思維基礎。如果說《圓的面積》一課,探索“圓的面積”相關知識是課堂的一條明線,那麼體驗、反思、改善“轉化”這一思想方法便是一條貫穿整課的暗線。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認識圓面積。

1、出示圓形紙片,這是什麼?

今日我們來學習圓的面積。板書課題。

2、請大家想一想,什麼是圓的面積?

請生上臺指出來。揭示:圓所佔平面的大小就是圓的面積。

評:開門見山,直奔主題,簡潔清晰。

二、經歷圓面積計算公式推導過程

(一)起

1、啓發思考:怎樣求圓的面積,在大腦中檢索一下,咱以前要研究一種什麼新的東西,都用的是哪些方法?(把它變成已經學過的圖形,學生以三角形轉化爲平行四邊形爲例說明)

2、那麼圓形能不能轉變成其它圖形?小組合作商量商量,試試看。

小組合作(估計每一小組發到的學具有:8開鉛畫紙一張、藍色圓形紙片若干、剪刀一把、雙面膠一個、直尺等)

3、小組代表上臺展示方法:

(1)組1:我們把圓平均分成4個扇形。這樣,其中一個扇形的面積乘以4,就能夠求出圓的面積。

師:有什麼問題?

生1:扇形面積不會算。

生2:看成三角形。

師:行不行?爲什麼?可是還是比較接近的,對不對?

評:這種方法在以往《圓的面積》的教學設計中很少出現,後面的環節中經過學生的探索,也能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並且比較容易理解。我們爲什麼沒有注意到這種方法?據麻教師課後講,設計這節課之前,曾做過前測,發現學生在應對解決圓的面積這個問題時,腦子裏不是一片空白的,有些孩子自然而然地就會把圓片進行對摺(這是兒童生活經驗作用下的原發思維),發現和三角形類似。所以,麻教師對這種方法有了一些預設。看來,要想克服我們教學設計中的一些盲點,一方面要提升自我的數學素養,另一方面也要走近學生,尊重學生的一些原發的思維。

(2)組2:我們把圓平均分成4個扇形,再剪下來,拼成一個類似於平行四邊形的圖形。

師:怎樣樣?爲什麼說是類似於平行四邊形?還是有點接近的噢!

評:沒注意到教師有否引導學生關注——面積是否發生變化。轉化的前提條件是問題的本質沒有發生變化。如果沒有提到,那麼爲什麼不在那裏點出。

4、回顧小結:

兩種方法,一種折一折,折成三角形的方法;一種是剪一剪拼一拼,把圖形變成平行四邊形的方法。

有什麼共同特點啊?(都是把圓形變成了其它的圖形。)

(二)承

1、這兩種方法變化後的圖形儘管目前還不能直接看作學過的圖形,可是還是很有價值的。我們繼續研究下去看看。

2、小組合作選擇上頭的其中一種方法繼續研究下去。

3、小組代表上臺展示研究成果:

(1)組1:我們用第一種方法繼續折,折成16份,每份就更像三角形啦。

師:爲什麼要折成16份?

組1:折得的份數越多,就越像三角形了。

師:那麼怎樣樣折會更像三角形呢?

生:再折下去

師:好折嗎?那教師就用電腦幫大家折吧。

課件演示16等分、32等分,並不斷問:分——像三角形嗎?能更像嗎?——再分

從視覺上看,就更像三角形了。把眼睛閉上,想像分的份數128份、256份,就……能想像到嗎?

師又重複演示從四等分到32等分的過程。

引導觀察:這個三角形的底是——這條圓弧。高是——圓的半徑。

這個三角形的面積會求嗎?(底*高2)那麼這個圓的面積能求嗎?

評:操作、演示、追問、想像、貫通,層次分明。可是,爲什麼會越來越像三角形?看着32等分的扇形,學生能理解爲什麼最終能夠把得到的這個扇形看作三角形嗎?要明白這時候的圓弧弧度還是比較明顯的。我想,第一要引導學生注意隨着等分的份數增加,得到的扇形的圓弧,逐漸在變直,所謂化曲爲直;第二要點出,當等分的份數無限地多下去,那麼最終得到的扇形也就無限地接近三角形。

(2)組2:我們用第二種方法,把圓片平均分成八份,剪下來拼在一齊就像平行四邊形了。

另一組展示平均分成16分,更象了。

師將學生作品一齊展示在黑板上。問:如果要比它還接近平行四邊形,怎樣辦?

