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高一語文必修二重要知識點解讀【新版多篇】

高一語文必修二重要知識點解讀【新版多篇】

高一語文必修二重要知識點 篇一

一、單元教材及學習重點說明

本單元屬於“溝通與應用”板塊,學習新聞和報告文學,所選的都是這兩類文體中的典範作品。這些作品強調真實性,及時準確地反映了方方面面的社會信息,從真實的生活出發,傳達出時代的精神。

有兩篇現場短新聞,記者在現場,以眼睛爲“攝像機”,以耳朵爲“錄音機”,簡筆勾勒出清晰可視的一個個場景、一幅幅畫面。《別了,“不列顛尼亞”》記錄了英國撤離香港,香港迴歸祖國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它選取了英國撤離香港的一系列場景,並把它們放在歷史的背景中,使香港迴歸這一歷史事件有了一種歷史的縱深感;《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則打破客觀報道的傳統,直接講述記者自己參觀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所見所感。

報告文學《包身工》是中國報告文學劃時代的作品,作者以鐵的事實、精確的數據、精闢的分析和評論,把勞動強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隸一樣做工的女孩子們的遭遇公諸於世,憤怒控訴了帝國主義和買辦勢力的殘酷剝削和掠奪中國工人的罪行。

通訊《飛向太空的航程》從“神舟5號”飛船發射成功寫起,回顧了中國的載人航天史。在歷史和現實對照中,國人的喜悅和自豪顯得更加凝重。

二、複習要點:

1、學習新聞作品:弄清新聞結構、新聞事實、新聞背景、客觀敘述和主觀評價,學會提取信息。

2、學習報告文學:聯繫時代背景,把握作者傾向,鑑賞敘事技巧,學會關注社會。

3、讀寫結合:評論新聞事實,思考社會問題。

高一語文必修二必考知識點 篇二

一、通假字

1、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取”同“娶”,娶妻)

2、箱簾六七十(“簾”同“奩”,古代盛梳妝用品的器具)

3、蒲葦紉如絲(“紉”同“韌”,堅韌,柔軟而又堅固)

4、十七遣汝嫁,謂言無誓違(“誓”同“愆”,過失、過錯)

5、府吏見丁寧(“丁寧”同“叮嚀”,囑咐)

6、雖與府吏要,渠會永無緣(“要”同“邀”,相約、約定)

(附:便要還家“要”同“邀”,邀請)

7、未至二三裏,摧藏馬悲哀(“藏”同“髒”,臟腑)

8、奄奄黃昏後(“奄奄”同“晻晻”,暗沉沉的)

二、古今異義

1、可憐體無比(古義:可愛。今義:同情,憐憫。)

2、阿母得聞之,槌牀便大怒(古義:坐具,比板凳稍寬。今義:臥具。)

3、涕落百餘行(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4、感君區區懷(古義:忠誠相愛,真摯。今義:數量少,事物不重要。)

5、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古義:信使,這裏指媒人。今義:書信,信件。)

6、處分適兄意,那得任自專(古義:處置、安排。今義:對犯罪或犯錯誤的人做出處罰決定。)

7、生人作死別,恨恨那可論?(古義:活着的人。今義:陌生人。)

8、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古義:彼此相通,連接。今義: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三、一詞多義

1、適

①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出嫁)

②中道還兄門,處分適兄意(適合、按照)

③適得府君書,明日來迎汝(剛纔、方纔)

④少無適俗韻/削足適履(適合)

⑤從上觀之,適與地平(正、恰好)

⑥逝將去女,適彼樂土(到、往)

2、謝

①謝家來貴門/上堂謝阿母/謝家事夫婿(辭別)

②阿母謝媒人:女子先有誓(辭謝)

③多謝後世人,戒之慎勿忘(勸告)

3、令

①年始十_,便言多令才(美好)

②不堪吏人婦,豈合令郎君(對對方親屬的尊稱)

③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舉(讓,使)

4、舉

①舉言謂新婦,哽咽不能語(開口)

②舉手長勞勞/舉手拍馬鞍(舉起,擡起)

