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記敘文寫作的指導

記敘文寫作指導

記敘文寫作的指導

記敘文按寫作內容可以劃分爲三類:以寫人爲主的記敘文,以敘事爲主的記敘文,以寫景狀物爲主的記敘文。 ................................記敘文的一般結構

文章結構指的是文章內容的組織和排列形式,主要包括開頭和結尾、段落和層次、過渡和照應等等。它們在體現文章結構的總體設計中,各自承擔着不同的任務。

記敘文的開頭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篇文章的開頭是很重要的。文章有了好的開頭,不僅能帶動全篇,使文章順利展開,而且能抓住讀者,引人入勝。這裏,向大家介紹幾種記敘文常見的開頭方法:

(1)交代事件基本要素的敘述法

《揮手之間》的開頭,交代了事件的時間、地點:“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清早,從青涼山望下去,見有不少人順着山上大路朝東門外飛機場走去。”

(2)開門見山、揭示主題的點題法

《背影》一文的開頭寫到:“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多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白楊禮讚》一文開頭就說:“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讚美白楊樹。”這樣的開頭簡潔明快,直截了當,讀了開頭,能立刻抓住文章的中心。 ..

(3)環境描寫、渲染氣氛的描寫法

《驛路梨花》的開頭描寫了自然環境:“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色羣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遠方,消失在迷茫的春色中。”渲染了哀牢山中深遠迷茫的氣氛,對後文寫邊疆軍民助人爲樂的感人事蹟起了反面襯托的作用。

《多收了三五斗》描寫的是社會環境:“萬盛米行的河埠頭,橫七豎八停泊着鄉村裏出來的敞口船。船裏滿載的是新米;把船身壓得很低,齊着船舷的菜葉和垃圾被白膩的泡沫包圍着,一漾一漾的,填沒了這隻船和那隻船的空隙。”這段描寫給人留下的印象是船多、米多,暗示了豐收的年景。而這種豐收景象與後文農民的遭遇與失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揭示了主題。

(4)引人入勝的懸念法。

就是從事件過程或人物經歷中截取最關鍵,最緊張、最能吸引讀者的一個情節作爲文章的開頭,然後再依次記敘事件發生發展或人物行爲經歷的始末。

(5)有關名言、警句、詩歌的引用法

名言開路,就是開頭先引用名言、格言或警句,用以揭示文章的主題,然後再以所引用的名言、格言、警句爲中心,組織材料,展開記敘。例如,《瑣憶》一文的開頭是:魯迅先生有兩句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子孺子牛。”這是他自己的寫照,也是他作爲一個偉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體現。??這裏引用的詩句,就是文章所要表現的主題。儘管文章中所記敘的都是瑣細的事情,但所有的事情又能以小見大,體現詩句中的精神。

(6)表達寫作目的的動機交代法

巴金的《永遠不能忘記的事情》記述了各界人士悼念魯迅的隆重場面,表達了人們對魯迅的崇敬與懷念。文章的開頭即交代了寫作的動機,奠定了文章悲痛與激動的感情基調:“朋友,你要我告訴你一些關於那個老人的最後的事情。我現在不想說什麼話,實在我也不能夠說什麼。我只給你寫下一些零零碎碎的事情,我永遠不能忘卻的事情。”交代了寫作目的的開頭,多見於運用倒敘的方法、回憶往事的文章。

(7)首段設問法

首段設問,就是在開頭提出一個問題,然後再針對問題,逐步展開記敘。例如,《誰是最可愛的人》開頭三段構成一個層次,用來提出“誰是最可愛的人”這個問題,從而引出下文的記敘。運用這種技法,要注意提出的問題必須緊扣文章的題材或主題,否則,下文的記敘就無所依託了。

文章開頭的寫法是多種多樣的,這裏不過提示了其中常見的幾種。在寫作當中,有時並不能單一地使用某一種方法,而是幾種方法兼而有之。究竟使用什麼方法開頭,要從文章的整體構思出發考慮,要從表現中心思想的需要出發,通篇安排整體設計,選擇最恰當的開頭方法。