師課件演示32等分,拼成平行四邊形。64份、128份。

分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就越來越像……。按這樣等分下去,會變成長方形。

評:不知是聽課時沒注意,還是麻教師沒有點出。按這樣等分下去,最終還是平行四邊形,只可是,如果把其中的一份再等分成兩份,放在兩頭,整個拼成的圖形纔會變成長方形。其次,爲什麼必須要變成長方形呢?平行四邊形不也挺好的嗎?高與圓半徑的對應也不會太難嘛。

4、回顧小結。

(三)合

1、我們已經把圓轉化成了已經學過的圖形,數學不僅僅只停留在操作上,你們能不能在剛纔的基礎上,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嗎?

師供給給學生輔助用紙(紙上印有圓一個、轉化後圖形各一個),生嘗試推導公式。

2、反饋:

生1:講述利用轉化成長方形的方法,推導圓面積計算方法的過程

師在其講完後問:(1)長和圓的什麼有關係(2)寬呢?(3)面積怎樣計算?

聽明白了嗎?再指生講,原生配合在屏幕上指。

師:把圓轉換成長方形,面積是相等的。這樣求長方形的面積,也就求出了圓的面積。

師再講解圓的面積推導過程,板書過程,告訴學生面積的表示方法:S。

生2:講述折成三角形的方法,提出公式:(C÷32×r÷2)×32。

師:除以32是什麼意思?

生2:如果等分成32份,那麼得到的三角形的底就是圓周長的32分之一。所以用周長除以32。

師:爲什麼除以2?

生2:求的是三角形的面積。

師:乘32又是怎樣回事?

生2:整個圓有32份。

師表揚鼓勵之後,問:式子有點煩,能不能改善一下呢?

生4:C=2∏r,乘2除2抵消。

師:也得到∏r2。那麼如果是等分64份呢?128份呢?

生:也是會抵消掉,結果也是∏r2。

3、看來,不管是哪種方法,不管是幾等分,圓的面積計算方法都是——∏r2。

三、鞏固練習

1、那麼求一個圓的面積得明白什麼條件?告知學生黑板上的圓片半徑是10釐米,讓學生自我動手去計算。反饋校對。

2、如果明白圓的直徑或周長,我們怎樣計算面積呢?時間關係,留到下節課去討論。

評:有人說這節課練習量是不夠的。但爲什麼要拘泥於練習呢?學生經過本節課在思維上的練習不是的嗎?

四、課堂總結

1、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2、總結思想方法,呼應課前談話。

心得:

1、正如專家點評時所說,聽麻教師的課,有一種震撼的感覺。之所以震撼,是麻教師的課是我們一向想要追求的一種夢想的數學課堂。這堂課有新課堂所應具備的所有元素:教師組織者、引領者,不越位代替學生的思考,大氣灑脫;學生擁有充分的思維空間,自主探究、參與,數學之美、思維之美,體驗得淋漓盡致。異常深刻的是麻教師的教學設計,引導學生有步驟地探究,經過討論怎樣變——變得更接近——怎樣算的過程,經歷提出設想——嘗試——反思——再深入實踐——溝通建構,對培養學生的探究思想十分有益處。

2、數學思想方法滲透的尺度。

課後互動時,麻教師提出談了一點自我的困惑:數學思想方法滲透的尺度如何把握?其實他的課已經做了很好的回答。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的確十分有意義,相對於數學知識與技能而言,數學思想方法在學生今後的生活與工作中更具有普遍性。尤其是本節課中的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十分有現實意義,花再多的時間也可是份。可是也不是每一種數學思想方法都適合國小生的思維水平,比方說本課中的極限思想。麻教師處理本課時,“轉化”是貫穿全課,並再三點出的,除了沒告訴學生“轉化”這一術語。“極限”只是適當地讓學生想像一下。所以,滲透的尺度應是:根據國小生思維水平與特點,相機點明,不搞模模糊糊一大片,也不做拔苗助長。

篇9:國小數學聽課記錄

國小三年級是國小階段的一個重要轉折時期,如何提高國小生整體數學素質,一向是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異常是當前,要想讓學生一堂課40分鐘全神貫注的聽講確實不易,就算是好同學也很難做到,教師講課的時候必須讓他們把焦點放在教師身上。

國小三年級的數學教學,最令我煩心的是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原因較多,也是比較複雜的,我個人認爲除了學生自身的原因,數學學科本身的特點,任課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及教學基本功是否紮實也是很關鍵的。於是我在教學設計中不斷的反思,上課前認真準備,同時我還進取的經過其他途徑來完善自我的每一節課堂教學。