③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舉(成功)

5、爲

①爲詩云爾(做、寫,動詞)

②非爲織作遲(是,動詞)

③始爾未爲久(算,動詞)

④阿母爲汝求(替,介詞)

⑤時時爲安慰(作爲,動詞)

⑥自名爲鴛鴦(叫作,動詞)

6、相

①相見常日稀(互相,副詞)

六合正相應(副詞,互相)

黃泉下相見(互相,副詞)

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互相,副詞;互相,副詞)

仰頭相向鳴(互相,副詞)

②兒已薄祿相(xiàng,相貌,名詞)

③及時相譴歸(副詞,表示動作偏指一方,我)

④會不相從許(副詞,表示動作偏指一方,你)

⑤還必相迎取(副詞,表示動作偏指一方,你)

⑥久久莫相忘(副詞,表示動作偏指一方,我)

⑦好自相扶將(副詞,表示動作偏指一方,她)

⑧嬉戲莫相忘(副詞,表示動作偏指一方,我)

⑨誓不相擱卿(副詞,表示動作偏指一方,你,與“卿”復指)

⑩誓天不相負(副詞,表示動作偏指一方,你)

⑾登即相許和(副詞,表示動作偏指一方,他)

⒀躡履相逢迎(副詞,表示動作偏指一方,他)

⒁悵然遙相望(副詞,表示動作偏指一方,他)

7、自

①自可斷來信(即,馬上,副詞)

②自名秦羅敷/自命爲鴛鴦(其,代詞)

③我自不驅卿(本來,副詞)

④葳蕤自生光(連詞“而”)

⑤物物各自異(相當於“有”,動詞)

⑥本自無教訓(已,已經,副詞)

⑦好自相扶將(與他詞合成詞組)

⑧不圖子自歸(自己)

自誓不嫁

舉動自專由

進止敢自專

哪得自任專

⑨自君別我後(自從,從,介詞)

8、見

①相見常日稀/黃泉下相見(見面,動詞)

②君既若見錄/府吏見丁寧(放在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麼樣,譯爲“我”)

③漸見愁煎迫(被,介詞)

9、且

①吾今且報府(將要,副詞)

②且暫還家去(暫且,副詞)

③四體康且直(又,副詞)

10、何

①何乃太區區(怎麼,疑問代詞)

②隱隱何甸甸(何等,副詞)

③何意致不厚(哪裏,疑問代詞)

④言何復來還(什麼,疑問代詞)

11、若

①今若譴此婦(如果,連詞)

②腰若流紈素(像,動詞)

③君既若見錄(如此,代詞)

12、區區

①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區(小,此指見識少)

②新婦謂府吏:感君區區懷(忠誠專一、誠摯)

13、遣

①爲仲卿母所遣(被休回孃家,動詞)

②十七遣汝嫁(送,動詞)

③縣令遣媒來(派,動詞)

14、意

①何意出此言(料想,動詞)

②恐不任我意(心意,名詞)

15、迎

①還必相迎取(迎接,動詞)

②不足迎後人(送給,動詞)

16、結

①結髮同枕蓆(系,動詞)

②既欲結大義(結交,動詞)

③嚴霜結庭蘭(凝聚,動詞)

17、會

①會不相從許(當然,副詞)

②於今無會因(會見,動詞)

18、故

①大人故嫌遲(還是、仍然,副詞)

②故遣來貴門(所以,連詞)

④知是故人來(舊、老,副詞)

19、望

①悵然遙相望(看,動詞)

②君還何所望(希望,動詞)

20、幸

①幸復得此婦(幸虧,副詞)

②幸可廣問訊(希望,動詞)

21、復

①幸復得此婦(還,副詞)

②終老不復取(再,副詞)

③紅羅復斗帳(雙層,數詞)

24、作

①非爲織作遲(做,動詞)

②纖纖作細步(邁動,動詞)

③便可作婚姻(結成,動詞)

④作計乃爾立(造,引申爲“定”,動詞)

⑤君當作磐石(當作,動詞)

29、因

①於今無會因(機會,名詞)

