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李商隱無題原文多篇

李商隱無題原文多篇

《無題》【鑑賞 篇一

世間種種苦痛,常緣於欲而不得;明知欲而不得,卻又更加執著地去追覓,苦痛就演變成了悲劇。愛情、事業乃至整個人生,它們的悲劇,都因這種“明知不可爲而爲”的境界,而倍受世人感嘆、景仰。屈子曰:“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是何等的悲壯激越!如果這樣的意思,由一個嬌弱的女子說出,會是怎樣的一種感覺呢?李商隱的這首《無題》就作出了成功的嘗試,纏綿語而道悲壯情,悲絕千古,美撼人心——

“相見難以實現,分別更加難受;尤其又在這春風衰竭、百花凋殘的暮春時候。春蠶至死,才把滿腹情絲吐盡;紅燭燃盡,纔將滿腔熱淚流乾。我清晨對鏡梳妝,只爲如雲雙鬢改色而愁;你夜闌悵徊自吟,也該覺月色淒寒而悲吧!美好的蓬萊仙境,距此真沒多少路程嗎?殷勤的青鳥信使啊,請爲我一探究竟吧……”

詩人首聯寫愛情受阻的心境:“東風”,春風。由於種種原因的阻隔,一對有情人被迫分離。要想衝破重重藩籬聚首相見,該是多麼困難。即使終於相見了,那最終的別離又將如何承受?布芳萬里的春風尚有衰竭的時候,曾經春意盎然的百花不也開始凋殘了嗎?我一個弱女子,又能怎麼樣呢?兩個“難”字,低迴婉轉地表達出了相見無期的離別之痛;“東風無力”,既是春風衰竭的自然寫照,又寓含希望渺茫之意。“春風”歷來是美好、希望的象徵,如今已然衰竭,不正是說明美好希望正日漸渺茫嗎?一個“殘”字,既寫出了暮春時節百花凋零的淒涼景象,又寫出了主人公愛情境遇的不幸和心靈的創痛。美好的青春、純真的愛的心靈,就像眼前這隨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殘的花朵一樣,倍受摧殘。情景契合,物我交融,主人公痛苦矛盾的心理,淒涼無奈的處境,令人嘆惋。

頷聯寫苦苦相思的悲絕:“絲”,與“思”諧音,指思念、相思;“淚”,燃燒時的蠟燭油,語帶雙關,指相思的眼淚。既然聚也艱難,離也痛苦,那麼主人公該怎麼辦呢?她在心裏說——對意中人的思念,如同春蠶吐絲,至死方休;離別的痛苦煎熬,如同蠟淚滴落,直到蠟燭燃盡才止!春蠶吐絲,纏綿糾結;絲(思)盡身亡,自縛何苦!蠟炬自燃,痛苦煎熬;“淚”幹化灰,自毀何傷!愛意的纏綿悱惻,癡情的九死未悔,盡在“方”“始”中矣。明知相見無期,明知廝守無望,卻依然眷戀,依然追求,情願獨自忍受一生的痛苦折磨,至死不渝。這種“明知不可爲而爲”的悲絕之情,早已超越了愛情海誓山盟的境界,遂成千古名句,令所有忠貞執著之人同感同悲。

頸聯寫彼此相思的情形:“曉鏡”,早晨梳妝照鏡子;“但愁”,只愁;“雲鬢”,女子多而美的頭髮,這裏比喻青春年華。如此癡情苦意該如何排遣呢?“女爲悅己者容”,本想對着鏡子好好打扮一番,以讓美麗的妝容消減些相思的愁苦,也說不定心愛的他會神奇地在今天出現呢!然而,鏡中的自己,卻早已秀髮枯澀、面容憔悴了。“但愁”,難道只是爲自己鏡中容顏憔悴而愁嗎?青春華年流逝、思戀愛人跡渺、相見重聚無期、徹夜輾轉煎熬、長相廝守無望……哪一樣不教人愁腸百結?一個“改”字,蘊涵着多少世事滄桑、情事苦痛啊!自己是如此,那麼他呢?深夜難寐,孑然悵徊,吟詠着愁情萬種的詩句,恐怕連月光也會使他倍覺淒冷吧。暮春時節,天氣本已漸熱,一個“寒”字,看似有悖常理,實則卻寫出了主人公此時特有的感受,寒涼的不是月,而是彼此淒涼的處境和心意。上句寫自己,下句想象對方,將彼此都爲愛情而鬱悒憔悴、晝夜廻環、纏綿往復的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痛苦而執着的情懷,感人肺腑。

