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曹劌論戰教案(精選多篇)

第一篇:精選題庫人教課標版語文九年級下第六單元 《曹劌論戰》教案人教版

曹劌論戰教案(精選多篇)

《曹劌論戰》

課文分析:

《曹劌論戰》選自《左傳 莊公十年》。本篇選文又題作“齊魯長勺之戰”或“長勺之戰”。這一戰爭發生在公元前684年,是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之一。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不是記敘這次戰役的進程,而是記錄曹劌關於戰爭的論述,它生動地說明,政治上取信於民,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和掌握戰機,是弱國戰勝強國的必要條件。全文的關鍵是“遠謀”一語,通過人物對話,曹劌的“遠謀”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鮮明的再現。教學設想:

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文意,並要求學生積累文言重點詞語,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引導學生把握本文以“論戰”爲中心選材、組材,詳略得當的特點,分析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體會作品的藝術魅力,理解課文的主旨。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

2、瞭解《左傳》及齊魯長勺之戰的背景,把握曹劌的戰略、戰術思想,理解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

能力目標

1、把握本文以“論戰”爲中心組織材料、詳略得當的特點;

2、分析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

3、體會作品的藝術魅力,理解課文主旨。

德育目標

學習曹劌忠心獻祖國的愛國精神。

教學重點

1、理清行文思路,背誦課文;

2、體會課文剪裁得當的敘事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曹劌關於戰爭問題的論述。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品讀分析法。

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充分預習課文,達到熟讀成誦;

2、教師準備小黑析(語音、釋義)。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導入

中國歷史上發生過無數次戰爭,其中有許多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光輝戰例。像三國時曹操擊敗袁紹的官渡之戰,孫劉聯軍大敗曹操的赤壁之戰,東晉謝安、謝石、謝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堅統率的百萬大軍感到“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戰,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發生在春秋時期齊國和魯國之間的長勺之戰尤其受到了毛澤東同志的稱讚。

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指出,長勺之戰是“中國戰史中弱軍戰勝

強軍的有名的戰例。”今天我們學習《曹劌論戰》這篇課文就是談論長勺之戰的。通過學習,我們可以理解在長勺之戰中,弱小的魯國爲什麼能戰勝強大的齊國,曹劌的戰略思想是什麼,它對我們有哪些啓發。

二、檢查預習

1、簡介《左傳》及齊魯“長勺之戰”發生的背景;

2、語音:

劌(guì) 又何間焉(jiàn) 鄙(bǐ) 弗敢專也(fú)

小惠未編(biàn)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與之乘(chéng)

轍(zhé) 軾(shì) 旗靡(mǐ)

3、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清停頓和重音)

4、釋詞:

肉食者鄙又何間焉犧牲玉帛小大之獄??

5、釋句:

a.判斷句式:有肯定判斷和否定判斷,譯爲“??是什麼”和“??不是什麼”。忠之屬也

b.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語,有的省略賓語,有的省略介詞等等,翻譯時要補出來。可以一戰

c.倒裝句式:按照現代漢語的常式是主-謂-賓順序,但有的文言句有賓語前置、定語後

置等情況,翻譯時要按現代漢語的順序。

“何以戰?”戰於長勺(倒裝)

三、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用簡要的話概括文章內容;

2、理清課文線索。

明確:(人物活動線索:請見—問戰—參戰—分析;事件發展線索:迎戰—備戰—勝戰—釋

戰)

四、課後思考:在這個故事中,曹劌和魯公各充當了怎樣的角色?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句

子。

第一課時板書設計:

曹劌論戰

《左傳》

線索人物活動:請見—問戰—參戰—分析

事件發展:迎戰—備戰—勝戰—釋戰

第二課時

一、複習回顧課文線索

二、深入探究

a、第一段

1、 “齊師伐我”的“伐”是什麼意思?齊國軍隊爲什麼要“伐”魯國呢?

