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2022感動中國人物孫景坤先進事蹟【精品多篇】

2022感動中國人物孫景坤先進事蹟【精品多篇】

孫景坤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一

中國一向提倡和平,不願引發戰爭,但這種表現卻被其他國家認爲是軟弱、無能的行爲。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的晚清與民國時期,中國簽署了許多喪權辱國的條約,對於世界各國列強的侵略中國均選擇了退讓,但中國一味的忍讓卻沒有換來各國列強侵略的魔爪,導致中國的國土一塊塊被分隔。幸運的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漸漸的擺脫了“東亞病夫”、“支那”等污辱中國人的字號,尤其是70前的那一場抗美援朝戰爭。

爲了祖國,爲了人民,爲了勝利;英勇頑強,不屈不撓,血戰到底!時隔70年,儘管抗美援朝戰爭的硝煙早已散去,我們仍能感受到志願軍敢打必勝、敢於亮劍的信念。越是面臨重大挑戰越要鬥爭到底,越是面臨重大機遇越要團結奮鬥。着眼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更加需要發揚抗美援朝精神,讓偉大精神照亮必勝信念。

英雄遠去,精神永存。共和國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最可愛的人”。70年後的今天,“中國人民志願軍”已成爲勇敢、堅毅、頑強、無畏的代名詞。10月19日,在參觀“銘記偉大勝利 捍衛和平正義——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主題展覽”時強調,抗美援朝戰爭鍛造形成的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必將激勵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克服一切艱難險阻、戰勝一切強大敵人。

孫景坤先進事蹟 篇二

深秋,清晨。丹東市光榮院裏,孫景坤坐在牀前,打量着掛在牆上的一件掛滿軍功章的舊軍裝。陽光照進屋裏,軍功章上泛起金光。

“這是在遼瀋戰役中立的三等功,這是在平津戰役、海南島戰役中分別立的二等功,這是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立的一等功……”不久前剛做過一次手術,老人身體有些虛弱,但談到戰場上的過往,卻歷歷如昨。

1924年,孫景坤出生在安東(現丹東市)山城村。1948年1月,結婚後不到一週,他就參軍入伍,成爲東北人民解放軍的一名戰士。臨走前,他留給妻子一句話:“只有打了勝仗,咱老百姓才能過上好日子!”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遼瀋戰役、平津戰役和解放長沙、解放海南島戰役……在一次次浴血奮戰中,孫景坤快速成長起來,併火線入黨。

“最險的一次,子彈貼着我後腦勺過去了,用手一摸,全是血。”正是一次次和敵人的生死較量,讓他養成了膽大心細、機智靈活的作戰風格。

1950年,爲抗美援朝、保家衛國,40軍119師357團3營7連戰士孫景坤隨部隊從海南戰場撤回後集結在安東,待命過江。老家山城村就在眼前,戰友們勸他回家看看,他卻總是拒絕:“在外邊打了三年仗,咋能不想家?但別人都不回家,就我特殊?”

戰場上,對敵人的勇猛痛擊,就是對家人、對祖國最大的愛與告慰。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孫景坤印象最深的是1952年秋季戰術反擊作戰中守衛161高地的戰鬥。

10月27日,已擔任副排長的孫景坤接到命令,帶領9名戰士增援已連續駐守161高地12個小時的戰友。彼時,161高地三面處於敵人的火力控制之下,天上飛機轟炸,地上衆炮齊發,增援部隊很難登上高地。

“當戰士的哪能討價還價?讓上咱就必須得上!”以敵軍飛機轟炸升騰起的煙霧做掩護,孫景坤帶領戰士們扛起彈藥箱衝上161高地。當時,高地上只剩幾名戰士活着。

副連長支全勝在爆破筒裏裝滿炸藥,準備與敵人同歸於盡。孫景坤等人到來,令他精神爲之一振:“一定要守住陣地!”孫景坤帶領戰士們立即投入戰鬥,從中午到深夜,他們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進攻。

