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國小聽課記錄 (優選15篇)

【導語】

國小聽課記錄 (優選15篇)

國小聽課記錄 (優選15篇) 由本站會員“kevindog”整理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目錄】

篇1:國小聽課記錄篇2:國小聽課記錄篇3:國小聽課記錄篇4:國小聽課記錄篇5:國小聽課記錄篇6:國小聽課記錄篇7:國小聽課記錄篇8:國小聽課記錄篇9:國小聽課記錄篇10:國小聽課記錄篇11:國小聽課記錄篇12:國小聽課記錄篇13:國小聽課記錄篇14:國小聽課記錄篇15:國小聽課記錄

【正文】

篇1:國小聽課記錄

上課鈴響後,學生還是比較吵鬧,教師立刻採取措施——這堂課採取小組加分制,這決定今日小組作業的多少,放學的快慢;剛纔第二小組坐的最端正,加三分。

一、導入新課

1、大家一齊齊讀課題——“長相思”預備起。

2、“長相思”是詞牌名。這首詩還是詞,詞又叫長短句,字數不對稱,有長有短。

二、生字詞

朗讀古詩,回答詩中哪個字是多音字——“畔”

三、進入新課

1、四人小組爲單位,討論一下這首詩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問題。

2、討論中有什麼問題

(學生):“風一更雪一更”什麼意思?

(教師):哪個同學能夠幫一幫他

除了這句不懂,還有什麼不懂?好,都懂了,我來考考大家。

3、逐句品讀

“風一更雪一更”,讀到這一句時,你能想象到當時的天氣是怎樣樣的?

(學生):當時下着鵝毛大雪……凜冽的寒風迎面吹來

(教師):還有其他表達嗎?

“山一程水一程”,讀到這一句時,你能想象當時士兵們經歷了什麼,當時的環境是怎樣樣的,行軍路上他們走過了什麼地方

(學生):士兵們走遍了千山萬水……山崖險峻,河上結冰,可是他們都沒有放下。

(教師):還有其他表達嗎?錯了並不可怕,教師欣賞你開動腦筋。

這些環境描述都突出了什麼——行軍之難

當時詩人想到了故鄉的什麼呢?可是行軍之地僅有什麼?

四、總結

本詩用了什麼手法——借景抒情敘事抒情

表達了什麼情感——作者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五、作業

小練筆:假如你是納蘭性德,經歷了行軍之難。請你把當時行軍的環境具體描述下來。

篇2:國小聽課記錄

國小語文聽課筆記[由本站網友投稿]

一、導入新課: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齊讀課題)

二、複習舊知:

1、 這些詞語還認識嗎?(釣魚、從未見過、允許、遵守規定、銘刻)

2、 回憶課文寫了什麼?你能這些詞語說出來嗎?(學生回答,教師板書“釣魚”、“放魚”)

三、進入新課:

第一板塊:

1、 由學生的回答開始,教師:釣魚和放魚的孩子的此刻的情景嗎?

2、 引導讀課文一到四小節:

a、(出示課件:湯姆——美國著名建築設計師。他設計的作品多次獲得國際大獎,日前……)他在理解採訪時他對父親讓他放掉……表示感激)我們就來看看這位設計師……

b、引導讀讀課文一到四小節。學生讀課文。(要求自由讀)

3、 讀書交流:一到四小節,你讀懂了什麼?(學生踊躍)

1) 課文寫……

2) 我感受到那裏景色很美;

3)你明白漣漪是什麼意思(教師不經意的隨便問),我們把“漣漪”能夠讀得再美一些,齊讀“漣漪”這一句;

4)我讀懂了他們高興:兩個感嘆號。

5) 我讀懂了他們釣到的魚很大:弧形(讀出“大”來),還有誰明白這

條魚很大?(大傢伙)並且是大鱸魚。

6) 引導讀:“哇!一條他從未見過的大鱸魚”(三人)

7) 此時,傳來了爸爸的聲音。我們來讀讀課文中爸爸的語言。(學生讀書)

a。 出示課件:父子的對話:爸爸:“孩子,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爲什麼?”湯姆很不情願地嚷起來。

b。 引導學生朗讀這些話語:a、分主角;b、抓重點詞語;

c。 湯姆爲什麼要很不情願地嚷起來?

d。 湯姆不肯放魚的原因是什麼?(聽課疑問:孩子們,別人回答問題時,你靜靜坐着腦子裏在想什麼?)

e。介紹“規定”,問:“明白了嗎?”

f。 出示課件,引導學生朗讀,強調語氣(斬釘截鐵):“不管有沒有別人看見,我們都應當遵守規定。”先分別指讀,之後邀請男子漢齊讀; g。 出示課件,引導學生用“不管……都……”說說生活中的事情。(學生表達,教師評價)

四、小結板書:自覺遵守規定。

第二板塊:

五、相信爸爸的這句話對大家的啓發必須很深,我們一齊來讀這句話:“不管有沒有別人看見,我們都應當遵守規定。”(齊讀)

六、引導學生分主角讀課文,其他學生做評委(第五小節開始—— “規定”)引導學生提提議:讀得怎樣樣?

七、出示沒有提示語的對話,要求學生把剛纔的提議“用起來”;

八、提出新的要求:“加入動作、表情、道具”增強表達效果;出示課件配合,師生配合

九、爸爸和小湯姆爭論的結果如何?此時的心境如何?(邀請數名學生回答)

第三板塊:

十、教師小結學生回答。從“後悔”過渡到下文。

十一、討論:後悔嗎?(要求學生幫幫忙)

十三、教師總結全文,出示課件:“轉眼間……不出所料……道德只是個很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可是實踐起來卻很難……34年前的那個月光如水的夜晚……”

十四、同學們,……出示課件:“是取失去的是一時的利益,得到的美德是一生的財富。”要朗讀求學生這句話;

十五、再次朗讀:“不管有沒有別人看見,我們都應當遵守規定。

篇3:國小聽課記錄

後面還有多篇國小聽課記錄!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談話:看教師手中拿的是什麼?(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個角嗎?

