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天眼之父南仁東先進事蹟材料多篇

天眼之父南仁東先進事蹟材料多篇

榮譽表彰 篇一

2001年,獲中國科學院華爲獎教金。

2016年12月,獲“2016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

2017年1月,獲“CCTV2016年度科技創新人物”。

2017年5月,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

2017年7月,入選爲2017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

2017年11月17日,中央宣傳部追授南仁東“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2018年11月,入選100名改革開放傑出貢獻對象。

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南仁東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並獲評“中國天眼”的主要發起者和奠基人。

2019年9月17日,授予南仁東“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

2019年9月25日,被評選爲“最美奮鬥者”。

“天眼”之父南仁東故事事蹟 篇二

“咱們也建一個吧”

沒有南仁東,很難想象“天眼”會佇立於世。二十多年來,從fast的選址、立項、可行性研究,到指導各項關鍵技術的研究以及模型試驗,南仁東似乎爲這隻“天眼”着了魔,把餘生精力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它。

故事得從1993年講起。

那年,日本東京召開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大會。科學家提出要建設下一代射電望遠鏡,爲10年、20年後的射電天文學發展做打算。

“咱們也建一個吧。”國際上提出要建平方公里陣列望遠鏡,時任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副臺長的南仁東則和幾位同仁一起提議,可根據我國國情,建造我們自己的大望遠鏡。

從這麼一句話開始,南仁東把自己與“天眼”牢牢綁在了一起。“這二十幾年,南老師沒幹別的。”南仁東的學生甘恆謙說,這些年,南仁東的努力程度常人難以想象。

在國際上,用鋼結構建造的射電望遠鏡,口徑突破100米已經是工程的極限。想建更大口徑的望遠鏡,就要選擇一個又大又圓的坑,藉助地勢來實現。貴州的喀斯特地貌,坑窪無數,成了天然的候選目標。

爲了找到最滿意的地點,南仁東從幾百張遙感地質圖像裏挑選出所有接近圓形的窪地,悶頭鑽進貴州的大山裏。他要拄着竹竿翻山越嶺,到現場去勘察,這個窪地合不合適,距離嘈雜的鬧市有多遠。

“那幾年南老師幾乎踏遍了當地所有的窪地。”甘恆謙說,南仁東爬的山路連那裏的農民看了都搖頭。那個時候,南仁東的體力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

挑剔的南仁東最終相中了最圓的那個大坑——位於貴州平塘縣的大窩凼。然後,他正式提出利用喀斯特地形建造大型射電望遠鏡的設想。

爲了推動工程立項,南仁東每次向相關部門彙報項目,都至少提前一個小時到達會場。他擔心因爲一丁點兒意外而遲到。

那段時間,經常需要寫個三五千字的項目介紹,要得很急。南仁東就和同事一起在辦公室,逐字逐句斟酌,常常弄到凌晨。他怕稍有疏漏,影響項目的成敗。

對每個細節都瞭如指掌

夜以繼日的付出,讓這個恢弘的望遠鏡工程在南仁東的頭腦中逐漸成型。

跟隨南仁東做博士後的嶽友嶺回憶,本科時就聽南仁東講射電天文方法課。那是十幾年前,fast大部分技術的攻關開始取得突破。南仁東就在課堂上給學生們講,fast各個細節的具體情況,研究到了什麼程度,離預期還有多遠。

2007年,fast終於正式立項。南仁東更拼命了。

這個巨大的工程需要攻克太多難關,南仁東常常無暇顧及自己的身體。爲了節省時間,中午他總是隨便吃點餅乾、方便麪完事。遇到特別有難度的事,南仁東會長時間沉默不語。

fast開始建造時,大家發現,南仁東總能很快找到問題的關鍵所在。“南老師對fast是如此瞭解,從最初討論到每一個細節設計,所有關鍵技術他都瞭如指掌。”嶽友嶺說。

南仁東則偶爾會跟學生提起,他畢業於清華大學無線電專業,上學時還曾在機械製圖比賽裏拿過第一名。儘管清華大學有專門的機械製圖專業。

嶽友嶺參與了fast工程鋼索設計部分。fast上的鋼索需要伸縮變形,這就需要計算鋼索的耐疲勞程度。嶽友嶺記得,剛開始大家根據fast 30年的壽命初步預估,鋼索需要承受約600萬次拉伸。南仁東卻算出了另一個答案:200萬次。後來大家經過多次計算模擬,發現南仁東是對的,600萬次的估計遠遠超出壽命所需,是不合理的。

