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農村現狀報告多篇

農村現狀報告多篇

【第1篇】新農村有線電視管理現狀調研報告

按照縣委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辦公室的部署,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結合本單位工作實際,對我縣農村有線電視網絡發展進行了調研,調研情況如下:

一、我縣農村有線電視現狀

xx縣農村於1998年開始進行有線電視建設,採取mmds多路微波系統,傳送12套節目,由於受到地形影響,只在部分平原地區安裝了有線電視,採取管理方式爲鄉鎮廣播電視站代管維護、收費。隨着社會發展和技術的進步, xx年,對原有農村mmds多路微波系統進行光纜化改造,實現了有線電視“村村通”,實現了有線電視城鄉一體化,使有線電視節目增至45套。

農村廣播電視臺站管理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

(1) 利益分配問題。農村廣播電視一旦收回歸口到縣廣播電視局,將面臨如何有效保障縣廣電局、原農村廣播電視站的合作方及運維人員三者經濟利益的大難題;而且縣廣電局將對所有農村有線電視投資進行全面負責,屆時如何制約並激勵原農村廣播電視站的合作方及運維人員有效保障效益產出問題。

(2) 人工收費成本高。由於收費難造成了人力、物力和精力上的大量投入,對廣播電視臺站的管理幾乎成了單一的“收費管理”模式,影響了其他方面工作的開展。

每年支付的收費管理成本就約佔總收視費的20%。人工登門收費本來就花費人力,加之一些用戶存在拒絕交費和惡意欠費的現象,需要反覆上門收費而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收費高峯期間,更是需要幾乎所有的工作人員忙於收費,而影響網絡正常的管理和維護,容易造成網絡故障增加,信號質量下降,反而更加劇了收費的難度。

私拉亂接的“漏戶”、“黑戶”多。根據調查顯示,一般地方“漏戶”、“黑戶”均達10%以上。如一個xx戶的網絡,單初裝入網費就經損失約6萬元(以300元/戶計),而且每年的收視費約要損失3.84萬元(以192元/年計)。

二、存在上述問題的原因

1、縣級有線電視設備相對落後,沒有終端控制系統,只有依靠人工逐戶進行收費。

2、缺乏科學的管理手段,鄉鎮有線電視從業人員素質相對低下,在維護過程中存在着維修不及時,態度較爲蠻橫的現象,使得入網率和收費率降低。

3、有線電視獨家經營的堅冰已經打破,ip數字電視對有線電視網絡的衝擊日益突顯。

三、應對上述問題的對策

如何進行快速而有效的收費是我們當前急需解決的大問題。

1、解決“收費難”的最好辦法就是採用適宜的加解擾收費管理系統。

它不僅可以增加網絡運營的經濟效益,減少收費成本,同時也能加強內部管理,杜絕管理漏洞,減少與用戶間的矛盾,使有線電視網絡管理部門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網絡的運營和發展中去。

利用這種技術,就能謝絕那些未交費或未經允許的觀衆收看,而那些交了費或經許可的觀衆就可以重新恢復電視信號,實現收看的目的。它在電路上採用的方法是在catv分配網和用戶電視機之間增加了兩個裝置:解擾控制器和解擾器,通過這兩個器件能對用戶進行有效的收費。解擾控制器的工作與否受有線電視網的控制,用戶交費,控制器控制解擾器工作,用戶能看到電視;否則,電視畫面將受到嚴重的干擾。

當前比較流行的加解擾收費系統是先進的加密系統,採用這套系統,運營者可根據每一用戶付費情況,對節目進行加解密,控制用戶收看狀態,加強收費管理。

2、對鄉鎮有線電視站實行垂直管理

鄉鎮有線電視的垂直管理,可規範鄉鎮廣播電視站各項規章制度,對收視維護費進行明確規定,人員由縣廣播電視局和原鄉鎮廣播站共同組成,人事編制納入廣播電視局管理,加強人才培養,提高服務質量,實行量化管理,適應社會發展。 統一收費標準。從而形成正常的資金積累,屆時,無論哪個鄉鎮網絡出現問題將會舉全局的財力、物力、人力加之維護保障,這一點是垂直管理前任何一個鄉鎮都無法辦到的事情。

3、保障收支平衡。

由於城鄉聯網、舊網改造,投資過大,債務過高,償還能力較弱,還要精打細算、艱苦奮鬥,充分利用網絡的資源,發揮產業的功能,增加創收力度,增強發展後勁。

4、提高隊伍素質,增強服務質量。

尤其是農村廣播電視站的隊伍,要加強培訓,提高農村有線電視從業人員業務水平和服務意識,增強爲廣大用戶服好務的本領,適應工作的需要。從而推動農村有線電視事業健康發展。

【第2篇】2022年農村留守兒童現狀調查報告

近年來,隨着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城鄉經濟的差距不斷擴大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另外一方面,農村的勞動力卻有着較大的剩餘量,因此,在這種背景之下,農村的勞動力就不可避免的向城市轉移了,父母們爲了經濟收入,奔向了城市,把自己的孩子留在了村裏,由此,導致了留守兒童的出現。

本次調查的目的是旨在瞭解廣西博白縣江寧鎮四聯村的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況,希望能瞭解留守兒童在學習生活等方面的情況,探討其在成長中遇到的問題,以幫助更多的留守兒童健康的成長,助力實現“中國夢”——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調查的對象主要是7-13歲的兒童,調查的範圍主要是在四聯村的各個分散的村屯,調查的時間是xx年7月15-7月19日,我們採用的調查的方法主要是隨機走訪調查,現就調查結果做如下分析報告

一、四聯村留守兒童的基本生存狀況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他們一般與自己的隔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留守兒童的成長與國家未來的命運息息相關,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一代代的不懈努力,因此非常有必要對留守兒童這個羣體進行關注。

本次調研的過程中我擔任我們組的組長,主要的工作就是負責統籌安排活動的主題及調查的安排和聯繫鎮團委。四聯村的留守兒童較多,爲了能夠更好地瞭解情況,我們首先採訪了四聯村的村支書呂超通支書。根據呂書記的瞭解,四聯村的留守兒童至少佔有全村人數的百分之四十。留守兒童大部分都是年齡較小的,集中在10歲左右。他們的經濟狀況並不是很好,現在絕大部分都是和爺爺奶奶那一輩生活的,父母長年久居在外,一年基本上是隻有春節才能回來一次。留守兒童都是靠近上學或是到親戚家上學的,主要考慮的就是方便照顧。以我採訪的大田面村屯爲例,全屯一共是7戶人,全部都爲留守兒童家庭。由於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孩子們雖小,但是自理的能力都是比較強的。有一戶家庭,一個10的孩子自己不僅能煮飯,而且還照顧一個5歲的小弟弟,生活雖清苦一點,但是從與其交談的過程中發現,他個人感覺還是開心的,唯一的願望就是希望父母能常回家看看自己。這只是其中的一個案例,在四聯村的其他地方,還有挺多這樣子的自然村,由於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們的基本生活主要還是靠自理。一方面,這樣也可以鍛鍊孩子,促進孩子的成長。但是,從另一方面看,孩子過早的承擔了本應是以後應該承擔的責任,無形之中增加了他們的負擔。

二、留守兒童出現的原因及其在成長中遇到的問題

留守兒童的出現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與中國農村人口占絕大部分息息相關,但是深入探討之後發現留守兒童出現的原因並不複雜,具體原因可以歸結爲如下兩點。

第一,外出工作獲取更高的經濟收入。四聯村村屯較多,呈分散的狀態。從地理位置看,四聯村絕大部分都處於山區,是距離鎮上最遠的一個村,又是最後一個鋪上水泥路的一個村莊。人多地少的現狀使得村民們感受到單憑家裏的幾畝地是無法支持家裏的全部生活支出的,粗略的統計一下,我村的家庭幾乎至少有五口人,隨着現在生活壓力的增加,種田所得的收入較少,而且我村有很多地方都是靠近庫區的,每年自然災害頻發,農業收入也不穩定,這無疑會對家庭收入單一的家庭來說增加了許多未知的風險,因此外出打工成了村民們的一個普遍的選擇。外出務工在同樣的勞動強度之下所獲得的收入是農業收入的許多倍,如此一來,就能夠很好的支持家裏的日常生活支出了。村民們的大部分支出其實是主要集中子女教育投入。現在上大學的成本越來越高了,農村的學子們如果沒有一個家人經濟上的穩定支持,大學難以繼續就讀。加之現在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農村的學子也有點絕望了。因此,父母們不遠萬里,外出打工時必然的,是我國現階段的一個發展趨勢。第二,因工作需要頻繁外出。有一些家庭他們的父母卻不是外出打工,而是因爲工作需要頻繁出差,例如,父母一方是司機的話就要經常出去了,家裏的子女就相當於是留守兒童了。第三,家庭離異。這一部分在四聯村較少,比重不大,可以忽略不計。

留守兒童沒有了父母的陪伴,缺少了父母的關愛,不可避免的出現一些問題。調研發現,主要的問題如下。

第一,“代溝”較爲明顯。大部分的留守兒童的監護人都是隔代監護類型的,常年遠離父母。爺爺奶奶比較愛護自己的孫子女,甚至是過於溺愛。這也助長了孩子的任性的脾氣,也會給日後的成長帶來一些影響。由於長年遠離隔代親人與孫子女相隔較遠,有些觀念和現在的孩子不相符合。第二,呈現出內向的特點。大部分的孩子在多人的場合下表現出害羞的的特點,不願說話。第三,厭學情緒明顯。孩紙們在學校的表現並不是很好,在與他們的交談中我發現,他們非常希望自己的父母在自己的身邊。由此得知,孩子們的學習成績與此是具有一定的相關度的。

三、留守兒童遇到的問題解決措施

留守兒童的成長關乎着祖國的未來,解決其在成長中遇到的問題是社會主義的客觀要求,結合四聯村的實際,筆者認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着力解決。

第一,國家要大力推進城鎮化進程。長期以來,我國主要存在兩種經濟結構,即城鄉的二元經濟結構。幾乎所有的問題都可以歸結爲這種二元結構,留守兒童的問題也不例外。xx總理就任後提出“克強經濟學”,其核心就是要在突破二元的結構,走出第三條道路,即新型城鎮化。這也可以稱爲“三元”結構。在“三元”結構的構架下,農民就近城鎮化,就近就業無須背井離鄉就能獲得和外出務工一樣的收入。如此一來,父母們勢必會放棄到千里之外工作,而選擇迴歸“本土”。第二,因地制宜,發展農林牧副漁業。四聯村山地比較多,水四聯的山地坡度不高,符合35度的適合耕種的坡度。地處亞熱地季風氣候區,水熱充足,非常適合發展經濟林。另外,四聯水庫面積比較大,庫區水質較好,天然無污染,符合漁業發展的條件。第三,鼓勵父母親經常回家看看自己的孩子,爲了孩子的成長,希望父母們在賺錢的同時多多關愛一下自己的孩子。第四,民間可以成立一些志願服務社團的組織。志願爲留守在家的孩子們做一些學業上、心理上的等的輔導的幫助,解決孩子們遇到的各種問題。

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與此相適應,留守兒童羣體的出現時是時代經濟發展的必然,因此也必須在時代的發展中解決。少年智則中國智,少年強則中國強。留守兒童是祖國的少年,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要依賴祖國的少年。關愛留守兒童,幫助他們健康的成長是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由於知識水平有限,對留守兒童的認識以及解決的方法難免會有缺陷,敬請諒解!

【第3篇】農村中國小教師隊伍現狀的調研報告

6月20日至26日,在市政協副主席李世秀的帶領下,市政協文教衛體委組織部分政協常委及委員就我市農村中國小教師隊伍現狀進行調研。調研採取聽取彙報、召開座談會、實地考察等方式進行。調研組在聽取市教育局彙報後,選擇了具有較強代表性的了中線樂園鄉、北線南陽鄉、南線範鎮三個鄉鎮中國小進行調研,廣泛聽取了學校、部分教師代表、及當地鄉村幹部意見。這次調研主要是摸清目前農村教師隊伍建設現狀,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爲我市對農村義務教育決策時提供參考意見。調查情況如下:

一、基本情況

(一)教師數量:目前我市農村共有九年一貫制學校8所,國中11所,完小30所(其中中心國小20所),村小及教學點42個,初小77所。在校學生34515人,教師數2592人,其中國小1693人,國中899人,因病請假22人,借調到其他行業工作的3人。另有年高體弱教師(男55歲、女50歲以上)100多人不能勝任教學工作。

【第4篇】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現狀調查報告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或不在父母身邊城裏的孩子們。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與隔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下面有小編整理的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現狀調查報告,歡迎閱讀!

調查內容:農村留守兒童

調查時間:20xx年8月—20xx年6

調查目的:通過對農村留守兒童情況的調查,對問題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調查地點:xx鎮摩多國小

調查方法:教學工作參與、走訪、訪談

隨着農村父母離鄉進城打工、經商人數的增多,農村兒童留守農村而無人照管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多,調查顯示:我國有1.2億農民常年在城市務工經商,產生了近2022萬留守兒童,其中14歲以下佔86.5%.他們失去父母庇護,身心、學習、成長都面臨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各界對這個羣體的關注。20xx年8月底到20xx年6月底,我們到了鎮雄縣場壩鎮摩多國小進行爲期接近一年的頂崗實習支教生活。在這段時間中,我們在平時休息的過程中走訪了一些家庭,對農村留守兒童也有了一頂的瞭解!結合此次調查,現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現狀、成因及對策,提出如下調查意見。

一 基本概況

我們實習的地方是相對較貧困的農村地區。這個地方生活條比較艱苦,自然環境也較爲惡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爲了改變這中現象,在社會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年輕人紛紛外出到沿海發達地方打工。在這些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這一類型!年輕人外出大工就把家裏的孩子留給父母和親戚來照顧!這就是大部分“留守兒童”的來源!

