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文獻研究法的概念(新版多篇)

文獻研究法的概念(新版多篇)

2研究概念與文獻綜述 篇一

2研究概念與文獻綜述

2.1相關研究概念

2.1.1 生態設計

2.1.2 濱水景觀

2.1.3 河涌整治

2.1.4 東濠涌

2.2文獻研究綜述

2.2.1 國內相關研究

2.2.2 國外相關研究

3相關案例研究

2.3.1 廣州荔枝灣涌

2.3.2 廣州獵德涌

2.3.3 廣州花地河

2.3.4 廣州大沙河

2.3.5 廣州亞運城水系

4東濠涌景觀整治工程

4.1 資源調查及場地分析

4.2 項目建設主要影響因素

1) 社會需求

2) 環境條件

3) 文化背景

4) 經濟利益

5) 用地資源

4.3 項目建設的基本原則

4.4場地規劃與景觀設計

總體規劃

景觀設計

設施佈局

4.5生態設計與工程措施

植物

水景

小品

4.5新技術與新材料運用

5、結論與討論

5.1 研究結論

5.2 問題討論

致謝

參考文獻

學位論文原創性聲明 學位論文版權使用授權書

文獻研究法的概念 篇二

文獻研究法的概念

基本概念

文獻研究法主要指蒐集、鑑別、整理文獻,並通過對文獻的研究形成對事實的科學認識的方法。文獻研究法是一種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科學研究方法。對現狀的研究,不可能全部通過觀察與調查,它還需要對與現狀有關的種種文獻做出分析。

文獻研究法屬於非接觸性的研究方法

沒有繼承和借鑑,科學不能得到迅速的發展,決定了人們在研究先前的歷史事實時需要藉助於文獻的記載,在發展科學領域時需要繼承文獻中的優秀成果。現代科學研究不僅需要以人之間協作爲條件,同樣需要以利用前人的研究勞動成果爲條件。利用科學文獻是實現利用“前人勞動成果”的重要措施和方法,也是促進和實現“今人的協作”的條件和基礎。一般來說,科學研究需要充分地佔有資料,進行文獻調研,以便掌握有關的科研動態、前沿進展,瞭解前人已取得的成果、研究的現狀等。這是科學、有效、少走彎路地進行任何科學工作的必經階段。從科學研究的全過程來看,文獻研究法在科學研究的準備階段和進行過程中,經常要被使用。沒有一項科學研究是不需要查閱文獻的。

文獻研究法的特點 篇三

文獻研究法同其他研究方法相比,具有自己獨特的特點。同抽樣調查、觀察法、訪談法以及實驗法的直接面對研究對象相比,文獻研究不’j研究對 象直接接觸,它通過非直接的途徑對研究對象進行研究,研究具有間接性特 徵。這是文獻研究同其他研究方法最大的區別。

文獻研究法的優點和缺點都源於文獻自身的特點。其優點主要有:

i.可研究無法接觸的對象。文獻研究法的基本優點是,可以超越時空 的限制,使研究者對不能親自接近、從而不能以其他方法進行研究的對象做 研究。比如。要了解早就不在人世的人羣的一些悄況。通過除文獻研究法之 外的任何其他一種研究方法都是無法實現的。例如,在。%g年,關國社會 學家蘭茲等人打算研究工業革命前美國的嬌姻和家庭。可是,生活在那個時 期(1700年前後)的人們沒有一個是活着的,他們無法採用調在或訪問的 方法去收集資料。於是他們採用了文獻研究的方法。對美國獨立前的[K.州

當時的雜誌進行了分析。儘管他們所用的資料存在某些問題,但這卻是要達 到其研究日的的惟一可行的途徑。

2、無反應性。在直接接觸性的研究方法中,因爲研究者和研究對象的接觸以及調查情境的不同,研究對象的反應常常是這些因隸交互作用的結果。從而使收集到的資料不夠客觀。文獻研究法由於不直接接觸研究對象。

它接觸的僅僅是有關研究對象的文獻,因此不會產生研究的這種。於擾效 應”。即在研究過程中不會使研究對象有意識或無愈識地改變原有的狀態、導致收集到的資料失真的悄況的出現。當然,這種方法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 有可能受到研究者主觀偏見的彭響,但收集資料的方法本身卻不會使正在收 T的資料性質發生變化。

