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歷史故事大全(共35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35篇《歷史故事大全》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歷史故事大全》相關的範文。

歷史故事大全(共35篇)

篇1:歷史故事

山東臨清(一說臨西縣,在河北邢臺倉上村南)有一條河,有個可以撐船運輸旅客渡河的渡口。

民間相傳,古時候有個嫉妒心強的女子在這裏投河自盡,故稱“妒婦津”。

《酉陽雜俎》記載:“晉大始中,劉伯玉妻段氏,字光明,性妒忌……”

晉朝大始年間(疑爲泰始,公元266年—274年),有個叫劉伯玉(傳說中稱是臨西縣令)的人,他的妻子段光明生性好妒。

劉伯玉喜歡看書,有一天閱讀三國大才子曹植的名篇《洛神賦》,書中描寫一個美麗的女子——洛神宓妃:“肩若削成,腰如約素……雲髻峨峨,修眉連娟。丹脣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

劉伯玉讀到此處,讚不絕口,忍不住對妻子說:“娶婦得如此,吾無憾焉!”

劉伯玉的老婆段光明回答說:“君何以水神善而欲輕我?吾死,何愁不爲水神。”

——夫君爲何讚美水神宓妃,而輕視我?我這就去死,何愁做不成水神!

當天夜間,段光明就投水自盡了。

七天之後,劉伯玉夢到妻子給他託夢說:“君本願神,吾今得爲神也。”

劉伯玉醒來之後,依然心有餘悸,驚魂不定,此後一直到死,不敢渡河。

自從段光明投河之後,有女子渡河,如果長得美麗,就會激怒水神段光明,河水驟然“**暴發”,弄得女子衣褲破損,化的妝也花了。

若女子長得醜陋不堪,河水就會風平浪靜,女子渡河若沒有風浪,就會被人嘲笑長得磕磣。

因此,一些不自信的女子很忌諱過這條河,渡河的時候,先自毀容顏,以避免被人嘲笑。

當地人傳出一首歌謠:“欲求好婦,立在津口。婦立水傍,好醜自彰。”

意思是,想要說個漂亮的媳婦,就讓她去水旁站立,是美是醜,立馬就會顯現出來

篇2:歷史故事

因爲武則天容貌嬌美,閉月羞花,而且舉止投足嫺靜溫雅,又聰慧敏捷,所以剛進宮不久就得到了太宗的垂憐,賜號“武媚”。不過,好景不長,當時的太宗身邊美女如雲,而且個個都是琴棋書畫俱佳的才女,武則天僅是一個才人,而且年紀尚小,並不懂得如何籠絡君心,所以她在太宗當政期間始終都是一個默默無聞的下等妃嬪。

而且,據史籍記載,李世民晚年,不知從哪裏傳來一個“帝傳三世,武代李興”的說法。李世民自然是英主了,可正所謂三人成虎,謠言流傳得久了,也就不得不讓人生疑了。而且,這種惑亂民心的謠言一日不禁,就會讓一些別有用心的人蠢蠢欲動,於是,李世民便下了狠招。當時有個武將叫李君羨,是河北武安的玄武門守將、左武衛將軍、武連郡公,而且,小名叫五娘子,身上揹負六個“武”,就被倒黴地處死了,以警戒世人,千萬不要亂想。

李君羨一死,可謂殺雞儆猴,謠言也該止息了。可是,李世民還是不放心,他很快想起了那個一度讓他欣賞的武則天,此女頗有見識,而且博通經史,難道李家王朝會亡在這個女人手中?於是,他又起了殺心,不過,武則天也不是吃素的,她不但識破了李世民的詭計,而且上演了一幕苦肉計,以自殺來表明決心。

這樣一來,李世民反倒不忍心了,自己堂堂皇帝,竟然因謠言設計迫害一個女子,實在有辱威名。於是,武則天安然逃過一劫,不過,自此之後,她總算明白了什麼叫伴君如伴虎,少不更事的武則天從此成熟了,懂得了如何去適應宮廷鬥爭的叢林法則。

此後漫長的歲月裏,武則天一直沒有得寵,也許是因爲那件事,李世民不知道如何面對這個女子,她便在寂寞的深宮中慢慢地沉潛着,直到另一個男人的出現。

篇3:歷史故事

大非川之戰是發生在唐總章三年,也就是670年的四月到八月,在唐和吐蕃的戰爭中,唐與吐蕃爲了爭奪龜茲、疏勒、于闐、焉耆四個鎮,而在大非川中的重要作戰。這場戰爭,吐蕃避實就虛,從不與唐軍精銳直接交鋒,而是斷了唐軍的糧草後,集中優勢兵力奪取了戰爭。而唐軍遠道出徵,供給不足,特別是軍中的將領不和,終陷敗局。大非川之戰的的地理位置是在今天的青海共和縣西南切吉平原,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大非川之戰的地點是在今天的青海湖以西的布哈河。海拔在4000米左右.。位於青海湖南,東至磧石軍,西至伏羅川,由此往西可至於闐,東北至赤嶺,西北至伏俟城,南至烏海、河口,確實是青海的要津。唐朝的薛仁貴等人就是在這爲吐蕃所敗。

這場戰役雖然叫作大非川戰役,但是實際上勝敗是取決於烏海。烏海自古都是青藏高原上的交通要道,文成公主入藏也就經過這裏的。薛仁貴在這場戰役中已獲先機,但郭待封的擅自行動使唐軍由勝轉敗。其實,郭待封的擅自行動也是唐軍失敗的重要原因所在。大非川之戰是唐朝開國以來對外作戰中最大的一次失敗戰役,而吐蕃憑藉這場戰役一躍成爲了與大唐分庭抗禮的西部豪強,吐谷渾也成爲吐蕃別部。雖然吐蕃在這場戰爭中獲得了最終的勝利,但是他們的損失也不小。

大非川之戰是大唐和吐蕃之間的戰役,在唐總章三年四月至八月時候,在大唐與吐蕃之間爲了爭奪龜茲、疏勒、于闐、焉耆四個鎮,而在大非川所發生的重要戰役。這場戰役最後以吐蕃獲勝,佔據了青海西部而得以告終。那麼大唐爲什麼會在這場戰役中失敗呢?現在就來分析大非川之戰的局勢吧。

薛仁貴在此戰已獲先機,但郭待封的擅自行動使唐軍最終由勝轉敗,所以說,郭待封的擅自行動行爲是唐軍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現在就來分析大非川之戰中唐軍失敗的其他原因。首先,地利因素,使士兵們產生高原反應,讓疲憊不堪的唐軍戰鬥力削弱。唐軍出發點是在鄯州,這裏的海拔在2300米左右,是不會產生高遠反應的,到了海拔4000以上,就逐漸出現了高原反應。而薛仁貴指揮的是輕銳倍道,所以缺乏適應高遠環境的必要時間,並且體力消耗極大,因此造成的後果也就更加嚴重。

其次是戰略的意圖,圍魏就趙,他的目的是在於佔據邏娑。唐軍以邏娑爲出師之名,或許有勝利後直搗黃龍之意。在戰前唐軍躊躇滿志,大膽深入。唐廷爲了此次征戰下了很大一番功夫,薛仁貴使圍魏救趙的方法,同時西域佈置的兵力也起到了牽制作用,戰略部署可以說是高明。還有一點就是人和。在戰爭中,人和是極其重要的,想要獲得勝利,人和是必備的條件。在《新唐書》列傳第三十六中說到:仁貴退軍大非川,吐蕃益兵四十萬來戰,王師大敗。。

大非川之戰是發生在唐總章三年,也就是咸亨元年四月至八月,共歷時四個月時間,這場戰爭是大唐與吐蕃爲了爭奪龜茲、疏勒、于闐、焉耆四個鎮,而在大非川的重要戰役。這場戰役的主要指揮官是薛仁貴、郭待封、論欽陵等人。那麼大非川之戰結果是如何呢?在大非川之戰中,吐蕃軍隊避實就虛,不與唐軍的精銳兵直接交鋒,而是斷了他們的糧草後,再集中優勢兵力,最後奪取了勝利。而唐軍遠道出徵,並且兵力不支,供給不足,特別是軍中的將領不和,副將郭待封擅自違抗軍令,一意孤行,最終將戰役陷入了敗局。最後吐蕃大獲全勝,佔據了青海西部。

在這場戰役中,唐軍的兵力是五萬,吐蕃軍的兵力的四十萬。但是原本在這場戰役中,大唐是可以獲得勝利的,而郭待封的擅自行動是大唐失敗的重要原因,導致吐蕃軍反敗爲勝。還有一方面大唐之所以會失敗的原因是因爲地利因素,因爲薛仁貴的輕銳倍道計劃,使大唐軍隊沒有適應高遠環境的時間,於是消耗了大量的體力,最後造成了嚴重的後果。大非川之戰是唐朝開國以來對外作戰中最大的一次失敗,而吐蕃憑藉這場戰役一躍成爲了與大唐分庭抗禮的西部豪強,吐谷渾也成爲吐蕃別部。但是雖然大非川之戰中,吐蕃最後獲得了勝利,但是吐蕃在這次戰役中損失也是不小的。

篇4:歷史故事

正當大清國國運如日中天,中原江山已唾手可得,北京的金鑾殿向皇太極頻頻招手的時候,皇太極的身體卻一天天垮下來了。公元一**三年八月初九,皇太極像往日一樣上朝下朝,處理國政,沒有表現出任何異常的徵兆。晚上,也如同以往一樣,端坐在清寧宮東暖閣內的火炕上處理政務。亥時即九至十點鐘左右,死神卻驟然降臨在他身上,年僅五十有二。皇太極走得十分突然,出師雖捷,英年早逝,給後世留下了無限的遺憾。有關皇太極的死,後世有着不同的猜測,有的小說家說皇太極是被多爾袞害死的;有的說是多爾袞和莊妃和謀將皇太極毒死的;

《清史稿》說是“無疾崩”。

皇太極到底是怎麼死的呢?此事關係重大,是清入關前重要歷史背景之一,不可不作說明。

說皇太極是被多爾袞或多爾袞與莊妃合謀害死的,純系胡說,毫無歷史根據,根本不值一論。

《清史稿〈太宗本紀〉》是這樣記載皇太極的逝世的:“庚午,上御崇政殿。是夕,亥時,無疾崩,年五十二,在位十七年。”如果按這段話所記“無病崩”,那就是說皇太極在沒有什麼病的情況下,突然死了。事實果真如此嗎?

我們說過,皇太極有一個老毛病,即鼻衄。由此而引起的必是頭暈目眩,周身無力。我們從清稿上可以看出皇太極有病的明確記載。

崇德五年,錦州圍城剛剛開始時,皇太極就病倒了。《清史稿》載:崇德五年七月,《清史稿》載:“上幸安山溫泉。”《清太宗實錄》上說:“聖躬違和。”這次病想必相當沉重,否則皇太極不會在滅明大計剛剛實施之際,去安山療養。

對錦州圍困了近一年,洪承疇率八路大軍來解錦州之圍了,洪承疇一開始就給清軍來了個下馬威,連續擊敗清軍。前線形勢吃緊,告急文書接連不斷,皇太極萬分焦急。鬆錦之戰是他策劃的廓清關外最重要的戰役,關係到定鼎中原的大局,他恨不能生雙翼飛向前線。但此時他的老毛病“鼻衄”又犯了,而且非常嚴重。皇太極未等治癒,帶病趕到前方指揮戰鬥。大戰告一段落,清軍轉危爲安,從盛京城傳來了宸妃病危的消息。皇太極對宸妃的感情太深了,他當即返京。一路上又是一番狂奔,可到了京城,宸妃已經亡故,皇太極竟沒能見到愛妃最後一面。皇太極和他的父親一樣,都是多情種。皇太極的母親孟古去世時,努爾哈赤痛哭不止,一月之久不食葷腥,以示哀悼。海蘭珠去世,皇太極比他的父親有過之而無不及。海蘭珠火化後,皇太極飲食頓減,一次,他從中午一直昏迷到晚上,嚇得滿朝文武全都亂了手腳。此後的兩個多月中,他一直沉湎於悲痛中不能自拔,後經諸大臣力勸似有悔悟:“天之生朕,原爲撫世安民,今乃過於悲悼,不能自持。天地祖宗知朕太過,以此示警。朕從今當善自排遣也。”因此,接受了大臣們請求,出去狩獵散心。沒想到在返回途中,路過宸妃墓,皇太極下馬再次痛哭不已。宸妃的去世,極大地摧殘了皇太極的身心,從此,他一病再病,身體狀況急劇走上了下坡路。皇太極似乎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有所預感,在諸王及妻子兒女們奏請祭祀宸妃時,他感傷地說:“山峻則崩,木高則折,年富則衰,此乃天特貽朕以憂也。”

崇德七年十月二十日,清史稿載:“聖躬違和,肆大赦。凡重闢及械繫人犯,俱令集大清門前,悉予寬釋。”這次病估計來得更猛,以至不得不用大赦的方法,求得上蒼的保佑。

七天後,漢官都察院參政祖可法、張存仁上書:“皇上天縱神武,德被遐方,以仁心愛萬民,以仁政治宇內,凡養民恤民,無不周摯,雖當大業創興,實萬世之聖主,當代之明君也。臣聞有道者,天賜純嘏;福履者,景運靈長。今皇上道德醇備,福壽兼隆,雖偶爾不豫,輒獲康吉,天之眷皇躬也昭昭矣,舉國臣民不勝歡忭。伏願皇上保護聖躬,上答天心,下慰人望。近見政事給予繁,動勞睿慮,各旗、六部諸大臣虛設何裨?凡心勞則氣動,更願皇上清心定志,一切細務,付部臣分理,至軍國大事方可奏聞。況大業垂成,外國來歸,正聖心慰悅之時,亦可稍輟憂勞。且時當食足兵強,皇上宜暫出遊獵,以適上心。臣等謬任言官,惟以聖躬爲重,伏望息慮養神,幸甚!”

皇太極閱後立即批示道:“所奏良是。朕之親理代辦處機,非好勞也,因部臣不能分理,是用躬自裁斷。今後諸務可令和碩鄭親王,和碩睿親王,和碩肅親王一,多羅武英郡王合議完結。”

這就是說,從今以後除軍國大事方可奏聞外,其它一些政務,由三個親王和一個郡王處理就是了。這等於恢復了天命年間四大貝勒輪流執政的舊制,但這次的恢復,是皇太極天威赫赫下的恢復,他用不着再擔心有誰敢和他至高無尚的權威提出挑戰。

皇太極這個決定,實際是交出了日常行政事務大權,這次患病看來是更嚴重。從這句話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皇太極在對待國事上,皆“躬自裁斷”,“好勞”,以致身心健康受到了極大的影響。諸葛亮就是因爲事必恭親累死的,活了五十四歲,皇太極連諸葛亮都沒活過。

同年十二月,皇太極接受祖可法張存仁的勸說,赴葉赫狩獵,行至開庫爾處,因聖躬違和,不得已住了下來。

崇德八年正月七年級,是每年一次的新年大典,皇太極又因聖躬違和,不得已也停了下來。

同年三月十七日,因聖躬違和,再次頒佈大赦,死罪以下皆赦之。

同年四月七年級,,因聖躬違和,向盛京及境內各寺廟禱告,施白金。

那麼皇太極患的是什麼病呢?