“鋼索應該用什麼樣的鋼,鋼索接頭部分用什麼技術解決,用什麼樣的工藝支撐fast的外形,南老師都一清二楚。”嶽友嶺回憶。

在設計fast饋源艙時,最初有4個塔和6個塔等多種設想,但饋源艙的姿態調整一直不能滿足科研需求。南仁東曾提出,設計一個帶有流體配重的饋源艙。

“這是個非常好的構想,需要極有創造力才行。很難有人想到,用這麼簡單的設計來應對如此複雜的難題。”甘恆謙說,雖然南仁東的提議因爲過於超前而最終未被採用,但這件事讓他對南老師在工程方面的造詣佩服得五體投地。

青絲熬成白髮

作爲首席科學家,南仁東主導和參與了fast項目每個工程難題,帶領fast渡過一次又一次危機。

學生們知道,巨大的“天眼”裏,熔鑄了南仁東的心血,更熔鑄了他的感情。在fast建造過程中,這位低調沉默的硬漢常常觸景生情吟詩詠志。2008年底,fast奠基時,奠基石上就刻着南仁東親自擬的對聯:“北築鳥巢迎聖火,南修窩凼落星辰。”

去年9月fast竣工儀式上,一段宣傳片介紹了fast二十幾年來從無到有的歷程。嶽友嶺從視頻中看到了南仁東二十多年前的照片,感慨萬千:“南老師拄着竹竿,爬山越嶺爲fast選址時,頭髮和鬍子還是黑的。”

如今,世界上單口徑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已向蒼穹睜開“天眼”,而爲它把青絲熬成白髮的那個人,卻永遠閉上了雙眼。

也許,他只是太累了。也許,他只想化作星辰,與“天眼”長伴!

“天眼之父”南仁東作文600字 篇三

做一個勇士吧,爲了自己心中的夢想而一路勇往無前吧!

“勇士”這個詞意義很大,要從頭說起,抗日期間爲國爲黨犧牲的同志們算是勇士,爲國家創造輝煌的也是勇士,勇士有好多種,而勇士的真正含義又是什麼呢?

在我心裏那個“勇士”,名叫南仁東。你或許不瞭解他,更或許不認識他,他或許很“小”,只是一個普通的人。但是他幹出了不普通的事,2017年震動全世界“天眼”正式啓用,那一刻,世界和中國都爲之一振!那一刻“天眼之父”的他卻沒有看見這一天,他就是“天眼”的總設計師南仁東。

小時候,他成績優秀被清華大學錄取了,大學畢業當一名工人,又開始研究天文,因爲他在天文方面十分優秀,交流到日本天文臺做客座教授,但他在中國射電望遠鏡落後的情況下,義無反顧的回國,要建一個屬於中國的最大的那隻“眼” ——“天眼”。24年的堅持,一次次失敗,一次次嘗試,一次次被拒絕,面對着基本不可能的實驗,面對所有人對自己的否認,他無怨無悔,從未放棄。

是的,他沒有時間,沒有金錢,沒有院士的稱謂,更沒有享受屬於他美好的人生,但他只有一個夢想。他選擇放棄一切美好和優異的待遇去追求他心中的夢!絕不放棄那份夢想!直到奮鬥他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夢想的實現距離他的離世緊緊相差25天,但我想遠在天邊的他,一定會聆聽到這個消息。

做一個勇士吧!爲祖國做點事!做個勇士吧!讓自己剛強!做一個勇士吧!學會忍耐!做個勇士吧!學會默默無聞,學會堅守!

南仁東,我心中的勇士!