對於優生,要想抓住他的思維必須給他留有懸念,並且是最能吸引他的還得不要讓他處在勝利之中;對於中等生,他們不擾亂課堂紀律,有時你把他叫起來,他根本不明白你在講哪兒,對他們來說心不在焉,要不斷提醒他們注意聽,多組織課堂教學;而對於後進生,首先給他們訂的目標就不要太高要讓他們跳一跳夠得着,這樣讓他們自我覺得有期望,嚐到成功的喜悅,只要他們取得一點點成績就要適時的表揚。讓他們覺得教師並沒有放棄他們,覺得自我還是很有期望提高的。除了這些之外,作爲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說話要和聲細語,營造一種簡便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講課時不管你多生氣,多着急,在給學生講課時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講解。永遠記住: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僅有不會教的教師。要做一名學生喜歡的教師,他喜歡你纔會願意學這門學科。

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一樣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一樣的發展。我所任教的三年級學生,學習上困難比較大的學生異常多,在教學中,我細心觀察了學習吃力、成績始終不能有較大提高的學生,我發現他們沒有真正意識到學習是一個努力、嘗試、多次失敗的過程。基於此,在教學中我試着運用了失敗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這一問題。學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了的培養、提高。只要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心理訓練,養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煩、不怕失敗、敢於挑戰,定能使學生學有所成。主要採取了下列措施:

(1)在班中實行幫教活動,每一個學困生都找到一個學習優秀的好朋友來每一天對所學的知識進行輔導和考試,教師定期進行抽查。

(2)我作爲數學教師每一天的工作計劃中就有關於學困生的輔導工作。

(3)學困生自我制定出具體的學習目標,以不斷促使自我努力。

可是,教學中,我明顯存在許多不足。比如,課堂氣氛不活躍,合作流於形式等。在今後教學中,我必須要真正讓學生在主體進取參與、操作、交流、動腦、動口的探究性學習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應用概念。實踐證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煥發師生生命的活力,讓課堂更精彩。

篇10:國小數學聽課記錄

經過一天的團體聽課觀摩,讓我見識到了多種多樣的教學模式,來自全國各地的名師,以他們各自的團隊特色,給我們上演一場教育教學的視覺盛宴。在這7節觀摩課中,既有全國知名教師團隊的特徵,又有區域教學的特點,對我們來說,他們的課堂教學代表着當前課改,有很大的學習意義。

其中,來自北京的薛錚教師教授了《積的變化規律》這一課。薛教師代表的是吳正憲教師團隊,這堂課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薛教師的引導下,使學生由具體的問題列出算式,從而發現問題:因數和積,誰變了是怎樣變的然後引導學生交流、討論,從而發現規律,總結規律。這樣的課堂,讓學生由具體的問題發現規律,突出了教學的實效性。

來自江蘇的吳鼕鼕教師教授了《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這一課。吳教師對教材的理解程度以及極具特色的教學設計給我留下了印象。對於長方體頂點、面、棱的認識,以往的教授方式往往經過讓學生摸一摸、看一看、數一數來得出,而這節課,吳教師經過多媒體的圖形、立體的動畫,學生的實際操作,最終得出結論。真正體現知識來源於生活。

浙江的學俞教師教授的《用字母表示數》一課,給我印象最深,這整整一堂課中並沒有使用任何課件,而是在課堂中就地取材,在紙包裏裝粉筆,用在課堂上的學生和教師的歲數、會場的人數,甚至用自我禿頂的頭髮來引導學生對確定和不確定的認識,學生們在俞教師詼諧幽默的教學中不間斷的發現、思考,時時會有在場教師的陣陣笑聲和掌聲,經典的反覆問話“小朋友你今年幾歲啊”、“一共有a人,小朋友有30人,那麼大人有多少人啊”,課堂上歡聲笑語不斷,雖然沒有使用多媒體,但精彩程度卻不亞於年輕的教師有課件的課堂,讓我受益匪淺。

經過這次國小數學教學年會所收穫的教學經驗,反思我們平時的課堂教學,我們欠缺的還很多,我們離那些名師的教學還有必須的距離。我們的教學素養有待進一步提高,教學本事還需進一步的加強。