《清史稿?太宗本紀一》記載:“上儀表奇偉,聰睿絕倫,顏若渥丹寒而不。”根據這段文字,我們可以判斷皇太極身體一定很胖,瘦人肯定不會寒而不的。皇太極到了中年,身體越發胖起來,他一生喜愛兩匹戰馬一個叫大白,一個叫小白,由於過胖,他騎大白一天僅能行五十里,騎小白才免強行一百里。

現在看,胖人易患的大多是心血管病,估計皇太極是因高血壓造成中風,以至腦內出血或心肌梗塞突然死亡,而絕不是什麼端坐於清寧宮炕上無疾而終。

篇5:歷史故事

王荊公就是所謂的王安石,一天他出了一個謎語,謎語是這樣的:畫時它是園的,寫作的時候它是方的,到了冬天它就是短的,夏天的時候它又變成了長的。吉普聽完後一下就解開了謎題,他說道:東海里生活着一條魚,這條魚它沒有頭也沒有尾巴,如果再剃掉它的脊樑骨,得出來的東西就是你說的這個謎語的謎底了。

吉普沒有直接就講出謎底,而是用了另外一個謎語來解這個謎語。王安石戲作謎語的謎底就是日。說起“日”字不就是王安石說的麼?日用圖像表示的時候是圓圓的,寫出來的“日”字是方的,太陽的長短和季節有關,冬天是日短夜長,夏天是日長夜短,所以日不也是冬時短,夏時長。

再說吉普的那個謎語,東海有魚,沒有頭也沒有尾巴,取“魚”字,去頭去尾就是“田”字,在除脊樑骨,那就是“田”字去一豎,去完就是“日”,也就是王安石謎語的謎底了。

王安石戲作謎語這個典故可以看出王安石的文字功底也可看出古人的業餘生活方式,吟詩作對,作謎猜謎,可謂是另外一種言情雅緻。

篇6:歷史故事

詹姆斯·瓦特是英國着名的發明家,是工業革命時期的重要人物,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和法蘭西科學院外籍院士。他對當時已出現的蒸汽機原始雛形做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進,發明了單缸單動式和單缸雙動式蒸汽機,提高了蒸汽機的熱效率和運行可靠性,對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他改良了蒸汽機,發明了氣壓表、汽動錘。後人爲了紀念他,將功率和輻射能通量的計量單位稱爲瓦特,常用符號“W”表示。在瓦特的訃告中,人們對他發明的蒸汽機有這樣的讚頌:“它武裝了人類,使虛弱無力的雙手變得力大無窮,健全了人類的大腦以處理一切難題。它爲機械動力在未來創造奇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將有助並報償後代的勞動。”

隨着智育的發展,瓦特對客觀存在的一些事物都發生了濃厚的興趣,產生了好奇和鑽研之心,這爲他以後發明蒸汽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瓦特故鄉的小鎮子上,家家戶戶都是生火燒水做飯。對這種司空見慣的事,有誰留過心呢?瓦特就留了心。他在廚房裏看祖母做飯,竈上坐着一壺開水。開水在沸騰,壺蓋“啪啪啪”地作響,不停地往上跳動。瓦特觀察好半天,感到很奇怪,猜不透這是什麼緣故,就問祖母說:“什麼玩意使壺蓋跳動呢?”祖母回答說:“水開了,就這樣。”瓦特沒有滿足,又追問:“爲什麼水開了壺蓋就跳動?是什麼東西推動它嗎?”可能是祖母太忙了,沒有功夫答覆他,便不耐煩地說:“不知道。小孩子刨根問底地問這些有什麼意思呢?”瓦特在他祖母那裏不但沒有找到答案,反而受到了冤枉的批評,心裏很不舒服,可他並不灰心。連續幾天,每當做飯時,他就蹲在火爐旁邊細心地觀察着。起初,壺蓋很安穩,隔了一會兒,水要開了,發出“嘩嘩”的響聲。驀地,壺裏的水蒸氣冒出來,推動壺蓋跳動了。蒸汽不住地往上冒,壺蓋也不停地跳動着,好像裏邊藏着個魔術師在變戲法似的。瓦特高興了,幾乎叫出聲來。他把壺蓋揭開蓋上,蓋上又揭開,反覆驗證。他還把杯子、調羹遮在水蒸氣噴出的地方。瓦特終於弄清楚了,是水蒸氣推動壺蓋跳動,這水蒸氣的力量還真不小呢。就在瓦特興高采烈的時候,祖母又開腔了:“你這孩子,不知好歹,水壺有什麼好玩的,快給我走開!”他的祖母過於急躁和主觀了,這隨隨便便不放在心上的話,險些挫傷了瓦特的自尊心和探求科學知識的積極性。年邁的老人啊,根本不理解瓦特的心,不知“水蒸氣”對瓦特有多麼大的啓示!水蒸氣推動壺蓋跳動的物理現象,不正是瓦特發明蒸汽機的認識源泉嗎?

1764年,學校請瓦特修理一臺紐可門式蒸汽機,在修理的過程中,瓦特熟悉了蒸汽機的構造和原理,並且發現了這種蒸汽機的兩大缺點:活塞動作不連續而且慢;蒸汽利用率低,浪費原料。此後,瓦特開始思考改進的辦法。1765年的春天,在一次散步時,瓦特想到,既然紐可門蒸汽機的熱效率低是蒸汽在缸內冷凝造成的,那麼爲什麼不能讓蒸汽在缸外冷凝呢?瓦特產生了採用分離冷凝器的最初設想。在產生這種設想以後,瓦特在同年設計了一種帶有分離冷凝器的蒸汽機。按照設計,產生這種設想以後,瓦特在同年設計了一種帶有分離冷凝器的蒸汽機。按照設計,冷凝器與汽缸之間有一個調節閥門相連,使它們既能連通又能分開。這樣,既能把做功後的蒸汽引入汽缸外的冷凝器,又可以使汽缸內產生同樣的真空,避免了汽缸在一冷一熱過程中熱量消耗。據瓦特理論計算,這種新的蒸汽機的熱效率將是紐可門蒸汽機的三倍。從理論上說,瓦特的這種帶有分離器冷凝器的蒸汽機顯然優於紐可門蒸汽機。但是,要把理論上的東西變爲實際上的東西,把圖紙上的蒸汽機變爲實在的蒸汽機,還要走很長的路。瓦特辛辛苦苦造出了幾臺蒸汽機,但效果反而不如紐可門蒸汽機好,甚至還四處漏氣,無法開動。儘管耗資巨大的實驗使他債臺高築,但他沒有在困難面前停步,繼續進行試驗。當布萊克知道瓦特的奮鬥目標和困難處境時,他把瓦特介紹給了自己一個十分富有的朋友——化工技師羅巴克。當時羅巴克是一個十分富有的企業家,他在蘇格蘭的卡隆開辦了第一座規模較大的鍊鐵廠。雖然當時羅巴克已近50歲,但對科學技術的新發明仍然傾注着極大的熱情。他對當時只有三十來歲的瓦特的新裝置很是讚許,當即與瓦特簽訂合同,贊助瓦特進行新式蒸汽機的試製。從1766年開始,在三年多的時間裏,瓦特克服了在材料和工藝等各方面的困難,終於在1769年製出了第一臺樣機。同年,瓦特因發明冷凝器而獲得他在革新紐可門蒸汽機過程中的第一項專利。第一臺帶有冷凝器的蒸汽機雖然試製成功了,但它同紐可門蒸汽機相比,除了熱效率有顯着提高外,在作爲動力機來帶動其他工作機的性能方面仍未取得實質性進展。就是說,瓦特的這種蒸汽機還是無法作爲真正的動力機。

自1769年試製出帶有分離冷凝器的蒸汽機樣機之後,瓦特就已看出熱效率低已不是他的蒸汽機的主要弊病,而活塞只能做往返的直線運動纔是它的根本侷限。1781年,瓦特參加圓月學社的活動,也許在聚會中會員們提到天文學家赫舍爾在當年發現的天王星以及由此引出的行星繞日的圓周運動啓發了他,也許是鐘錶中的齒輪的圓周運動啓發了他,他想到了把活塞往返直線運動變爲旋轉的圓周運動就可以使動力傳給任何工作機。同年,他研製出了一套被稱爲“太陽和行星”的齒輪聯動裝置,終於把活塞的往返直線運動轉變爲齒輪的旋轉運動。爲了使輪軸的旋軸增加慣性,從而使圓周運動更加均勻,瓦特還在輪軸上加裝了一個飛輪。由於對傳統機構的這一重大革新,瓦特的這種蒸汽機才真正成爲了能帶動一切工作的動力機。機構的這一重大革新,瓦特的這種蒸汽機才真正成爲了能帶動一切工作的動力機。1781年底,瓦特以發明帶有齒輪和拉桿的機械聯動裝置獲得第二個專利。由於這種蒸汽機加上了輪軸和飛輪,這時的蒸汽機在把活塞的往返直線運動轉變爲輪軸的旋轉運動時,多消耗了不少能量。這樣,蒸汽機的效率不是很高,動力不是很大。爲了進一步提高蒸汽機的效率,瓦特在發明齒輪聯動裝置之後,對汽缸本身進行了研究。他發現,雖然把紐可門蒸汽機的內部冷凝變成了外部冷凝,使蒸汽機的熱效率有了顯着提高,但他的蒸汽機中蒸汽推動活塞的衝程工藝與紐可門蒸汽機沒有不同。兩者的蒸汽都是單項運動,從一端進入,另一端出來。他想,如果讓蒸汽能夠從兩端進入和排出,就可以讓蒸汽既能推動活塞向上運動又能推動活塞向下運動。那麼,他的效率就可以提高一倍。1782年,瓦特根據這一設想,試製出了一種帶有雙向裝置的新汽缸,由此瓦特獲得了他的第三項專利。把原來的單項汽缸裝置改裝成雙向汽缸,並首次把引入汽缸的蒸汽由低壓蒸汽變爲高壓蒸汽,這是瓦特在改進紐可門蒸汽機的過程中的第三次飛躍。通過這三次技術飛躍,紐可門蒸汽機完全演變成了瓦特蒸汽機。從最初接觸蒸汽技術到瓦特蒸汽機研製成功,瓦特走過了20多年的艱難歷程。瓦特雖然多次受挫、屢遭失敗,但他仍然堅持不懈、百折不撓,終於完成了對紐可門蒸汽機的三次革新,使蒸汽機得到了更廣泛的應用,成爲改造世界的動力。1784年,瓦特以帶有飛輪、齒輪聯動裝置和雙向裝置的高壓蒸汽機的綜合組裝取得了他在革新紐可門蒸汽機過程中的第四項專利。1788年,瓦特發明了離心調速器和節氣閥;1790年,他又發明了汽缸示工器,至此瓦特完成了蒸汽機發明的全過程。

篇7:歷史故事

1661年,順治帝去世,才八歲的康熙即位。順治帝臨死前留有遺詔,命鰲拜等四位大臣做康熙的輔政大臣,幫助其處理國家大事。鰲拜因爲立過戰功,手握兵權,因而根本不將小皇帝放在眼裏,更不願意與其他三位輔政大臣商量,什麼事情都獨斷專行。鰲拜成了康熙帝頭一個心腹大患,成爲康熙帝要清除的頭一個目標。但宮中衛士多是鰲拜挑選的親信,不能信任。康熙帝就藉口要練習摔跤,從貴族子弟中挑選出十多個棒小夥進宮,表面上是陪他摔跤,暗地裏卻給這些小夥作了佈置。一天,鰲拜大搖大擺地走進內宮時,宮門突然關上,十多個身強力壯的少年將他團團圍住,把他摔倒在地,捆綁起來。接着,康熙帝下詔宣佈鰲拜的罪行,將他投入監獄。

清除鰲拜後,就該解決吳三桂的問題了。當時,驕橫跋扈的藩王不止吳三桂一個,廣東有平南王尚可喜,福建有靖南王耿精忠。他們都是早期投降清廷的原明朝官員,因爲跟隨清軍入關打農民軍,打明朝軍隊,打反清義軍賣力,立了“大功”,受到清廷的獎賞,就有許多特權,因而非常驕橫,不肯再服從清廷的指揮,從而妨礙清廷政令的統一,成爲新國家潛伏着的禍害。這三個藩王被稱爲“三藩”。

康熙帝深感“三藩”危害的嚴重性,他將平“三藩”與治理黃河、辦理漕運作爲三件最重要的國家大事,寫成字條懸掛在宮殿的柱子上。

“三藩”也深知清廷對他們不信任,遲早會對付他們,但一時還吃不準會採取什麼措施,嚴厲到什麼程度。他們都心懷鬼胎,想試探一下朝廷的態度。平南王尚可喜老了,就上了一道奏章,請求告老還鄉,但要求將王爵傳給兒子,繼續帶兵鎮守廣東。康熙帝也想借此機會試探“三藩”對撤藩的承受程度,就順水推舟,批准尚可喜告老還鄉,但要撤銷平南王府,王爵不能繼承,理由是廣東安定,不必再設藩王鎮守。

這個答覆深深震撼了三個藩王。吳三桂一面加緊準備造反,一面邀靖南王耿精忠一道再上奏章,請求康熙帝同時將“三藩”都撤掉。

吳三桂本意是希望康熙帝會做出些挽留的姿態,他們就順水推舟留下來。誰知康熙帝竟然同意了,他又驚又恨,決定起兵造反。1673年農曆十一月,吳三桂殺掉雲南巡撫朱國治,發佈討伐清廷的檄文,自稱“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並寫信給平南王、靖南王及各地老部下,包括臺灣的鄭經,要他們共同起兵造反。

長期以來對清王朝高壓政策感到憤怒的人們,找到了一次抒發胸中悶氣的機會,所以頭幾年內,許多地方都起兵響應,大半個中國都沸騰起來,清廷的統治岌岌可危。

康熙帝臨危不懼,停止執行耿精忠、尚可喜兩藩的撤藩命令,將他們從造反行列中暫時分化出來,以孤立吳三桂;同時迅速調兵遣將,阻擋吳三桂的進攻。

由於吳三桂在軍事上犯了錯誤,他的軍事攻勢持續了幾年就停止了。雙方在西北、西南、中南、華南相持了八年。1678年,吳三桂六十七歲,他已經等不及了,在湖南衡陽匆匆忙忙地登上皇帝寶座,國號大周。可是到這年秋天,他就病死了。

此後形勢大變,清軍的進攻越來越猛烈。到1681年,清軍攻下昆明,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自殺,“三藩”的叛亂終於徹底平定。

篇8:歷史故事

瓦特出生在一個機械工匠世家,從小就接觸了很多有關機械的知識,並對這些知識進行了深入研究。瓦特長大後,從事機械修理工作,並在這一行顯示出了過人的才能。

1756年,瓦特來到格拉斯哥大學當一名儀器修理工。在工作中,他接觸到很多以蒸汽作爲動力的機械,大大開闊了自己的眼界,並對蒸汽機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一天,一所學校讓瓦特修理一臺紐可門蒸汽機。之前瓦特從來沒接觸過這種機器,但他不怕困難,毅然接下了這份工作。

在修理的過程中,他認真研究蒸汽機的結構和工作原理,並發現了紐可門蒸汽機存在的一些問題:由於汽缸時冷時熱,蒸汽的利用率很低,而且活塞的活動時斷時續,速度比較慢,很容易漏氣。

瓦特在修好紐可門蒸汽機之後,便經常思考如何改進現有的蒸汽機。

一天,正在散步的瓦特想:蒸汽的利用率不高,是因爲氣缸內的溫度無法保持一致。那爲什麼不能設計一個裝置,來保證汽缸裏的溫度恆定呢?

回家後,瓦特畫了很多設計圖,終於研製出了新的蒸汽機。這種蒸汽機大大提高了蒸汽的利用率,節省了燃料。瓦特並不滿足於自己取得的成就,他不斷改進其他零配件,使蒸汽機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1874年,瓦特發明的蒸汽機問世了,並引起了世人的關注。這種節省燃料、性能良好的蒸汽機得到一致好評,並被逐漸推廣開來。

瓦特是世人公認的蒸汽機的發明者,蒸汽機推動了工業的發展和整個人類文明的進步。人們爲了紀念他,把功率的單位定爲“瓦特”。

瓦特並不是科學家,但他發明的蒸汽機卻有着劃時代的意義。可見,只要肯努力,任何人都可以創造奇蹟。

篇9:歷史故事

英國發明家。對當時已出現的原始蒸汽機作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進和發明,提高了蒸汽機的熱效率和工作的可靠性,使蒸汽機成爲工業上可用的發動機,並由此得到廣泛的應用。

也許,你曾聽說過這樣的傳說:壺裏的水燒開了,蒸汽不斷地掀動着壺蓋,瓦特看了大受啓發,於是便發明了蒸汽機。

其實,這個傳說並不可靠。因爲在瓦特之前,人們已經發明瞭蒸汽機;瓦特是在別人發明的蒸汽機的基礎上加以改進,使蒸汽機臻於完善,能應用於工業生產。另外,瓦特改進蒸汽機,也並不容易,而是花費了10多年的艱苦勞動!