天眼之父“南仁東”主要成就 篇四

科研成就

截至2017年9月,南仁東已發表科技論文222篇,專著7部,技術報告6本,專利36項;論文被SCI收錄56篇、被EI收錄65篇,SCI和EI引用近900次。此外,還多次參與重大科研項目的相關工作。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

南仁東,1994年始,主持國際大射電望遠鏡計劃的中國推進工作。提出利用喀斯特窪地作爲望遠鏡臺址,建設巨型球面望遠鏡作爲國際一平方公里陣(SKA)的單元,啓動貴州選址。在14年艱苦創業過程中,主編FAST科學目標,指導各項關鍵技術的研究及模型試驗。提出的索網支撐反射面設想最終發展爲FAST主動反射面設計方案;組織攻關,發明了500MPa耐疲勞拉索,突破了高效握拔力錨固技術、大跨度索網安裝和精度控制等難題;提出通過“水環”和運動配重擴大焦艙的運動空間同時增加系統阻尼的設計;高強度參與FAST接收機國際聯合設計;提出的多項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建議被地學領域同行採納。

1999-2001年,任中科院創新工程重大項目“FAST預研究”首席科學家;2002-2005年,主持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FAST關鍵技術優化研究”;2004-2008年,主持基金委重點項目“FAST的總體設計與關鍵技術研究”;2005-2007年,主持院長辦公會議批覆的《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項目FAST前期研究》。

自2005年起,主持完成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的立項、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設計。主編科學目標,指導各項關鍵技術的研究及其模型試驗。2007年7月FAST作爲“十一五”重大科學裝置正式被國家批准立項;2008年,國家發改委批覆了FAST的可行性研究報告;2009年,中科院和貴州省人民政府聯合批覆了FAST項目初步設計及概算;2011年開工令下達,先後150多家國內企業相繼投入FAST建設。

FAST是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以南仁東爲首的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提出了三項自主創新:利用貴州天然的喀斯特窪坑作爲臺址;窪坑內鋪設數千塊單元組成500米口徑球冠狀主動反射面;採用輕型索拖動機構和並聯機器人,實現望遠鏡接收機的高精度定位。在工程建設過程中,克服諸多施工建設困難、突破一系列技術難題,按工期高質量完成了建設任務,併產生了多項技術創新成果,推動技術進步與產業升級,其中,FAST創新的索網技術成果獲2015年鋼結構協會科學技術獎特等獎、2016年廣西技術發明一等獎和2016年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全新的設計思路,加之得天獨厚的臺址優勢,FAST突破瞭望遠鏡的百米工程極限,開創了建造巨型射電望遠鏡的新模式。作爲世界最大的單口徑望遠鏡,FAST將在未來10~20年保持世界設備的領先地位。FAST的落成啓用,對中國在科學前沿實現重大原創突破、加快創新驅動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射電天文學基礎研究

南仁東,1978年研究生學習期間,獨立提出利用射電強源Cyg A校準密雲米波綜合孔徑望遠鏡的方法,成功應用於觀測。完成了電離層改正模型及望遠鏡陣列的成像。

1984年開始使用國際甚長基線網(VLBI)對活動星系核進行系統觀測研究。主持完成歐洲和全球網十餘次觀測。首次在國際上應用VLBI“快照”模式,取得了豐富天體物理成果;糾正了類星體3C119 的前期觀測結論,證認了多個類星體及射電星系的中央發動機;得到CSS樣本中所有雙源皆爲射電星系的結論,提出用星系相互作用或合併來解釋樣本形態,排除視超光速現象主導的可能性;類星體3C119的VLBI混合成圖,達到當時國際最高動態範圍水平。提出了一套針對殘缺UV覆蓋的處理方法,爲歐洲和日本研究人員廣泛採用。建立北京天文臺VLBI相關後圖像處理中心,使在80年代國內進行VLBI數據分析成爲可能。

創新VLBI偏振觀測技術方法。所提出的3C119偏振課題在美國甚長基線陣(VLBA)開光後立即被接受,獲得該源毫角秒空間尺度的偏振和磁場精細結構。VLBI領域多年的突出成果得到同行讚譽,擔任日美空間計劃VSOP在軌檢測IOC組長。