②因求假暫歸(於是,副詞)

四、詞類活用

(一)名詞作狀語

1、孔雀東南飛(東南,朝東南、向東南)

2、雞鳴入機織(雞鳴,在雞鳴時)

3、晝夜勤作息(晝夜,從早到晚)

4、理實如兄言(理,按道理)

5、明日來迎汝(第二天)

6、手巾掩口啼(手巾,用手巾)

7、卿當日勝貴(日,一天天地)

8、朝成繡夾裙,晚成單羅衫(朝,在早上;晚,在晚上)

(二)名詞作動詞

1、五里一徘徊(五里,飛五里)

2、頭上玳瑁光(光,發光)

3、仕宦於臺閣(仕,任官)

(三)動詞作名詞

1、留待作遺施(遺施之物,贈送的東西、紀念品)

(四)形容詞作動詞

1、千萬不復全(全,保全)

(五)使動用法

1、及時相遣歸(歸,使……回去)

2、足以榮汝身(榮,使……榮耀)

3、以此下心意(下,使……委屈)

(六)意動用法

1、戒之慎勿忘(戒,以……爲警戒)

五、偏義複詞

指由兩個近義詞或反義詞作詞素構成一個詞,其中的一個詞素表示意義,另一個詞素只作陪襯,不表示意義,這樣的詞稱爲偏義複詞。

1、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公姥”偏指“姥”,婆婆)

2、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父兄”偏指“兄”,哥哥)

3、我有親父母,逼迫兼弟兄(“父母”偏指“母”,母親;“弟兄”偏指“兄”,哥哥)

4、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辛苦(“作息”偏指“作”,工作)

5、其日牛馬嘶,新婦入青廬(“牛馬”偏指“馬”)

六、特殊句式

1、爲仲卿母所遣(被動句)

2、仲卿聞之,亦自縊於庭樹(狀語後置)

3、何言復來還(賓語前置)

4、渠會永無緣(賓語前置)

5、仕宦於臺閣(狀語後置)

6、轉頭向戶裏,漸見愁煎迫(被動句)

7、今日被驅譴/仍更被驅遣/同是被逼迫(被動句)

8、蒲葦紉如絲(狀語後置)

9、性情暴如雷(狀語後置)

七、互文見義

1、物物各自異,種種在其中

3、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

4、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

高一語文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篇三

飛向太空的航程

一、字詞:

沉悶 夢幻 嫦娥 誕生 落伍

翌年 醞釀 苛刻 橫亙 輝煌

二、成語:

驚天動地:①形容聲音特別響亮;②形容聲勢浩大或事業偉大。

不同凡響:比喻事物(多指文藝作品)不平凡。

一鼓作氣: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三、文學常識:

通訊 是以敘述、描寫爲主要表達方式,將具有新聞價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時、具體、生動地予以報道的新聞體裁。除去真實、時效的新聞性特徵,通訊的主要特點有:生動性、完整性、評論性。

荷塘月色

一、詞語

蓊蓊鬱鬱 彌望 嫋娜 羞澀 渺茫

霎時 宛然 脈脈 酣眠 參差 斑駁 峭楞楞 倩影 梵婀玲 妖童媛女 鷁首徐回 棹 纖腰 斂裾 嬉遊 消受 獨處 瑣屑 踱步

二、文學常識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詩人、散文家、學者,又是民主戰士、愛國知識分子,毛澤東稱頌他“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作品有詩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遊雜記》、《倫敦雜記》,收在《朱自清文集》裏。散文名篇有《背影》、《綠》、《匆匆》、《荷塘月色》、《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等。

故都的秋

一、詞語

混沌 混水摸魚 潭柘寺 皇城人海

一椽 馴鴿 落蕊 落寞 啼唱 嘶叫 歧韻 頹廢 散文鈔

廿四橋 普陀山 鱸魚

二、文學常識

郁達夫:(1896-1945),1921年第一部小說集《沉淪》問世,1923年《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作品風格清新,抒情濃烈,有感傷情調,有時流露出頹廢色彩;文學觀和審美觀方面,他提倡“靜的文學”,寫的也是“靜如止水似的文學”。