1736年,瓦特出生在英國造船工業中心格拉斯哥附近的小鎮格里諾克。瓦特的父親是一個經驗豐富的木匠,他的祖父和叔叔也都是機械工人。由於家裏很窮,瓦特沒辦法到學校裏讀書,就頑強地自學。在6歲的時候,瓦特就開始自學幾何,後來自學物理。到了15歲的時候,他學完了《物理學原理》等書。

瓦特小時候很喜歡自己動手,製造各種機械。他曾製造和修理起重機、唧筒、滑車和一些航海器械。就這樣,小瓦特對機械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瓦特17歲的時候,就去當學徒,跟人學習修理機器。19歲的時候,瓦特來到倫敦,在一家鐘錶店裏當學徒。

瓦特心靈手巧。他從修理各種機器中,弄懂了許多機械原理,於是修理的範圍越來越廣,甚至連經緯儀、方位羅盤、象限儀這些精密儀器,他也能修理。

瓦特那高超的手藝,引起了格拉斯哥大學教授臺克的注意,聘請瓦特到格拉斯哥大學附屬的教學儀器廠當儀器修理工。在那裏,瓦特開始接觸蒸汽機,成爲他一生事業的重要轉折點。

早在瓦特之前,人們就已經在那裏製造蒸汽機了。從達·芬奇到牛頓,已有20多人研究過用蒸汽作動力的機械。1690年,法國的巴本製成了一臺蒸汽機。1698年,英國的塞維利製成一臺蒸汽泵,能夠在礦井中抽水。1705年,蘇格蘭鐵匠紐可門在巴本和塞維利的基礎上,製成了一臺蒸汽機。從1712年起,這種蒸汽機開始在英國各礦井使用。

不過,紐可門發明的蒸汽機,工作效率很低,常常要消耗大量的煤。

1764年,瓦特在格拉斯哥大學修理一臺紐可門蒸汽機,使他有機會深入瞭解蒸汽機的構造,對蒸汽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瓦特看出了紐可門蒸汽機的毛病——蒸汽是在汽缸中冷凝,要花費大量的熱量來加熱汽缸。

瓦特憑藉他豐富的機械知識和靈巧的雙手,開始想辦法改進紐可門的蒸汽機。那時候,瓦特身體不大好,可是他仍夜以繼日地工作,花費了2年多時間,終於製成了一種新型的蒸汽機,工作效率大爲提高。接着,瓦特又花費了6年多的時間,對蒸汽機作了兩次重大改革。1784年,瓦特終於製成了新式的單動作蒸汽機。這種新蒸汽機比紐可門蒸汽機的耗煤量節省四分之三,而且運轉速度大爲提高。

從此以後,蒸汽機廣泛得到應用,成爲工農業生產中的動力。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蒸汽機是第一個真正國際性的發明。”恩格斯還指出,“自從蒸汽和新的工具機把舊的工場手工業變成大工業以後,在資產階級領導下造成的生產力,就以前所未聞的速度和前所未聞的規模發展起來了。”

隨着蒸汽機的廣泛應用,瓦特的大名也隨之傳遍了歐洲。人們把瓦特譽爲“蒸汽大王”。

這時,榮譽和金錢像雪花般向瓦特飛來,他從一個窮苦的工人一下子躍爲大老闆,躍爲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瓦特迷醉於榮譽、金錢、地位和權力,變得無所作爲。他的後半生,在科學技術上沒有做出什麼貢獻。相反,瓦特以權威的身份,去壓制別人的發明。1781年,瓦特曾反對推廣霍恩布魯渥發明的“雙筒蒸汽機”;18世紀末,他又極力壓制特列維蒂克發明的“高壓蒸汽機”。

1819年,瓦特逝世,終年83歲。

瓦特的一生說明:在科學的征途上只有不斷艱苦地攀登,纔會有所發明,有所前進;一旦有了坐享其成的念頭,就會停滯不前,甚至成爲絆腳石。

篇10:歷史故事

詹姆斯·瓦特(JamesWatt,1736年1月19日—1819年8月25日),英國發明家,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重要人物。

1776年製造出第一臺有實用價值的蒸汽機。以後又經過一系列重大改進,使之成爲“萬能的原動機”,在工業上得到廣泛應用。他開闢了人類利用能源新時代,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後人爲了紀念這位偉大的發明家,把功率的單位定爲“瓦特”(簡稱“瓦”,符號W)。

家世背景

1736年1月19日,詹姆斯·瓦特出生於蘇格蘭格拉斯哥附近,克萊德河灣上的港口小鎮格林諾克。

瓦特的父親是熟練的造船工人並擁有自己的船隻與造船作坊,還是小鎮的官員。瓦特的母親AgnesMuirhead出身於一個貴族家庭並受過良好的教育。儘管瓦特出自於宗教家庭,但他後來還是成爲了自然神論者。

瓦特小時候因爲身體較弱去學校的時間不多,主要的教育都是由母親在家裏進行。瓦特從小就表現出了精巧的動手能力以及數學上的天分,並且接受了很多蘇格蘭民間傳說與故事。

早年經歷

瓦特17歲的時候,母親去世了,而父親的生意開始走下坡路。瓦特到倫敦的一家儀表修理廠作了一年的徒工,然後回到蘇格蘭格拉斯哥打算開一家自己的修理店。儘管當時蘇格蘭還沒有類似的修理店,但是由於他沒有做夠要求的7年徒工,他的開店申請還是被格拉斯哥的錘業者行會(管理所有使用錘子的工匠)拒絕了。

1755年瓦特離開蘇格蘭,到倫敦尋求儀器製造匠的培訓。他被康西爾的約翰·摩根所接納。

求學經歷

1757年,格拉斯哥大學的教授提供給瓦特一個機會,讓他在大學裏開設了一間小修理店,這幫助瓦特走出了困境。其中的一位教授,物理學家與化學家約瑟夫·布萊克(JosephBlack)更是成了瓦特的朋友與導師。

1757年格拉斯哥大學任命瓦特爲其正式“數學儀器製造師”,並在校園裏安排了一個車間。

改良蒸汽機

瓦特的小店開業5年後,在朋友羅賓遜教授的引導下,瓦特開始了對蒸汽機的實驗。直到此時,瓦特也還從未親眼見過一臺可以運轉的蒸汽機,但是他開始建造自己的蒸汽機模型。初步的實驗失敗了,但是他堅持繼續實驗並且閱讀了所有他能找到的有關蒸汽機的材料,獨立地發現了潛熱的重要性(儘管這在好幾年前就被布萊克教授發現了,但瓦特當時並不知情)。

1763年,瓦特得知格拉斯哥大學有一臺紐科門蒸汽機,但是正在倫敦修理,他請求學校取回了這臺蒸汽機並親自進行了修理。修理後這臺蒸汽機勉強可以工作,但是效率很低。經過大量實驗,瓦特發現效率低的原因是由於活塞每推動一次,氣缸裏的蒸汽都要先冷凝,然後再加熱進行下一次推動,從而使得蒸汽80%的熱量都耗費在維持氣缸的溫度上面。

1763-1765年瓦特在修理紐科門泵時,設計冷凝器解決效率低的問題,羅巴克把瓦特的發明用於商業上。

1765年,瓦特取得了關鍵性的進展,他想到將冷凝器與氣缸分離開來,使得氣缸溫度可以持續維持在注入的蒸汽的溫度,並在此基礎上很快建造了一個可以連續運轉的模型。

但是要想建造一臺實際的蒸汽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首先是資金,布萊克教授提供了一些幫助,但更多的資助來自於約翰·羅巴克(JohnRoebuck)。羅巴克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着名的卡倫鋼鐵廠的擁有者,在羅巴克的贊助下,瓦特開始了新式蒸汽機的試製,併成爲新公司的合夥人。

試製中的主要困難還在於活塞與氣缸的加工製造工藝上。當時的工藝水平下鋼鐵工人更像是鐵匠而不是機械師,所以製造的結果很不滿意。此外由於當時的相關專利申請需要國會的認可,大部分的資金都花費在相關程序上。由於資金的短缺,瓦特不得不另找了一份運河測量員的工作,並一干就是8年。

這之後,羅巴克破產,相關專利都由伯明翰一間鑄造廠老闆馬修·博爾頓接手。瓦特與博爾頓從此開始了他們之間長達25年的成功合作。

與博爾頓的合作,使得瓦特得到了更好的設備資金以及技術上的支持,特別是在加工製造工藝方面。新型蒸汽機制造的一個主要困難在於活塞與大型氣缸的密合,這個問題最終被約翰·威爾金森(JohnWilkinson)解決,他在改進加農炮的製造時提出了一種新的精密鏜孔加工技術,可以用於蒸汽機的製造。

1776年博爾登-瓦特蒸汽機在波羅姆菲爾德煤礦首次向公衆展示其工作狀態。

1776年,終於第一批新型蒸汽機制造成功並應用於實際生產。這批蒸汽機由於還只能提供往復直線運動而主要應用於抽水泵上。在之後的5年中,瓦特贏得了大量的訂單並忙於奔波於各個礦場之間安裝由這種新型蒸汽機帶動的水泵。在博爾頓的要求下,瓦特開始繼續研究如何將蒸汽機的直線往復運動轉化爲圓周運動,以便使得蒸汽機能爲絕大多數機器提供動力。一個顯而易見的解決辦法是通過曲柄傳動,但是該項專利所有人,約翰·斯蒂德(JohnSteed)要求同時分享瓦特此前的分離冷凝器的專利,這一要求被瓦特堅決地拒絕了。

1781年,瓦特公司的僱員威廉·默多克(WilliamMurdoch)發明了一種稱爲“太陽與行星”的曲柄齒輪傳動系統,並以瓦特的名義成功申請了專利。這一發明繞開了曲柄專利的限制,極大地擴展了蒸汽機的應用。之後的6年裏,瓦特又對蒸汽機作了一系列改進並取得了一系列專利:發明了雙向氣缸,使得蒸汽能夠從兩端進出從而可以推動活塞雙向運動,而不是以前那樣只能單向推動;使用節氣閥門與離心節速器來控制氣壓與蒸汽機的運轉;發明了一種氣壓示工器來指示蒸汽狀況;發明了三連桿組保證氣缸推杆與氣泵的直線運動。由於擔心爆炸的危險以及泄露問題,瓦特的早期蒸汽機都是使用低壓蒸汽,後來才引進了高壓蒸汽。所有這些革新結合到一起,使得瓦特的新型蒸汽機(聯協式蒸汽機)的效率是過去的紐科門蒸汽機的5倍。

1782年瓦特的雙向式蒸汽機取得專利,同年他發明了一種標準單位:馬力。

1782年,韋奇伍德在伊特魯里亞陶瓷廠大規模採用博爾頓——瓦特鑄造廠生產的聯協式蒸汽機和伯明翰廠生產的動力機牀,進行機械化陶瓷生產。

1784年,瓦特對聯協式蒸汽機進行了改進,增加了一種自動調節蒸汽機速率的裝置,使它能適用於各種機械的運動。從此之後,紡織業、採礦業、冶金業、造紙業等工業部門,都先後採用蒸汽機做爲動力。

1785年以後,瓦特改進的蒸汽機首先在紡織部門投入使用,受到廣泛歡迎。

1794年,瓦特與博爾頓合夥組建了專門製造蒸汽機的公司。在博爾頓的成功經營下,到1824年就生產了1165臺蒸汽機。瓦特與博爾頓都賺到了不少錢。

步入晚年

瓦特在半退休之前也有很多其它發明,比如他發明了一種新的利用望遠鏡測距的方法,一種新的透印印刷術,對油燈進行了改進,蒸汽碾壓機以及延續至今的機械圖紙着色法。

1800年瓦特的專利與博爾頓的合作到期,他於同年退休。但他們的合作延續到下一代,馬修·博爾頓與小詹姆斯·瓦特繼續合作,同時吸收了威廉·默多克爲合夥人,保證了了公司的持續成功。瓦特退休後曾與他的第二任妻子到法國與德國旅行,並且在威爾士購買了一所住宅。

1819年8月25日,83歲的瓦特於英國斯塔福德郡,漢茲沃斯的家中去世。

篇11:歷史故事

瓦特是世界公認的蒸汽機發明家。他的創造精神、超人的才能和不懈的鑽研爲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和物質財富。1781年,瓦特製造了從汽缸兩邊推動活塞的動作蒸汽機,並採用曲柄結構,使往復的直線運動轉變爲放置運動。瓦特還設計了離心節速器,利用反饋原理控制蒸汽機的轉速,使蒸汽機迅速被各工業部門採用,爲產業革命鋪平了道路。瓦特改進、發明的蒸汽機是對近代科學和生產的巨大貢獻,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導致了第一次工業技術革命的興起,極大地推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骨瘦如柴的“懶孩子”

瓦特從小性格就很倔強。他和別的孩子一樣都喜歡玩具,但是與衆不同的是,到他手裏的玩具一定要拆開,零件要卸下來,要看個究竟,弄個明白。然後,再按照原來的模樣安裝上,組合好,使玩具恢復原狀。一次鄰居家孩子的小車壞了,那個孩子很着急,瓦特拿過來,隨手弄一弄就好了。像這樣的事可多了,瓦特給孩子們修好了許多玩具呢。

瓦特的父親是一個窮苦的木匠,整日如牛負重般地勞動着。母親負擔家務,整個家庭充滿着痛苦和憂愁,由於他出生於這樣貧寒的家庭,自然父母很難給他以結實健康的身體。

童年的瓦特身體非常虛弱,骨瘦如柴,貧病交加,使他失去了入學校讀書的機會。時間長了,孩子們也都不體諒他,見他不上學,遊手好閒,常常半真半假地說他壞話,叫他“懶孩子”、“病包子”,瓦特聽了很不高興。

孩子們給他起的這些外號很傷害瓦特的自尊心。他不甘心就這樣虛度童年,他要求讀書,渴望學習。在他強烈的要求下,父母拗不過他,只好答應教他讀書。不管春夏秋冬,不管怎樣辛苦勞累,他們都要抽空教他讀書、寫字,有時還幫他學些算術。就這樣,童年的瓦特,在貧寒的家庭裏,過着他那聊以自慰的學習生活。學的知識雖不多,他卻記得很牢固,有時還能舉一反三。

大約在瓦特六七歲時,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有一天,一位客人來看望他父親。閒聊時,客人看見瓦特正拿着一支粉筆在地板上、火爐上畫些圓圈和直線。客人便關切地對他父親說:“你爲什麼不送孩子進學校學些有用的功課呢?在家裏亂畫,豈不白白浪費時光?”

父親馬上哈哈笑起來,然後回答說:“先生,你仔細看看,你看我的孩子在畫什麼。”

客人很納悶,好奇地走過去,細心地瞧了一陣子,然後恍然大悟地說:“啊,原來是這樣。這孩子畫的是圓形和方形的平面圖哇!這不是浪費,是在演算一個幾何學上的問題,決不是浪費。”說完後,讚許地拍拍瓦特的肩膀。

一壺開水的啓示

隨着智力的開發,瓦特對客觀存在的一些事物都發生了濃厚的興趣,產生了好奇和鑽研之心。這爲他以後發明蒸汽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瓦特的故鄉——格林諾克的小鎮子上,家家戶戶都是生火燒水做飯。對這種司空見慣的事,有誰留過心呢?瓦特就留了心。

有一次,他在廚房裏看祖母做飯。竈上坐着一壺開水,開水在沸騰,壺蓋啪啪啪地作響,不停地往上跳動。瓦特觀察好半天,感到很奇怪,猜不透這是什麼緣故,就問祖母:“是什麼東西使壺蓋跳動呢?”祖母回答說:“水開了,就這樣。”瓦特沒有滿足,又追問:“爲什麼水開了壺蓋就跳動?是什麼東西推動它嗎?”可能是祖母太忙了,沒有工夫答對他,便不耐煩地說:“不知道。小孩子刨根問底地問這些有什麼意思呢。”瓦特在他祖母那裏不但沒有找到答案,反而受到了冤枉的批評,心裏很不舒服,可他並不灰心。

連續幾天,每當做飯時,他就蹲在火爐旁邊細心地觀察着。起初,壺蓋很安穩,隔了一會兒,水要開了,發出嘩嘩的響聲。突然,壺裏的水蒸氣冒出來,推動壺蓋跳動了。水蒸氣不住地往上冒,壺蓋也不停地跳動着,好像裏邊藏着個魔術師,在變戲法似的。瓦特高興了,幾乎叫出聲來,他把壺蓋揭開蓋上,蓋上又揭開,反覆驗證。他還把杯子、調羹遮在水蒸氣噴出的地方。瓦特終於弄清楚了,是水蒸氣推動壺蓋跳動,這水蒸氣的力量還真不小呢!

就在瓦特興高采烈、欣喜若狂的時候,祖母又開腔了:“你這孩子,不知好歹,水壺有什麼好玩的,快給我走開!”她氣勢洶洶地說。

他的祖母過於急躁和主觀了,這隨隨便便不放在心上的話,險些挫傷了瓦特的自尊心和探求科學知識的積極性。年邁的老人啊,根本不理解瓦特的心,不知道“水蒸氣”對瓦特有多麼大的啓示!水蒸氣推動壺蓋跳動的物理現象,不正是瓦特發明蒸汽機的認識源泉嗎?