從FAST項目開始到2017年,一直任首席科學家,通過國內外同行間的合作,與時俱進地提出並完善科學目標。主持編寫了FAST立項建議書,確定了中性氫、脈衝星、分子譜線、VLBI和地外智慧文明搜尋等5大科學內容。FAST具有高靈敏度和大天區覆蓋,有利於發現更多罕見品種的脈衝星。中性氫與脈衝星巡視被國際天文界評審爲FAST兩個最高優先級科學目標。

2012年,FAST 973項目正式啓動,作爲資深諮詢專家,指導FAST 973項目的立項及組織實施。確立了FAST實現世界首個漂移掃描多科學目標同時巡天的原創科學策略。提出調試階段全波段監測蟹狀星雲脈衝星的優先觀測計劃。建議了用於望遠鏡調整期及早期試觀測的單波束和多波束接收機,前者已投入試觀測。

國家重大需求方面

南仁東,參加探月工程早期科學數據下行和VLBI精密測軌方案論證。首次確認了密雲50米天線接收下傳數據的可行性。參與USB測控網與中國VLBI網結合進行衛星精密定軌的方案論證。在50米天線前期設計階段,提出主反射面背架隔離的“金字塔”形結構方案建議,被天線設計單位採納。主持了上海天馬65米天線立項評審,提出65米應以天體測量與深空探測爲主要任務,參加了其建設期間的國內外專家評審,並主持了其設備驗收。

對無源雷達“維拉”技術原理做出精準推測,包括其利用同源信號到達不同接收站的多路徑延遲差測距的工作原理、單個接收站的性能指標和雷達布站,並提出利用大型射電望遠鏡FAST作爲戰略性設備來建立電子情報系統。

推進啓動脈衝星自主導航研究。2005年接受國防科工委領導關於調研“xNAV脈衝星自主導航的技術”國際發展的任務。完成並提交“脈衝星在空間飛行器定位中的應用”報告。擔任院重要方向性項目“脈衝星觀測研究及其計時和導航應用”專家組組長,提出FAST脈衝星計時陣的應用目標。

摺疊教育教學

1996年,南仁東任北京天文學會理事長期間,首次召集全國高等教育天文選修課研討會,論文集在北京大學《高等教育論壇》發表,向國家教委提交《關於加強高校天文選修課的倡議書》,這一舉措對後來的高校天文學教育產生影響。此外,還自編教材《射電天文》。爲中國培養了陳學雷 、張曉宇 、李輝 、袁維盛 、張海燕、甘恆謙等一批天文工作人才。

同時,南仁東還熱心科普事業,完成CCTV的5小時美國宇航局NASA火星着陸直播;通過百家講壇《尋找地外生命》,用科學思想影響公衆與媒體對太空生命和地外文明的認識。在SETI報告中定義了生命的三個識別標準,並提出星際旅行的三項物理法則限制。

天眼之父南仁東作文900字 篇五

一個人的夢想有多大?大到可以直抵蒼穹。一個人的夢想有多久?久到能夠穿越一生。

“天眼”能接收到137億光年外的電磁信號,觀測範圍可達宇宙邊緣。藉助這隻“天眼”,科學家可以窺探星際之間互動的信息,觀察暗物質,測定黑洞質量,甚至搜尋可能存在的外星生命。“天眼”之父南仁東功不可沒。作爲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望遠鏡,fast有望在未來20年保持先進地位。但24年前,“天眼”還未建成的時候,東京國際無線電科技聯盟大會上,科學家們提出,在全球無線電的環境惡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電望遠鏡(無線電信號增多會影響射電望遠鏡的準確性),接受更多外太空的訊息。南仁東坐不住了,一把推開同事的門:“我們也建一個吧。”

南仁東當時在日本國際天文臺擔任客座教授,擁有世界級別的科研待遇和條件。可他卻說我得回國,而後立刻踏上了歸國之路。

南仁東這條逐夢之路異常艱辛,單爲FAST選址就耗用了他12年的時間。建設FAST的理想地址是遠離電磁波干擾的山谷裏,以確保準確度。爲了尋找這樣的地方,南仁東帶着300張衛星遙感圖,幾乎走過了中國西南的所有大山,踏遍了大山裏的所有窪地。幾十個大大小小的村子,南仁東去了;一些當地農民走着都費勁的路,南仁東去了;一些從未有人踏足過的荒野,南仁東也去了。在實地探查了80多個窪地後,終於找到了建造FAST的最佳地點。