囚綠記

一、詞語

猗鬱 蕈菌 蔥蘢 婆娑 淅瀝 瞥見 移徙 陸蠡

二、成語

涸轍之鮒:比喻處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

揠苗助長:比喻違反事物的發展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

急不暇擇:因過於急切而來不及選擇。

三、文學常識

陸蠡,現代散文家、翻譯家,著有散文集《囚綠記》、《海星》、《竹刀》,譯著有《羅亭》、《魯賓遜漂流記》《詩經》兩首

一、詞語

氓 蚩蚩 愆期 將子無怒 垝垣

爾卜爾筮 咎言 載笑載言 于嗟鳩兮桑葚 猶可說也 其黃而隕 自我徂爾

淇水湯湯 漸車帷裳 罔極 靡有朝矣

咥笑 夙興夜寐 隰則有泮 玁狁

不遑 靡盬 孔疚 騤騤 小人所腓

象弭魚服 雨雪霏霏 信誓旦旦

二、成語

夙興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勞。

信誓旦旦:誓言誠懇可信。

三、文學常識: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先秦稱爲《詩》或《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爲儒家經典,始稱《詩經》。

《詩經》按樂曲分爲風、雅、頌三部分。“風”指十五國風,絕大部分是民間歌謠;“雅”分大雅小雅,詩宮廷樂歌;“頌”有“周頌”“魯頌”“商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詩經》的表現手法有:賦、比、興。

《詩經》六義:風、雅、頌、賦、比、興。

《詩經》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是我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現實主義的《詩經》與屈原浪漫主義的騷體作品交相輝映,並稱“風騷”。

高一語文必修二重要知識點 篇四

簡介:

這是篇典型的賦。賦是一種文體,講究鋪張敘事,重視辭藻押韻,本文體現了賦的特點。比如發端之辭“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不僅有氣勢,而且含義尤豐,寫盡秦王朝暴興速滅的歷史,其中“畢”、“一”、“兀”、“出”錘鍊極佳。“畢”、“一”概括了六國互喪、天下爲秦的史實,而“兀”、“出”,則形象說明“阿房出”是由“蜀山兀”換來的。作者以誇張的藝術手法,不僅寫出了阿房宮規模宏大,而且生動地揭露了秦始皇的腐敗、荒_。這些無不反映賦的藝術特點。

背景:

六國被秦國滅亡的教訓,是許多文史家關注的話題。僅“三蘇”就每人寫了一篇《六國論》。蘇軾的《六國論》,針對六國久存而秦速亡的對比分析,突出強調了“士”的作用。蘇軾認爲,六國諸侯卿相皆爭養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養起來,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帶頭人了,國家就可以安定了。蘇轍的《六國論》則是針對六國不免於滅亡的史實,指出他們相繼滅亡的原因是不能團結一致,共同抗戰,滅國是咎由自取。

字詞:

特殊句式

1、判斷句

1)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

4)朝歌夜弦,爲秦宮人

5)明星熒熒,開妝鏡也

2、被動句

1)輸來其間

2)函谷舉

3、倒裝句

1)賓語前置

秦人不暇自哀

2)定語後置

(1)有不見者,三十六年

(2)釘頭磷磷

(3)瓦縫參差

(4)管絃嘔啞

3)介詞結構後置(狀語後置)

(1)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

(2)架樑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

(3)釘頭磷磷,多於在庾之粟粒

(4)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

(5)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之城郭

(6)管絃嘔啞,多於市人之言語

4、省略句

1)長橋臥波,未云何龍?複道行空,不霽何虹?

