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中國元旦節的傳統習俗(精品多篇)

中國元旦節的傳統習俗(精品多篇)

中國元旦的習俗都有哪些 篇一

今天所說的“元旦”,是新中國成立前夕的公元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即是我們所說的陽曆。

元旦有很多民俗習慣,比如吃團圓飯,拜年,新年賀詞、貼對聯,貼窗花、穿新衣等等,不過元旦和春節相比,重視程度上還是有差距。

元旦的由來 篇二

元旦,據說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

元旦的由來習俗和傳說

。 “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爲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 ”

南北朝時,南朝文史學家蕭子云的《介雅》詩中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宋代吳自牧《夢粱錄》中有關於:“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爲新年。一歲節序,此爲之首。 ” 的記載。

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一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一辭中呼爲“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一詩中謂之“元朔”。

中國元旦歷來指的是夏曆(農曆、陰曆)正月七年級。正月七年級的計算方法,在漢武帝時期以前也是很不統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並不一致。夏朝的夏曆以孟喜月(元月)爲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爲正月,周朝的周曆以冬月(十一月)爲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以陽春月(十月)爲正月,即十月七年級爲元旦。

從漢武帝起,規定孟喜月(元月)爲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曆的正月七年級)稱爲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曆,把農曆的1月1日叫做“春節”,把公曆的1月1日稱爲“元旦”,不過當時並沒有正式公佈。

爲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曆(實際使用是1912年),並規定陽曆1月1日爲“新年”,但並不稱爲“元旦”。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即我們所說的陽曆。元旦,指西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

爲區別農曆和陽曆兩個新年,又鑑於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 “立春”恰在農曆新年的前後,因此便把農曆一月一日改稱爲“春節”,陽曆1月1日定爲新年的開始――“元旦”,並列入法定假日,成爲全國人民的節日。

中國元旦的習俗有哪些 篇三

大掃除:

年廿八,家家戶戶爲了除去舊年的晦氣,迎接新年,便把屋內打掃得乾乾淨淨。

貼春聯、揮春:

對聯,又稱春聯,它的種類很多,但大致有對聯和春條。每幅對聯都有橫披和一個「福」字,而春條則如「萬事亨通」,則單貼在適當的地方,如門柱上等。其 實因春聯(包括對聯和春條)在古代都是專人揮毫(用毛筆)書寫的,所以俗稱「揮春」。而廣東地區將春條稱爲揮春,有別於春聯,實有以訛傳訛之嫌。年廿九,爲了表示新的一年,新的氣象,以及增加過年的氣氛。有人家在門上兩側貼上春聯,而門楣上則貼上橫披。也有人家在室內室外貼上「福」、「春」等紅紙,甚至把這些字倒轉來貼,表示「福到了」、「春到了」。

辦年貨:

過年應節的用品及食品,也是過年最重要的買賣事。

蒸年糕:

除夕夜,俗稱「年三十」,是每年農曆的最後一天,這時候家家戶戶都忙着蒸年糕。「年糕」有吉祥寓意,象徵年年高升。家庭主婦對蒸年糕的技巧也要講求,因爲蒸年糕的成敗是關係着未來一年的運途。

年夜飯:

除夕夜,祭拜祖先後,一家人一起吃年夜飯,表示全家團圓。中國人又稱這種習俗爲圍爐,因古人都是圍着爐子吃飯的。而當晚的菜餚中,魚是不能吃光,要有剩餘,表示「年年有餘」的意思。

壓歲錢:

又稱「過年錢」、「紅封包」,廣東一帶稱爲「利市」。吃過年夜飯,長輩會發壓歲錢給晚輩,讓大家討個吉利。

守歲:

除夕夜,一家人圍坐在一起,談天說地,整夜不眠,祈求雙親長壽,又稱「長壽夜」。

放爆竹:

「爆竹一聲除舊歲」,爆竹一響,表示舊年已經過去了,新的一年來了。傳說「年」是一隻可怕的怪物。在過年放爆竹是爲了嚇走吃人的年獸,保護家人的安全而來的。

穿新衣、新鞋:

從衣帽到鞋襪都是全新的,意思是萬象更新。對小孩子而言,這是一件特別興奮的事。

祭祖、祀神:

是春節第一天早上要做的事情。祈求能保佑信衆和子孫平安。

包餃子:

新年的頭一餐吃餃子,餃子形狀好像古代較大的金銀錠元寶,吃餃子有招財進寶的意思。如果吃到餃子內有錢幣,表示新的一年會發財。

拜年:

年七年級,家家戶戶到親友家「拜年」,大家見面互相恭賀,說:「恭喜發財!」,祝福對方在新的一年,事事順利、身體健康。

做牙:

年八年級,一般做生意的人用牲禮祭拜土地公。

接財神:

年初五,一早接財神,表示勤勞好兆頭。

出年關:

年初五,一般商人在這一天擇定吉時,開張大吉,回覆正常營業。老闆發「開工紅包」,讓所有員工討個吉利。

賞花燈:

在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那天,有賞花燈和猜燈謎的活動,非常熱鬧。

舞龍:

又名「耍龍燈」、「龍燈舞」,在中國已流傳很久。龍象徵權力、尊貴和祥瑞。人們認爲龍掌管降雨,舞龍可以保佑來年風調雨順、五榖豐收。是每逢喜慶節日的一種表現形式。

舞獅:

也叫「耍獅子」、「獅子舞」。舞獅有很多不同的形式,大致可分爲兩種:北方舞獅和南方舞獅。人們認爲獅子有驅邪避鬼,鎮宅招福。每逢春節便敲鑼打鼓,到每家每戶,舞獅拜年,有吉祥的意思。中國人喜歡熱鬧,這民間習俗又可增加節日的歡樂氣氛。

元旦的習俗簡短介紹 篇四

中國古代元旦飲食豐富多彩,《荊楚歲時記》的記述就是集中體現。南朝時荊楚元旦拜賀畢,接着是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táng)、五辛盤。進敷於散,服卻鬼丸,各吃一個雞蛋。其中有飲料、食品,還有藥物,一應俱全,各有其特殊含義。

椒柏酒。在東漢《四民月令》中已經出現。椒是花椒,古人說椒是玉衡星之精,氣味芬香,服之令人身輕耐老;柏是柏樹葉,古人視爲仙藥,可免百病。椒、柏可分別浸製酒,也可一起放入酒中飲用。飲椒柏酒可去病長壽。南朝庾信《正旦蒙賚酒》:“正旦辟惡酒,新年長命杯。柏葉隨銘至,椒花逐頌來。”描繪了元旦朝賀受到賞賜椒柏酒的喜悅心情。而唐代武平一《奉和元日賜羣臣柏葉》一詩,以“願持柏葉壽,長奉萬年歡”之句,表達以健康長壽之身服務萬年天子的願望。飲椒柏酒在民間一直流傳下來,明代山東歷城、浙江嘉興均有此俗。

桃湯。即取桃之葉、枝、莖三者煮沸而飲,古人以桃爲五行之精,能厭伏邪氣。制百鬼,故飲之。

屠蘇酒。唐人韓鄂《歲華紀麗·進屠蘇》記載:“俗說屠蘇乃草菴之名。昔有人居草菴之中,每歲除夜遺閭里一藥貼,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於酒樽,閤家飲之,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其人姓名,但日屠蘇而已。”韓鄂還在他的另一部着作《四時纂要》中披露了這一預防瘟疫的屠蘇酒方:大黃、花椒、桔梗、桂心、防風各半兩,白朮、虎杖各一兩,烏頭半分。他說將以上八味切細,裝入深紅色的口袋裏,年三十的傍晚,把它放在井中。七年級早上,拿出來連口袋浸在酒裏。全家從小到大,依次稍許各喝一些,一年沒有病。膠牙餳。隋杜公瞻註釋《荊楚歲時記》膠牙的含義是“使其牢固不動”。實際上此俗寄託了長壽的美好願望,因爲牙齒堅固,能吃能喝,自然身體健康。隋注還說“今北人亦如之”,可見此俗的廣泛性。自居易《歲日家宴戲示弟侄等兼呈張侍御殷判官》有“春盤先勸膠牙餳”之句,反映了唐代元目的食俗。不過膠牙餳在南宋以後作爲送竈的供物,慢慢地從元旦食品中消失。