做不完的模型

瓦特刻苦好學,有時讀書通宵達旦。15歲就開始讀一些工藝和物理方面的書籍,已經具有了一些自然科學知識。他喜歡天文學,常常一個人躺在草地上,觀察天空的星星。他喜歡做模型:小起重機、小轆轤、小抽氣筒以及船上用的各種對象,他幾乎都做過,有的反覆做過多次。

父親被瓦特的好學精神感動了,慷慨地把自己使用多年的一套木工工具送給了瓦特,以示支持。瓦特利用這些工具,運用所學知識,試做了一件發電機器。這種機器轉動時,能放射出燦爛耀眼的火花,還能產生一種電流,觸到身上,有強烈的刺激感。鄰居的孩子看了感到既新奇又神祕,都說瓦特了不起;年長的人也讚揚瓦特,說他有出息。

鐘錶店裏的國小徒

瓦特18歲那年,家庭生活更加困苦,幾乎到了斷炊的地步。生活所迫,他不得不去外地謀生。他離開家時,衣服襤褸,只揹着一個衣箱,箱中除了僅有的一件舊背心、一雙襪子外,其餘的則是工具。

開始,瓦特到了格拉斯哥,在一家數學儀器店裏學習製造儀器。這裏的工作很好,活兒很順手,又能向長者學習一些技藝。

可是老闆很吝嗇,對瓦特很刻薄。這種謀生,解決不了家庭的困難。不久,他隨着一位老船長到了倫敦。原想到倫敦也許會好一些,沒想到反而遭了難。瓦特幾乎天天徘徊在街頭尋找職業。也許人家看他面容過於憔悴了吧,多日來,沒有一個人收留他,僱用他。

倫敦是一個繁華的鬧市,有百萬人口,然而卻容納不下一個年輕的單身漢。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他以不計報酬的特殊條件在一家鐘錶店裏落了腳。倫敦的寒酸生活,摧殘了瓦特那經不起折騰的身體,使他失去了青春的活力,但同時也磨鍊了他的毅力。過了一段時間,瓦特便離開了這敲骨吸髓的鐘錶店,返回格拉斯哥城。

到了格拉斯哥,瓦特打算支撐個門戶,開設一家制造數學儀器的小商店。在籌劃中,遭到了同行業主的刁難和阻攔,沒有實現。說也巧,正在爲難之時,得到了本城一位大學教授的幫助。教授給他在格拉斯哥大學裏借了一間房子,名義上是專門爲大學制造數學儀器,可實際上,是修理理科儀器。在這所大學裏,他結識了一些教授、學者,他閱讀了一些科學書籍,他打開了科學知識寶庫的大門,他如飢似渴的求知慾得到了起碼的滿足。在這裏,他恢復了身體,恢復了青春。此時瓦特剛剛20歲。

坎坷的道路,使瓦特過早體會到人世間的辛酸和不平。但他沒有氣餒,反而增加了勇氣,他要通過高尚的勞動、勤勞的雙手,去迎接那新的希望和光明。

篇12:歷史故事

“三藩”是指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三人。這三人原來都是明朝的將領,後來投降清朝。吳三桂駐守雲南和貴州,尚可喜駐守廣東,耿精忠駐守福建。

這三人雖然名義上是朝廷大臣,可實際上卻各自獨霸一方,儼然統治着三個獨立王國。“三藩”在所鎮守的省份,權力遠超過當地其他官員,可以掌控當地軍隊、稅賦,甚至私自制造貨幣。這三人的勢力在一定程度上威脅到了皇權。特別是吳三桂,他兵多將廣,實力雄厚,手下號稱十萬精兵。

耿精忠的父親耿仲明和尚可喜都曾經跟隨皇太極打天下。皇太極正式稱帝后,論功行賞,耿仲明被封爲懷順王,尚可喜被封爲智順王,在漢人大臣中,他們的官算是最大的。清軍通過山海關進入內地,吳三桂因幫助清軍打敗農民起義軍,被封爲平西王。在順治時,改封耿仲明爲靖南王,尚可喜爲平南王。清朝封這幾個人爲王,是爲了籠絡漢人,讓他們爲朝廷效力。雙方相互利用,各取所需。後來,爲了剿滅南方几個省份的小朝廷和農民起義軍,朝廷調遣耿精忠、尚可喜和吳三桂到雲、貴、川、廣西、廣東、福建等地。在消滅南方建立的小朝廷和農民起義軍後,這三人就駐守在這些地方,勢力逐漸擴大。

“三藩”在駐地肆意剝削老百姓,幾乎一切都要徵稅。在尚可喜駐守的廣東,連像雞、豬等家畜,甚至蔬菜、水果這些本來不該徵稅的東西,也要徵稅,而且還要加倍徵收;像銅、鐵、錫、木材等除按規定徵稅外,還要加收私稅。每一年盤剝十餘萬兩白銀,搞得人民痛苦不堪,怨聲載道。耿精忠駐守的福建盛產海鹽,老百姓以此爲生,耿精忠就對海鹽徵收重稅,利潤非常大。他利用福建臨海的優勢,跟荷蘭及東南亞各地大搞走私貿易,無所顧忌,積累起大量財富。他身爲清朝的官員,居然跑去走私當強盜,這是清政府所不能容忍的。

除此之外,“三藩”每一年還向清朝索要大量的經費。福建和廣東兩省一年餉銀就需要兩千餘萬兩,而當時全國其他軍隊一年的軍餉也不過一千七百餘萬兩。史書記載“天下財賦,半耗於三藩”。“三藩”已經成爲清朝政府嚴重的經濟負擔,再加上三王擁兵自重,日益驕橫,已成隱患。而此時南方小朝廷都逐漸被消滅,農民起義也鎮壓下去了,“三藩”已沒有繼續存在的必要。因此,康熙決心撤銷“三藩”,並一直在尋找一個合適的理由。

這時,正好尚可喜年紀大了,想回老家遼東地區養老。他上書朝廷,想讓自己的兒子尚之信承襲平南王封號,繼續駐守廣東,康熙批准了這一請求。但尚之信此人桀驁不馴,橫徵暴斂,酗酒嗜殺,官民怨恨,所以康熙最終下令撤銷尚之信的封號。這件事情觸動了吳三桂和耿精忠,他們意識到康熙有撤藩的意思。於是,他們上書朝廷請求撤銷藩王,讓他們回到北方。這其實是吳三桂和耿精忠的計謀,他們想以此試探康熙的態度。而康熙也不是等閒之輩,立馬召集羣臣商量這件事情,結果羣臣意見不統一,對撤藩一事也多有顧慮。最後康熙當機立斷,決定立即撤銷“三藩”。因爲康熙已經料想到這三王早晚會造反,撤藩一事宜早不宜遲。吳三桂等人原以爲康熙會挽留他們,沒有想到康熙這麼幹脆。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吳三桂在雲南起兵。爲了籠絡民心,他還跑到明永曆帝朱由榔墓前,假惺惺地痛哭流涕一番,並表示要爲明王朝復仇。然而諷刺的是,背叛明朝的是他,殺死永曆皇帝的也是他,最後要給明朝報仇的還是他。

戰爭開始時,由於吳三桂準備充分,再夥同尚之信和耿精忠一起叛變,實力遠強過清朝的地方軍,因此節節勝利。吳三桂軍由雲貴開進湖南,幾乎佔據湖南全省,進而佔據四川,四川官員紛紛投降,一些地方的藩王和將領響應。清軍情況十分危急,形勢不容樂觀。在這樣的情況下,康熙皇帝沉着應對,顯示了很高的軍事素養。

他調整戰略,集中兵力對付吳三桂,對尚之信和耿精忠則採取籠絡政策。這招果然奏效,尚之信和耿精忠在利益誘惑下馬上又投降了清朝。

這一場仗打了整整八年,吳三桂在戰爭期間因病去世。康熙二十年(1681年),吳三桂孫子吳世璠自殺,清朝最終平定了這場叛亂,統一了南方。

這就是歷史上的“三藩”之亂,通過八年戰爭,康熙消除了“三藩”這一大隱患,避免了國家的分裂,穩固了清朝的統治,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和發展。分裂終不得民心,失敗是必然。

篇13:歷史故事

康熙皇帝除掉鰲拜以後,開始考慮一件大事,就是要削平“三藩”。他把這件事寫成字條,掛在宮裏的柱子上,每逢擡頭看見字條,他都要沉思片刻,心裏想着:怎麼處理才妥當呢?

“藩”指的是封建王朝的屬地。“三藩”指的是當時駐守在雲南、貴州的平西王吳三桂、駐守在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駐守在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這三個藩王。他們原先是明朝鎮守遼東的邊將,後來先後投降了清朝,充當引路人。領着清兵開進中原。他們攻打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軍,招降漢放地主。一路打到雲南、貴州、廣東、廣西,起着開路先鋒的作用。順治皇帝封他們爲王,給予優厚的待遇。可是後來,“藩”的勢力越來越大,以至難以控制,成了朝廷的威脅了。

“三藩”當中數吳三桂的地位最高,他被封爲“和碩”親王,平西大將軍,管轄着雲南、貴州,是那裏的“土皇帝”,那兩個省的大小官吏由他任免,稅收一律供他使用,朝廷不能過問。朝廷每年還要從其他各省的稅收中再撥給他白銀兩千萬兩。相當於國家總收入的一半還多。吳三桂把南明桂王的宮殿做爲王府,又私自將明朝雲南軍閥黔國公的七百頃莊田據爲藩莊。爲了鞏固權力,他加緊操練軍隊,採買大批軍械馬匹,還給手下將校的兒子和地方權貴們的子弟講授兵法,培養年輕的軍官。吳三桂是個老奸巨猾的人,他怕朝廷對自己不放心,就經常在少數民族地區挑起戰爭,藉以表示邊疆多事,少不了他。爲了掩人耳目,他花重金從蘇州買回四十個十五歲的歌童舞女,自己每天和文人墨客飲酒賦詩,觀看歌舞,尋歡作樂。尚可喜在廣東、耿精忠在福建也都專橫跋扈,各自爲政。只不過他們的地位和權勢都比不上吳三桂。

正因爲這樣,康熙皇帝親政以後,便把處理“三藩”的問題時掛在心上。面對柱子上的字條,他一次又一次地思考着:“‘三藩’的氣焰一天比一天囂張,要想長治久安,非撤藩不可!”他打定了主意,先從吳三桂下手。

有一天,管理皇帝私人事務的內大臣去看望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吳應熊娶了皇太極的第十四個女兒爲妻,正做爲額駙(就是駙馬)住在北京。談話當中,內大臣開玩笑似地對吳應熊說:“當初朝廷賜給平西王大將軍印信是因爲西南邊疆有戰事,現在全國平定了,怎麼還不上繳大將軍印呢?”吳應熊馬上意識到,這一定是皇帝的意思,連夜派人前往昆明,告訴吳三桂。吳三桂沒有辦法,只好上繳了平西大將軍印。不久,康熙皇帝又派人對吳三桂說:“您年紀大了,又有眼疾,不能過於操勞。雲南、貴州事務讓地方官去管理吧!”後來,朝廷又藉口兵多餉少,裁減了“三藩”手下兵卒。吳三桂見朝廷一再限制他,江青肚子不高興,便做了有朝一日反叛朝廷的準備。

康熙十二年(公元一六七三年),平南王尚可喜請求回遼東老家養老,讓兒子尚之信繼承爵位。康熙皇帝正求之不得,立刻同意他回家,可不准他兒子接替爵位,吳應熊在北京聽到風聲,又派人把消息送到昆明。吳三桂馬上把謀士們找來商量。他無可奈何地說:“尚可喜提出撤藩,我不提就不好了,所以也準備請求撤藩,試探一下。”一個謀士不同意,勸他說:“近來,皇上正找碴整您,您千萬不能像平南王那樣請求撤藩。”吳三桂冷笑着說:“我身經百戰,手下猛將如雲,不比尚可喜。皇上還年輕,他肯定不敢碰我。”於是,他寫下了請求撤藩了奏摺,派人送到北京。耿精忠聽到風聲,也連忙上了奏摺,請求撤藩。

奏摺送到了朝廷,文武大臣議論紛紛,有些大臣平日受了吳三桂的賄賂,這時候便站出來爲他說話,對康熙皇帝說:“平西王鎮守雲貴邊遠地區,一旦撤出,邊疆空虛,對國家不利。況且他家人口衆多,遷移途中,定會騷擾百姓。還是不撤爲好。”有些大臣只圖維持現狀,怕得罪吳三桂,也附和着反對撤藩。只有兵部尚書明珠等少數人主張撤藩,他們說:“‘三藩’準備謀反已經十分明顯,不撤藩,國家永遠不會安寧。”兩派大臣各不相讓,在朝廷上爭吵起來。康熙皇帝默默地聽着,猛然間打斷大家的爭論,斬釘截鐵地說:“撤藩他們要謀反,不撤藩他們也要謀反,遲早要謀反,不如我們先發制人。”於是,他下令撤藩,並且派大臣到雲南、福建、廣東進行監督。

吳三桂沒想到康熙真會同意他的請求。他好像輸了錢的賭徒,又急又恨,決定起兵對抗。他換上了明朝孝服,把軍隊帶到了永曆帝(就是桂王)的墓前,他當衆跪下,一邊拿酒澆地,一邊磕頭如搗蒜。他嚎啕大哭,器得上氣不接下氣,趴在地上,怎麼也不起來。這一哭,把軍士們的眼淚也引了出來,都跟着哭了,全軍上下,一片哀聲。

吳三桂這個漢奸,過去親自率兵絞殺了永曆帝父子,現在卻又來假惺惺地哭陵。實際是爲了試探軍心。他見軍士們也跟着大哭,覺得人心是向着他的,不由得心中暗暗高興。就在這一年,吳三桂把出“復明討清”的旗號,統率人馬向北進軍了。福建的耿精忠馬上響應。尚可喜的兒子尚之信逼死了父親,也從廣東起兵。駐守在貴州、廣西、四川、湖南、湖北的漢族軍閥紛紛攻城掠地,響應吳三桂。吳三桂一路順風,沒有經過多少戰鬥,就到達了湖南,只用了幾個月的功夫,他的軍隊輕而易舉地佔據了南方六省。

“三藩”叛亂,江南失守的消息傳到北京,朝廷上一片混亂。

“殺了要撤藩的大臣,趕快求和吧!”

“吳三桂兵力強大,不如以長江爲界,分疆而治!”

這樣的議論在康熙皇帝的耳邊不斷響起,干擾着他的決心。但是,他再次做出決斷:派八旗軍全力討伐吳三桂,堅決鎮壓!

對耿精忠、尚之信,康熙皇帝則軟硬兼施。他一方面派他們住在北京的兄弟前往福建和廣東進行勸說,一再保證既往不咎,另一方面,又派八旗軍去攻打他們,把他們逼得走投無路。這種各個擊破的辦法果然奏效,不久,這兩路叛軍都投降了。

篇14:歷史故事

春秋前期,朝歌(今淇縣城)爲衛國都。

石碏,春秋時衛國大夫。衛莊公有三個子,大姬完、次姬晉、三州籲。州籲最受莊公寵愛,養成殘忍暴戾的性格,無惡不作,成爲朝歌大害。

當時,老臣石碏,爲人耿直,體恤百姓疾苦。他幾次勸莊公管教。約束州籲,但莊公不聽,州籲作惡日甚,且享受過程。

碏子石厚,常與州籲並車出獵,爲非作歹。石碏大怒,用鞭子抽打他五十下,鎖入房內。石厚越窗逃出,住州籲府內。不回家,仍天天跟着州籲胡作非爲,禍害百姓。

莊公死後,姬完繼位,稱衛桓公,石碏見他生性懦弱無爲,告老還鄉,不參朝政。此時,州籲更加橫行霸道。

公元前719年,州籲聽計石厚,害桓公奪位。州籲、石厚爲制服國人,立威鄰國,就賄賂魯、陳、蔡、宋待國,大徵青壯年去打鄭國,弄得勞民傷財。當時,朝歌有民謠雲:“一雄斃,一雄尖,歌舞變刀兵,何時見太平?”

州籲見百姓不擁戴自己,甚憂。石厚又讓州籲去請其父石碏出來共掌國政。州籲派大臣帶白壁一雙、白粟五百鍾去請。石碏拒收禮品,推說病重回絕,石厚親自回家請。

石碏早想除掉禍根,爲國爲民除害。他趁石厚請他參政,假意獻計說,新主即位,能見周王,得到周王賜封,國人才肯服貼。陳國國君忠順周王,周王很賞識他,你應該和新主一同去陳國,請陳桓公朝周王說情,周王便會見之。石厚十分高興,便備厚禮赴陳,求陳向周王通融。

見此,石碏割破手指,寫下血書,派人事先送到陳國。血書寫道:“我們衛國民不聊生,固是州籲所爲,但我逆子石厚助紂爲虐,罪惡深重。二逆不誅,百姓難活。我年老體衰,力不從心。現二賊已驅車前往貴國,實老夫之謀。望貴國將二賊處死,此乃衛國之大幸!”

陳國大夫子針,與石碏有深交,見血書,奏陳桓公,桓公命將州籲、石厚抓住,正要斬首,羣臣奏:“石厚爲石碏親子,應慎重行事,請衛國自己來問罪”。

石碏知二賊被捉,急派人去邢國接姬晉(州籲之兄)就位(即衛宣公),又請大臣議事。衆臣皆曰:“州籲首惡應殺,石厚從犯可免。”石碏正色道:“州籲罪,皆我不肖子釀成,從輕發落他,難道使我徇私情,拋大義嗎?”從默然,石碏家臣羊肩說:“國老不必怒,我即赴陳辦理此事”。

羊肩到陳殺石厚,石厚說:“我是該殺。請將我囚回衛國,見父後再死。”羊肩說:“我奉你父命誅逆子,想見你父,我把你的頭帶回去見吧!”遂誅之。

看過歷史故事_有歷史故事的成語的人還看了:

篇15:歷史故事

潘大臨是宋代黃州的一位詩人,他寫過不少好詩。有一年秋天快到了,他的一位好友寫信來問他:“你最近有新的作品嗎?”潘大臨回信說:“關於秋天的景色,每一件都能夠寫出好詩來。昨天我靠在牀上休息,聽到窗外風吹打着樹林的聲音,我便起來在牆壁上寫道:‘滿城風雨近重陽’。可是這時收租金的人卻突然來了,這讓我完全失去了興致而無法再寫下去了。因此我現在只有這一句寄給你了。”

附原文:宋·惠洪《冷齋夜話》卷四:“黃州潘大臨工詩,有佳句,然貧甚……臨川謝無逸以書問:‘近新作詩否?’潘答書曰:‘秋來景物,件件是佳句,恨爲俗氣所蔽翳。昨日清臥,聞攪林風雨聲,遂起題壁曰:滿城風雨近重陽。忽催租人至,遂敗意。只此一句奉寄。’”

後來,潘大臨因爲貧窮病死了,好友謝無逸爲了紀念他,就續寫下來這首詩:滿城風雨近重陽,無奈黃花惱意香。雪浪翻天迷赤壁,令人西望憶潘郎。

逾二年又錄:滿城風雨近重陽,一江愁緒入洪荒。悠哉唯有庭中樹,閒飄黃花白髮上。

看過歷史故事_有關歷史故事的成語的人還看了:

篇16:歷史故事

以前,有個財主姓丁,他有一個兒子,都十多歲了,還什麼都不懂,請了好幾個先生,就是教不會他一個字。丁財主心裏可急壞了,一天他出榜文,聲稱若誰教會丁少爺一個字賞銀十兩。

一位老秀才見了,心想:這孩子再笨,也不至於不知道自己的姓吧?況且,這個“丁”字筆畫簡單,又好寫,又好認,我怎麼會教不會他一個“丁”字呢?於是,他便揭了榜。

到了財主家後,老秀才每天都叫丁少爺學習“丁”字,一晃就過了九天,丁財主要考丁少爺。老秀才怕丁少爺忘了,特意準備了一個釘子,讓少爺拿着,說:“萬一忘了,看看手裏的東西,就想起來了,懂嗎?”少爺點了點頭。

秀才領着少爺去見丁財主,寫了一個“丁”字說:“小少爺,這個字怎麼念?”