我所教的班有96個學生,其中就有30多個孩子是“留守兒童”。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裏的問題學生!學習成績普遍偏差、作業常常不按時完成、有孤獨感和失落感的傾向,不願與其他同學和小朋友交流、有嬌縱、任性等壞脾氣……

二 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這些孩子由於父母長年在外務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戚朋友作爲臨時監護人,由他們照管孩子的一切,當然其中還存在家中無人看管的現象。根據留守兒童家庭狀況,家庭環境及臨時監護人的文化素質,年齡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留守兒童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無能爲力,只管“吃”的放縱型。

這部分兒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條件差、監護人監護能力低的家庭。這些人羣年老、體弱、文化低、見識少、負擔重。他們由於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種一大家人的田地、餵養豬牛等,他們天天忙於農活,根本就無暇顧及孩子了。他們僅僅對孩子煮煮飯、洗洗衣而已,特別到了農忙季節,連吃飯都顧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飯或捱餓。許多孩子還承擔起家裏全部家務事,有時,連幾歲地孩子也得下地幹活兒。至於如何教育孩子,對於“聽話”的孩子很滿意,不聽話的孩子只是說說而已。關心學習更無從談起。對於孩子心裏想的什麼?需要什麼?有什麼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沒想到要關心。其實,這一現象在留守兒童家庭裏普遍存在。他們的父母忙於掙錢,自己和祖父母忙於農活、家務,對自己的教育、成長都無人關心,使自己本應得到溫暖、關愛的童年變爲“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只顧“給”的溺愛型。

很多留守兒童都是獨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於代溝所致,爺爺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裏各方面都給予“關愛”,常常是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寧願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讓孩子玩好、吃好,對於生活細節不予指導或誤導。出現了問題往往是包庇、慫恿,嚴重的說說而已。這樣,孩子養成了嬌氣、任性,習慣以自我爲中心,缺乏互助互愛體驗,怕困難、怕挫折。於是孩子受家裏人的寵愛,家庭教育的艱鉅性由此加大。寵壞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經常對人無禮貌,喜歡惹是生非,學習懶散……。

(3)寄居他家,無法管的放縱型。

農村留守兒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養在親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總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因爲他們畢竟不是和自己的親人一起生活起居。他們中有一些人總感覺在親戚家裏畢竟沒有在自己家裏那樣自由,束手束腳的,看起來膽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離開了親戚,就像老鼠離開了貓,他們就無法無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膽子很大,親戚根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親戚頂撞,親戚稍微說重了,就懷恨在心或是逃離出走,使得親戚無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因此,這個羣體的孩子通常出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突出問題:

1、學生成績不佳,在校表現不優。進入學齡階段的兒童一天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其主要任務是學習: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創造。但據調查,農村留守兒童羣體中,國小階段的學習興趣還比較濃,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還較好,優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國中階段,情況就發生了變化,極少的留守兒童能表現爲優秀,我們調查中發現,國中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優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學習和生活習慣都很差且行爲出現問題的兒童卻佔了近30%,而且在所有“問題兒童”中,留守兒童佔80%。

2、親情缺失嚴重,心理髮展異常,。青少年期是個性發展和形成的關鍵時期,父母的關愛、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青少年個性的健康發展起着無法替代的作用。但是,農村留守兒童們由於其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生活中的煩惱無法向親人傾訴,成長中的困惑無法得到父母的正確引導和鼓勵......久而久之,無助感,失落感和被遺棄感逐漸形成,嚴重影響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調查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留守兒童與父母很少見面,缺少溝通。其中,與父母見面半年一次的爲53%,一年一次的爲44%,兩年一次的有3%,還有一個孩子的父母雙雙外出六年未曾回過一次家。農村留守兒童在個性心理上表現極爲異常,有這樣兩種典型“症狀”:一是性格內向、孤僻、自卑、不合羣、不善於與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氣暴躁、衝動易怒。

3、父愛母愛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務工的父母由於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內心往往會出現一種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經濟較爲寬裕,對這些孩子生活的經濟支付能力較強。因此,他們往往對孩子採取物質補償的方式來表現自己對孩子的全部的愛,孩子要什麼就可以非常輕易的得到什麼,從不遲疑也從不打半點折扣。這種愛的方式,在兒童的心理邊逐漸形成了兒童的“金錢萬能”的價值觀和“逍遙享樂”的人生觀。他們沒有任何勤儉節約與艱苦奮鬥的概念,沒有人情味,沒有正確的取向與人生取向。

4、家庭教育缺失,越軌現象嚴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響着青少年的成長健康與否。我們調查中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由於缺乏父母的有效監管,生活習慣和行爲習慣都不好。在家裏,他們不講求個人衛生,早上不洗臉漱口就吃飯,晚上不洗腳洗澡就往被子裏鑽;在學校,他們的學習沒有計劃,沒有興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業現象嚴重,不遵守校紀校規,自由散漫,遲到、早退、曠課現象經常發生。在社會上,他們缺乏禮貌待人的常識,他們中抽菸的有,賭博的有,打架的有,酗酒的也有,沉迷於網吧的更是不乏其人,還有談情說愛的,有些甚至還發生了性行爲。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沒有發育完全之前,對社會上的各種複雜、不良現象缺乏足夠的判斷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卻無法給予,從而導致留守子女極易產生犯罪和越軌行爲。

留守兒童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有:

1.監護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責任意識不強。在除父母外的監護人眼裏,認爲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不能對他們要求太嚴格,應對孩子更多的愛,否則會使孩子產生扭曲心理,覺得不是自己親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愛自己。二是監護責任不明確。監護人往往從身體健康方面考慮問題,重吃飯穿衣輕學習教養;重身體健康而忽視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關心兒童在學校和家裏的表現;忽視兒童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三是監護精力跟不上。由於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有的甚至同時要監護幾個留守兒童,放在每個留守兒童身的精力就不夠。再加上自己身體狀況差,本身需要人照顧,因此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四是監護人自身素質較低。他們不知道從心理上來照顧兒童,不知道從法律、安全、衛生知識等方面教育他們,也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從而使留守兒童的教育從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當今,一方面全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另一方面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卻相對滯後,尤其是邊遠山村。因此,農民不得不想辦法改善家庭經濟生活條件,讓自己孩子擺脫這種祖祖輩輩都無法擺脫的困境。當最基本的生活問題都無法解決時,他們只能選擇進城務工賺錢來養家餬口,從而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因此,我們認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是造成那些留守兒童問題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家長缺乏家庭可持續發展觀念。我們通過調查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雖然經濟不富裕,但也不至於窮困潦倒、無處安身,他們大多是可以在家鄉通過辛勤勞動來維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們卻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給孩子成長提供充實的經濟支持,不惜拋家棄子,離鄉背井而進城打工。他們唯一的收穫就是讓他們感到滿足的紙幣,而他們失去的是家庭的親情,犧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來越多的、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問題。所以這些都是他們用金錢無法買到的,更爲可怕的是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發展。

4、複雜的社會因素難辭其咎。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過早過多涉足社會的各個方面,但由於其天真幼小,無法正確處理來自社會各方面的紛繁複雜的社會信息與狀況,分不清是非曲折。因此,網絡遊戲、色情影像、黑暗社會勢力等等,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上形成了深刻的印象,他們把一些與社會和道德格格不入的東西當作時髦去追求,當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把黑的當成白的,把對的當成錯的,進而使他們在自己心理髮展上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錯誤的東西,存在許多的困惑與問題。比如,抽菸酗酒好爽,奇裝異服好酷,哥們義氣拔刀相助是英雄,談情說愛老婆老公成必須品,等等一切,是大多數留守兒童的身上都存在的問題。這樣的社會環境也給社會自身留下了大量的不安全隱患。

社會因素中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就是:歧視農民工子弟。由於存在部門利益至上的緣故,各級政府已經制定的有關進城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實,進城農民工子弟無法享受與當地兒童同等接受教育的權益。

三 思考與建議

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不單是外出務工人員的家庭問題或者是留守兒童自身的問題,更是一個全社會都不容忽視的綜合性問題;不單是一個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更是一個其自身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的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關注和解決,家庭與社會都將會爲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因此,各個家庭、整個社會乃至各級政府都應該站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來認識這一問題,以人的生存與發展爲本,採取有效措施,積極穩妥地加以解決。我們調查組從近期和長遠兩個方面提出我們的建議。

鑑於目前留守兒童羣體客觀存在的現實,我們建議近期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應該從下面幾個方面採取措施: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工作機制。關愛留守兒童工作是全社會的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和努力。建立以市、縣(市、區)、鄉(鎮)政府爲主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工作責任制,縣(市)、鄉(鎮)政府成立“關愛留守兒童工作”領導小組,制定“關愛留守兒童工作”行動計劃和具體措施,實行屬地管理爲住的原則,將留守兒童工作納入對縣(市、區)、鄉(鎮)政府全年工作考覈目標,形成政府、學校、社區、家庭、鄰里多方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

2、完善和落實相關法律政策,保證農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權益。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完善進城務工農民工子弟在工作地接受教育的制度和機制,使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當地兒童同等的受教育權益。對已有的政策在實施過程中要加強監督和落實,不要紙上寫的“同等”,實際操作中人爲地製造各種障礙。享受均衡的現代教育,是每一個孩子包括農村孩子應有的權力,也是我國政府的總體教育目標。同時,要改革學籍管理方式,爲異地農民工子弟建立流動學籍,要取消異地學生必須回原籍地參加會考、大學聯考等制度,要取消各種名目的借讀費、建校費、捐資助學費,最大限度地降低進城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學的門檻,保障其享有與當地兒童相同的接受同等教育的權益,使長期在外務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帶在身邊上學,從源頭上減少或消除留守兒童羣體。

3、培養和扶持以民間組織爲依託的農村留守兒童服務機構。在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之前,各級政府應該通過政策引導,鼓勵民間資金和社會力量興辦留守兒童服務站等多種形式的託管服務機構,利用社會優質資源(如優秀退休教師等),切實爲農村留守兒童提供高質量的健康成長服務。

4、下大力氣優化兒童成長的社會環境。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的社會經濟取得了飛速發展。但與此同時,大量的社會矛盾也日益加劇,使得年輕一代成長的社會大環境在不斷惡化。因此,各級各部門必須下大力氣從小事抓起,嚴肅治理在不斷惡化的社會環境,嚴厲打擊破壞兒童成長環境的人和事;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大衆媒體要圍繞關愛兒童尤其是留守兒童成長的主題,一方面宣傳“以人爲本”“兒童優先”“爲國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觀念新風尚,另一方面用積極的健康的題材武裝青少年一代的頭腦,引導他們正確辨別是非,引導他們積極向上生活、學習和做人。

然而,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需要全社會,尤其是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幹部,堅持以人爲本,樹立科學的可持續的發展觀和政績觀,努力構建真正意義上的和諧社會。

我們必須全面加快新農村建設進程。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村人口素質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途徑。目前,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新農村建設可以說是熱火朝天,農村正在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很多新農村建設的示範村、示範片都是在基礎較好的地方錦上添花更上一層樓的新型政績工程,真正基礎差經濟落後的地方卻無人問津,可以說是從未盼到過高級領導的“現場辦公”,致使新型落後地區在產生,新的不和諧在形成,致使種地方的農民不得不繼續通過進城打工的途徑來維繫家庭的生存,從而導致留守兒童羣體和留守兒童問題有增無減。因此,落實黨中央的加快新農村建設任務,我們應該堅持全面發展觀,不僅“錦上添花”,而且“雪中送炭”;不僅注重修道路建樓房,而且重視辦好教育提高人口素質;不僅發展經濟提高收入,而且關注民本民生優化社會環境。總之,就是要建設全面和諧的新農村,最終實現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這一重大社會問題的目的。

【第5篇】關於金融支持新農村建設的現狀調查報告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舉措。《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出臺,標誌着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縣域經濟是新農村建設的主戰場,爲及時瞭解近幾年來新農村建設的成效,分析在國際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影響不斷加深的背景下,縣域金融支持新農村建設面臨的困境,進而尋求改進對策。筆者以河北省xx市爲調查對象,對轄內金融機構、有代表性的30戶涉農企業及50戶農戶進行了重點調查,結果顯示,縣域金融支持新農村建設的力度逐步加大,效果日益顯現,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視的問題,金融支持新農村建設任重道遠。

一、金融支持新農村建設現狀及面臨的困境

(一)支農部門之間缺乏溝通,金融機構積極性不高

新農村建設是一項全局性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廣、難度大、較爲複雜,需要部門之間相互協調、相互配合,形成支持合力。但是從縣域實際情況看,政府的職能作用發揮得還不充分,尚未建立運轉規範的金融支農和財政支農對接平臺,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溝通機制,金融機構不能及時瞭解財政支農的資金投向和投量,更談不上做好配套資金的發放工作,金融支農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滯後性。據調查,縣域金融機構支持新農村建設普遍行動遲滯、進度緩慢,在年度工作規劃中既沒有對支持新農村建設的總體部署,在實際工作中也缺乏支持三農的具體行動,呈現政府倡導、人民銀行吶喊、金融機構無動於衷的格局,與支持新農村建設的政策導向存在很大反差。

(二)農村金融網點覆蓋率低,難以提供高效金融服務

(三)信貸投入不足,資金供求矛盾突出

(四)金融服務主體單一,支農範圍狹窄

從縣域農村金融服務主體看:商業銀行雖然具有資金、網絡等方面的優勢,但是,這些服務還沒有延伸到廣大農村地區,對現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還不能提供電子結算、信貸管理、業務諮詢、政策指導爲一體的金融服務,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需要;農業銀行早已偏離農字軌道,將經營重點轉向支持大城市、大企業和大項目;農發行僅限於對國有糧棉油收購流通環節提供信貸服務,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持有限;真正能夠爲新農村建設提供金融服務的只有農村信用社,但農村信用社主要辦理存款、匯兌、代收稅費、代付糧食直補資金等業務,在滿足農村資金需求上顯得勢單力薄,只向農業生產,、流通領域發放了少量貸款,難以滿足新農村建設多領域、多層次的信貸需求。據調查,縣域金融機構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產業化及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等方面資金投入明顯不足;對農村教科文衛、通訊、農民工技術培訓、農村金融生態環境改善等方面,還基本沒有涉足,與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差距很大。

(五)金融服務後勁不足,難以形成支農長效機制

二、金融支持新農村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組織領導,調動金融機構積極性

一是充分發揮政府的職能作用,建立支農聯繫制度。政府牽頭建立金融支持新農村建設組織機構,形成地方政府領導、金融管理部門推動、金融機構落實、相關部門配合的工作機制,構建運轉高效的信息溝通交流平臺,做到金融支農和財政支農同安排、同部署,協調聯動,形成合力;同時,協同人民銀行建立金融支農監測和考覈制度,加大獎懲力度,調動金融機構支農積極性。二是人民銀行要發揮協調督導推動作用,結合縣域經濟發展特色和重點,研究提出具體的工作思路和階段性的工作目標及措施,引導轄內金融機構加大支農力度。三是縣域金融機構要看到國家公共財政向農村轉移、工業反哺農業,全面建設農村小康,所帶來的巨大商機和業務發展機遇,將支持新農村建設納入本行的長遠發展規劃,發揮積極性,增強主動性,加快業務創新,增加信貸投入,實現支持新農村建設與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雙贏。