五辛盤。作爲元日食品最早見於吳晉間周處的《風土記》,說元日早晨吃五辛菜。“以助發五藏氣”(《玉燭寶典》卷一引)。五辛菜是五種有辛味的菜,《荊楚歲時記》隋注說是大蒜、小蒜、韭菜、雲臺、胡荽。如《風土記》所說可活動五臟,是祈求健康的。東西。《荊楚歲時記》注引《莊子》說:“春日飲酒茹蔥,以通五藏。”可見元日食辛菜的傳統由來已久。隋唐時代的孫思邈在《食忌》中說:“正月之節食五辛,以闢厲氣。”(《歲時廣記》卷五91)而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又說:“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謂之五辛盤。杜甫詩所謂‘春日春盤細生菜’是矣。”這種食辛盤迎新當是晚起的意思。

敷於散。是一種中藥,藥方出自葛洪《煉化篇》,用柏子仁、麻仁、細辛、乾薑、附子等粉碎成末,用乾淨井水飲服。

卻鬼丸。《荊楚歲時記》隋注講的處方是:武都雄黃丹散二兩,用蠟調和,使之像彈丸一般,正月七年級早晨,男的佩戴在左臂上,女的佩戴在右臂上。如此鬼便會逃避的。不過《荊楚歲時記》說的卻鬼丸是服食的,與注不同,可能佩戴是後起的風俗。南朝梁的文學家庾肩吾《歲盡應制》中有“金簿圖神燕。朱泥卻鬼丸”之句,說明除夕夜有準備卻鬼丸的活動。司空曙《酬衛長林歲日見呈》有“朱泥一丸藥,柏葉萬年杯”的詩句,反映了唐朝尚有此俗。

各人吃一個雞蛋的習俗,在吳晉間的《風土記》中已出現。《風土記》說“正旦,當生吞雞子一枚,謂之練形”。練形是道家用語,指修煉形體,認爲可以成仙。生吃雞蛋是爲了長生。《太平御覽》卷二九引《荊楚歲時記》說:“樑有天下不食葷,荊自此不復食雞子,以從常則。”即梁武帝信奉佛教,不再吞食屬於小葷的雞蛋。

湯餅是指古代凡小麥面製品用水煮的食品,後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卷九“餅法”中,講了“水引餺飥法”,其中“水引”製法:“挼(ruó)如箸大,一尺一斷,盤中盛水浸,宜以手臨鐺上,挼令薄如韭葉逐沸煮。”餺飥“挼如大指許,二寸一斷,着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極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愛,亦自滑美殊常”。可知水引和餺飥屬於同一類型食品,只是水引似今麪條,餺飥似今長揪皮。其實宋人說的“年餺飥”是一句概括語,也包括了水引。北宋《歲時雜記》說:“元旦,京師人家多食索餅,所謂年餺飥,或此之類。”(《歲時廣記》卷五引)索餅就是前代的長引。長引是說拉長的東西,索餅指像繩索一樣細長的餅,兩個名稱講的都是形狀細長的食物。由上可知,宋代元旦流行吃麪條之類的食品。