3、研究費用低。文獻研究所需要的費用因研究文獻的類熨、文獻分散 的程度以及獲得文獻距離的遠近而有很大不同。但是與其他研究方法相比。 如進行一項大規模調六、一項嚴格的實臉或一項深人的實地研究。所需要的 費用要少得多。文獻往往集中在圖書館或報社資料室等中心地點。而且資料 檔案館也越來越多,其中不少是可以極易獲得的計算機化的信息,只要得到 相關負責人的允許,一般只要支付車費和資料使用費就可以了。因此這種方 法可能是最經濟的研究方法。

4、保險係數相對較大。假如研究者進行一項調查。或進行一項實驗時。 由於設計不周密或準備不充分。導致結果不理想。那麼。如果他重做一遏。 則要花雙倍的時間和經費。而如果一項實地研究沒成功。要重做一泊也許根 本就不可能,因爲你所研究的事件和環境己經改變或不存在了。但在文獻研 究中,彌補過失就相對容易一些。你只需要對你所用的資料電新進行編碼或 統汁處理,而不用一切從頭開始。

文獻研究法不可避免地也具有一些缺點,主要表現爲:

I.傾向性。許多文獻。其撰寫的目的同研究人員的目的是不一樣的。

因此從某種怠義上講,研究人員利用文獻對研究對象進行研究是一種二次研 究活動,他們是報據自己的研究目的對收集到的文獻進行再次分析,得出自

己的結論。但是最初撰寫文獻者的興趣、立場、目的和意圖會使文獻帶有各 種各樣的傾向性,這種傾向性常常會使文獻部分偏離其描述和反映的事實, 從而嚴重形響研究者對研究對象的考察。

選擇性。從前面所講的文獻的分類中,可以知道文獻的保存需要一 定的條件、方法和技術。因此井不是所有的文獻都能保存下來。通常來講, 只有那些有關爪要人物和事件的文獻能夠得以很好地保存。而普通人所寫的 文獻通常不是隨着時間的流逝被祝壞。就是已經不知放在何處。難以找到。 這種文獻保存的有選擇性常常使得研究對象的範圍具有很大的侷限性。

3、信息的有限性。這是指由於研究者缺乏相關體驗、知識。使得許多 文獻反映出來的信息對研究者來講是有限的和不充分的。比如私人文獻—

日記和信件就是如此。日記常常是個人心靈和生活歷程的自我擔露。其讀者就是寫日記的人白己,其中所包含的信息對他是充分的,但對研究者而言, 如果對寫日記的人的情況不能瞭如指掌(在通常情況下是不可能的),那麼 日記所包含的信息就很有限了。信件相對來說反映的信息要多一些,但由於 通信雙方的信件內容通常以大量的共識爲革礎,因此其反映的信息也是不完 整的。如:

你還記得我們。上次去遊玩的那個地方麼?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對於這樣的一句話,通信雙方都知道其要表達的意思,但對於研究者來 講,其傳達的信息卻是非常有限的。對於現在廣泛使用的溝通媒介—網絡 來說也是如此。隨着網絡的快速發展,逐漸形成了一些網絡溝通特有的語 言,比如86或者88代表再見,如果對這些語言的含義不T解。那麼就根 本無法利用這些網絡信息進行研究。

4、有些資料難以獲得。由於許多文獻不是公開的或不可以隨意取得, 因此對於某些特定的社會研究來說。往往很難得到足夠的文獻資料。比如 說,個人的日記、私人的信件往往屬於個人的隱祕。一般不會公佈於衆。此 外,某些政府機構、社會組織內部的保密性文件、決議、記錄、統計數字等 文獻資料,研究人員通常也很難得到。在中國目前的現實生活中,許多社會 科學研究者和社會調查機構產生的大量原始調查數據被長期閒置,不僅其他 研究者得不到。就連初始研究者自己也很少再去理會它們,造成極大的資源 浪費。