二、組織活動,探究新知

1.認識角

投影顯示:投影課本里的圖片

談話:找一找,圖片上哪些像角?(學生回答)

追問:角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一個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能從我們身邊的一些物體的面上找到角嗎?找到後指出它們的頂點和邊。

2.折一個角

談話:我們已經認識了角,能用自我靈巧的小手摺一個角嗎?看誰折得快折得好。(用準備好的白紙折角)

3.角的大小比較

(1)提問:能使你折的角變得再大一些嗎?你是怎樣辦的?能把它變得小一些嗎?又是怎樣做到的?

(2)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轉動時,構成了大小不一樣的角,同學們能比較出哪個角大些嗎?用什麼方法比較?

(3)談話:觀察教師手上的這兩個三角形(兩個紙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個三角形大些呢?還是一樣大呢?你明白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嗎?

三、固應用,拓展延伸

1.課本練習第1題。談話:機靈的小猴找來了一些圖形,想考考小朋友,敢理解它的挑戰嗎?投影展示圖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頂點和邊嗎?指名回答。

2.課本練習第2題。談話:好學的小貓覺得小朋友學得不錯,於是來請教我們了。投影展示,圖中各有幾個角,說給同桌聽。

3.課本練習第3、第5題。談話:聰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領這麼棒,最終忍不住也要來考考我們,投影展示題目。同桌討論後在班內交流。

4.課本練習第4題。談話:山羊教師對大家很滿意,決定帶小朋友玩一玩。

動手拉、合剪刀。說說你看到的角有什麼變化

四、總結全課,佈置作業

談話:經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回家給爸爸媽媽展示一下你今日學到的本領,找找你們家哪些物體上有角。

點評:

充分利用學具,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探求新知的強烈慾望,使學生獲得對角的感性認識。

經過“看”、“找”,體會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對角的概念。

讓學生用喜歡的方法折一個角,在實踐中探索不一樣的折角方法,給學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現自我的時光和空間。

充分利用創造條件,供給很多的感性材料,引導學生進行觀察製作等活動,獲得感性知識,構成對角的正確表象,掌握角的本質特徵,從而親身感受學習的樂趣,成爲學習的主人。

藉助現代化教學手段,使練習更加生動趣味,激發學生的興趣。

總評:

1.引導學生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教學問題,激活生活經驗。

讓學生充分體驗數學知識,理解數學知識,並將數學知識應用於實踐活動。經過“在生活中常見的物體身上找角”,使學生覺得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繫,增進了學生對數學價值和作用的認識,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注重引導學生動手實踐,在操作中理解知識,發展思維。一改教師主宰課堂的局面,大膽放手,變過去的單純看教師演示爲學生自我動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本節課設計“找”、“說”、“做”的環節,幫忙學生在數學活動中認識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學習興趣較爲濃厚,也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本事、操作本事、表達本事及分析、概括本事。

篇4:國小聽課記錄

一、 複習導入。

1、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詠華山。(生齊讀課題)

2、(出示寇準寫的詩)指名讀。

【評:複習導入時,經過看填空題背第一段,指名讀《華山》,既檢查了學生第一課時的學習情景,又突出了本課時的教學重點,引導學生了解了詩人的創作背景,充分顯示了教者設計教案時的匠心。】

(出示課件)啊!華山真高哇!(指名讀)

3、是呀,華山真高呀,課文中哪些語句寫出了華山的高?(生在第二自然段中邊讀邊找)

輕聲地讀一讀,邊讀邊想象,你彷彿看到了什麼?(生討論)

【評:教者重視教師與學生、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交流,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在想象的基礎上,感悟、交流,逐步深化華山在學生心中雄偉、高大的印象。】

【評:學生從第一課時開始就對華山充滿了好奇,師在此處播放華山的錄像,畫簡筆畫,爲學習第二自然段創設情境,使學生進一步感知華山的“高”這一特點。】

齊讀。

4、在第二自然段中還有一句話也寫了華山的高呢,看看誰最細心,能把這句話找出來。

(出示課件)他們沿着山路艱難地爬上山頂。

(指黑板)是呀,難怪小寇準會從心底發出驚歎:

生齊讀:啊!華山真高哇!

5、小朋友們都被華山險峻的風光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就發出了讚歎,這就是——(指課件齊說:情不自禁)。

【評:重視詞語的積累,能結合課文資料指導學生理解成語的意思,學生很快就理解了,顯得水到渠成。】

二、借文悟詩。

過渡:小寇準也和大家一樣,情不自禁地讚美起華山來。

1、課件出示詩句。

(1)生在課文中找詩句的意思。

(2)課文中哪句話寫出了“僅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的意思?(出示古詩和句意。)

(3)哪句話寫了“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的意思呢?(出示古詩和句意)

(4)理解“回首”的意思。

【評: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抓住重點段落中的一些關鍵詞語,引導學生品評詩人用詞的精妙。】

(5)請女生讀詩句,男生讀課文中的句子。

2、點題,像我們這樣讚美華山就是 ——(指課題)詠華山。

3、是呀,小寇準小小年紀就能做出這樣的好詩,難怪先生連連點頭稱讚:(——出示第三自然段:齊說)

4、讓我們捧起書再一次詠華山!齊讀課文。

三、課外延伸

1、供給課前收集的描述山的詩,生自由練讀。

2、指名上臺朗誦,師配樂。

3、鼓勵學生課後蒐集關於山的古詩。

【評:教者能打破課堂侷限,將學生引向課外,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鑑賞本事。】

四、學習生字,指導書寫

(出示)歲 華 齊

1、學習“山字頭”,領讀。

2、看一看,這三個字有什麼共同點?