誰知少爺

篇17:歷史故事

公元25年,光武帝劉秀雖已建立了東漢政權,但全國尚未統一。當時,蜀地的公孫述也想稱王稱帝,爭奪天下。這個時候,有一個實力派人物叫竇[dòu]融。王莽當權的時候,他當上了伏波將軍。王莽失敗以後,他歸附了淮陰王劉玄,不但做了張掖[yè]都尉,還被劉玄的部屬推舉爲河西五郡大將軍。

擁有河西五郡的大將軍竇融看到劉秀在政治、軍事上佔優勢,有意順附,便召集各郡太守和本地名流商討,決定派使者帶着書信和禮物前往洛陽。劉秀得知此事後,十分高興,隆重接待了使者,並給竇融寫了一封書信,信中說:“蜀地有公孫述,現蜀漢相攻,你的地位極爲重要,一擡腳就會影響兩端的輕重,無論你站在哪一方,都可以決定一方的成敗。(原文是:‘舉足左右,便分輕重。’)”從此,竇融十分忠心地跟隨着劉秀,很快被升爲大司馬。劉秀得到竇融的支持,實力大增,終於消滅了公孫述和其他政敵﹐統一了天下。

後來,人們把“舉足左右,便分輕重”簡縮成“舉足輕重”這一成語,用來形容在關鍵時刻處於關鍵地位的人,他的一舉一動都能影響到整個局面。

看過歷史故事_關於歷史故事的成語的人還看了:

篇18:歷史故事

莊子因爲過分專注於著書,不太注重生產,所以家裏很窮,經常因爲沒錢買糧而忍飢挨餓。

有一天,莊子家又到了揭不開鍋的地步,無奈之下,他只好硬着頭皮到監理河道的監河侯家去借糧。監河侯本是一個很小氣的人,但看見這麼清高的莊子登門求助,便爽快地答應借糧,同時說道:“借你糧食當然可以,不過得等我收了老百姓的租稅之後才能借給你,你覺得可以嗎?”

莊子見監河侯不願馬上借糧,十分生氣,他惱怒地對監河侯說:“我昨天從家裏走了很遠的路到你這裏來,走在半路上,突然聽到喊救命的聲音。我當即朝發出聲音的地方走去,一看,原來是躺在乾枯的車溝裏的一條小魚在呼救。”

莊子嘆了口氣接着說:“它見到我,像遇見救星般向我求救。我當時連忙上前去問道:‘小魚啊,你爲什麼來到這裏?’小魚回答說:‘我原本住在東海,今天不幸落在這車溝裏,快要乾死了,請你給我一升半斗的水,救救我的命吧!’”,監河侯聽了莊子的話後,問他是否給了水救助小魚。

莊子冷冷地說道:“我當時說:‘好吧,等我到了南方,去勸說吳、越兩國國王,把西江裏的水引來救濟你,讓你隨江水愉快地游回東海去,你看怎麼樣?’”,監河侯一聽傻了眼,對莊子的救助方法感到十分荒.唐,便說:“那怎麼行呢?”,“是啊,鯽魚聽了我的主意,當即氣得睜大了眼,氣憤地說:‘我失去了依賴的水,沒法活下去。我現在只要得到一升半斗的水,就能活命了。如果等你引來西江水,我早就死在這裏了。那時候,你只能到賣魚乾的店鋪裏去找我了。’”

看過歷史故事_描寫歷史故事的成語的人還看了:

篇19:歷史故事

春秋時代,秦國和晉國聯合攻打鄭國。後來,秦穆公卻暗中與鄭國單獨媾(ɡòu)和,並派杞子帶領軍隊以幫助鄭國保衛邊疆爲名進駐鄭國,企圖吞併它。杞子的軍隊進駐鄭國之後,發現鄭國沒有什麼戒備,就派人去報告秦穆公,請他祕密派兵來襲擊鄭國,一舉滅掉它。秦穆公得到杞子的情報之後,馬上派孟明視這位大將帶兵出發。

秦軍到了鄭國的邊境滑地,恰好有個鄭國的賣牛商人弦高要到洛陽去做買賣。弦高發現秦軍要襲擊鄭國,他突然想到一個好辦法,就冒充鄭國使者,宰了十二頭牛,代表鄭國慰勞秦軍。同時,馬上派人回報鄭國國君鄭穆公。鄭穆公得到報告後,馬上下令準備應戰,並且派人到秦軍駐地偵察,發現秦軍正在整盔甲、磨兵器、喂戰馬。(原文是:“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於是鄭穆公就派皇武子去見秦軍駐鄭國的將領杞子,告訴他說:“你們在我們鄭國已經駐紮了很久,我們的供給也不足了,聽說你們快回國了,我們鄭國有個園圃,你們可以到那裏去打獵。”杞子聽他這麼一說,知道自己的陰謀已經暴露,就跑到齊國去了。孟明視發現鄭國已經有準備,也認爲襲擊它不會取得勝利,於是不戰而回。

看過歷史故事_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x的人還看了:

篇20:歷史故事

歷史對於人類不僅僅是前人的故事,記錄人類經歷一代又一代的過往及經驗的歷史常常能讓我們從前人的故事中吸取教訓,更能避免我們踏上前人已經走過的錯路,是每個人需要了解學習的。以下讓我們通過中國古代的皇帝們的歷史故事來了解皇帝們的輝煌過往以及犯下的毀滅性錯誤。

秦始皇最後是怎麼死的

秦始皇創建的大秦帝國,萬世基業,不僅僅只是他夢想的一個藍圖,他是追夢者,他是一個勇者。在衆人都沒有意識到天下可爲一家的概念時,秦始皇早就把目光放到了秦以外的國家,這些國家或偏安一隅,或垂死掙扎,在秦始皇的眼裏,這些國家根本就不是秦國的對手,天下已是秦國的囊中之物。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姓嬴,名政,人稱嬴政、呂政或者是趙政,生於邯鄲(今屬河北)。後世俗稱嬴政或秦王政。自稱“始皇帝”,被後世人稱爲千古第一帝。嬴政是個天馬行空的詩人,憑藉着自己超脫的想象力寫就了又一部英雄史詩。他在13歲的時候就即位,成爲了君臨天下的霸主;22歲時,正式掌權親政;39歲時又統一了六國建立秦朝;50歲出巡時駕崩。用他短暫的一生,譜寫了一個時代的精彩樂章,當然他的功績偉大,也是一位臭名昭著的暴君。他成爲暴君的理由,不過就這三件事:修長城,阿房宮,焚書坑儒。

這三件事將秦始皇刻畫成爲了一個暴君,殘暴不仁、尚武、貪婪,是他的另一面,尉繚子曾是秦國的開國元勳,但是秦始皇對他都不是很信任,保持着懷疑的態度。‘秦王爲人,蜂��,長目,�茨疋擼�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誠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爲虜矣。不可與久遊。’乃亡去。秦王覺,固止,以爲秦國尉,卒用其計策。而李斯用事。“ 秦國多疑又是他的另一個遭人詬罵的地方。

春秋時期,戰國七雄,各自佔據了自己的地盤並且不斷髮展自己的勢力。魏國、齊國、秦國這幾個國家是有實力稱霸的,但是魏國、齊國根本就沒有統一全中國的意識,而秦始皇有這個想法,最後他也做到了,實現了中國國土上的統一。”今天下,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文字、度量衡等的統一使中國的文明融合在一起,延續了中華民族此後兩千年統一的基礎。他橫掃六合,結束了春秋戰國五百年的分裂割據局面,一手創建了一個帝國的傳奇。

秦始皇和他背後的建立起來的秦朝不僅僅代表着一種文化凝聚力和一種民族精神,正是憑藉這種凝聚力,後世的朝代才能夠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蹟,而使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內核得以延續,並使得古代中國文明連續不斷地流傳了二千多年,這是他極其偉大的地方。不管這個帝業建立的時間有多久,人固有一死,就算是皇帝也是終究逃不過這樣的結局的。

秦始皇逃避自己的死亡,他選擇了求仙問藥,斥巨資無果。他曾經差徐福入海求仙,耗費了不少資金,卻杳無音訊,感到被騙的秦始皇,抓來儒生審查,結果互相揭發四百多人,秦始皇一怒之下便把他們都在咸陽活埋了,這便是焚書坑儒,此後秦始皇又大興土木修建阿房宮,勞民傷財。

關於他的死因,有多種說法,《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臺。“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死在了第五次東巡途中。目前史學界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說死於疾病,另一種說法是死於非命。死於疾病是因爲,秦始皇自幼身體弱,又日理萬機,出遊途中忙於批改奏摺,又要顧及國內外的政事,加之七月正值酷暑,積勞成疾而在途中病發身亡。死於非命是東巡時遭人行刺,抑或猜測被奸臣趙高給害死。

孝莊錢皇后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孝莊皇后,一個是清朝皇太極的孝莊文皇后,另一個是明朝的孝莊錢皇后。這兩個女人,雖然同樣以孝莊爲號,但是兩者的境遇卻相差極大。孝莊文皇后是一個福氣極大的皇后,並且有着極強的政治眼光,算是皇后中的強者。而孝莊錢皇后呢?說她是皇后,她在位之時,其實更偏向於一個妻子,雖然她在有些地方也盡了自己皇后的職責,但若是看她的歷史事蹟的話,她與英宗之間的感情,淡化了她的政治色彩,讓她更加平民化。

孝莊錢皇后。是明英宗的原配皇后。他們兩個成親之時,英宗早已繼位,因此兩者的婚姻算是帝王的初婚,儀式隆重。錢皇后是都指揮僉事錢貴的女兒,海州人,被誠孝張皇后看中,選爲英宗皇后。明英宗與錢皇后成親之後,兩人感情甚篤,譜寫了一代帝后的纏綿絕戀。明英宗對錢皇后的感情,極爲深厚,有初見時的一見鍾情,有相守時的醇厚深戀,有同甘共苦後的感動敬重。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女人,讓一位帝王在去世的時候還在爲她做打算呢?

首先要說的是,孝莊錢皇后是一位公私分明的皇后。錢皇后與英宗的婚姻雖然是他祖母一手促成的,但是英宗卻對錢皇后一見鍾情。兩人結婚後,帝后感情極爲深厚。

錢氏出身寒微,英宗愛戀着皇后,自然不只想對她好,愛屋及烏之下,也想將她母家的地位提高,扶持她的父兄上位。這個想法遭到了皇后的極力反對,她並不希望自己的丈夫爲自己徇私。英宗以爲皇后只是客氣,哪知道提了好幾次,都遭到了她的反對。知道皇后的苦心之後,對其越發敬重。

錢皇后是古代正室妻子的典範,不僅對自己的丈夫關愛有加,並且頗有容人之量。她知道自己嫁的是帝王,就應該以皇室血脈繁衍爲重,因此她從不反對自己的丈夫採選女子入宮。不僅如此,她還一碗水端平,維護後宮的和諧。也許正是因爲她的大度寬容,纔有了後來貴妃周氏的步步逼近。

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這句話並不僅僅是一句笑話,歷史上有多少對鴛鴦眷侶,在面對危難的時候,展現出了人性中的醜陋一面。但是錢皇后卻用她的行動,爲自己的感情作籌碼。

正統十四年,在御駕親征瓦剌部的時候,因爲中了埋伏,明英宗被瓦剌俘虜。在經過交涉,明朝籌集資財以贖取英宗的時候,錢皇后捐出了自己的全部錢財。而當瓦剌部違背條約,收取財物後並未將英宗送回,羣臣共舉鉞王登基之後,這個毫無辦法的可憐女人,用了最悽慘的方法,祈求丈夫的迴歸。

一個深宮女人,前代皇后,父兄犧牲,朝政由自己的小叔子掌控。在毫無權勢的情況下,她能做的只是爲自己的丈夫祈禱,希望上天能護佑他平安。每天每夜地祈求,再困再倦也只是就地稍臥,不肯上牀休息。過度的勞累、粗陋的飲食、冰冷的地面、冬天的嚴寒長期侵襲她的身體,她的一條腿受了重傷,再也無法治好,損壞了。而晝夜不停的悲泣也很快哭瞎了她的一隻眼睛。對於自己的殘疾,錢皇后毫不介意,也拒絕治療,她心甘情願地認爲這是接回丈夫,上天要她付出的代價。

一個柔弱的女人,能爲了自己的丈夫做到這種地步,足見其情深。

儘管英宗與錢皇后感情甚篤,但兩人之間卻還是夾了一個周貴妃。因爲錢皇后無子,只能立周氏所生的庶長子爲太子。也正是因爲這樣,周氏對錢皇后起了取而代之的想法。當這個想法遭到英宗的呵斥之後,周氏對錢皇后就有了一種嫉恨的心理。所以儘管明英宗去世之前,爲錢皇后留下了諸多後手。但架不住登基的周氏的兒子朱見深,而朱見深對自己的母親愚孝,因此錢皇后晚年的生活極爲淒涼。最慘的是,她死之後,原本按照英宗的想法是與英宗合葬的,因爲周氏的從中作梗,最終也沒有生死同穴。

[歷史故事]

篇21:歷史故事

歷史故事大全1:陳壽索米輕亮

唐朝房玄齡等撰寫的《晉書·陳壽傳》,收錄了陳壽因爲私仇而在書中有所表現的一則傳聞,說的是丁儀、丁訥在曹魏時負有盛名,陳壽對他們的兒子們說:“送我千斛米,我就爲令尊大人寫好傳記。”丁氏不答應,陳壽果真不爲他們立傳。

陳壽父親曾做過馬謖參軍,馬謖兵敗被諸葛亮所殺,陳壽父親也被牽連受罰,諸葛瞻又輕視陳壽。因而陳壽爲諸葛亮立傳,說諸葛亮軍事謀略非其長處,又無臨敵應變之才;說諸葛瞻只工於書法,名過其實。議論的人因此而輕視陳壽的爲人。

但只有少數史學家如北周的柳虯、唐朝的劉知幾等相信這個傳聞,而多數的史學家則認爲這條史料是假的。清朝潘眉在《三國志考證》中指出:“丁儀、丁廙,官不過右刺奸掾及黃門侍郎,外無摧鋒接刃之功,內無升堂廟勝之效,黨於陳思王,冀搖冢嗣,啓釁骨肉,事既不成,刑戮隨之,斯實魏朝罪人,不得立傳明矣。”

其實在曹丕即王位後,就殺了丁儀、丁廙並男口,他們是沒有子嗣的。《晉書》認爲索米不得不爲立傳,此最無知的言論。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也指出:“《晉書》謂‘壽父爲馬謖參軍,謖爲諸葛亮所誅,壽父被髡,故壽爲《亮傳》,謂將略非所長。’此真無識之論也。亮之不可及處,原不必以用兵見長。

觀壽校定《諸葛集》,表言亮‘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勵。至今樑、益之民,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過也。’又《亮傳》後評曰:‘亮之爲治也,開誠心,布公道,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其頌孔明可謂獨見其大矣。”由此可見,《晉書》貶陳壽之說,實爲不實之詞,不可盡信。

歷史故事大全2:鄭和下西洋

1405年7月11日(永樂三年六月十五乙酉)34歲奉成祖命,鄭和從南京龍江港起航,經太倉出海,偕王景弘率27800人第一次下西洋,永樂五年九月八年級(1407年10月2日)回國。

1407年10月13(永樂五年九月十三丁亥)36歲回國後,立即與王景弘、侯顯等率船隊第二次下西洋,到達文萊,泰國,柬埔寨,印度等地。

1409年(永樂七年已醜)38歲九月又偕王景弘、費信等第三次下西洋。

1413年(永樂十一年癸己)42歲偕馬歡等人率船隊第四次下西洋。

1417年(永樂十五年丁酉)46歲鄭和率船隊第五次下西洋。

1421年(永樂十九年辛丑)50歲偕王景弘、馬歡等人率船隊第六次下西洋,後人認爲在這一次下西洋他發現了美洲。

1431年(宣德六年辛亥)60歲鄭和偕王景弘、馬歡、費信、鞏珍等率船隊27550人第七次下西洋。

歷史故事大全3:李冰治水的故事

李冰是我國[戰國]時期傑出的水利工程學家,都江堰的設計者和興建的組織者。中外馳名的都江堰位於四川省中部岷江中游,整個工程是由分水堰、飛沙堰和寶瓶口三個主要工程組成的。它的規模宏大,地點適宜,佈局合理,兼有防洪、灌溉、航行三種作用,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也是罕見的奇蹟。二千多年來,一直髮揮着巨大的排灌作用,確保了當地農業生產。

