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孝經第十五章原文及譯文(精品多篇)

孝經第十五章原文及譯文(精品多篇)

《孝經》原文 篇一

開宗明義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持。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忠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甫刑》雲:“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諸侯章第三

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詩》雲:“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士章第五

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詩》雲:“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於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詩》雲:”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況於妻子乎?故得人之歡心,以事其親。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詩》雲:“有覺德行,四國順之。”

聖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

子曰:“天地之性,人爲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詩》雲:”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紀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事親者,居上不驕,爲下不亂,在醜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爲下而亂則刑,在醜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爲不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要君者無上,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

廣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衆,此之謂要道也。”

廣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爲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爲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爲人君者也。《詩》雲:“愷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

廣揚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

諫諍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

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爲孝乎!”

感應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廟致敬,不忘親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詩》雲:”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詩》雲:“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喪親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此哀慼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聖人之政也。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爲之棺槨衣衾而舉之,陳其簠簋而哀慼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爲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生事愛敬,死事哀慼,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

孝經第十五章原文及譯文 篇二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爲孝乎。

文中的“爭”同“諍”

這一章書,是講明爲臣子的,不可不諫諍君親。君親有了過失,爲臣子的,就應當立行諫諍,以免陷君親於不義。孔子因曾子之問,特別說明諫諍之重要性。列爲十五章。

譯文:

曾子說:“關於慈愛、恭敬、安親、揚名的孝道,學生已經聽您講過了,請問爲人子的一切都聽從父親的命令,這可以說是孝嗎?”孔子說:“這是什麼話!這是什麼話!在古時候,天子有七位直言諫諍之臣,即便天子無道,還不會失掉其天下;諸侯有五位直言諫諍之臣,即便諸侯無道,還不會失掉其國;卿大夫有三位直言諫諍之臣,即便大夫無道,還不會失掉其家;士人若有直言規勸的朋友,則自己不會失掉美好的名聲;如果父母有能夠堅持真理、勸諫父母改過的兒女,父母就不會做出不道義的行爲。假如父母有不義的行爲,兒女不能夠不勸諫。如果一味順從,這是陷父母於不義。如果父母、領導、朋友有不道義的行爲、不正確的觀念,我們就要勸諫。一味盲從父母的號令,怎麼能夠稱爲孝呢?”

感悟:

假如父母、領導、朋友有不道義的行爲、不正確的觀念,我們就要勸諫。

現實生活中,父母、領導、朋友如果有不正確的觀念,我們要及時給予糾正。但這種糾正我們要有正確的方式方法,用對方能接受的語言溝通。

溝通的方式很重要,想想我們平時跟孩子的溝通,爲什麼我們感覺都是爲了孩子好的語言,孩子不願意聽呢,以至於關係搞得很僵;爲什麼我們都有一顆愛孩子的心,孩子卻感受不到呢?

想想我們的溝通方式吧,溝通的效果取決於對方的迴應,而不是我們以爲的。

生活就是大煉廠,在生活中修 煉,跟身邊人修 煉,把理論落地,當雙方溝通都很舒服的時候,我們修 煉的層次也就上升了。

《孝經》中的10句至理名言 篇三

1、以富貴而下人,何人不尊:以富貴而愛人,何人不親。

出自《孝經·六本》載孔子語。下人,居於人之後,謙讓。如果富貴了還能尊敬別人,什麼人還會不尊敬他呢;如果富貴了還能關愛別人,什麼人還會不和他親近呢!

2、天地之性,人爲貴。人之行,莫大於孝。

出自《孝經·聖治章》。天地萬物,人最爲珍貴。人類的活動,沒有什麼比孝更重要的了。

3、父子之道,天性也。

出自《孝經·聖治章》。父母子女之間的親情,是人類出自上天的本性。

4、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

出自《孝經·聖治章》。悖:違背。不去尊愛自己的父母,而去尊愛別人,這種行爲就叫違背倫 理道德;不敬愛自己的父母,而去敬愛別人的父母,這種行爲就叫做違背禮法。

5、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

出自《孝經·紀孝行章》。孝順的子女,侍奉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會對竭盡全力的對父母恭敬;在飲食方面侍奉父母,會帶着愉快的心情去奉養。父母生病了,會憂心忡忡地去照顧,;父母去世了,會帶着悲哀的心情去料理後事;對已經身故的父母祭拜,要保持着端莊嚴肅。

6、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出自《孝經·開宗明義章》。孝道,是道德的根本,是教化的出發點啊。

7、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出自《孝經·開宗明義章》。人的身體,毛髮與皮膚,都是父母給與的,不敢輕易的損毀傷殘,這樣做,就是實行孝道的開始啊。

8、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出自《孝經·開宗明義章》。人活在世上,遵循仁義道德,在後世揚名,從而使得父母顯赫榮耀,這就是孝道最終的目標。

9、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

出自《孝經·天子章》。能夠親近自己父母的人,就不會厭惡別人;能夠尊敬自父母的熱,就不會怠慢別人。

10、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

出自《孝經·諫諍章》。爭:同“諍”,直言諍勸。有志之士會之言勸諫他的朋友,自己的美名九不會消失;當父親之言勸諫自己的子女,就不會是自己陷於不義之中。

孝經著作介紹 篇四

《孝經》,以孝爲中心,爲歷代儒客尊崇,比較集中地闡述了儒家的倫 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規範,“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諸德之本,認爲“人之行,莫大於孝”,國君可以用孝治理國家,臣民能夠用孝立身理家。《孝經》首次將孝與忠聯繫起來,認爲“忠”是“孝”的發展和擴大,並把“孝”的社會作用推而廣之,認爲“孝悌之至”就能夠“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對實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統而詳細的規定。

它主張把“孝”貫串於人的一切行爲之中,“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是孝之終。它把維護宗法等級關係與爲君主服務聯繫起來,認爲“孝”要“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具體要求:“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孝經》還根據不同人的身份差別規定了行“孝”的不同內容:天子之“孝”要求“愛敬盡於其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卿大夫之“孝”要求“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士階層的“孝”要求“忠順事上,保祿位,守祭祀”;庶人之“孝”要求“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