記敘文的結尾

與開頭一樣,文章的結尾也是相當重要的。成功的結尾,能使讀者更深入、更透徹地理解文章內容,進一步領會文章的中心思想;精彩的結尾,能喚起讀者的思考與共鳴,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1)自然結束法

在把內容表達完了之後,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設計蘊意深刻的哲理語句,這樣的結尾謂之“自然結束法”。它完全避免了文章畫蛇添足、無病呻吟的結尾毛病,顯得單純明快、樸素無華。但講究“自然”並不意味着隨心所欲,馬虎草率,而是順着文思發展的自然趨勢結束全局。

(2)畫龍點睛法

這種結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結束時,以全文的內容爲依託,運用簡潔的語言,把主題思想明確地表達出來,或者在全文即將煞尾時,把寫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這種結尾方法又稱“卒章顯志法”。如《棗核》結尾寫道:“改了國籍,不等於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沒有一個民族像我們這麼依戀故土的。”《記一輛紡車》結尾寫道:“跟困難作鬥爭,其樂無窮。——記一輛紡車。”

有時,用來總結全文的還可以是名言、警句或詩句,這樣的結尾更是言簡意賅,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如《驛路梨花》的末段“我望着這羣充滿朝氣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潔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話‘驛路梨花處處開’。”

(3)抒情議論法

用抒情議論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夠表達作者心中的情緒,激起讀者情感的波瀾,引起讀者的共鳴,有着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抒情議論式結尾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所以採取這種方式結尾比較自由,好的“抒情議論”式結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給讀者以真實感、充足感。如《回憶我的母親》結尾的兩個自然段就是很典型的抒情議論式的結尾。魯迅先生的《故鄉》的結尾是最典型的例子:“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段議論含蓄、深刻,一語雙關。啓發人們爲創造新生活勇敢地開闢道路,使全文的思想感情得到昇華。

(4)首尾呼應法

結尾與開頭要相呼應,寫出既呼應開頭,又不簡單重複的語句,這種結尾方式是各類文章極常見的收束方法。這種收束方法能喚起讀者心理上的美感,產生一種首尾呼應,渾然一體的感覺。如《一件珍貴的襯衫》,開頭寫了“在我的家裏,珍藏着一種白色的確涼襯衫。”結尾寫道:“四年來,這件珍貴的襯衫,我精心地收藏着,沒有捨得穿它一次。”前文提到的《誰是最可愛的人》的結尾,也是與文章的開頭遙相呼應的。不僅又一次回答了文首提出的“誰是我們最可愛的人呢?”這個問題,而且抒發了強烈的感情,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

(5)委婉含蓄,點化主題

有些記敘文的結尾,同時要提示讀者注意瞭解文章的主題,但是作者不是用邏輯思維的方式和直截了當的語言告訴讀者,而是用比喻、象徵等形象化的方式暗示給讀者。例如,楊朔的《荔枝蜜》就是如此:這黑夜,我做了奇怪的夢,夢見自己變成一隻小蜜蜂。這裏所說的“夢”,就是一個有象徵意義的形象。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人們可以通過某人的“所夢”,推斷他的“所思”。因此,讀者從這個夢裏,可以瞭解到作者十分讚賞、推崇蜜蜂那種“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渺小”“卻又多麼高尚”的品質,並且願意身體力行,向蜜蜂學習的願望。而這正是作者所要表現的主題。不過,它不由作者直截了當地說出來的,而是經過作者的“點化”,讀者領悟到的。

(6)以人物描寫或景物描寫結尾。

如《花市》結尾寫:“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叢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蘭花吧。”作者用“一枝挺秀淡雅的蘭花”比喻姑娘美好的心靈。要注意層次段落之間的銜接,注意過渡和照應。

段落,又稱爲自然段,是文章中最基本的意義單位和結構單位。劃分段落的基本原則,是要保持內容的單一性和完整性。所謂單一性,是說一個段落中只能表達一個意思或表達一個矛盾,或表達矛盾的一個方面,或表達過程的一個階段,而不能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意思混雜在一個段落中。所謂完整性,是說一個意思一定要在一個段落中講清楚、講完全,而不能把一個意思拆開放在幾個段落中。層次,又稱爲結構段或部分,是由段落組合而成的較大的意義單位和結構單位。安排層次常用的方法有:並列式、遞進式、連貫式、總分式。