古代蜀地(今四川)非澇即旱,有“澤國”、“赤盆”之稱。四川人民世世代代同洪水作鬥爭。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秦國吞併蜀國。秦爲了將蜀地建成其重要基地,決定徹底治理岷江水患。同時派精通治水的李冰取代政治家張若任蜀守。李冰爲蜀守的時間,沒有明文記載,大約在秦昭王三十年至秦孝王之間(公元前277—前250年)。

李冰到蜀郡後,親眼看到當地嚴重災情:發源於成都平原北部岷山的岷江,沿江兩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到灌縣附近,進入一馬平川,水勢浩大,往往沖決堤岸,氾濫成災;從上游挾帶來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積在這裏,擡高河牀,加劇水患;特別是在灌縣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壘山,阻礙江水東流,每年夏秋洪水季節,常造成東旱西澇。到任不久,便開始着手進行大規模的治水工作。

李冰和他的兒子二郎沿岷江岸進行實地考察,瞭解水情、地勢等情況,制定了治理岷江的規劃方案。李冰發現開明所鑿的引水工程渠首選擇不合理,因而廢除了開明開鑿的引水口,把都江堰的引水口上移至成都平原沖積扇的頂部灌縣玉壘山處,這樣可以保證較大的引水量和形成通暢的渠首網。

李冰創築的都江堰,史籍記載甚爲簡略。但以這些記載爲基礎,結合現今都江堰工程結構分析,可以基本確定李冰修建的都江堰由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及渠道網所組成。

在修築分水堰的過程中,採用江心拋石築堰失敗後,李冰另闢新路,讓竹工編成長三丈、寬二尺的大竹籠,裝滿鵝卵石,然後一個一個地沉入江底,終於戰勝了急流的江水,築成了分水大堤。唐李吉甫《元和郡縣誌》載:“犍尾堰(都江堰唐代之名)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李冰作之以防江決。

破竹爲籠,圓徑三尺,長十丈,以石實之。累而壅水。”此法就地取材,施工、維修都簡單易行。而且,籠石層層累築,既可免除堤埂斷裂,又可利用卵石間空隙減少洪水的直接壓力,從而降低堤堰崩潰的危險。

分水大堤前端開頭猶如魚頭,所以取名叫“魚嘴”。魚嘴是在寶瓶口上游岷江江心修築的分水堰,因堰的頂部形如魚嘴而得名。《華陽國志》記載:李冰“壅江作堋”的“堋”就是指魚嘴。它將岷江分爲內外江,起航運、灌溉與分洪的作用。西股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東股的叫內江,是灌溉渠系的總乾渠,渠首就是寶瓶口,流經寶瓶口再分成許多大小溝渠河道,組成一個縱橫交錯的扇形水網,灌溉成都平原的千里農田。分水堰兩側壘砌大卵石護堤,*內江一側的叫內金剛堤,外江一側叫外金剛堤,也稱”金堤”。分水堰建成以後,內江灌溉的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災了。

以後,爲了進一步控制流入寶瓶口的水量,在魚嘴分水堤的尾部,又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飛沙堰”溢洪道。飛沙堰也用竹籠裝卵石堆築,堰頂做到適宜的高度。當內江水位過高的時候,洪水就經由平水槽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以保障內江灌區免遭水淹。同時,由於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的漩渦作用,有效地衝了泥沙在寶瓶口前後的沉積。魚嘴的分水量有一定的比例。春耕季節,內江水量大約佔六成,外江水量大約點四成。洪水季節,內江超過灌溉所需的水量,由飛沙堰自行溢出。

寶瓶口是節制內江水量的口門。爲了控制內江流量,李冰父子作石人立在江中,作爲觀測水位的標尺。《華陽國志·蜀志》載:李冰“作三石人,立三水中,與江神要。

水竭不至足,盛不沒肩”。這是見於記載最早的水則,說明李冰已基本掌握了岷江水位漲落的大致幅度。《史記·河渠書》記載“蜀守冰鑿離堆,闢沫水之害”,就是指李冰開鑿寶瓶口。因“崖峻阻險,不可穿鑿,李冰乃積薪燒之”,劈開玉壘山,鑿成寶瓶口。寶瓶口不僅是進水口,而且以其狹窄的通道形成一道自動節水的水門,對內江渠系起保護作用。被分開的玉壘山的末端,狀如大石堆,就是後人稱做的“離堆”。

此外,還採取了在江心中構築分水堰的辦法,把江水分做兩支,逼使其中一支流進寶瓶口。寶瓶口這一岩石渠道,十分堅固,千百年來在岷江激流衝擊下,並未被沖毀,有效地控制了岷江水流。清宋樹森“伏龍觀觀漲”一詩云:“我聞蜀守鑿離堆,兩崖劈破勢崔巍,岷江至此畫南北,寶瓶倒瀉數如雷。”

李冰修成寶瓶口之後,“又開二渠,由永康過新繁入成都,稱爲外江,一渠由永康過郫入成都,稱爲內江”。這兩條主渠溝通成都平原上零星分佈的農田灌溉渠,初步形成了規模巨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渠道網。

李冰還作石犀,埋在內江中,作爲歲修時候淘挖泥沙的深度標準。歲修的原則是“深淘灘,低作堰”。“深淘灘”是說淘挖淤積在江底的泥沙要深些,以免內江水量過小,不敷灌溉用;“低作堰”是說飛沙堰堰頂不可修築太高,以免洪水季節泄洪不暢,危害成都平原。

後人把這六字訣刻在內江東岸爲紀念李冰父子而建的二王廟的石壁上,很是醒目。歲修的方法是:每年水量最小的霜降時節,在魚嘴西側,用榪槎(就是馬紮)在外江截流,使江水全部流入內江,然後淘挖外江和外江各灌溉渠道淤積的泥沙。到第二年立春前後,外江歲修完畢,把榪槎移到內江,讓江水流入外江,然後再淘挖內江河槽,進行平水槽和飛沙堰的歲修工程。

清明節前,內江歲修完畢,撤除榪槎,開始放水灌溉。榪槎是一種簡單、有效的臨時性截流裝置,是由三根大木樁用竹索綁成的三腳架,中設平臺,平臺上用竹籠裝卵石壓穩。把適當數量的榪槎橫列在江中,迎水面加系橫、豎木頭,圍上竹蓆,外面再培上粘土,就可以擋住水流,不致滲漏。

都江堰的修成,不僅解決了岷江氾濫成災的問題,而且從內江下來的水還可以灌溉十幾個縣,灌溉面積達三百多萬畝。從此,成都平原成爲“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獲得“天府之國”的美稱。

看過歷史故事大全的人還看過:

篇22:歷史故事

張良進履

據傳說,有一天,張良在圯上(即橋上)漫步,適遇一年邁老人。只見老人故意把鞋摔下橋底,慢慢地對張良說:“小夥子,下去給我拾鞋!”張良感到太突然,想上前教訓老人,但礙於老人的年紀,不忍下手,只好下橋取鞋。取鞋後,老人又令張良給他穿上,張良膝跪於前,小心幫老人穿鞋。事畢,老人非但不謝,反而大笑而去。片刻老人又返回,對張良說:“孺子可教也,5日後的黎明,與我會此。”二次會面,皆因張良遲到而散,第三次張良夜半赴約,先老人一步,老人才授給張良一本書,對他說:“讀此書則爲王者師。後10年天下會大亂。13年後你會見我於濟北谷城(今山東平陰西南)山下的黃石就是我。”說完就很快走了。張良很奇怪,次日天明一看書,方知書名爲《太公兵法》(太公,即姜太公,周武王的軍師)。張良就日夜誦讀此書,終於成爲一個深明韜略、足智多謀、文武兼備的“智囊”。10年後果然陳勝起義爆發,13年後張良去谷城,山下確有黃石一尊,老人的預言神奇般地得到應驗。這個故事雖屬後人虛構,但他讚揚了張良的聰慧過人。蘇軾在《留侯論》中曾對張良的涵養評論道“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周文王重用姜尚

在商紂王時期,文王(當時被封爲西伯)曾因苦諫紂王而被囚。其下屬用美女奇物賄賂紂王,文王才保住了性命。歸國之後,文王想舉兵攻商,卻因時機不夠成熟,從者太少而落敗。吸取了這個教訓,文王重申了對商王的從屬地位,同時下決心從根本上增強周人的力量。在文王的興國策略中,有遷都於豐,改革行政管理體制等方面,但最爲後人稱道的,是他的禮賢下士、敬老慈少之舉。孟子說,因爲西伯善於養護老者,天下有聲望有資力的賢人就都跑到了周國。文王尋訪到的最有才能的賢人,是人所周知的姜太公。據傳,在文王尋訪賢人的途中,有一天在渭水南岸看到一位氣宇不凡的白髮老者在釣魚,每起一釣,就是一條活蹦亂跳的大魚。文王在驚訝之餘,就與這位老者攀談起來。而更令文王驚訝的是,這位老者竟然對治國之道頗有精闢的見解。文王大喜過望,就把老者請上車,一同回到都城。老者姓姜名尚,字子牙,因爲文王在與他同歸時說:“吾太公望子久矣!”就號稱爲太公望,俗名姜太公。在姜太公的輔佐之下,文王開始了對周圍小國的攻伐,爲周朝的立國奠定了基礎。在晚年,西伯姬昌終於自號爲文王,明顯是要與商紂王抗衡。只是紂王的頹勢還沒有到底,而文王的力量還不足推翻商朝,所以,滅商的使命就只能落在武王的肩上了。

篇23:歷史故事

腰斬李斯

自從陳勝、吳廣起事後,各地義軍此伏彼起。這時,秦二世聽從郎中令趙高的建議,深居宮中,一切政事都由趙高決斷。趙高與李斯有夙怨,趙高就趁機誣陷李斯想割地稱王,又誣陷李斯之子三川郡守李由與義軍私通。李斯想上書申辯,卻被趙高扣下。趙高派人四處搜捕李斯的宗族,又對李斯嚴刑拷打。李斯不堪酷刑,被迫認罪,於秦二世二年(前208)八月被腰斬於咸陽,並夷滅三族。李斯死後,秦二世任命趙高爲丞相,事無大小,都由趙高決斷。

李斯(?-前208),戰國末期楚上蔡(今河南上蔡縣)人。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李斯協助秦始皇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他反對“以古非今”,提議焚書坑儒。他還按照秦始皇的命令,爲統一文字、法律、貨幣及度量衡作出了卓越貢獻。後因趙高的誣陷而被腰斬於咸陽。

趙飛燕姊妹花擅專寵

漢鴻嘉三年(前18),成帝劉驁微服巡行,經過陽阿公主家,見歌女趙飛燕豔麗非常,便召她入宮,極爲寵幸。不久,成帝又將其妹趙合德召入宮中,封趙氏姊妹爲婕妤。從此趙氏姐妹貴傾後宮,原來受成帝寵幸的許皇后和班婕妤都失寵。爲了進一步鞏固自己在宮中的地位,趙飛燕又誣告許皇后、班婕妤有邪媒之道,詛咒後宮與皇上。同年冬十一月,成帝廢許皇后,將她趕至昭臺宮,又誅殺皇后之姊謁,並將其親屬遣送回故里,永始元年(前16)成帝立趙飛燕爲皇后,又封趙和德爲昭儀,居昭陽宮。該宮全用黃金、白玉、明珠、翠羽裝飾。

班婕妤,樓煩(今山西朔縣東)人,是班固的祖姑母。從小便有才學,善於寫詩作賦。成帝初即位時,他被選入宮,開始爲少使,不久得寵立爲婕妤。成帝曾想和她同車遊後庭,班婕妤婉言拒絕,她說:看古代圖畫,聖賢君主都有名臣陪待一旁,末代昏君纔有寵姬相陪;如今皇上想與我同車,難道不和此相似嗎?成帝認爲班婕妤頗爲賢慧。後來趙飛燕姐妹得寵,班婕妤和許皇后進見皇帝的機會減少。許皇后被趙氏姐妹誣陷後,班婕妤見情勢危急,便請求去長信宮侍奉皇太后。成帝死後,她奉守陵園,死後葬於園中。成帝因寵愛趙氏姐妹,便把軍政大權交給外戚王氏掌管,漢朝由此步入外戚專權的時代。

篇24:歷史故事

梅妻鶴子

林逋晚年隱居在杭州西湖小孤山。在山上種了三百六十五棵梅樹。平日除草,施肥,辛勤勞作。待到梅子熟時,就有成羣小販前來買他的梅子。他賣梅子不是按斤論兩而是根據每樹梅子多少毛判判,估價公道。所以商販們都喜歡買他的梅子,他還準備三百六十五個竹筒,把每棵樹賣下的錢分另裝入竹筒裏編上號。不管有客人、無客人或是客人多、客人少。一天用一竹筒梅子的錢過生活,絕不多用一文。

他還養了兩隻白鶴。客人來了,先生就打個忽哨,白鶴立刻飛來,立在先生跟前。他把錢和紙條裝在一隻袋裏,掛到白鶴頸上,讓白鶴飛往市裏買魚肉酒菜。那些商販見白鶴飛來,知道先生來了客人,就按紙條所開貨物收錢付貨,交白鶴帶回。

高力士脫靴

唐玄宗李隆基與寵妃楊玉環在沉香亭賞花,召翰林李白吟詩助興。李白酒醉,命宦官高力士爲其磨墨拂紙,即席寫就《清平調》三首。應景之作,在李白是毫不費事,正象在一旁侍候的高力士說的:“放屁還沒有這樣快!”李隆基看了詩很高興,賜飲。李白借酒,叫高力士爲他脫靴,加以奚落。高力士是大太監,天子稱他爲兄,諸王稱他爲翁,駙馬、宰相還要稱他一聲公公,何等神氣,怎能吃李白這一套,靴是給他脫 了,但從此記恨在心。後來他在楊玉環面前搗鬼,把李白的官給罷了。原來李白詩云“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在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詩中所用的典故飛燕,是趙飛燕。趙飛燕因貌美受寵於漢成帝,立爲皇后。後因淫亂,平帝時廢爲庶人,自殺。本來李白是用飛燕新妝比喻名花凝香,並沒有諷刺楊貴妃的意思;高力士卻說詩中的趙飛燕就是指楊貴妃,是故意侮辱她。楊貴妃“恍然大悟”,非常惱火,便在唐明皇面前講了李白的壞話。

李白是個詩人,未免天真,在用典上不慎重考慮,被人鑽了空子,連個閒官翰林都作不成,罷官而去了。

篇25:歷史故事

歷史故事精選

齊王嫁女

有一個名叫吐的人,經營宰牛賣肉的生意,由於他聰明機靈,經營有方,因此生意做得還算紅火。

一天,齊王派人找到吐,那人對吐說:“齊王準備了豐厚的嫁妝,打算把女兒嫁給你做妻子,這可是大好事呀!”

吐聽了,並沒有受寵若驚,而是連連擺手說:“哎呀,不行啊。我身體有病,不能娶妻。”

那人很不理解地走了。

後來,吐的朋友知道了這件事,覺得奇怪,吐怎麼這麼傻呢?於是跑去勸吐說:“你這個人真傻,你一個賣肉的,整天在腥臭的宰牛鋪裏生活,爲什麼要拒絕齊王拿厚禮把女兒嫁給你呢?真不知你是怎麼想的。”

吐笑着對朋友說:“齊王的女兒實在太醜了。”

吐的朋友摸頭不知腦,問:“你見過齊王的女兒?你何以知道她醜呢?”

吐回答說:“我雖沒見過齊王的女兒,可是我賣肉的經驗告訴我,齊王的女兒是個醜女。”

朋友不服氣地問:“何以見得?”

吐胸有成竹地回答說:“就說我賣牛肉吧,我的牛肉質量好的時候,只要給足數量,顧客拿着就走,我用不着加一點、找一點的,顧客感到滿意,我呢,惟恐肉少了不夠賣。我的牛肉質量不好的時候,我雖然給顧客再加一點這、找一點那,他們依然不要,牛肉怎麼也賣不出去。現在齊王把女兒嫁給我一個宰牛賣肉的,還加上豐厚禮品財物,我想,他的女兒一定是很醜的了。”

吐的朋友覺得吐說得十分在理,便不再勸他了。

過了些時候,吐的朋友見到了齊王的女兒,齊王的女兒果然長得很難看。這位朋友不由得暗暗佩服吐的先見之明。

有些事情雖沒什麼直接的聯繫,但道理是相通的,如果吐不是以自己親身的感受去舉一反三地思考生活中的現象,那說不定就會要娶回一個自己不喜歡的醜妻了。

尋找千里馬

伯樂善於辨認千里馬,他想把自己的兒子也培養成相馬的能手。於是他給了兒子一本《馬經》,要兒子按照《馬經》上畫的圖樣去尋找千里馬。

兒子找啊,找啊,他每遇到一匹馬,都拿《馬經》上的圖樣來仔細覈對,看看與書上畫的特徵是否相符。可是每次總有些細節對不上號。就這樣找了一年,還是沒找到一匹和書上畫的一模一樣的馬。他只好垂頭喪氣地回去告訴父親。伯樂勸他不要灰心,叫他出去接着找。

無奈,兒子又踏上了尋找千里馬的征程。上哪兒去找呢?他撫摸着《馬經》,嘆了口氣,不知道該怎麼辦纔好。兒子漫無目的地走啊走啊,心裏不停地問:“千里馬啊,你到底在哪裏呢?”