2)摽掠其人

3)可憐焦土

4)五步一樓,十步一閣

古今異義

①各抱地勢,鉤心鬥角(古義:宮室建築的精巧;今義:指人各用心機,互相排擠)

②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古義:指天氣(雨雪陰睛)的意思;今義:指一個地區的氣象概況)

③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古義:指金玉珠寶等物;今義:籌劃、計劃或組織)

④可憐焦土(古義:可惜;今義:憐憫)

⑤幾千萬落(古義:座,所;今義:下降,衰敗)

⑥直走咸陽(古義:跑,奔,此處解釋爲趨向;今義:行)

一詞多義

一:

1、六王畢,四海一(統一。)

2、楚人一炬,可憐焦土(數詞。)

3、黃鶴一去不復返(一旦。)

4、而或長煙一空(全都。)

5、用心一也(專一。)

6、合從締交,相與爲一(一體。)

7、五步一樓,十步一閣。(一座)

8、一肌一容(每一)

9、所以興懷,其致一也。《蘭亭集序》(一樣)

愛:

1、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喜愛。)

2、使秦復愛六國之人(愛護。)

3、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吝惜。)

4、晉陶淵明獨愛菊(喜歡。)

取:

1、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奪取。)

2、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提取。)

3、今入關,財物無所取(拿。)

4、留取丹心照汗青(着,助詞。)

族:

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滅族。)

2、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類。)

3、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家族。)

4、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左傳成公四年》(家族)

焉:

1、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盤旋着,屈曲着,像蜂房水渦。用於形容詞後,相當於然:……的樣子。)

2、或師焉,或不焉(有的句讀向老師學習,有的疑惑,卻不向老師學習。助詞。)

3、且焉置土石(何況往哪裏放置土石?哪裏。疑問代詞。)

4、焉用亡鄭以陪鄰(怎麼用滅亡鄭國來增強鄰國的力量呢?怎麼。疑問副詞。)

5、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堆積土成爲山,風雨在那裏興起了。於之。兼詞。)

6、於是餘有嘆焉。(《遊褒禪山記》)(語氣助詞。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譯出。)

而:

1、驪山北構而西折(它從驪山向北建造,折向西面。)

2、不敢言而敢怒(不敢講話,卻敢在心裏憤怒。)。.

3、誰得而族滅也(誰能夠滅他們的族呢?)

4、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教他們讀書,幫助他們學習句讀的。)

5、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並且經常複習它,不也是很高興的事嗎?)

夫:

1、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唉,假使六國各自愛護他們的百姓,就有足夠的力量來抗拒秦國。)

2、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夫,語氣助詞。大國,難以測量啊,害怕有埋伏啊。)

予觀夫巴陵勝狀(我看那巴陵的美景。)

高一語文必修二必背知識點 篇五

《氓》

【原文釋義】

氓之蚩蚩(氓,(méng):古義指男子;蚩蚩:老實的樣子;之:結構助詞,取消句子的獨立性),抱布(貨幣,一說布匹)貿(買)絲。匪(通“非”,不是)來貿絲,來即我謀(來找我商量婚事。即:靠近;我謀:賓語前置)。送子(對男子的敬稱)涉淇(渡過淇水。淇:淇水,衛國的河流),至(到)於頓丘(地名)。匪我愆期(推延日期。愆(qiān):過,誤),子無良媒。將(音(qiāng),請,希望)子無怒,秋以爲期(把秋天當作婚期)。

乘彼垝垣(登上那破舊的牆。乘:登上;垝垣:垝(guǐ),垝垣:破頹的牆),以(目的連詞,來)望復關(詩中男子的住地。一說返回關來)。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淚流貌)。既見覆關,載(相當於連詞“則”)笑載言。爾卜爾筮(你用龜甲和蓍草占卦。卜:用龜甲卜吉兇;筮(音詩):用蓍草佔吉凶),體無咎言(卦象沒有不好的話。體:卦體,卦象;咎言:兇,不吉之言)。以爾車來,以(介詞,把)我賄(財物,嫁妝)遷。

桑之(結構助詞,取消句子的獨立性)未落,其葉沃若(潤澤貌)。于嗟(相當於“吁嗟”,嘆詞)鳩(斑鳩。傳說斑鳩吃桑葚過多會醉)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指男子)耽(沉湎於愛情)!士之耽兮,猶可說(通“脫”)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墜落)。自我徂爾(到你家,嫁與你),三歲食貧(多年過着貧苦的生活。三歲:指多年)。淇水湯湯(水盛流貌),漸(沾溼)車帷裳(女子車上的布幔)。女也(語氣詞,表示停頓,下面同此)不爽(差錯),士貳(差錯)其行(德行)。士也罔極(沒有準則,行爲不端),二三其德(三心二意)。