尾聯寫殷切的期盼:“蓬山”,蓬萊山,傳說中海上仙山,比喻意中人住的地方;“青鳥”,神話中爲西王母傳遞音訊的女信使。現實中得不到的,總希望能在神奇的幻想中實現,這是人之常情,主人公也不例外。她寄希望於神話中的青鳥信使,替她打探意中人的消息,傳達自己無盡的愛慕與相思。然而,“蓬山”是凡人可望而不可及的仙山,“青鳥”是專供西王母使遣的神鳥。蓬山萬里而又青鳥難憑,她怎麼能如願呢?詩人這是反面着筆,只是爲了表達一種希望和祝禱,並沒有改變“相見時難”的痛苦境遇。儘管前途依舊渺茫,但絕望中依然心存希望,這不是天下所有愛情悲劇的根源和境界嗎?而這,也正是“春蠶”和“蠟炬”終生的期待!

全詩以女性的口吻出之,構思新穎巧妙,想象細緻入微,語言生動精警,意境優美動人,情思深沉綿邈,比興象徵毫不晦澀,既似一首纏綿悱惻的愛情詩,又像一首寄寓深婉的感遇詩。尤以前四句膾炙人口,是千古傳誦的名句!

鑑於李商隱的“無題”詩朦朧多義的特殊性,這首詩還可以這樣來詮釋——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意爲盛世光景難再、唐朝氣數將盡的國勢衰微之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則爲自己忠貞堅毅、矢志不渝的愛國報國之志;“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是是自己年老失時、孤獨飄零的淒涼身世之悲;“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爲探看”則是自己懷才不遇、前途渺茫的沉痛感憤之嘆!(東風,君王德澤之喻;百花殘,萬象衰敗之兆;蓬山,京城朝廷之指;青鳥,薦才任良之賢德重臣)

嘻!聊此一解,義山託婦人之口道其真意之隱衷,可知一二矣……

餘試以詩解之曰:

蓬山萬里相見難,青鳥無憑萬象殘。

癡心報國思未斷,苦意濟世淚難幹。

曉看落花傷春去,夜對明月悲流年。

自古仕途多歧路,東風無力義山寒。

詩文解釋: 篇二

昨夜星光燦爛,和風徐徐,在那畫樓西邊桂堂的東面。身上雖然沒有綵鳳的雙翅可以飛到一起,但是兩個人的心卻像靈異的犀角一樣,有一線相通。隔着座位玩送鉤的遊戲喝着溫暖的春酒,分成小組射覆蠟燭分外紅。可嘆我聽了報曉的更鼓要去官署應卯,騎着馬去蘭臺,心卻像是飛轉的蓬草。

《無題》【講解 篇三

這首詩,以女性的口吻抒寫愛情心理,在悲傷、痛苦之中,寓有灼熱的渴望和堅忍的執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綿邈,極爲豐富。

這是詩人以“無題”爲題目的許多詩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詩。整首詩的內容圍繞着第一句,尤其是“別亦難”三字展開。“東風”句點了時節,但更是對人的相思情狀的比喻。因情的纏綿悱惻,人就像春末凋謝的春花那樣沒了生氣。三、四句是相互忠貞不渝、海誓山盟的寫照。五、六句則分別描述兩人因 不能相見而惆悵、怨慮,倍感清冷以至衰顏的情狀。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兩句中的設想:但願青鳥頻頻傳遞相思情。

李商隱是我國唐代後期最爲傑出的詩人。繼盛唐“大李杜”(李白和杜甫)後,他和杜牧並稱爲“小李杜”。李商隱對於詩歌的貢獻,特別在於他所獨創的“無題詩”。這些無題詩音調諧美,深情綿邈,含蓄隱澀,且富於象徵和暗示色彩,將唐代詩歌的抒情藝術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峯。

在唐時,人們崇尚道教,信奉道術。李商隱在十五六歲的時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陽山學道。其間與玉陽山靈都觀女氏宋華陽相識相戀,但兩人的感情卻不能爲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內又奔涌着無法抑制的愛情狂瀾,因此他只能以詩記情,並隱其題,從而使詩顯得既朦朧婉曲、又深情無限。據考,李商隱所寫的以《無題》爲題的詩篇,計有二十首,大多是抒寫他們兩人之間的戀情詩。這首《無題》詩也是如此,並且是其中最爲著名的一篇。