陣地守住了,但傷亡慘重。“陣地上算上我,只剩下4個戰士,其他人都犧牲了。”老人回憶着,兩行清淚無聲滑落。

這次戰役中,孫景坤斃敵多人,榮立一等功。後來,他被朝鮮授予一級戰士榮譽勳章,隨中國人民志願軍英雄報告團回國,受到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

連年征戰,孫景坤身上留下20多處傷疤,“現在腿上還有一顆子彈沒取出來。”他指着腿上一塊已經變黑的皮膚說,“有一次戰鬥,我中了兩槍,一槍打在手上,一槍打在腿上。子彈有毒,後來腿上、連帶腳上的肉都爛了。”

這些傷疤,成爲刻在老人身體裏永遠的軍功章。

孫景坤先進事蹟 篇三

山城村村民也是多年後才知道,他們敬重的這位生產隊長,不是一位普通的老兵。

孫景坤的“不普通”,被髮現實屬偶然。

上世紀60年代末,爲了給村集體創收,山城村一些年輕人到丹東市一家造紙廠幫着搬運舊書造紙漿,一些品相較好的舊書被他們帶回村翻看。當時十幾歲的張德勝對軍事感興趣,從中找到一本抗美援朝戰鬥故事集,名叫《戰鬥在朝鮮》。

翻着翻着,張德勝看到一篇題爲《奮戰在危急情況下的副排長孫景坤》的文章,講述的是孫景坤在抗美援朝戰場上英勇殺敵的事蹟,附帶的人物照片看上去眼熟。

“孫景坤?這不是二大爺嗎?”家中排行第二的孫景坤被村裏晚輩尊稱爲“二大爺”。張德勝趕緊抱着書跑到孫景坤家中,想問個明白。

時值中午,孫景坤剛吃完午飯,坐在炕邊。張德勝指着照片問他:“二大爺,這是不是你?”孫景坤沒承認也沒否認。識字不多的他跟張德勝說:“你念給我聽聽。”

張德勝一字一句地讀,孫景坤面色平靜地聽。直到聽見副連長支全勝的名字時,孫景坤神色一動:“是我。”

張德勝立刻從書本上擡起頭來。眼前這位他再熟悉不過的莊稼漢,這位他十分親近的二大爺,一下子變得陌生又高大起來。

張德勝像發現了寶藏一樣向村裏人宣揚:“二大爺老厲害了,在朝鮮戰場上是英雄。”

村裏人一窩蜂地來找孫景坤,打聽他在朝鮮戰場上的故事。可孫景坤從不多說,那本記錄他戰鬥事蹟的舊書也被他收在家裏。

那個年月,參軍打仗不是什麼新鮮事。時間長了,孫景坤這些戰鬥故事漸漸被村民遺忘。在村民眼中,孫景坤還是“孫隊長”。

1990年,丹東電視臺記者到山城村採訪村裏種大棚蔬菜的新聞。採訪中有村幹部告訴記者,“我們村還有個戰鬥英雄”。在記者的“軟磨硬泡”下,已經66歲的孫景坤翻出一個包得嚴實的布包,拿出一枚枚獎章,將多年前的戰鬥故事娓娓道來。

很快,孫景坤的英雄事蹟在丹東市傳開。前往老英雄家看望慰問的人絡繹不絕,各種榮譽和表彰也紛至沓來。

孫景坤卻爲之苦惱,向當初採訪他的記者“抱怨”:“你給我帶來麻煩哩!家裏總來人,我都沒時間下地幹活了。”