補充介紹歷史背景:齊襄公在國內做了一些壞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恐怕

被連累,離開齊國避禍。公元前685年,齊國發生內亂,國君被殺,住在魯國的公子糾和住

在莒國的公子小白都搶着趕先回國,想做國君。魯莊公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搶先趕回齊國,做了國君,就是齊桓公。齊桓公起兵迎擊。當時齊強魯弱,魯軍大敗,齊桓公脅迫魯莊公殺了公子糾。從此兩國結下深仇大恨。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再次興兵攻魯,戰於長勺。

明確:從歷史背景得知齊師興兵完全屬於侵略行爲,所以“伐”應譯爲“侵犯”。

2、曹劌的身分怎樣?

明確:從“其鄉人曰”句中我們能推知曹劌的身分爲普通老百姓,沒有官位,屬愛國君子吧,“位卑未敢忘憂國”。

3、“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麼?

明確:“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當時與公膳制有關。公膳是對某種品位的官員在辦公時間免費供給的一種膳食。按規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員,一般稱爲“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權位的人。

4、“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中的“遠謀”二字是此文的關鍵,貫穿全文。從曹劌的這句話裏可見他具有什麼樣的品質?

明確:從曹劌的對答中反映曹劌關心國家大事和深謀遠慮的品質。

5、“何以戰”這三個字喚起下文分析戰爭的條件,突出了曹劌重視戰前的政治準備。魯莊公認爲要作哪幾方面的準備呢?

明確: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②“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6、對於這三方面的準備,曹劌是如何回答的?爲什麼第三個準備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戰”的主要條件?

明確:因爲民心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這就突出表現了曹劌重視人民力量的政治遠見。

本段末句“戰則請從”,不僅寫出了曹劌重視戰前的政治準備,而且注意實際作戰中的戰略戰術。文章也以此作爲過渡,轉入下文寫他臨陣參戰指揮。

7、本段小結:這段寫的是曹劌請見,論戰前準備,顯示了曹劌熱愛自己國家、深謀遠慮的品質以及魯莊公“勇於納諫”的胸懷。

b、第2段

1、作戰地點選在哪裏?

明確:長勺(“戰於長勺”是個狀語後置句),在魯國境內,地理條件對魯國有利。

2、曹劌是怎樣幫助莊公選擇時機的呢?

明確:戰鬥剛開始,不待齊軍疲倦,莊公就急於出戰(“公將鼓之”;“鼓”,名詞作動詞,“擊鼓”);當魯軍剛獲勝,莊公又急於去追擊(“公將馳之”),曹劌又阻止了莊公的過急行動。他懂得攻擊和追擊都必須把握有利的時機,要根據雙方的士氣和實力的變化作出正確判斷。曹劌的兩個“可矣”,使得戰爭出現“齊師敗績”和“遂逐齊師”的大好形勢。

3、本段小結:第2段敘述的是曹劌指揮作戰的情況,作戰的過程寫得非常簡略,突出寫了曹劌“謀”的作用,爲下文“論戰”打下伏筆。曹劌臨陣從容,胸有成竹,善於掌握時機,所以才擊敗敵人,獲得戰爭勝利。

c、第3段

1、魯國獲勝後(“既克”),“公問其故”的“故”是什麼意思?

明確:緣故,“攻擊”的緣故和“追擊”的緣故。

2、曹劌是如何回答的?

明確:有兩層意思:

一層說明爲什麼要選擇“齊人三鼓”(“彼竭”)的時機進行攻擊。“夫戰,勇氣也”(這是個判斷句,“也”表示判斷),“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後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敵方的勇氣已經消失而我方的勇氣正盛,所以我們打敗了敵人)。“彼竭我盈”四個字高度概括了進攻時的最佳戰機。

一層解釋他“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看到敵人“轍亂”“旗靡”才追擊的原因是“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夫”,發語詞,議論或說明時,用在句子開頭,沒有實在意義)。可見曹劌考慮問題周到,行動謹慎,觀察仔細,善於抓住時機,故而奪取了戰爭勝利。

3、小結:第3段寫曹劌論述戰勝齊國的原因。

三、歸納總結全文

1.歸納中心思想。學生討論後明確:本文論述了必須取信於民並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掌握戰機才能取得戰爭勝利的道理。