這首詩記敘的應是兩人在春末的一次短暫相見後即又離別的景況,這從首聯“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可以知道。兩個“難”字,第一個指相會困難,第二個是痛苦難堪的意思。“東風”即春風,隱指季節;緊隨着用“百花殘”點出時令,是爲春暮。在這樣的時節,兩個相愛的人兒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卻又不得不面臨着分離。相見本已是萬分“難得”,而離別就更爲“難捨”。按一般而言,詩歌是先寫景,後抒情;在這裏,作者卻是先述離情,再描悲景,更襯出詩人處於“兩難之境”的傷悲心情。“難”之一字,是爲全篇的詩眼。

緊接着,作者在頷聯連設兩喻:“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兩個意象的出現,極爲熨貼。“春蠶”自然承上,並用“蠶吐絲”、“蠟流淚”巧妙比喻,用“絲”諧音“思”,用“到死”、“成灰”與“方盡”、“始幹”兩相對照,妙句天成,傳達出刻骨銘心、生死不渝的兒女至情。纏綿悱惻,熾熱濃郁,成爲表達堅貞不渝的愛情的千古名句。此外,它還寓含着一種超越詩歌本身內容而更具普遍意義的哲理:對工作或事業的忠誠執著,無私奉獻。全句言深情而寓真理,含義雋永,耐人尋味。

頸聯“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擬想兩人別後幽思孤寂的情狀。早晨對鏡梳妝的時候,擔心因飽受思念之苦而愁白了頭髮;夜晚對月低吟的時候,害怕不能表達出那一份思念而倍覺月光的清寒。對“鏡”,是顧影自憐;對“月”,則是形隻影單;再加上一“曉”一“夜”的時間點示,寫盡了朝思暮想的思念之情,並使因受相思之苦而坐臥不安的戀人形象躍然紙上。

末聯“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爲探看”,帶有夢幻般的神話色彩。“蓬山”,本來是指傳說中的海上仙山蓬萊,這裏用來借指戀人住處——玉陽山西山靈都觀,是很恰切的。“青鳥”,是神話中給王母娘娘當信使的神鳥。當時,詩人處於玉陽山東山,雖與戀人同處一山,距離不算遙遠,但因爲他們的愛情不能見容於社會,所以會遭遇到種種的波折和阻礙。句中的“無多路”,可作“沒有多遠的路”或“沒有別的什麼路”來理解,但無論是哪一種解釋,詩人卻都只能寄希望於“青鳥”來探聽消息,可見他們的相見是多麼的難!以此回扣“相見時難”,也更進一步突顯出“別亦難”,這樣就使得全詩首尾圓合、渾然一體了。

《無題》【評析 篇四

這是一首感情深摯、纏綿委婉、詠歎忠貞愛情的詩篇。詩人情真意切而又含蓄蘊藉地寫出了濃郁的離別之恨和纏綿的相思之苦。“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體現了愛情的堅貞,意境新奇,詩味雋永,已成千古傳誦的名句。

這是詩人以“無題”爲題目的許多詩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詩。整首詩的內容圍繞着第一句,尤其是“別亦難”三字展開。“東風”句點了時節,但更是對人的相思情狀的比喻。因情的纏綿悱惻,人就像春末凋謝的春花那樣沒了生氣。三、四句是相互忠貞不渝、海誓山盟的寫照。五、六句則分別描述兩人因不能相見而惆悵、怨慮,倍感清冷以至衰顏的情狀。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兩句中的設想:但願青鳥頻頻傳遞相思情。

首聯是極度相思而發出的深沉感嘆,在聚散兩依依中突出別離的苦痛。“東風無力百花殘”一句,既寫自然環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靈與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這種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寫,在李商隱的筆底是常見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兩句:“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次句不僅象徵詩人留滯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離人的百無聊賴,同“東風無力百花殘”一樣,寫實與象徵融爲一體,賦予感情以可以感觸的外在形態,也就是通常說的寓情於景的抒情方式。 “別”字,不是說當下正在話別,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離。前人詩中曾有“別日何易會日難”(曹丕《燕歌行》)“別易會難得”(宋武帝《丁都護歌》)等句,都是以強調重聚之難而感嘆離別之苦。李商隱從這裏推進一步,表明因爲“相見時難”所以“別亦難”——難以割捨、痛苦得難以禁受。“東風”點了時節,但更是對人的相思情狀的比喻。因情的纏綿悱惻,人就像春末凋謝的春花那樣沒了生氣。兩個“難”字包含了不同的意義,前一個“難”是寫當初兩人相聚的不易,有過多少思念追求;後一個“難”字則寫出離別時的難捨難分和離別後雙方所經受的情感煎熬,可見這對戀人的愛情生活是多麼的艱難和辛酸。第二句則寫傷別之人偏逢暮春。百花盛開憑藉的是春風之力,而春風力竭,則羣芳凋逝。花尚如此,人又能怎樣呢?詩人在這裏用暮春景象進一步表達了人世遭逢的深深感傷。