3、你們看,這三個字在田字格的什麼位置?

4、生描紅,師巡視。

篇5:國小聽課記錄

一、激趣導入

1、 教師板畫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 今日我們到浩瀚的大海去看真正的鯨。(播放錄像)

3、 看到這翻騰、躍動的鯨,你最想明白些什麼?

二、初讀課文

1、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2、 檢查生字,指名讀

肚 肺 齶 胎

發現了什麼?

生:都是月字旁

生:都是身體的某一部位。

3、教師指導書寫生字。

請學生上臺把這些生字寫在板畫上。

4、指名朗讀課文,檢查學生讀書情景,讀中糾正字音,指導學生抓住關鍵字關鍵句,懂得讀書時要抓住重點。

(1)鯨有一個十分大的特點,用了個字把它寫在手掌上。

大,把一段話讀成一個字,了不起。

(2)指名讀第2自然段,把它讀成一句話。

鯨是哺乳動物,不屬於魚類。

(3)指名讀第4自然段

這節第一句話與其它自然段有什麼不一樣?(設問)

三、學習第三世界自然段,瞭解鯨的大,認識說明方法。

1、能換一個詞說鯨大嗎?

生:巨大

生:龐大

生:龐然大物

2、異常大、十分大、極其大,大家說了很多大的詞,你看,課文有這樣寫大嗎?把寫大的詞句找出來。

爲什麼同象比?

生:象是這陸地上最大的動物。

你能真的能到鯨的嘴裏去嗎?

生:那是假設

3、聘請高級解說員介紹一下鯨的大。

4、第一自然段介紹了鯨的什麼特點?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這短短的一段話作者用了多種說明方法來寫鯨的大?(板書:多種說明方法)

四、學習第二自然段,瞭解鯨是哺乳動物,感受說明文的語言特點。

1、剛纔我們在研究鯨大的特點,那課文僅僅是介紹這個特點嗎?

2、片斷出示,同學們看看與課文有什麼不一樣?

爲什麼要用2個很長?

生:一個很長不夠。

引導學生認真讀書,體會“很長”、“漸漸”、“完全”、“整個”等詞的意思。

同學們,這些詞一個都不能少,這篇課文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

(板書:精確的語言表達)

3、再讀這段話,把剛纔我們忽視的詞強調出來。

4、 出示句式:我們明白鯨適應了海洋的生活,可是,你可別忘了。

五、瞭解鯨的種類和生活習性,展開辯論。

1、讀第4、5節,瞭解鯨的習性。

2、圍繞齒、鬚鯨的特點,展開辯論,培養學生的辯說本事。

點評:

林教師一上來就縮短了與學生的距離,充滿活力的語言,加上精彩的畫面,學生很快就被吸引住了。

林教師別具心裁的運用小轉盤讓學生髮現這些生字的規律,既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加深了對這些字的記憶,還讓學生明白了這些生字分別指鯨的哪個部位。

帶着問題閱讀,讓學生學會思考。

由淺入深的教學,讓學生體會作者語言表達的準確性。

這一環節的設計,很好的調動學生的進取性,既發展了學生思辯本事的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語言本事。

板書:

作比較

多種說明方法

列數字

假設

精確的語言表達

總評:

林教師的課太生動了,學生自始自終堅持着濃厚的學習興趣,這是多麼難得呀!

林教師教於學到達和諧完美的統一,靈活運用合理地進行多種教法的優化組合:運用啓發式教學法,對學生進行點撥;運用自學法,小組合作學習法,培養學生的自學本事;還採用帶問題朗讀法,讓學生從讀中去理解,從讀中去領悟。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創設了一種愉悅民主的教學氣氛,使學生成爲教學的着眼點和落腳點,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如此精彩的課,讓我一輩子難忘。

篇6:國小聽課記錄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板書課題,(同學們,你們明白教師寫的是什麼嗎?)齊讀課題:荷花。

2。語言渲染:從古至今,荷花就是文人最喜愛的植物之一,描述讚美荷花的詩文數不勝數,我古代偉大的詩人屈原、李白、蘇軾等都曾吟詠過荷花。人們稱荷花爲“花之君子”。

今日,我們來一齊學習一篇有關荷花的文章,它的作者是我國現代著名文學家、教育家葉聖陶爺爺,文章的題目就叫“荷花”。

3。哪些同學看過荷花?請你用一個詞來形容自我看過的荷花。I(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態的荷花……)

這樣的荷花,同學們還想看嗎?在學習課文前,教師也想和你們一齊伴着美妙的音樂,去荷花池邊欣賞一下荷花的美麗風姿。請同學們邊看邊想,你看到了什麼。(課件呈現多幅荷花照片,播放背景音樂)

二、初讀課文,薰陶情感:

1。引起閱讀興趣:教師發現,同學們剛纔在聽、在看的時候都快入迷了。從你們的表情中教師看提出來,大家都被美妙的音樂和美麗的畫面深深地吸引住了。你們是這樣看荷花的,那麼作者又是怎樣看荷花的呢?下頭,我們一齊來欣賞葉聖陶爺爺的這篇《荷花》,看看葉爺爺能給我們帶來怎樣完美的享受?