地址選好後,南仁東又繼續了他的逐夢之路。數千塊單元組成的球面反射面技術是FAST的最大創新點之一,目的是通過改變單元反射面的位置來保持拋面形狀。如果FAST要追蹤某一顆天體就可以通過移動數千的單元來實現。但對反射面上饋源艙定位要求很高,而饋源艙是由鋼索吊起來的,所以對鋼索強度和定位系統提出了很大的要求。

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南仁東和他的團隊提出新方案,但在模型試驗時出現了一個嚴重問題,饋源艙指向一直達不到最大觀測角標準。又經過了很長時間研究、測試尋找願意的廠家,爲FAST提供經驗和產品,終於成功建成了“天眼”,南仁東讓他一個樸素的想法變成了國之重器,但不幸的是,“天眼”建成還沒到一週年,南仁東就去世了。

當個人名利和報效國家不可兼得時,南仁東用他的選擇告訴我們何爲愛國,何爲奉獻;當事業面臨艱難險阻,目標看去遙不可及時,南仁東用他的一生告訴我們何爲夢想,何爲堅守。

南仁東是我心中的英雄。

天眼之父南仁東先進事蹟材料 篇六

北京時間2017年9月15日23點23分,我國著名天文學家、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南仁東先生因病逝世,享年72歲。此前的23年時間裏,他從壯年走到暮年,把一個樸素的想法變成了國之重器,成就了中國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項目。這一次,我們走近他執着的一生,緬懷南老,致敬科學精神!

南仁東的名字,與FAST密不可分。

洪亮的嗓音,如今變得嘶啞,曾跑遍大山的雙腿也不再矯健。72歲的南仁東,把彷彿揮灑不完的精力留給了“中國天眼”——世界最大口徑的射電望遠鏡FAST。某種程度上,他成就了FAST,FAST也成就了他。

他,一生極富傳奇色彩

1945年出生的南仁東,一生極富傳奇色彩。他從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畢業後,在東北的一個無線電廠一干就是十年。改革開放後,他代表中國天文臺的專家曾在國外著名大學當過客座教授,做過訪問學者,還參加過十國大射電望遠鏡計劃。

這位馳騁於國際天文界的科學家,曾得到美國、日本天文界的青睞,卻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毅然捨棄高薪,回國就任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副臺長。當時他一年的工資,只等於國外一天的工資。

他,20多年只執着於一件事

“南老師20多年只做了這一件事。”南仁東的同事和學生們如此評價。

故事要從24年前說起。1993年,日本東京,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大會上,科學家們提出,在全球電波環境繼續惡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電望遠鏡,接收更多來自外太空的訊息。南仁東跟同事說:“咱們也建一個吧。”

沒有多少人看好這個設想。能不能找到合適的地方?施工難度能不能克服?這些都是未知數。南仁東帶着300多幅衛星遙感圖,跋涉在中國西南的大山裏。他要尋找當地的窩凼——幾百米的山谷被四面的山體圍繞,正好擋住外面的電磁波。

有的荒山野嶺連條小路也沒有,當地農民走着都費勁。但訪山歸來,南仁東心裏有了底,正式提出利用喀斯特窪地建設射電望遠鏡的設想。但能不能籌到足夠資金,南仁東心裏沒底。

他,推動了世界獨一無二的項目

有那麼幾年時間,南仁東成了一名“推銷員”,大會小會、中國外國,逢人就推銷自己的大望遠鏡項目。“我開始拍全世界的馬屁,讓全世界來支持我們。”他一度這樣自嘲。

每一步都關乎項目的成敗,他的付出有時甚至讓學生們覺得“太過努力了”。連夜要趕項目材料,課題組幾個人就擠在南仁東的辦公室,逐字逐句推敲,經常幹到凌晨。

FAST項目副總工程師李菂說:

“南老師的執著和直率最讓我佩服。擔起首席科學家和總工程師各種職責,推動了世界獨一無二的項目。”

度過了舉步維艱的最初10年,FAST項目漸漸有了名氣,跟各大院校合作的技術也有了突破進展。2006年,立項建議書最終提交。通過最後的國際評審時,專家委員會主席衝上前緊緊握住南仁東的手:“You did it(你做成了)!”

