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地理課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地理課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地理課教學反思 篇一

一、對課前整體教學設計反思

在進行地理教學實踐時,有時會發覺地理教學效果或目的與預期的設計有較大差異,課後細細分析一下,原因在於進行教學設計時忽視了對教學設計的實踐反思,因而也就難以使教學設計在實際應用時發揮出所預想的作用。因此,教師應積極反思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是否合適,及時看到實踐過程中出現的誤差,不斷探求教學目的、教學工具、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積極改進,從而優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

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大氣環境是個難點,而其中的有關天氣、氣候、季風等內容更是難中之難。如何將這些內容由抽象的理論和圖象轉化爲學生通俗易懂的知識,便對地理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於是在教學設計時可以試着編寫這樣一個案例,通過案例教學法來突破難點,案例如下:

赤壁之戰前夕,曹營在江北,東吳在江南,周瑜調兵遣將打黃蓋,獻連環計,爲火燒曹營精心準備。突然間,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來。諸葛亮借探病之際,挑明周瑜的病根是“欠東風”,並允許借東風相助。其實諸葛亮只是預測到了過一段時間天氣會反常,故弄玄虛而已。

問題:

(1)赤壁位於我國哪一個省?試分析當地的氣候條件。

(2)周瑜爲什麼會因爲“欠東風”而急出病來?

(3)我國形成最大季風區的地理因素有哪些?

(4)我國東部季風區是季風氣候最爲典型的區域,試說明其氣候特徵。

(5)你認爲季風除了對軍事產生影響以外,還會對哪些方面有影響?

這樣通過案例將要學習的內容轉變成一個個小問題,教師只提供背景資料,通過學生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同時掌握天氣、氣候等知識,並瞭解形成該氣候的地理因素,同時拓展地理能力,事實證明,這樣教學學生很感興趣,而且將抽象的原理轉化爲直觀的材料,比一味的灌輸的效果要好的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組合,有自己的智能弱項和智能強項,也有與此相適應的獨特的認知方式。學生知識面有寬有窄,學習能力有高有低,認知能力有強有弱。教師必須正視學生之間的這種個體差異。比如可以在內容的呈現方式上進行認真的構思和設計,文字材料,圖象信息,多媒體等等,照顧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要求。

二、對教學問題設計是否合理的反思

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回答不出來。難道是學生太笨了嗎?是學生沒有認真聽講、積極

思考問題嗎?筆者曾這樣問過自己。後來仔細思考,究其原因是:或提出的問題不正確;或問題太難;或學生思考問題的時間不足;或缺乏分析此類問題的方法,等等。針對上述原因,筆者認爲教師不能盲目、隨意地提出問題,要仔細斟酌:

1、對不明確的問題加上限制性條件,使答案控制在某一範圍內;

2、設計問題時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接受水平和理解能力等情況,問題難易程度控制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既有一定的難度,又使學生通過努力能夠回答;

3、給學生充足的分析思考問題的時間,教師要想到學生在問題的理解上,速度要比教師慢得多,不可急於求成,特別是較難的問題,一定要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分析思考問題;

4、教給學生分析解答問題的一般方法,如分析某地的氣候特徵,要從氣溫和降水等方面來說明。分析某個大洲的地形特徵,要從海拔高度和相對高度、地勢起伏狀況、主要地形類型,地形分佈等方面來說明,等等。

三、對教學過程中師生是否進行充分“溝通”和“合作”的反思

在對“城市功能分區”教學內容設計時,我原來是這樣安排教學過程的:各功能分區佈局的要求通俗易懂,我照本宣讀,劃劃看看就過去了。結果在進行相關的課堂練習時,學生雖大致能合理佈局各個分區,但對於具體的理由,怎樣纔算合理佈局答不上點,很顯然對這個知識點,學生只是被動的學習而不是主動的探究。新課標提倡的“探究式學習”模式,讓學生在學習中培養探究性、開放性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於是我對這部分內容設計時,讓學生探究學習,適當拓展。我首先要求學生扮演城市規劃設計師,合理佈局商業區、居住區、工業區、文教區、風景區等,並講出佈局的理由。再把我們生活所在地的城鎮平面圖給學生看,一起圈出各個功能分區的集中地,看分佈是否合理?有學生回答:老師,我們認爲工業區佈局得不好,它下風向的居民區,會受到污染。我問:那你認爲怎麼佈局合理?學生回答:工業區的位置移到北邊點。我說:很好,那麼工業區污染厲害的企業有多少?學生答:不清楚。我說:回去我們去探知。另有學生說:老師,我們覺得我們揚子中學佈局也不合理,太鬧了。學校應該要求寧靜的環境,而且我們學校周邊有網吧、遊戲機房等。我們有些學生自控差,中午不吃飯就溜到網吧、遊戲機房玩。而附近的崇明中學、東門中學等新造的幾所學校設計合理:既離城鎮不遠交通便利,又不是鬧市區,環境幽靜?”。那堂課結束了但其實沒結束,師生意猶未盡。