所有人都視孫景坤爲英雄,可孫景坤最在乎的,是自己作爲一名農民的本分。

時代楷模孫景坤事蹟 篇四

1955年,孫景坤復員。丹東市安排他到工廠當車間主任,但他卻申請回故鄉山城村,並擔任第一生產隊的隊長。

山城村處於鴨綠江支流大沙河轉彎處,是防洪能力最薄弱的地方,修堤築壩迫在眉睫。當時,沒有機械化設備,獨輪車都罕見,孫景坤就帶頭用筐挑、用肩扛,運送土石。

經過幾年的努力,大壩越建越高,越建越厚實,兩岸土地得以保護,村民的生命財產有了保障。

上世紀80年代以後,大沙河堤壩不斷完善,原有的泥壩被石壩替代,但大壩的基礎依然是孫景坤帶領一隊社員打下的。如今,大沙河河壩兩岸,成了人們休閒娛樂的場所。

“他深愛家鄉每一寸土地,那時候沒有吃不了的苦!”劉振發曾是第二生產隊隊長,“村裏種植蔬菜,要挑糞施肥,一個擔子挑兩個木桶,裝滿了有100多斤,還要走8公里的盤山土路,孫景坤每天都帶頭幹。”

回鄉務農數十載,孫景坤吃苦在前、不求享受。“躺着享受,對得起犧牲的戰友嗎?”

孫景坤先進事蹟 篇五

秋意漸濃,羣山環抱的山城村,山頭層林盡染,田間金黃一片。

“山城一隊北部灣,當年就是爛泥灘。一遇水澇就不收,如今變成米糧川。”山城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邱大鵬感慨地說,這首流傳下來的順口溜,是鄉親們對孫景坤帶領大夥改天換地最好的感念。

1955年,復員的孫景坤放棄到城裏工作的機會,選擇回鄉務農。“咱沒多少文化,還是回家本本分分做個農民。”孫景坤回憶。

回鄉後,孫景坤把各種獎章獎狀精心包好放到箱底,扛起鋤頭下地種田。很快,正直能幹的他被選爲生產一隊隊長,帶領村民們向着貧困這個“敵人”發起新的衝鋒。

村裏有條河,經常氾濫引發水災。孫景坤的倔勁上來了:“還能讓條小河欺負了?”他帶領村民開山碎石、肩扛手提,築起一座堤壩,自此河水安瀾。

“他是軍人出身,身上有一股威嚴勁兒,從不強迫鄉親們幹這幹那。”86歲的村民劉振山回憶,“他在前邊幹,我們在後邊學,大家心服口服。”

山城村是有名的蔬菜村,市裏曾劃分一片公廁供村裏挑糞施肥用,村民都不願意去挑糞。正犯胃病的孫景坤第一個站出來:“沒有好的肥,菜怎麼能長好,我來挑。”挑着100多斤糞,走七八里的山路,他硬是挑了回來。看他忍着胃痛滿頭大汗顫巍巍的樣子,村民們紛紛挑起了糞桶。

靠着孫景坤的帶動引領,山城村把上百畝爛泥灘改造成良田,在數百畝荒山上種植板栗、落葉松等經濟林,一躍成爲十里八鄉有名的富裕村。

村民劉玉慧說:“我們現在過上好日子,都得感謝這個老爺子。”

孫景坤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六

迎面與敵激戰 獲一等功嘉獎

回憶起自己一生最難忘的戰鬥,孫景坤眼噙淚花。老人說:“那場激戰下來,好多戰友都犧牲了,陣地上最後只剩下我們4個人。”

1952年10月27日中午時分,在擊退敵人一次又一次進攻後,孫景坤所在部隊人員傷亡慘重,陣地三面處於敵人的火力控制之下,增援部隊很難上去。

當時擔任副排長的孫景坤向上級提議,由他帶領9名輕傷員,帶上8箱手榴彈和2箱子彈,從敵人火力死角突上陣地前去增援。方案得到認可後,孫景坤馬上行動,帶領戰士一點點挪上了陣地。