所謂過渡,就是把文章中意思不同而處於相鄰位置的段落或層次粘合在一起,使它們形成一個整體,從而共同爲表現主題服務。一般地說,在記敘文寫作過程中,遇到需要轉換內容時,往往要使用過渡成分。請看魏巍寫的《誰是最可愛的人》中的一個例子:我們的戰士,對敵人這樣狠,而對朝鮮人民卻是那樣地愛,充滿國際主義的深厚感情。寫作當中,有時要用某些詞、句、段貫通文意,起橋樑作用,這就叫“過渡”。過渡可以用在一篇文章中幾件並列的事情之間,如《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中三個事例之間的抒情和議論的段落,使本來各具獨立意思的事情有機地聯繫了起來。過渡還應用在文中順敘、插敘與倒敘互相轉換的時候,如《一件小事》的第二自

然段從順敘轉入倒敘,銜接自然緊密。文章中,在變換描寫角度時,也需要過渡,如《孔乙己》一文,記述主人公悲慘遭遇的主體部分有兩個層次,分別寫斷腿前後的孔乙己,這兩層之間有這樣的過渡句:“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麼過。”這句話承上啓下,使上下文連貫起來。

爲了使文章內容銜接緊湊,結構嚴謹,一篇文章中,前面寫到的,中間或結尾要有交代;後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鋪墊,這種安排設計叫做“照應”。

常見的照應方法有三種:首尾照應,前後照應,文題照應。這三種方法,在《小桔燈》一文中都有範例。

1、首尾照應:開頭寫道“這是十幾年以前的事了。”“在一個春節前一天的下午......”結尾呼應:“但是從那時候起,每逢春節??十二年過去了??”

2、文題照應:全文中,多處照應了題目。如第5段的買桔子,第6、7、8段小姑娘掰開桔子及做小桔燈的動作。

3、前後照應:如第2段對房間陳設的描寫,提到竹凳及牆上的電話;第3段寫小姑娘登上凳子要打電話的動作;第2段提到朋友有事出去,第11段則交代朋友已經回來了;第9段寫小姑娘的話“我爸爸一定會回來的”,

第12段則呼應“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來了”。從《小桔燈》行文的處處照應,沒有絲毫疏漏,可見作家冰心的寫作技巧,正因爲如此,文章才做到細針密線、結構嚴謹,來龍去脈清晰鮮明。

上面所講的只是記敘文結構的基本形式,根據不同文章的具體內容,結構形式也要隨之變化,不能千篇一律,不能生搬硬套。

記敘文的創新結構

所謂創新結構,就是在作文的結構上打破常見的文章結構方式,而根據自己文章的特點,採用別人所不常用的結構,如下面列舉了幾種:

1.題記式。即在作文題目之下、正文之上,摘引一段簡潔的名人名言,或仿寫一段精粹的言論,單獨成段,作爲全文的題記,以凸顯全文的中心,引導讀者閱讀。

2.後記式。即在全文的正文之後,補寫一些文字,作爲全文的後記,以說明這次作文的寫作目的、經過、感觸,或補充交代一些文中涉及的有關內容,幫助讀者進一步理解全文。

3.序數式。即把全文內容細分爲幾大部分,每部分內容相對集中,再把各部分按序排列,用數字一、二、三??或字母A、B、C??表示序列的先後,且把數字或字母居中寫在每部分的正文之上,使全文的內容、層次一目瞭然。

4.小標題式。即把全文的內容細分爲幾大部分,每部分都以一個凝練的小標題加以統帥與凸顯,讓讀者對全文的整體內容先睹爲快。恰當地運用小標題,能使文章線索清楚,層次明晰,且呈現勻稱醒目的外在結構之美。如《我最喜歡的學校》這篇作文有三個小標題,依次是:課堂笑語、師生濃情、節日歡歌。從三個不同的角度表現了校園生活的美好,扣住了中心,而且層次清晰。小標題的運用,使作者的情感表達具有更強的視覺衝擊力。