(二)增設營業網點,完善農村金融體系

只有在農村設立適量的營業網點,才能使金融機構真正融入農村經濟發展的大潮,因此,要建立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體系,使其在體制、機制和服務方式上更好地適應新農村建設的需要。一是繼續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轉換經營機制,堅持服務三農方向不動搖,發揮金融支農主力軍作用。二是擴大政策性金融業務範圍,農發行應當將重點由支持糧棉油收購逐步轉向支持農業開發、農田水利建設等方面來。三是發揮農行縣域商業金融的主渠道作用,根據農行股改往下走的原則,適當增設農村營業網點,大力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鄉鎮企業和農村小城鎮建設,逐步提高涉農貸款的比重。五是規範和引導民間借貸,推動民間金融陽光化,使其成爲農村正規金融的有益補充。六是在條件成熟的農村鄉鎮,引導成立小額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組織等多種類型的金融機構,實現農村金融主體的多樣化,推動農村金融服務向縱深發展。

(三)擴寬金融服務範圍,加大資金投入

一是縣域金融機構要按照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要求,樹立在競爭中求協作,在協作中謀發展的意識,找準支持新農村建設的最佳切入點,發揮自身優勢,實行錯位競爭,共同推進新農村建設進程。二是商業銀行要樹立小客戶、大市場經營理念,充分發揮資金和人員優勢,積極研發適合農村經濟發展的信貸業務品種,滿足農民發展高效農業、辦企業等多樣化資金需求,緩解農民貸款難、擔保難問題。三是積極貫徹落實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根據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導向,加大信貸投入,優化信貸結構,改善對中小企業和三農的金融服務。四是擴大支持範圍。不僅要加大對農村種植、養殖等生產領域的資金支持,還要增加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公共事業、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等方面的信貸投入,全方位支持新農村建設進程。

(四)完善制度,建立金融支農長效機制

一是構建支農信貸資金的風險管理和利益補償機制。對於金融支農信貸投入,可實行風險由國家分擔,損失由國家彌補,經營能力由國家補償的政策。財政應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則,切出一塊資金,建立金融機構涉農貸款風險補償機制,發揮地方財力的激勵作用。二是商業銀行要根據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實際,適當下放信貸審批權限,建立符合新農村建設要求的授權授信機制,保障對新農村建設的信貸投入。三是完善資金迴流機制。對縣域金融機構從農村吸收的新增存款,要硬性規定一定比例反哺農村。四是加強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建立由財政、稅務、工商、金融機構等各部門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多方聯動,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完善農村信用擔保體系,儘快補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短板,形成縣域資金聚集的窪地效應。

【第6篇】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現狀調查報告

留守兒童(the left-behind children),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者與上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留守兒童問題是近年來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下面是爲您準備的2022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現狀調查報告,供大家參考和借鑑噢!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後續精彩不斷,敬請關注!

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現狀調查報告一:

留守兒童情況調查分析及對策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狀況是目前全社會關注的一大問題。爲了全面瞭解開發區留守兒童家庭生活、教育狀況,推進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通過問卷調查、走訪座談等形式,對開發區(園區)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現狀進行了摸底、調查。

一、基本情況

開發區隨着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入),留守兒童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羣體,在特殊時期這一羣體的生存和權益保護狀況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

1、開發區(城南學校施教區)現有留守兒童256名。調查顯示,有31.3%的屬父母外出務工,一個星期左右與孩子聯繫一次,36.5%的半個月或一個月與孩子聯繫一次,和孩子見面的多爲半年以上一次,有的甚至幾年不回家。由於父母常年在外,長期和孩子分離,對孩子缺少關愛,缺乏交流溝通,導致親情缺失,監護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兒童軟弱無助,自卑封閉,逆反心理嚴重。

2、留守兒童家庭生活環境情況。從總體情況看,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多數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近親屬。其中78%的留守兒童隨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20%的留守兒童與其他親戚一起生活,2%的留守兒童由老師或其他人擔當監護人,隔代撫養情況較爲普遍。

3、留守兒童學習情況。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多數處於中下游,成績優秀的較少。學齡留守兒童中,學習優秀佔15.9%;學習良好,佔35.9%;學習成績一般,佔43.7%;學習成績較差佔4.4%。其中,有72.6%的留守兒童在學習上遇到困難需要輔導時首選的是老師,單獨選擇監護人或哥哥姐姐輔導的僅佔18.7%。

二、存在問題

兒童時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長身體、培養健康心理的關鍵時期,他們不但要接受學校的教育,還要接受社會的關愛,更要沐浴在父母親情的家庭教育之中。尤其是農村留守兒童最需要父母關愛,遠離了父母,由其他人代爲監護,使這些兒童的受教育狀況、健康成長受到了較大的影響。

1、隔代教育力不從心。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佔多半以上,由於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忙於農活維持生活,無時間監護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無精力監護孩子。因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使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加重家庭負擔,危害社會。

2、家庭學校溝通不夠。由於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尤其是祖輩監護人,很少甚至從不主動與孩子的老師聯繫或參加家長會,缺乏與學校的溝通,也不過問孩子在學校的行爲及學習情況,加之學校老師缺少對孩子的家訪,有的孩子抓住這個空檔,在學校欺騙老師,在家裏又矇騙監護人,雙方無法瞭解學生的真實情況,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不能實現有效對接。使留守兒童的思想品德和學習得不到發展而走向消極的一面。

三、工作策略

1、加大家庭教育支持力度,優化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環境。根據園區內外來務工人員多,留守兒童多的特點,學校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工作,把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作爲學校爲推動新農村建設,爲開發區社會、經濟建設作貢獻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留守兒童監護網絡。對無人照看和學習、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到學校寄宿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近期將利用市局支持資金對學生食堂、宿舍進行改造,爲寄宿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弟)創造更加優美的成長環境。

2、切實執行規定政策,確保外來農民工子女就近入學。對外來無務工子女學校盡力接收其入學,並按學區內學生對待,一視同仁收費,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努力爲留守兒童接受同等教育創造條件。

3、加強溝通交流,形成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合力。建立健全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互動網絡,對所有留守兒童(外來學生)逐個建立學習、生活檔案,摸清留守兒童的家庭地址,保持和留守兒童父母定時(不定時)聯繫,定期召開留守學生及其監護人座談會,加強與留守兒童父母或監護人的交流與溝通,及時通報學生在校學習表現情況,讓監護人及時瞭解留守兒童在校情況,並及時向學校反映回家後的思想狀況和行爲習慣,使學校和監護人能有效的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

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現狀調查報告二:

一片葉子只屬於一個季節,年輕的莘莘學子擁有絢麗的青春年華。今年八月我被分到xx區xx鎮xx村擔任村主任助理一職,從此踏上村官之路,任重道遠。

農村廣闊天地大有作爲。我來自xx農村,大學畢業後再次迴歸家鄉農村。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揮灑汗水,奉獻青春,爲家鄉農村發展貢獻自己的一己綿薄之力,深感榮焉。

駐村以後,可能與我是師範生的緣故,我對本村的留守兒童問題十分關注。工作後積極調研,掌握分析情況,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同時,積極參與本鎮08屆優秀大學生村官賈苑同志創辦的留守兒童服務中心的關愛活動,現在在中心擔任留守兒童的語文與數學的教輔工作。

兒童是祖國的花朵,國家的未來,所以我覺得關愛留守兒童是一件十分值得去做的事情。雖然日復一日,犧牲了自己的業餘時間和假期,但是每次看到孩子們收穫知識時天真的笑容,一身的疲倦隨即消失,再苦再累也無怨無悔。我想關愛留守兒童的工作我會一直堅持下去的。

所謂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並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據統計,xx村共有39名留守兒童,約佔全村兒童的12%,由於這些孩子長期與父母分隔兩地,父母很少有機會對孩子的日常生活問題、學習教育問題和心理健康問題進行溝通,也不能對孩子身上存在的錯誤及時進行指出批評教育糾。也就是說,在某種程度上父母監護職責的缺失會極其容易導致留守兒童們在日常生活行爲的失範,甚至引起違法犯罪行爲,影響社會的安全和穩定。

通過這次調研活動,使我對我們村留守兒童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也想通過這次調研能使更多的人瞭解我村的留守兒童,同時希望有更多的人來關注留守兒童,給他們更多的關懷和幫助,使他們在缺少家庭關愛的時候,同樣能夠感覺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一、我村留守兒童的生活及學習狀況

(一)、留守兒童在生活、教育上的問題

從調查的兒童中來看,由於臨時監護人的年紀一般比較大,缺少精力和耐心管教孩子加上他們還要忙於地裏的農活,無暇照顧孩子們。大部分孩子沒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主要表現在對學校作業的態度和生活起居安排上。佔44.1%的孩子對待學校作業的態度是草草應付得過且過,有46.7%的孩子看電視沒有節制。另外,在調研中我發現一個令人心憂的現象,部分留守兒童拜金現象極爲嚴重,幫家裏幹活之前,要先講好價錢纔會去幹活,讓人痛心。

(二)、老師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太少

大部分留守兒童表示老師很少找自己談話,43%的留守兒童說老師根本沒有找他們談過話,而且都很害怕老師,也不希望老師找自己談話。雖然帶有兒童的心理,但是從這可以看出我們的教育工作還的確很不到位,僅有29.8%的留守兒童表示願意和老師談談心裏話。

(三)、學習壓力大

通過調查,63%的留守兒童感到學習壓力大,24%的留守兒童表示自己的學習成績很差,也有一些表示自己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不識字,不能輔導學習,想學好沒有條件。一些孩子告訴我,由於學習成績差,就害怕爸爸媽媽會問起,而自己的家庭條件差,很多同學看不起等,這就形成很大的壓力,面對這種情況,如果沒有人及時爲他疏導,就有可能壓力變得越來越大,進而影響學習和生活。

二、我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

(一)、留守兒童普遍存在心理問題

留守兒童之所以產生心理問題,首先是年齡,因爲他們大多都在十五歲以下,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而他們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出生才幾個月或一週歲後,就外出務工,長期與父母分離,使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缺乏父母的關愛,親情失落,產生孤獨感,導致心理失衡。調查發現:留守兒童中十分想念父母的佔71.8%,有79.5%的留守兒童父母每年回來1次,5.1%的留守兒童父母幾年回來1次,15.4%的留守兒童很少與父母電話聯繫。這就很容易使他們形成消極情緒,表現出性格內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慮、任性、暴躁,有的出現逆反心理、怨恨情緒。

(二)、臨時監護人素質普遍偏低

由於大部分留守兒童臨時監護人大多是孩子的爺爺奶奶,他們因爲年齡較大,不但要承擔很多家務,而且文化層次上也不高,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其中臨時監護人是國中學歷以上比例僅佔29.6%。所以,他們教育孩子的就不會很合理,而且也不知道從心理上關心孩子,照顧孩子,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在教育態度、教育方法上還是老一套,他們能做到的僅僅是照顧孩子們的日常生活而已,在與孩子交流溝通上存在着很大困難。

(三)、留守兒童的行爲習慣較差

部分留守兒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生活習慣不良,表現在不講衛生、不經常換洗衣服、挑吃挑食、亂花錢等;有的留守兒童行爲習慣較差,在家裏不聽臨時監護人的教導,頂撞祖輩、我行我素,在學校不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不服從學校的管理,成爲了讓人頭疼的問題兒童 。去年我村就有四名留守兒童因觸犯法律被判處十幾年不等的有期徒刑,讓人值得深思。

(四)、平時缺乏親情的關愛

父母打工對留守兒童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缺乏親情關愛會對孩子造成許多不良的影響,最爲直接的也許就是孩子在生活上很難得到很好的照顧,使孩子無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留守兒童成長期間缺乏撫慰與關懷,這也是我們應該給予重視的。

(五)、留守兒童安全存在一定隱患

如留守兒童獨自在家或路邊玩耍,路上車輛較多,而老人無暇顧及,造成農村火災或觸電事故時有發生,安全存在一定隱患。在採訪一陳姓村民時我瞭解到這樣的一個悲劇,一個兩歲的留守兒童由於父母在鎮江打工,臨時監護人爺爺奶奶又忙於幹農活,無暇照看,而掉進家裏附近的河中溺水身亡的案例,讓人唏噓不已,倍感痛惜。

三、解決這些問題的建議與對策

留守兒童之所以存在諸多問題,原因來自於家庭、學校和社會等方面。留守兒童問題作爲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不應只是農村外出務工人員自己去解決的問題,而應該由全社會共同努力,爲留守兒童創造健康成長環境和空間。因此提出以下建議與對策。

(一)、家庭教育方面

1、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外出務工的父母及留守兒童的代理監護人員,應儘量爲留守兒童營造一個溫暖、關愛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促使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外出務工的父母也應加強與子女的聯繫和溝通,儘可能做到多關心孩子。還要加強與代理監護人、學校的聯繫。外出的父母要經常回家或打電話與孩子溝通,交流感情,和學校溝通掌握孩子的學習情況,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2、外出打工的夫妻有能力的一定要把孩子帶上跟隨自己打工讀書生活。要正確教育和引導好孩子,樹立知識改變命運的觀念。如果條件允許夫妻最好留一個在家與孩子一起生活。因爲家庭的安全感和親情的溫暖是任何外力都無法取代的。

(二)、學校教育方面

1、實行留守學生的普查登記。各中國小校在新學期學生報到時將父母外出情況和家庭成員情況逐一進行登記,建立留守兒童檔案。記錄留守兒童的個人情況和監護人及臨時監護人的情況,準確掌握留守兒童的個人信息,爲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礎。

2、在中國小校普及實行教職工結對幫扶或學生結對幫扶留守學生制度,建立留守兒童之家,使留守兒童體會到家庭的溫暖。建立健全教師家訪和與留守兒童談心制度。定期召開幫扶教師、留守兒童、臨時監護人座談會,引導留守兒童健康成長。開設親情電話,讓留守兒童的父母知道校長、班主任等老師的電話,加強學校、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聯繫和交流。

3、營造和諧、文明的校園文化氛圍。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文明習慣,組織學生廣泛參與各種動手的實踐活動,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最重要的是在學校舉辦的活動中,多鼓勵留守兒童,多把機會留給留守學生,幫助他們走出自閉的心理障礙,[蓮~山課件 ]幫助他們改正不良的行爲習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幫他們養成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心態。

(三)、政府及社會方面

第一,強化政府統籌管理,加大社會支持的力度。比如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增加城市教育設施,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學收費標準,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學條件。對未能入學的民工子女可以通過開辦寄宿制學校,假期學校等,逐步建立社會監管體制,打破城鄉體制,給予農民工及其子女切實的市民待遇,運用現有的教育資源,幫助農民工把子女帶到打工地學習和生活。開闢打工子女就學的綠色通道,使其享受與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這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所在。

第二,鎮、村兩級要逐步探索幫助留守兒童教育的新思路。做好留守兒童的登記普查,在鎮、村設立關愛農民工留守子女的辦事機構,定期到留守家庭瞭解孩子們的生活、教育情況。把學校與村委聯繫起來,建立一個長期有效的機制,定點幫扶,及時發現報告留守兒童們的情況與動向,爲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提供一個保證。

結 語

留守兒童是未成年隊伍裏的重要組成部分。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關係到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是一項現實而艱鉅的社會系統工程,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相互配合,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關注留守兒童的生活現狀,關愛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才能真正實現農村教育事業的健康快速發展,才能使我們的社會真正實現和諧。

青春有限,選擇無悔。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一個開始,關愛留守兒童是值得我去爲之奉獻一生的事情。

目前,廣大xx村民正以嶄新的面貌,飽滿的熱情和高昂的鬥志迎接十二五的到來,爭取在此期間全村各項事業都實現質的突破。在制定十二五工作目標時,我村支部書記範志紅書記把留守兒童問題列爲全村的工作重點之一,並提升至戰略高度。我想有了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我村留守兒童的頭頂一定會出現一片蔚藍的天空。

【第7篇】關於農村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現狀的調查報告及對策反思

課堂無疑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充分發揮課堂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已是當前教育中不可迴避的一個重要問題。但農村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如何呢?