2。學生自讀課文。要求:(l)遇到生字多讀幾遍,除了讀準字音之外,還要看清字形。(2)把句子讀通順。(3)畫出不認識、不理解的字詞。

3。檢查自讀情景:

(1)出示詞語:

挨挨擠擠 蓮蓬 花骨朵 飽脹 翩翩起舞 舞蹈 蜻蜓 昨夜 好夢 破裂 一幅 衣裳

(2)自由讀;指名讀;開火車讀;齊讀。

4。充分朗讀,激活語感:

(1)解決了這些讀書時的“攔路虎”,我們就能夠美美地讀一讀葉聖陶爺爺的這篇《荷花》啦。有誰願意大聲地讀一讀這篇課文呢?

指名分段朗讀課文。對於舉手的同學,對他們的自信或勇敢給予充分的肯定。

(2)說說葉爺爺是怎樣看荷花的?(迫不及待地看荷花、津津有味地看荷花……)

(3)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看荷花時,教師趁勢引導學生說出自我是從哪段課文中體會到這一點的,再組織學反覆誦讀相應的段落。(課文第2段可組織學生進行發散性誦讀,鼓勵學生以自我喜歡的方式讀出不一樣的感受和韻味;課文第3段可組織學生進行競賽性誦讀,鼓勵學生一個比一個讀得好;課文第4段可組織學生進行示範性誦讀,以優生的朗讀爲樣板,鼓勵學生向優生學習朗讀。)

(初讀時的充分誦讀,就是爲了使學生讀透課文,爲感悟課文打下堅實的基礎。讀的多了,學生理解的也就多了,教師需要講解的也就少了。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說的便是這個道理。現今,我們也常說讓學生多讀,在讀中感悟,但僅僅靠講讀課文時的那點“讀”是遠遠不夠的。一節課,教師要帶領學生理解課文,又要讓學生讀中感悟,時光根本是不允許的,結果仍然是教師“包辦代替”——教師講得多,學生讀得少。所以,在初讀時就要讓學生多讀課文、讀透課文,過了這一關,到精讀課文、品讀課文時,學生對課文的感悟、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4)在反覆誦讀的過程中,師幫生,或生生互助,解決每段中不理解的詞義,如:

①翩翩起舞:形容輕快地跳舞。

②挨挨擠擠:本課形容荷葉長得很密,互相擠在一齊。

③清香:清淡的香味。

④飽脹:飽滿得發脹。

⑤破裂:出現裂縫。

⑥姿勢:身體呈現的樣貌。

三、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1。出示問題,指導再讀:葉聖陶說過這樣一句話:“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意思是說,作者寫文章的時候一般是有比較充分嚴密的思考和準備的,文章中是有思路即內在脈絡可尋的。我們閱讀欣賞文章的時候,如果能夠遵循作者的思路,就有可能比較準確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立意和作者的寄託。

大家能不能理清楚這篇課文的脈絡,把握住作者的思路呢?帶着這個問題,請大家再去認真讀課文。

2。小組討論。

3。交流討論結果:課文共五個自然段,按照觀賞荷花的順序主要寫了“看荷花”和“想荷花”兩大部分或者說“初聞荷香”、“再賞荷姿”、“幻化荷花”三部分。

(在新的教學思想下,我們不提倡以往的給課文劃分段落。其實對一篇文章的理解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需要一個死的劃分,就如這篇文章,能夠分爲“看荷花”和“想荷花”兩部分或者“初聞荷香”、“再賞荷姿”、“幻化荷花”三部分,甚至還會有其他的劃分方法。但把握思路、理清脈絡也是需要的,只是在方法上、思想上靈活一些,只要有道理就能夠,不必再追求一個死板的、固定的答案。)

4。小結:文章敘述、描述、抒情,脈絡清晰,層層深入,生動形象地展示了荷花之美,把作者熱愛荷花、熱愛大自然的情感一步步推向高潮。讓我們再一次美美地讀這篇文章。

5。配樂齊讀全文。

四、佈置作業: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用“查閱《古詩通》、詢問家長、上網查詢”等方法蒐集古代詠荷的名詩名句。

人生如蠟燭一樣,從頂燃到底,一向都是光明的。——蕭楚女

篇7:國小聽課記錄

經過一天的精彩展示,圓滿結束。縱觀整個展示課,我感覺教師們的課堂教學實踐豐富,數學素養深厚,每節課各有所長。反思整個展示課,我認爲成功與缺憾並存。下頭以寧曉英教師的《周長》一課爲例,談談我的一點看法。我認爲這節課具有以下優點:

1、注重實踐,構成概念。

寧教師能將本節課的教學資料與學生原有的認知、生活經驗巧妙地結合起來,在此基礎上構建新知是本節課的亮點之一。如:開課之初,從一個“周”開始,利用教具 “樹葉、正方形、長方形、半圓形、五角星等”,讓學生動手描出周長,從而建立周長的概念,設計巧妙。教師能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注意創設生活情境,組織教學,密切數學與生活的關係。

2、注重參與,學生合作。

本節課能在體現新的教學理念上下功夫,教師起到設計者、參與者、合作者的作用。教師比較關注學生全程參與,讓學生在玩中學數學。鼓勵學生用自我的方法解決問題,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探索時光。學生學的主動, 學的活潑,敢於發表意見。善於動腦思考,這些都是新課標所倡導的。如:在測量周長一節中,讓學生在紙上描畫每個圖形的周長,清晰建立“周長”的概念。

不足之處:

1、教師講解過多,不敢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

在”尋找周長的測量方法“這一教學環節中,寧教師一個圖一個圖的帶着學生嘗試各種方法,講解過多,包辦過多,顯得改環節顯得單調冗長。沒有放手讓學生自我動手嘗試,而是牽着學生的鼻子走路。和新課標的理念是背道而馳的。

2、沒有注意引用比較的方法,鞏固學生的概念。

如:在教學“封閉”概念時,教師僅僅限於讓學生認識封閉圖形。而沒有設置比較圖形“不封閉圖形”,讓學生經過比較,加深對“封閉圖形”的理解。這樣教學,學生的認識就比較淡薄,對封閉的理解流於淺表,削弱了課堂教學效果。

篇8:國小聽課記錄

一、創設情境,揭題。

1、談話。

師:同學們,此刻是什麼季節?春天萬物復甦,春暖花開,這是一個植樹的好季節。(課件出示春天圖,再出示同學們舉着隊旗走在山坡上去植樹的情境圖)

大家看,圖中的小朋友正忙着去種樹。學校規定中高年級參加植樹,他們各年級的種樹任務都不一樣,大家猜一猜:哪個年級的植樹任務重些?爲什麼?