5.日記式。即有意識地選用幾篇有代表性的日記來組成全文的主體部分。這樣有點帶面,選取有典型意義的幾個片段來表現中心。既然是日記,就要注意必須寫明時間,必須是以第一人稱來寫,以獨白方式寫出自己的心裏話,也可用來敘事。

6.書信式。即採用書信的結構形式來作文。這種形式更有利於真切地傾訴個人情感,鮮明地表達個人的觀點,讀者會情不自禁地以收信人的身份閱讀全文。這樣,作者就可以一下子拉近了與讀者的心理距離,易於感染讀者。

7.劇本式。有的考生機智地運用劇本這一衆多考生尚感陌生的體裁構思成文,體現出強烈的創新意識。南京市考生的劇本《選擇》堪稱代表作。四幕劇《選擇》的開篇以“旁白”點題,接着以”上學”、“舉報”、“受賄”、“入獄”這四幕表現主人公王民由樸素廉潔到腐敗墮落的過程,雖然時間跨度達30年,但矛盾衝突的層次清晰,反腐倡廉的主題鮮明,這些和作者採用的話劇形式達到較爲和諧的統一,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8.組接式構思。組接式構思的特點是沒有完整的事件,將不同的時空場景作蒙太奇般的組接合成,形散神聚,結構呈現內在的嚴謹性。2002年河北省會考要求以“發現”爲話題作文,有位考生擬題《發現美麗》,文章主體部分的四段分別以“春”、“夏”、“秋”、“冬”領起,又分別以“啊,美哉!”“啊,爽哉!”“啊,快哉!”“啊,樂哉!”作結,中間抒寫作者對四季獨特的審美感悟,構成鏡頭組接式結構,可謂匠心獨運。文章結尾點出“人生的四季不也是一種需要不斷髮現的美麗嗎”,以此昇華主題,這是在組接式場景敘寫的基礎上的合乎邏輯的遞進,使全文呈現出既整齊又躍動的結構特色。

9.談心式構思。這種構思的創意在於全文以第二人稱“你”展開,運用與讀者對話、談心的形式進行敘寫,給讀者一種近距離的親近感。河北一考生擬題《發現你自己》,文中用“你”作稱呼達42處,按照“發現你自

己的人生座標”、“發現你自己的奮鬥動力”、“發現你自己的興趣”這三個層次描述“發現自己”的審美內涵,新穎別緻的表達形式,一聲聲貼心的呼喚,激起讀者的強烈共鳴。

記敘的順序

主要有順敘、倒敘、插敘、補敘。

順敘是寫記敘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指按照事件發展的時間先後次序來敘述。採用這種方法,能使文章的層次同事件發展的過程基本一致,就容易把事件記敘得有頭有尾,脈絡清晰。

順敘的方法可分爲以下幾種:

一是完全按時間順序記敘。如我們學過的《老山界》一文,就是按照時間(當天下午——天黑——當天夜裏——第二天黎明——第二天下午兩點——兩點以後)的推移,記敘了紅軍翻越老山界的過程。

二是以地點的轉換爲序來敘述事件,如《藤野先生》一文,就是從作者到東京開始寫起,再寫到仙台後與藤野先生相處中的幾件事,最後寫離開仙台後對藤野先生的懷念與崇敬。

三是以事情的內在邏輯聯繫爲序來敘述事件。如《誰是最可愛的人》中,作者用三個事例,從三個方面歌頌了志願軍的高貴品質。第一個事例重在表現志願軍戰士對敵人的無比仇恨,第二個事例表現志願軍對朝鮮人民的熱愛,第三個事例則展示了志願軍崇高的精神境界。這三個事例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地告訴讀者,志願軍是最可愛的人。在敘述一個事例時,由於時間變化與空間地點的轉換順序往往是一致的,所以在一篇文章中常常是幾種順敘的方法兼而有之。

