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王獻之十八缸水的故事精品多篇

王獻之十八缸水的故事精品多篇

王獻之故事大全5篇精選 篇一

王獻之2113七八歲時始學書法,師承父親。有一次5261,王羲之看獻之4102正聚精會神地練習書法,便悄悄走1653到背後,突然伸手去抽獻之手中的毛筆,獻之握筆很牢,沒被抽掉。父親很高興,誇讚道:“此兒後當復有大名。”

還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讓獻之在扇子上寫字,獻之揮筆便寫,突然筆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獻之靈機一動,一隻小牛栩栩如生於扇面上。再加上衆人對獻之書法繪畫讚不絕口。

一天,小獻之問母親郗氏:“我只要再寫上三年就行了吧?”母親搖搖頭。“五年總行了吧?”母親又搖搖頭。

獻之急了,衝着母親說:“那您說究竟要多長時間?”“你要記住,寫完院裏這18缸水,你的字纔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纔會站得直立得穩。”

獻之回頭,原來父親站在了他的背後。王獻之咬牙又練了5年,把一大堆寫好的字給父親看,希望聽到幾句表揚的話。誰知,王羲之一張張掀過,一個勁地搖頭。掀到一個“大”字,父親現出了較滿意的表情,隨手在“大”字下填了一個點,然後把字稿全部退還給獻之。

獻之又將全部習字抱給母親看,並說:“我又練了5年,並且是完全按照父親的字樣練的。您仔細看看,我和父親的字還有什麼不同?”母親果然認真地看了3天,最後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個點兒,嘆了口氣說:“吾兒磨盡三缸水,惟有一點似羲之。”

獻之聽後泄氣了,有氣無力地說:“難啊!這樣下去,啥時候纔能有好結果呢?”母親見他的驕氣已經消盡了,就鼓勵他說:“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沒有過不去的河、翻不過的山。你只要像這幾年一樣堅持不懈地練下去,就一定會達到目的的!”

獻之聽完後深受感動,又鍥而不捨地練下去。功夫不負有心人,獻之練字用盡了18大缸水,在書法上突飛猛進。後來,王獻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紙背、爐火純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並列,被人們稱爲“二王”。

王獻之十八缸水的故事 篇二

我國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教子練字的佳話,至今仍在留傳。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王獻之,從小跟他父親學字,背熟了父親關於十遲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的筆勢論,記住了橫、豎、點、撇、捺的書寫要領,自己覺着練得差不多了,便把寫的字捧給父親看。王羲之看了只是搖頭、嘆氣,見一個“大”字的回勢,竟寫得上緊下鬆,便提筆在下面點了一點,改成“太”字。

王獻之又把字拿給母親看,母親看完也感嘆地說,我兒練字三千日,只有一點像羲之。王獻之簡直驚呆了,原來母親指的那一點,正是父親添上的。王獻之慚愧之極,不覺重又想起了開始學字的竅門兒。父親指着院裏滿滿的18缸水說,吾兒若問何竅門?勸兒練盡缸中水。從此,王獻之把這句話視爲“金律”,對照父親以及其他書法家的字細看苦練,待到寫光了“18大缸墨水,終於也成爲名震晉代的書法家,與父親王羲之齊名,被人們並稱爲書壇“二王”。王獻之十八缸水的故事

無數事實說明,知識的價值不在於佔有,可貴的在於使用。

王獻之學書法故事 篇三

王獻之是我國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他學書法的故事非常有名,一直流傳到了現在。那麼我們就一起來看看王獻之學書法的故事吧。王獻之,字子敬,公元344年出生於會稽山陰,也就是現在的浙江紹興。

王獻之是東晉另一位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王獻之從小就特別喜歡書法,從七八歲的時候就開始跟着父親學書法。有一次,王獻之正在認真的練字,王羲之走了過來,伸手抽去王獻之手裏的筆,但是由於王獻之將筆握的很牢,王羲之最後沒能成功。於是王羲之就誇獎王獻之,說他握筆姿勢不錯,王獻之心裏很是得意。後來王羲之的一位朋友也誇了王獻之,於是他就更得意了。

有一天,王獻之問媽媽:“我只要三年就能趕上爸爸了吧。”媽媽搖搖頭。“那五年總行了吧?”媽媽還是搖了搖頭。媽媽就對王獻之說:“只要你練完了院子裏的18缸水,你的字就能練的跟你父親一樣了。”王獻之雖然心裏有些不服,但還是認真的練了幾年。幾年過去了,王獻之把一堆寫好的字拿給父親王羲之看,想讓父親表揚他。但事實並不是這樣,王羲之一張紙一張紙的翻過,就在一張“大”的面前露出了滿意的笑容,還隨手在下面加了一點。