2.題目爲“曹劌論戰”,這是一篇記敘文還是議論文?明確:這是一篇記敘文,但全文以“論”爲中心。第1段記敘論戰前政治準備的內容;第2段記敘戰鬥經過;第3段通過“敘”來“論”戰爭勝利的原因。

四、背誦課文。

第二篇:曹劌論戰3

曹劌論戰

學習目標:

1、鞏固文中字詞,積累常用的實虛詞。

2、瞭解本文 以“論戰”爲中心,裁剪得當的寫作手法

3、分析文中的兩個主要人物的形象,體會作品的藝術魅力。

4、學習曹劌肩挑道義,忠心獻祖國的愛國精神。

學習重點:

1、瞭解本文 以“論戰”爲中心,裁剪得當的寫作手法

2、分析文中的兩個主要人物的形象,體會作品的藝術魅力

過程與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課前檢測:

1、 給加點的字注音

又何間焉弗敢專也小惠未徧玉帛小信未孚

公與之乘轍軾肉食者鄙望其旗靡夫戰,勇氣也

2、解釋下列加點詞

齊師伐我又何間焉肉食者鄙衣食所安小惠未徧犧牲玉帛

神弗福也小大之獄忠之屬也可以一戰公將鼓之公將馳之

彼竭我盈故克之

3、翻譯下列句子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何以戰?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學習過程:

一、整體感知,理清文章脈絡

曹劌和誰論戰? 論的是哪一次戰役? 課文三段話分別照應了戰爭的哪三個階段?

魯莊公,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長勺之戰

第一段:戰前(論戰前的準備)

第二段:戰中(敘戰爭的過程)

第三段:戰後(論戰生的原因)

二、演角色,品人物,釋疑難

1、讓我們走進文本,毛遂自薦,飾演文中一個人物,用現代語言來演繹一下這場著名的戰役----長勺之戰。

同學們評一評幾位同學的表演怎麼樣?是不是很精彩,課下的時候可以選一下喜歡的角色,做一回演員。現在請同學們討論下這1、2、3小題。

同學們在觀看時,思考問題:

1、 弱小的魯國爲什麼呢取得戰鬥的勝利?

(1)戰爭前做好準備

(2)戰爭中捉住時機

2、針對學生的第(1)個答案,師問:魯莊公做了什麼樣的戰前準備?曹劌是如何評價的?魯莊公的準備曹劌的評價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小惠未遍,民弗從也。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曹劌認同哪一個條件?曹劌爲什麼僅憑魯莊公提出的第三個條件,就肯定能與齊軍作戰?

“忠之屬也”指什麼?爲什麼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戰”的主要條件?(同桌討論,指名作答,老師點撥)明確:取信於民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這一點,突出表現了曹劌重視人民力量的政治遠見。

教師小結:在曹劌看不定期,“衣食所----”這些都與老百姓沒有關係到,而第三條“”是魯莊公按照實情斷案,忠於職守,爲民辦實事,能夠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擁護。而春秋時各國遇到大型戰爭時,僅憑常規部隊是不夠的,還必須大量地從老百姓中徵兵,如果老百姓不擁護君主,他們就不會跟隨君主去賣命的,正所謂:“君爲舟也,民爲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曹劌深知這點。由此可見,曹劌在政治上的遠見卓識。

板書:戰前——取信於民

師問:如果你是魯國的子民,你會去打仗嗎?

學生回答:願意

師說:看來,魯莊公的取信於民收到了效果。

3、針對學生的第(2)個答案,師說:那好,現在我們就一起來到戰國戰場,看一看仗是怎麼打的?師問:曹劌爲什麼要等到“齊人三鼓”後才讓魯莊公擊鼓進軍?我們能不能從文中找出解釋的文字?(學生閱讀文章,從第三段中找到了對應的解釋文字,並大聲讀了出來。)

師:這表現了曹劌善於捕捉戰機,他在戰中捕捉到哪兩個戰機?同學們能不能用文中詞語概括出來?學生:曹劌抓住了“彼竭我贏”之時進行進攻,抓住“轍亂旗靡”之時進行追擊,可以看出曹劌謹慎小心,深謀遠慮。

(教師板書:戰中——捕捉戰機,戰後——分析勝因)

5、品析人物------曹劌、魯莊公

(緊承上面分析)師說:很好,說出了曹劌是一個謹慎小心,深謀遠慮的人,除了這些,你認爲曹劌還是一個怎樣的人?