頷聯接着寫因爲“相見時難”而“別亦難”的感情,表現得更爲曲折入微。詩人以象徵的手法寫出自己的癡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愛情追求。“春蠶到死絲方盡”中的“絲”字與“思”諧音,全句是說,自己對於對方的思念,如同春蠶吐絲,到死方休。“蠟炬成灰淚始幹”是比喻自己爲不能相聚而痛苦,無盡無休,彷彿蠟淚直到蠟燭燒成了灰方始流盡一樣。思念不止,表現着眷戀之深,但是終其一生都將處於思念中,卻又表明相會無期,前途是無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將終生以隨。可是,雖然前途無望,她卻至死靡它,一輩子都要眷戀着;儘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所以,在這兩句裏,既有失望的悲傷與痛苦,也有纏綿、灼熱的執着與追求。追求是無望的,無望中仍要追求,因此這追求也着有悲觀色彩。這些感情,好象在無窮地循環,難以求其端緒;又彷彿組成一個多面的立體,光從一個角度是不能見其全貌的。詩人只用兩個比喻就圓滿地表現瞭如此複雜的心理狀態,表明他的聯想是很豐富的。“春蠶”句首先是人的眷戀感情之纏綿同春蠶吐絲綿綿不盡之間的聯想,又從蠶吐絲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寫出了“到死絲方盡”,使這一形象具有了多種比喻的意義。南朝樂府西曲歌《作蠶絲》:“春蠶不應老(不應,這裏是“不顧”的意思),晝夜常懷絲。何惜微軀盡,纏綿自有時。”造意與《無題》的“春蠶”句相近。不過,這裏的春蠶“何惜微軀盡”,是在料定“纏綿自有時”、前途頗有希望的情況下產生的意念。《無題》“春蠶”句則不然,就其表現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現的追求是無望的,卻又是不計希望之有無的,感情境界有差異,聯想也更爲曲折。以蠟燭的燃燒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隱以前的南朝樂府中,也不少見。如“思君如明燭,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燭,煎淚幾千行”(陳叔達,同題)等皆是。“蠟炬成灰淚始幹”同樣是用蠟燭作比喻,卻不是單一地以蠟淚比擬痛苦,而是還進一步以“成灰始幹”反映痛苦的感情終生以隨,聯想比前人深微複雜得多,形象的底蘊也因此而豐富得多了。 以上四句着重揭示內心的感情活動,使難以言說的複雜感情具體化,寫得很精彩。

頸聯從詩人體貼關切的角度推測想象出對方的相思之苦。上句是寫出了年輕女子“曉妝對鏡,撫鬢自傷”的形象,從中暗示出女方的思念和憂愁。“雲鬢改”,是說自己因爲痛苦的折磨,夜晚輾轉不能成眠,以至於鬢髮脫落,容顏憔悴,亦即六朝詩人吳均所說“綠鬢愁中改,紅顏啼裏滅”(《和蕭洗馬子顯古意六首》)的意思。但是,《無題》“曉鏡”句說的是清晨照鏡時爲“雲鬢改”而愁苦,並且是“但愁”——只爲此而愁。這就生動地描寫了紆折婉曲的精神活動,而不再是單純地敘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這件事了。自己於夜間因痛苦而憔悴,清晨又爲憔悴而痛苦。夜間的痛苦,是因爲愛情的追求不得實現;次日爲憔悴而愁,是爲了愛情而希望長葆青春,總之,爲愛情而憔悴,而痛苦,而鬱悒。這種晝夜廻環、纏綿往復的感情,仍然表現着痛苦而執着的心曲。下句,“應覺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覺反映心理上的淒涼之感。“應”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氣,表明這一切都是自己對於對方的想象。想象如此生動,體現了她對於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 直接寫出年輕女子寒夜相思的悲涼情境,深夜沉吟,孤寂無伴,會感覺月光的刺骨清寒。細膩地描寫對方的愁苦,可見詩人對女方的體貼入微,也就更加表現出詩人感情的深摯。

