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國小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語文課件精品多篇

國小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語文課件精品多篇

爬山虎的腳 篇一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9個生字,正確讀寫“爬山虎、空隙、拂過、漾起、葉柄、彎曲逐漸、瞧不起”等詞語。

2、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敘述順序,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4、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瞭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觀察事物的能力。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激趣導入:爬山虎,是一種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蘆等植物那樣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什麼原因呢?今天,我們學習25課《爬山虎的腳》,就能找到答案了。(板書課題)

2、檢查預習情況

二、瞭解爬山虎葉子的特點

1、輕聲讀第二自然段,理解“剛長出來”和“長大了的”葉子各有什麼特點。

2、看插圖,理解課文怎樣寫長大了的葉子。(抓住“新鮮”“一順兒”“均勻”)

3、朗讀指導:讀出美感來。

三、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引言: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會這樣生機勃勃鋪滿牆,跟它的腳關係密切,它的腳到底是怎樣的呢?請自學第三自然段,邊默讀邊畫出寫爬山虎腳的有關句子。

1、屏幕顯示描寫爬山虎的腳的句子,學生說說每句話講了什麼,瞭解爬山虎的腳的位置、樣子、顏色。

2、讓全班學生選擇適當的`彩筆,邊默讀描寫爬山虎腳的句子,邊畫爬山虎的腳。

3、對照課文有關內容,小組評議畫的情況。

4、觀察實物,再一次默讀課文有關內容,進一步瞭解爬山虎的位置、樣子、顏色。

5、結合板書小結:因爲作者“注意”了,所以對爬山虎腳長的位置、樣子、顏色才瞭解得這麼仔細,那麼它是怎麼爬的呢?請自學課文第四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瞭解爬山虎是怎麼往上爬的

1、老師範讀,學生一邊聽,一邊圈出寫爬山虎怎麼爬的動詞。

2、學生彙報,老師板書:觸巴拉貼

3、學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麼爬的,注意“變”“彎”與“貼””的因果關係的理解。

4、小結:作者正是準確地運用這些動詞,把爬山虎的腳怎麼爬的過程寫得很具體。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生長的順序來觀察的,所以寫得才這麼有序。

5、觀察電腦演示的爬山虎的腳爬牆的過程,用課文語句來解說這一過程。

6、重點理解什麼叫“一腳一腳”往上爬。

(1)假設黑板就是一堵牆,這是爬山虎的一根莖(老師用彩色粉筆畫),這是嫩葉(畫葉)。讓學生上臺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腳,用動作演示爬山虎是怎麼爬的。

(2)評議學生在黑板上的演示對不對。

(3)再讓學生上臺演示爬山虎往高處爬的情景。

(4)教師小結:原來爬山虎可不像動物那樣只有幾隻腳交替着爬,而是長一隻腳巴住牆,再爬必須再長出一隻,再巴住牆,一直往上長,必須不斷長出新腳。所以,葉聖陶爺爺說爬山虎是“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5)電腦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還往左邊、右邊爬,莖緊貼在牆上,爬滿整個牆。所以課文第二自然段才寫“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7、小結:剛纔我們學習了爬山虎觸着牆的腳是怎麼爬的,那麼沒觸着牆的腳會怎麼樣呢?請同學們默讀最後一個自然段。

二、學習第5自然段

1、對比學習觸着牆和沒觸着牆的不同情況。

沒觸着牆:(板書)萎了

觸着牆:(板書)牢固

2、爬山虎的腳與牆的關係怎樣?

3、課文哪個自然段也告訴我們這個意思?

三、總結

1、學生歸納2、3、4、5自然段各講的是什麼內容。

2、複習3、4、5這幾段,講講圍繞爬山虎的腳,先講了什麼,再講了什麼,最後講了什麼。

3、瞭解作者在觀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4、總結:這篇課文重點圍繞“爬山虎的腳”來寫,爲了說清楚這個意思,作者進行細心而有序地觀察,並且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描寫,使爬山虎的腳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年級上冊語文閱讀題 篇二

揚子的鄰居跑丟了一隻羊。這個鄰居把他的親友都找來,又請揚子家裏的人一起去追羊。

揚子說:“丟了一隻羊,爲什麼這麼多人去追?”

