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曹劌論戰》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曹劌論戰》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曹劌論戰》教學反思 篇一

教師關注學情是貫穿教學始終的,課前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較爲準確的判斷,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具體的情況指導學生突破學習的“卡殼”,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提高教學的效果。

教學《曹劌論戰》前,我認爲學生在翻譯、理解課文存在較大的難度確定教學目標:首先通過指導學生,讀通課文;其次,通過小組合作,學生翻譯課文;第三,通過探究弱魯國戰勝強齊國的原因,進而分析曹劌的形象特點;第四,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在教學中,我從學情出發,在以下三方面做得比較好:

一、指導學生的朗讀,範讀課文

雖然在前置作業佈置學生按要求讀三遍課文,但在學生初讀課文時,我發現他們朗讀存在沒有讀出感情、過段停頓不明顯等問題,於是,我先讓學生體會三個重點句子的感情:

(1)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2)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3)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通過引導學生體會到朗讀這三個句子的語氣。

接着,我用抑揚頓挫的語調朗讀了課文。當我讀完,學生報以熱烈的掌聲。

最後,我請學生再次朗讀課文。學生通過老師的指導和範讀朗讀得比前次好了不少。

教師在學生朗讀中發現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加以指導,學生就容易讀順課文。

二、組織學生合作解決翻譯疑難句子

有效的合作學習擴大學生間的交流,促進學生髮揮學習主體性,提高教學效率。

前置作業中,我設置了讓學生在預習時找出自己不會翻譯的句子。學生在交流前已經有所思考,有所準備,這爲課堂交流奠定了基礎。很多兩小組都較爲積極地投入到合作學習中。在後來老師檢查“何以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等幾個句子的翻譯中都能準確說出其意思,可見學生合作學習是比較有效果的。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目標之一,我以爲衡量一節語文課的品質,發展學生的思維是一個重要條件。在問題探究環節我提問學生:“曹劌認爲評什麼條件可跟齊國打一仗?”有學生回答道:“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我順勢追問那個學生“爲什麼曹劌認爲魯莊公回答的另外兩點不能作爲條件與齊國一戰?”起初,學生回答不上來,我請她再讀句子,引導她“‘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在曹劌眼裏屬於什麼?”這位學生頓悟到是“小惠”。同理,“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學生領悟到曹劌認爲是“小信”。雖然在這次問答中學生沒有對答如流,課堂顯得不是很順暢,但我覺得這樣追問是有價值的,它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當然,依據學生的學情,我在這堂課的一些方面把握得還不夠到位

一、組織學生誦讀不夠充分

《曹劌論戰》是篇幅比較長的課文,學生不經過熟讀,是很難理解的。在這節課,我雖然對學生朗讀進行指導,但從頭到尾學生整體讀了三次,個別讀了兩次,朗讀次數明顯不足。雖說在課前要求最起碼讀三遍,但學生還是沒法達到熟讀的,這樣限制了學生對的深入理解。如果在教學中多用8——10分鐘組織學生進行形式多樣的朗讀,比如分角色讀“戰前討論”,讀全文的翻譯,配樂誦讀全文,學生就可以熟讀成誦,而到了下面環節:“理解曹劌與魯莊公的論戰”和“分析曹劌的形象”就有了較爲充分的鋪墊。

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有待提高

課前,我從這個班的班主任瞭解到:這班學生總體而言回答問題反應不快,很少在大場合上公開課,也許會有畏懼心理。在教學中,我很注重鼓勵學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縱觀整節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是不夠高。

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強,積極性不高,是個具有普遍性的問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永遠值得教師探究的問題。從教師層面考慮,我認爲在這節課學生學習積極性不太高的原因在於:

1、教學目標是從教師角度考慮確定的,而不是由學情生成的。只有教師的“教”是學生的“學”所需要的,教師的“教”才能很好作用於學生的“學”。

2、教師的鼓勵還不能達到“煽情”的效果。特別在課堂中間,進入學習的難點“分析魯國戰勝齊國的原因”,更應該用鼓動性的語言去調動學生的學習,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上課時要始終注視着學生理解知識的過程,他用不着等到下課後再去了解學生領會了教材沒有,在課堂上就能看出學生的腦力情況。”是的,教師只有時刻關注學情,準確地把握學情,才能在教學中做到有的放矢,促進學生的學習。