尾聯,想象愈具體,思念愈深切,便愈會燃起會面的渴望,這就是其內容。既然會面無望,於是只好請使者爲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詩詞中常以仙侶比喻情侶,青鳥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話、傳說中的一座仙山,所以這裏即以蓬山用爲對方居處的象徵,而以青鳥作爲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現。這個寄希望於使者的結尾,並沒有改變“相見時難”的痛苦境遇,不過是無望中的希望,前途依舊渺茫。詩已經結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與追求還將繼續下去。 這首詩,從頭至尾都融鑄着痛苦、失望而又纏綿、執着的感情,詩中每一聯都是這種感情狀態的反映,但是各聯的具體意境又彼此有別。它們從不同的方面反覆表現着融貫全詩的複雜感情,同時又以彼此之間的密切銜接而縱向地反映以這種複雜感情爲內容的心理過程。這樣的抒情,聯綿往復,細微精深,成功地再現了心底的綿邈深情。

詩中一、三、四、五各句,都可以從李商隱以前的詩歌創作中發現相似的描寫。在前人創作的薰陶和啓發下,詩人有所繼承和借鑑。但是他並沒有簡單地模仿前人,而是以很高的創造性,向前跨進了一大步,把原來比較樸素的表現手段改造得更曲折、生動,用以反映更爲豐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實際上已經脫去舊的形跡,成爲新的創造了。從這裏可以看出,詩人豐富的文學修養與他對於意境和表現手段的探索,是這首詩取得成就的重要條件。

在晚唐詩壇上,李商隱是一位大家,當時與杜牧齊名。不過,若就對後世的影響而言,他是超過了杜牧的。李商隱在詩歌史上的一個重要貢獻,是創造性地豐富了詩的抒情藝術。他的詩歌創作,常以清詞麗句構造優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蘊幽隱,富有矇矓婉曲之美。最能表現這種風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絕,其中又以《無題》諸作(多爲七言近體)堪稱典型。詩以“無題”命篇,是李商隱的創造。這類詩作並非成於一時一地,多數描寫愛情,其內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難用一個恰當的題目表現,所以命爲“無題”。其中有的可能別有寄寓,也可能有戀愛本事以爲依託,雖有不少學者對此進行考索,但是在沒有確鑿的證據以證明確有寄託或確依何事之前,主要應該以詩歌形象所構成的意境爲依據,把它們作爲一般愛情詩對待,這並不妨礙認識它們的藝術價值。

李商隱《無題》全詩翻譯賞析 篇五

無題 其一

李商隱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

韻譯: 篇六

昨夜星光燦爛,夜半卻有習習涼風;

我們酒筵設在畫樓西畔、桂堂之東。

身上無綵鳳的雙翼,不能比翼齊飛;

內心卻象靈犀一樣,感情息息相通。

互相猜鉤嬉戲,隔座對飲春酒暖心;

分組來行酒令,決一勝負燭光泛紅。

可嘆呵,聽到五更鼓應該上朝點卿;

策馬趕到蘭臺,象隨風飄轉的蓬蒿。

作者簡介 篇七

李商隱(約813—約858),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開成(唐文宗年號,836—840)進士。曾任縣尉、祕書郎和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因受牛李黨爭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身。所作詠史詩多託古以諷時政,無題詩很有名。擅長律絕,富於文采,構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獨特風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隱晦之病。與溫庭筠合稱“溫李”,與杜牧並稱“小李杜”。有《李義山詩集》。

《無題》【作者介紹 篇八

李商隱(約812年或813年~約858年),漢族,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詩人。他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市),祖輩遷至滎陽(今河南鄭州)。擅長駢文寫作,詩作文學價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爲“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裏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爲“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濃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爲人傳誦。但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沁陽(今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據《新唐書》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詩》三卷,《賦》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李商隱曾自稱與唐朝的皇族同宗。經張採田考證,確認他是唐代皇族的遠房宗室。[3]但是沒有官方的屬籍文件證明此事,因而可以認爲李商隱和唐朝皇室的這種血緣關係已經相當遙遠了。李商隱數次在詩歌和文章中申明自己的皇族宗室身份,但這並沒有給他帶來任何實際的利益。

李商隱的家世,有記載的可以追溯到他的高祖李涉。李涉曾擔任過最高級的行政職位是美原縣令;曾祖李叔恆(一作叔洪),曾任安陽縣尉;祖父李俌,曾任邢州錄事參軍;父親李嗣,曾任殿中侍御史,在李商隱出生的時候,李嗣任獲嘉縣令(今河南獲嘉縣)。

