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八年級語文答謝中書書的原文翻譯以及賞析精品多篇

八年級語文答謝中書書的原文翻譯以及賞析精品多篇

作品原文 篇一

山川之美2,古來共談3。高峯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4。青林翠竹5,四時俱備6。曉霧將歇7,猿鳥亂鳴8;夕日欲頹9,沉鱗競躍10。實是欲界之仙都11。自康樂以來12,未復有能與其奇者13。

作者簡介 篇二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卒諡貞白先生。南朝梁時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時也是著名的醫藥家、煉丹家、文學家。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自幼聰明異常,十五歲著《尋山志》。二十歲被引爲諸王侍讀,後拜左衛殿中將軍。三十六歲樑代齊而立,隱居句曲山(茅山)。梁武帝早年便與陶弘景認識,稱帝之後,想讓其出山爲官,輔佐朝政。陶於是畫了一張畫,兩頭牛,一個自在地吃草,一個帶着金籠頭,被拿着鞭子的人牽着鼻子。梁武帝一見,便知其意,雖不爲官,但書信不斷,人稱“山中宰相”。他的思想脫胎於老莊哲學和葛洪的神仙道教,雜有儒家和佛教觀點。工草隸行書尤妙。對歷算、地理、醫藥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農本草經》,並增收魏晉間名醫所用新藥,成《本草經集註》七卷,共載藥物730種,並首創沿用至今的藥物分類方法,以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實分類,對本草學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原書已佚,現在敦煌發現殘本)其內容爲歷代本草書籍收載,得以流傳。另著有《陶隱居集》、《真誥》、《真靈位業圖》、《陶氏效驗方》、《補闕肘後百一方》、《陶隱居本草》、《藥總訣》等。本文選自《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樑文》。

弘景自幼聰明,十歲讀葛洪《神仙傳》,便立志養生。不足二十,作諸王侍讀。雖在公門,不善交際,專心讀書。三十六歲辭官隱居。弘景爲人,《梁書·處士傳》稱:“圓通謙謹,出處冥會,心如明鏡,遇物便了”。又作渾天象,高三尺,刻有二十八宿度數,七曜行道,不但用於天文曆法,對修道也有幫助。曾夢佛受菩提記,名爲勝力菩薩,於是到阿育王塔自己發誓,受五大戒。大同二年去世,時年八十五歲(一說八十一歲),顏色不變,屈申自如,香氣滿山,數日不散。先生學問淵博,著述豐富,今列於後:《學苑》一百卷,《孝經》、《論語》序注十二卷,《三禮序》一卷,注《尚書》、《毛詩傳》一卷,《老子內外集》四卷,《玉匱記》三卷,《三國志贊述》一卷,《抱朴子注》二十卷,《世語闕字》二卷,《古今州郡記》三卷,並造《西域圖》一張,《帝王年曆》五卷,《續臨川康王世說》二卷,《太公孫吳書略注》二卷,《員儀集要》三卷,《七曜新舊術數》二卷,《風雨水旱飢疫佔要》一卷,《算術藝術雜事》一卷,《卜筮略要》一卷,《靈奇祕奧》一卷,《舉百事吉凶歷》一卷,《登真隱訣》二十四卷,《真誥》十卷,《合丹藥諸法式節度》一卷,《本草經注》七卷,《肘後百一方》三卷,《夢書》一卷,《效驗施用方》五卷,《集金丹藥白方》一卷,《服雲母諸石方》一卷,《服食草木雜藥法》一卷,《斷谷祕方》一卷,《消除三尸諸要法》一卷,《服氣導引》一卷,《人間卻災患法》一卷。

另據唐李延壽《南史》:“撰而未訖又十部,唯弟子得之”,藏於敦煌石室的《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當是其中的一部。是現今爲止,唯一記載《湯液經法》內容的醫學文獻,提出了五臟辯證的提綱,在《傷寒論》與《湯液經法》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可算是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的經典鉅著。他撰寫的著作很多,除上面提到的以外,還有《真誥》、《登真隱訣》、《養性延命錄》、《集金丹黃白方》、《藥總訣》、《華陽陶隱居集》等。能書善畫,通琴棋醫術;書法工於草隸,其畫清真。書畫有《二牛圖》、《山居圖》、《瘞鶴銘》。

《答謝中書書》原文、翻譯教案 篇三

答謝中書書

陶弘景

山 川 之 美,古來 共談。高峯 入

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賞讚嘆的。巍峨的山峯聳入

雲,清流 見底。兩岸 石壁,五色交輝。青林 翠

雲端,明淨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

竹,四時俱備。曉霧將 歇,猿鳥 亂鳴;

綠的竹叢,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

夕日欲頹,沉鱗 競躍。實是欲界之仙

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裏實在是人間的

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

一、詞語解釋

曉霧將歇

夕日][欲頹

沉鱗競躍

猿鳥亂鳴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與謝中書書 ..........