生:應當是六年級的任務重些,因爲他們大些。

師:讓我們先來看看分配給六年級同學的任務。

2、 看圖列式,口算。

課件出示六年級同學植樹的任務:共要種樹90棵,有3個班。

師:根據這圖上信息,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生:平均每個班種多少棵?

師:你怎樣想的?用什麼方法解決?

學生口答,師板書:90÷3=30(棵)

課件依次出現五、四、三年級的植樹任務,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口頭說算式再口算結果。

教師板書:81÷3= 52÷2= 42÷2=21

3、 揭題。

師:大家口算90÷3、42÷2很快,像81÷3、52÷2這兩題口算起來就有點難了,不太方便,以後碰到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四位數除以一位數該怎樣辦?

生1:能夠用計數器。

生2:估算、

生3:列豎式。

師:這些方法都行,要準確明白結果,能夠用列豎式,也就是用筆算。看來,我們有必要用筆算來解決。這節課就來學習筆算除法。

板書課題:筆算除法

二、探索新知。

1、學習例2。

師:52÷2=的豎式你認爲該怎樣寫?請你在本子上試試看。

學生嘗試列豎式,展示學生各種的豎式寫法。

師:那麼筆算52÷2=的豎式到底該怎樣寫?我們還是藉助小棒分一分,把5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

學生分小棒,彙報:你是怎樣分的?請上臺演示。

生1:先把5整捆小棒平均分成兩份,得到每份是2整捆,還餘1捆,再把1捆拆成10根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5根。再把2根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1根。5+1=6,20+6=26根。

生2:先把5整捆小棒平均分成兩份,得到每份是2整捆,還餘1捆,再將1捆拆開和2根合在一齊再平均分兩份。

師:還有別的方法嗎?

生3:先分2根,每份是1根。再把5捆平均分成2捆,還剩餘的1捆拆開又平均分成5根,1+25=26根。

師生討論得出比較合理化的方法:先分整捆,再分單根的。餘下的一捆不能再整捆的分,要先拆開與單根的合併在一齊後再平均分成2份。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演示豎式。分兩步:先把5捆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最多得到2捆,也就是十位上的5除以2商幾?寫哪兒?爲什麼?十位上餘下來的“1”怎樣辦?12除以2商幾又寫在哪兒?

課件結合分小棒的過程再演算豎式一遍。

質疑,說算理。

師:大家有什麼問題要問嗎?

教師提問:這次我先來提問大家。1、6是怎樣來的?兩個12分別表示什麼?

簡析剛纔學生嘗試做的幾種錯誤的列豎式格式,讓學生訂正

2、 嘗試筆算81÷3=

個別板演,學生間互相提問,同桌互說說:先做什麼?再做什麼?

辨析學生中出現的錯題。

3、 學習例1。

師:大家剛纔口算出42÷2=21,此刻你會不會用筆算來解決呢?

試試看,把豎式列在本子上。

個別學生板演後,師:你們有什麼問題想問嗎?請你點名同學來回答。

生1:商的十位上爲什麼寫2?

生2:第一步除後十位上怎樣沒有拉下來的數?

4、 看書內化。

師:剛纔這兩題在書本第19、20頁,同學們打開書本看看還有哪兒不明白的?

比較一下,這兩題在筆算過程中有什麼不一樣?

生:例1的被除數十位上除以一位數後沒有剩餘,例2有剩餘。

師:大家聽明白了嗎?自我說說看。

師:這兩題還有什麼相同點?

師生交流並小結算法。

三、鞏固練習。

1、基本練習。

列豎式計算36÷2、36÷3、36÷9。

比較它們的不一樣點(被除數十位上被除數除夠除還有剩餘的、剛好整除的及不夠除的三種類型)。

2、辨析練習:“確定對錯,有錯就改。”書本第21頁第2題。

先獨立練習,再團體反饋。

3、自選練習。在5分鐘之內自選以下習題,再評出計算之星。

26÷2 84÷6 56÷7 75÷3 66÷6 64÷4

85÷5 91÷7 55÷5 64÷8 56÷2

四、綜合應用

出示綜合應用題

今日來聽課的教師大約有84人在食堂吃中飯,食堂總管張師傅準備了

9張桌子,每張桌子能夠坐6人,夠用嗎?如果不夠,還要再準備幾張?

先獨立思考,再交流反饋。

五、課堂總結

師:經過今日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還有什麼問題?