鄰居說:“因爲岔路多。”說完,他也急忙追羊去了。

過了一會兒,那些追羊的人都回來了,揚子問他們:“追着羊了嗎?”

鄰居說:“岔路本來就多,每條岔路之中又有岔路,我們不知從哪條路上去追,所以就都回來了。”

揚子聽到這個情況,悶悶不樂,整天不說一句話。他的學生很奇怪,就問他:“一隻羊不值幾個錢,又不是老師您的,爲什麼您這麼不高興呢?”

揚子說:“我哪裏是爲了這隻羊啊!我是因爲這件事想到了我們求學。如果我們求學的人不肯專一,老是東一榔,西一棒槌(chuī)的,不也像岔路上找不到羊一樣麼?”

1、結合句子給帶點的字選擇正確的解釋,把序號填在括號裏。

老: A、陳舊的 B、年歲大 C、經歷長,有經驗D、跟“嫩”相反

E、長久 F、經常,總是 G、極,很 H、加在稱呼上

(1)又不是老師您的( ) (2)老是東一鎯頭,西一棒槌的。( )

(3)革命老幹部是國家的財富。( )(4)這是一座老房子了。( )

(5)他老遠就和熟人打招呼。( )

2、畫出文中的一個反問句,並把它改爲陳述句。(意思不變)

3、讀句子,回答問題。

揚子聽到這個情況,悶悶不樂。(“悶悶不樂”是什麼意思?爲什麼 “悶悶不樂”?)

4、“如果我們求學的人不肯專一,老是東一鎯頭,西一棒槌(chuī)的,不也像在岔路上找不到羊一樣麼?”結合學習實際,談談讀了這句話你想到了什麼?

5、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知識點整理 篇三

★1.觀潮

一、課文思路

1、課文是按(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後)的順序寫的。

2、潮來時是按(由遠到近)的順序寫的,抓住了來潮時是(聲音)、(樣子)、(氣勢)等特點來進行描寫的。

3、錢塘江大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壯觀,是因爲(與當地的地形有關)。

★4.鳥的天堂

一、課內閱讀

1、《鳥的天堂》一文,作者(兩)次去鳥的天堂,第一次只看到(一棵茂盛的大榕樹),而沒看到(小鳥),第二次看到了(許多動作不一的鳥)。

2、作者在看到大榕樹後,發出了感嘆之語:(這美麗的南國的樹)。

3、文中前四次出現“鳥的天堂”

都加引號,是因爲(鳥的天堂是指的大榕樹,把大榕樹誇張成鳥的天堂,作者引用別人的話),最後一次沒有加引號是因爲(作者親眼看見許許多多鳥在自由自在、無憂無慮地生活,真像天堂一樣)。

4、說“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因爲①(大榕樹給鳥提供了環境)②(農民們不許捉鳥)。

★5.古詩兩首

一、解釋詞句

1、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譯:不知道廬山的真樣子,是因爲自己在山裏面,只能看到一部分。

2、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譯:不要笑農民的酒渾濁,豐收之年總能用足夠的東西招待客人。

3、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譯:走過了一座座山,一條條河,以爲沒有路,在前面看到一簇簇花,一棵棵樹,就知道前面又有村子了。

4、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

譯:在正面看都是連綿不斷的山嶺,在側面看都成了一座座山峯。從不同的角度看廬山形狀、姿態是不同的。

二、結合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理解。

1、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答: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2、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答: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感到沒希望了,忽然有了新的轉機。

3、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問題,看到的結果是不一樣的。應該用那句詩句來形容? (橫看成嶺側成風,遠近高低各不同)

國小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語文課件 篇四

《飛船上的特殊乘客》

一、基本理念

閱讀學認爲:閱讀教學的直接目標是培養閱讀能力,間接目標是發展思維能力,潛在目標的陶冶思想情操。《語文課程標準》告訴我們閱讀的綜合能力是閱讀技能的分項訓練逐步形成的。本節課以新的課程理念爲指導,努力營造在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課堂中培養閱讀能力,發展思維,陶冶情操。

