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古詩》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古詩》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古詩》教學反思 篇一

古詩詞的語言精煉,想象豐富,情愫真摯,傳唱千年不衰。

教學時,我放手讓學生根據書中和詞語手冊上的註釋,自己弄懂詩句意思,然後比較三首古詩詞,體會其內容上的相似之處,在寫法上讓學生體會詩與詞的不同,學完後,我讓學生進行一個小練筆(嘗試着把感興趣的一首詩或詞改寫成一個故事),使詩中的人物更生活化。通過改寫,讓學生走進詩歌,與古代詩人進行心靈對話,領略古代詩歌的深邃意境,認識祖國古代文化的燦爛悠久,培養學生創造性地運用祖國語言表情達意的能力。

總體來說,學生課外收集了很多描寫思想的詩歌,由於課堂展示時間有限,留給學生交流的時間少了,這些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中引起注意。

《古詩》教學反思 篇二

四年級下冊的第一課是《古詩詞三首》,內容以寫景爲主,分別是古詩《獨坐敬亭山》《望洞庭》和詞《憶江南》。因爲學生已初步掌握了“解詩題——知詩人——明詩意——悟詩情”的學習古詩的方法,但在理解詩意時語言表達不夠通順,直譯的比較多,能加入自己理解的同學不多。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放在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上,引導每一個學生都參與發言,比一比誰說得更完整,更優美。“悟詩情”是古詩教學的難點,特別是《獨坐敬亭山》和《憶江南》都表達了詩人特定環境中複雜的心情,我計劃指導學生掌握一種新的悟詩情的方法,那就是聯繫時代背景。

教學之後,我感到成功的地方有三點:

一、學生參與率高。因爲我班學生髮展不均衡,兩極分化較明顯,爲了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充分的思考時間,我佈置學生提前預習,要求他們藉助註釋,獨立理解詩意,寫在預習本上。課堂上,學生先四人一組互相交流理解詩句意思,再彙報交流。因爲預習充分,在理解詩意和比較詩與詞的不同時,發言的學生比以前多了,積極性也高了。當我發現學生對“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一句理解有困難時,及時引導,實現了幫助者的角色。

二、時代背景補充及時。在“知詩人”環節,學生介紹了詩人的成就及學過的相關古詩,我則補充寫作背景:李白少年時就博覽羣書,以才聞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寫這首詩時正被權貴迫害,被迫離開長安整整十年,長期流落他鄉,讓李白飽嘗了人間辛酸,世態的炎涼。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寫下了《獨坐敬亭山》這首詩。這段資料的補充拉近了學生與詩人、與作品的距離,幫助他們理解李白當時的孤獨與寂寞,以及李白與敬亭山互爲知己、惜惜相憐之情。

三、賞讀詩詞,想象畫面。古詩詞教學有個“詩中有畫、詩中有情、詩中有詩”的共性規律——這是我執教《憶江南》的努力方向。我的整個設計思路是:瞭解詞的知識,從“江南好”入手,充分感受描繪江南美景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指導學生讀出江南風光的柔美、熱情,讀出這兩個短短的句子所蘊含的對江南風光的深刻理解與感觸,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江南好”。然後,讓學生通過對作者在江南時的作爲以及之後回洛陽後的生活的簡單瞭解,將“憶江南景”過渡到“憶江南人”,提升詩歌情感,厚重“憶”的意義!

當然,與理想的課堂相比,這節課的教學還有很多不足之處:

一、因爲擔心時間不夠,任務完不成,設計時目標定得比較低,課堂密度不夠。

二、教師在學生彙報時評價激勵不夠,放手不夠,還是自覺不自覺地進入傳授角色,講得多。

三、教師的語言不夠豐富,對學生表達的引領不夠。

四、鼠標控制不靈,影響了教學時間和情緒。

五、課終缺少質疑問難環節。

《古詩》教學反思 篇三

《牧童》《舟過安仁》《清平樂·村居》三首古詩詞,描寫的是古代兒童有趣的生活,表達了孩子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天性。

讀者這些詩詞,頓覺清新的鄉土氣息撲面而來,濃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裏行間。

從那充滿靈氣的詩句裏,我們可以窺見古代兒童的生活場景,感覺那遙遠的,古人童年的生活;那一幕一幕生活的場景,一經詩人的生花妙筆,就變得生動,鮮活起來,雖事隔前年,卻猶如發生在身邊。一種親切感,也便油然而生。在講課時,主要用抒情的話語爲課堂營造輕快,愉悅的學習氛圍,同時不露聲色地點明學習要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古詩》教學反思 篇四

對正在經歷童年的孩子來說,童年是最貼近自己的,本冊的《古詩詞三首》爲大家展示了千年以前的兒童生活,雖然年代久遠,但童真童趣依然,極易引起孩子興趣,產生共鳴。

詩詞的意境大多是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於是在學《清平樂。村居》這首詞時,我用了直觀的圖畫幫助學生理解詩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普通的農家小院圖,學生感受到一種平凡、美好,從詞中讀出“村居”的美好畫面進行描述,進入詞中要表達的意境;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出示一個天真孩童臥在溪邊剝蓮蓬圖畫,看圖描敘小兒“臥剝蓮蓬”的動作、神態,品味“無賴”,體會孩童的天真可愛。聯繫生活中父母長輩對自己的愛,理解到這是一種喜愛。