四、對學生知識掌握的實際情況進行反思

教學設計時要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大綱的要求及學生的實際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化處理,制定出目標、重點與難點等。但在教學實踐中往往會碰到設計的目標與學生的掌握有較的差距。在進行“地球的運動”章節的教學設計時,原先我是這樣的:課時定6課時,按照教學設計的步子走,循規蹈矩,知識點全部講好後再上一節練習課。結果,做到關於正午太陽高度和白晝長短的知識點時,絕大部分的學生無法解題,把課堂上學的都“忘記”了,其實是當時一知半解、似懂非懂。

根據的實際,我首先把基礎打好,一步步紮紮實實的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表及裏把知識點傳授。在以後的實際教學中我用經緯儀演示把學生國中學過的地球、地圖知識點重新熱一下,這樣的實物演示對學生的空間想象大有幫助而且充滿好奇。知識點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由黃赤交角→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正午太陽高度的緯度、季節變化和晝夜長短的季節、緯度變化→四季的更替,注重在黑板上邊畫邊講結合經緯儀實物演示,並且講練組合,每一個難懂的知識點講好就練習。講練組合一來可以檢驗學生掌握得如何,不懂再講解。二是就某些練習中學生普遍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反思。三是學生在練習過程中通過我適當點拔能順利的攻克難題,自信大增,不知不覺中學生很好的掌握比較難懂的知識。

地理教學反思 篇二

進入21世紀,中華大地課程改革如火如荼。隨着改革步伐的逐漸深入,一些問題也相繼出現,特別是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尤爲突出。新舊觀念發生劇烈碰撞,教師的教學行爲與學生的學習方式也期待着新的模式的出現。在這種形勢下,不僅學生,甚至連許多教師都明顯感到不適應,課堂教學中自然也就暴露出一些問題。如教師沒有真正樹立起服務學生、服務學習的思想,對組織學生學習的本質理解不到位;教學中缺乏師生互動,不能靈活變動;不能展示學生的學習過程,特別是思維過程;學生學習活動中探究性學習時間安排偏少;對合作學習的本質——高度結構化的學習缺乏深刻的認識,只簡單停留在課堂分組討論上;教師收集、製作資源能力低下,導致地理課程資源相對缺乏;對地理課程標準把握不準確,等同於過去的教學大綱。

爲此,我認爲在國中階段地理課堂教學中應着重處理好以下幾種關係:

一、處理好新教學理念與傳統教學觀的關係

新課程強調課堂教學的本質是教師組織學生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課堂上要努力營造適合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環境,發揮平等中首席的作用。從以教材爲主走向以學生髮展爲主;從以講授爲主走向以指導學習、回答疑問爲主;從統一走向分散,這是一種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因此,地理教師在課堂上要屏棄陳舊的教學模式,努力構建新型的師生關係,把握每一個學生髮展的契機。要參透新課程理念,挖掘新教材內蘊涵的深層次的功能,不能就事論事,按部就班,錯失“動態生成”的施教良機。

二、處理好教師和學生角色轉換的關係

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的核心是學生的主體參與,上課是師生一起分享理解、體驗生命的價值和自我實現的過程,而再不僅僅是傳授知識。這必然使得教師的角色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爲學生學習和發展的組織者、促進者和指導者。因此,在國中地理教學中要屏棄強制性的統一思想、統一語言、統一行動,淡化教師權威,允許多元思想並存。與學生真正建立一種彼此接納、彼此敞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着精神交流與人格碰撞的新型師生關係——師生平等的民主關係。