二、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介紹了經過航天旅行的植物種子所發生的變化,產生變化的原因,以及經選育之後果實的實用、藥用及他用。這篇說明文語言生動活潑,知識性、趣味性很強。題目《飛船上的特殊乘客》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吸引讀者,激起學生閱讀的興趣。

三、教學目標

根據新的教學理念和本課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課後生字。

2、自主閱讀課文,瞭解太空種子的變化和作用,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

過程與方法:

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教師引導,瞭解太空種子的變化和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瞭解我國生物科學所取得的新成就,感受科學技術所創造的奇蹟,激發學生的科學興趣及探索慾望。

四、教法和學法

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語文素養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創新精神,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爲了實現這一目標,同時也爲體現新課程標準中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三個維度的統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教學時我採取引導法,以課文題目爲切入點引導學生質疑,然後組織學生探究並體驗,最後結合實際進行拓展延伸,從而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語文課的開放性和語文課與社會、與人生相結合的特點。

五、教學策略的具體運用

1、激發興趣,輔墊教學。興趣給學習過程帶來愉悅,給學習效果帶來保證。信息技術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課時,我出示神舟五號英雄圖片,問學生認識他嗎?播放發射飛船上天的錄像,然後定格在飛船上,問學生:這是什麼?有什麼感受?學生對神舟五號的英雄非常欽佩,看到英雄的照片,小眼睛發出亮光。接着,看到飛船上天的壯觀景象,學生興奮不已。此時此刻,再把學生引到學習的內容上,學生自然而然對文本產生極大興趣。這就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魅力。

2、質疑問難,激趣讀文。課標指出,在對學生進行思維培育時要注重質疑解疑能力的培養,留足時間,激勵表揚,讓學生由不敢問到大膽問再到善於問。上課過程中,我利用課題質疑,讓學生的大腦迅速活動起來,思考與課題相關的問題,這也正是課文所要了解的相關內容,學生在讀課文時也能更有目的去讀。長此以往,學生由不敢問到大膽問再到善於問,他們的思維會隨之活越,學習的興趣也會高漲。

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習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習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本課中有自由朗讀後與課文內容相關問題的交流,也有對句子的交流,在交流中達到一定的共識。

4、口語訓練,延伸教學。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應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瞭解了課文基本內容後,我設計了“假如我是科學家”這樣一個環節,讓學生積極思考,說出自己的想法 。這樣對課文的學習產生意猶未盡的感覺,學生組織語言,準備口語交際練習,這種教學的延伸,目的是想鞏固課文內容,讓學生廣泛瞭解資料,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總之,這節課是根據本年級學生的特點,讓他們在讀中瞭解課文內容,在讀中培養閱讀能力,在讀中發展思維,在讀中陶冶情操,爲學生營造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課堂。

蟋蟀的住宅課件 篇五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12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住宅、隱蔽、棄去、慎重、住址、挖掘、搜索、驟雨、粗糙、簡樸、乾燥、鉗子、耐煩、寬敞。

2、朗讀課文,瞭解蟋蟀住宅的特點和住宅的修建過程。

教學重點:

朗讀課文,瞭解蟋蟀住宅的特點和住宅的修建過程。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拿出一個方陣的塑料蟋蟀)認識這小東西嗎?叫什麼?

蟋蟀。對,這是它的大名,小名叫什麼?(蛐蛐)

師:“蟋蟀”兩個字怎麼寫,老師忘了,誰來寫一寫?(一名學生到黑板上來寫,其餘學生書寫)

師:小傢伙雖小,但人緣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戶曉,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領?(好鬥、唱歌、建住宅)

板書:蟋蟀的住宅

二、初讀課文,瞭解蟋蟀住宅的樣子。

1、蟋蟀的住宅有多少平方米,有幾層樓?小東西的住宅是什麼樣的?讀課文,用“—”畫出有關句子。

2、討論後教師在黑板上畫出蟋蟀的住宅。(在課題的右邊畫出蟋蟀的住宅,直觀、形象)

三、變換角色,再讀課文。

1、師:小傢伙的住宅不就是個小洞,有啥了不起的?