“醉裏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我給孩子出示了一對白髮夫婦面帶醉意的畫面,讓學生說他們會用鄉音親熱的說些什麼呢?孩子們有猜測是談論豐收的、談論他們可愛的小兒子的、談論大兒子能幹、談論二兒子懂事…。

之後再品味了“醉”字,難道僅僅是因爲酒而醉嗎?我讓學生看着畫面去體會,學生很自然地說出他們看着三個兒子都那麼可愛,生活那麼平靜,是爲這種幸福的生活而陶醉。

鄉村生活雖簡樸但卻不失優美,夫妻恩愛,孩子勤勞可愛,溫馨的生活令人陶醉。最後我讓學生一邊想象畫面,一邊有感情的朗讀。

用畫意解詩情,以更直觀的形式讓學生理解詩人精心營造的意境,體會字裏行間傳達的情意,更好的理解了詩詞。

《古詩》教學反思 篇五

在進行古詩三首備課的時候,我剛剛好聽完劉芬老師和張學英老師的。課,加上孩子們已經學過很多的古詩,手裏也有不少參考資料,對於古詩的意思也能完全自己學習理解,所以我想,可以讓孩子們自己通過預習自己先學習,然後讓孩子們小組上臺來自己做小老師。

上課的時候,我一宣佈這個決定,孩子們就很興奮的樣子,好幾個小組都舉手要上臺,這是我沒有想到的,備課的時候還想萬一要是沒有人肯上臺,那應該怎麼辦,結果沒想到孩子們這麼的積極。在上臺之前,我告訴孩子們希望大家能有始有終的完成。也沒有做什麼指導,就讓孩子們上臺了。結果又是讓我大吃一驚,孩子們的表現出乎我的預料,上臺後,誰主持誰發言,安排的十分的妥當,而且把詩的意思解釋的頭頭是道,還自己加上了提問環節,臺上臺下互動起來。而且孩子們還模仿平時我上課的一些語言,比如一個同學讀完了,主持的孩子就說,有誰要挑戰他嗎?還加上了很多的評價語,課堂的氣氛也很輕鬆。

當然也存在不足的地方,比如孩子們只注重講意思,但是沒有講出詩的意境,還有上臺的語言還是不太完整,另外有的孩子上臺後發言還是比較少,但是第一次做到這樣讓我很滿足了。我越發明白了,有時候真的是我們低估了孩子,給他們機會,他們就會表現的很好。

《古詩》教學反思 篇六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自己認爲成功之處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熟讀深思,受到薰陶

古詩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瑰寶,如何讓學生充分領略這道獨特而又亮麗的風景,使學生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並積累語言,我覺得古詩的教學還要以讀爲手段。不僅是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所學古詩的意思,體會其中的情感,更是要讓學生體會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韻律美,意境美,激發學生積極誦讀、涵詠、理解古詩的興趣。在古詩誦讀中相機滲透,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二、補充情節,激發想象

由於古詩短小精悍,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間,需要學生去想象,合理地補充情節,補充畫面,豐富詩的內涵。

三、以讀悟情,以讀入境

本課的設計打破了傳統的古詩教學方式,充分體現了“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個體感悟,體現自主學習。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感知文本,通過朗讀與想象解讀文本,感悟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在教學中以“情”爲突破口,以“讀”爲依託,根據學生的讀詩感受,由古詩的意象入手,以讀悟情,以讀入境,加深體驗,培養語感。

四、挖掘文本,體驗意境

通過拓展交流深入挖掘文本,紮紮實實進行聽說讀寫訓練。適當進行課外拓展,豐富文本,深化古詩內涵,提升審美情趣。古代戰爭的殘酷,戰士生活的痛苦,現在的學生顯然很難理解,利用拓展資料幫助學生體驗詩歌所描繪的意境。力求喚起學生的情感,體悟當時的感受。

《古詩》教學反思 篇七

本課古詩詞教學總體看很成功,尤其是“小練筆”將本課古詩詞任選一首改寫成小短文。孩子們的興趣十分高。想象也比較豐富有趣。如;康影寫的《村居》十分生動有趣,只有一處詞語用得不當。還有語文很差的學困生崔立民很勇敢地誦讀了自己改寫的短文,寫得也很有意思,他讀完後班級立刻響起一片掌聲,全班爲他鼓掌。本課的二詩一詞同學們都有選擇習作。習作效果很好。以往我有時教學時間緊常常忽視這種小練筆,而今看來着實是個失誤。往往這種小練筆更能提高孩子們的語文素養,激發他們學習語文,運用祖國漢字表達的激情。這篇小練筆我佈置孩子們寫在小作文中,我準備進一步引領孩子們去欣賞品評,並在今後的習作中引領孩子們品評欣賞更多的快樂﹗

從作業反饋來看,個別孩子不能準確把握本課基本翻譯,如:蓑衣、遮頭、翁媼…看來他們沒有認真學習,有溜號可能,要加強對他們的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