六、總評

這是一節樸實無華、紮紮實實的計算教學課,它體現了當今課改理念下計算教學的特點和本真,它爲枯燥的計算教學洞開了一片可供學習和欣賞的天地。

1、選擇教材中熱愛自然、保護環境、植樹造林的圖片作爲本節的開篇情境,意在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讓學生在提出數學問題,進行合理猜想,解決植樹問題的過程中引入筆算除法的知識。在學習筆算前,允許學生用估算、口算與筆算的方法解決52÷2=,不失時機地將估算筆算結合起來應用,使學生真切感受不一樣計算方法的作用,感受估算的應用價值。

2、本課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掌握筆算時除的順序和商的書寫位置兩個知識點,在設計時本着“教爲主導,學爲主體”的原則,操作構成表象,動腦想算理,動口說算法,及時規範豎式的寫法、總結算法,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這樣安排既體現知識的產生過程,又貼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利用操作、演示、歸納、概括等方法揭示具體到一般的規律,完成由形象到抽象思維的過程。、

3、安排學生安安靜靜的看書這一環節,令課堂上動靜結合。使學生在看書的過程中內化所學的知識,並及時總結算法,加以歸納和概括,實現算理到算法的過渡。、

4、練習設計把知識線與情感線串起來。基本練習三題中以新帶舊,不但及時強化了新知,也複習了舊知,溝通知識之間的前後聯繫。辨析練習有利於突破教學難點,預防學生計算時出差錯,讓學生運用剛學到的計算方法來分析、確定和推理。安排自選練習,既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又使大多數學生有自我表現的機會,增強練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教學提議:

1、 能夠讓學生經過新舊知識的聯繫,體會今日的算式和算法有什麼不一樣,從而加深對於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的認識。

2、 試商的方法主要看高位,而不是看個位。當學生出現這樣的想法時,教師應適當引導並加以拓展講解。

篇9:國小聽課記錄

一、導入新課

1、大家一齊齊讀課題——“秋思”預備起。

2、“秋思”是什麼意思呢?——思念家人

二、生字詞

詩中哪個字是多音字——“重”(chong)

三、進入新課

1、四人小組爲單位,討論一下這首詩的意思

2、討論中有什麼問題

(學生):“復恐匆匆說不盡”是什麼意思?

(教師):哪個同學能夠幫一幫他

除了這句不懂,還有什麼不懂?好,都懂了,我來考考大家。

3、逐句品讀

“洛陽城裏見秋風”講的是哪個季節?——秋天。秋天來了,用你的話來描繪一下。

“見”是無形的,把它化作看得見摸得着的東西。

比如:葉子在瑟瑟秋風中悄然飄落

“行人臨發又開封”,如果你是張籍,你會對捎信的人說什麼?

張籍,請問你在信中寫了什麼?

(請四五個同學回答,並加分)

四、總結

本詩用了什麼手法——借景抒情

表達了什麼情感——作者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五、作業

小練筆:如果你是張籍,你會對遠方的家人說什麼?把它寫下來。

篇10:國小聽課記錄

國小語文聽課筆記及評析

課堂是學習知識最多的地方,所以如何充分利用課堂40分鐘是每一個國小生要學習的知識。在那裏呢,我們學大教育專家爲同學們帶來了,國小語文聽課記錄及評析。期望你認真學習我們到來的知識。

一、美麗的小興安嶺

(一)導入:(8:00)

1、欣賞一幅小興安嶺森林的圖片,請同學說一說“圖上的樹木多不多?”(學生回答“千千萬萬”“數不清”“像綠色的海洋”)

2、連續欣賞幾幅圖片說說怎樣樣板書美麗的小興安嶺。

3、觀看錄象資料。(8:09)

(二)學習課文

1、團體學習

(1)學生自讀課文,畫出生字並與同學交流。(8:13)

(2)投影出示文中的詞語,檢查朗讀。

(3)指名朗讀描述春天的部分,其他同學畫出所描述的景物。

找出文中描述很美的句子,讀一讀並說說爲什麼

指導理解“抽出”

(4)總結本段的學習方法。(8:18)

2、小組學習其餘部分

(1)投影出示學習要求。

(2)分小組學習描述夏、秋、冬部分的資料。(8:20)

3、交流討論

(1)指名回答夏、秋、冬描述的景物。(投影出示表格,添表)。

(2)學生讀自我喜歡的句子,教師相機指導理解。

(3)如果要去小興安嶺你會選擇在什麼季節?

學生讀自我喜歡的段落。

(三)朗讀課文。(8:35)

一人朗讀,配樂,其餘同學觀看動畫。

(四)深入理解課文

1、板書花園、寶庫

2、思考:爲什麼說小興安嶺是花園、寶庫?

(五)作業:能夠寫寫自我的家鄉。

點評:

這節課教師經過圖片、錄像、課文等多種形式來使學生認識美麗的小興安嶺,使學生對小興安嶺的景色、物產有了深刻的印象。教師先帶領學生一塊分析描述春天的部分,並總結出學習方法,然後讓學生分小組來學習課文的其餘部分,這樣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講課過程中還設計了幾處讓學生讀自我喜歡的語句,讓學生選擇會在什麼季節去小興安嶺旅遊等環節,都體現了教師重視學生的學習感悟,體現了人文主義的精神。

導入部分的錄像資料只是讓學生看了一遍,看完就過去了。我覺得這個地方應讓學生根據預習的情景,聯繫錄象資料來說說小興安嶺有哪些景物,給自我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然後再去理解課文。在第三個環節配樂朗讀並讓學生觀看動畫課件時,課件的資料並不能和課文完全相符,實際上限制了學生的想象。那裏可只留背景音樂,讓學生邊聽朗讀邊去想象小興安嶺的美麗景色。

在最終對課文中心思想的理解和感悟上,還缺乏進一步的提升。小興安嶺向人們奉獻出了豐富的物產,作者對小興安嶺的熱愛之情,沒有引導學生去體會,進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篇11:國小聽課記錄

國小數學聽課筆記

科目:數學

年級:五年級

授課者:張尊敬

課題:方程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教師:我們去菜市場買東西用什麼稱呢?