《曹劌論戰》教學反思 篇二

我們之九年級語文教學進入到了白熱化階段,必須在近一週內學完新課。但我們之文言文按教學還要紮紮實實向前推進。本週伊始我們就上了《曹劌論戰》一課,以往傳統的教學,教學《曹劌論戰》這篇文章,就是讓同學們讀讀,譯譯,我再串講全文,把曹劌的“遠謀”充分挖掘一番,再與魯莊公的“鄙”對照一下,學生知道課文通過對比手法刻畫曹劌和魯莊公這兩個人物形象,這篇課文就算完成任務了。

但是,爲了更有效的達到課標的要求,我就想讓學生有足夠多的時間思考,也有足夠多的時間討論,發現問題.新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應尊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體驗。作爲一種課程理念,我心裏已經清楚明白了,但很難在教學實踐中真正貫徹實施。在一堂課中間,放手傾聽學生的感受“始”,到不知不覺將學生的感受納入自己的思維框架的“終”。每個學生都富有不同的個性,他們對文本的理解當然也不同,不能用同樣的標準去限止,學生的理解往往是原創性的東西,所以課堂氣氛雖活躍,卻收不到了意想的效果。但本節課也有一些收穫。

1、從整個教學過程來看,真正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文的朗讀和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學生完成的,我只是做了相應的一點點撥,充分地鍛鍊了學生的能力。學生在分析課文結構時,同學們衆說紛紜,我並沒有作過多的否定,而是給了較充分的肯定和自己的理解,並讓同學課下有意見的同我個別討論.課堂有秩序地進行着,每個同學都極力表現自己的水平,也都能尋找充分的論據,以說服別人.

2、語文課堂中沒有丟掉“朗讀”這個基本的教學手段。朗讀是眼、耳、腦並用的創造性閱讀活動,是書面語言的聲化,是化無聲的文字爲有聲的語言,用聲音再現原作的一種手段。學生合作探究式的朗讀就顯得尤爲重要,它可以收到多種功效。

同學的表演,雖然只是課本翻譯式的對白,但同學們能夠走上講臺已經是超越自我的一次表現,他們的表演也激起的。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同時又達到了背誦的要求。此時我又邀請同學與我一起朗讀課文,同學們又表現出了異常的興奮,課堂氛圍越來越濃.我們讀完後,我又表揚了同學朗讀比我好,批評自己放不開手腳,沒能讀出莊公那種慌張,急進的情感,同學們這時有了更大的響應.

3、思想教育應該貫穿其中。

如果不能透過故事看到其中的本質,學習這篇課文的意義就少了一半。學習了這篇課文,學生能夠從中初步認識到戰爭的本質,並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正確面對矛盾衝突,對學生很有幫助。學習語文知識絕不能僅限於課文,課文只是一個例子。學習了課文,還要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在中運用,這樣才能做到舉一反三。

《曹劌論戰》教學反思 篇三

按以往傳統的教學,教學《曹劌論戰》這篇文章,就是讓同學們讀讀,譯譯,再串講全文,把曹劌的“遠謀”充分挖掘一番,再與魯莊公的“鄙”對照一下,學生知道課文通過對比手法刻畫曹劌和魯莊公這兩個人物形象,這篇課文就算完成任務了。

但爲了更有效的達到課標的要求,我就想讓學生有足夠多的時間思考,也有足夠多的時間討論,發現問題。新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應尊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體驗。作爲一種課程理念,我心裏已經清楚明白了,但很難在教學實踐中真正貫徹實施。在一堂課中間,放手傾聽學生的感受“始”,到不知不覺將學生的感受納入自己的思維框架的“終”。每個學生都富有不同的個性,他們對文本的理解當然也不同,不能用同樣的標準去限止,學生的理解往往是原創性的東西,所以課堂氣氛雖活躍,卻收不到了意想的效果。

但本節課卻有一些收穫。

1、從整個教學過程來看,真正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文的朗讀和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學生完成的,教師只是做了相應的一點點撥,充分地鍛鍊了學生的能力。學生在分析課文結構時,同學們衆說紛紜,我並沒有作過多的否定,而是給了較充分的肯定和自己的理解,並讓同學課下有意見的同我個別討論。課堂有秩序地進行着,每個同學都極力表現自己的水平,也都能尋找充分的論據,以說服別人。

2、語文課堂中沒有丟掉“朗讀”這個基本的教學手段:

朗讀是眼、耳、腦並用的創造性閱讀活動,是書面語言的聲化,是化無聲的文字爲有聲的語言,用聲音再現原作的一種手段。學生合作探究式的朗讀就顯得尤爲重要,它可以收到多種功效。

3、思想教育應該貫穿其中:

如果不能透過故事看到其中的本質,學習這篇課文的意義就少了一半。學習了這篇課文,學生能夠從中初步認識到戰爭的本質,並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正確面對矛盾衝突,對學生很有幫助。學習語文知識絕不能僅限於課文,課文只是一個例子。學習了課文,還要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在中運用,這樣才能做到舉一反三。老師應該引導學生培養這種習慣,如果學生的條件有限,老師也要儘可能地給他們提供幫助,做到課內課外相結合,這也正是新教材設置綜合性學習的原因。

本節課的一個亮點,我認爲還是學生在最後的課外延伸當中,當我讓學生說說自己做爲班級中的一員,在重大活動當中應當怎麼做的問題時,我先讓班長回答,班長舉了自己在運動會上沒能積極參與比賽,只是做些後勤工作,而且不能很好關心比賽的同學而自責,同學們都更加興奮了 。接下來就有更多的同學站起來說了自己曾經不關心或沒有這種意識的缺點,並表示以後一定要積極改正。

4、分析魯莊公這個人物形象,學生自己就發現其人並沒有如曹劌所說的那樣“鄙”,他們發現魯莊公是一個很好的人物形象。有的同學能夠例舉證明。還有的同學能夠辯證地看待魯莊公這個人物,都有不錯的表現。還有的學生說,曹劌的論述也不是完全正確的,因爲課文裏邊提供的證據也不是完全能夠證明他的觀點。從課文的分析裏,能夠看出學生自己思想的火花。

《曹劌論戰》教學反思 篇四

教學這篇課文時,我的目的是讓學生自己在繪畫和辯論中去學習這篇文章的閱讀理解,教師只是起一個調控的作用。設計的本身就淡化了教師的指導作用,一切以學生的發揮爲主,給學生一個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間和舞臺。本課的前期準備:男女學生各自推薦十名代表,我把課文分成四個部分(鄉人勸說;君臣對話;指揮作戰;戰後總結),通過抽籤男生選擇了1和3兩個部分,女生是2和4。接着各自回去通過集體討論對所選的兩個部分進行創作,形成兩幅插圖。然後經過交換,男女生對對方的創作進行集體評議,尋找漏洞和不足,結合自己的理解重新再創作兩幅插圖,作爲當場的展示。本課的提問設想事先是無法準備的,因爲學生如何進行辯論,會有什麼措辭,教師在課前並不知曉,男女雙方的辯手也不知道對方會使用什麼招數,一切全部是課內的當場發揮。我在課前強調了一點“辯論的依據是課本”。因爲我估計學生可能會辯論一些枝節的問題,我希望通過辯論能對課文的整體有一個比較明確的瞭解,對文中的主要人物有一個比較正確的評價。整堂課按照介紹、辯論、展示、再辯論的方式進行,最後是問卷檢測。

本節課採用的是圖畫結合辯論的方式,從課文本身來看有一定的難度。因爲原文重在“論”字上,語言和形象畢竟是有明顯的差異,應該講是給學生出了一個難題,也給自己出了一個難題。但我的教學初衷不是要求學生通過繪畫和辯論一下子把握住文章的精髓。其實,對於學生我沒有明確的要求,他們能說多少是多少,說得對或者不對(對照認可的標準答案)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要敢說,要敢於表達自己的觀點。因爲每個人對文章都有自己的理解,學生也是如此,她們把理解轉化成圖畫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總有他們自己的道理,我想這就是我這節課要培養學生的能力。從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我覺得有幾個地方不能令我滿意。首先,學生在辯論中往往枝節問題化時太多(以至於檢測的時間顯得倉促),我不得不中止一次,以提醒雙方辯者要以課本爲依據,看來此類課教師課前的指導要加強,重要的注意事項要明確。其次,辯論四組圖畫共八幅顯得多了一些,原本我打算讓課堂內的其他學生也可以隨機發問,增加辯手辯論的難度,培養他們的應變能力。從教學實際來看時間明顯不夠,所以,我覺得不妨重點突破“指揮作戰”這一環節,也許效果會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