二、作者及背景

1、《答謝中書書》作者陶弘景,丹陽秣陵人。是 南朝齊樑時期道教思想家、醫學家。字通明,號“華陽隱居”,時人稱爲“山中宰相”,著有《陶隱居集》。

2、南北朝時,因政局動盪,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並作爲對友人的安慰,如吳均的《與顧章節》《與朱元思書》、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都屬於此類。

3、題目:答/謝中書/書”——寫給謝中書的信。“中書”是一個官職,“謝中書”指的是謝徵。明確兩個“書”的含義。第二個“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含有審美意味的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

三、思路

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全文的文眼是第一句話裏的“美”字。

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卻給人一種啓示:被世人譽爲“山中宰相”的作者,對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獨到的見解。作者所寫的是其隱居地——句曲山。可以想見,這裏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諳心中,而凝聚於筆端的定是反覆觀賞、飽覽勝景後的精闢之見。

(二)、中間的寫景部分,先仰視“高峯入雲”,再俯瞰“清流見底”,再平視“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後分“曉”與“夕”兩層來。

(三)、最後以感嘆總括前文。

四、引導學生賞析寫景,理解作品意境,體驗感情

1、引導學生找出文中寫景的語句,體會作者是怎樣來描寫“山川之美”的。(提示:從以下幾方面來賞析:語句所描繪的景物、寫景的角度、語句所蘊涵的意境等。)明確:(1)山水相映之美(2)色彩配合之美(3)晨昏變化之美(4)動靜相襯之美

a、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麗。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二者相映成趣。

b、色彩配合之美。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藍天作背景,綠水爲襯托,絢麗動人,美不勝收。

分析:這三句是寫靜景,寫得形色俱備,精彩紛呈。作者先以“入雲”表示山之高峻與雄偉,以“見底”表示水之清澈與透明,一仰一俯,視野開闊,山水盡收眼底。接着移步換景,由清流而寫兩邊的景物。可寫之景物必定多不勝數,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給人以具體的視感:五彩繽紛的石壁,鬱鬱蔥蔥的樹林,碧綠青翠的竹園。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斕,足以讓人大飽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點。

c、晨昏變化之美。清晨白霧繚繞,似煙似縷,猿啼鳥鳴生機勃勃;傍晚紅日西沉,山色蒼茫,飛鳥歸林,猿猴息樹,游魚躍水。

分析:這一句是動態描寫。所寫之動態,時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別,可謂多姿多彩,豐富無比。這裏有晨霧將散時的山猿啼叫,林鳥相鳴;有夕陽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魚出沒,競相跳躍。表現了萬物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襯托這裏大自然的無限美好。

d、動靜相襯之美。高峯爲靜,流水爲動(形體)。林青竹翠爲靜,五色交輝爲動(色彩)日出霧歇爲靜,猿鳥亂史鳴爲動;日落山暝爲靜,游魚躍水爲動(聲響)。

總之,先仰視“高峯入雲”,再俯視“清流見底”,又平看“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後又分“曉”,“夕”兩層來寫,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同時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變化,動靜的結合等。

2、引導學生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小組討論: 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說說這句話表達了作者怎麼樣的情懷?全文表達了作者怎麼樣的思想感情?

最後,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於此景——高峯、清流、石壁、翠竹、曉霧、夕陽、猿鳥、沉鱗等景物之中,能不發出由衷的讚歎嗎?難怪作者以“人間仙境”譽之。作者似乎還意猶未盡,於是又舉出詩人謝靈運。言外之意是: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美妙,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帶有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於言表。

小結:陶宏景的《答謝中書書》,寫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狀寫高峯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變化和猿鳴魚遊,都是一些常見之景,但寫得清麗自然,自有一股渾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歡樂、愉悅、悠然自在之情。

全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愜意之感。

六、小結

今天學習的《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寫給朋友的一封信,雖只有六十八字,但概括古今,包羅四時,兼顧朝夕,山川草木,飛禽走獸,抒情議論,各類具備,真是尺幅容千里,片言役百意。學習它就是要學習作者高超的藝術筆力,學會鑑賞它的美學價值。培養自己熱愛自然崇尚自然的美好感情。

作品原文 篇四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峯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 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原文 篇五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卒諡貞白,丹陽秣陵(今屬江蘇南京)人。歷經南朝宋、齊、樑三代,宋末爲諸王侍讀,入齊除奉朝請,齊武帝永明十年拜表解職,棲止於句容之句曲山,梁武帝時屢聘不就。一生著述甚豐,傳世者有《真誥》《登真隱訣》《洞玄靈寶真靈位業圖》《補闕肘後百一方》《周氏冥通記》《養性延命錄》《古今刀劍錄》等。

陶弘景是齊樑時期道教上清派創始人,曾與梁武帝來往密切,時稱“山中宰相”。他不僅以道教宗師名垂青史,且參與了當時的文學創作。明代汪士賢《漢魏六朝二十名家集》及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均爲他設有專集,可見其文學必有特異之處。

南朝時齊樑道士陶弘景,生於宋孝建三年(456年)三月三十日,他不僅是著名的道教學者,道教上清派尊奉的第九代宗師,而且許多貢獻在於科技和文化領域。

陶弘景是南北朝時期著名的醫藥學家,他不但精通醫藥學,而且對攝生頤養很有研究。除了《養性延命錄》外,他還著有《神農本草經集註》,其中《養性延命錄》是一部對後世影響較大的養生學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