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煤礦回採項目部經理事蹟材料

英雄本色 

煤礦回採項目部經理事蹟材料

——孫村煤礦回採項目部經理鄭興博事蹟材料

 

他是肩負改革重任的“排頭兵”,身兼三職卻又遊刃有餘;他是主導系統優化的“指揮官”,靈活機智卻又冷靜沉着;他是破除發展阻力的“實幹家”,能鑽善研卻又堅韌幹練;他是礦井創新創效的“踐行者”,勤儉持家卻又從不吝嗇……他用發展的眼光看世界,用厚實的肩膀承擔起了工作中風風雨雨,完成了在很多人眼中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就是孫村煤礦原機關生產部室主任、現任回採項目部經理鄭興博,一個敢打敢拼、敢作敢當的鋼鐵硬漢。

一次整合掌管3個大部室

熟悉鄭興博的人都知道,他原本是地質專業出身,最初曾在地測部、基層區隊等多個崗位任職,但最讓他聲名遠播的還是近幾年來伴隨着煤炭經濟下行,企業推行的深化改革,在此過程中,鄭興博從單一的地測部主任升級爲機關生產部室的總負責人,調度、技術、地測三大部室責任一肩挑,壓力可想而知。“部門多、人員多,環節多,專業不對口,很多事沒接觸過,但作爲一名黨員,只要有百分之一的任務,就要盡到百分之百的責任。”萬事開頭難,雖然暫時的不適應確實讓人捉襟見肘,但鄭興博在新的崗位上卻知難而進、積極作爲,對3大部室職能進行重新梳理界定,整合地質測量、科研管理、調度監控等職能類似崗位12個,減員20餘人,3大生產部室由以前的各自爲戰逐漸成爲相互聯繫、優勢互補的統一整體。而他的這種“小機關、大部室”的做法也紛紛被其他職能部門所借鑑,最終延伸出了“國有體制、民營機制”“項目部改革”“大工區制管理”等衆多管理模式,成功打響了該礦機構調整、人事改革的“第一槍”。

一次評估創效2.6億元

企業的最終發展成果體現在收益上,但在國有企業,卻有相當一部收益用於支付各類稅收,或用於履行社會責任。例如採礦權價款,超過3.9億元的高昂費用歷來是困擾孫村煤礦幹部職工的一大心病,而鄭興博作爲該礦地測部門的當家人,自打上任的那天起,這筆鉅債註定就會落在他的頭上。“這就好像我突然之間欠了別人4億元,而且當期正處於建礦以來發展最艱難的時刻,一分錢就能難倒英雄漢,4億元比我們礦1年的產值還多,就算不吃不喝咱也弄不來那麼多錢。”在普通人看來,“欠債還錢”原本是再正常不過的事,而鄭興博卻不這麼認爲。“肥水不流外人田,咱們職工自己辛辛苦苦掙的錢,憑什麼無緣無故落在別人手裏?”經濟上的巨大壓力經常讓他整夜整夜睡不着覺。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新聞網上看到某地方政府部門對國有企業資產重新評估的新聞,腦海中突然靈光一閃:資產可以重新評估,採礦權價款爲什麼不能?思路一變天地寬,狀態一變不怕難。第二天回到辦公室,鄭興博立即組織相關人員查文件、找資料,積極研究國家財政部、國土資源部一系列相關政策,並向上級國土部門提出對孫村煤礦採礦權價款重新評估的申請,經過與衆多政府部門的多次博弈,終於拿到了評估“許可證”,而原本3.9億元的價款在重新評估後僅剩1.3億元,一次性爲企業填補了2.6億元的巨大缺口。