篇11:國小數學聽課記錄

《統計》

低年級的統計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經歷統計的過程。本節課的教學,教師經過讓學生數袋子裏的餅乾,統計小兔、小熊和小猴分別投進了幾個球等活動,使學生經歷了蒐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和統計本事。在每個環節中,教師安排學生觀察統計表,說說你發現了什麼、明白了什麼,使學生體會到蒐集、整理數據的意義。同時,在統計過程中,教師安排學生進行分組活動,並且組內有分工,增強了學生的合作意識,有利於學生的互動交流。課始,沈教師以學生喜愛的“口袋裏的餅乾三角形、圓形、正方形的數目分別是多少”作引,之後,利用多媒體課件的優勢,動態演示餅乾一塊一塊掉下來之後便隨機消失,讓學生體會到“數一數”不能正確地統計三角形、圓形、正方形餅乾的塊數,從而產生了尋找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統計需求自然生成。

在學生產生統計需求後,放手讓學生進行第一次記錄,當學生因爲這樣那樣的原因沒能順利完成任務時,適時指出:能夠小組合作。在強調了注意事項後,學生進行了第二次的嘗試記錄,這次,學生記錄數據的方法可謂精彩紛呈:按次序畫圖形記錄;把圖形歸類記錄;打“√”記錄;畫“︱”的方法……“你們真棒!想出了這麼多的記法。哪一種記法既清楚又簡便”沈教師有選擇地出示幾種記錄方法、引導學生在“清楚”和“方便”兩個方面比較、評價各種記錄,使學生對分類用符號記錄的方法產生興趣,從而主動學習和使用這種記錄方法。

篇12:國小數學聽課記錄

《組合圖形的面積》

1、以猜拼圖組成的遊戲導入新課,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初步構成了對“組合圖形”意義的理解。

2、採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較反思等方法,讓學生經歷組合圖形面積計算的探究過程,經過教師點撥,培養了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本事,學生的學習過程進取主動。

3、課中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教學。在解決問題時,引導學生先估算、再獨立思考計算、最終交流解題方法。學生對於一道題想出了多種解題方法,教師沒有直接告訴學生用哪種方法好,而是鼓勵學生經過觀察、比較,尋找最簡潔的求組合圖形面積的方法。培養了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本事。

4、教學中,加強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教師放手,給學生充分探究的機會,精講多練,學以致用,學生解決問題本事培養很到位。

篇13:國小數學聽課記錄

《分數的基本性質》

1、教學導入聯繫生活實際,爲學生創設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

2、教學中不但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並且較好地關注過程方法和情感的體驗。教學中採用折一折、塗一塗、比一比的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分數基本性質的探究過程,使結論和過程有機的結合在一齊,知識和本事得到和諧發展,

3、注重學習方法的教學。教學中實踐與理論相結合,引導學生理解分數基本性質的資料,經過找關鍵詞,在書中用重點號標註關鍵詞等,強化學生記憶、理解和應用。

篇14:國小數學聽課記錄

《5的乘法口訣》

1、教學兒歌手勢導入新穎、生動、直觀。既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又爲學習新知做好鋪墊。

2、在寫算式、編口訣、記口訣中,從學生熟悉的手指入手,讓學生說出乘法算式,先由教師給出口決,引導學生理解口訣中每個數字代表的意義,再引導學生擺學具編口訣、填自學體驗卡編口訣,教師指導由扶到放,貼合低年級國小生的認知規律,同時極大限度地發揮了學生體驗、探究、思考的作用,能對乘法口訣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整個課堂活潑生動、氣氛活躍,教師成爲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合作者和參與者。

3、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學中教師利用激勵性語言、運用智慧星獎勵等形式,始終使學生處於進取思考的氛圍中。另外,從杜教師一句“停筆眼不離書,檢查計算結果”話中,從細微處滲透學習方法、學習習慣教育,這也正是我們教師每節課應追求的教育主題。

篇15:國小數學聽課記錄

《乘法的初步認識》

1、故事導入激發學習興趣,爲學生設疑:爲什麼動作緩慢的小烏龜先算出2+2+2+2+2=的答案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同時爲新知學習起到鋪墊作用。

2、在教學認識乘法中,先引導學生觀察兒童樂園主題圖,讓學生求班級男女生分別喜歡的遊戲的總人數,使學生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的樂趣。然後放手讓學生根據加數的特點將算式分類,利用比較、觀察、探究、交流等活動引導學生探究乘法的意義,學生思考層層遞進,並且板書貫穿始終,使學生經歷了知識發展演變的過程。