流傳至今的元旦食品要數餃子和年糕了。

餃子。前身是“餛飩”。餛飩是指麪食中帶餡的食品。北齊人顏之推曾說:“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唐段公路《北戶錄》注引)類似今天的餃子。明代《正字通》說:“今俗餃餌,屑米麪和飴爲之,乾溼大小不一,或謂之‘粉角’。北人說角如矯,實即餃耳。唐人謂之‘牢丸’。段成式《食品》有‘湯中牢丸’,即今水餃子;其‘籠上牢丸’即今蒸湯餃也。食畢出門拜年,由近及遠,元午直到燒燈後。”據此則唐牢丸近似餃子,而且有煮有蒸。宋代食品中出現角子一詞。元代把餃子叫做“扁食”,可能出自蒙古語。明代的餃子如《正字通》所說,稱餃餌、粉角、水餃子、蒸燙麪餃。此外,還有水點心等叫法,清代北京旗人還把餃子稱作“煮餑餑”。元旦吃餃子興盛於明清時期的北方。如明萬曆年間沈榜《宛署雜記》說,北京郊區的宛平縣元旦拜年“作扁食,奉長上爲壽”。明嘉靖時山西《曲沃縣志》記載:“二日製扁食包金,邀婿爭福。”元代扁食一詞在民間流傳下來。

年糕。又稱粘粘糕,取年年高之意。在南方用糯米制成,北方則爲黏黍。年糕的歷史悠久,漢朝的米糕已有“稻餅”、“糕”、“餌”、“餈”等名稱。6世紀食譜《食次》就有年糕“白繭糖”的製法,北朝《齊民要術》記載了將米磨成粉制糕的方法。元旦吃年糕盛行於明清時代,尤以南方流行。明末《帝京景物略》卷二記載,正月元旦,“夙興盥激,吃棗糕,日年年糕”。北方河北嘉靖時《威縣誌》說當地吃“蒸羊糕”。在南方,江浙的蘇州、嘉定等地方誌稱“節糕”,明正德廣東《瓊臺志》記載當地吃春糕:“元旦前以糯粉濈(jí)蔗糖或灰汁籠蒸春糕,圍徑尺許,厚五六寸,雜諸果品歲祀,遞割爲年茶,以相饋答。”其形制類似今天的生日蛋糕。清顧祿《清嘉錄》卷十二記載更爲詳細,說將黍粉和糖爲糕,叫做“年糕”,有黃色和白色之別。大的一尺見方爲“方頭糕”,還有像元寶的“糕元寶”,用於除夕供先、親戚朋友間的贈答。此外,還有細長的“條頭糕”、寬大的“條半糕”。過節時富家僱人制糕,一般人可在糕店購買。

元旦適合吃哪些水果 篇五

蘋果

功效:

蘋果的瘦身功效還用多說麼,假期打亂了我們正常的生物鐘,不妨從恢復每日1個蘋果開始做起吧。蘋果中含膳食纖維,有利於腸胃蠕動、腸道清潔。蘋果酸可代謝體內熱量,防止下半身肥胖;果膠還能促進胃道中的鉛、汞、錳的排放,調節機體血糖水平。蘋果含有豐富的鉀,可緩和因攝取過量的鈉而引起的水腫,還可利尿。

橘子

功效:

小長假到了,多數聚餐都會喝點小酒助慶。喝酒前半個小時內服用維生素C、維生素B或吃上幾個橘子,可預防酒精中毒。而且多吃柑橘可預防肝臟病和動脈硬化。研究所專家指出,柑橘中含有豐富的類胡蘿蔔素,而調查中發現,類胡蘿蔔素在人體血液中濃度越高,人的肝功能越正常,患上動脈硬化的危險就越低。

橙子

功效:

橙是一種柑果,是一種營養價值非常高的水果,含有非常豐富的維生素c、鈣、磷、鉀、β-胡蘿蔔素、檸檬酸、橙皮甙以及醛、醇、烯類等物質,同時熱量也非常低,含有天然的糖分,能夠代替正餐或者蛋糕等,這樣就能夠滿足人吃甜食的慾望,更重要的是橙子含有大量的纖維素,有助於人體排便,將人體內部積聚的毒素排出體外。

木瓜

功效:

木瓜中含有天然的酵素,讓它成爲飯後最好的選擇。這些木瓜酵素不僅可分解蛋白質、糖類,更可分解脂肪,這可以說是木瓜最大的特色,通過分解脂肪可以去除贅肉,縮小肥大細胞,促進新陳代謝,及時把多餘脂肪排出體外,從而達到減肥的目的!還可以整腸助消化,有治療腸胃炎、消化不良、預防消化系統癌變的作用。