王獻之心裏還是不服氣,就將字拿給媽媽看。媽媽看過後,就指着“大”字下面的一點說,“你練了三缸水,就只有這一點像你父親。”媽媽還鼓勵王獻之不要放棄,只要功夫深,一定就能成功的。王獻之最終練完了院子裏的18缸水,終於與父親並稱爲“二王”,成爲大家公認的書法家。

王獻之的書法怎樣 篇四

東晉大書法家王獻之,他不僅是“書聖”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而且在書法上的成就一點都亞於他的父親,因此他和自己的父親也一起被稱爲“二王”,他們父子兩人也和張芝、鍾繇因爲在書畫方面的傑出成就而被並稱爲“書中四賢”。雖然王羲之一家都十分擅長書法,但是隻有王獻之最具天賦,大膽創新,不被父親的風格和盛名所拖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和字體。

王獻之學習書法應該是在七八歲的時候,他的第一任老師自然是身爲書法家的父親。他自小便立下了遠大的志向,要成爲和父親一樣甚至超越父親的書法大家,因此他每日都十分勤奮刻苦地練習,也留下了很多的趣事典故。他最出名的書法字體是行書和草書,但是在其他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詣。他在草書方面的代表作有《鴨頭丸帖》、《中秋帖》等,但是流傳到現在的都是唐朝時期臨摹的版本,他的真跡都已經失傳。他的《鴨頭丸帖》一共有十五字,清代的學者吳其貞在他的著作《書畫記》中對這副作品非常推崇,認爲它字體雅正,雄峻秀美,有天然的妙趣,是無上的珍品。而他的《中秋帖》,一共二十二個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爲世間所罕見。清朝乾隆皇帝將這副字帖收入了《三希帖》中,將它和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珣的《伯遠帖》一起並列爲體現中國書法藝術最高水平的作品。

王獻之還曾經創造了“一筆書”,改變了他的父親上下不相連的草書風格,其氣勢豪邁雄壯,被世人所推崇。

王獻之依缸習字的故事 篇五

王獻之是中國歷史上富有盛名的一位書畫家和詩人。他自小便十分喜好,再加上自己的聰明才智和自己的父親,有“書聖”之名的王羲之的悉心教導,很快就在書法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他的書法風格不僅採納了各家的長處,而且還把自己的所思所感融入其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風格和字體。而關於他如何練習書法,還留下來很多的典故,比如說“王獻之依缸寫字“的故事。

相傳王獻之在七八歲的時候開始學習書法,他的第一個老師自然是他的父親王羲之。又一次,王羲之悄悄地走到正在專心致志練習書法的王獻之背後,想要用手抽去他手中的毛筆,結果因爲獻之抓筆套牢固,王羲之沒有拔掉。於是王羲之便稱讚自己的兒子將來必成大器。

到了十來歲的時候,王獻之子認爲他的書法已經寫得很好了。於是他便跑去問父親:“我現在的水平只要再練三年就可以了吧?”而王羲之只是微微笑着並沒有回答,在一旁的母親搖着頭說還差遠了。獻之於是又問那五年總可以了吧。結果母親仍舊是遙遙頭,獻之終於急了,問究竟要多久才能練好字,他的父親便走到窗前,指着院內的一排大缸說道,只要你把院子中的十八口大缸裏面的水全部染黑,也許你的字就會練好了。

於是王獻之開始夜以繼日地練習書法,這一練就是五年。一天,他帶着自己的得意之作來給父親看,父親沒有回答,而是在他寫的“大”字下面加了一點,成了“太”字。獻之見父親沒有說話,悶悶不樂地帶着作品給母親看,母親看了很久之後,說道:“我兒練了這麼久的字,只有這一點像你的父親。”獻之一看,母親指的那一點竟然就是父親剛纔加上去的那一點。獻之頓時感到十分羞愧,於是開始更加勤奮地練習書法。不知經過了多長的時間,他終於學有所成,成爲了一代書法大家。

王獻之故事大全5篇精選 篇六

一次,王羲之吃飯時,用筷子在桌上劃字,把酒杯撞翻了。他就用手指頭蘸(站Zhàn)着酒寫字,飯都忘了吃啦。他的第七個小兒子王獻之見到哈哈大笑,說爸是個“字瘋子”。他媽聽見了,說道:

“兒呵,只要功夫深,‘泰山頂,高不過腳面兒’。你爸苦苦下功夫,書法一定會勝過古人的呵。”

這時,王獻之認爲自己的字已經寫得很好了,他快活地問道:

“我的字再寫三年也夠好了吧?”