一、語文課堂教學現狀

根據調查者的知識水準、教學水平、教學經驗和對教學觀點及教學風格的粗淺認識,適用直觀判斷的方法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對所調查的課大致分類如下:

3、就教師提供給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機會的角度而言:語文課堂教學存在三多三少。即:全班統一學習的機會多,學生個人獨立學習的機會少;接受學習的機會多,表達學習的機會少;水平高的學生主動參與機會多,水平低的學生主動參與機會少。通過對學生的問卷分析,就語文課而言:有20%左右的學生能有機會參與分析課文全過程,有48%左右的學生只能部分地參與分析全篇課文,還有32%左右的學生長期得不到獨立分析課文的機會。在對學生問及你班語數課的上課狀況是怎樣的?選答教師講,學生聽或記筆記狀況的學生佔52%;選答教師主講,學生多數能夠參與答問狀況的學生佔39%;選答教師主講,學生多數能參與課堂小組討論狀況的學生佔9%。

4、就課堂教學縱向程序的每一環節,每一步驟中教師和學生相互聯繫的方式而言:教師一般面向全體學生提問,幾個思維較快的學生隨口口答,只要有一人說對了,教師便重複一遍,接着便在黑板上寫出答案。如果學生回答不上,教師就自問自答的佔總調查課時的80%。

5、就教師教學的終極目的而言:教學生學會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師佔84%,教學生學會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並同步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師佔12%,傳授知識,培養自學能力,培養集體合作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教師佔7%。

6、就學生是否願意主動參與教學而言:願意積極參與教學的學生佔77.4%,不願意積極參與教學的學生佔22.6%。

二、語文課堂教學現狀分析

上述幾方面的調查情況表明:農村中學近76%的教師課堂教學水平不高,教學效果令人擔憂,較難適應現今素質教育的要求。造成初、高中教學尤其是學生學習思維,學習方法的脫節,導致學生高中段學習潛力不足或不能正常發揮,致使中學教育質量較難提升。造成此種現狀的原因很多,單就課堂所反映的現象而言,分析如下:

1、課堂教學容量不合理。有的教學密度太大,課堂節奏太快,學生接受不了,甚至不知所云;有的教學容量不當,從七年級起就一味地瞄準會考,盲目加大深度、難度,甚至無限拓寬知識,超過學科教學大綱的要求。

2、部分教師的惰性心理導致教學方法陳舊。由於這些教師缺乏進取精神對教改的新成果抱輕視態度而不學習教學效果顯著的優秀教師的教學法,不管教材的變化,不顧問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願望和學習需要,或照書所講,一板一眼生怕學生少了什麼似的滿堂灌,學生不感興趣,聽不進去或只求過得去不求過得硬,不去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激發他們發現問題,探索新知識的潛能,致使課堂紀律亂,學生厭學。

3、教學方法單一粗暴,忽略了學生的情感,個別的教師對學生動輒訓斥、挖苦、諷刺、甚至體罰。

4、不能正確對待不同層次的學生的看法。隨意中斷學生的發言,對學生缺乏及時的鼓勵,造成師生之間的情感障礙,使學生對老師產生一種畏懼感而不是敬重感,使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學生的人格的得不到尊重,個性得不到張揚,思維得不到發展。

5、課堂上教師對待學生缺乏公平。偏愛優生,討厭差生是較爲普遍的現象,教師抽問,中上等生回答佔多數,公開課中的抽問,更與差生無緣。

6、缺乏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姿態。

7、批評學生時,不注意方式方法,不尊重學生的自我價值。部分教師嚴守師道尊嚴,課堂上只要求學生守紀,認真聽講,不許亂說亂動。把大量的精力花在指責學生上課講話不動腦筋等上,浪費了教學時間,割裂了知識傳授的完整性,造成了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關係僵化,嚴重者導致教師自己也無法上課。

三、幾點對策

1、切實提高語文教師的素質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教師的素質直接作用於課堂教學,直接反饋於教學質量。而教師素質的提高,又存在着一系列的誤區。

①、教師的素質狀況就是一種學歷層次。

②、教師的素質狀況就是一種授課能力。

③、教師的素質狀況就是教師的解題思路。

④、教師的素質狀況就是將現代媒體應用於課堂的能力。

⑤、教師的素質狀況就是教師自身對特長的鑽研。

⑥、教師的素質狀況就是良好品德的形成。

⑦、教師的素質狀況就是博覽、博學。

⑧、教師的素質狀況就是學生的考分情況。

⑨、教師的素質狀況就是著書立說的能力。

以上這些教師素質自我提高的誤區,對傳道、受業解惑不能說沒有好處。但提高教師素質必須要注意其全面性、滲透性;必須要注意其深度、廣度以及教師自身對學生的影響,而不能顧此及彼。因此,再切實提高教師素質方面,最重要的是其綜合素質、創新素質。爲此,對在崗教師,上級主管部門應根據各層次,各年齡段,各學科教師的實際情況加強其教材、教法、教學組織、教學技能等的定期測試,並逐漸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獎懲逗硬的制度,促使其教師具有較強的大綱意識教材意識好課意識因材施教意識等現代教育教學觀念,而不是流於一種形式,更不是流於一種內容。

2、改進語文課堂管理的辦法

①端正對學生的態度,重視學生的主體參與。學生的主體參與是一切教育改革都必須經過的一個環節,不管怎麼樣的教育,只要它視學生髮展爲己任,就必須提倡學生的主體參與,尊重學生的求學權力,尊重學生健康的個性發展,體現師生平等原則,用理性感化學生,增進情感交流。

②有創造性組織課堂的能力,改變原有的教學觀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的策略千百萬化,它也必須通過學的策略體現效果。因此,必須從學生角度考慮學生髮展的教學策略,根據素質教育的價值取向,使學生逐步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健體。既重視知識的工具功能,又重視知識的精神功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發展。

③分層次要求,讓學生全面參與,做好角色定位。

④制定一套有效管理課堂教學的方法,使課堂教學納入真正的制度化,量化管理。

3、抓好學段銜接

注意教學方法、學習思維的銜接。正確處理好知識銜接。這兩者中,其教法、思維的銜接又最爲重要。爲此,應大膽改革現有的中國小領導的管理制度,實行一定程度的垂直管理制度。

4、增強教師的吸引力

①教師必須以身作則,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爲人師表。

②教師要有淵博的學識和較強的教學能力,對學生有知識上的征服力。

③教師要有良好的品格,樹立人和的教育觀點, 對學生產生有益的人格影響。

【第8篇】農村衛生事業發展現狀調研報告

一、鄉鎮衛生院基本情況

我區是一個擁有 萬農村人口的大區,農村衛生工作的好壞,事關廣大農民的身體健康。近些年來,我區農村衛生工作有了較快的發展,農村初級衛生保健網基本形成,農村衛生基礎設置條件有了較大的改善,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功能有所增強,公共衛生、預防保健的服務能力和基本醫療服務水平都有了較大的提高。到20xx年底,全區共有鄉鎮衛生院 個,共有各類衛生人員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人,擁有病牀張,這些醫療衛生機構和衛生技術人員爲提高我區農民健康水平,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隨着我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羣衆不斷增長的健康需求,農村衛生人員不足和醫療設備嚴重缺乏的問題日益突出,全區 所鄉鎮衛生院現有人員編制 名,實有人員 人,空編個,按照“十一五”發展規劃和人口增長情況,以及農村基本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增長的需要,按照衛生部《醫療機構配置標準》和區域衛生規劃的標準,我區鄉鎮衛生院還缺編 個,空編缺編情況十分嚴重,已影響到農村衛生事業的發展。尤其是自 年實行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試點以來,就醫農民增多,鄉鎮衛生院就診人數成倍增加,使農村衛生人員不足和醫療設備嚴重缺乏的矛盾更加突出,已無法滿足廣大農民看病就醫的需要,成爲制約我區衛生事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情況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在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結合我區實際,通過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試點進展順利,取得了明顯的成效。試點縣的農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農民的醫療經濟負擔有所減輕,“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的現象有所緩解,初步探索了新形式下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新路子。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作爲一種互助共濟制度,不僅爲農牧民減輕因疾病帶來的經濟負擔,減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發生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小康社會目標提供着重要的服務保障。

自20xx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在我區試點至今,我們在認真總結試點工作經驗的基礎上,穩步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目前,經過積極爭取,我區又有5個縣列入國家試點。

我區有萬農民參加了合作醫療,參合率達 %。參合農民個人繳費 萬元,各級政府補助 萬元;參合農民門診就診 餘萬人次,累計支出 萬元,其中補償 萬元;住院 人次,累計支出 萬元,其中補償 萬元,平均補償率爲 %。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在實施過程中顯示了它強大的生命力,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民的醫療保障問題,確實讓農民受益,成爲真正關心農民疾苦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

三、鄉鎮衛生院建設情況b

自2000以來,國家和自治區爲改善我區農村衛生機構的基礎設施條件,滿足農民羣衆的基本醫療保健需求,構建符合區情、運轉協調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安排社會發展投資資金和中央預算內專項資金(國債),對我區的 個鄉鎮衛生院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建設總規模平方米,總投資 萬元,其中:中央預算內專項資金 萬元,地方配套 萬元。

【第9篇】農村國小教育現狀情況報告

身爲一名農村教育工作者,首先我爲自己的職業感到光榮,其次同僚們的付出讓我敬佩,最後,現行的教育氛圍讓我擔憂。教師承擔着教書育人,傳道授業的重任。在我看來,我們的教師現在能做的也就只剩教書育人,傳道授業了。

“教書育人,傳道授業”。每位教師從早晨6點半起牀,到下午5點半下班,每一根神經都繃得很緊。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心盡力的把自己對所教教材的理解和對知識的拓展一字一句的傳授給學生,爭分奪秒,生怕有所疏漏。如唐僧一般苦口婆心、不厭其煩的說服教育,嚴於律己的用行動教育。現在的學生,60%的家長常年外出打工,孩子由爺爺奶奶照看。爺爺奶奶溺愛孩子,聽之任之。

只管吃住,由於自身知識層次限制,教育觀念陳舊,家務繁重,難以承擔孩子的學業輔導,家庭教育責任,加之不良媒體影響。導致孩子作業不認真,甚至不完成,學習習慣差,學習基礎差,養成教育差。教師的說服教育,顯得蒼白無力。如此惡性循環,孩子越大越難管理。現在的父母,不工作,生活質量無法提高,外出工作,孩子無人正確引導教育,顧此失彼,難以兩全其美。思想覺悟高的還偶爾聯繫老師瞭解孩子情況,思想覺悟低的,完全覺得孩子交給老師,老師就應該還他們一個人才,完全將教育推給了老師。現在的課程設置,高年級語、數、外、體、音、美、科學、品德與社會、信息技術、書法、綜合實踐、健康教育,門門課程不容忽視,知識點一環套一環,環環緊相連,從易到難,逐步深入。

書本薄,但知識含量多而廣,可以說上到天文,下到地理。課程設置緊扣人本,緊扣生活實際,緊扣時代腳步。如此教育現狀,做爲農村國小的教師,真的是全能,既要照顧學生吃,還要肩負教書育人傳道授業的職責。我不得不說,我們能稱的上紅燭,我們稱的上是園丁。我們只是普普通通的農村國小教師,一個一直被用文字讚美,卻總被有意無意傷害的羣體。雖然我們的羣體中出現過一些讓人咬牙切齒的敗類,但我們大多數,絕大多數的人都保持着一顆愛崗、愛學生、愛自身情操的人。

有愛處處是美景,有愛冬天不覺得冷,只要我們用愛來關注我們的國小教育現狀,並用愛去改變它,我們每一個孩子都將會爲祖國的明天添磚加瓦。

【第10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基本現狀調研報告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基本現狀調研報告

一、我省新農村建設的基本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困難

當前,我省各級領導和廣大人民羣衆正在積極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規劃工作,爲下一步新農村建設的全面部署、紮實推進做好全方位的準備。但是,當前我省新農村建設的現狀、新農村建設與規劃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和困難,必須引起各級領導的重視和關注:

(一)農民整體素質不高,培訓工作亟待加強。

當前絕大多農民素質不容樂觀,文化水平不高,思想保守落後,小農意識根深蒂固,法制觀念淡薄,道德素質差,缺乏誠信意識,社會責任感不強,文盲、科盲、法盲的比例還非常大。據不完全統計,在我省農村勞動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約佔15%,國小以下文化程度約佔30%,接受過系統農業職業技術教育的不足10%。隨着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較高文化素質的農民大量流向城市和非農產業,留在農村的農民素質呈逆向發展態勢,並且呈現老年化趨勢。同時,大批轉移出去的農村勞動力,因缺乏城市生活常識和就業技能而就業不穩,迴流現象較爲普遍。而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農民,沒有農民的新思想、新觀念和新思路,就不可能有現代化的新農村。因此,必須對農民進行大規模的引導和職業技能培訓。