你們認識王老師的住宅嗎?(不認識)

師:(驚訝、不認識)王老師住的樓房100多平米,二層樓,比它好多了。可我的房子竟沒這小傢伙的有名,我心裏真不服氣。今天就聘請我們全班學生做“住宅評判委員會的委員”來評一評誰的住宅有名。好不好?

2、要做好評委就要先了解各自的住宅。小傢伙的住宅什麼樣?有什麼特點?請各評委瞭解一下。要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3、我想了解一下各評委的水平。

分段讀課文(讓學習困難的學生讀),每人找一位小老師幫助糾正讀音。

四、再讀課文,找出生詞,討論

1、讀課文,劃出不理解的生詞,寫在黑板上。隱蔽、棄去、慎重、挖掘、搜索、驟雨、粗糙、簡樸、乾燥、耐煩、寬敞。

2、討論詞義。聯繫課文,學生理解哪個詞義就請他講哪個詞,老師重點指導學習“隨遇而安”。

(1)隨遇而安,從字面看是什麼意思?(隨便找個地方就安頓下來)

(2)課文中誰喜歡“隨遇而安”,從哪兒看出來的?誰不喜歡“隨遇而安”,從哪兒看出的?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點和住宅的修建過程,領悟作者的一些表達方法。

2、體會蟋蟀吃苦耐勞、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

3、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的習慣。

教學重點: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點和它修建的經過,學習抓住特點形象生動地說明事物。

教學難點:

體會蟋蟀吃苦耐勞,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瞭解蟋蟀住宅的特點

1、師:蟋蟀的住宅有什麼特點呢?請各位評委再讀課文,用“—”畫下有關句子,並能把每一個特點用一個詞概括出來。

2、學生自由讀課文,找特點並概括。

3、請學生板書自己概括出來的蟋蟀住宅的特點。

4、討論、比較住宅特點。

生:小蟋蟀住宅朝着陽光(向陽)

小蟋蟀的住宅隱藏在青草叢中(隱蔽)

師:小傢伙真不簡單,一個小洞也有這麼多名堂,但是我的住宅裏有電燈、電話、有線電視、電腦等等,它有嗎?誰的住宅好?(當然老師的好)

二、瞭解蟋蟀是怎樣建房的

1、我的住宅比它好,爲什麼沒它有名呢?(引導學生再讀課文)

2、讀後再比。

生:蟋蟀建房子是一點一點挖掘的。

師:我建住宅得請瓦工、木工、電工、水工等等,一個人幹不了。

生:蟋蟀不斷修整住宅。

師:老師的住宅不常修整,要向它學習。

……

通過比較,讓學生認識到建築專家—蟋蟀住宅的出名,是靠自己長年累月不斷修整,認真、辛勤的勞動換來的。請你找出課文讚揚蟋蟀的語言,讀一讀,體會作者的情感。

投影出示課文中直接稱讚蟋蟀住宅的句子:

(1)它的出名不光由於它的唱歌,還由於它的住宅。

(2)它的工具是那樣柔弱,所以人們對它的勞動成果感到驚奇。

(3)假使我們想到蟋蟀用來挖掘的工具是那樣簡單,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偉大的工程了。

指導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蟋蟀吃苦耐勞、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體會作者對這種精神的敬佩讚揚的思想感情。

三、換角色,指導說話。

1、下面請蟋蟀工程師介紹一下它是如何建築住宅的,它建築的住宅的特點等。

2、學生準備後,發言。(讓學生把課本上的內容轉化爲自己的東西。)

四、深入瞭解,認識蟋蟀。

1、看學生收集的圖片資料。

2、談體會:看了圖片、資料你懂得了那些以前你不知道的知識?