學生回答:愛國,有膽有識,非凡的戰略思想,卓越的軍事才能。等等,學生言之有理即可,但要自圓其說。

教師小結:曹劌是一個在政治上有遠見卓識,在軍事上沉着冷靜,善於發現戰機,具有愛國思想的平民。

魯莊公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學生甲回答:善於用人,善於納諫,是個明君。

學生乙回答:昏君,身爲君王卻不懂得打仗。

學生丙回答:是個明君,雖不懂打仗,但他能爲老百姓辦實事,忠於職守。

教師小結:

魯莊公是個平庸的國君,他把戰爭的勝利時候先寄託在實行“小惠”上和祈求神靈的保佑,說明他在政治上的無知。他急切迎戰,說明他軍事上無知。但曹劌的啓發下有所醒悟,並且他善於用人,善於納諫,說明他與昏君還是有區別。

6、師:我們已經認識了曹劌,魯莊公,現在如果你們是左丘明,也寫一篇關於長勺之戰的文章,你們會怎麼寫?師引導。

生:寫戰爭場面。

師:那本文是怎麼寫的?

生;主要寫論戰。

師:抓住了文題,強調論字。作者爲什麼這麼寫?

生:不語。

師:本文的主角是誰?

生:曹劌。

師:看黑板。曹劌有哪些特點?

生:謹慎小心,深謀遠慮等等。

師:看來這麼寫是有意突出曹劌的嗎?生:是。

教師小結:

課文緊扣曹劌這一人物,詳寫曹劌分析戰前的政治準備、指揮魯軍作戰的經過、以及戰後談論魯國取勝的原因。對雙方軍事部署,戰爭經過等則略寫或不寫。這樣寫中心人物形象鮮明,中心突出,詳略得當。

三、拓展延伸

曹劌論戰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9.《左傳》舊傳爲(朝代)末年魯國史官(人名)所撰(1分)

10.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又何間焉()②小惠未徧()

③小大之獄()④望其旗靡()

11.面對齊軍壓境,莊公欲倉促迎戰,鄉人閒議漠視其戰,曹劌卻以布衣之身“請見”,曹劌入見後與莊公的一番對話,使莊公明確了戰爭勝利的基礎,這個基礎是什麼?(2分)

12.文中第二段,僅用“將鼓”“將馳”寥寥數語,便將莊公的魯莽少謀之“鄙”表現得神情畢現那麼,作者極言其“鄙”有何作用?(2分)

13.長勺之戰,齊敗魯勝,魯國爲軍事史冊再添以弱勝強之經典戰例曹劌功不可沒,且一戰成名;莊公雖鄙,但不乏可取之處莊公身上值得肯定的方面有哪些?(3分)

9.春秋左丘明(共1分,每空0.5分)

10.①參與②同“遍”,遍及、普遍;或“通‘遍’,遍及、普遍”③案件④倒下(共2分,每小題0.5分)

11.圍繞“政治上取信於民”回答(或“民心所向”;或“百姓的支持”;或“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共2分,意思對即可)

12.圍繞“(對比)突出曹劌的從容鎮定;胸有成竹;指揮若定;能詳察敵情;善於把握戰機;謹慎果斷;遠謀(深謀遠慮)”回答(共2分,對比手法不設分,答出人物特點中任意一點,意思對即可)

13.圍繞“善於納諫;知錯就改;能虛心請教;不恥下問;虛懷若谷;用人不疑”回(推薦打開範文網:)答(共3分,答出任意一點,意思對即可

以“論戰”爲中心安排材料,詳略得當。

課文緊扣曹劌這一人物,詳寫曹劌分析戰前的政治準備、指揮魯軍作戰的經過、以及戰後談論魯國取勝的原因。對雙方軍事部署,戰爭經過等則略寫或不寫。這樣寫中心人物形象鮮明,中心突出,詳略得當。