3、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善於指導學生看書,低年級指導學生會觀察主題圖,並能在圖中找出條件很重要。許教師還善於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如在做練習時,讓學生在圖下頭先畫一條橫線,再在橫線上寫出乘法算式,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勢必會對學生未來的學習、生活起到進取作用。此外,從2+2+2+2=8和4+4=8兩個算式中滲透觀察角度不一樣會得到不一樣結果的思想。

4、強化數學來源於生活思想。課中無論是複習舊知、新知引入,還是探究新知、鞏固練習,(如,班級男女生喜歡遊戲項目的總數、圖中玩遊戲項目人數、觀察藥品包裝等)始終體現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繫。

提議板書突出重點,字多、小觀察起來不方便。

篇16:國小數學聽課記錄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談話:看教師手中拿的是什麼?(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個角嗎?

二、組織活動,探究新知

1.認識角

投影顯示:投影課本里的圖片

談話:找一找,圖片上哪些像角?(學生回答)

追問:角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一個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能從我們身邊的一些物體的面上找到角嗎?找到後指出它們的頂點和邊。

2.折一個角

談話:我們已經認識了角,能用自我靈巧的小手摺一個角嗎?看誰折得快折得好。(用準備好的白紙折角)

3.角的大小比較

(1)提問:能使你折的角變得再大一些嗎?你是怎樣辦的?能把它變得小一些嗎?又是怎樣做到的?

(2)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轉動時,構成了大小不一樣的角,同學們能比較出哪個角大些嗎?用什麼方法比較?

(3)談話:觀察教師手上的這兩個三角形(兩個紙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個三角形大些呢?還是一樣大呢?你明白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嗎?

三、固應用,拓展延伸

1.課本練習第1題。談話:機靈的小猴找來了一些圖形,想考考小朋友,敢理解它的挑戰嗎?投影展示圖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頂點和邊嗎?指名回答。

2.課本練習第2題。談話:好學的小貓覺得小朋友學得不錯,於是來請教我們了。投影展示,圖中各有幾個角,說給同桌聽。

3.課本練習第3、第5題。談話:聰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領這麼棒,最終忍不住也要來考考我們,投影展示題目。同桌討論後在班內交流。

4.課本練習第4題。談話:山羊教師對大家很滿意,決定帶小朋友玩一玩。

動手拉、合剪刀。說說你看到的角有什麼變化

四、總結全課,佈置作業

談話: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回家給爸爸媽媽展示一下你這天學到的本領,找找你們家哪些物體上有角。

點評:

充分利用學具,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探求新知的強烈慾望,使學生獲得對角的感性認識。

透過“看”、“找”,體會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對角的概念。

讓學生用喜歡的方法折一個角,在實踐中探索不一樣的折角方法,給學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現自我的時間和空間。

充分利用創造條件,帶給超多的感性材料,引導學生進行觀察製作等活動,獲得感性知識,構成對角的正確表象,掌握角的本質特徵,從而親身感受學習的樂趣,成爲學習的主人。

藉助現代化教學手段,使練習更加生動搞笑,激發學生的興趣。

總評:

1.引導學生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教學問題,激活生活經驗。

讓學生充分體驗數學知識,理解數學知識,並將數學知識應用於實踐活動。透過“在生活中常見的物體身上找角”,使學生覺得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繫,增進了學生對數學價值和作用的認識,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2.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促進數學思考。

注重引導學生動手實踐,在操作中理解知識,發展思維。一改教師主宰課堂的局面,大膽放手,變過去的單純看教師演示爲學生自我動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本節課設計“找”、“說”、“做”的環節,幫忙學生在數學活動中認識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學習興趣較爲濃厚,也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潛力、操作潛力、表達潛力及分析、概括潛力。

篇17:國小數學聽課記錄

國小數學《商不變規律》聽課記錄

同樣的一節"商不變規律"課,使我有了不一樣的反思、不一樣的體驗……

第一次行動(教學)

……

1、創設情景

師:同學們看過《西遊記》嗎?裏面的資料精彩嗎?這天教師給大家講個孫悟空分桃子的故事。孫悟空西天取經回來後,就迫不及待的來到花果山看它的孩兒們,它給孩兒們帶來禮物——桃子,分桃子時,它想和孩兒們玩一玩,孫悟空說:"把8個桃平均分給2只猴子吧!"下頭的孩兒們連連搖頭:"太少了!太少了!"孫悟空就說:"那好吧,把80個桃子平均分給20只猴子,怎樣樣?。"小猴們得寸進尺,撓撓頭皮,試探地說:‘大王,再多給點行不行啊?’孫悟空一拍胸脯,顯示出慷慨大度的樣貌:"那就把800個桃子平均分給200只猴子,你們總該滿意了吧?小猴子們笑了,孫悟空也笑了。

師:同學們誰的笑是聰明的一笑,爲什麼?