王羲之聽了沒作聲。

媽聽了,搖搖頭說:“遠哩!”

王獻之又問道:“五年行了吧?”

媽還搖搖頭說:“遠哩!”

王獻之氣得跳了起來,問道:“究竟寫多久,才行呀?”

王羲之聽到這裏,站起來,走到窗口,用手指着院心的大水缸說道:“你呀,能寫完這十八大缸水,字兒纔有骨架子,才能站穩腿呢。”

王獻之聽了心裏不服,下決心顯點本領給爸看。他跑進書房,拿起筆來,決心打頭重來,先練基本功。就天天照着爸爸的字練筆劃,只練些橫、豎(述shù)、點、撇(piě)、捺(納nà)。這樣足足寫有兩年,捧來給他爸看。他爸望望又沒作聲。給媽看,媽說道:“唔,有點象鐵劃了。”

王獻之這番回到書房,天天光練鉤。又足足寫了兩年,捧來給爸看,爸望望沒聲響。給媽看,媽點點頭說道:“有點象銀鉤吶。”

第五年,王獻之這纔開始天天練字,足足寫了一兩年,把字都捧出來給爸看。王羲之拿過來翻了一翻,仍然搖頭嘆氣沒聲響。只是見到字裏面有個“大”字,嫌架勢上緊下鬆,於是在下面點了一點,成爲“太”字了。

王獻之又把所寫的字捧給媽看。他媽把字放在桌子上,一張一張看了三天才看完,最後嘆口氣道:

“我兒寫字兩千日,只這一點象羲之。”

王獻之走近一看,驚傻啦,原來媽媽指的那一點,就是爸爸加在“大”字下面的那一點呵!

王獻之這才感到自己的字不行呵。於是煩悶悶地走出門外,在路上低着頭走,心裏有點不舒坦!不覺來到城門口,見到有位老婆婆在烙單餅賣。哈,怪呵!只見她烙好一張餅,就用竹筷挑起,從肩頭往後面撂,一下子就撂進背後的竹匾裏去了。匾裏一張張單餅疊得齊齊整整,有尺把高哩!王獻之看得驚訝(亞yà)極啦,問道:

“老婆婆老婆婆,你連頭都沒回過去望一望,這餅兒,怎麼撂得這樣準呵?”

老婆婆笑笑道:“沒什麼,也不過象王羲之寫字,熟練罷了。”

王獻之一想,對呀,可不是這樣嗎?於是急忙忙跑回家,一頭栽(災zāi)進書房裏,天天安心下苦功練字了。

有一次,王羲之來到書房,悄悄走到王獻之身後,猛然間拔他手裏的筆桿,沒拔動。王羲之大喜,他知道王獻之寫字有了手勁啦,於是悉(希xī)心教導他習字,寫了一本《樂毅論》讓他臨摩。到後來,王獻之完完全全寫光了十八大缸水,也成爲我國一個着名的書法家啦。人們把他與王羲之合稱爲“雙王”,稱王羲之爲“大王”,叫王獻之爲“小王”。不過“大王”和“小王”寫的字,功夫還是有差距的。

一次,王羲之到京城去,臨走的時候,在牆上寫了幾個字。王獻之等爸走了以後,連忙把牆上的字擦掉,自己照樣寫了幾個字在原來的地方。自己左看右看,認爲很不錯了,象得很呢。等到王羲之從京城回來,又經過這兒,見到牆上的字,反覆仔細端詳了一會兒,嘆道:“咳,我臨走的時候,真喝得太醉了,竟然寫出這樣的字來!”

王獻之在一旁聽到,驚得說不出話來,這纔不敢驕傲,更加努力地老老實實練字了。

王獻之練字的故事 篇七

王獻之之所以能在書法上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少不了自己的勤學苦練和堅持不懈。 王獻之將自己的父親王羲之爲榜樣,不斷刻苦的練習,這其中還有許多爲人津津樂道的故事。

王獻之從小就對書法展現除了極高的領悟力和天賦,所以他年輕的時候就已經因爲書法寫的好而頗具名氣。有一日王羲之的好友請王獻之在自己的擅自上寫字,王獻之洋洋灑灑就開始揮毫潑墨寫好了,但是提筆之間不小心就把筆尖的墨水滴到了寫好的字上,王獻之靈機一動就把字畫成了一隻小牛。

王獻之對於書法不停的追求,有一日練字的時候墨就用完了,但是字就只差一個點,所以王獻之就請王羲之把點點上。點點好之後王獻之就把自己的字拿給母親看,母親說,我兒子的字是挺好的,但只有這個點像你父親羲之的。這也使得王獻之在日後更加刻苦地練習書法。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