三、處理好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的關係

新課程課堂教學以學生爲本,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即讓有閱讀能力的。學生充分利用教材、書刊、網絡等,實現自主學習,實現在教師指導下的自我學習。在設計教學活動中,縮減統一講解,增加學生的討論、實驗、觀察及自主探究等等,培養學生個性發展。合作教學強調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合作交流是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本質觀。因此,國中地理教師要爲學生營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才能完成學習任務的情境,營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教學氛圍,創設通過合作才能完成學習任務的情境,以幫助學生樹立起合作學習小組,爲學生提供多種合作學習的方式方法,增加學生間的互動時間和形式等;或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權,讓學生主動提出課堂合作學習的形式,自由選擇合作學習的方法和手段,在“共生共進”的合作觀念下,實現師——生、生——生的共同成長。

四、處理好學習活動與地理雙基的關係

新課程倡導讓學生從自己的直接經驗中學習,讓學生在活動中、在實驗操作或深入生活實際的過程中學習,或者是從他人的經驗中通過再發現來學習。實踐證明,只有在夯實“雙基”的基礎上,學生纔能有條件地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自由發展。因此,在國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和掌握融於有趣的活動中,真正實現在“做”中學,在“樂”中學。

五、處理好研究性學習與接受性學習的關係

傳統的國中地理課堂教學,學生們主要是在“聽”中學和在“看”中學。即學生聽教師講解,看教師提供的教具、圖片或音像,在聽或看後思考、記憶,這是接受性學習。新課程倡導研究性學習,即教師暫不把現成的結論給學生,而是組織、引導學生通過合作、探討;進而自己發現問題、自我思考問題、自行解決問題。和以前相比,更加註重過程。實踐證明,不管是重結論輕過程,還是重過程輕結論都是不正確的;只有將兩者有機地統一起來才合乎課改的觀念。在學生經歷了研究性學習這一學習方式,還沒有得出規律性認識時,需要教師在此基礎上進行性必要的演示和講授。兩種學習方式缺一不可,不能走極端。

六、處理好創設寬鬆氛圍與學生自律的關係

新課程要求教師給學生創設民主、平等、和諧、寬鬆的教學氛圍,但所謂的“寬鬆”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而不是無組織無紀律的。課堂上既要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這就需要地理教師在開放性的課堂教學中做到收放有度,成分利用自己的調控能力,將課堂調控藝術與學生自律有機地結合起來,把課堂教學演繹到最佳狀態。教師應深入到學生中去,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對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鍼對性指導。隨時監控合作學習的進程和質量,幫助學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自律作用,及時提醒學生自覺遵守學習紀律,調整學習狀態,以飽和的學習熱情投入到合作學習中。讓學生多交流、討論有價值的或有意義的話題,達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亂”的效果。

七、處理好教學設計與課堂教學的關係

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及學習能力,是國中地理教師備課時設計教學的主要出發點。從這個角度說,所謂的備課,實際上就是備學生,就是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所謂的教學設計,就是爲不同的學生設計出符合他們需要的學習計劃、學習方式和學習進度。教學設計應該只是一個教學構想,而不是一份施工藍圖。即使教師深入調查,也無法完全弄清所有學生的情況。所以,新課程的教案應該是動態性的,靈活多變的。在國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改變甚至完全拋開事先寫好的教學設計,根據學生的實際問題,憑藉已有的經驗,在構想的基礎上展開教學活動。課後要及時反思和總結,進而修訂和完善教案。

八、處理好教材與教學的關係

新課程認爲教材是引導學生認知發展、人格構建的文化中介,亦即“教材是範例”、“教材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教材是師生髮展的平臺”。要求教師應主動參與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和設計,由“教教材”轉向“用教材”。用教材促進學生髮展,教會學會學習,發展情感,培養良好習慣,提高學習能力。因此,國中地理教師可以從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着眼,整合教材、教具、圖書、資料、網絡、教師自身、學生等各種教學資源,以及教師的創造性和學生的創造性。對地理教材做出富有針對性的設計,進行創造性的實施。從周圍地理環境和教材中優選整合教學策略,優選整合教學資源,從激發學生超越於知識之上的智慧、靈感、激情和創造性發面,來改善和優化整個教學流程。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教學體制發生重大變革的今天,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儘快轉變教學觀念,以適應時代的要求。