(2).運用對話,文字簡潔。

通篇以對話爲主,展開情節。在對話過程中有表現了曹劌的政治遠見和卓越的軍事才能,刻畫了曹劌和魯莊公的性格。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我們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莊公接見。他的同鄉說:“大官們會謀劃這件事的,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大官們眼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於是進宮廷去見莊公。曹劌問莊公:“您憑什麼跟齊國打仗?”莊公說:“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東西,我不敢獨自佔有,一定拿來分給別人。”曹劌說:“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莊公說:“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類,我從來不敢虛報數目,一定要做到誠實可信。”曹劌說:“這點誠意難以使人信服,神是不會保佑您的。”莊公說:“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不能件件都瞭解得清楚,但一定要處理得合情合理。”曹劌說:“這是(對人民)盡本職的事,可以憑這一點去打仗。作戰時請允許我跟您去。”

魯莊公和曹劌同坐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莊公(一上陣)就要擊鼓進軍,曹劌說:“(現在)不行。”齊軍擂過三通戰鼓後,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啦。”齊軍大敗。莊公正要下令追擊,曹劌說:“還不行。”(說完就)下車去察看齊軍的車印,又登上車前橫木瞭望齊軍(的隊形),(這才)說:“可以追擊了。”於是追擊齊軍。

打了勝仗以後,魯莊公詢問取勝的原因。魯劌答道:“打仗,要靠勇氣。頭通鼓能振作士兵們勇氣,二通鼓時勇氣減弱,到三通鼓時勇氣已經消失了。敵方的勇氣已經消失而我方的勇氣正盛,所以打敗了他們。(齊是)大國,難以摸清(它的情況),怕的是有埋伏,我發現他們的車印混亂,軍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擊他們。”

第三篇:曹劌論戰

《左傳》傳說是春秋末期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但對這書作者,歷來有爭議。一般認爲這部著作是戰國初期的一位歷史學家、散文家的作品。書名原爲《左氏春秋》,後人把它配合《春秋》,作爲解經之作,稱爲《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作者寫這部書的目的,並不全是爲解經而作,而是從歷史家的角度,採取《春秋》的大綱,再參考當時的許多史籍而寫成的。因此,《左傳》大大豐富了《春秋》的內容。有些內容與《春秋》的記載是一致的,有些則與《春秋》不一致,並比《春秋》多寫了十三年。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

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我們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莊公接見。他的同鄉說:“大官們會謀劃這件事的,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大官們眼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於是進宮廷去見莊公。曹劌問莊公:“您憑什麼跟齊國打仗?”莊公說:“衣食這類養生的東西,我不敢獨自佔有,一定拿來分給別人。”曹劌說:“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莊公說:“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類,我從來不敢虛報數目,一定要做到誠實可信。”曹劌說:“這只是小信用,不能讓神靈信服,神是不會保佑您的。”莊公說:“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瞭解得清楚,但一定要處理得合情合理。”曹劌說:“這是(對人民)盡本職的事,可以憑這一點去打仗。作戰時請允許我跟您去。”

(到了那一天)魯莊公和曹劌同坐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莊公(一上陣)就要擊鼓進軍,曹劌說:“(現在)不行。”齊軍擂過三通戰鼓後,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啦。”齊軍被打得大敗。莊公正要下令追擊,曹劌說:“還不行。”(說完就)下車去察看齊軍的車印,又登上車前橫木望了望齊軍(的隊形),(然後)說:“可以追擊了。”於是追擊齊軍。打了勝仗以後,魯莊公詢問取勝的原因。曹劌答道:“作戰,靠的是勇氣。第一次擊鼓能振作士兵們勇氣,第二次擊鼓時勇氣減弱,到第三次的時候,勇氣已經消失了。敵方的勇氣已經消失而我方的勇氣正盛,所以打敗了他們。(齊是)大國,難以摸清(它的情況),怕有埋伏,我發現他們的車印混亂了,軍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擊他們。”