倒敘,是根據表達的需要,把事件的結局或某個最突出的片斷提在前邊敘述,然後再從事件的開頭按原來的發展順序進行敘述。倒敘能增強文章的生動性,使文章引人入勝。國中語文課本中有不少倒敘的文章,如《一件珍貴的襯衫》、《一件小事》、《回憶我的母親》、《記一輛紡車》等。

使用倒敘方法應注意的是:文章開頭交代了事件的結局後,要轉回到事件的開頭,從起因寫起;在敘述完事件的經過後,還要回到結局上來,這樣才能首尾相合、結構完整。

插敘,是在敘述中心事件的過程中,爲了幫助展開情節或刻畫人物,暫時中斷敘述的線索,插入一段與主要情節相關的內容,然後再接着敘述原來的內容。插敘與倒敘的區別在於:插敘只是順敘中的一個片斷,不是全文中心事件的一部分;而倒敘所敘的內容是整個事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或一個環節。

如魯迅的《故鄉》》中有兩處插敘。一處是當“我”的母親談到閏土時,作者用“這時候,我的腦海裏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引出對少年閏土形象的插敘。另一處是對楊二嫂形象的回憶。這兩處插敘使閏土、楊二嫂過去與現在的不同形象及不同生活境況形成鮮明對比,充實了文章內容,深入開掘了主題思想。插敘的內容應能對中心內容起補充、解釋或襯托作用,根據中心內容的需要可長可短,但不能超越表現中心思想的範圍,否則會喧賓奪主、繁瑣累贅。使用插敘時,要安排好與中心內容的銜接,使過渡自然,內容貫通一氣。

補敘:對前面的敘述加以補充、解釋。補敘與插敘的不同在於:1、文字少,一般沒有情節,前後不必有過渡文字;2、去掉補敘的文字,前後內容仍可以銜接起來。

——記敘文寫作例談

珍惜自己的生活經歷與內心體驗

你也許會苦惱於沒有什麼東西可寫,這時候請你想想自己,想想你的生活、你的心靈,想想那使你幸福、使你痛苦、使你歡樂、使你憂憤、使你遺憾、使你反思的一幕幕生活。請你打開自己的心靈,讓心中的話化做文字汩汩流出,這樣的文字往往是最有生命力、最爲精彩的,因爲它是你的真情實感。

魯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他早年生活的真實記錄,許多篇目,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等,早已膾炙人口。朱自清先生也很善於寫自己的生活和感受,《背影》這篇質樸感人的散文,其實就是記敘了他自己的一幕生活場景。美學家朱光潛先生認爲:文學作品就是將生活中某一個有意義的片段加以藝術化。生活是由一個個片段組成的,抓住具有典型性的片段,經過藝術提煉而寫成文字,就成了文章。當我們寫作的時候,不要忘了自己的生活與感受,這往往是最珍貴的。

作家肖復興的《母親》一文的寫作或許能給我們以啓發。

肖復興的母親跟他一起生活了三十七個年頭,他卻從來沒有想過應該寫寫她老人家(她老人家本身也是一部動人的大文章),一直到母親突然倒下了,再也起不來了。望着老人家空空的牀,望着空空的屋,肖復興的心一下子緊縮起來。母親臨走的頭一天,把自己的衣服洗得乾乾淨淨,連襪子和毛巾都洗得乾乾淨淨,晾在繩上,沒

有給孩子留下一點點麻煩,即使是在她人生之燈盞的油即將耗盡之時,想的依然是孩子們。

肖復興的淚水止不住流了下來。一連幾天,他怎麼也睡不好覺,夜裏總能夢見母親。一下子,他想起了許許多多母親的事情:她不是肖復興的生母。肖復興的生母很早就已經去世了,但這位後來的母親待他如同己出。她在他摔昏過去時,揹他到醫院苦苦哀求大夫救他;她在三年自然災害期間爲了讓他吃飽,自己吃野菜而至於吐血??父親去世了,母親支撐這個家。她每天只買得兩毛錢的肉卻捨不得吃,留在晚上讓他下班回家後吃。爲了給家裏添點菜金,她不顧年老體衰去給人家看小孩兒??