生1:猴王的笑是聰明的一笑。桃子的總數與猴子的總只數變了,但每隻小猴子每次分到桃子的個數沒有變。

生2:猴王的笑是聰明的一笑。因爲猴王把小猴子給騙了,每隻小猴子還是分的4個桃子。

……

2、探索規律

師:你能列出算式嗎?師隨機板書:

8÷2=4

80÷20=4

800÷200=4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3個算式,看看你發現了什麼?在小組裏說一說。

學生開始小組活動。

生1:依次擴大10倍,商還是4;

師:你是怎樣觀察的?

……

(接下來的彙報中有不少學生彙報並沒有按照我備課的思路去回答,整個安排全部打亂,耽誤了許多時間,在彙報中有的學生還發生了錯誤。)

反思

按照我的備課思路,自認爲這一環節的教學就應很順暢,學生就應能夠順利完成此環節教學的,怎樣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會這樣呢?在反思與本組教師的評課過程中我逐步認識到:自我的安排看似合理,其實沒有認真思考到學生已有的經驗水平,沒有站在學生的立場思考,沒有做到與學生生活世界的溝通。由於自我提出的問題過大,導致在此處的教學浪費了很多的時間。在課堂上我雖然蹲下來"扶學生,學生還是"夠不着"。看來我的認識與學生在某些方面的差距是很大的。

改善策略

不要着急讓學生解決這一問題,給他們一根"柺杖",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拋出的問題適當並及時地引導、點撥。因爲這是一堂走出校外的觀摩課,所以我根據本組教師的意見,結合自我的反思,在經過用心和獨立的思考後,我對第一次的行動計劃再次進行了改善,進行了第二次教學。

第二次行動(教學)

在講了孫悟空分桃子的故事後,提問:

師:同學們誰的笑是聰明的一笑,爲什麼?

生1:猴王的笑是聰明的一笑。桃子的總數與猴子的總只數變了,但每隻小猴子每次分到桃子的個數沒有變。

生2:猴王的笑是聰明的一笑。因爲猴王把小猴子給騙了,每隻小猴子還是分的4個桃子。

師:你是從哪兒看出的?

※引導學生列出算式:

①8÷2=4

②80÷20=4

③800÷200=4

※引導學生進行有序地觀察並探索出規律:二式和一式比較,被除數和除數都擴大了10倍,商不變;三式和二式比比較,被除數和除數都擴大了10倍,商不變;三式和一式比較,被除數和除數都擴大了100倍,從上往下看,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相同的倍數,商不變。

※詢問學生:還有什麼發現?(從下往上看,又有什麼規律呢?)此環節讓學生在小組交流完成。

整節課的反思

接下來的教學,我與孩子們之間相處得十分融洽。學生經歷了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過程,這樣不僅僅有利於學生認識規律,還有利於培養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潛力,以及學習數學的方法。在學習的過程中,我關注了學生主體性的發揮,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使每一個孩子都能做一個新知識的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這連續兩次的教學中,使我的教學品質得到了整體提升。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我會幫忙學生髮現、組織和管理知識,引導他們,而不是"製造"他們;要學生以自我真實的感受去體驗、理解;要讓更多的學生嘗試成功的喜悅,讓學生自始自終參與到知識構成的全過程。此刻,我深深地感到:課程改革,沒有休止符;課程改革,永遠是此刻進行時。

篇18:國小數學聽課記錄

國小數學《圓柱的體積》聽課記錄

國小數學聽課記錄,圓柱的體積聽課記錄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複習:圓柱的體積公式是什麼?

2、從日常生活中引出問題,激發學生求知慾望。

商店的冰箱裏有兩種香芋冰淇淋,圓柱形冰淇淋每支3元,圓錐形的

冰淇淋每支0.8元,已知這兩種冰淇淋的底面積相等,高也相等,你認爲

買哪一種冰淇淋比較合算?。

3.導入:那麼,到底誰的意見正確呢?透過這天這節課學習圓錐的

體積計算之後,相信這個問題就很容易解答了。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圓錐的體積。(板書:圓錐的體積)