學生:秤、電子秤

教師:那你見過這樣的秤嗎?出示天平

二、 介紹天平

它有兩個托盤,中間有刻度,兩天刻度相等,中間刻度爲0。這就是天平。

三、 探究新知,觀看課件

(一)等式

1、 在天平的兩邊放入砝碼,左盤:20克和30克,右盤:50克,中間刻度指向0,那麼說明天平平衡了。

提問:你能根據此列出一個式子嗎?

學生:20+30=50

2、 觀看課件,列式子。

30+x=80 x+20=70 2x=100

3、 何爲等式?學生一齊說:表示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舉例:60+x=80 70+20=90 50-20=30

4、 總結:我們剛剛說的都是等式,先找等量關係,等式是表示相等關係的式子。

5、 舉反例:5x>29 30<70是等式嗎?

學生:不是。

6、 齊說兩遍等式的概念。

(二)方程

1、 像30+x=80、x+20=70、2x=100這樣的式子又叫什麼呢?

學生:方程

教師:看來這位學生已經預習了本節資料,值得表揚。

2、 對,就是方程,像這樣包含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反覆讀。舉方程的例子。

3、 等式和方程的關係。

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不必須都是方程。

(三)板書

20+30=50

表示相等關係的式子叫做等式

30+x=50

x+20=70

2x=100

包含未知數的等式

四、 練習

1、 確定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爲什麼?

2、 看圖列方程,並說一說表達的意思。

五、 總結:何爲等式?方程?

表示相等關係的式子叫做等式。

包含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

聽課意見:

1、從生活中事物導入,來吸引學生們的眼球。

2、在課堂安排上具有邏輯性:等量關係——→等式——→方程

3、在板書上,注重用彩筆區分,清晰的描繪出了概念。

4、在課堂中照顧到了大部分學生,能做到一視同仁。

5、在強調重點時,採用多讀、多唸的方法,加深學生們的印象。

篇12:國小聽課記錄

五年級下冊 《豐碑》

1、 直接入題——豐碑

找出課文中點題的一句話

“風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蓋了軍需處長的身體,他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

2、 學生朗讀“凍僵”段,談感受

“捨己爲人,做好犧牲前的準備……”

教師提問“鎮定”、“安詳”的意思

評:訓練學生隨課文理解詞語的本事。

3、 猜猜“軍需處長犧牲前想到了什麼?”

評:那裏學生回答很虛假造作,缺乏真情實感。

4、 指導學生帶着對老戰士的崇敬之情配樂朗讀“凍僵”段,談感受

“沉重,悲傷難過,悲痛,尊敬……”

評:朗讀指導效果不明顯。

5、 找出將軍情感變化的句子,談感受

“愛戰士,對君處不滿,愛兵如子……”

6、 教師範讀“將軍愣住了……”段

板書:

22 豐碑

捨己爲人

7、 帶着必勝的信心朗讀課文最終一段

評析: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對於精益求精的教師來說,一堂課結束後,總會留下一些遺憾。

這堂課的教案設計很好,看得出教師很用心。但具體操作起來,還是留下一些遺憾。

根據這篇課文的特點:這是一篇情感性很強的課文,重要的是以情打動人。但革命戰爭年代離學生很遠,學生很難投入。把學生帶入情境,是本節課的重點。這很需要教師創設情景渲染氣氛,培養一種感情基調。唐教師忽略了這一點,她直接進入主題,學生沒有進入狀態,導致下頭的教學沒有打動大部分的學生心靈。

讓學生談感受,這點子很好。但前面感情鋪墊不夠,學生的回答大多空泛虛假,口號式的,遺憾。

對於學生錯誤,如:用“惱怒成羞”形容將軍。首先,應是“惱羞成怒”,再次,這個詞用在那裏不適合。

整堂課節奏拖沓,時光把握不好。如:“貼”字糾纏了很久,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學生才答到點子上。由於前面花費了很多時光,導致“將軍”這條明線沒有深入分析。

篇13:國小聽課記錄

國小數學聽課筆記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談話:看教師手中拿的是什麼?(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個角嗎?

二、組織活動,探究新知

1. 認識角

投影顯示:投影課本里的圖片

談話:找一找,圖片上哪些像角?(學生回答)

追問:角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一個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能從我們身邊的一些物體的面上找到角嗎?找到後指出它們的頂點和邊。

2. 折一個角

談話:我們已經認識了角,能用自我靈巧的小手摺一個角嗎?看誰折得快折得好。(用準備好的白紙折角)

3. 角的大小比較

(1)提問:能使你折的角變得再大一些嗎?你是怎樣辦的?能把它變得小一些嗎?又是怎樣做到的?

(2)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轉動時,構成了大小不一樣的角,同學們能比較出哪個角大些嗎?用什麼方法比較?

(3)談話:觀察教師手上的這兩個三角形(兩個紙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個三角形大些呢?還是一樣大呢?你明白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嗎?

三、固應用,拓展延伸

1.課本練習第1題。談話:機靈的小猴找來了一些圖形,想考考小朋友,敢理解它的挑戰嗎?投影展示圖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頂點和邊嗎?指名回答。

2. 課本練習第2題。談話:好學的小貓覺得小朋友學得不錯,於是來請教我們了。投影展示,圖中各有幾個角,說給同桌聽。

3.課本練習第3、第5題。談話:聰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領這麼棒,最終忍不住也要來考考我們,投影展示題目。同桌討論後在班內交流。

4. 課本練習第4題。談話:山羊教師對大家很滿意,決定帶小朋友玩一玩。

動手拉、合剪刀。說說你看到的角有什麼變化

四、總結全課,佈置作業

談話:經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回家給爸爸媽媽展示一下你今日學到的本領,找找你們家哪些物體上有角。

點評:

充分利用學具,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探求新知的強烈慾望,使學生獲得對角的感性認識。