研究方式是與一定的資料蒐集方法和分析方法相聯繫的,但由於不同的 資料蒐集方法和分析方法互有利弊,因此一項研究中常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 式和方法。同樣,文獻研究法同其他研究方法的區別也並不意味着它們之間 是相互割裂、互相排斥的。社會現象非常複雜,而且處於不斷的變遷之中, 單一的一種研究方法是無法對其做出準確的描述、解釋和預側的。雖然文獻 研究法可以單獨使用,但是在一項研究中,文獻研究法常常和其他方法結合 在一起使用。通過研究方式的整合達到更好地進行研究的目的。

四、文獻研究的適用範圍

文獻研究法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它既可以作爲一種獨立的研究 方法來使用,同時也是任何社會科學研究不可或缺的研究方法或必要階段, 儘管它這時可能只是作爲一種輔助的研究方法來使用。它主要適用於以下幾 個方面的研究:

I.縱貫分析。這是指作爲一種完全獨立的、完整的、非輔助性的研究

方法。文獻研究可以應用在認識社會歷史發展趨勢的研究中。其他調查方法。如調查、實驗、觀察等方法所研究的都是現時的悄況,因而往往難於用

來進行縱貫分析或趨勢研究。文獻研究法尤其適於做長時段的研究,研究的 對象往往是一種趨勢。隨着時間的流逝,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現象和社 會生活。或多或少總會以各種不同的文獻形式記錄和描述下來。因此,如果 我們要研究不同歷史時期(比如20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中國人婚姻觀 唸的特點和發展趨勢,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這50年來的各種有關婚姻觀念 的文獻資料進行分析和研究。這種研究方法常用於理論研究和社會變遷研 究。

2、探索性研究。我們知道,在正式對調查對象進行研究之前,一般都 要進行探索性調查研究。在進行這種研究的過程中,除了到現場去觀察、訪 問,走訪專家之外,還有一種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文獻研究法。文獻研究可以 有效地幫助瞭解有關問題和研究對象的歷史和現狀。形成有關問題和研究對 象的某種一般的整體印象;幫助確定研究課題,提出研究假設,避免重複性 的無效勞動;幫助瞭解研究對象的來龍去脈,獲得現實研究的比較資料。在 這種研究中。文獻研究是保證研究具有創新性的有效方法。

出自 禁止轉載

歷史概念教學文獻綜述 篇四

1、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有關概念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早己有之。心理學和教育學領域許多學者結合自身的實踐研究對概念教學的定義、概念形成過程和概念獲得方法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進而提出了一些與之相關的教學理論和方法,這對於概念教學有着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和實踐借鑑意義。

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早期,概念形成模式即被塔巴作爲歸納思維教學模式三大教學策略之一,她認爲這一模式通過讓學生參與或觀看一些實驗、現象來獲得信息從而能夠提高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進而形成概念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並不是教師將理論和概念悉數傳授給學生。這就啓示我們,對於思維積極、活躍的高中學生而言,歷史老師要注重學生思維和智能的全面培養並不是給他們“傾倒”概念和理論。

進入20世紀,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布魯納(Bruner)提出概念學習理論,他認爲概念學習是思維的核心,並把概念學習分爲概念形成和概念獲得兩部分,特別強調了概念獲得的重要意義。這就要求歷史教師在進行概念教學時,既要注重學生對歷史概念的“體驗”,又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歷史概念進行高水平的思維,這樣在學生的大腦裏形成的歷史概念纔會更牢固、更深刻,才能真正意義上提高他們的史思維能力。

20世紀90年代,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奧蘇貝爾(bel)提出的有意義學習理論是其學習認知理論的重要概念。他提出的有意義學習類型有三種:表徵學習、概念學習、命題學習。他將概念學習分爲兩個階段:形成概念和同化概念。這兩個階段也是學生對概念的理解階段。同時,他將概念學習之間的屬性關係分爲上位關係、下位關係和組合關係,他提出的概念學習的目標和過程比布魯納的概念學習更加明確和具有操作性。這對我們高中歷史概念教學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和依據,對學生進行歷史概念的學習提供了更加明確的思路和依據。