三歲爲婦,靡室勞矣(不以操持家務爲勞苦。靡:無,不;室勞:指家務活);夙興夜寐(早起晚睡。夙:早),靡有朝矣(不止一日)。言既遂矣(我在你家既已久了。言:句首語氣詞,不譯;遂:久),至於暴矣(你就對我粗暴,。我了)。兄弟不知(通“智”),咥(音(xī),大笑貌)其(語氣詞,不譯)笑矣。靜言(語氣詞,不譯)思之,躬自悼矣(自己獨自悲傷。躬:自己,自身)。

及(與)爾偕老,老使我怨。淇(淇水)則(總是)有岸,隰(當作溼,水名,即漯河)則有泮(通“畔”)。總角(古時兒童兩邊梳辮)之宴(安樂,歡樂),言笑晏晏(和柔貌)。信誓旦旦(誠懇貌),不思其反(沒有想到卻反悔)。反是不思(違反了就不想了。是:則),亦已(止,指婚姻生活結束)焉哉(語氣詞)!

【作者簡介】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305篇。《詩經》共有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風包括十五“國風”,有詩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詩105篇;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有詩40篇。《詩經》是我國文學光輝的起點,是我國文學發達很早的標誌,它所表現的“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實主義精神對後世文學影響。《詩經》在我國乃至世界文化都佔有極高的地位。

【譯文詳覽】

農家小夥笑嘻嘻,抱着布匹來換絲。原來不是來換絲,找我商量婚姻事。我曾送你渡淇水,直到頓丘才告辭。並非我要拖日子,你無良媒來聯繫。請你不要生我氣,重訂秋天作婚期。

我曾登那缺牆上,遙望復關盼情郎。望穿秋水不見人,心中焦急淚汪汪。既見郎從復關來,有笑有說心歡暢。你快回去佔個卦,卦無凶兆望神幫。拉着你的車子來,快用車子搬嫁妝。

桑葉未落密又繁,又嫩又潤真好看。唉呀班鳩小鳥兒,見了桑堪彆嘴饞。唉呀年青姑娘們,見了男人別胡纏。男人要把女人纏,說甩就甩他不管。女人若是戀男人,撒手擺脫難上難。

桑樹萎謝葉落淨,枯黃憔悴任飄零。自從我到你家來,多年吃苦受寒貧。淇水滔滔送我回,濺溼車簾冷冰冰。我做妻子沒過錯,是你男人太無情。真真假假沒定準,前後不一壞德行。

結婚多年守婦道,我把家事一肩挑。起早睡晚勤操作,累死累活非一朝。家業有成已安定,面目漸改施。。兄弟不知我處境,見我回家哈哈笑。淨思默想苦難言,只有獨自暗傷悼。

與你偕老當年話,老了怨苦更增加。淇水雖寬有堤岸,沼澤雖闊有邊涯。回顧少年未婚時,想你言笑多溫雅。海誓山盟還在耳,誰料翻臉變冤家。違背誓言你不顧,那就從此算了吧!

【賞析品鑑】

《氓》詩採用賦、比、興和倒敘、插敘的藝術手法,通過詩中女主人公追憶她與一青年男子氓的戀愛、婚姻、家庭生活展開情節,內容上敘述三個生活片段:一是婚前的美好愛情;二是訴說婚後不平等、不美滿的家庭生活;三是對背棄信誓之人並不留戀,抱着“亦己焉哉”的決絕態度,毅然大歸離開男家。它的主題有四:一是崇尚美好、自由的愛情、婚姻生活;二是申訴男女不平等、爲婦之苦,對遭。、被歧視的地位和處境表示不滿和反抗;三是對朝三暮四、喜新厭舊和忘恩負義之徒進行揭露和批判;四是告誡社會同友要當心,不要再上那些負心郎的當。