第四篇:說課稿《曹劌論戰》

《曹劌論戰》說課稿

各位領導 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曹劌論戰》,這是國中語文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古詩文單元的第一課,是本單元的重點篇目,下面我就教材,學情,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及板書六個方面對《曹劌論戰》第二課時的設計進行說明。

一 教材分析:

《曹劌論戰》是《左傳》中的精彩段落,《左傳》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況的一部編年體史書,文字簡練生動,尤其善於描寫戰爭及複雜事件,又善於通過對話和行動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對後代散文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曹劌論戰》這篇古文簡明完整地記錄了中國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一個著名戰例----齊魯長勺之戰,讚揚了曹劌熱愛祖國,關心國事的精神及其政治遠見和軍事才能,可以讓學生通過此文的學習繼承我國的優秀文化傳統和民族精神,積澱歷史的智慧,培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感,另外從文學的角度來看,本文圍繞中心剪裁內容的取捨藝術、對比襯托的寫作手法、簡潔精練的春秋筆法以及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都稱得上是一篇語文學習的典範之作。所以說本文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識性與思想性於一體的課文,在教材中有不可忽視的地位。對後面幾課的學習乃至更長遠的文言文學習都有着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 學情分析:

九年級的學生,經過了兩年的學習,已經掌握了三十幾篇的文言文,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儲備,但是我校學生語文基礎薄弱,特別體現在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與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一部分學生往往只將文言文學習的興趣停留在故事的表面,要求他們像閱讀現代文那樣理解文章的內容和寫法,有些困難。因此首先應該激發其學習興趣,循序漸進引導他們掌握正確的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三 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以上對教材 學情的分析,依據新課標的對國中文言文閱讀的要求,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a把握曹劌的戰略戰術思想,理解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

b領會文章剪裁精當的寫法。

2過程和方法:a分析曹劌和魯莊公形象,理解課文的主旨。

b組織學生合作、交流、討論、展示,增強其獨立思考,合作

學習及口頭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 “天下興亡,匹夫有

責”的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結合相關句子,分析曹劌形象

教學難點:體會文章在材料的安排上詳略得當的特點。

四 教法與學法的選擇:

綜合以上分析,這節課我主要採用溫故知新、問題導引、點撥評價法(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把課堂變成學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還要建立有效的激勵和評價機制,諸如小組競賽,教師點評,學生互評等方式,以此讓學生來感受自我實現的快樂,提高學習的效率),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完成學習任務。

五 教學過程的安排:

爲了更好的落實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結合我校學生學情,我的教學過程設計瞭如下教學步驟:

第一步:課前準備

1、課前分好小組,在學生自願結組的基礎上教師適當調整,注意男女生及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的搭配,

2、明確小組任務,及課堂上的評價激勵制度

3、課前準備本節課的導學案(內容主要包括複習舊知識,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分析,總結學習收穫)

第二步:溫故知新

複習以下內容(我來讀課文,文學常識我知道,我的翻譯最精彩) (此環節主要爲下面的分析做準備)

第三步:內容分析

教師導入(經驗豐富的人讀書用兩隻眼睛,一隻眼睛看到紙面上的話,另一眼睛看到紙的背面。——歌德)

1、曹劌求見魯莊公的原因是什麼?魯莊公認爲要作哪幾方面的準備呢?對於這三方面的準備,曹劌又是如何評價的?

2、爲什麼說“小大之獄,雖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戰”的主要條件?由此可見曹劌認爲作戰的先決條件是什麼呢?這讓你想到了《孟子》中的哪些話?

3、第二段中曹劌是怎樣幫助莊公選擇時機的呢?爲什麼要這麼做,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嗎?

4、綜上所述你認爲魯國以弱勝強的原因有哪些?

教師提示政治上_____________

軍事上______________

(此環節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掌握曹劌的戰略戰術思想)

第四步:人物分析

人物形象的分析是本節課的學習重點,爲了完成這一重點目標,我主要設計了兩個問 題:

(1)你認爲曹劌是一個怎樣的人?文章是如何表現這個人物的?