當前我省農民培訓工作主要存在哪些制約因素?據調查,我省農村幅員廣闊、地域差別大、農民以多業兼營爲主,教育培訓需求呈個性化和多元化特點,難以集中;長期二元經濟結構,導致農村社會事業基礎薄弱,農民教育培訓發展滯後,條件手段落後,難以滿足需要;農業經濟效益低,農民收入不高,農村生活艱苦,農民想方設法跳出農門,離開農村,難以形成良性循環;至今爲止,農民教育培訓權益仍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

(二)農民整體收入偏低,農村基礎設施相對落後。

調查顯示,我省相當地方的農民整體收入偏低,農村基礎設施相對落後,城鄉二元化發展趨勢日趨明顯,城鄉差距日漸拉大。

1、影響我省農民收入增長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一是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居高不下,吞食農民收入的增長份額;二是農業內部結構不合理,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名特優農產品比例不高,制約農民增收後勁;三是因農業基礎設施落後,造成農業生產受自然條件影響的程度較大,農業生產靠天吃飯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四是農民走出去的渠道不夠暢通,各種合法的正當權益難以保證,城鄉壁壘依然存在;五是內地縣市本地工商企業欠多、欠大、欠強,吸納農村勞動力的能力較弱。

2、農村基礎設施相對落後的的主要表現爲:

(1)公益事業發展難。由於多年來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欠帳”太多,農村基礎設施非常薄弱,老百姓吃水難、看病難、上學難、行路難的問題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全面取消農業稅以後,國家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都是補助性的,投入非常有限,老百姓的義務意識和集體觀念越來越淡化。農村的一些公益性基礎建設的維修和新建很難組織發動。例如通村水泥路。

(2)村容村貌改善難。受經濟發展和傳統觀念的制約,農村村莊就象撒播的莊稼,分佈散亂,七零八落,鎮村建設缺乏科學系統的規劃,佈局不合理,設施不配套,農村“露天廁、泥水路、壓水井、雞鴨院”的現象相當普遍,尤其是貧困山區,農戶居住十分零散,住房十分簡陋,長期煙薰火燎,人畜混居。針對集並村莊、完善設施、徹底改變農村髒亂差的問題,資金難籌,工作難做。

(3)農業基礎設施年久失修,配套設施不全,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薄弱。同時,由於部分農村大興小水電站建設,不僅使農村生態遭受巨大破壞,而且直接影響了下游的農田灌溉和農民飲用水的水源來源。

(三)農業投入缺乏保障,投入不足制約農村發展。

農業投入不足的問題,依然是新農村建設的一個很大的制約因素。一是一些農業項目難以立項。目前資金投入以項目爲主,內地縣市尤其是貧困山區在爭取項目上缺乏優勢;二是農村“貸款難”的問題比較突出;三是相當多地方財政困難,投入能力十分有限;四是農民自身投入能力有限。農民收入偏低,自身積累主要用於住房改造和子女教育、婚嫁,真正用於農業投入的資金不多。

(四)基層黨員幹部素質欠缺,難以發揮示範帶頭作用。

基層黨員幹部是新農村建設的組織者、推動者和實踐者,當前在羣衆素質和組織化程度不高的情況下,很多工作需要他們去引導。但是,目前一些基層黨員幹部(包括我們的一些鄉鎮幹部),由於缺乏培訓“充電”等種種原因,自身的能力素質與新農村建設形勢和任務要求不相適應,發揮不了推動工作、指導實踐、帶領羣衆共同致富的示範帶頭作用。

(五)建設規劃存在不足,必須加以科學完善。

目前,我省大部分地區的新農村建設尚在規劃和初步實施之中,但不少地方的建設規劃存在着以下不足:

1、綠色與環保在規劃中缺位。在不少農村,新村建設往往是新農村建設的重點之一,但大多空有外觀美麗的外表,新村的內核缺少綠色和環保的理念、缺少生活污水和 糞便污水的處理設備和設施,一些新村建設點的房屋外觀美麗,屋後卻污水橫流,不忍目睹。綠色、生態、環保原本就是新農村最大的資本,但不少新農村規劃中最缺少的就是農村適用的廉價和環保的污水處理設施和設計方案,並未考慮將污水處理潔淨才予迴歸自然,沒有考慮將生活污水、家庭養殖業的排泄物和污水的處理列入規劃部門的設計範疇,不能不說是一個十分明顯的缺憾。

2、亂佔耕地和輪番拆建現象有所擡頭。近年來,各地由於農村經濟的發展,加上監管不力和缺乏有效的打擊手段等原因,一些富裕起來的農民不經批准就直接佔用耕地、農保田蓋房,個別村幹部甚至公開在農保田挖坑取土、開採礦藏,一些農民借用建烤煙房的名義直接佔用耕地變相蓋房的趨勢已經有所擡頭。目前中央出臺了建設新農村的好政策,一些農民更是錯誤地認爲,現在可以在過去禁止佔用的耕地、農保田上蓋房了;一些農民未經審批直接在原宅基地上拆舊建新;個別幹部更是不顧人文景觀與歷史遺址的保護,一味追求建設速度。這些均與中央倡導的新農村建設要做到“既不是大拆大建、也不是在建設中破壞、更不是在破壞中建設,更不是簡單的拆舊建新,原有的人文景觀和歷史遺蹟要注意保護和保留”的精神是相悖的。

3、規劃中節能與節約意識缺失,資源浪費嚴重;不少地震帶上的居民點缺少抗震設計。在相當多地方的新農村建設規劃中,缺乏節水、節電、節能、節地等節約資源方面的總體規劃和方案設計。而當前,全球的能源危機已經給我國快速發展的經濟敲響了警鐘,農村的新建房屋中保溫和隔熱性能的設計方面大多沒有太大的改進,大多沿用城市建設的圖紙和樣式,大多還停留在關注戶型格局合理、外觀美麗等方面,對於節能、節水、節電、節地等方面的節約設計基本上是一片空白。我國的農村人口占有全中國總人口的四分之三強,如果新農村的建設再走高能耗的老路,即便是農村農民短時間內有能力消費,我們國家有限的資源也承擔不了高能耗消費之重負。此外,在一些地處地震帶上的農村,例如_____的小陶、洪田等鄉鎮,新村設計大多缺乏抗震設計,難以抗拒自然災害的破壞力,一旦發生地震,後果將不堪設想。

4、農村產業經濟發展規劃可操作性不足,前瞻性不足。目前各村莊新農村建設規劃中的產業規劃基本上是由鄉鎮的掛村幹部參照某個示範村“依葫蘆畫瓢”或“閉門造車”的,不少農村的產業規劃缺少確實可行的產業發展規劃。其顯著特點是可操作性不足,前瞻性不足。究其原因,這些規劃中的大多數方案是由基層幹部根據自己的責任心和自己所掌握的鄉情而編寫的,並沒有充分發揮和利用當地的地理、氣候、人力、地力等資源條件,產業規劃沒能結合當地的現有和潛在的資源優勢,且往往缺乏農民朋友羣體的參與,缺少上級行業專家的指導,因而產業發展規劃大多顯得鄉情有餘,前瞻性不足,紙上談兵的多,可操作性不強。

二、關於推進我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建議和意見

溫家寶總理在“十一五”規劃綱要草案內容說明中,將建設新農村、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等六個方面納爲“十一五”時期的戰略重點和主要任務。各級黨委、政府應與黨中央、國務院保持一致,認真貫徹實施中央1號文件精神,切實重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問題。爲此,民盟福建省委組織盟內外專家學者,圍繞上述這些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困難,深入各地農村實地調研,就如何推進我省新農村建設提出如下建議和意見,供省委、省政府及有關部門參考:

(一)以科學發展觀做好規劃工作,夯實新農村建設的制度基礎。

1、新農村建設的規劃要有更廣闊的視點和視角

新農村規劃不能簡單理解爲蓋幾棟新房,更不能認爲新農村建設就是新村建設。新農村的建設應包括經濟增長、結構提升、政治改善、文化進步等等方面。黨中央所倡導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僅包括美好的居住環境,更包括髮展農村產業、增強農民經濟實力,只有發達的農村經濟才能支撐起真正意義上的新農村。從根本上說,新農村建設規劃需要有更加廣闊的視角。

廣義上來講,新農村的建設規劃還應包括新農村的產業規劃,當地政府要有相對應的信息、技術、政策、資金等多個方面的優惠政策和措施與之配套,規劃要充分用好、用活黨中央關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政策,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建議各縣(市、區)專門抽調一批不同專業的高層技術人才分赴鄉鎮,協助鄉鎮基層幹部與各村農民朋友共同完成產業規劃,做到既結合基層的產業特點,又高瞻遠矚,真正爲農村做好切實可行的規劃。在產業發展規劃的佈局和安排上,要儘可能與當地農民的種養習慣、技術特長、經濟地理條件相結合。只有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大力發展富民產業,才能最終真正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基本目標。

2、新農村建設的規劃應注意生活與生產統籌安排、經濟與文化並重並舉、人居與自然和諧、節約與集約相輔相成

有關專家指出:在新農村建設中,有幾方面要引起重視,一是新農村建設與城市化相互協調,二是要保證糧食生產安全,三要加強農村體制改革,還要更加重視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此,新農村規劃應當根據生活、生產需要統籌安排,建設既有利於生產、又方便於生活的新農村。規劃應佈局合理,功能區切塊清晰。生活住宅區、公共福利設施區、辦公區、農田區、村辦企業區、林木綠化區等定位合理,各得其所。要讓農村逐步朝佈局合理,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環境整潔的目標邁進。特別是,豬、牛、雞等畜禽規模養殖場的建設,要考慮防疫、環保、廄肥就近到田等因素,選址應離開居民住宅區。同時,要加大村容村貌的改造力度,在農村人居環境的整治上可推行“一建三清四改”(建沼氣池,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圈、改廁、改廚),提倡農戶對門前、院落實行“四包”(包硬化、包綠化、包淨化、包文化)。通過設施改造和建設,改善和提升農民的生產和居住條件,引導他們與傳統落後的生產生活方式徹底決裂,樹立新風尚,營造新環境。

人與自然和環境的和諧方面,新農村規劃中規定的各種功能區之間的界限要劃出“紅線”,不能隨便改變,除規劃的農田建設、土地整治項目外,原來的地形地貌、附着的植物羣落、繁衍的飛禽走獸要嚴加保護。不準隨便開荒、挖坑取土、伐砍樹木,盡力保護山川自然的原生態。對於農村原有的歷史遺址、人文景觀要予以保護。對一些有代表性的民居,如四合院、店鋪及祠堂、廟宇等,要予以有選擇的保留。對確有價值的、標誌性的古居羣、名人居、老宅要整體保留,新農村同樣要給歷史留下記憶與參照。要特別注意防止“大拆大建、在破壞中建設、在建設中破壞”現象的發生。

新農村建設要從節約、集約利用資源做起,達到節地、節能、節水、節材的節約目標。許多地方擴建新村,中間舊村尚未改造,四周新村卻不斷向外擴展。新農村建設要嚴格控制土地的審批和使用,村辦廠(場)佔地和村民用地都要精打細算,集約使用土地。農村建築一定要推廣和應用節材、節能、節水的設計方案,建築材料的應用上要逐步推廣使用非粘土空心磚、新型牆體材料等技術,外牆建築要有隔音、保溫、隔熱設計,節約土地、木材等短缺資源。改造舊房或新建住宅時,要在朝向、結構、用材、燃料、照明、保溫等方面全面推行節能技術,減少能源消耗。我省新農村建設在推廣沼氣工程的同時,要增加抗震性能的設計、生活污水處理的設施,要爭取在推廣節能住宅、環保型住宅等節約戶型的設計上有新的突破。

新農村建設要在文體、衛生、娛樂的設施建設上有所突破,改變農村文化生活極度缺乏的現狀。要從村建規劃上入手,與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結合起來。首先要建好一村要建一座甲級衛生所,爲農民提供初級衛生保健;建好農民文體活動中心或文化夜校,加強縣文化館、圖書館和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繼續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和農村電影放映工程,有條件的村要建文化活動室、圖書閱覽室、敬老院、籃球場、舞臺以及健身房等,並要推動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隨着文化體制改革的推進,要使百姓逐步享受到日益完善的文化服務。隨着農村影院、文化館、圖書館等設施的普及,使農民的傳統日常生活概念得以大大拓展,從而不斷豐富精神生活。

3、要從程序和制度上確保規劃的權威性,確保長期規劃,能分期實施

首先,要從程序上、制度上解決“權比法大,村官權利比規劃還大”的問題,維護規劃的權威性。新農村建設規劃依程序應由有資質的設計單位設計,經支委、村委和羣衆代表共同參與制訂以後,由村民大會通過,報鄉人大批准,報縣(市、區)建設規劃部門備案。這樣的規劃既不能隨便棄之不用,也不能任意更改;需要修編時還應按原制訂程序進行。並參照城市建設的“規劃一張圖,審批一支筆,建設一盤棋,管理一個法”的做法,確保規劃的嚴肅性。其次,要做好村兩委換屆銜接工作,實現村支部、村委換屆不換規劃。第三,要按照“規劃先行、抓點示範、分類指導、基礎突破”的原則,立足長遠,做到科學佈局,合理安排,長期規劃,分期實施。第四,要認真抓好村鎮的整體建設規劃,力求反映地方特色,體現文化內涵,保護生態環境。要按照“工農商建運服協調發展,山水林田路屯綜合治理”的要求,抓好科學規劃,分步推進炊事沼氣化、熱水太陽能化、飲水自來水化、電視有線化、網絡寬帶化、道路柏油化、出行公交化、垃圾日清化、排污專管化、環境生態化。

(二)加強長效機制建設,打牢新農村建設的組織基礎

建設新農村,離不開一個團結而有戰鬥力的好的領導班子。加強對農村班子的教育和指導,提高鄉村幹部的執政能力,是建設新農村的關鍵。爲此,要通過建立工作責任機制、爭先創優機制和村務管理機制,使全省各縣(市、區)的領導班子建設、黨員隊伍建設和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得到明顯加強。

1、要建立起工作責任機制,明確縣鄉村三級黨組織負責人作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第一責任人的責任,充分發揮三級黨組織的“聯動”作用,提高各縣(市、區)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水平。爲此,可建立縣級黨員領導幹部聯繫點制度,落實領導幹部責任,把聯繫點建成示範點,以點帶面,整體推進。要加強基層組織和幹部隊伍建設,以“親民、愛民、富民”爲目標,不斷提高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幹部科學決策、宏觀謀劃、駕馭市場、統籌協調和應對複雜局面的能力,按照突出工作實績和羣衆公認的原則,推行“優差排位法”,通過“兩推一選”擇優配齊配強鄉、村領導班子,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和戰鬥力。採取抓兩頭帶中間的辦法,紮實抓好先進村的鞏固提高和後進村的集中整建,努力把基層組織和幹部隊伍建設成爲新農村建設的組織者、推動者和實踐者。一些未配套領導機構的市、縣應儘快成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領導小組”,並將新農村總體規劃和村級規劃目標完成情況,列入市、縣工作的考覈目標,確保新農村建設有序進行、整體推進。