高一語文必修二必考知識點 篇六

(一)通假字

1、長樂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對男子的美稱。

(二)詞類活用

1、始舍於其址。舍:名詞活用爲動詞,築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禪。名:名詞活用爲動詞,命名,稱呼。

3、有泉側出。側:名詞作狀語,在一側。

4、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深:形容詞用作名詞,深度。

5、好遊者亦不能窮也。窮:形容詞活用爲動詞。窮盡,走到頭。

6、而其見愈奇。見:動詞作名詞,見到的景象。

7、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至:動詞用作名詞,到達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詞用作動詞,照明。

9、不得極夫遊之樂也。極:形容詞作動詞,盡情享受。

10、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險遠:形容詞用作名詞,險遠的地方。

11、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

謬: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弄錯,使……錯。

傳:動詞作名詞,流傳的文字。

名:名詞作動詞,說明白。

(三)文言固定句式

1、其孰能譏之乎?(難道……嗎?)

2、何可勝道也哉!(哪裏……呢!)

3、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這就是……的緣故。)

(四)省略句、判斷句

1、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之以怠。(賓語)

2、餘於僕碑,又以之悲夫古書之不存。(賓語)

3、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4、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六)狀語後置句

1、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蟲魚、鳥獸,往往有得。

(七)重點翻譯句

1、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八)多義詞

1、乃

①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副詞,表示判斷,可譯爲“是”“就是”)

②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③良乃人,具告沛公(於是)

④於是爲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兵乃出(才)

2、道

①有碑僕道(路,道路)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道理)

③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張)

④何可勝道也哉(說,講)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蓋

①日初出大如車蓋(車蓋)

②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譯爲“因爲”“是因爲”“是由於”等)

③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衆士仰慕,若水之歸海(超過,勝過)

④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4、文

①獨其爲文猶可識,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爲之者,文理有疏密(紋)

③屬予作文以記之(文章)

④文過飾非(掩飾)

5、然

①至於,理固宜然(如此,這樣)

②吳廣以爲然(對,正確)

③有穴窈然(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④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但,但是)

6、其

(1)始舍於其址。(代詞,它的,代華山)

(2)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代詞,那)

(3)距其院東五里。(代詞,那個)

(4)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代詞,它)

(5)其文漫滅。(代詞,它的,代僕碑)

(6)獨其爲文猶可識曰“花山”。(代詞,它上面)

(7)其下平曠,有泉側出。(代詞,它的,代華山)

(8)問其深。(代詞,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譯作“那個洞”)

(9)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代詞,代“好遊者”,譯作“那些”)

(10)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其進”的“其”是指代第一個分句,譯作“那”,“其見”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譯作“那”)

(11)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代詞,它的,代後洞)

(12)蓋其又深。(代詞,指代後洞,譯作“那”)

(13)則其至又加少矣。(代詞,代那些)

(14)既其出。(句中語氣助詞,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15)則或咎其欲出者。(代詞,指代“欲出者”,譯作“那”)

(16)而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第一人稱代詞,自己)

(17)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代詞,他們)

(18)其孰能譏之乎?(副詞“其……乎”這個固定格式,用來表示反問,可譯作:難道……嗎?)

(19)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代詞,指代那些以訛傳訛的情況,可譯爲“那”)

(十)異義詞

1、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

古義:十分之一。

今義:數詞。

2、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

古義:不平常。

今義:用作表程度的副詞,十分,很。

3、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義:泛指求學的人,指讀書人。

今義:特指有專門學問的人。

4、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義:是代詞“所”與介詞“以”結合,相當於“……的原因”。

今義:常用來表示因果關係的連詞。

5、於是餘又嘆焉。

古義:“於”,介詞,對;“是”,代詞,這件事。爲單音詞連用。

今義:合用爲一個連詞。

(十一)《遊褒禪山記》字詞句基礎知識舉要

1、名

“名”是個會意字,從口從夕。夕是傍晚,這時候,光線暗淡,眼睛看不清楚事物,就用口說;事物不認識,就得給事物取名字。“命名”是“名”的本義。由此引申有“名字”“名稱”的意思;再引申有“名聲”“名望”“的”等意思。本文中“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的“名”用的是本義“命名”。由“命名”還可以引申出“說明”、“說出”的意思。《口技》“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成語“莫名其妙”,本文“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其中的“名”都是“說出、說明”的意思。