(2)有人認爲魯莊公是一個急躁 冒進,愚昧無知的昏君,你同意這個看法嗎?說出自己的理由

(此環節的設計依據是:人物是文學作品的重要元素,我們既要交給學生結合作者的描寫分析人物的方法,全面的認識人物,又要讓課本成爲學生寫作的示範)

第五步:寫法探究

課文對戰前和戰後的描寫詳細,而對戰爭的過程則一筆代過,剪裁精當,這是本節課學習的難點,爲了突破這一難點,我設置了3個坡度題讓學生思考:

(1)文章主要寫了幾件事?

(2)哪件詳寫?哪件略寫?作者爲什麼這樣安排?

(3)我們在寫作時,在材料的安排上要留意什麼?

{此環節的設計依據是:閱讀要爲寫作服務,要以課本爲例,同時也以課文爲例,指導學生寫作。}

第六步: 學習收穫

(1) 學了本文你有什麼收穫?

(2) 你覺得本節課哪位同學表現得很好,說來聽聽?

(這一環節主要是引導學生通過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從而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並通過學生互評,感受在學習中自我實現的快樂,落實情感目標。)

以上幾步都要以學生爲主,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教師只起點撥引導及控制課堂節奏的作用

六 板書設計:

戰前請見-----詳-----取信於民

戰中指揮-----略-----沉着鎮定

戰戰後分析-----詳-----把握戰機

我的板書設計體現的是我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文章結構和主旨的簡縮,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板書對本節課的重點一目瞭然。

總之,我在設計本課時的總體想法是:結合學生學情,遵循實用性原則,從分析人物形象到文章寫法的探究,都注重學生的參與,儘量把課堂交給學生,教師做好及時地點撥和梳理,力求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課堂氣氛中完成學習任務,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如有不合理的地方,請各位領導及老師指正,謝謝大家!

第五篇:《曹劌論戰》對比閱讀

柴溝堡二中九年級語文第九週週練卷

出題人:李向羣審題人:姓名分數

1..默寫(毎空3分共60分)

(1)蒹葭蒼蒼,。(《蒹葭》)

(2),零丁洋裏嘆零丁。(文天祥《過零丁洋》)

(3)但願人長久,。(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4)李白在《行路難》“,”這句詩中寫出了四個連續的動作,形象地現示了自己內心的苦悶,感情的激盪。

(5)《岳陽樓記》中,“,”運用擬人手法,從空間上極寫洞庭湖廣闊浩淼的氣勢。

(6)《望嶽》中點明全詩主旨並表達作者遠大理想和抱負的詩句是:,。

(7)蘇軾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詞中把酒問月,感月之陰晴圓缺,悟人之悲歡離合,從而發出對天下人美好祝願的句子

是:,。

(8)《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指出人才經過艱苦磨鍊的益處

是:,。

(9),可以爲師矣。(《論語?爲政》)

(10)《桃花源記》中,寫桃花源入口處特點的句子

是:,。

(11)《小石潭記》中描寫游魚動作迅疾的語句

是:,。

(12)《飲酒》反映了詩人陶淵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現他悠然自在的隱居生活的名句是:,。

2.閱讀甲、乙兩則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後問題。

【甲】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日:“未可。”齊人三鼓。劌日:“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日:“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日:“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譁,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陣,此治變者也。

(節選自《孫子·軍爭篇》)

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共8分

(1)公將馳之(2) 望其旗靡 ..

(3)三軍可奪氣(4)朝氣銳..

2.用現代漢語翻澤下列句子。共10分

(1)彼竭我盈,故克之。

(2)勿擊堂堂之陣,此治變者也。

3.甲文中曹劌“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的原因

是,,;乙文中的中心句

是。(均用句中原文回答)10分

4.節選的甲、乙兩文在闡述用兵方面相同的觀點是什麼?這些觀點對我們今天

的學習和生活有怎樣的借鑑作用?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