2、要建立創先爭優機制,加強黨員隊伍建設,爲新農村建設夯實人才基礎。可在全省各縣(市、區)農村黨員中開展理想信念星、遵紀守法星、履行義務星、勤勞致富星、先鋒模範星“五星”黨員之類的評比活動,激勵他們爭先創優,吸引優秀青年向黨組織靠攏。同時,繼續深化黨建“三級聯創”等主題活動,深入開展“雙培雙帶”工程,對50歲以下的黨員開展實用技術培訓,使每人掌握1門到2門實用技術。從鄉鎮機關和農業、林業、畜牧等單位選派一批名科技人員,與農村黨員結對幫扶,增強黨員帶領羣衆致富的能力。

3、要着力打牢新農村建設的制度基礎,創新村務管理機制,使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切實得到加強。各縣(市、區)要加強農村民主法治建設,進一步健全村民自治機制,建立並完善黨員議事制度、村民“一事一議”制度以及村“兩委”議事規則、重大事項決策程序、村民代表議事程序等一系列民主決策、民主監督機制,成立村民代表議事會、村民監督小組和村民理財小組,完善相關的“村規民約”、“村民自治章程”,實行黨務、村務、財務三公開,最終實現村黨組織工作規範化、村民自治法制化和民主監督程序化,讓農民羣衆真正享有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監督權。同時,要加大普法力度,提高農村幹部依法辦事的能力,增強羣衆的法制觀念,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做好羣衆來信來訪和矛盾糾紛的排查調處工作,切實維護社會穩定。

(三)以增加農民收入爲核心,夯實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基礎

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新農村建設的中心任務。建設新農村最重要、最本源的內容是發展農村生產力、增加農民收入。只有這樣,才能爲新農村建設提供雄厚的物質基礎。爲此,要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促進農業從粗放增長向集約增長轉變;發展節約型農業,以節地、節水、節肥、節能爲重點,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和農村生活方式;通過增加產量、提高質量、節約成本,提高農業效益。

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出發點和歸宿。增加農民收入,既要在農業、農村挖掘潛力,更要從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尋找出路;既要從當前出發,採取“吹糠見米”顯效快的增收措施,又要着眼長遠尋求解決農民增收的治本之策,建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現階段,要把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作爲新農村建設的中心任務和基礎工作來抓。各地要立足本土實際,區別發展。對沿海經濟基礎好、第

二、第三產業發達的農村,要大力整合現有產業,爭取做大、做優、做強,逐步形成規模;對地處山區、經濟欠發達的農村,農民增收的根本途徑還是要靠抓第一產業,要從農業內部挖潛,繼續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優化力度,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不斷做大做強特色主導產業,以“統一規劃、集中連片、規模發展”的思路,努力形成“一鄉一業”、“一村一品”或“幾村一品”的現代化農業發展格局,充分發揮現代農業示範基地的示範、引導和輻射作用,突出特色,打造品牌,抓好市場流通環節,提高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

此外,各地要採取切實可行的辦法,切實增加農民收入。一是要加強農村信息化建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農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建設,搭建農村科技信息交換平臺,提高科技信息的入戶率,用信息化帶動農業現代化;二是要繼續加大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力度,通過培訓引導,促使勞務輸出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苦力型向技巧型、自發型向組織型轉變,大力拓寬農民的增收渠道。

新農村建設要以“工”促“農”,留住青年農民精英。建設新農村,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提高農村經濟的整體水平。有關專家認爲,隨着我省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資金和精英人才流入到城市、特別是大城市中去,這就造成了農村地區的大面積“失血”,也成爲制約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因素。但是,我省相當地方的農副產品豐富、勞動力充足的傳統優勢依然存在,打造一批資源加工型、勞動密集型企業,就容易形成以“工”促“農”的局面。對我省多數農產區而言,當務之急是發展“涉農產業”,立足本地特色優勢,調整經濟結構,培育龍頭企業,拉長產業鏈條,形成產業支撐,帶動和促進農產品、畜產品的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產、產業化經營,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這樣,才能讓更多的農民錢袋子滿起來,腰包鼓起來”,從而最大限度地留住農民精英,尤其是青年農民精英。

(四)大力培養教育新型農民,激活新農村建設的內部活力

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和重要內涵就是發展壯大新產業,依靠具有新理念、掌握新技能的新型農民,爲發展新產業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撐,這是富鄉富村、轉移農民、減少農民和富裕農民的基礎和保證。有關專家表示,大規模培養造就新型農民必須要調動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當前,各級政府應把培養新型農民納入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規劃,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場、多元辦學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培養新型農民。還要加快農民教育培訓立法,爲農民教育培訓提供法律保障。

1、加強農村教育培訓工作,培養新型農民是新農村建設不可或缺的基礎。

農民在新農村建設的主角,培養新型農民是我省當前農村經濟工作一項十分緊迫和重要的任務。只有用現代農業科技知識培養造就新型農民,讓農民學會使用先進的技術和裝備,纔能有效推進現代農業進程。新型農民內涵豐富,培養要求高,要“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因此,必須對農民進行大規模的引導和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的素質,關鍵在於教育培訓。

(1)加快發展農村的教育事業,提升農民的文化素質。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在繼續抓好基礎教育的同時,加大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力度,提升農民的整體素質。農村青少年必須接受國中、高中文化教育或職專、職高、技校等職業技術教育,成人要接受掃盲教育,做到青壯年人人達國中生,老百姓家家有高中生,新農村村村有大學生,整個村沒有文盲,沒有失學生。

(2)加強農民的職業技術培訓,提升農民的科技素質。通過各種形式,既要加快培訓現有產業所需要的技能,又要培訓農民“走出去”所需要的技能,從整體上提高農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自主發展能力。目前,可把世界上最大的農村遠程教育機構――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作爲我省農民參加實用技術培訓、培養農村實用人才的重要基地。

(3)深化文明創建活動,提升農民的文明素質。紮實開展文明村鎮、星級文明農戶、信用等級戶、好公婆、好媳婦等評選創建活動;加強鄉鎮文化設施和文體隊伍建設,經常開展羣衆喜聞樂見的文化體育活動,不斷豐富羣衆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強農村法制建設,引導農民自覺養成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培養農民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

(4)要對農民全面開展農業、林業、養殖等方面的實用技術及法律、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培訓,全面提高農民素質。我省農情、省情決定,培養新型農民不能齊頭並進,必須分清主次,解決主要矛盾,注意點面結合,示範引導。一方面要抓好面向廣大農民的教育培訓和科學普及;另一方面要重點實施好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農村勞動力轉移陽光工程和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工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培養新型農民要把傳統方式與現代方式有機銜接起來,注意長短結合,遠近結合,點面結合,階段性教育與終身教育結合,普及性培訓與系統性培訓結合、理論培訓與技能培訓相結合。

2、對於農村的教育和培訓工作,重點是要抓好鄉村幹部的分期分批培訓工作。通過培訓和考覈,全面提高其帶領農民羣衆完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能力和水平。

3、今後幾年,省委省政府要考慮逐步實現農村義務教育全免費,將農村教師工資全額列入預算,地方各級財政要逐年新增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此外,還要加大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的力度,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要擴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實施規模,提高補助標準,增強農民轉產轉崗就業能力。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爲新農村建設注入外部活力

各級政府要逐步增加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拓寬經費投入的渠道,要以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爲重點,改善新農村建設的物質條件,進一步加強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堅持以政府投入爲主、農民積極參與、社會廣泛支持的原則,加快村鎮的水、電、路、訊、校、醫療、集鎮等公共設施建設,切實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

各級政府要加大對落實新農村規劃和村級規劃建設的扶持力度,各級財政要根據實際情況安排一定的新農村建設啓動資金,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建設、土地、交通、水利等部門以及金融單位應在技術、資金等方面給予傾斜,有關部門在政策範圍內應簡化辦證審批程序,積極爭取國家投資、國債等國家現有的扶持資金,加大對新農村建設的扶持和投入力度。要從多渠道、多角度出發,切實把黨中央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政策研究落到實處。建議我省在“十一五”期間,適當增加新農村建設方面的財政支出比例,扶持新農村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同時,新農村建設不僅僅是農口部門的責任,各個職能部門、社會各界對新農村建設都負有責任。特別是宏觀管理、基礎產業和公共服務部門要樹立城鄉統籌發展的意識,有效促進政策的集成、資金的整合,建立橫向協調、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

此外,由於目前農村資金大量流出、金融“失血”嚴重,政策性銀行職能弱化,國有商業銀行悄然退出,農業保險嚴重萎縮。農業在整個金融機構中佔用的貸款餘額不到6%。因此,省委、省政府要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着力推進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體制改革,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要與農村金融機構溝通協調,適當放寬對農戶小額貸款的擔保條件和期限,大力扶持農業生產。

(六)新農村建設要以自力更生爲主,爭取外援爲輔

鄉村幹部要認真做好思想動員工作,讓廣大農民羣衆形成共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每個農民自身的事,是事關子孫後代的大業。因此,新農村建設不能有“等上面撥款、等上級立項”才幹的思想,不能一味“等、靠、要”,要用好、用活、用足黨中央的政策,依靠好的領導班子,依靠科學技術、依靠全體村民自己的努力,自強不息,以自力更生爲主,爭取外援爲輔,努力發展農村經濟富民產業,切實增強農民經濟實力,從而支撐起真正意義上的新農村。在工作中,要加大宣傳力度,激發農民羣衆的主人翁責任感,進一步營造建設新農村的輿論氛圍;要防止以新農村建設爲藉口、大量違規佔用耕地和農保田蓋房、侵佔子孫利益的現象發生;要從自身實際出發,量力而行,注重實效,不搞盲目攀比,更不能患幼稚病,避免搞形式主義和形象工程,避免新農村建設運動化。如一些不適合集中搞新村建設的山村,不強調“屋成列,樹成行”,事實上,白牆黛瓦與綠樹錯落有致也是新農村的一景。

(七)新農村建設要因地制宜,建設模式不能搞“一刀切”

由於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並不完全處於同一階段和發展水平,財政實力也不平衡,新農村建設會存在快慢、高低之分,因此,要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在建設過程中不宜強調同一個模式,同一種方法或同一個標準,應從自身實際出發,選擇最適合自己發展的建設模式。

1、資源型新農村。所謂資源型,就是在具有豐富礦產、水力、電力等資源的農村,加強能源消費管理,搞好節能工作,提高能源利用率,建立資源集約型農村經濟。

2、工業型新農村。所謂工業型,就是在經濟較爲發達、有一定工業基礎的農村,以發展鄉村工業爲導向,推進農村經濟由農業主導型向工業型轉變,增強工業對農業的拉動力。以工業經濟實力爲基礎,整合農村的土地、人力等資源,實現共同發展,體現“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大趨勢。

3、生態型新農村。所謂生態型新農村,就是發揮特有的生態優勢,開發利用生態資源,發展生態經濟,以生態型農業爲重點,逐步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的農村發展道路。生態環境建設的最終目的,是從根本上爲人民創造良好的生存空間和發展空間,保障人民生活質量長久可持續的提高。

4、城鎮型新農村。所謂城鎮型新農村,就是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堅持以城帶鄉、以鄉促城,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引導農民向城鎮集聚,加速資本和產業轉移,加快建設城鎮型新農村,促進農民職業和空間轉移,形成新型的城鄉產業結構和城鎮體系。

5、農莊型新農村。所謂農莊型新農村,就是充分利用農戶庭院空間以及周圍的魚塘、樹林、菜地等農家資源,增設耕地種菜、現場採摘、任意“點宰”、自選自做等服務項目,讓遊客吃農家飯、享農家樂,大力發展農家休閒娛樂旅遊經濟。我省各地的農莊型新農村建設開發,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充分利用現有的自然與人文資源,加以開發和利用,並有效帶動“農家樂”經濟的迅猛發展。它的發展,對促進農村旅遊、調整產業結構、建設區域經濟、加快農業市場化進程將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

6、第三產業服務型新農村。所謂第三產業服務型新農村,也即城郊型新農村,就是按照“依託城市、服務城市、致富農民”的發展思路,充分利用城郊鄉鎮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積極圍繞休閒、生態、觀光、旅遊農業,以及名優農產品進行項目包裝,積極開展各類相關招商活動,發展第三產業,增加農民收入。靠近各大中小城市的農村,要充分利用地處城郊結合部、交通四通八達等區位優勢,建設特色農業生產基地,生產爲城市配套的蔬菜、花卉、畜禽等副食品類農副產品。

(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注意和需要把握的幾個問題

1、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把握的幾個原則問題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政府主導、羣衆參與、各方努力的一項社會系統工程。在制定規劃和實際操作過程中,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1)必須正確處理中心任務和農村發展的關係,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

(2)必須正確處理立足當前和着眼長遠的關係,把握“三個理念”,抓好“三個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個長期的、艱鉅的過程,不能也不應該一蹴而就,要科學制定發展戰略,堅持用工業理念謀劃農業,用城市理念建設農村,用現代理念教育農民。一是用現代理念教育農民,抓好培育造就新農民的建設。“要想富口袋,須先富腦袋”,“要想實現現代化,農民必須知識化”。二是用工業理念謀劃農業,抓好優化發展新產業的建設。三是用城市理念建設農村,抓好整治營造新環境的建設。

(3)必須正確處理客觀條件和建設目標的關係,堅持因地制宜,科學有效推進。由於各地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很大,新農村建設的側重點會有所不同。因此只能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能照搬照套,更不能搞超前消費和過度建設,以此來增加鄉村債務和農民負擔。農村幹部必須要多做“工程師”,少做“設計師”,按照中央和國家的政策和新農村規劃,去組織廣大羣衆去施工,纔是領導幹部的本職所在。