2、蓋

“蓋”作虛詞用,屬副詞類。常用來表示對事物帶有推測性的判斷或委婉的判斷,或者表示對原由的解釋。因爲常用在句首,起提示語氣、起引出下文的作用,所以有人叫它作句首語氣詞。“蓋”可以根據上下文的語意,譯爲“大約”“似乎”“大概”“原來”等。本文有三個句子用了“蓋”。

(1)。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蓋:原來。)

(2)。蓋餘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大約。)

(3)。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蓋:大概。)

3、所以

“所以”是文言中一種常見的凝固格式,由助詞“所”和介詞“以”組成,表示兩種基本的意義,依介詞“以”表示的不同意義而定。“以”當“用”講時,“所以”表示“……的方法”之義,《墨子·公輸》“吾知所以拒子矣”中的“所以拒子”的意思便是“抵抗你的方法”;“以”當“因”“由”講時多,“所以”表示“……的緣故”之義,本文中“此所以學者不能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所以”便是“……的緣故”的意思。

4、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這兩個句子都用了判斷句式“……者,……也”,但用法不同,表示的語法關係也不同。兩個“者”字都是助詞,第一句表示單純的判斷,“者”在這裏標明語音上的停頓,並有引出下文的作用;第二句表示因果關係的複合判斷,“者”在這裏除了標明停頓和起引出下文的作用之外,還有提示原因的作用。“者”用在複合句前一分句之末,前後兩分句有解析和被解析的關係。前一分句提示某種結果或現象,後一分句申述緣由,這實際上是用判斷句式表因果關係。

5、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這個主謂句的結構比較複雜,可分三個大的層次:第一層,主語是“餘”,謂語是動詞短語“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第二層的動詞短語是動賓結構,動詞是“悔”,它的賓語是主謂短語“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第三層,作賓語的主謂短語的主語是“其”,謂語是由兩個“動+賓”的動詞短語“隨之”和“不得極夫遊之樂”組成的,這兩個動詞短語之間有因果關係,因爲“隨之”,所以“不得極夫遊之樂”。

高一語文必修二必考知識點 篇七

1、《離騷》是一篇具有深刻現實性的積極浪漫主義作品。它發展了我國古代人民口頭創作——神話的浪漫主義,成爲我國文學浪漫主義的直接源頭。它大量地採用了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這突出地表現在詩人的馳騁想象,糅合神話傳說、歷史人物和自然現象的編織幻想的境界。它還常常用誇張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徵,把詩人品格刻畫得異常的崇高,具有浪漫主義特質。

2、《離騷》的另一藝術特色是比興手法的廣泛運用。它“依詩取興,引類比喻”,繼承了《詩經》的比興傳統,而又進一步反之了它。《詩經》的比興大都比較單純,用以起興和比喻的事物還是獨立存在的客體;《離騷》的比興卻與所表現的內容合而爲一,具有象徵的性質。《詩經》中的比興往往只是一首詩中的片段,《離騷》則在長篇鉅製中以系統的一個接一個的比興來表現它的內容。

3、抒情詩一般篇幅短小,沒有故事情節。《離騷》不只篇幅宏偉,而且由於前一部分是在詩人大半生歷史發展的廣闊背景上展開抒情,後一部分又編造了一系列幻境,便使它有了故事情節的成分。這種內容和結構上的態度,就是波瀾起伏、百轉千回,看似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轉眼卻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境界。

4、《離騷》一面採用民歌的形式,一面又汲取了散文的筆法,把詩句加長,構成巨排內,既有利於包含豐富的內容,又有力地表現了奔騰澎湃的感情。《離騷》基本上是四句一章,字數不多,亦多偶句,形成了錯落中見整齊,整齊中又富有變化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