五、看文章,做練習。

1、讀《秋蟲音樂會》(有關蟋蟀的童話)

2、以下兩題任選一道做:

(1)用以下小動物編個小故事(不要求全用上)

螞蟻、蜜蜂、蟋蟀、蝗蟲、螢火蟲、蝴蝶、螳螂、蜈蚣。

(2)仔細觀察一種小動物,寫一篇短文。寫出這種小動物的特點。

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篇六

學生的學習習慣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本能。不同的學習習慣對於思維能力與語文能力的提高起着不同的作用。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可以提高學習效率,而且有利於自學能力的培養。因此,培養國小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國小階段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那麼,在國小語文學習中,應該培養學生哪些良好的學習習慣呢?

1、預習與複習的習慣。

2、勤于思考與全神貫注的學習習慣。

3、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習慣。

4、多動腦,勤動手的習慣。

5、大膽發言,敢於質疑問難,敢於表達自己見解的習慣。

6、獨立完成作業與自我評價的習慣。

7、課外閱讀的習慣。

衆所周知,國小階段是學子的起步階段,其知識基礎與行爲習慣往往要影響學生的一生,培養學生相對獨立且又合作的思維方式與人格也就尤爲重要。國小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強。但同時,他們做事又易缺乏持久性,往往虎頭蛇尾。家長必須幫助並指導孩子的學習,纔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國小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語文課件 篇七

《遊山西村》

一、說教材

《遊山西村》是人教版國小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二組的一首古詩,本組教材是圍繞“觀察和發現”這一專題編排的。《遊山西村》不僅寫了詩人觀景的所見所聞,還寫了從觀察事物中得到的啓示。詩人陸游以一個“遊”字貫穿全詩的主線,生動地描繪了豐收之年農村歡悅一片的氣象和鄉間的風光風俗,刻畫了農民淳樸好客的本性,表現了詩人對農村生活的真摯感情。

教學本詩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欣賞古詩文,積累古詩名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體會這個含有人生哲理的詩句。

二、說學生

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古詩的學習對他們來說並不陌生,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學習經驗,會背許多古詩。但學生在理解詩句和體會詩人思想感情方面卻存在很大差異。對於語文能力較好的學生就不覺得詩句難以理解,能夠基本領會詩句的含義;而對於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來說就比較困難。因此,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到位,因材施教。

同時爲了更好的理解詩句,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課前引導學生閱讀詩人的經歷和寫作此詩的背景。然後引導學生把自己瞭解到的知識進行交流,說給同學聽,這樣不僅體現了合作學習的快樂和優越性,同時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使懂得多的學生有一種被認可的成就感;使發言少的同學也能感到獲取知識的滿足感。

三、說目標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並能默寫詩中的名句。

2、能借助詞典等工具書和生活積累理解詩中的詞句,並根據需要蒐集信息,擴大知識面。

3、能用自己的話或自己喜歡的方式說出詩的大意,感悟詩的意境。

4、在明白古詩意思的基礎上理解詩中富有哲理的詩句。

教學重點:

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象,感悟詩意。

理解富有哲理的詩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並聯系生活實際獲得啓示。

教學難點:

理解富有哲理的詩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並聯系生活實際獲得啓示。

四、說思路:

回憶舊詩,總結學法

依據學法,理解內容

拓展資料,讀寫結合

五、說過程:

一、回憶舊知,提出學法

學生已有以前學習古詩的積澱,所以採用先回憶以前學過的在描寫自然風光的同時蘊涵

着深刻的道理的詩:

《登鸛雀樓》

唐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題西林壁》

宋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峯,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通過前四年的學習,及第一課時學完的《題西林壁》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回顧出:知詩人,解詩題;抓字眼,明詩意;入詩境,悟詩情的方法。

二、依據學法,理解內容

(一)、網絡背景

網頁展示: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人(今浙江紹興)。勤於創作,一生寫詩60年,保存下有9300多首,集成《渭南文集》、《劍南詩稿》傳世。

陸游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他的詩抒發了抗金愛國的情懷,一度得到孝宗的賞識,所以入朝當官。但朝中的官員百般排擠他,並不斷上書皇帝誣陷他,結果陸游被貶回鄉。