(二)動手測量,大膽猜想

1.我們已經認識了圓柱和圓錐的各部分的名稱,下頭請同學們以小組爲單位,動手測量一下你們手中的圓柱和圓錐,看看能發現什麼?(按四人小組動手測量)教師巡視學生測量方法是否正確,不對的給予指導。

2.量後交流發現,得出結論:每個組的圓柱和圓錐都是等底等高的。

3.大膽猜想:估計一下,這個圓錐的體積與這個圓柱的體積有怎樣的關係?可能是這個圓柱體積的幾分之幾?(給學生充分猜想的時間和機會)

(三)實驗操作,推導圓錐體積計算公式

1.談話:下頭請大家利用你們手中的圓柱體和圓錐體來做實驗,驗證一下

你們的猜想對不對。(你們打算怎樣做實驗,先在小組內商量好辦法)

2.學生分組做實驗,師巡迴指導。

3.交流彙報。

(1)你們小組是怎樣做實驗的?

(2)透過做實驗,你發現了什麼規律?圓錐體積與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

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師相機板書:圓錐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

4.提問:是不是所有的圓柱和圓錐都有這樣的關係?

教師出示不等底等高的圓錐、圓柱,讓兩學生上臺操作實驗。

提問:透過這個實驗,你得出什麼結論?(僅有等底等高的圓錐纔是圓柱體積的)

5.啓發引導推導出圓錐體積公式並用字母表示。

提問:那麼我們怎樣計算圓錐的體積?

板書:圓錐的體積=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

=底面積×高×

用字母表示:=(先讓學生試着寫一寫,然後師板書,學生進行對照

6.提問:要求圓錐體積需要明白哪些條件?公式中的底面積乘高,求的是什麼?爲什麼要乘。

7.練習(口答)

(1)一個圓柱體積是27立方分米,與它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

(2)一個圓錐體積是150立方厘米,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運用公式,拓展訓練

1.教學“試一試”。

學生獨立計算,指名報答案,共同評議。

2.做“練一練”第1題。

(1)指定2人板演,其餘學生做在練習本上。羣衆訂正。

3.決定

(1)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13。

(2)圓柱體積必須比圓錐體積大。

(3)圓錐的底面積是3平方釐米,高是2釐米,體積是2立方厘米。

4.做“練一練”第2題。

提問:①誰能說一說做第2題的思路?

②計算圓錐體積時要個性注意什麼?

5.完成練習八第2題。

(1)學生嘗試做題。交流解答方法。

(2)提問:這道題爲什麼用“12÷3”能夠直接得到答案?

(3)做實驗加深理解。

6.考考你

一根圓柱形木料,底面半徑是6釐米,高12釐米。要削成一個最大的圓錐形,削去的木料體積是多少?

7.此刻你能回答本課開始時那個問題了嗎?

(五)課堂總結

提問:這節課你學會了哪些知識?圓錐的體積怎樣計算?爲什麼?這節課你還有什麼收穫與心得?

篇19:國小數學聽課記錄

一、發散思維,引出課題

例題:將-4,+3,+4,-3分成兩組。

1·將-4、-3分在一組,將+4、+3分爲另一組,就是將負數分爲一組,正數分爲另一組。

2·我將-4,+4分在一組,將-3,+3分爲另一組,就是把數是否相同作爲分組的依據。

3·我把-4與+3分在一組,把+4與-3分在另一組。理由是兩個數的符號不一樣,符號後面的數也不相同。

二、比較概括,提煉定義

一般地,一個數由兩部分構成,即符號和剛纔提到的“符號後面的數”,思考這兩個方面,大家也就採用了三種不一樣的分法。兩個方面都不相同是一種分法,把“符號”是否相同作爲分組的依據,得到的是已經學過的一組正數和一組負數,把“符號後面的數”是否相同作爲分組的依據,得到了-4與+4、+3與-3這樣成對的數,那麼它們又就應叫什麼數呢?

這就是見天我們這節課需要你學習的資料:相反數。

爲什麼叫相反數而不叫別的數呢?