美國心理學家加涅(Gagne)在布魯納和奧蘇貝爾提出的概念學習理論基礎上,將概念分爲具體概念和定義概念,加涅在其名著《學習的條件和教學論》中認爲:具體概念是通過直接感覺而獲得的,例如對某個人物的認識;定義概念是通過下定義的方式而獲得的。概念形成和概念強化這兩種學習方法和策略就是他在闡明這兩種概念的內涵後他提出的。這一分類在某種程度上揭示了概念的內涵。 20世紀60年代,約瑟夫·D·諾瓦克( Joseph k在前人概念教學研究基礎上提出“概念圖”模式。“概念圖”模式是促進對歷史概念的同化的形式之一。它是一種形象生動的圖示化概念教學,通過對概念的表徵學習來達到理解概念的目的,目前在中學各科教學中都得到極爲廣泛的運用。對“概念圖”的研究在國內並不多見,從相關的研究資料來看,港澳臺地區的發展較快。在大陸,對“概念圖”的研究深度和廣度還不夠,依然處於介紹和引進階段。歷史概念教學中,圖示教學法的運用是非常廣泛的,是一種直觀有效的歷史概念教學方法。而概念圖又是圖示教學法的主要理論來源,因此,對概念圖的研究就顯得尤爲重要了。

在約瑟夫·D·諾瓦克(Joseph k)提出的“概念圖”之後,20世紀80年代,蘇聯教育家沙塔洛夫創立了以“綱要信號圖”爲核心的一套新的教學法。“‘綱要信號’圖表就是用文字和各種符號將所要掌握的知識簡明扼要地、比較直觀地用圖示表達出來,以便學生快速、準確地掌握重點知識並得以運用。”這對於文字繁多、知識點零碎的歷史教材而言,有利於教師提綱摯領地教學和學生輕鬆掌握重要的知識點。

進入21世紀後,美國著名教育家埃裏克森(H.娜nnErickson)《概念爲本的課程與教學》,這將概念教學的研究推進了一個新臺階。在本書中,埃裏克森從她豐富的教學實踐出發提出概念教學的重要性,即老師要根據具體的課程內容對其進行整合以滿足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和教育改革的要求。她認爲歷史教學如果只是簡單地進行歷史基礎知識的堆積進而使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被一些細枝末節所纏繞,那無異於抹殺了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要想使學生在這個瞬息萬變和飛速發展的世界中生存及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就要“進行超越事實的教學”,用“概念聚合器”(核心概念),培養學生運用高水平綜合的抽象思維對概念進行準確理解,進而提高學生史思維水平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高中歷史概念教學是培養和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載體。

綜上所述,國外有關歷史概念教學和概念教學的研究多是從廣泛的理論角度進行分析,並且是適用於各科的概念教學的廣泛研究,對於歷史概念教學的理論研究則極爲少見;同時,從歷史課堂教學實踐的角度和相應地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角度而言,對其進行研究的文獻相對較少。所以,爲了學生全面發展和切實實現高中歷史課程作爲基礎教育課程的育人功能,大量深入研究高中歷史概念教學的理論與課堂實踐進而實現高中歷史教學的終極目標是極有必要的。

2、國內研究現狀

迄今爲止,國內課程教學理論研究中還沒有專門探討概念教學理論與實例分析的成果,在歷史教學論或歷史教學法的一些著作中零星地提到歷史概念這一知識點,但對其代表的真實意義和現實意義則沒有做深入的研究和教學實踐。因此,研究規模和影響都還十分有限。於友西在其主編的《中學歷史教學法(1988年版)》第四章“中學歷史教學的過程及其本質”一節中,闡述了歷史概念的形成過程以及其在高中歷史概念教學中的重要意義,但僅對歷史概念做了理論方面的簡明扼要的闡述,並沒有給出一節完整的概念教學的實例。高中歷史概念教學的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結合仍值得重視。與此同時,我國教育學者和一線老師通過對國外有關概念教學的相關研究成果的引進和借鑑,歷史以外的學科領域中關於概念教學的學術論文還是比較多的。相對於數學、物理以及其他理科科目而言,探究符合高中歷史學科概念教學的研究相對較少,多是一些一線教師的教學實踐總結或是心得體會

韓國珍在《淺析歷史概念教學》中指出“歷史概念教學,在某種意義上說,它是完成歷史教學的重要基礎”;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要運用分析綜合法、比較對比法、談話法等有目的有步驟地進行歷史概念教學。