地理教學反思 篇三

國小階段的《自然》學科,介紹了一些淺顯的地理知識,讓學生學會觀察並思考發生在生活和身邊的地理現象。進入國中階段開設的《地理》學科,由淺入深地介紹系統的地理知識。學生要認知衆多的地理事物名稱,培養必須的理性認知本事,學會分析、理解地理現象,去理解成因、演變超勢,影響等。讓學生在瞭解大自然的奧祕的同時,瞭解一些經濟、文化現象,進而學會運用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看詩身邊的一些事情,更科學地選擇,安排生活和生產,樹立尊重自然規律,保護自然資源及生態平衡,因地制宜及可持發展的人文理念。

國中《地理》,側重於自然地理,次於人文即社會經濟地理、資料主要包含:地形《勢》、水文《江河湖海》、資源、氣候、植被、及工農業生產,國家與城市、人口交通等諸多資料。然而,知識的重點側重於簡單的認識和記憶。那麼如何高效地讓學生識知如此衆多的地理事物的名稱及分佈,就是擺在國中地理教學中的一個難題。

人類爲了更直觀地探知地球,瞭解地表各種地理事物的分佈,發明了地圖儀及種類多樣的地圖。所以,我們教師要學會如何運用這些地圖,去形象、直觀地呈現地理知識,讓學生學得簡便、學得歡樂、學得高效,則是現代地理教學中一個很重要的理念。

在前階段的日常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對地理學科饒有興趣,但對地理事物名稱仍處於一種枯燥之味地機械記憶模式,且對具體的地理事物的分混浠不清,記憶難度較大,學習興趣未得到充分地激發……

我們明白,地理知識重位置、重分佈,而地圖卻正好能直觀形象地解決此問題。爲此,教者能言簡意賅,圖文並茂、生動高效地組織教學,我們何樂而不爲呢?因而,我在今後的地理教學中,儘可能地多而巧地去運用地圖。

地理教學反思 篇四

摘要: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學反思不僅僅是對地理教學活動一般性的回顧或重複,而應該是教師置身於整體的地理教學情境中,從更寬廣的社會、倫理及教育層面激發自我意識的覺醒,更重要的是它一種面向未來的教學活動。應包括:對教學理念的反思;對教學設計的反思;反思課堂成功之處,積累課堂“亮點”

關鍵詞:教學反思;新課程

“反思”它是指對自身的思維過程、思維結果進行再認知的檢驗過程。教與學的反思是教師和學生對教學中的行爲及結果進行審視、分析,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回顧”,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決教與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古人說:教學相長。教與學怎麼樣才能做到“相長”呢?這就要提到教學反思。只有教者在教的過程中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爲,才能發現問題、知道不足,進而彌補不足、解決問題,然後又用來指導自己的教學。這是一個循環的過程。教師在這個循環的過程中就“教學相長”了。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用在我們的日常教學工作中其實也有深刻的借鑑意義。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經建議: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寫隨筆和記錄。這些記錄是思考及創造的源泉,是無價之寶,是我們搞教、科研的豐富材料及實踐基礎。

我認爲,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學反思不僅僅是對地理教學活動一般性的回顧或重複,而應該是教師置身於整體的地理教學情境中,從更寬廣的社會、倫理及教育層面激發自我意識的覺醒,更重要的是它一種面向未來的教學活動。進行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學反思,我覺得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對教學理念的反思

長期以來,教師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動條件下形成的,沒有教師主體的自我實踐反思意識和能力的增強,往往只是簡單的重複或沿襲,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因此,教師應進行新課程理念的系統學習,積極對自身的教學理念進行反思,在較深層次上促進教育理念的更新與轉變,並以此指導教學實踐。

1、地理課學生學什麼,教師教什麼

地理新課程標準指出:要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要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學:我們是要僅僅教給學生知識還是教會學生學習知識的方法?我們是要培養應試型人才還是要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

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有些教師還是“以教材爲綱”,唯教材是從,這類教師是在“教”教材;或者還停留在原有的經驗階段,認爲地理課應該教給學生系統的、完整的知識體系。因此在教學中有意無意地把新課程標準中已經刪除的繁、難、偏、舊的知識仍然補充到地理課堂中,極大的加重了學生的負擔。