正在發愁間,一隻大蛤蟆一邊“咕咕”地叫着,一邊一蹦一跳地過來了。兒子看了半天,心下忽然“咯噔”一下:“咦,這不就是……”他大喜過望,掉頭就往家跑。

還沒邁進家門,兒子便大嚷起來:“我找到千里馬了!我找到千里馬了!”伯樂聽了,忙奔出來問:“快說說,你找到什麼樣的千里馬了?”兒子上氣不接下氣地回答:“我見過許許多多的馬,只有這一匹和書上畫的最像了。它也是頭顱高高隆起,眼眶深陷,背脊縮着。只是有一樣――它的蹄子卻不像。”聽完了兒子的'話,伯樂心裏明白了大半,他只得苦笑着說:“孩子啊,這匹‘馬’雖好,可是它蹦蹦跳跳的,人騎上去怎麼受得了呢?”話音剛落,兒子臉上的笑容頓時僵住了。

伯樂的兒子錯就錯在把書本作爲一成不變的教條,而不善於從實際出發來分析問題,這樣怎麼能找得到千里馬呢?

樂不思蜀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國家各據一方,征戰不休,爭奪霸主的統治地位。其中,劉備管轄割據的地方稱爲蜀。

劉備依靠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一批能幹的文臣武將打下了江山,他死後將王位傳給了兒子劉禪。臨終前,劉備囑咐諸葛亮輔佐劉禪治理蜀國。劉禪是一位非常無能的君主,什麼也不懂,什麼也不做,整天就知道吃喝玩樂,將政事都交給諸葛亮去處理。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嘔心瀝血地使蜀國維持着與魏、吳鼎立的地位;諸葛亮去世後,由姜維輔佐劉禪,蜀國的國力迅速走起了下坡路。

一次,魏國大軍侵入蜀國,一路勢如破竹。姜維抵擋不住,終於失敗。劉禪驚慌不已,一點繼續戰鬥的信心和勇氣都沒有,爲了保命,他赤着上身、反綁雙臂,叫人捧着玉璽,出宮投降,做了魏國的俘虜。同時跟他一塊兒做了俘虜的,還有一大批蜀國的臣子。

投降以後,魏王把劉禪他們接到魏國的京都去居住,還是使他和以前一樣養尊處優,爲了籠絡人心,還封他爲安樂公。

司馬昭雖然知道劉禪無能,但對他還是有點懷疑,怕他表面上裝成很順從,暗地裏存着東山再起的野心,有意要試一試他。有一次,他請劉禪來喝酒,席間,叫人爲劉禪表演蜀地樂舞。跟隨劉禪的蜀國人看了都觸景生情,難過得直掉眼淚。司馬昭看看劉禪,見他正咧着嘴看得高興,就故意問他:“你想不想故鄉呢?”劉禪隨口說:“這裏很快樂,我並不想念蜀國。”

散席後,劉禪的近臣教他說:“下次司馬昭再這樣問,主公應該痛哭流涕地說:‘蜀地是我的家鄉,我沒有一天不想念那裏。’這樣也許會感動司馬昭,讓他放我們回去呀!”果然不久,司馬昭又問到這個問題,劉禪就裝着悲痛的樣子,照這話說了一遍,但又擠不出眼淚來,只好閉着眼睛。司馬昭忍住笑問他:“這話是人家教你的吧?”劉禪睜開眼睛,吃驚的說:“是呀,正是人家教我的,你是怎麼知道的?”

司馬昭明白劉禪確實是個胸無大志的人,就不再防備他了。

劉禪身爲一國之主,居然樂不思蜀,甚至連裝着想念故鄉都裝不出來,貪圖享樂而志向淪喪竟到了這種地步,實在可氣可嘆。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該放棄自己的理想,而要嚴格要求自己,志存高遠,不懈地奮鬥。

篇26:歷史故事

公元前661年,晉獻公攻打翟國,其中晉國公族子弟中的叔虎表現十分優異,此戰告捷後,晉獻公按功行賞,賜叔虎封地爲郤邑。郤芮是叔虎的第二個兒子,後來立下功勞,也被賞賜了封地,在冀邑,又被稱作冀芮。叔虎的封地在郤邑,因此他郤氏一族的後代們就成爲了晉國的世襲卿大夫。叔虎死後,還是晉獻公執政時期,郤芮代替父親,成爲了卿大夫,歸附於晉獻公的三兒子夷吾,是夷吾黨。

夷吾受驪姬之亂,被逼出走樑國,後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在晉獻公死後繼位爲君,郤芮等人就是夷吾手下的第一批大功臣。夷吾繼位爲君以後,是爲晉惠公,郤芮和呂省兩人把持晉國朝政。晉惠公在位時間一共有十四年,在這十四年中,晉國先後和幾個國家發生大戰,晉惠公失利了很多次。他不好好反省自己,卻將晉國的失敗歸咎於重耳,還派了勃鞮到翟國刺殺重耳。重耳早在晉獻公時期就被勃鞮刺殺過,他知道勃鞮速度極快,提前逃走了。

晉惠公敗於秦國後,將太子公子圉質於秦國。知道晉惠公重病的時候,他纔派出自己的親信告知秦國的公子圉。公子圉得到消息後,悄悄潛回晉國,在晉惠公的親信郤芮和呂省的幫助下,順利登上君位,是爲晉懷公。

晉懷公繼位以後,更加害怕重耳,他爲了這個君位拋棄了秦穆公的女兒,自己的妻子懷贏,還因此和秦穆公交惡,不可以丟掉它的。爲此,晉懷公問計於郤芮,郤芮認爲,重耳要是能夠回到晉國,他必然要依靠狐偃和趙衰等人的家族在晉朝中的勢力;現在他們還沒有回到晉國,可是他們的親人和族人都在晉國,這些人就是我們手中的人質啊;我們可以利用他們,要挾趙衰和狐偃背叛重耳,這樣重耳就沒有依靠了。晉懷公認爲郤芮的話有道理,按照郤芮的建議逼迫狐突召狐毛和狐偃二人回國。除了狐突,還有趙氏、畢氏族人,遺憾的是,他們都沒有同意。晉懷公於是逼死狐突,在晉惠公之後的又一次大興黨獄。

後來,重耳得到了秦穆公的支持,不但回到晉國,還打敗了晉懷公,並派人將其殺死。重耳繼位爲君,是爲晉文公。跟在晉文公身邊的那一批因郤芮的建議而失去族人的功臣們也回來了,郤芮這時才害怕起來。郤芮和呂省商議,燒掉晉文公的寢殿,意圖燒死晉文公。勃鞮是幾次被派去刺殺晉文公的人,晉文公繼位後,他交代了自己所做的事情,還透露了郤芮的陰謀。郤芮和呂省放火燒了晉文公的寢殿,卻沒有發現晉文公燒焦的屍體,他們驚覺計劃有變,逃出了晉國到了秦國,後被秦穆公所殺。

由於郤芮犯下了重罪,郤芮的兒子郤缺因此受到牽連。按照法律規定,郤缺是罪臣之子,永遠不得入仕,被貶爲了農民,剝奪了爵位。郤氏一族封地在冀邑,郤缺被剝奪了爵位後,就在冀地農耕。有一天,晉文公的大臣胥臣路過了冀地,他看到郤缺在田間勞作,他的妻子給他送飯,夫妻二人相敬如賓,一點也沒有落魄相。胥臣覺得郤缺有德行,和郤芮是完全不同的。回到晉都後,胥臣就向晉文公舉薦郤缺,他勸說晉文公任用郤缺,將郤缺的才德運用到晉國的朝政上,以抵消郤缺父親郤芮的過錯。晉文公聽取了胥臣的建議,封郤缺爲下軍大夫。

晉襄公繼位的第一年,晉國攻打翟國,郤缺作戰勇猛,還擒獲了白狄的首領。郤缺的軍事才能得到體現,晉襄公既賞賜了推薦郤缺的胥臣,也封郤缺爲卿,允許郤缺參與國家政治。此後,晉靈公和晉成公時代,郤缺在晉國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職位也一直在上升。郤缺認爲君主治國應該德治,但是這跟儒家中的德治有所不同。“德”中包括了威和惠,諸侯不服,必須武力討伐,將其征服;諸侯服從,則懷柔對待,讓他們看到跟着自己的好處。法家將此種思想稱爲“刑賞二柄”,秦漢時代則被稱作“恩威並施”。由於並沒有犯下大錯,郤缺的結局應該是壽終正寢的。

篇27:歷史故事

齊姜,齊桓公之女,曲沃武公之妻,後爲武公之子晉獻公姬詭諸的夫人,生子申生和女穆姬(秦穆公之妻)。晉國太子申生的母親就是齊姜,一個長得很是美麗的女人。

當時齊國和晉國爭霸,曲沃武公成功的將分裂了百年的晉國重新統一起來,爲晉國的強盛奠定了基礎。晉國本就是一個大諸侯國,國家的實力也很強大,統一之後則更加強大了。齊桓公根據國際局勢考慮,齊國暫時不能和晉國爲敵,於是將自己的女兒齊姜嫁給了晚年的武公。齊姜嫁給老年的武公,過的日子也可以想象啦,畢竟這可不是現代時候的忘年之戀,這說白了就只是一場政治聯姻,沒什麼感情的。

齊姜嫁入晉國沒幾年,武公就病逝了。晉武公的兒子姬詭諸繼承了晉國君位,是爲晉獻公。晉獻公早在太子時期就很是傾慕年輕的齊姜的美貌,武公死後,晉獻公就和自己的這位小後母有了私情。晉獻公有一個原配夫人,她是賈國女子。賈國是晉國開國之君唐叔虞的小兒子姬公明的國家,和晉國同屬於諸侯國,武公時期,賈國依附於晉國。晉獻公的這個夫人嫁過來很多年,卻始終沒有孩子。根據史記記載,當晉獻公還是太子的時候,公子重耳等人就已經成年了。由此可見,晉獻公繼位的時候至少也有四十歲了,人到中年,正夫人卻遲遲沒有身孕,即便她是一個絕色美姬,她在晉獻公心目中的地位也會受到影響的。這時候的晉獻公看着年輕美貌的小後母就眼饞,齊姜和晉獻公私通以後,生下了一對兒女,後來早早的就病死了。

紅顏薄命啊,齊姜死後,晉獻公得到了驪姬、少姬,當然也有其他的女子,但她們對晉獻公的影響都遠不如驪姬姐妹。齊姜早逝,晉獻公還是愛過這個女子的,所以他才願意早早的就將申生封爲了晉國的太子,將他當做儲君來培養。可是,晉獻公後來又戀上了驪姬,想要立驪姬的兒子奚齊爲君。喜新厭舊的晉獻公只好對不起死去的齊姜,處處打壓太子申生,最終把申生逼死,方便給奚齊騰出太子的位置來。

可憐的齊姜,根本沒有想到,自己死後,兒子申生會遭逢這麼多的苦難。她曾以爲的“良人”姬詭諸根本就是一個變了心的人,完全不顧念曾經和自己的情誼,一定將他們唯一的兒子置之死地。驪姬很會演戲,晉獻公曾經委婉的向她表示過,是否希望廢掉太子申生而立奚齊?驪姬聽後卻表現出一副大驚失色的模樣,她說太子申生是晉國上下都很出名的賢者,是太子的最佳人選,她不希望晉獻公立奚齊,這樣一來,自己母子就會受到別人的指責,她禍國殃民、迷惑君主的罪名就洗不掉了。晉獻公聽了之後,對驪姬升起了一股強烈的保護欲。後來,驪姬陷害申生毒害晉獻公,她故意露出失望的樣子,對申生大加指責,說自己當初看走了眼,還不讓晉獻公廢掉他。這種時候,說這種話,簡直就是電視劇中的添火燒柴的狗血橋段啊。就這樣,晉獻公下定決心,一定要處置申生。

申生也不爲自己辯解,早在他父親將他分封在曲沃的時候,他就已經知道自己被晉獻公所疏離了。即使這樣,在申生的心目中,還是沒有怨恨。士蔿曾對太子申生說:“獻公將您分封曲沃,說明他不想立您爲國君了。他封給您卿的爵位,搶先將您推送到人臣中最高的位置上去,您怎麼能順從呢?您不如逃走吧,免得將來大禍臨頭。就當是效仿吳太伯,還能得到謙讓的美名,不是很好嗎?”太子申生沒有采納士蔿的建議。驪姬陷害他,他明明有機會反駁,但是他放棄了,因爲這隻會讓父親難過。爲了盡孝,他只能揹負弒父的罪名,其他國家一定不會願意收留他,他只能用自己的死來結束這場爭鬥。不得不說,申生的這種孝是一種愚孝,驪姬是個毒婦,她卻放任其待在自己父親身邊。作爲兒子,他沒能向父親證明驪姬之毒辣,是爲不孝;作爲儲君,他沒能擔負起自身的責任,清除君主身邊的奸人,是爲不忠。總之,申生在無意之中就成爲了這種不孝不忠之人。

篇28:歷史故事

周邦彥是北宋著名詞人,與北宋另一位著名的此人柳永,共同撐起了北宋婉約派詞作大山。因爲周邦彥本人精通音律,所以創作出了不少新的詞調,因此受到後世此人的讚揚和尊敬,被尊爲“正宗”,有“詞家之冠”和“詞中老杜”,是公認“負一代詞名”的詞人。

周邦彥生於公元1056年,去世於公元1121年,錢塘人氏,字美成,號清真居士。

周邦彥少年的時候個性張揚而疏散,但是卻相當的喜歡讀書,也因此得以成功進入北宋官場,官曆太學正、廬州教授、知溧水縣等。

同爲舊黨詞人,但是與蘇門詞人不同,周邦彥在政治上比較傾向於改革。所以曾經在宋神宗一朝,針對新政變法,提出過自己的想法和建議。

二十八歲的時候,他向宋神宗獻上《汴京賦》。在自己所作的這篇賦中,大肆的歌頌新法。宋神宗是北宋變法第一人,歷史上著名的熙寧變法,也就是王安石變法,正是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才得以實行的。

對於一手領導新法的皇帝來說,座下臣子能夠讚揚自己的新法,得到認同,自然是十分高興的事情。所以在當時宋神宗十分賞識周邦彥,周邦彥也因此一下子聰太學諸生直升爲太學正。

宋神宗去世之後,由宋哲宗繼位。當時是高太后當政,大肆的打壓新黨,廢除前朝實行的新法,許多新黨人士被打壓,而舊黨的蘇門人氏也紛紛的回到京城之中。作爲在神宗一朝,曾經大肆讚揚新法,並且表示自己支持態度的周邦彥,在舊黨重新執法當政之後,被漸漸的排擠出京城,到了廬州、荊州、溧水等地擔任地方官。

等到後來宋哲宗親政,重新恢復新法,任用章惇等新黨人士,蘇門詞人盡遭遠貶,舊黨被打壓出權利中心之後,周邦彥才重新返回朝廷,官到提舉大晟府。

蔡京當政之時,因爲不願意與蔡京等奸黨合作,從而受到排擠,晚年的時候又被排擠出了京城,貶謫地方。都怕順昌、處州等地擔任地方官。

宋徽宗三年,在南京因病去世。

看過歷史故事_中國歷史故事還看了:

篇29:歷史故事

一個人的見識以及謀略,可以從熟讀歷史書中得到發展。歷史故事不僅總結了前人的教訓,讓我們避免在同樣的錯誤中犯錯,還將其中的智慧告知我們,可見讀歷史的重要性。以下歷史故事將告知我們一些偉大古人的經歷及成就。

郭守敬修訂曆法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以前,就重視吸收漢族的讀書人,幫助籌劃朝政大事。他重用一個漢族謀士劉秉忠。忽必烈稱帝和定國號爲元,都是劉秉忠的主意。後來,劉秉忠又向忽必烈薦引了一些朋友、學生,也一個個擔任了元朝初年的重要官員。其中有一個是元代著名科學家郭守敬。

郭守敬是邢州(今河北邢臺)人。他祖父郭榮學識淵博,不但通曉經書,對數學、天文、水利等都有研究。郭守敬少年時候,在祖父的影響下,對科學發生濃厚的興趣。那時候,劉秉忠和他的朋友張文謙等正在邢州西南紫金山講學,郭榮把他孫子送到劉秉忠那裏學習。郭守敬在那裏認識了許多愛好科學的朋友,學問就長進得更快。

忽必烈統一北方以後,爲了發展農業生產,決定整治水利,徵求這方面的人材。張文謙把郭守敬推薦給忽必烈,忽必烈很快就在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召見郭守敬。郭守敬對北方水利情況十分熟悉,當時就提出六條整治水利的措施。忽必烈聽了十分滿意,每聽完一條,就點頭讚許。最後,他很感慨地說:“讓這樣的人去辦事,纔不會是擺空架子吃閒飯的呢。”接見以後,就派郭守敬擔任提舉各路河渠的職務,經辦河道水利的事。

過了兩年,郭守敬又被派到西夏一帶去整治水利。那裏經過多年戰亂,河道淤塞,土地荒蕪,生產遭到嚴重破壞。郭守敬到了西夏,經過詳細勘察以後,發動民工疏浚了一批原有的渠道、水壩,還開挖了一些新河道。不出一年時間,這一帶九百多萬畝農田灌溉暢達,糧食豐收,百姓的生活也都改善了。