正是這一件件並不起眼兒的小事,連綴起了一位平凡母親的一生。當肖復興的眼前被母親平凡的一生照亮的時候,他才發現母親是那樣可敬,他才發現在他身邊發生過的一件件小事情,正是他寶貴的財富。

《母親》就這樣寫出來了。在這篇文字裏面,有作者的淚水,有作者的心。

把作文融入人生的過程

【設計思路】

人生離不開讀書作文,作文也不能離開我們豐富多彩的人生。本設計就着眼於人生作文的訓練,引導學生明確寫作文就是寫人生。在操作過程中,主要從四個方面設題,供學生選擇:第一,記錄現實人生。第二,展開想像人生。第三,關注熱點人生。從取材的角度說,現實人生側重自我身邊的日常生活;熱點人生,側重當前發生的社會性重大事件,或具有轟動性效應的行爲,這種訓練可彌補現實人生易於滑入瑣碎庸俗之道的不足。第四,提倡自主人生。自主寫作,不受命題限制,是新的課標最具革命性的思想。

【導寫過程】

一、現實人生

人,不能提着自己的頭髮離開地球。因此,人生也就永遠是現實的。現實人生是寫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材料來源。真誠地希望你關注現實,多多用心體察現實、咀嚼現實,用七彩的筆來描繪人生。供選題目:

《我最近的心情(煩惱或欣喜等等)》《一場爭論》《菜場對話》《飯桌旁聽來的》

導寫:雖然有四道題,其實只有兩個角度,第一題側重主觀的自我傾訴,喜怒哀樂,是非成敗,盡在筆底流淌。其餘三題着眼於客觀的記錄,人生世態,林林總總,皆可化爲紙上風雲。以人稱而言,第一題只能用第一人稱,後三題則可靈活把握。。第一題要善於傳達出微妙細膩的心理感受,後三題則要抓住人物的職業、身份、地位等特徵。

二、想像人生

想像是現實人生的延伸和完善。張開想像的翅膀,你會發現一切竟是如此的美妙。大膽地想像吧,想像會給我們的作文增色、給我們的人生添彩。相信你能根據下面的題目寫出神采飛揚的佳作來:

《明年今日此中來》《讓我給你想個辦法》《佈置一間書房(臥室、遊戲廳、體育館等等)》

《一個八年級學生這樣度過他(她)的週末》

導寫:審題時,一定不能忽略“想像”二字,如果漠視了“想像”這個根本前提,後兩題就可能完全混同於現實人生之中。四道題都提供了相應的情境,開頭兩道有一個預設的限制,其中,第一題“明年今日”是時間規定,“此中”是地點場景的規定,或物是人非,或人去樓空,儘可由你發揮。第二題是面臨一種困境或一個矛盾,文中需要交代或者提及,但筆墨要節省,點到爲止,不可濫用筆墨、詳略失當。第四題的“八年級學生”指明瞭特定的對象,要注意區別。

三、熱點人生

人世是喧囂的河流,河流滔滔,人生熱點也一樣此消彼長,層出不窮。看看下列話題,相信它能引起你新的思考與探索。

1.劉翔再奪亞運冠軍的背後。

2.中日釣魚島之爭。

3.“我爸是李剛”狂言的思考。

4.范仲淹憂樂天下;歐陽修與民同樂;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

導寫:熱點人生都是話題作文,這是首先要注意的。話題就是一種情境,一個提示,一點由頭,題目還得自己另擬,如何立意,如何取材,採用什麼體裁和表達方式,皆有較大的自由調控的空間。第一題提出觀點,要有根有據,可自圓其說;描寫想像要注意合理性。第二題三者並列,可從中尋找一些聯繫。第三題可由此及彼,從近到遠,就現象說開,發散思維。第四題可歸入讀後感的範圍,有感而發,抓住某一點就行。

四、自主人生

自主是一種權利和義務,自主也是一種尊嚴和文明。老師最希望在你的自主寫作中,認識你,理解你和發掘

你。

導寫:自主人生就是自由寫作,要寫出自己的獨特感受,表現出自己的寫作個性。

描寫方法例說

在記敘類文章中,敘述往往側重於一般過程的敘寫,讀者只能得到對事物的綜合、概括的瞭解;而描寫則側重於形象的具體描繪,使讀者獲得具體、明晰的認識和感覺。如果只有敘述而沒有描寫,文章使過多地講述故事梗概,難免不生動、不形象了。