施蟄存認爲,李商隱的詩的社會意義雖然不及李白、杜甫、白居易,但是李商隱是對後世最有影響力的詩人,因爲愛好李商隱詩的人比愛好李、杜、白詩的人更多。在清代孫洙編選的《唐詩三百首》中,收入李商隱的詩作22首,數量僅次於杜甫(38首)、王維(29首)、李白(27首),居第四位。這個唐詩選本在中國家喻戶曉,由此也可以看出李商隱在普通民衆中的巨大影響。

晚唐時期,韓偓、吳融和唐彥謙已經開始自覺學習李商隱的詩歌風格。到了宋代,學習李商隱的詩人就更多了。據葉燮說:“宋人七絕,大概學杜甫者什六七,學李商隱者什三四。”(《原詩》)北宋初期的楊億、劉筠、錢惟演等人宗法李商隱,經常互相唱和,追求辭藻華美、對仗工整,並刊行了一部《西昆酬唱集》,被稱爲西昆體。在當時頗有影響。此外,王安石對李商隱也評價很高,認爲他的一些詩作“雖老杜無以過也”(《蔡寬夫詩話》)。王安石本人的詩歌風格也明顯受到李商隱的影響。

明朝的詩人從前、後七子到陳子龍、錢謙益、吳偉業,都受到李商隱的影響。明清二朝喜歡寫豔情詩的人更是專學李商隱的無題詩,例如明末的王彥泓的《疑雲集》和《疑雨集》(注:《疑雲集》是否爲王彥泓作品集,學術界存在較大爭議)、清代中期的黃景仁的一些優秀的“綺懷”詩。民國時期鴛鴦蝴蝶派小說中的香豔詩也是受到他的影響。

關於李商隱對後世的影響,可以參看吳調公《李商隱對北宋詩壇的影響》、《李商隱在清代的餘波綺麗》、王玉祥《李商隱對蘇曼殊詩的影響》、王兆陽《論李商隱的詩對詞的獨特風格形成的影響》、劉學鍇《李商隱詩與唐宋婉約詞》等論文。

《無題》【鑑賞 篇九

世間種種苦痛,常緣於欲而不得;明知欲而不得,卻又更加執著地去追覓,苦痛就演變成了悲劇。愛情、事業乃至整個人生,它們的悲劇,都因這種“明知不可爲而爲”的境界,而倍受世人感嘆、景仰。屈子曰:“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是何等的悲壯激越!如果這樣的意思,由一個嬌弱的女子說出,會是怎樣的一種感覺呢?李商隱的這首《無題》就作出了成功的嘗試,纏綿語而道悲壯情,悲絕千古,美撼人心——

“相見難以實現,分別更加難受;尤其又在這春風衰竭、百花凋殘的暮春時候。春蠶至死,才把滿腹情絲吐盡;紅燭燃盡,纔將滿腔熱淚流乾。我清晨對鏡梳妝,只爲如雲雙鬢改色而愁;你夜闌悵徊自吟,也該覺月色淒寒而悲吧!美好的蓬萊仙境,距此真沒多少路程嗎?殷勤的青鳥信使啊,請爲我一探究竟吧……”

詩人首聯寫愛情受阻的心境:“東風”,春風。由於種種原因的阻隔,一對有情人被迫分離。要想衝破重重藩籬聚首相見,該是多麼困難。即使終於相見了,那最終的別離又將如何承受?布芳萬里的春風尚有衰竭的時候,曾經春意盎然的百花不也開始凋殘了嗎?我一個弱女子,又能怎麼樣呢?兩個“難”字,低迴婉轉地表達出了相見無期的離別之痛;“東風無力”,既是春風衰竭的自然寫照,又寓含希望渺茫之意。“春風”歷來是美好、希望的象徵,如今已然衰竭,不正是說明美好希望正日漸渺茫嗎?一個“殘”字,既寫出了暮春時節百花凋零的淒涼景象,又寫出了主人公愛情境遇的不幸和心靈的創痛。美好的青春、純真的愛的心靈,就像眼前這隨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殘的花朵一樣,倍受摧殘。情景契合,物我交融,主人公痛苦矛盾的心理,淒涼無奈的處境,令人嘆惋。