“敵人第四次反撲的時候,有兩個敵人藉着煙霧的掩護,從側面繞到我身邊,離我就兩三米距離。”發現敵情的孫景坤猛地端起“水連珠”步槍,“砰、砰”兩聲,敵人應聲倒下。“剛解決了兩個,左面交通溝裏又爬出兩個敵人,走在前面的那人還端着一挺機槍。”可孫景坤的槍口早就對準了他。

幾次反撲失敗後,敵人開始逃竄。孫景坤便趴在交通溝的麻袋上,端平“水連珠”,對準慌忙逃跑的敵人,一槍一個,擊斃了21個敵人。整場對戰中,敵人一共組織了5次反撲,都被志願軍戰士們一次次打退下去。

陣地穩固下來了,可參加戰鬥的志願軍戰士傷亡慘重。“最後陣地上算上我,只剩下4個戰士,其他人都犧牲了。”孫景坤說,這麼多年,他最懷念犧牲在戰場的戰友。

這次戰役中,孫景坤立一等功一次。1953年,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舉行的紀念抗美援朝戰爭三週年授功典禮上,孫景坤榮獲一級戰士榮譽勳章,並受到中國代表團和金日成的親切接見。

硝煙散去,戰爭在孫景坤身上留下20多處傷疤。“現在腿上還有一顆子彈沒取出來。”孫景坤指着腿上一塊已經變黑的皮膚說,“有一次戰役,我中了兩槍,一槍打在手上,一槍打在腿上。子彈(裏的成分)有毒,後來腿上、連帶腳上的肉都爛了。”

“我爸在戰場上立了功,回家後卻從不對我們說。有一次,同村的人拿着一本小冊子,說這書上說的英雄不是老孫頭嗎?我們才漸漸知道爸爸那些年在戰場上經歷了什麼。”孫景坤大女兒孫美麗說。

孫景坤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七

三過家門不入 三渡江水衛國

1947年,孫景坤參軍入伍。“解放四平時,我是機關槍手,是敵人火力的重點打擊對象。密集的子彈把我後背的軍裝都撕爛了,半個月內換了4件棉衣。”解放戰爭中,孫景坤憑藉紮實的作戰能力,先後在遼瀋戰役中立三等功,在平津戰役和海南島戰役中分立二等功。

1950年,朝鮮內戰爆發,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剛從海南戰場撤回的孫景坤隨部隊集結安東(現遼寧丹東),待命過江。

“丹東是我的老家,在外邊打了3年仗,咋能不想?”孫景坤說,他結婚7天后就參軍入伍。而現在,老家山城村就在眼前,常有戰友勸孫景坤回家看看,他卻總是拒絕。

久經沙場,一朝歸鄉,可大戰在即,孫景坤從未向部隊提出探親的要求。

10月的一天,命令終於下來了,孫景坤隨部隊一起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在過江的那一刻,他和戰友發出了鋼鐵誓言:“保衛和平,保衛勝利果實!”

孫景坤所在的部隊第40軍119師357團很快就與美軍在朝鮮龍水洞地區展開了激戰,衝鋒在前的孫景坤腿部中彈,被送回丹東治療。養傷期間,他也沒能回家看一眼。“養了一個多月傷,心裏時刻想着奮戰在朝鮮戰場的部隊和戰友。”腿傷還沒好利索,孫景坤就二次過江奔赴前線。

“沒想到一到朝鮮,找不到之前的部隊了。”原來,部隊根據戰事安排已經離開了原來的地方,療傷歸來的孫景坤與部隊失去了聯繫,只好二次回國。

再次踏上祖國的土地,孫景坤仍然沒有回家,而是跑到志願軍某機關打聽自己部隊的下落。兩天後,他第三次過江追趕部隊。“走之前回頭看了看家的方向。只有打了勝仗,才能回家過好日子。”孫景坤說。

第三次奔赴朝鮮後,孫景坤找到了自己的部隊,並立即投入戰鬥。

“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三別故土、三渡江水,孫景坤用行動踐行着志願軍戰士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