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全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省人民代表大會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

爲配合做好省人大常委會聽取和審議省人民政府關於我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工作情況的報告, 7至8月,教科文衛委員會聯合相關部門組成調研組,赴----個市及省屬文化企業,通過實地察看、聽取彙報、召開座談會,比較客觀地瞭解了我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及存在問題,聽取了意見和建議。8月13日,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專門聽取省文化廳、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委宣傳部文改辦等單位相關工作情況的報告,進一步瞭解了全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總體情況。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總體情況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相關部門圍繞統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建設、大力實施文化民生工程、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等重點開展了一系列工作,有效促進了文化民生改善、基本文化權益保障和文化產業發展。

(一)文化發展創新保障體系逐步建立。一是改革不斷深化。整合省新聞出版、廣播影視部門機構和職責,組建省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局,全省市縣全部完成文廣新局或文化委組建;推動文化行政管理部門轉變職能,精簡行政審批60%以上;深化新聞出版單位改革,完成非時政類報刊轉企改制。加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在全國率先組建省級新媒體集團。探索加強國有文化資產管理,制定出臺《省屬文化企業“雙效”業績考覈及負責人薪酬管理辦法》,將社會效益考覈權重提高到50%。二是政策環境優化。認真貫徹中央各項促進文化改革發展的政策措施,先後爲轉制文化企業減免稅收近20億元;制定出臺《--省“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文化強省建設實施綱要》等綱領性文件和政策,設立文化強省建設專項資金,2009年以來累計投入7.25億元。--市修訂出臺《促進產業發展政策》,搭建“1+3+5+N”總框架,創設了政府投資引導基金、“借轉補”資金、文化旅遊企業貸款風險池,逐步建立起覆蓋文化產業全產業鏈的政策扶持體系。三是財政投入加大。自2011年以來,財政共投入鄉鎮綜合文化站、公共電子閱覽室、廣播電視村村通、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文化民生工程資金逾18億元;2008年到2015年共投入博物館免費開放及陳列布展資金6億元;統籌安排財政資金約4.2億元,對全省免費開放的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和美術館進行補助,同時整合五項農村公共文化活動,按照每年每村1萬元的標準實施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補助,2014年提標至每年每村1.24萬元,覆蓋全省行政村。---市“十二五”以來公共文化事業費年均增長17%,高於經常性財政支出增幅,還相繼設立了文化民生工程、文化產業發展、農民文化樂園、公共文化活動等專項資金。

(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日益完善。一是城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基本建立。目前,全省共有公共圖書館113個,文化館120個,美術館7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1437個,公共電子閱覽室1293個,村級農民文化樂園152個(還有148個年底前建成),各級各類博物館、紀念館154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完成39644個20戶以下已通電自然村建設任務,佔“十二五”建設任務數的99.8%;建成農家書屋18952個,實現行政村全覆蓋;全省62個縣(市)建有99家城市數字影院,提前一年實現全覆蓋。------市建有11個圖書館、8個文化館、5個美術館、17個國有博物館等,在2014年省政府目標管理考覈中位列第一方陣。二是文化民生工程建設成果惠及民衆。深化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2011年起,全省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和鄉鎮綜合文化站、公共電子閱覽室全部免費開放,免費開放博物館、紀念館和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113家,平均年接待服務對象超過4000萬人次。實施政府採購“送戲進萬村”,2014年送戲演出21722場,實現全省行政村全覆蓋,成爲農村羣衆最歡迎的文化民生工程。啓動廣播電視戶戶通工程,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已完成地面數字電視6個基礎系統、9個發射點站建設任務,可覆蓋全省35%的人口和39%的面積。實施農村公益電影放映提質工程,建成全省農村公益電影放映監管平臺,成立公司,更新設備,組織片源,新片率已達50%以上。着力健全農家書屋長效機制,制定標準化方案,健全項目評估機制。三是開展鄉鎮綜合文化站等級評定。目前,全省鄉鎮綜合文化站評定等級站1276個,其中一、二、三級站分別爲354個、448個、474個,上等級率達89%。---市鄉鎮綜合文化站覆蓋率、上等級率均達到100%,街道文化站覆蓋率達90%,其站舍面積均大於500平方米;-----------25個鄉鎮綜合文化站有8個一級站、12個二級站、5個三級站,上等級率達100%,一、二級站率遠高出全省平均水平。