反思一:走出教材,走近生活

地理課本中的案例有些並不符合地方學生的經驗基礎。因此,教師很有必要根據地方特色、學生已有的經驗基礎、知識背景來創設情境、設計案例。例如:當上《城市的交通運輸》一課時,我用株洲市區的交通圖代替課本中的香港交通圖來分析城市的交通道路佈局原理。教學的目的都是一樣的,但方式不同教學效果當然就不一樣。因爲當新的知識被賦予鮮活的背景時,學生的興趣被激起,探究心理得到加強,進一步有利於問題的形成,使學生達到想學的境界。

又例如在學習“中國的自然資源”一節時,我鼓勵學生“節約資源從我做起”開展“我爲節能減排獻計獻策”的活動,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現在,每個班級產生的垃圾都能分類回收,換來的錢還能用於班級建設;以前每逢生日學生都互送卡片,教師節老師也能收到不少,現在都改成短信問候了;有許多孩子還動員自己的家長提籃子、提布袋去買菜;教室裏隨手關燈關水已成爲了大多數學生的習慣。

2、誰是課堂的主人

一直以來,我們都在強調: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但是真正把學生當成課堂的“主人”的又有幾何呢?有些教師在上課時害怕學生不懂,於是乎講了一遍講兩遍,於是乎有了滿堂灌,學生變成了被動的接受,變成了聽衆,變成了“要我學”。

反思二:轉換傳統的師生角色,學生是課堂的主角

在課堂的探究活動過程中,讓學生充當探討問題的主人。這一從引導者到組織者的轉變,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角色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從思維的角度講,學習過程是一種具備發散性和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需針對不同情況做出適時反饋,引導使之朝有利於知識建構的方向發展。例如:在講到目前的環境問題的嚴重性時,應該讓學生來談談,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供互相交流的機會、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培養某些能力,而且可以使學生自己感悟出問題的嚴重性,進而去思考其產生的原因,從而得出解決問題的措施。

地理新課標不僅對地理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提出了具體的、符合實際的要求,同時也對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力和方法的培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提出了具體、可操作的目標。“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是中學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課程標準中有大量的與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可持續發展觀有聯繫的教學內容。因此,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更加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必須有利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地理觀。

二、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1、對教學目標設計的反思

首先,目標的設計要明確,細化和具體化,要體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例如在學習《多民族的大家庭》一節,我提出的目標之一是:知道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一目標就包含了對學生的國情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其次,要正確理解新課程標準,準確把握教學目標,不可人爲的降低或拔高。例如在學習《中國地形複雜多樣》一節時,教學目標應定位在“通過讀地形圖知道我國地形多種多樣這一特徵”,並不是要學生掌握我國主要地形區的名稱及其特徵。如果教師在教學時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地貌特徵總結、板書出來,並要求學生掌握,這就是人爲的拔高了教學目標,增加了教學難度。

2、對地理教學設計思路的反思

在進行地理教學實踐時,經常會發覺地理教學效果與自己的預期設計有比較大的差異,課後分析,原因在於進行教學設計時過於理想化,因而也就難以使教學設計在實際應用時發揮出理想的效果。所以,教師應積極反思教學設計是否針對學生的認識現狀和接受能力以及當時的教學情景,及時看到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斷探求教學目的、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積極改進,提高課堂效益。總之,教學環節的設計應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原則,“一切爲了學生的學”而非設計成教師怎樣去教。

比如學生對理解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有一定的難度,對“夏季陸地受熱升溫快海洋升溫慢,冬季相反”這一句話也只能識記不能理解。我在教學中設計了這樣兩個生活情景讓學生去體會。“夏天的中午赤腳走在河邊的沙灘上,你的腳有什麼感受?當你走到河水中又有什麼感受呢?”“寒冷的冬天赤腳踩在水裏與赤腳踩在地上哪個更冷呢?”通過這樣的對比,學生就能從生活經驗中理解課文的內容了。

3、對問題設計的反思

課堂思維訓練也是學生通過自學提高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學生練習什麼?怎樣練習?關鍵是教師能否設計出導向正確、難度適宜的訓練題。例如:在“氣溫的日變化”教學中,本人引導學生閱讀課本“氣溫日變化圖”,這樣設問:

①一天中太陽輻射最強出現在何時?