頷聯寫苦苦相思的悲絕:“絲”,與“思”諧音,指思念、相思;“淚”,燃燒時的蠟燭油,語帶雙關,指相思的眼淚。既然聚也艱難,離也痛苦,那麼主人公該怎麼辦呢?她在心裏說——對意中人的思念,如同春蠶吐絲,至死方休;離別的痛苦煎熬,如同蠟淚滴落,直到蠟燭燃盡才止!春蠶吐絲,纏綿糾結;絲(思)盡身亡,自縛何苦!蠟炬自燃,痛苦煎熬;“淚”幹化灰,自毀何傷!愛意的纏綿悱惻,癡情的九死未悔,盡在“方”“始”中矣。明知相見無期,明知廝守無望,卻依然眷戀,依然追求,情願獨自忍受一生的痛苦折磨,至死不渝。這種“明知不可爲而爲”的悲絕之情,早已超越了愛情海誓山盟的境界,遂成千古名句,令所有忠貞執著之人同感同悲。

頸聯寫彼此相思的情形:“曉鏡”,早晨梳妝照鏡子;“但愁”,只愁;“雲鬢”,女子多而美的頭髮,這裏比喻青春年華。如此癡情苦意該如何排遣呢?“女爲悅己者容”,本想對着鏡子好好打扮一番,以讓美麗的妝容消減些相思的愁苦,也說不定心愛的他會神奇地在今天出現呢!然而,鏡中的自己,卻早已秀髮枯澀、面容憔悴了。“但愁”,難道只是爲自己鏡中容顏憔悴而愁嗎?青春華年流逝、思戀愛人跡渺、相見重聚無期、徹夜輾轉煎熬、長相廝守無望……哪一樣不教人愁腸百結?一個“改”字,蘊涵着多少世事滄桑、情事苦痛啊!自己是如此,那麼他呢?深夜難寐,孑然悵徊,吟詠着愁情萬種的詩句,恐怕連月光也會使他倍覺淒冷吧。暮春時節,天氣本已漸熱,一個“寒”字,看似有悖常理,實則卻寫出了主人公此時特有的感受,寒涼的不是月,而是彼此淒涼的處境和心意。上句寫自己,下句想象對方,將彼此都爲愛情而鬱悒憔悴、晝夜廻環、纏綿往復的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痛苦而執着的情懷,感人肺腑。

尾聯寫殷切的期盼:“蓬山”,蓬萊山,傳說中海上仙山,比喻意中人住的地方;“青鳥”,神話中爲西王母傳遞音訊的女信使。現實中得不到的,總希望能在神奇的幻想中實現,這是人之常情,主人公也不例外。她寄希望於神話中的青鳥信使,替她打探意中人的消息,傳達自己無盡的愛慕與相思。然而,“蓬山”是凡人可望而不可及的仙山,“青鳥”是專供西王母使遣的神鳥。蓬山萬里而又青鳥難憑,她怎麼能如願呢?詩人這是反面着筆,只是爲了表達一種希望和祝禱,並沒有改變“相見時難”的痛苦境遇。儘管前途依舊渺茫,但絕望中依然心存希望,這不是天下所有愛情悲劇的根源和境界嗎?而這,也正是“春蠶”和“蠟炬”終生的期待!

全詩以女性的口吻出之,構思新穎巧妙,想象細緻入微,語言生動精警,意境優美動人,情思深沉綿邈,比興象徵毫不晦澀,既似一首纏綿悱惻的愛情詩,又像一首寄寓深婉的感遇詩。尤以前四句膾炙人口,是千古傳誦的名句!

鑑於李商隱的“無題”詩朦朧多義的特殊性,這首詩還可以這樣來詮釋——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意爲盛世光景難再、唐朝氣數將盡的國勢衰微之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則爲自己忠貞堅毅、矢志不渝的愛國報國之志;“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是是自己年老失時、孤獨飄零的淒涼身世之悲;“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爲探看”則是自己懷才不遇、前途渺茫的沉痛感憤之嘆!(東風,君王德澤之喻;百花殘,萬象衰敗之兆;蓬山,京城朝廷之指;青鳥,薦才任良之賢德重臣)

嘻!聊此一解,義山託婦人之口道其真意之隱衷,可知一二矣……

餘試以詩解之曰:

蓬山萬里相見難,青鳥無憑萬象殘。

癡心報國思未斷,苦意濟世淚難幹。

曉看落花傷春去,夜對明月悲流年。

自古仕途多歧路,東風無力義山寒。

相關

《無題》【點評 篇十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李初入仕就陷入牛李黨爭之中,他本爲牛黨弟子,又做了李家女婿,兩黨各指責其不忠不義,政治上受到排擠,政治理想難以實現,只活了46歲便抑鬱而終。他是晚唐著名詩人之一,其詩多憂心國運、懷才不遇的感傷之作。最引人注意的是他的<無題>詩,因其難以確指,難有定論,歷來爭論不休。上面提到的就是其中一首。我個人認爲這首詩更象愛情詩。

這首詩的首句“相見時難別亦難”如異峯突起,攝人心魄。它是人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突然把一個結論置於人的面前,沒有鋪墊,沒有敘述,淺顯易懂,又耐人尋味。它打開了人對生活的理解空間,何以相見難,又何以別亦難。沿着這起句的感嘆,詩人不在直抒胸臆,而是象飛流之下後的淺灘,把人帶入舒緩的情景之中:東風無力百花殘。這句有兩種意思,一是東風軟軟地吹拂,意識着力量的衰弱,春天將盡,百花凋殘,是從客觀的場景中傳遞着春殘局面,也正是詩人的傷感的心境表現。其二是百花凋殘,曾經給百花帶來生機的東風,現在卻沒有能力扶助它們的保持鮮豔。既帶將春來,又何帶了春去,花自飄零水自流,無可奈何花落去。而這句又正好補充了首句的突兀。花經過了嚴冬,好不容易在春天綻放了,才讓人看到它的美麗。這是相見難,面對花的凋零,這麼美麗的東西一旦凋落又何時再見呢,紅樓夢中林黛玉嘆道“明年花開知有誰”命運的無常,美麗的東西的無常,更是愛情的無常。經過千難萬阻,百轉千思,“不見又相思,見了還依舊”,感情升溫,於是離別更加戀戀不捨。如果一見之後,更有可能永難再見,這樣的別就更加讓人難。愛情的理想還能不能實現呢?詩人是有着擔憂的,既希望於“東風”的救助,也知是大勢難轉。在這種情況下,詩人該做如何選擇呢?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聯最爲人稱道,它採用了比喻與雙關的表現手法,絲,即是思,蠟燭之淚與相思之淚,蠟燭有心“替人垂淚到天明“,此處燭淚卻是把自己燃燒至死的決心。一種纏綿至死的執著,一種無怨無悔的鐘情,將人帶入一種人生境界,這心聲幾乎就是誓言,至死不愉的表白。這種徹底的感傷,深情至無以復加的地步,愛情昇華到以一種徹底地犧牲精神來代替。

頸聯開始轉換場景,“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詩人的思緒從自身開始轉換成關注被思念者身上,詩人想像着心上人一定和自己一樣,紅顏易改,青春易逝,自己的愛情何時才能實現呢?她多麼希望能在自己最美好的年華有一個美好的結果啊,攬鏡自照,生怕華髮早生。她日夜思念,夜深了,還在望月長吟,“願借月華流照君“。不僅想到對方,而且還想到了她的冷曖,她的感覺“夜吟應覺月光寒”,正是“所思在遠道”,阻礙重重,真不知何時才能相見。她長久地望着月光,借長吟以抒鬱悶情懷,這時不僅是對人的思念,還會有更爲複雜的擔憂、憂慮、失望、期待、渺茫等種種的情緒反映,此時的月光便顯得更加冷清。此情此景,詩人同樣有所體會,於是聯想到對方也會象自己一樣,這是一種怎樣的關心、體貼與牽念啊。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爲探看”。尾句既是安慰對方,也是安慰自己。對這句的解釋,一種是無多路意思是不遠了,就要實現了。我自己的看法是,無多路是通向愛情的路徑很少,也許只有唯一的一線希望。這也是爲什麼難見難別也難,爲什麼要有那麼深刻的心理準備“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青鳥殷勤爲探看”按前一種解釋應該說前途是很光明的,愛情是大有希望的,青鳥是王母跟前的一隻鳥,傳遞消息。我的看法是,爲什麼要這隻青鳥探看,這青鳥可能是唯一能夠幫助他們的人。這也正是他們的愛情實現的渺茫與艱難。這微小的希望能否實現呢?詩人沒說,只留下了這一條微弱光明的尾巴。

此詩情緒由急到緩,由噴薄而出直抒胸臆的情感宣泄到纏綿悱惻哀感動人,又由沉鬱到一線光明,柔腸百轉,宕蕩起伏,極盡曲婉之妙,更兼其深情動人,實爲詠唱愛情的千古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