一次改造優化3個大系統

作爲老礦深井,孫村煤礦井下生產工作面遍佈於-400、-600、-800、-1100等多個水平,由於系統複雜戰線長,以前職工經常調侃:“每一噸炭要想見到太陽,都要經過一次三萬五千裏的長征。”爲此,該礦曾多次聘請高效專家對個別系統的優化問題進行研究論證,但局部的調整改造並沒有從整體上根除系統上的詬病,“砍不斷、理還亂”的系統現狀逐漸成爲礦井生產提效的一大瓶頸問題。“遠水解不了近渴,咱們自己的事情還得自己辦”。緊要關頭,由鄭興博帶領的技術攻堅組被委以重任,“系統優化事關全局,往往牽一髮就要動全身,尤其是老礦系統負載,入手點都很難找,要在短期內完成優化,難度的確很大。”鄭興博心裏很清楚,面對市場不景氣、礦老成本高的雙重壓力,系統優化實屬被逼無奈,是不得已而爲之,而礦井生死存亡之際,每走一步都非常驚險,更容不得半點紕漏。爲了確保萬無一失,鄭興博和他的技術攻關團隊進行長達3個月的“閉關”,並最終找到了一個曾被很多外來專家忽略過的關鍵節點。“在-600前組中區,主運系統存在從-600水平到-800水平,再從-800水平到-600水平折返運輸問題,所以我們補掘了-600水平集中運輸巷420米,新建-600煤倉,完成了-600水平運煤系統改造,實現了工作面煤炭直接進入礦井-600水平2#主運皮帶,比原來減少6部皮帶運輸環節,縮短運輸距離2800餘米,減少裝機容量1975KW,每月可節約電費10.2萬元”。而讓更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對主運系統優化的同時,他們還新掘-400至-600輔助運輸上山650米,安裝單軌吊系統,縮短運輸路線2000餘米。同時,還實現了中區煤柱工作面由-400水平下行通風,縮短了供風距離2000米,降低了礦井通風阻力和進風溫度。一次改造成功優化三大系統,可謂一舉多得。

一次盯崗超過72小時

雖然鄭興博在管理、技術等領域被很多人津津樂道,但熟悉鄭興博的人都知道,他之所以能夠贏得上級甚至是許多基層職工的認可,並不是因爲他的學歷有多高、技術有多好、能力有多強,而是他經常在生產一線與職工一起摸爬滾打、同上同下。2016年6月,正值孫村煤礦2422工作面大傾角調採的關鍵時段,該工作面長度超過300米,是該礦有史以來的“超級大面”,而負責這項“巨無霸”工程的綜採三隊全員不到100人,現場施工人員分散,往往是“只聽聲不見人”。面對前所未有的開採難度,鄭興博經常是井上定方案、井下盯現場、晝夜連軸轉,尤其是在連續過斷層期間,他帶領現場20多名職工與大自然爭進度、搶時間,連續盯崗超過72小時,上井時已經是他下井後第四天的早上。“鄭總真是我們身邊的自己人,他工作這樣拼,我們很感激、也很佩服。”看到他上井時疲憊的身影,很多職工看着都心疼。

一次攻關拓產300多萬噸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鄭興博是高校畢業的大學生,“靠技術吃飯”可以稱得上是他的“老本行”,在回採項目部他積極組織了20多名青年職工、技術骨幹成立技術創新“智囊團”,開闢創新工作室、工匠研發中心等多個技術研發平臺,將問題化難爲易、化繁爲簡,原先不願想、不敢想的事情變爲現實。特別是針對“如何充分解放現有煤炭資源”這一課題,由他組建的攻堅團隊先後開展了“復採淺部三層煤老空區”“尋找斷層煤柱”等10多項技術研討,並藉機開發了V型轉折點、小塊段中部對接等20餘項實用技術,還自制加工調架千斤頂,解決了長期以來困擾井下工作面生產的臺階架問題。並對2224工作面頂板破碎、3422面堅硬頂板過斷層、2217面淺部過老巷等近30項技術難點進行反覆論證,豐富了不規則煤層的開拓佈置方式,有效減少邊角煤損失,累計增加煤炭資源儲量300多萬噸。“像我們孫村煤礦這種省內老礦井,一年纔有100多萬噸的產量,300多萬噸完全能夠滿足我們三年的正常生產需要,我們職工的工作和生活有保障了”。對於這來之不易的煤炭儲量,孫村煤礦的職工們格外珍惜。

從鮮爲人知到家喻戶曉,乍看之下,鄭興博是成功的,但外表光鮮背後的苦累卻只有他自己一個人知道。對於工作和生活中的得失,鄭興博經常說:“有付出不一定有收穫,但不付出肯定一無所獲”。正是因爲如此,鄭興博才總是能夠保持着高昂的鬥志、堅強的毅力,即便是身臨煤炭市場“寒冬”,他也能孜孜不倦的去追求、去爭取、去創造,無論何時都對未來滿懷憧憬,對事業充滿希望……