一個正數,一個負數,表示的好處相反,所以叫相反數。

符號不一樣、符號後面的數相同的兩個數叫相反數。

一個數前面添上不一樣的符號後得到的兩個數叫相反數。

師:請你舉例說明。

如5前面添上“+”“-”得到的+5和-5是相反數。

課本上說“僅有符號不一樣的兩個數叫做互爲相反數”

“僅有符號不一樣”說明其它的都相同,包含了“符號後面的數相同”的意思。

僅有符號後面的數相同的兩個數叫做互爲相反數。

“僅有符號後面的數相同”的言外之意是“符號不一樣”,與課本上的說法是一致的。由此可見,同樣的意思,能夠用不一樣的語言來表達,在數學學習中,對此我們就應多加註意。需要說明的是,課本用“僅有符號不一樣”包含“符號後面的數相同”的意思,好處是使相反數的概念更精煉,同時也避免了使用“符號後面的數”這一說法容易引起的誤會,關於這一點,以後我們還將看到。

師:“互”就是“相互”的意思,如+4是-4的相反數,也能夠說-4是+4的相反數,即+4與-4互爲相反數。請大家一齊把“+3與-3互爲相反數”的意思說具體一點。

課本上個性指出(板書):0的相反數是0。

口答練習:說出下列各數的相反數:

-7,-0.5,0,6,+1.5

三、數形結合,深入討論

例請在數軸上標出表示+4的相反數的點.

04

從數軸上看,相反數的另外一個特點是:表示每一對相反數的點到原點的距離相等

相反數的概念中“僅有符號不一樣”包含着其它的相同,就是“符號後面的數相同”,在數軸上就是距離相等。

掌握了教師提到的分析問題的方法。關於相反數,我們是從“符號”和“符號後面的數”兩個方面去研究的,這兩方面的特點既包含在相反數的概念中,又體此刻數軸上,將二者結合起來思考將有助於以後的數學學習。

到此刻爲止,關於零的特殊性,表此刻哪些方面?

生衆:零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零的相反數還是零;零不能作除數。

練習及解答(略)

附(部分板書)

僅有符號不一樣的兩個數,叫做互爲相反數。零的相反數還是零。

符號相反相反分居原點兩側

到原點距離相等

透過這次七年級(三)班李紅鴿教師的課,發現了自我的不足,加油!

篇20:國小數學聽課記錄

科目:數學

課時:一節課

授課者:劉素彥

聽課時間:2013年2月28日

課題:二年級數學下冊第二單元——《7的乘法口訣應用》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背乘法口訣1-7的。

2、我說你答舉例:6×7=

3、開火車,師說生答。

4、兩人一組互背檢查。

5、換式子。把教師說的口訣改成運算式。

例子:六七四十二生:6×7=427×6=42

二、新授

1、師:先看一個故事(白雪公主)

師:一共有幾個果子

生:三七二十一,21個。

師:說說裏面的數學信息。

生:一共有7個小矮人,每人3個果子,問一共有幾個果子。

師:那麼換成運算式,怎樣寫呢先說加法的。

生:3+3+3+3+3+3+3=21(個)(板書)

師:這是幾個3,用到的乘法口訣是什麼

生:7個3,三七二十一。

師:改成乘法算式就是3×7=21(個)。雖說乘法算式比較簡單,但要先想清楚裏面的關係。

2、那麼再看看圖裏小矮人的盤子,數學信息是什麼

生:有漢堡和薯條。

師:好,完整地說。

生:每個小矮人的盤子裏有2個漢堡。

師:好,每個小矮人的盤子裏有2個漢堡,7個小矮人一共有幾個漢堡怎樣怎樣寫運算式呢

生:2×7=14(個)

師:薯條呢

生:7×7=49(個)

師:他們用到的乘法口訣是

生:二七十四七七四十九

3、師:好,你還能發現什麼呢

生:一共有幾個杯子、花……

師:好,看這些式子,我們都用到了乘法口訣(板書口訣)。這樣跟7有關的運算都用到了7的乘法口訣。

三、練習

1、練一練

第一題:

師:誰能把題目完整準確的讀出來。

生:(讀)

師:那一共用了多少呢

生:用乘法算式,先看橫的、再看豎的各有幾塊。

師:有幾列、幾行,那麼算式呢

生:4×7=28(塊)

第二、三題(開火車)

第四題先讀題目,再找同學回答。

2、書上的習題

自我寫——檢查——檢查好寫1、2題——挑同學說答案

3、延伸

師:那麼,看同學們有想到嗎一句乘法口訣能寫出2個除法算式嗎試一試

4、思考題:不出聲,想想什麼意思——教師給解釋一遍題目——自我做——做好找教師對答案。

意見:

總結環節是:複習——導入——看圖找信息——口訣——加式——乘式——有一舉三——總結引題目——練習。整體很完整,課堂效果很好,可是如果在舉例計算時,多試幾個更好。

【小編簡評】

國小數學聽課記錄 優選(範文20篇)如果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請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國小數學聽課記錄範文。

【網友評價】

語言很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