    (三)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不斷提高。一是開展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創建。推進----------等市開展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項目)創建的同時,確定--等12個縣(市)進行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社區文化建設、淮南市少兒文藝發展項目分別通過首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項目)驗收;---市村級文化廣場建設、蚌埠花鼓燈特色羣衆文化建設分別被列入第二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項目)名單。--。---市獲第三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資格。二是創新開展羣衆文化志願輔導。建立了省、市、縣、鄉鎮四級羣衆文化輔導員隊伍,分級管理,不斷壯大,截至2014年底,全省羣衆文化輔導員達9300餘人,其中省一級羣衆文化輔導員9人、省二級羣衆文化輔導員167人。全省各地結合本地特色積極開展羣衆文化輔導。----區結合本地特色開展花鼓燈、少兒文藝等輔導培訓。---縣因勢利導開展羣衆廣場舞培訓,提升羣衆文化活動的組織性、規範性和品位性。三是拓展服務渠道和空間。開展流動文化服務,各級圖書館、文化館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後一公里,向基層送講座、送展覽、送圖書。農家書屋工程在試點的基礎上推開農村公共圖書服務一體化建設,實現流動配書。文化服務向弱勢羣體傾斜,合肥市包河區試點建設農民工文化驛站,按“七個一”標準建設20個驛站,爲農民工提供圖書閱讀、電影放映、文藝演出、技能培訓、企業文化建設和農民工子弟藝術教育等文化服務。全省鄉鎮綜合文化站配備親情電話,免費供留守兒童使用。四是豐富羣衆文化活動。“十二五”以來,全省組織大型羣衆文化體育活動1722次。----。各地羣衆文化活動層出不窮,“-----等,極大地豐富了羣衆文化生活,激發了幹部羣衆參與文化建設、文化發展的積極性。

(四)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初步建立。一是民營藝術院團發展強勁。全省領取《營業性演出許可證》的民營院團1500餘家,佔全國民營藝術院團總量的十分之一,佔全省藝術院團的96%。2014年,全省民營藝術院團演出場次30餘萬場,演出總收入超10億元。二是圖書、報刊、音像製品等物流體系基本形成,電影、廣播電視節目交易市場日益繁榮,動漫、網絡音樂、網絡遊戲服務等以網絡爲載體的新興文化市場發展勢頭好。三是文化消費市場擴大,2014年,全省城鎮常住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1650.9元,占人均消費性支出比重10.2%;農村常住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735.1元,占人均消費性支出比重9.2%。成功舉辦了以“好戲大家看”等“五看”爲重點的首屆文化惠民消費季活動,直接拉動文化消費25.6億元,我省被文化部確定爲全國四個拉動城鄉居民文化消費試點之一。四是文化投融資體系初步形成,----------------等7家文化企業實現上市,居全國第五位;省屬文化企業與金融機構建立戰略合作關係,試點成立文化銀行。組建文化產權交易所和版權交易中心,成立文化領域行業協會,提供文化中介服務,文化市場更加活躍。

(五)文化產業總體規模不斷擴大。全省文化產業發展態勢良好,一些重點文化項目和文化骨幹企業初具規模,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2008年到2014年,我省文化產業年均增長超過20%,成爲全省增速最快的產業門類。2014年,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970億元,佔GDP比重爲4.65%;全省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法人單位數33311個,比上年增長33.21%;規模以上文化產業法人單位1585個,居全國第10位。省屬文化集團資產規模達356.73億元;---入選全國文化企業30強,入選數並列全國第一。全省24家動漫企業通過國家認定,總數居全國第五、中部第一;--州市中藥文化成爲城市文化名片,連續舉辦9屆的國際已成爲文化品牌。---縣70多家柳編企業帶動9萬多人從事柳編生產經營,90%以上產品遠銷56個國家和地區。--市2014年確定1000萬元以上的重點文化產業項目113個,全市16個文化產業聚集區全力推進,文化旅遊劇目“----等常演不衰。

二、主要問題

當前,我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有了長足的進步,但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有待提高。一是基礎設施不完善。省會合肥至今沒有綜合博物館,未能完成國家“十一五”期間就提出的市級建成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的目標要求。----市文化場館存在場地狹小、設備簡陋、老化殘損等現象。二是發展不平衡。農村地區、偏遠地區、革命老區、貧困地區以及---,公共文化基礎較差、功能不全、人才緊缺,公共服務能力薄弱。三是雖然民生工程對農村文化陣地建設的推動作用明顯,但在調研中發現有的文化資源未得到有效利用。

(二)基層文化人才匱乏結構不合理。縣級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數量不足,鄉鎮公共文化服務人才短缺,村級公共文化服務人才尤其匱乏。同時,現有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專業人員比例不高,年齡結構、知識結構不盡合理。調研中,普遍反映公益性文化單位人員青黃不接,專業人才十分匱乏,鄉鎮綜合文化站人員不能專司其職等問題不同程度地存在。

(三)基層公共文化建設資金投入不足。近年來,我省財政對文化建設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但由於歷史欠賬較多,加之縣鄉財源不足,不少縣鄉主要依靠上級財政轉移支付。----市縣文化建設資金來源單一,建設資金投入不足,日常管理運行費用短缺;作爲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壽縣,文化基礎設施和硬件建設滯後。

(四)文化產業發展水平有待提升。一是區域發展不均衡,僅----四個市文化創意產業營業收入就佔了全省文化產業總收入的半壁江山;二是產業結構不合理,新聞出版、教育培訓、文化旅遊等傳統產業比重較大,數字文化、動漫製作、創意策劃、文化中介等新興文化產業發展不夠快,佔經濟總量比重不高,整體處於初始發展或自由發展階段,效益差、產量小、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弱,發展後勁不足。