遼寧師範大學黃海英在其碩士論文《中學歷史課堂運用概念教學法的全新探究》中運用概念轉變的教學原理,重點分析歷史概念教學過程中如何通過迷思概念向科學概念的轉變進行全面分析。歷史概念教學從瞭解概念到形成認知概念衝突最終在科學的概念教學引導下形成科學歷史概念,這三個階段在歷史教師教學的過程中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分析引導,才能促成學生科學歷史概念體系的形成和建構。但是,依舊是從教師教學角度出發,沒有在理解和分析學生的前提下進行教學設計,對於歷史教師在“學生主體性”教學中的借鑑性不夠。

朱煌在《歷史概念教學中的有意義學習》一文中,通過對趙恆烈先生指出的學生在概念學習中的誤區,提出在歷史概念教學過程中要進行有意義學習。加強歷史概念之間的聯繫;運用變式組織感性材料;重視歷史概念之間的比較;建構系統化的歷史概念體系這些具體的措施爲歷史概念教學提供了系統的教學策略和方法,爲歷史教師的教學創新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在新課標和素質教育理念的推動下,很多中學歷史教師己經深刻意識到歷史概念教學的重要性,學生歷史概念的學習是他們歷史課程學習的重要內容,這就要求高中歷史老師適當運用教學方法和策略引導學生進行歷史概念的學習,同時自身也要不斷鑽研,爲更好地教學做準備。近幾年來,一部分歷史學科教學和歷史課程與教學論的碩士對歷史概念教學策略和方法進行的研究,這些研究大都扎堆進行研究,沒有完整的研究體系,同時對課本里所涉及的重要歷史概念也沒有梳理,沒有使它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形成重要的歷史概念體系,只是將個別歷史核心概念零星地在舉例時拿來使用,這類成果主要有馬寧的《歷史概念教學的策略研究》02008年)、朱麗雲的《歷史概念教學初探》02014年)、李鴿的《論高中歷史概念教學及其策略》02013年)等。高中歷史概念教學作爲一種新事物和一項新的研究課題,總是要經過反覆研究和實踐,由淺入深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纔會真正對高中歷史教學產生積極作用。

一些身在一線的歷史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並結合相關的理論進行的研究。歷史概念教學涉及的內容大多是與新課程的教學理念相吻合而進行研究的,這方面的文章有馬寧的《新課程背景下加強歷史概念教學的策略分析》02008年6月第116期),作者對概念教學的策略進行了研究和探討,爲歷史概念教學提供了參考;陳龍的《新課改理念下高中歷史概念的有效教學》02010年4月),高曉霞的《談高中歷史概念教學的重要性》02015年),主要分析了歷史概念教學的有效性及注意事項;在老師瞭解學情,掌握學生歷史概念學習的實際情況方面,有姜常虹的《從學生實際出發進行歷史概念教學》02012年25期),分析了學生歷史概念學習中存在的困難以及應對對策;在概念教學中開放性問題的設置是歷史概念教學的主要環節,有楊舒媛的《概念教學要注重開放性問題的設置以“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一課爲例》02016年),作者通過教學實例,探討了“對外開放”這一歷史核心概念在本課所起的統攝知識和遷移的作用。近年來,大學聯考改革在考察學生對歷史概念的理解和運用能力上有了新的要求,考試的難度也很大地提高了,有譚攀的《大學聯考歷史概念類試題探究》02015年36期),主要探討了高中歷史概念試題的試題類型和應對策略,杜蘭平的《高三歷史複習中開展概念教學的幾點思考》02015年8月第238期),作者主要從史觀、感知抽象概念、史料和精編試題四個方面闡述了歷史概念學習的有效方法等文章探究和分析了在大學聯考歷史試題中對歷史概念考察的深度和廣度都在逐漸增強,同時針對此問題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學意見和建議,這對我們開展歷史教學活動有重要的借鑑意義和現實意義。

朱煌的《歷史概念教學中的有意義學習》中對影響歷史概念學習的因素進行了研究,認爲制約學生全面準確理解概念的因素,譬如有學生的年齡、教科書的結構、概念的繁簡、教師講述特點,但是最根本的還是學生的認知結構。