FAST項目就像爲他而生

在FAST現場,能由衷感受到“宏大”兩個字的含義。而在10多年前,這樣的圖景在南仁東的腦海裏已經成型。他要做的,是把腦海裏成型的圖景化成現實

工程建設過程中要做鎖網變形,既要受力,又要變形,在工業界沒有什麼現成技術可以依賴。國家標準是10萬次伸縮,而FAST需要200萬次的伸縮,南老自己提出的特殊工藝支撐起FAST的外形。

不認識他的人,初見面覺得南仁東像個農民——面容滄桑、皮膚黝黑,夏天穿着T恤、大褲衩騎着自行車。在他的助理姜鵬看來,術業有專攻,在FAST項目裏,有人不懂天文,有人不懂力學,有人不懂金屬工藝,有人不會畫圖,有人不懂無線電。“這幾樣你能懂一兩個就算不錯了,但偏偏南老師幾乎都懂。”

2016年9月25日,FAST竣工進入試調試階段。利用這一世界最大的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人類可以觀測脈衝星、中性氫、黑洞等等這些宇宙形成時期的信息,探索宇宙起源。“這個龐雜巨大的射電望遠鏡項目就像是爲他而生。”姜鵬說。

南仁東傳讀後感 篇七

年輕的教授在學生們的簇擁下回到辦公室。他的眼中含有一絲猶豫。老朋友們的勸告時時在他耳邊迴響,但祖國的召喚更銘刻在他的心中。最後他眼神堅定,望向東方——“我決定回去!”

這一幕是在《南仁東傳》中最令我感動的一處。衆所周知,天文臺的科研成就決定了國家的天文水平,而射電望遠鏡更是天文臺的核心。當時,世界最大的射電望遠鏡是歐美國家的阿雷西博。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借用,不僅要耗費巨資,還得看人家心情。南仁東想爲祖國建設一臺這樣的望遠鏡,讓祖國的天文水平有所提升,不再受制於他國。他那時是日本天文臺華人客座教授,日薪即爲國內年薪,正是人們眼中的“有錢人”。要回國意味着他要放棄很多……

我欽佩他的地方就在於:他在祖國與利益中選擇了前者,併爲祖國奉獻到自己最後一滴汗水流盡。爲何他會投入祖國的懷抱?我們從小就知道孝敬父母,父母養育我們,給予無私的愛,我們就要報恩。放到國家層面上,祖國將我們從不懂事的孩子培養成有爲青年,我們也要用自己的力量報效祖國。令人可讚的是,目前許多人出國深造後,海歸爲國奉獻,或在國外進行關愛華人活動,這種行爲是十分值得讚賞與學習的。

南仁東建造中國射電望遠鏡後期,由於過度勞累,染上了肺癌。基建工人、科學家同事與他的家人都無比焦慮、擔心,不安的情緒瀰漫了整個工地。“我不忌諱那兩個字,”南仁東朝着病魔笑道,“我的性命,與建望遠鏡,與爲祖國奉獻,與爲人類探索相比,又有多重要呢?”

資治通鑑中有句話叫:言善非難,行善爲難。南仁東正是有着一顆堅定、頑強的心,一直戰鬥到生命的終結,就連染上不治之症後也毫不在意,依然關注着天文臺的建造,默默地與病毒抗擊。這場鬥爭的勝利者是南仁東,他依舊堅守在崗位上,依舊向國家奉獻,雖死,無憾!

南仁東的一生有夢想、有友誼、有親情、有名望,但他還是鞠躬盡瘁,將自己畢生的心血都奉獻給祖國,從容而平靜地閉上雙眼,就像南夫人說的那樣——“爲他人,爲社會,爲國家,乃至爲了這個偉大的時代,去做些點點滴滴又實實在在的貢獻。“作爲新時代少年的我們,也要向南仁東爺爺學習,跟緊時代的步伐,用赤誠、堅定的心去開創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