(二)解題引學

看到這個題目,學生可以找出最重點的“遊”字。

遊,就當有遊覽的心境,山路重重,流水往復,我們跟着內心充滿失意的詩人腳步開始遊覽吧,當陸游正懷疑無路可走的時候,他看到了柳樹成蔭,繁花耀眼的山西村。

再齊讀課題。

指讀古詩。

(三)學習詩句

請學生依據自學提示學習古詩。

自學提示:

1、初讀古詩,畫出不懂的地方。

2、依據課下的註解和字典自學古詩。

3、與同學交流不懂的內容。

4、認真練習朗讀。

(四)交流彙報。

1、學習詩歌前兩句。

綠柳成蔭,繁花似錦的山西村是美麗的,那裏的人呢?

讀詩的前兩句,你有什麼不懂的地方?

莫笑農家臘酒渾,

豐年留客足雞豚。

莫笑:不要笑。

渾:渾濁。(因農家自己製作的酒,所以顯得渾濁)。

句意:不要笑話弄家人的臘酒渾濁不清;

過渡:但這絕不妨礙鄉親們對遠方客人的熱情,有一個字最能體現這種熱情。

足:(白板出示學生選擇。)

(1)、腳;

(2)、充分,充足;

(3)、值得。

句意:豐收年景款待客人,菜餚儘夠豐盛。

小結:農家人是如此地淳樸熱情,那麼通過你的朗讀把這種盛情讀出來。

詩歌是最富於表現力的文字,通過多種形式的反覆朗讀,讓學生真正理解詩歌前兩句。

2、學習詩歌后兩句。

多麼質樸的真情啊,這種真情深深地打動了作者的心,於是作者由衷地寫下了此詩的後兩句。

指人讀、反覆讀。

引申義理解:

這兩句描寫景緻的詩,已經成爲千古佳句,我們再來靜心思考一下這句詩僅僅是在寫景嗎?陸游爲什麼寫下這首詩?我們重新利用網絡資源再看一下這首詩的時代背景,這首詩寫於陸遊被貶職回鄉之後,鄉親們對他的熱情撫慰了他失意的心,他由衷地發現了人生的又一番天地,有一種絕處逢生的喜悅。在困境中看到希望。

再讀。

三、拓展資料,讀寫結合

1、文章補充:

平凡的景色描寫中蘊涵着深刻的哲理,因這種哲理,這兩句詩更是被許多後人引用到自己的文章中。

寫景的文章:

只見兩旁的高山象刀削斧砍一般直立在江邊,江面很窄,輪船似乎是在幽深的小衚衕裏行進。走着走着,一座大山擋住了去路,可是輪船繞過了山腳,又在狹窄的江面上曲曲折折地前進了,真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節選自《我愛三峽》 )

寫人文章:

那少年很難再保持平衡,他頭頂上的碗,搖晃得厲害起來。在一個大幅度轉身的剎那間,那一大摞碗突然從他頭上掉了下來!這意想不到的失誤,讓所有的觀衆都驚呆了。一位矮小結實的白髮老人從後臺走到少年面前,把手中的碗交給少年,然後撫摩着少年的肩,輕輕搖了搖,嘴裏低聲說了一句什麼。少年鎮靜下來,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觀衆們鞠了一躬。當那疊碗又劇烈地晃動起來時,少年輕輕抖了一下腦袋,終於把碗穩住了。這真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節選自《頂碗少年》)

這兩句詩的運用,把作者的感受凝練地表現出來,真可以稱之爲文章畫龍點睛之筆。

寫事的文章:

昨天晚上,我在做一道數學題的時候,儘管不斷思考,反覆計算,還是找不到正確的解題思路。爸爸走過來,給我做了指點,我很快就解出了這道難題。這真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找準古詩中的重點句,進行延伸拓展地讀寫結合訓練,對學生理解詩句,練習寫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2、寫小練筆:試着寫一小段話,恰當用上“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講評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