如何進行描寫呢?以下是幾種常見的描寫方法和技巧。

一、設喻描寫。即運用比喻等修辭手段的描寫。用這種方法去寫景、狀物、描摹事態,會使事物更明朗、更形象、更生動,從而產生比較強烈的感染力。如樑衡《夏》中的一段:

充滿整個夏天的是一個緊張、熱烈、急促的旋律。好像爐子上的一鍋冷水逐漸泛泡、冒氣而終於沸騰了一樣,山坡上的芊芊細草漸漸滋成一片密密的厚發,林帶上的淡淡的綠煙也凝成一堵黛色長牆。??火紅的太陽烘烤着一片金黃的大地,麥浪翻滾着,撲打着公路上的汽車,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艦船。

這段文字,作者緊扣景物,通過恰切的比喻,展現了由暮春到初夏、盛夏的次第變化;從不同的側面準確表現了夏天的特點,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這便是設喻的好處。設喻描寫是最常用的描寫方法。它可以使模糊的東西清晰可見,抽象的東西具體可感。“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大弦小弦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白居易《琵琶行》)看了這樣的描寫,誰也會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這種效果正來源於恰切新穎的比喻。

二、白描。白描本是繪畫之一法。全部用線條勾勒,不假色彩,單純明快。用在文學之上,成爲描寫的一種手法。魯迅把這種方法歸納爲:“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作文祕訣》)它不加修飾形容,不加鋪張揚厲,只用普普通通的話,簡捷地反映出事物的特質。雖着墨不多,卻能窮形而盡相。許多名家大師,都把白描當作常用的方法。

正是嚴冬天氣,彤雲密佈,朔風漸起,卻早紛紛揚揚卷下一天大雪來。(施耐庵《水滸傳》)

時間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裏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着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點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魯迅《故鄉》)

以上兩段歷來被評論家視爲不同凡響的精彩描繪,都是不作任何修飾渲染的直來直去的文字。雖然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統麗的修飾,沒有比興的手法,但大雪漫天飛舞的氣勢和“故鄉”的空曠、荒涼、寂寥卻如畫面般展現在我們眼前。

三、烘托描寫。烘托也是中國傳統的畫技名稱,在畫那些淺色東西時,往往用水墨或淡彩加以渲染,使物體明顯突現出來,這便是烘雲托月之法。把這種技法用在描寫上,通過對彼事物的描寫達到表現此事物的目的,就是烘托描寫,《陌上桑》中對羅敷的描寫可算最典型的例子:“??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梢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作者從行者、少年耕者、鋤者等人見到羅敷後的種種行爲上,烘托出這個少女的美麗,收到了正面描寫達不到的藝術效果。如果是表現那種非常抽象、不但白描困難、設喻也不易講得明白的事物,這種烘托描寫就更有用武之地了。請看朱自清《綠》中的一段:

我曾見過北京什剎海拂地的綠楊,脫不出鵝黃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見過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綠壁’,叢疊着無窮的草與綠葉,那似乎又太濃了。其餘呢,西湖的波太明瞭,秦淮河的又太暗了。

作者要表現的是梅雨潭水特有的那種神異難言,令人驚詫的“綠”,這種抽象的事物是難以通過直接描寫表現的。作者通過對大家所熟知的其他色彩的描寫,烘托出梅雨潭的綠明暗適度、濃淡相宜,綠得恰到好處,讀後使人覺得汪汪一碧的梅雨潭就在眼前。

四、動態描寫。即化靜爲動的描寫。山水名勝,多是靜物。靜則無勢,無勢則不能動人。因此要儘量讓靜物動起來,去搖盪人的情懷,讓讀者與作者產生美的共鳴。孔孚在《千佛山龍泉洞某佛前即景》中是這樣描寫佛像和綠苔的:“他微笑着,看苔爬上腳趾/他微笑着,聽苔躍上雙膝/他微笑着,任苔侵佛頭??