元旦的習俗簡短介紹 篇六

元旦節傳統習俗一:

貼春聯、揮春。對聯,又稱春聯,它的種類很多,但大致有對聯和春條。每幅對聯都有橫披和一個「福」字,而春條則如「萬事亨通」,則單貼在適當的地方,如門柱上等。其 實因春聯(包括對聯和春條)在古代都是專人揮毫(用毛筆)書寫的,所以俗稱「揮春」。而廣東地區將春條稱爲揮春,有別於春聯,實有以訛傳訛之嫌。年廿九,爲了表示新的一年,新的氣象,以及增加過年的氣氛。有人家在門上兩側貼上春聯,而門楣上則貼上橫披。也有人家在室內室外貼上「福」、「春」等紅紙,甚至把這些字倒轉來貼,表示「福到了」、「春到了」。

元旦節傳統習俗二:

辦年貨。過年應節的用品及食品,也是過年最重要的買賣事。

蒸年糕:除夕夜,俗稱「年三十」,是每年農曆的最後一天,這時候家家戶戶都忙着蒸年糕。「年糕」有吉祥寓意,象徵年年高升。家庭主婦對蒸年糕的技巧也要講求,因爲蒸年糕的成敗是關係着未來一年的運途。

元旦節傳統習俗三:

保留着中國傳統的慶祝方式就是在以民間了,尤其是在農村。每到元旦,家家戶戶都會燃放炮竹,殺雞宰鵝的,拜祭過各方神靈後就是一家人團聚一餐。

元旦節傳統習俗四:

年夜飯。除夕夜,祭拜祖先後,一家人一起吃年夜飯,表示全家團圓。中國人又稱這種習俗爲圍爐,因古人都是圍着爐子吃飯的。而當晚的菜餚中,魚是不能吃光,要有剩餘,表示「年年有餘」的意思。

元旦節傳統習俗五:

放爆竹。「爆竹一聲除舊歲」,爆竹一響,表示舊年已經過去了,新的一年來了。傳說「年」是一隻可怕的怪物。在過年放爆竹是爲了嚇走吃人的年獸,保護家人的安全而來的。

中國的元旦習俗 篇七

中國古代的元旦,即現代中國所稱之春節的習俗。

現代中國的元旦,根據中國政府將其列入法定假日,成爲全國人民的節日。放假一天,後常常將當日前或後雙休日調整,一般連續休息三天。現代中國對元旦的慶祝較之春節,重要性要小得多。一般機關、企業會舉行年終集體慶祝活動,但民間活動很少。

由於元旦是在民國年間才誕生的,並由春節演化而來,所以,在中國剛剛開始慶祝元旦時,其慶祝的風俗習慣當然大都是類似於春節,或者說是春節的縮小版。雖然沿用了部分傳統的慶祝方式:如燃放炮竹、殺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但在人們的心目中並不會佔用多麼重要的地位。到了現代,元旦的慶祝習俗就更簡單了。

我國對元旦節不如新年重視,所以一般中國元旦節的習俗就是張貼“歡度元旦”。

中國元旦節的習俗 篇八

元旦習俗:一、現在比較普遍的就是由團體組織的活動,如元旦聯歡會、掛慶祝元旦的標語、或舉行集體活動等,以前就有組織敲鑼打鼓、集體跳民族舞的,現在在電視記錄片上還能看到,到科技發展的今天,就演變爲聯歡晚會什麼的了。近年更是有旅遊、聚會等節目,反正元旦這天並沒有太多的傳統,在這一天假期了就任人發揮了。甚至,元旦這天對年輕一代來說只意味着三天的假期,元旦前夜收看央視和省級衛視主辦的跨年晚會逐漸成爲這兩年的娛樂趨勢。

二、保留着中國傳統的慶祝方式就是在以民間了,尤其是在農村。每到元旦,家家戶戶都會燃放炮竹,殺雞宰鵝的,拜祭過各方神靈後就是一家人團聚一餐。至於更爲濃重的慶祝方式暫時還沒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