(4)必須正確處理農民參與和農民受益的關係,尊重農民意願,確保農民受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民既應是建設者,更應是受益者,他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如何發揮廣大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和積極性,關鍵是處理好農民參與和農民受益的關係。爲此,一要將新農村建設與社區經濟發展結合起來,使新農村建設能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讓農民收入得到更快的提高。二要將新農村建設與農村社區社會事業發展結合起來,使新農村建設能促進農村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讓農民分享更多的社會福利。三要將新農村建設與社區民主決策結合起來,使新農村建設能促進農村基層民主化進程,建立在農民自覺、自願的基礎上。因此,新農村建設切不可脫離實際,違背農民意願,盲目攀比,而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規劃先行,分步實施,示範引路。

2、要注意發揮基層組織和黨員幹部在新農村建設實踐中的主導作用,並要明確其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新農村目標要求的實現,最終還是要靠農村基層組織和黨員團結帶領廣大農民羣衆來完成。因此,在建設新農村中大顯身手,是農村黨組織和黨員義不容辭的責任。

(1)必須樹立長期建設的思想。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長期的艱鉅任務,不是一個短期活動,一些具體問題的解決,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農村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必須樹立長期建設、紮實建設的思想,要克服急躁心理。實現新農村建設的目標要求,必然要有一個漫長的過程,不要指望一步實現,也不要指望跑步實現。每個黨員尤其是領導幹部要立足實際,着眼實效,腳踏實地,穩步推進,摒棄“工程性”、“運動式”、“躍進式”的心態,要充分考慮農民羣衆的意願和需要,千萬不能搞成“形象工程”、“政績工程”。

(2)必須着力強化基層黨組織的服務功能。建立健全新農村建設模式,必須發揮基層黨組織在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引領農民脫貧致富方面的積極作用。華西村的經驗昭示:黨員強化責任意識,發揮模範帶頭作用,新農村建設纔有可靠的組織保證。從現實情況看,中央提出的建設新農村“20字”目標要求,不是幾句空洞口號,而是飽含着具體實在的內容,“生產發展”和“生活寬裕”是要建設物質文明,“鄉風文明”是要建設精神文明,“村容整潔”是要建設生態文明,“管理民主”是要建設政治文明。無論是哪個文明建設,都需要有組織有領導地進行,不可能是農民羣衆的自發行爲。而直接組織領導的責任,必然是由“一線堡壘”和一線黨員來承擔。

(3)必須積極進行基層黨建工作創新。各地黨組織必須主動適應新形勢、新體制、新任務的要求,在基層黨建工作的思想觀念、組織設置、隊伍建設、工作制度、領導方式等方面進行積極有效的探索,從而有效提升基層組織建設水平。要打破過去以自然村建立黨組織的傳統做法,圍繞產業發展和新型經濟組織發展建立黨組織。通過組建黨羣共富產業會社等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發揮經紀人與中介組織作用,實施黨員“創業富民”工程和對無職無位黨員設崗定責,不僅使黨員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新作用找到有效載體,更重要的是解決農村普遍存在的“信息不靈不敢富、新技能不懂不會富、實力單薄不能富”的“三不”問題,提升農民組織化程度和進市場奔小康能力。

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可急功近利,要合理把握時間和進度問題

經濟學家林毅夫表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應該是一個浮動、長期、水漲船高的目標。但以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爲着手點的新農村建設既然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要內容,到2022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完成時,應該完成新農村建設的階段性任務。因此,我省相關部門應把握大局,羣策羣力,力爭在2022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實現之前,完成我省新農村建設的階段性任務。

總之,新農村建設是一個時代的象徵,也是邁向下一個更高目標的基礎和起點,面對這一共同課題,需要我省各級領導和基層幹部與廣大農民羣衆共同去學習、探討、實踐和總結。

【第11篇】農村村民環保意識現狀思考調查報告範文

村民環保意識思考

近年來,隨着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農村村民的物質生活也變得越來越富足。但在村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同時,農村村民的環保意識並不如人意,農村的環境質量非但未能得到有效改善,而且有些問題日趨嚴重。農村環境問題給村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巨大影響!

一、村民環保意識現狀觀察

就說說我生活的村子吧!有些村民愛亂扔垃圾、隨地吐痰。但這些人卻還習以爲常。個別村民有時還會不顧後果地把垃圾隨便倒在空曠地、河流中……比如:甌江的上游岸邊就浮滿了大量的垃圾。這樣做既污染了空氣,還使土地變得不肥沃和讓清澈見底的河水變得渾濁不清且臭氣熏天!村民們差不多都習慣用一次性飯盒、塑料袋等,有些人用完後就隨地亂扔。在早餐店的門口,我就常看見許多的一次性用具……有的時候有人清理,但有時候也會有數不勝數的泡沫飯盒等垃圾亂糟糟地躺在地上,殘留的豆漿也把地上弄得髒兮兮的。當村民們買一些肉類的食物時,常會多要一個塑料袋,這也是值得注意的地方。村裏的用水情況也不太樂觀,如有些村民洗手搓肥皂時,一直把水龍頭開着等,這種洗手的行爲浪費了不少水……

二、村民環保意識薄弱分析

村裏爲什麼會出現這麼多不環保的現象呢?關鍵是在於村民的環保意識薄弱。下面就讓我們進一步分析一下吧。

首先,環保宣傳管理的不到位。

村裏對於環保生活的宣傳有,但還不是很有效。由於長期農村生活的習慣,使得村民一時較難改變長期的生活陋習。村民們的環保意識較差,隨地丟垃圾、亂潑髒水、亂倒垃圾等等……由於村民陋習短期內改變的難度,再加上村委會的事務繁忙,村裏對於環保的宣傳不能夠經常性地長期紮實推進,這樣使得村民的環保意識難以得到有效的改善。這種偶爾的並不長期有效的宣傳環保生活,使得環保的意識未能深入人心,使得村民的環保意識還不夠強烈,纔會有那麼多破壞環境的人。

其次,環保宣傳的形式的不新穎。

村裏對於環保的宣傳標語是有的,但是這些宣傳的標語,未能足夠吸引村民的眼球,使得數量上較少的環保宣傳,在真正的落實上也不是很到位。比如:環保宣傳的標語形式過於呆板,未能給村民產生強烈的震撼,只是流於表面的形式而已。如果能夠在一些花草邊上貼一些幽默的標語,這樣就會使得宣傳的效果能夠更加明顯,要知道這可是一種很有效的方法,許多人都是因爲看了這些標語而變得更加愛護環境的。

最後,環保設施設計不合理。

農村的垃圾桶的功能不是很齊全,沒有進行合理分類。造成人們隨便地把一些有害垃圾與無害垃圾放在一起。要知道,如果把廢電池丟在水中,河水將大部分污染,而魚兒也會成千上萬地得病或死亡;把用塑料做的東西埋在土壤裏,則不但不會消失,還會對土壤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而把果殼一類的東西放進土壤中,則會長成大樹,造福子孫。可見垃圾分類是很總重要的。如果不小心弄混雜了,則會造成不良的後果。還有,垃圾桶的擺放位置也沒有太合理。如下灣村的有些地方擠滿了垃圾桶,有些地方則空落落的,這也是其中人們亂扔垃圾的一個原因。環保設施的設計不合理,客觀上使得村民環保意識“被薄弱”。

觀察和分析了我所在村子環保方面存在的不足。現在,我作爲一名居住在村子裏的小村民,來說說改善村裏環保問題的幾點建議:

三、增強村民環保意識的建議

1.希望政府儘量地用舊垃圾桶改進成分類型垃圾桶,如果資金足夠,建議另外多增加幾個。此外,建議放置垃圾桶時,也應該按照合理的距離。

2.讓村委會多多宣傳環保知識,使村民們養成自覺環保的好習慣。也多多宣傳低碳生活。

3.按照上述部分所說,建議在花壇、草坪旁豎起牌子,在上面寫上“小草有生命,足下多留‘青’”等類似的環保標語。

4.建議村委會組織大家在‘‘全國環境保護日’’等節日時,去清潔大自然。

5.一些東西可以回收再利用,希望小區多多舉行環保比賽,看誰回收利用的東西做得最漂亮、實用,並評出‘‘環保標兵’’,頒發獎章和相應的獎品。

6.希望人們隨身攜帶紙巾,以備吐痰之用。

7.派村裏的一些管理人員去觀察村民,看看村民做到了環保了沒有。如果沒有,請加以提示。

8.希望人們在早餐店等場所儘量少用一次性物品。

9.希望人們隨身攜帶一個布袋,拒絕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10.水可以循環多用,如養魚水可以澆花,洗手水可以拖地,我們要節約用水。

11.有垃圾的場所要提醒工作人員及時清理。

通過這次的調查,我觸景生情想起了以前有時亂扔垃圾、喜歡用塑料袋的情景,現在想起來真是慚愧。我一定會好好地愛護環境!環保,只在那一瞬間。你留意了,別人便會向你投來敬佩的目光!只有環保了,我們才能創造一個文明的社會!

【第12篇】農村殘疾人貧困現狀調查報告範文

縣委、縣政府提出走在全省山區縣市前列的奮鬥目標,經過幾年的努力,使遠安縣經濟發展、和諧社會、城鄉建設、生態文明走在全省山區縣市前列,爲全縣人民奔向美好的未來指明瞭方向。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關鍵在農民,難點是殘疾人。近些年來,隨着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相對來說、農村貧困人口不斷下降,農村殘疾人貧困問題逐年減少,解決民生問題已是各級政府和各級領導日益重視的問題。

一、殘疾人的基本情況

我縣地處西山區,是一個山區小縣,有各類殘疾人17000人,佔總人口的8、6%,平均每四個家庭有一個殘疾人,全縣殘疾人按類別劃分具體情況爲:視力殘疾2876人,佔16.92%;聽力殘疾3716人,佔21.85%;言語殘疾269人,佔1.58%;智力殘疾1541人,佔9.07%;肢體殘疾4736人,佔27.86%;精神殘疾1361人,佔8.01%;多重殘疾2501人,佔14.71%。其中農村殘疾人15300人,約佔殘疾人總數90%。從空間分佈上來看大部分殘疾人分佈在邊遠山區,越是交通閉塞的邊遠地區殘疾人比例越大。從經濟收入上來看全縣殘疾人大致可劃分爲三部分,一是達到小康和正在向小康發展的。這部分殘疾人素質較高,有職業、有技術、有自己的產業,多集中在城鎮,生活富裕接近小康。在縣殘疾人中約佔20%;二是基本脫離貧困解決溫飽問題的。他們殘疾程度較輕,辛勤勞動,從事庭院種植養殖、或是手工業修理服務、或是在外打工,能夠維持溫飽但仍徘徊在貧困線邊緣。他們約佔50%;三是長期貧困殘疾人約佔30%。多是重殘人或是一戶多殘或老養殘,他們或是看不見、或是不能行走、或是智力障礙,喪失了勞動能力,多年積貧,常年靠救濟。

從數據顯示、自然分佈、自身條件分析,不難看出農村殘疾人的生活狀況與一般健全人相比,差距比較大。具有兩個特點:一是貧困數量大。據統計納入農村低保5001人,其中殘疾人1726人,佔30%。隨着小康進程的加快,殘疾人與健全人的收入差距越來越大,相對貧困的人逐漸增多,殘疾人受自身綜合條件和自然條件的制約返貧都會加大貧困殘疾人數量。二是貧困程度深。全縣1000元收入以下的家庭可以說全部爲殘疾人家庭。儘管各級逐年加大貧困殘疾人的救助、幫扶力度,但對一些無任何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只能維持基本生存。

二、存在的問題

1、殘疾人生活生存質量差。首先最直觀的是住房質量差,農村住房有三種類型,一是預製樓房,二是土木結構的新房,三是多年的老土房。殘疾人大都是居住在舊土坯房裏了,“危、破、陋”是其特點。近幾年來、在全縣殘疾人危房改造中,已解決了近200戶,還有相當一部分需要改造。其次是生活質量差。按我國貧困線標準以滿足基本生活需求來測算,我縣十分之一的殘疾人處於極度貧困,十分之二的殘疾人處於一般貧困,此外,還有生活雖然有了改善,但脫離了外界的幫助無法實現自我發展仍然徘徊在貧困邊緣。走進殘疾人家庭,多數是空空的什麼也沒有,電視、電話、家庭影院這些當代已普及的文化生活家常電器,對殘疾人來說是奢侈品,因爲溫飽尚未解決的他們,最有吸引力的是柴米油鹽。它們所考慮的是不捱餓,不受凍,如何能吃飽穿暖的問題。其三是看病難。殘疾人是不能得病的,因爲他們根本就沒有餘錢看病吃藥。得了病這無疑是雪上加霜。如果這殘疾人是家庭主勞,那麼又病又殘的他們就只能等着救濟了。

2、殘疾人受教育程度低,整體素質差。1.7萬殘疾人中文盲佔三分之一,大多是老年殘疾人及重度殘疾人;在中青年殘疾人中完成九年義務制教育的人還佔不到半數;適齡的殘疾少年兒童我縣統計約250人,能進入學校接受教育的只有230人,入學率佔92%,但輟學率高,能接受大中專教育的,15300人中約有大中專學歷的也就是近百人,大多是自學成才,而且其中有些是健全人轉爲殘疾人的。真正能夠考上高中接受大中專教育的殘疾人寥寥無幾。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觀念普遍封閉、保守、落後,整體素質低下造成精神貧困。這樣因物質貧困造成了精神貧困,又由精神貧困反過來加深了物質貧困。惡性循環的鎖鏈束縛了殘疾人,長期不能掙脫貧困。

3、殘疾人社會就業難、且面窄。首先是因爲殘疾人素質低下,又有身體功能缺陷的企業技術殘疾人中,實現就業的不足60人,且以自謀職業爲主。其次是社會存在偏見,不少單位寧可繳納殘疾人就業保障金,也不安排殘疾人就業,有的單位既不安排殘疾人就業又不繳納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將法定責任和義務置之不理,因此,殘疾人就業率和就業保障金收繳率都低。

三、消除貧困的途徑及對策

要消除殘疾人的貧困狀態,必須突出以人爲本的科學發展觀,將殘疾人扶貧納入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總體目標來統籌規劃,堅持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殘聯組織、社會參與的領導體制和工作體制。探索切實可行的辦法,化解各種難點,帶領殘疾人共同致富。途徑及對策如下:

1、強化殘疾人基層工作。發揮殘聯的組織作用,作爲“代表、管理、服務”的基層組織,要強調“理念人性化、職責規範化、工作制度化”。必須以人爲本全心全意爲殘疾人服好務,必須建立科學規範的運作機制,操作性強,職責明確,工作體系完備,網絡健全,層層有人抓,事事有人管,努力實現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服務目標。