經過“看”、“找”,體會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對角的概念。

讓學生用喜歡的方法折一個角,在實踐中探索不一樣的折角方法,給學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現自我的時光和空間。

充分利用創造條件,供給很多的感性材料,引導學生進行觀察製作等活動,獲得感性知識,構成對角的正確表象,掌握角的本質特徵,從而親身感受學習的樂趣,成爲學習的主人。

藉助現代化教學手段,使練習更加生動趣味,激發學生的興趣。

總評:

1. 引導學生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教學問題,激活生活經驗。

讓學生充分體驗數學知識,理解數學知識,並將數學知識應用於實踐活動。經過“在生活中常見的物體身上找角”,使學生覺得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繫,增進了學生對數學價值和作用的認識,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2. 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促進數學思考。

注重引導學生動手實踐,在操作中理解知識,發展思維。一改教師主宰課堂的局面,大膽放手,變過去的單純看教師演示爲學生自我動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本節課設計“找”、“說”、“做”的環節,幫忙學生在數學活動中認識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學習興趣較爲濃厚,也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本事、操作本事、表達本事及分析、概括本事。

篇14:國小聽課記錄

八年級下冊《織女星和牽牛星》1、教師導入新課

2、學生作報告,報告資料主要包括以下八個方面:

一、 星空博覽:展示有關天文學的圖片

二、 作者介紹:葉至善的生平

三、 說明文簡介:介紹說明文的有關知識點:打比方、列數字、舉例子

介紹織女星、牽牛星、光年、銀河

四、 課程小練:學生自行出題,搶答題目,自行考覈,主要考察對課文資料的理解

五、 星座美圖:星羣圖展示

六、 互動遊戲:介紹白羊座的神話傳說

七、 認識文體:科學小品文介紹

八、

; 課程小結

3、教師講評

4、交流感想

5、課外知識拓展:“神五”、“神六”,美國探測火星……

評析:

這節課教師將課堂完全交給學生,讓學生代替教師來講課。這也是研究性學習的一種方式。《織女星和牽牛星》是一篇說明文,注重掌握說明文的說明方法:打比方、列數字、舉例子等,還要會從課文中獲取需要的信息,即篩選信息的本事。這兩點學生基本把握住了,在報告中也着重介紹和考查了這部分相關的資料。

教師點評比較中肯和及時,針對學生報告的不足之處補充講授,保證學生報告的科學性和完整性。也對學生的努力表示肯定,給學生鼓勵。

學生在這這節課中獲取了很多的信息,學到許多天文知識,體現了語文的工具性。但情感教育不明顯,語文的人文性體現不夠,異常是“征服自然,做地球的主人。做宇宙的主人”這樣的觀點是不正確的,教師應當加以正確引導,人類與自然應當和諧共處,是朋友關係,不是主人與奴隸的關係。這節課沒有做到這一點。

四個學生一組,準備如此龐大複雜的課件,是否佔去學生很多的課餘時光呢?

僅有兩個同學在講,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其他同學好像興趣不大,沒有完全投入課堂中去,至於本節課學生掌握知識的效果如何,還需商榷。

篇15:國小聽課記錄

教師講故事:宋朝皇帝趙佶“萬綠叢中一點紅”提問:皇帝爲什麼連聲叫好?

板書:12想別人沒有想到的

(導入新課)

2。 觀看錄像《想別人沒有想到的》

3。 自選方式朗讀課文 “個別,小組”

兒子和有錢媳婦,畜。生不如,傳。瘋了。。。

4。 啓發式提問(弄清事情起因和結果,激起學生好奇心)

5。 學生提問題,自然過渡到“過程”

6。 重點分析三位徒弟畫駱駝的過程

板書:畫多許多小駱駝

許多駱駝頭

兩隻山谷走(以少代多)

7。 用“雖然……可是……”句式評三個徒弟的畫

8。 猜猜“大徒弟、二徒弟會對小徒弟說什麼話?”(主角扮演)

評:主角扮演能夠讓學生髮揮想象力,學會換位思考,有利於加強對人物之間關係和人物性格特點的理解。樑教師抓住這一點設計這個教學環節,很好!

9。 讓兩位學生站起來讀ppt上的故事“踏花歸來馬蹄香”

提問:你明白這幅畫妙在何處?

10。 教師讀故事:“深山藏古寺”,學生閉着眼睛想象畫中情景

提問:皇帝會喜歡哪一幅畫?

給四幅畫分別起名

評析:

楊教師具有獨特人格魅力,是因爲她臉上和善的笑容給人帶來的無盡親和力。她是個善於調控課堂的教師。整堂課氣氛很活躍,學生很配合很投入。

貴州鬥牛現場失控,太慘了

教師用宋朝皇帝趙佶“萬綠叢中一點紅”的故事導出新課。該故事與課文中畫駱駝的故事類比,立意都是“想別人沒有想到的”,很自然地導出課文題目。

該課最大的亮點是多媒體的使用。教師課前收集了很多材料,做了精心的準備。在學生朗讀課文之前,讓學生觀看課文錄像,目的是給學生一個感觀認識,初步瞭解課文資料。這樣做限制了學生髮揮想象的空間,限制了學生的發散思維。是否在學生閱讀課文後觀看效果會更好呢?

教師注重對學生的激勵,有良好的教師語言藝術。“我覺得你說得異常好,只是聲音再大一點。”既指出了學生的不足,又不傷害學生自尊心。

整堂課的總體設計是故事連故事,進行師生互動,進取,富有個性的自主學習。但我認爲連續四個相似的故事,沒有必要,反而縮短了課文的學習時光,顯得喧賓奪主。

【小編簡評】

國小聽課記錄 (優選15篇)如果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請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國小聽課記錄範文。

【網友評價】

神來之筆。

標籤:聽課 優選 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