三、幾點建議

當前,文化建設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有利條件,一是人民羣衆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空前旺盛;二是黨和政府對文化建設空前重視;三是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經過多年積累, 具備了跨越式發展的紮實基礎;四是我省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具有大繁榮大發展的先天優勢。爲加快文化強省建設,建議今後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提標提質,進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結合貫徹中央《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和我省即將出臺的實施意見,結合“十三五”規劃編制,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堅持政府主導,注重統籌兼顧,着力加強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的基本建設,不斷擴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覆蓋面。既要儘快補足硬件短板,又要加快軟件建設、堅持協同推進,實現資源利用和惠民成效的最大化。以加強整合、有效使用爲目的,加快統籌推進省、市、縣、鄉、村五級基礎性文化設施建設,健全市級“三館一院”、縣級“兩館一場”,整合基層文化宣傳、科學普及、體育健身等設施,繼續推進鄉鎮綜合文化站、農民文化樂園建設。深化全省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聯盟、文化館羣衆文化活動聯盟、博物館展陳聯盟建設,以強帶弱、上下聯動,推動公共圖書館閱讀、講座、數字資源和博物館展陳資源向農村、向基層流轉,文化館(站)文藝演出、輔導活動向農民推送,建立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在政策、資金、人才等方面加大對農村的傾斜力度,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向農村地區、偏遠地區、革命老區、貧困地區和基層延伸覆蓋,實現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重心下移、資源下移、服務下移”,使文化資源在城鄉之間均衡佈局、合理配置、科學組合。深化文化民生工程管理,重視建立建管用並重的績效考覈制度,把各級各部門對民生工程後續運行的管理、使用和投入情況納入對當地政府績效評估內容,嚴格考覈,兌現獎懲,推動民生工程後續管理規範化發展。

(二)創制創新,進一步加強公共文化服務保障。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納入黨委政府工作目標,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較大幅度地提高已納入各級政府考覈的文化建設分值,建立目標管理、績效評估、檢查督導機制。保證公共財政對公共文化建設投入的增長幅度高於同級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提高文化支出佔財政支出的比例。設立公共文化發展專項基金,將公共文化陣地設施建設、文化人才培訓、文藝創作獎勵、羣衆性文體活動補助等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廣泛吸納民間資金投資文化建設,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和民間資本建設各類文化設施,開闢有償服務的文化服務網絡,贊助公益文化事業,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既“送文化”,更“種文化”,綜合採用政策鼓勵、社會讚譽等手段,引導社會力量通過興辦實體、提供設施、資助項目、贊助活動等多種方式參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的多元化和社會化,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格局。建立農村公共文化需求反饋和評估機制,防止“被文化”現象,形成以農民羣衆需求爲導向的公共文化服務模式,讓農村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更加“適銷對路”。加強文化民生工程建設創新,塑造文化惠民新品牌。

    (三)培訓培養,進一步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一是珍惜現有文化人才,切實抓好業務培訓。鼓勵在職人員參加繼續教育,爭取到2020年,鄉鎮公共文化服務人員達到大專以上學歷。在文化系統內部完善以能力和業績爲導向、科學的社會化的人才評價機制,最大限度地使現有各類文化人才做到人盡其才、人盡其用;通過多種形式,積極培養和提升文化愛好者、文化輔導員、文化服務志願者,形成配置合理的文化人才梯隊。二是靈活引進和使用基層各類優秀文化人才。從文化事業單位改制轉企、農村中國小整合撤併中調劑餘缺,吸引高校畢業生從事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打破人才體制壁壘,對引進的人才在編制落實、學習培訓、待遇保障、幹事創業等方面給予特殊關照,讓其在基層能學有所用,真心實意留在基層,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對基層的鄉土文化能人、民間的文化傳承藝人給予經濟上的支持,讓其安心致力於民間文化的傳承與再創造。

(四)扶優扶強,進一步加快文化產業開發。目前我省文化企業大都處於初步發展階段,應建立更加有效的優惠政策和人才激勵機制,聚集政策資源、產業資源和安徽豐厚的特色文化資源,加快我省文化產業開發。一是優化文化產業佈局和結構,根據我省文化資源分佈和產業特點,合理規劃產業佈局,形成錯位發展優勢,形成佈局合理、重點突出、優勢明顯、城鄉聯動的區域特色文化產業羣。二是注重融合發展,推動文化與旅遊、文化與科技、文化與資本的融合,加強戰略謀劃、總體策劃,加強品牌培育、市場開發,大力發展具有示範帶動效應的文化產業項目,加快培育一批特色鮮明的文化產業集羣和文化知名品牌,把地方豐富的文化資源、傳統工藝、特色人才等優勢轉化爲文化產業發展優勢。三是扶優扶強,對特色鮮明、實力較強、發展前景較好的文化產業企業,可以通過出臺土地、稅收、規劃、金融等相關優惠政策,進行重點培育和扶持,繼續抓好10個文化示範企業和10個文化示範園區(基地)等項目建設,將其打造成我省文化產業龍頭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