2、加強投入做好殘疾人康復工作。着力改善殘疾人身體狀況。改善殘疾人身體狀況是改善其生存生活狀況的重要前提。一個人如果看不見,不能行走,你能叫他做什麼?要解放他們的生產力必須首先對他們進行必要的康復,恢復一定的身體功能讓他們自食其力。而康復是有時效性的,是一項搶救性的工程,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康復,那麼就會成爲國家和社會永久的負擔。按照“十五”計劃綱要,康復經費應按人口總數0.5%預算,我縣只有0.1%,比例偏低。政府應加大投入,培養康復技術人員,建立基層康復網絡,逐步使康復社區化,實現人人享有康復的目標。

3、加強殘疾人就業工作力度。就業是解決殘疾人貧困的根本出路。一要堅持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鞏固已就業的殘疾人的崗位,適當調節一些公益性適合殘疾人的工作崗位讓有能力的殘疾人就業,建立社區殘疾人就業基地,鼓勵和扶持殘疾人積極自主創業、個體開業。二要加強殘疾人保障金的徵收和管理,拿出部分資金獎勵和扶持安殘單位和自強殘疾人典型。加強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建立健全殘疾人職業培訓網絡,每年有計劃,定期培訓服裝縫紉、家電修理、計算機、盲人按摩和各類種、養殖業的技能,不斷提高殘疾人的勞動技能。三是以收促安,對部分單位或企業既不繳納殘疾人就業保證金又拒不安置殘疾人就業的,要通過法律手段強制徵收殘保金,達到以收促安的目的。

4、要加強殘疾人文化教育。治窮必先治愚,殘疾人文化素質低,必須加強教育提高其文化層次。現代社會的競爭就是文化的競爭,沒有較高的文化層次,在競爭中只能處於弱勢。必須從青少年殘疾人抓起,一要努力提高義務教育入學率,做好隨班就讀工作,加強對特困殘疾學生的救助和生活補貼,對考入高中和大中專的殘疾生實施獎勵。二要加強特教工作。扶持擴展特教項目,發展手語教學、語言培訓、智力培訓、家長培訓,擴大就學面,讓更多的殘疾兒童能進學校接受教育。

5、建立健全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對於喪失勞動能力的殘疾人以及由於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造成缺乏基本生存的殘疾人家庭應當採取納入低保救濟。一方面對符合條件的殘疾人(如二級以上的重度殘疾人)需要家庭成員護理的全部納入農村低保和城鎮低保,做到應保盡保。另一方面,探索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鼓勵志願者、社會各界合力扶殘。再次,積極探索對精神病患者、智力殘疾及重度殘疾人集中託養服務,以解除殘疾人家庭負擔,減少社會危害性。

總之,改變殘疾人貧困落後的現狀是一個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單靠那一方面的力量是不夠的,必須整合全社會的力量,同心協力纔會做得更好。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決策下,我縣殘疾人一定會擺脫貧困和全縣人民一道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第13篇】中國農村養老現狀國情調研報告

中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日益加劇,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高於城鎮、速度快於城鎮、地區差異大於城鎮、老年人口多於城鎮,我國老齡化問題的難點和重點繞不開農村。

上海財經大學今發佈《2022中國農村養老現狀國情報告》,報告由上財第七屆千村調查項目組織1069名學生、31位中青年教師,組成調研組,赴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不含香港、澳門、臺灣)的731個村莊進行入戶訪問和問卷調查,從農村老人的基本狀況、經濟狀況、親情狀況、養老模式、醫療狀況以及組織保障六方面展開,瞭解當代中國農村養老問題。

經濟狀況方面的調研顯示,54.6%的農村老人還在從事職業性勞作,幾乎所有老人都仍然從事一定程度的家庭勞作。從收入來源上看,超過樣本68.4%的人主要靠子女資助生活;其次是新農保,比例爲53.1%;依靠土地收入佔比51.4%。

當前農村養老靠子女資助、種田收入、工資收入、積蓄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問題和困境。新農保的養老替代率偏低,可持續性面臨較大挑戰。土地是農民最寶貴財產,更應成爲農民養老的重要保障。本調研建議推行以地養老制度,養老金跟着土地走、土地跟着農民走,農民纔有永久意義上的養老金可持續發展。

【第14篇】中國農村基礎教育現狀調查報告

1.機構行政化

中國農村現階段教育主管機構行政管理人員與學校行政管理人員之和與教師之比是1:1,就是說一個教師在上課,後面就有一個領導在監視着。人多,機構就多,部門就多。不管理是不作爲,換句話說,管理管理,不管就沒人理。管理了,事務就多,文件就多,會議就多。很多學校安排了專門參加會議、領取各種文件通知的專職駐城辦事人員。有人統計了一下,教師一半時間在課堂,一半時間要應付各種會議、檢查、達標、驗收。兩個一半,這樣算起來,農村基礎教育的人力資源的投入用到孩子身上的只能說是一半的一半。

教育是什麼?教書、育人,教師的事。領導是什麼?不教書,不育人,育教師。所以教師要想生存只有兩種方式:一是要教好書,指哪幹哪;二是要有個領導做保護人,潛規則吧,不然,就得被育。教好書不難,多學習,多交流。不被育就難了,那麼多的領導在監視你。所以巨大的壓力之下教師大多也分爲兩類:一是老黃牛,別思想二是奴隸化,想方設法變成主子。這樣算來,教師隊伍中全身心投入教育事業的也不是很多。

2.管理行政化

如此龐大的,鋼架的,而且後勁十足的教育管理機構,還能融下多少自主、創新的時間和空間呢?教育管理部門就自己去考察,研究,再發文,培訓教師。通過多種途徑向教師發號施令。按章辦事,按文辦事,辦不好就得被育。

3.教學行政化

教學行政化表現爲:一是爲分二是爲了作業,上面佈置下來的課題要完成,條條框框要完成,上傳下達傳遞給學生。三是龐大的作業量,龐大的班級學額,龐大的課時數,教師能應付就高手了。還什麼自主呀,都自主就鬧翻了天了。

【第15篇】農村低保工作現狀調研報告

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對符合低保條件的農村困難羣衆給予適當生活救助的新型社會保障制度,是國家從制度上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重大舉措,是一項惠及廣大百姓的民生工程。建立和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擴內需、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然要求。爲進一步把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引向深入,切實把惠及農村廣大困難羣衆的實事辦好,我們緊緊圍繞縣委提出的“保障民生解八難,加快脫貧奔小康”這一主題,結合民政工作實際,開展主題實踐活動,組織專班對全縣實施農村低保工作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有關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村低保工作的基本情況及現狀

**縣實施農村低保工作可分爲三個階段:

(一)起步探索階段。xx年,**縣根據省政府的統一部署,在全縣實施了農村特困羣衆救助制度,截止xx年上半年,全縣農村特困救助對象爲2214戶、5131人,佔農村人口的2.7%。人年均救助標準120元。這一階段由於救助標準偏低,救助面過窄,致使農村困難羣衆的生活沒有得到有效改善,其社會效果不太明顯。

(二)過渡階段。xx年,省政府爲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城鄉統籌發展,進一步完善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妥善解決農村困難羣衆的生活困難,構建和諧**,決定在全省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縣政府出臺了《**縣建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施方案》,將原農村特困救助對象重新分類評定審批過渡爲農村低保,截至xx年上半年,評定審批農村低保對象2392戶、5860人,佔農村人口的3.1%,月人平保障水平爲30元,月戶平保障水平爲74元。其中:一類對象283戶、319人,佔保障人數的5.4%,月人平保障水平70元;二類對象1041戶、2613人,佔保障人數的44.5%,月人平保障水平42元;三類對象1068戶、2928人,佔保障人數的50%,月人平保障水平15元。這一階段由於保障標準提高,堅持按戶保障和分類施保,使農村困難羣衆的生活有了保障,引起了基層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其社會效果逐漸顯現。

(三)規範提高階段。xx年,**縣民政局根據省民政廳《關於進一步規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精神,開展年度覈查和適當擴面提標工作,加強了農村低保對象的申請受理、民主評議、審覈審批、公開公示和資金髮放等程序,進一步規範了**縣農村低保工作。截至xx年底,全縣農村低保對象累計增加2880人,取消1243人,類別調整565人。實際在冊保障人數爲3286戶、8176人,佔農村人口4.3%,月人平保障水平爲45元;月戶平保障水平爲112.6元。其中:一類對象282戶、325人,佔保障人數的4%,月人平保障水平爲80元;二類對象1419戶、3462人,佔保障人數的42%,月人平保障水平爲55元;三類對象1585戶、4389人,佔保障人數的54%,月人平保障水平爲35元。這一階段由於加大了年度覈查和動態管理力度,堅持按戶保障和分類施保,對特殊困難羣衆進行了特殊保障,進行了適度擴面和提標,基本實現了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使農村困難羣衆的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二、農村低保工作取得的成效

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實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負責制,由政府對符合條件的農村困難羣衆給予適當生活救助,它是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一項基礎性工程,是對傳統社會救助工作的重大改革。從全縣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來看,這項工作所取得成效是十分明顯的。

(一)實施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力地保障了農村困難居民基本生活是政府保障農村居民基本生活權益的最後一道防線。由傳統的社會救助過渡建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會救濟覆蓋面擴大到全部農村困難居民,解決了他們特別是

農村困難居民的基本生活問題,加快了新農村建設和脫貧奔小康的步伐,緩解了社會矛盾,維護了社會穩定。

(二)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完善了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縣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從民政分管的這一塊看,主要由救災救濟、臨時救濟等所組成。社會救濟主要是解決資金保障,只有與資金保障結合才能構成比較完整的生活保障。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確立,解決了資金保障,從社會救濟工作內容和程序的制度化、規範化方面完善了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三)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實施,進一步密切了黨和政府同人民羣衆的關係,提高了政府的威信,是黨和政府爲老百姓辦好事、辦實事的“民心工程”,受到了廣大人民羣衆的擁護和支持。正因如此,這項制度的實施從一開始就進展順利並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力。

(四)建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對傳統社會救濟體制的改革和完善。過去,解決農村困難羣

衆的生活問題,主要靠救濟生活款進行安排,“零打碎敲”,隨意性較大,農村困難羣衆的生活未得到根本解決。建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把保障對象、保障標準、資金來源、審覈審批、管理監督都規範化,使社會救濟工作更加科學化、程序化、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實施,加快了脫貧奔小康的步伐,促進了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統籌發展。通過制度有力地保障困難羣衆的基本生活,使廣大人民羣衆充分享受改革開放所帶來的豐碩成果,維護了社會公平正義,激發了廣大人民羣衆脫貧奔小康的積極性,改善了社會風氣,使中華民族扶危濟困的傳統美德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三、農村低保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縣自xx年全面建立農村低保制度以來,這項工作從去年進展明顯加快,納入農村低保的人數和低保資金支出大幅度增加,低保標準和補助水平經過兩次提標以後有明顯提高,管理操作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改進。但是,農村低保涉及面廣、政策性強、情況複雜,目前,還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管理監督機制和操作程序還不健全。一是民主評議機制不健全,評議依據不足。民主評議的基礎是入戶覈查。從以前組織評議的情況來看,部分鄉村沒有堅持入戶覈查,就是將指標一分解,由村委會召開村民代表會議進行評議,沒有任何調查覈算評議依據,完全由評議人員憑印象、憑感覺選擇、其評議結果隨意性很強,不公平公正的現象時有發生。二是入戶覈查機制不健全,輪流坐莊的現象較爲嚴重。低保對象準不準,入戶覈查是關鍵。由於有的鄉村幹部在包村覈查工作中對入戶覈查認識不高,怕得罪人,簡單地召開一個評議會,把所分指標一評完就了事,由村幹部說了算,造成對象不準確,輪換坐莊的現象無法有效解決,給農村低保工作帶來了一定損害。三是監督機制不健全,存在着“人情保,關係保”的現象。由於部分鄉村幹部受利益驅動,放寬低保條件,搞唯指標論,硬是將自己的關係戶納入農村低保,造成了羣衆的不滿情緒,損壞了羣衆利益,損壞了黨和政府的形象。

(二)低保機構不健全、人員少、工作壓力大。一是縣級低保機構與日益增長的保障對象不相適應。目前,**縣民政局低保股編制只有1人,無法行使有效的管理和監督。二是鄉鎮民政辦沒有配備專門的低保工作專幹,與日益繁雜的各項民政工作任務不相適應。日前,鄉鎮只有1名民政員、無法應付縣直部門部署的各項工作,而且民政員還要包村,根本就談不上城鄉保障對象的規範化管理。三是村支兩委幹部素質不高,變動較爲頻繁,對低保工作不熟悉,加之縣鄉兩級低保工作人員偏少,致使城鄉低保管理工作難度增大,導致基層操作不規範,入戶覈查和民主評議把關不嚴,造成該保的沒保,不該保的保了,傷害羣衆感情,敗壞社會風氣,違背低保制度的宗旨。 (三)低保工作經費嚴重不足,制約監管工作無法到位。隨着**縣保障體系的逐步建立,保障人數逐年增加,工作難度大,要求高,沒有必需的工作經費、人員和設備作保障,很難完成管理監督工作任務。

四、農村低保工作的思考與對策

(一)進一步加強農村低保規範化管理工作。一是要建立年度核查制度。從xx年開始,每年6月底之前,對所有農村低保對象一年進行一次全面覈查。二是要建立重點對象跟蹤管理制度。這項制度主要是針對有一定勞動能力的農村低保家庭,重點是第三類對象。要根據勞動力變化情況、就業情況,及時清退不符合條件的對象,又可適時新增符合條件的對象。三是要建立低保標準動態調整機制。確保真正困難的低收入家庭享受到政府低保救助政策,實現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四是要建立相關政策銜接機制,要與扶貧開發、合作醫療、臨時救助、計劃生育、優撫安置、入學救助等有關政策相互銜接,充分發揮政策的整體效益,避免“低保養懶漢”的現象發生。

(二)進一步爭取加強城鄉低保機構建設。一是要加強縣民政局低保工作機構。今年**縣將按州民政局的統一要求,積極向縣委政府彙報,爭取下半年成立縣社會救助局,編制人員爭取5-7人。二是爭取鄉鎮組建城鄉低保工作站,聘請低保工作員2-3人。三是爭取縣委、縣政府重視,給每個鄉鎮解決1-2個公益服務崗位,用於緩解低保工作人員不足的矛盾。

(三)進一步加大爭取城鄉低保工作經費預算力度。按照“農村低保工作實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負責制”的要求,爭取縣政府將工作經費按不低於農村低保資金支出總額的3%列入同級財政預算,用於聘用基層低保工作人員及調查覈實,制證建檔,信息系統建設等工作費用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