爲了加強大都到江南的交通運輸,忽必烈又派郭守敬去勘測水路交通情況。經過郭守敬的勘測、設計,不但修通了原來的運河,還新開鑿了一條從大都到通州的通惠河,這樣,從江南到大都的水路運輸,就暢通無阻了。

元世祖滅南宋以後,更加重視農業生產的恢復。農業生產要利用曆法。過去,蒙古一直使用金朝頒佈的歷法,這種曆法誤差很大,連農業上常常使用的節氣也算不準。元朝征服江南以後,南方用的又是另一種曆法,南北曆法不一樣,更容易造成紊亂。元世祖決定統一制訂一個新曆法。他下令成立了一個編訂曆法的機構,名叫太史局(後來叫太史院)。負責太史局的是郭守敬的同學王恂。郭守敬因爲精通天文、曆法,也被朝廷從水利部門調到太史局,和王恂一起主辦改歷工作。

修訂曆法工作一開始,郭守敬就提出:研究曆法先要重視觀測,而觀測必須依靠儀表。原來從開封運來的有一架觀察天象的大型渾天儀,已經陳舊不堪,得不到可靠的數據。郭守敬設計一套新的儀器。他覺得原來的渾天儀結構複雜,使用不方便,還創制了一種結構比較簡單、刻度精密的簡儀。他製作的儀器,精巧和準確程度都比舊的儀器高得多。有了好的儀器,還要進行精確的實地觀測。公元1279年,郭守敬在向元世祖報告的時候,提出在太史院裏建造一座新的司天臺,同時在全國範圍進行大規模的天文測量的打算。這個大膽的計劃馬上得到元世祖批准。

經過王恂、郭守敬等一起研究,在全國各地設立了二十七個測點。最北的測點是鐵勒(在今西伯利亞的葉尼塞河流域),最南的測點在南海(在今西沙羣島上),選派了十四個監候官員分別到各地進行觀測。郭守敬也親自帶人到幾個重要的觀測點去觀測。各地的觀測點把得到的數據全部彙總到太史局。郭守敬根據大量數據,花了兩年的時間,編出了一部新的歷法,叫《授時歷》。這種新曆法,比舊曆法精確得多。它算出一年有365.2425天,同地球繞太陽一週的時間,只相差26秒。這部曆法同現在通行的格里曆(即公曆)一年的週期相同。但是郭守敬的《授時歷》比歐洲人確立公曆的時間要早三百零二年。

顏真卿剛強不屈

經過安史之亂,唐王朝從強盛轉向衰落。各地節度使乘機割據地盤,擴大兵力,造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唐代宗死後,他的兒子李適(音kuò)即位,就是唐德宗。唐德宗想改變藩鎮專權的局面,結果引起了藩鎮叛亂。唐德宗派兵討伐的結果,叛亂不但沒有平定,反而蔓延開來了。

公元782年,有五個藩鎮叛亂,其中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兵勢最強。他自稱天下都元帥,向唐境進攻。

五鎮叛亂,使朝廷大爲震驚。唐德宗找宰相盧杞商量,盧杞說:“不要緊。只要派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臣去勸導他們,用不到動一刀一槍,就能把叛亂平息下來。”

唐德宗問盧杞說:“你看派誰去合適?”

盧杞推薦年老的太子太師顏真卿,唐德宗馬上同意。

顏真卿是當時一個很有威望的老臣。安史之亂前,他擔任平原太守。安祿山發動叛亂後,河北各郡大都被叛軍佔領,只有平原城因爲顏真卿堅決抵抗,沒有陷落。後來,他的堂兄顏杲卿在藁城起兵,河北十七郡響應,大家公推顏真卿做盟主。在抗擊安史叛軍中,立了大功。唐代宗的時候,他被封爲魯郡公。所以,人們又稱他顏魯公。

顏真卿又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書法家。他寫的字雄渾剛健,挺拔有力,表現了他的剛強性格。後來,人們把他的字體稱爲“顏體”。

顏真卿爲人正直,常常被奸人誣陷排擠,只是因爲他的威望高,一些奸人不得不表面上尊重他。宰相盧杞是個心狠手辣的人。他忌恨顏真卿,平時沒法下手,這一回,趁藩鎮叛亂的機會,派顏真卿去做勸導工作,是成心陷害他。

這時候,顏真卿已經是七十開外的老人了。許多文武官員聽說朝廷派他到叛鎮那裏去,都爲他的安全擔心。但是,顏真卿卻不在乎,帶了幾個隨從就到淮西去了。

李希烈聽到顏真卿來了,想給他一個下馬威。在見面的時候,叫他的部將和養子一千多人都聚集在廳堂內外。顏真卿剛剛開始勸說李希烈停止叛亂,那些部將、養子就衝了上來,個個手裏拿着明晃晃的尖刀,圍住顏真卿又是謾罵,又是威脅,擺出要殺他的架勢。顏真卿毫不畏懼,面不改色,朝着他們冷笑。

李希烈假惺惺站起來護住顏真卿,命令他的養子退出。接着,把顏真卿送到驛館裏,企圖慢慢軟化他。

過了幾天,四個叛鎮的頭目都派使者來跟李希烈聯絡,勸李希烈即位稱帝。李希烈大擺筵席招待他們,也請顏真卿參加。

叛鎮派來的使者見到顏真卿來了,都向李希烈祝賀說:“早就聽到顏太師德高望重,現在元帥將要即位稱帝,正好太師來到這裏,不是有了現成的宰相嗎?”

顏真卿揚起眉毛,朝着四個使者罵道:“什麼宰相不宰相!我年紀快八十了,要殺要剮都不怕,難道會受你們的誘惑,怕你們的威脅嗎?”

四名使者被顏真卿凜然的神色嚇住了,縮着脖子說不出話來。

李希烈拿他沒辦法,只好把顏真卿關起來,派兵士監視着。兵士們在院子裏掘了一個一丈見方的土坑,揚言要把顏真卿活埋在坑裏。第二天,李希烈來看他,顏真卿對李希烈說:“我的死活已經定了,何必玩弄這些花招。你把我一刀砍了,豈不痛快!”

過了一年,李希烈自稱楚帝,又派部將逼顏真卿投降。兵士們在關禁顏真卿的院子裏,堆起柴火,澆足了油,威脅顏真卿說:“再不投降,就把你放在火裏燒!”

顏真卿二話沒說,就縱身往柴火跳去,叛將們連忙把他攔住,向李希烈回報。

李希烈想盡辦法,沒有能使顏真卿屈服,就派人逼迫顏真卿自殺了。

[歷史故事大全]

篇30:歷史故事

“綠旗黃袍女元戎,珠帽無龍結束工;八百女兵都赤腳,蠻衿扎褲走如風!”這是當年詠贊太平天國女將蘇三娘和她從廣西帶來的赤腳女兵颯爽英姿的一首詩。

洪秀全自從道光二十三年,即公元1843年創立拜上帝會起,以“天下多男子,全是兄弟之輩;天下多女子,盡是姊妹之羣”的平等思想作號召,廣泛發動農村的貧困婦女參加,在廣西桂平縣鵬隘山區曾經涌現出以楊雲嬌爲首的許多婦女積極參加。他還說過“殺一人如殺我父,淫一女如淫我妻”這樣的話。

在起義初期,太平軍裏有全由婦女單獨組成的女軍,和男軍一起上前線奮勇作戰。一直打到武漢,還是男女同職同官;攻克南京以後太平軍東征,女軍仍充前鋒。女將蘇三娘就曾經率領女軍首先攀登佔領鎮江城,爲太平天國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可是在剛剛取得小小的勝利,洪秀全認爲半壁江山到手,大局已定,就要關門當太平天子,要把同打江山的女兵轉爲供他淫樂的嬪妃了。

在攻克南京前十七天,洪秀全就在蕪湖江面的“龍舟”上突然頒發一道嚴分男女界限的詔令:“女理內事,外事非宜所聞。還用四個“斬不赦”限制身邊的女兵與外界聯繫。攻克南京以後,跟隨天王的女兵都要用紗巾蒙面,一進入天王府,就被禁錮起來,與外界完全隔絕了。

洪秀全早就迷戀后妃成羣的帝王宮廷生活。他創立拜上帝會的時候,自稱在天上有一房“正月宮娘娘”,所以把他的妻子稱爲“又正月宮”;金田起義的時候,他已經有美妃十五人;一年後在廣西永安圍城戰中,洪秀全就有了三十六個女人。打出廣西以後,到了湖南道州,又接納何貢生“進獻”的美女四人;佔領武昌以後,洪秀全一次選妃,就選了民間女子“有殊色者六十人”。

到了南京以後,洪秀全到底有多少個美女?太平天國失敗以後,有一本書叫做《江南春夢筆記》的,說是王后娘娘下轄愛娘、嬉娘、妙女、姣女等十六個名位共二百零八人;二十四個王妃名下轄奼女、元女等七個名位共九百六十人,兩者共計一千一百六十九人。以上都屬嬪妃,都是要和洪秀全同牀共枕的。天王府不設太監,所以另外還有許多服役的‘女官’。以二品掌率六十人各轄女司二十人計算,合計爲一千二百人。各項人數加起來,總計有兩千三百多名美女在天王府陪侍洪秀全一個人。然而,天王洪秀全後宮擁有如此之多的嬪妃,卻爲什麼沒有一名太監呢?

據有關史料記載,1851年3月23日,太平軍在東鄉舉行了洪秀全正式登基儀式。當時,洪秀全就已經妻妾成羣,需要有人服務和侍寢,如果沒有太監,不就亂套了嗎?洪秀全雖然只是秀才出身,但他也知道後宮設立太監的重要性,那麼這究竟是什麼原因是他的後宮沒有太監的呢?

其實,他不是不想有,自然也需要有太監,但是他沒那份技術,也就是他的“天國”缺乏太監手術的技術人才。洪秀全曾命人找來許多男孩子,做多次手術都不成功,結果不少男孩子被這樣活活弄死了。

太監手術是由清廷內務府專門處理這個事情的。那不是一般的人員,都是要經過嚴格培訓的。據說手術之後還得插一個鵝毛管,那個時候沒有現在的導尿管,還得分季節,夏天做手術容易感染,秋天上涼了以後才能做。那是有一整套嚴格程序的,他沒這方面技術人員。他只知道有太監,但不知道太監怎麼來的,不知道太監怎麼做手術。他想學習,結果卻是東施效顰,反誤了許多男孩子的性命。

後來,因爲弄不成太監,洪秀全就詔封女官進宮當太監使用,結果這些進宮的女官先後都成了他不同等級的嬪妃。就這樣,後進宮的女官伺候先進宮的女官,天長日久,越進越多,於是,相繼進入天王府後宮的三千佳麗,全成了供他日夜宣淫的嬪妃。洪秀全的後宮也成爲歷史上唯一沒有太監的後宮。

洪秀全在沒有太監的天王府後宮三千佳麗之中過了十一年帝王生活,到了同治三年,即公元1864年,他五十二歲,終於在曾國荃湘軍的隆隆炮聲和後宮粉黛的嗟怨聲中,不得不丟下他那千百個美女嬌娘,自盡身亡。他死後四十八天,天京淪陷,天國滅亡。

當時曾國荃率兵打進來之後,就一把火將天王府給燒了,這些如花似玉的佳麗們無不落荒而逃。後來有人寫詩曰:“十年壯麗天王府,化做荒莊野鴿飛”。

篇31:歷史故事

曹操率兵東指。東吳都督周瑜在接到曹操的挑戰信後,即毀書斬使,以表白抵抗的決心。於是引發了曹操與東吳在三江口的一番交戰。

周瑜打了勝仗,但他仍能謹慎從事,進行調查研究,連夜暗窺曹營。

周瑜發現曹操水軍的指揮官是從劉表手下歸降曹操的蔡瑁、張允,這兩人“深得水軍之妙”,是東吳破曹的主要障礙,周瑜就產生了“必設計先除此二人”的打算。

曹操正在爲破東吳無策發愁時,忽有曹營中的幕僚蔣幹出來自薦,說願意去東吳說服周瑜前來歸降,而且表示保證能完成任務。

周瑜聽說老同學蔣幹來訪,就決定利用施行反間之計。周瑜先在大會羣英的宴席上,定下了“但敘朋友交情”,不提“軍旅之事”的規矩,封住蔣幹的口。

進而周瑜又向蔣幹顯示江東英傑雲集,“兵精糧足”的實力,炫耀自己“遇知己之主”,受到信任重用的地位,斷絕蔣幹說降的念頭。

在夜間,周瑜與蔣幹“抵足而眠”,佯裝酒醉酣睡,誘使蔣幹偷走一封僞造蔡瑁、張允投降東吳的書信,還安排了“江北有人到此”來暗聯絡的情節給蔣幹看,讓蔣幹對書信確信無疑。

蔣幹原爲沒有完成說降周瑜的使命發愁,幸虧得了這份重要“情報”,就連夜溜回曹營去報功。曹操

篇32:歷史故事

嘉慶皇帝過生日,收到一份奇特的賀禮,有人從康熙和乾隆的御製詩中挑出了二百句組成一首長詩。康熙和乾隆都酷愛寫詩,作品不計其數,但並不讓人欣賞。嘉慶似乎也知道這件事。他問呈送詩歌的大臣,這首詩到底出自誰手?大臣說,乃是自己聘用的家庭教師——安徽桐城人龍汝言。嘉慶高興地說:“南方士子,往往不屑讀先皇詩,此人熟讀如此,具見其愛君之誠。”當即賞龍汝言舉人出身,囑他參加第二年的會試。

第二年春天,主持考試的官員把會試文章以及錄取名單拿給嘉慶過目。嘉慶翻了翻,說,這些文章太差太差。主考官瞎眼了?主考官誠惶誠恐,偷偷問皇帝的近侍,這一科的文章不錯啊,大家公認比前幾年好,怎麼把皇上氣成那樣?近侍回答,你們沒有錄取龍汝言,皇上不高興了,又不便明說。主考官恍然大悟。第二年,龍汝言自然榜上有名。嘉慶親自主持殿試的時候,先打開彌封

篇33:歷史故事

漢武帝爲了打匈奴,通西域,再加上他的生活奢侈,喜歡講排場,還迷信神仙,連年大興土木,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許多年來,把文帝、景帝時候積累起來的錢財、糧食花得差不多了。

爲了弄錢,他重用殘酷的官吏,加稅加捐,甚至讓有錢的人可以出錢買爵位,賣官職。這些人做了官,當然要拼命搜刮老百姓,再加上水災旱災,逼得百姓難過日子,各地方就有大批農民起來反抗官府。

到了他在位的最後幾年,他才決心停止用兵,並且提倡改良農具,改進耕種技術。他還親自下地,做個耕種的樣子,吩咐全國官吏鼓勵農民增加生產。這樣,國內才逐漸穩定下來。

公元前87年,漢武帝得病死了。即位的漢昭帝年紀才八歲。按照漢武帝死前的囑咐,由大將軍霍光來輔助他。

霍光掌握了朝廷大權,幫助漢昭帝繼續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減輕稅收,減少勞役,把國家大事管理得很好。

但是朝廷中有幾個大臣卻把霍光看作眼中釘,非把他除去不可。

左將軍上官桀想把他六歲的孫女,嫁給漢昭帝做皇后,霍光沒有同意。後來,上官桀靠漢昭帝的姐姐蓋長公主的幫助,讓孫女當上了皇后。上官桀和他的兒子上官安想封蓋長公主的一個身邊人做侯,霍光無論如何不依。

上官桀父子、蓋長公主都把霍光看作眼中釘,他們勾結了燕王劉旦,想方設法要陷害霍光。

漢昭帝十四歲那年,有一次,霍光檢閱羽林軍(皇帝的禁衛軍),還把一名校尉調到他的大將軍府裏。上官桀他們就抓住這兩件事,假造了一封燕王的奏章,派一個心腹冒充燕王的使者,送給漢昭帝。

那封信上大意說:大將軍霍光檢閱羽林軍的時候,坐的車馬跟皇上坐的一樣。他還自作主張,調用校尉。這裏面一定有陰謀。我願意離開自己的封地,回到京城來保衛皇上,免得壞人作亂。

漢昭帝接到那份奏章,

篇34:歷史故事

西晉時的祖逖,從小勤練武術,鑽研兵法,立志要做一番大事業。

劉琨也是個有報負的年輕人,兩人很快便成爲好朋友。這天晚上,半夜過後,祖逖忽然被一陣雞鳴聲吵醒,他連忙把劉琨喚醒說:“這雞鳴聲把人吵醒,雖然很討厭,但我們可以趁此機會早些起牀練習武藝。”

“好啊!”劉琨欣然同意。於是兩人來到院子裏,專心地練起刀劍來。

從此,兩人每到夜半,一聽到雞鳴,便起牀練劍。

當時,祖逖看到國家被匈奴隊伍攻陷了很多城池,非常着急,立刻上書皇帝,請求率兵北伐,收復失地。

皇帝很高興,封祖逖爲“奮威將軍”,帶領隊伍北上。由於祖逖和劉琨作戰英勇,不久便收復了很多北方的城池。

篇35:歷史故事

春秋時候,重耳逃亡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爲重耳日後必有作爲,就以國君之禮相迎,待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忽然問道:“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麼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託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兩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隊伍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隊伍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爲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隊伍後退九十里,駐紮在城濮(pú)。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爲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成語“退避三舍”,現在常用來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