佛是靜坐的,就是生長着的綠苔在人們看到的那一剎那也是靜止的,作者用了“微笑”“看”“聽”“爬”“跌”“侵”等動詞,佛和綠苔彷彿有了生命似的,都是動態的了。而且互相之間還有了某種默契似的,這就把清淨無爲的佛界和嘈雜紛呈的塵世之間互相溝通起來了。再如徐遲在《祁連山下》中,是這樣描寫敦煌壁畫的:

他一進這洞窟,便掉進了染缸似的,整個都掉落在色彩的世界中,奔馬在四周跳騰。天鵝在空中打旋。花草失去了重力而浮動。蛟龍和人一起飛行。熱烈的紅色調子是基調。千萬種色彩旋轉在他的周圍。

作者把壁畫上的景物,用動態的文字加以描寫,逼真地再現了奔馬、天鵝、花草、蛟龍種種的姿態,使靜止的畫面栩栩如生。

五、具有想象因素的描寫。描寫的時候,往往不只如實記寫所見的情形,而要把想象的因素雜入其中,補充描寫的內容。描寫帶上了想象的因素,便能更生動、更豐富、更富於文學性。如:

最難得的是,菜地西北的石崖底下有一個石案,挖出石案裏的亂石沉泥,石縫裏就漆漆地流出泉水。石桌不大,但是積一窠水恰好可以澆完那塊菜地。積水用完,一頓飯的工夫又可以蓄滿。水滿的時候,一清到底,不溢不流,很有,或像童話裏的寶瓶,水用了還有,用了還有,不用就總是滿着。泉水清例,不澆菜也可以澆果樹,或者用來洗頭,洗衣服。??(吳伯簫《菜園小記》)

作者用白描的文字寫石窠,說它“像童話裏的寶瓶”,便是想象的因素。它使我們聯想起記憶中許多關於“寶瓶”“寶葫蘆”之類的神話故事,豐富了對石案的感受,增強了描寫的生動性和豐富性。

六、具有感情色彩的描寫。描寫時有時是較爲客觀的,有時卻不免帶有主觀的色彩,摻進自己的思想感情。有感情色彩的描寫,往往具有更大的感染力。如:

二月十六日,又有友人贈我六朵石竹花,三朵紅的,三朵白的,間以幾枝鳳尾草,??

回來欹在枕上,等着出到廊外之時,忽然看見了几上的幾朵石竹花,那三朵白的,倒不覺怎樣,只那三朵紅的,紅得異樣的可憐!

燦然的燈下,紅絨般的瓣兒,重疊細碎的光豔照眼,加以花旁幾枝鳳尾草的細綠的葉圍繞着,交輝中竟有滯人的意味。

這時不知是‘花’可憐,還是‘紅’可憐,我心中所起的愛的感覺,很模糊而濃烈??

(冰心《往事(二)》)

作者寫石竹花,是從感覺的角度描繪的, “紅得異樣的可憐”“滯人的意味”,都是從感覺上說的。描寫帶上了感情的色彩,即使不是作爲抒情的工具,這種文字也比較生動感人。

以上簡要介紹了描寫的幾種方法,其實它們並非各自獨立互不關涉的。描寫同一事物,不僅可以設喻,還可以白描;不僅可以寫所見,還可以寫所感;不僅可以寫靜態,還可以寫動態;不僅要寫主體,還要注意陪襯等等。關鍵在於不論怎樣描寫,都必須以突出事物的特點、增強感染力爲目的,這樣才能給讀者以深刻的生動形象的印象。另外,什麼地方要描寫,什麼地方不要描寫,應從表現主題、刻畫人物出發,決不能隨心所欲。過多的描寫、過分地堆砌詞藻,並不能獲得好的效果,反而會傷害了內容的表達。恰如其分的描寫,求得真實自然,纔是我們要求的。

苦坐苦等苦思苦想苦茶入口苦不堪言

愁綱愁線愁情愁理愁眉苦臉愁斷肝腸

橫批:寫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