②什麼時候地面溫度達到最高值?

③氣溫最高值爲什麼不出現在太陽輻射最強時和地面輻射最強時?

從這三個問題中讓學生分析思考,引導認識地面儲存熱量對地面溫度的影響,以及大氣吸熱的特點,這樣學生就能真正理解一日之中的最高氣溫爲何不出現在太陽輻射最強時,且還要落後於地面溫度最高時而出現在午後2點左右。這樣環環緊扣,逐層深入的設計把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地面溫度、大氣輻射、大氣溫度四者的關係及熱量的盈虧講得十分透徹,學生極易掌握。實踐證明:導向正確、設計合理的訓練題能使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維,自覺討論,各抒己見,能夠深化對地理問題的認識,給思維最豐富的啓迪。

同時,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它對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習效率有重要作用。因此問題一要有價值。提問時要主意,問題設置要有目的,通過提問要解決什麼問題,達到什麼目的,必須心中有數;二是問題的本身要有啓發性。不要提一些不要求學生以任何方式去處理(指應用。分析。綜合。評價)的問題,或者說不加思維就能回答的問題,而是問那些要求學生應用、分析、綜合、評價有效思維性的問題,它能敦促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我在課堂上提出“長江洪水對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危害最嚴重的原因是什麼”“假如我國地勢東高西低,我國自然環境會有哪些變化”。這些問題提得有價值,有效的訓練了學生的思維。二要有梯度。

《學記》中說:“善問者如攻其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這是一條重要的原理,是說提問要有梯度,先易後難符合學生認知規律,使學生“跳一跳”能夠摘到果子。如提問“爲什麼說西亞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學生受各方面能力的限制一時作答困難,我提的問題是:

⑴西亞位於哪兩洋五海三洲之地?

⑵蘇伊士運河溝通了哪兩海聯繫了哪兩大洋?

⑶土耳其海峽連接了哪兩海?

這樣由淺入深,環環相扣,鋪路搭橋,層層推進的遞進方式,不僅非常容易的解決問題,而且使學生思維向知識縱深發展。

4、對練習設計的反思

地理是實踐性和綜合性、應用性很強的學科,要完成新課標中規定的三維教學目標,除了師生在課堂上的教與學之外,目前反饋最主要來源於練習,練習也是一種再學習的過程。通過練習,不僅可以檢查課堂教學的效果,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使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而且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探究能力、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所以,反思教師給學生的地理作業是否是科學的,多樣的、開放的,是否對學生終身能力發展有幫助。因此作業反饋要注重對學生地理技能和方法的訓練和培養,正如古語所說“授人之魚不如授人之漁”。

例如在學習《因地制宜發展農業》一節時,學生特別是城市的學生對農業沒有什麼概念,對因地制宜也是一知半解。我就設計了這樣一道練習:有一個公司要在株洲投資一些農業項目,擬開發的項目有:黑山羊養殖基地、優質水稻基地、鮮花栽培基地。現有醴陵泗汾鎮、天元區馬家河鄉、荷塘區明照鄉欲引進上述項目,請查閱資料,從因地制宜的角度分析,該公司的項目應該如何佈局?這道題結合株洲地區的實際情況,讓學生在分析株洲各地的地形、氣候特點以及傳統產業的優勢的基礎上來確定農業產業的佈局。由於與生活聯繫較緊密,學生也比較容易理解。

三、反思課堂成功之處,積累課堂“亮點”

有教育家說過“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撼的藝術”。一堂課下來,我們總能發現不足,找到改進的地方,但是每一堂課也許都有它的精彩之處,這就是課堂的“亮點”。好的方法,好的問題,好的習題,精彩的教學片段等等,這些都是教師的財富,我們應該把它們收集起來,“積腋成裘”。久而久之,我們將收穫到一個沉甸甸的碩果。這對於教師的專業成長將十分有利。

總之,教學反思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它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做一個有心人,做一個勇於剖析自己的人,做一個精益求精的人。

參考文獻:

1、地理課程標準研製組:《地理課程標準解讀》,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餘培俠:《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的對話》,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xx年版

3、余文森、吳剛平:《新課程的深化與反思》,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