彭吉芳的《高中歷史概念教學之漫談》中認爲在高中歷史學科的教學中,要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題能力,除了一般的教學方法和思維訓練之外,增強學生的歷史感,以及對歷史概念的認識和掌握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通過這種方法,不僅可以讓學生高效率地掌握教材知識,建構歷史框架,也有助於學生增加對歷史學科的興趣,在大學聯考中可以脫穎而出,並能幫助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

馬寧的《新課程背景下加強歷史概念教學的策略分析》,從歷史概念的重要性和歷史概念的分類策略和歷史概念教學過程策略三個方面對歷史概念教學的方法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意見和和體會。在《“登山型”課程理念下的歷史概念教學反思》中,由於歷史概念的特徵,所以十分注重歷史概念教學的過程中要體現學生自主探究,自己知識與經驗的一個積累,並促進學生學會自我反思,促進自己的成長。這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

陳連蜀的《大學聯考歷史選擇題對歷史概念結構關係考查的規律》、鄒黎明的《歷史概念在大學聯考歷史複習中的作用淺探》、陳維強的《談歷史概念在提高高三歷史複習有效性中的作用》王劍的《新課程大學聯考對歷史概念的考查及其對策》凌徵偉的《運用歷史概念巧解歷史大學聯考題》等文章從大學聯考題對歷史概念的考查這一角度對歷史概念的重要性和歷史概念教學的方法提出了自己的教學實踐的經驗之談。

總體看來,國內在歷史概念教學方面的研究仍存在着很多可以改善的地方。 首先,就有關歷史概念教學的文獻比較少,主要是歷史學科教學碩士畢業論文,這對我們的研究和實踐教學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其次,就是一些歷史學科教學碩士畢業論文的研究,但這些研究大部分都是內容和觀點比較相似,沒有新穎的觀點和獨到的創新;第三就是一線教師在平時的課堂中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得到的心得體會,用教學實踐豐富了歷史概念教學的理論知識,但是也有其不足的方面,他們提出的可操作性的方法重複、單一而不成系統,沒有充分結合教育心理學方面的規律,進而從理論層面研究高中學生的基本認知特徵,將理論與實踐有效融合;此外,檢驗、評價歷史概念教學的成果或效果缺乏一種可以供學習這進行操作性的範式。

鑑於這些不足之處,有必要在教學實踐中將高中學生的心理特徵、智力發展和年齡特徵與概念教學的理論結合起來探索一條具有普遍操作性而又持之以恆的高中歷史概念教學的基本方法和策略,使高中歷史教師在具體歷史教學中有操作的依據,使高中歷史概念教學真正幫助學生掌握和內化關鍵的歷史知識和比較難懂的歷史概念,尋找歷史發展的規律,進而提高他們的歷史思維能力,產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使高中歷史學科真正成爲一門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學科。因此,在高中歷史概念教學的研究上還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才能夠真正實現高中歷史課程作爲基礎教育課程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功能。

參考文獻

[1] 江鳴。高中歷史有效教學的幾點嘗試與探索[J]。學週刊。2018(03) [2] 孫奉毅。高中歷史互動教學探究與實踐[J]。旅遊縱覽(下半月)。2016(12) [3] 宮少華。培育學科素養,提升教師質量——評《高中歷史必修課程專題解析》[J]。中國教育學刊。2017(01)

[4] 苗碧,高志超。高中歷史課堂教師有效提問研究綜述[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7(02)

[5] 李少玉。高中歷史思想史教學中的史料運用[J]。教學與管理。2017(13) [6] 王建新。高中歷史學習方法淺析[J]。學週刊。2017(25)

[7] 於洋。高中歷史有效思維課堂的構建——以《現代中國教育的發展》一課爲例[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7(02)

[8] 李衛靜。高中歷史史料教學的應用[J]。科技創新導報。2017(08) [9] 張智。關於高中歷史新課程的幾點思考[J]。西部素質教育。2017(11) [10] 孫詩涵,劉芳。高中歷史教師教學設計能力研究綜述[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7(03)

[11] 黃凱洲。中學歷史概念教學的困境與對策——以“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爲例[J]。學園。2015(18) [12] 周燁峯。例說強化歷史概念教學的策略[J]。文理導航(上旬)。2014(11) [13] 徐賜成。論歷史學科的概念教學[J]。歷史教學問題。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